Ⅰ 什么是幸福(哲学观点)用哲学的观点论述幸
一、明确幸福的含义
幸福观是人们对幸福的根本看法。幸福观是人生观的一部分,与世界观、价值观密不可分。用形式逻辑的欧拉图来表示:世界观是最大的圆圈,包括人生观和价值观两个圆圈,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交叉的;幸福观是人生观的一部分,幸福观和价值观是交叉的。
单纯追求某一方面的幸福,都可能导致人生的不幸;获得幸福的重要方法是学会“三乐”:自得其乐(侧重创造幸福),助人为乐(侧重传递幸福),知足常乐(侧重平衡幸福)。
Ⅱ 问一个哲学问题,幸福的定义是什么有没有哪个哲学家对于幸福下过定义
幸福是心理欲望得到满足时的状态。
幸福来自于人的眼耳鼻舌身意六觉。当六觉捕获到符合自己愿望的信息时,脑电波快速提升又快速回落,会产生像快乐,又不仅仅是快乐的综合感受。
幸福跟快乐有联系又有区别。幸福被人类赋予了群体人格,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其本质是群体的快乐。所以,当我们的想法得到群体的认可时,都会产生一种很有“面子”的幸福感。所以,王船山才说“人们追求幸福的过程即义与利的均衡过程,义利均衡的结果即人们实现的幸福,幸福的评价标准即义利相通的伦理精神原则。” 因此,“真正的幸福”,是指既符合人的合理的自然属性、又遵循人的一定社会属性的幸福,特别是在人的理性支配下,符合人类社会进步要求的幸福。这是对“真正的幸福”的性质界定。
要获得幸福,根本途径还是要加强修养,努力构建自己的群体人格,通过不断的学习、创新和教导,让智慧得以延续,让幸福之光普照人类。
Ⅲ 幸福的定义神什么,用哲学的角度说
幸福是一种心态,有钱未必是幸福,无钱未必不幸福。幸福是一种豁达的心态,幸福来源于生活的轻松与满足,以及对于未来充满无限的憧憬和希望。对于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而言,无论贫穷还是富有,穷有穷的幸福,富有富的幸福。正所谓“随富随贫且欢乐,不开口笑是痴人”。穷的幸福就是知足常乐,富的幸福就是乐善好施。富有并不一定都幸福。生活中许多东西远比金钱重要,许多东西是用钱买不来的,其中就包括幸福。幸福其实很简单,人的幸福感觉是和生命的需要、精神的需要、社会的需要息息相关的。心灵上有了满足的感觉,便是最大的幸福。
幸福是一种感受,名人未必就幸福,凡人未必不幸福。羡慕同龄人有房有车有好职业,觉得出人头地是幸福的要领;风烛残年,羡慕别人的脚步铿锵有力,觉得一切都不再重要,唯有健康才是最可靠的幸福。就这样,从小到大,我们总是一边查阅幸福的定义,一边挥手将面前的幸福赶开,等到所有的缤纷都变成怀念,才发现已错过生命中最美的季节,但见来路迤逦,处处开过幸福的花朵。
幸福是一种责任,婚姻未必是幸福,独身未必不幸福。幸福的婚姻在于忠诚,是一份责任。吃好穿好住好,就是幸福婚姻。在市场经济的今天,物质财富固然是家庭幸福生活的保证,但绝不是唯一。如果对婚姻不负责任,那么再富丽堂皇的婚姻,也远不如独身幸福。
幸福是一种信念,健全未必是幸福,残疾未必不幸福。幸福是人生的一种精神,一种追求,一种常人无法理解和去实践的醒悟。坐在轮椅上的张海迪说:“即使翅膀折断了,我的心也要飞翔。”直面生活的勇气、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信念,能战胜身体的残缺,缺陷对人常常有意外的帮助。苦难铸就了他们不屈不挠的性格,他们比健全人更渴望得到尊严,他们身上具有一种所向披靡的精神,也许在别人歧视的目光下压抑太久,随时可能迸发出惊天动地的力量,创造出一番令人惊叹绝顶的成功!幸福无限,只存心间。只要我们自爱、自尊、自强、自信,我们就会常常体验到幸福。让别人得到和拥有幸福,往往就是自己的最大、最长久的幸福。
Ⅳ 哲学家认为幸福是什么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
亚里士多德说:“幸福取决于我们自己”,并认为幸福是人类生存的最终目标。
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衡量你整个人生的标准,是衡量你生活得有多好,而不是把幸福仅仅看作是你通过考试或与朋友出去玩时所经历的乐趣。
他认为幸福是一个最终目标,而不仅仅是一种短暂的感觉。
亚里斯多德认为,在努力获得幸福的过程中,以下的所有因素都很重要:
健康
金钱
友谊
关系
知识
亚里士多德认为,你所做的决定是极其重要的。
因此,他认为,与其选择能带来即时满足感的选择,还不如以能带来长期利益的方式去做事。例如,整晚不坐在沙发上而是去散步或慢跑。
康德的幸福观
康德说:“幸福就是满足了我们所有的倾向”。
但是这些倾向究竟是什么呢?
康德也承认,我们并不总是知道什么是对我们最好的,他说:
无法完全确定…什么能让我们真正的快乐起来
这听起来可能有点自相矛盾,但康德认为当你越想快乐时,你就会越不快乐。
想想你有没有试过努力地去享受一些让你感到失望的事情呢?
如果有,你就会明白这个理论。
康德说,我们应该专注于以我们认为正确的方式去做事,而不是不断努力去实现我们认为会让我们快乐的事情。
这可能涉及:
去帮助别人
出于责任感
尽量做到理性和符合道德
但它不包括:
金钱欲望
为物质财富努力
过于专注于自私的目标
所以,基本的信息是不要沉迷与幸福之中,而是要努力成为一个好人。
当我们做正确的事情时,幸福自然会随之而来。
Ⅳ 请以哲学角度分析什么是幸福
儒家幸福观儒家提倡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人生,向内修身养性,形成仁、义、礼、智良好的道德品质。向外要齐家、治国、平天下,求取功名,行中庸之道,不走极端,处理好人际关系等,这样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 道家的幸福观 道家主张清静无为,顺其自然,崇尚返归自然,逃避尘世,过原始质朴和自由自在的田园生活。 佛家幸福观苦、集、灭、道四圣谛 人生本无幸福可言,有的只是生老病死各种各样的痛苦,而这些痛苦的根本来源在于“爱”与“痴”,即人的贪求欲望,对佛理、佛性的无知,要摆脱痛苦的“生死轮回”,达到幸福的彼岸即“涅盘”,只有灭除贪爱欲望,修行念佛。由此可见,佛教基本教义与其说是一种关于人生幸福根源和如何获得幸福的理论与方法,不如说是一种说明人生痛苦根源和如何摆脱痛苦的理论与方法。 西方理性主义的幸福观理性主义是西方思想史上的一大传统,古代以苏格拉底、柏拉图、斯葛特学派等为代表,而近代以笛卡儿、康德、黑格尔等人为代表。理性主义强调理性作用,贬低感性与情感的作用,主张抑制欲望,而追求道德的完善或精神上的幸福。他们认为人生目的和幸福在于按理性命令行事,而感官的享受和快乐只会玷污理性,荒废人生。理性主义的幸福观有两种:一种是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和谐说,一种是以犬儒学派和斯多葛学派为代表的禁欲主义。 基督教神学的幸福观基督教神学家认为人要达到幸福的境界,不是对财富、名誉、权力和肉欲的享受,而是在宗教德行中,在对上帝的热爱和追求中。只有对上帝的沉思、崇拜,才能返归天国,获得真正的幸福。因而,在神学家看来,尘世生活不过趋向上帝天国的旅途,德行是达到幸福的手段。因此,只有在修道院中摆脱尘世的诱惑和纷扰,达到圣洁状态,才最能获得幸福。 后现代心理学的幸福解读 随着心理学的不断社会化,人们已经开始关注精神品质的时代已经到来,越来越关注和谐、幸福,那么幸福到底怎么理解呢?幸福又到底怎么获得呢?这成为人类一个全新的问题,探索人们幸福是人们本性的追求,在物质世界不断发展的时代,人们隐约的意识中感知幸福度正在下降,这是一个时代变迁的副作用,还是一个人类必经的道路呢!于是,后现代人文学者们有了自己的一些观点,他们认为幸福是一种感觉,它不是物品也不是文化,可以直观到视觉化、听觉化。幸福也是一种流动在任何一个生命里的能量,当你静下心来就可以被感知到,在繁杂的时代不是没有了幸福,而是人们丢弃了幸福。国内后现代心灵导师林仕锟曾经这样比喻过幸福:“幸福一直都在,如同道路一样,幸福不是终点站,幸福一直在路的两旁”!是啊!幸福本身就一直在我们生活之中,只是我们忽略了幸福的存在,只想着那个遥远的目标,于是把幸福遗忘在路的两旁。获得幸福的关键在于人们需要活在当下,享受当下。
Ⅵ 哲学方面什麽是幸福,不能从文学方面回答
有的人说:幸福的特征其实就是图个人们心灵的平静。人的心灵怎样才会平静呢?无非是满足自己的心灵需求。因此,幸福是内心的一种需求,世间万物都有可能给人带来幸福,即使是刚刚从眼前拂过的一阵春风。幸福确实是心灵的深切感悟,是一种不经意间的微妙领悟,一种突然发现了美丽、时那种欣喜,那种感动的心里体验。
幸福问题是论理学的一大难题。古今中外,它吸引过众多哲学家和伦理学家的关注,至今关于幸福的一些基本问题仍然众说纷纭。个中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对问题本身缺乏经验和思辨相统一的把握,则是通病。孙英博士精心收集和输理了前人对幸福问题的观点和今人对幸福论的疑问,经过多年思考和整理,提出了什么是幸福?为什么追求幸福?如何实现幸福?她以这三个问题为框架,在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经验的对话中,力求批判继承,综合创新,论证了幸福概念、幸福本性、幸福价值、幸福规律、幸福规范等基本问题,对幸福的本质和类型,幸福的主观性与客观性、虚幻性与真实性、相对性与绝对性等理论难题,作了深入、系统的思考和论证,阐前人所未发,提出了许多新颖的观点和论断,构建了独具特色的幸福论体系。
理论来自生活经验并说明生活经验。来自生活经验固然不易,但要说明生活经验更不容易。
为人聪慧善良,严谨认真,幸福论,不仅使人得到丰富的知识和严谨的逻辑熏陶,也会感受到追求真理的真挚热诚和实现人类幸福的善良愿望。
依据幸福的道德本性,幸福可分为德性幸福与非德性幸福两类。德性幸福包括实现善待他人美德之目的的无私利他幸福和显示善待自我美德之目的的单纯利己幸福,非德性幸福包括不以善待他人美德为目的的利他幸福和不以善待自我美德为目的的利己幸福。
幸福还可以分为过程幸福和结果幸福。前者是一个人在追求某种幸福的过程中,每一次较小目的、较小预期结果得到实现时所体验到的快乐之和;后者则是经过一定的努力过程从而实现了重大目的、预期结果的快乐体验。结果幸福强大而短暂、纯粹而空虚,过程幸福弱小而漫长、不纯而充实,二者利弊互补、相反相成而成为幸福人生不可偏废之两翼。
幸福的源头是需要与欲望。欲望直接引发每个行为;而需要直接引发欲望。幸福是人生重大的持续的长久的快乐。快乐未必利于生存和发展,幸福则必定利于生存和发展。
幸福的概念:幸福是个深刻而复杂的多元概念。全面地看幸福是享有人生重大快乐和免除人生重大的痛苦;是人生重大需要、欲望、目的的肯定方面得到实现和否定方面得以避免的心理体验;是生存发展达到某种完满和免除严重损害的心理体验。快乐的心理体验是幸福的主观形式;生存和发展之完满是幸福的客观实质;介于二者之间的人生重大需要、欲望、目的得到满足或实现,是幸福的客观标准。
物质幸福是人的物质性需要、欲望、目的得到实现的幸福,也就是一个人的生理需要、肉体欲望得到满足的幸福,其表现是生活富裕和躯体健康等。
人际幸福是人的人际需要、欲望、目的得到实现的幸福,也就是人的人际关系方面的需要、欲望、目的得到实现的幸福,其表现是达官显贵和爱情美满等。
精神幸福是精神生活的幸福,是人的精神方面的需要、欲望、目的得到实现的幸福,其表现是自我实现、实现自我的创造潜能,特别是实现精神领域的创造潜能。
就这三种幸福的关系来说,物质幸福是低级幸福,人际幸福是中级幸福,精神幸福是高级幸福。创造性幸福,是具有创造性的或有所创造的生活的幸福,也就是取得了创造性成就的幸福。
幸福是人生的欲望,是人生的真意,幸福是创造时的愉悦,幸福是超越自我的狂喜,幸福是丰衣足食,幸福是理想伴侣,幸福是纯净的精神园地,幸福是他人快乐的根基。
幸福概念深刻而复杂,它主要有三层含义:1.幸福是人生重大的快乐;2.幸福是人生重大的需要和欲望得到满足的心理体验,是人生重大目的得到实现的心理体验。与之相对,不幸也有三层含义:1.不幸是人生重大的痛苦;2.不幸是人生重大的需要和欲望得不到满足的心理体验,是人生重大目的得不到实现的心理体验;3.不幸是生存和发展受到严重损害的心理体验。
构成幸福的元素有两个;1.快乐的心理体验;
2.人生重大需要、欲望、目的之实现和生存发展之完满。
幸福的类型:1.物质幸福、人际幸福与精神幸福
2.创造性幸福与消费性幸福
3.德性幸福与非德性幸福
4.过程幸福与结果幸福
幸福既具有主观性有具有客观性。主观性是幸福所具有的极度快乐的心理体验本性,是幸福所具有的主观形式之本性;客观性则是人的重大需求的满足和生存发展的完满之本性,是幸福所具有的客观内容之本性。
幸福与至善
除了幸福,任何快乐,任何善都可以是获得其他快乐、其他善的手段,惟有幸福不可能是用来达到其他快乐、其他善的手段。因此,只有幸福是绝对目的善,是至善。追求快乐,仅仅是一种善,却未必是道德善;仅仅是一种应该,却未必是道德应该。其中只有无私利他的快乐、为己利他的快乐和单纯利己的快乐是道德善;而纯粹害己的快乐、纯粹害他的快乐和损人利己的快乐则是道德恶。幸福是至善,却不是道德之至善。道德之至善是无私利他的幸福和快乐、无私利他的痛苦和不幸。与之相对,一切痛苦都是恶,却不都是道德恶。只有纯粹害己的痛苦、纯粹害他的痛苦和损人利己的痛苦是道德恶;而无私利他的痛苦、为己利他的痛苦和单纯利己的痛苦则是道德善。不幸是至恶,却不是道德之至恶。道德之至恶是纯粹害人的痛苦、不幸和快乐。
快乐和幸福的强弱与其等级的高低成反比:快乐和幸福越高级,其强度就越小而淡泊;快乐和幸福越低级,其强度就越大而急迫。这是快乐和幸福的强弱规律。快乐和幸福的久暂与其等级的高低成正比:快乐和幸福越低级,其心理体验就越短暂;快乐和幸福越高级,其心理体验就越持久。这是快乐和幸福的久暂规律。需要的先后与等级成反比:需要越 越优先,月高级越后置。并且,高级需要是低级需要得到最低满足的结果。但是,低级幸福并不优先于高级幸福,高级幸福只是低级需要相对的、最低的满足结果,而不是低级需要理想满足的结果,不是低级幸福实现的结果;高级幸福后置于低级需要的最低满足,但并不后置于低级幸福,高级幸福与低级幸福是相对独立的。这是幸福先后规律。
一方面,我们可以根据各种快乐和幸福的某种量的不同来计算其价值大小:快乐和幸福越强烈、越持久、越迫近、越确定、越纯粹、越具有增殖性、增进社会和每个人利益越多,其价值就越大。另一方面,我们可以根据各种快乐的某中性质的不同来计算其价值大小:快乐和幸福越高级,对于生存的价值就越小而对于发展的价值就越大;快乐和幸福越低级,对于生存的价值就越大而对于发展的价值就越小。这就是计算幸福的价值大小的规律。最后,欲望、才能、力、命、德是幸福实现的充足且必要的五要素。欲望是幸福实现的动力要素、负相关要素:有欲望,才可能有幸福,但欲望越大,幸福越难以实现;才、力、名、德是幸福实现的非动力要素、正相关要素:才越高、力越大、命越好、德越优,幸福越容易实现;只有欲望,才能、力量、品德相一致,幸福才能完美实现。这就是幸福的实现的规律。
幸福的普遍原则和特殊原则以及基本原则,三者构成实现幸福的规范。一个人要获得幸福,并且要获得他可能得到的最有价值的幸福,首先应该遵循幸福的普遍原则:他必须正确地认识,是自己对幸福的主观认识与幸福的客观本性相符;必须正确选择使自己对幸福的选择的才、力、命、德相一致;必须正确行动,使自己求幸福的努力和修自己的品德相结合。其次,就某一特定领域来说,除了遵循普遍原则还应该遵循 原则:一个人要获得创造性幸福,他必须培养和发掘自身的创造性,必须热爱自由、争取自由。最后应该遵循幸福的基本规则:他必须明确人生目的,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追求幸福而避免不幸;他应该弥补腐败,总的说来,他的人生快乐和幸福必定多于痛苦和不幸,其净余额必定为快乐和幸福,因而他总能找到自己的生活意义,从而认识他的人生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是值得过的人生;在各正幸福不发生冲突的情况下,他应该追求享有全面幸福;在各种幸福发生冲突的情况下,他应该学会计算各种幸福的价值大小和等级的高低,然后根据计算结果科学地取舍。我们只要谨慎遵循这三类规范,就能获得幸福,就能获得可能得到的最有价值的幸福,我们也就都能成为真正幸福的人。
Ⅶ 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是哪种哲学理论的原则
一是功利原理和最大幸福原理,二是自利选择原理。
基于这种基础,他以功利原则的价值判断为基石,认为:快乐就是好的,痛苦就是坏的,因为人的行为都趋利避害。所以任何正确的行动和政治方针都必须做到产生最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并且将痛苦缩减到最少,甚至在必要情况下可以牺牲少部分人的利益。这就是着名的“最大的幸福原则”。
功利主义
Ⅷ 哲学家如何理解幸福
幸福是来自心灵深处的满足和愉悦。
哲学家柏拉图认为,幸福除了身体上的满足以外,必须包括积极性、责任感、成就感以及爱。
尼采把幸福理解为一种愉悦和满足的状态。他认为,幸福就是快乐或者满足的答案过于浅显。
苏格拉底认为,想要更好地把握幸福,应该以实践为基础。幸福是指人们自身主体对客体的一种反应。
弗兰克尔认为, 幸福不仅是实现生命意义的结果,同时也是自我超越的一个意想不到的附属物。幸福不是追求而来的,而是自然产生的。
亚里士多德从“目的理论”出发,推出幸福是最高的善。
罗素认为:“基本的幸福最重要的立足点是对人对物的友善的关切”。从心出发,关切(或者说爱)很多人是人们最主要的幸福之源。罗素认为“幸福即为善”是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
Ⅸ 从哲学的角度分析什么 是幸福
从哲学来分析就是,幸福是需要(欲望)的满足或消除。但要深刻的理解还要明白需要是什么的这个更深层的问题。
而需要(欲望)的本质又是人体身心不平衡状态在心灵(大脑意识)中的反映。
也即使说,幸福最终是指人身心的平衡状态!
Ⅹ 什么是幸福(哲学观点)
什么 叫幸福,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不同,对幸福的要求也不同。幸福是一种抽象的东西,他来的快,去的也快。也许只在一瞬间,你拥有了你最心爱的东西,你就会感到幸福。也许在一刹那,你失去了非常珍爱的东西,就会感到失去了幸福。有的看着自己喜欢的人幸福,他就会感到幸福。而有的人是跟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就会感到幸福。幸福只是一种感觉而已。你对自己的生活工作家庭都很满意,就会感到幸福。有的人对生活工作家庭要求过高,就会得不到满足,也就感觉不到幸福。有的人生活一辈子,过着单调乏味,甚至愁苦的日子,平平淡淡的度过一生他认为这就 是幸福 。由 http://www.csmayi.cn 提供! 有的人一生只有过短暂的幸福,但却很满足。得到不需永久,只需曾经拥有。我对幸福的要求就是这样,被自己所爱的人爱,爱自己所爱的人。哪怕他只是一瞬间,我也会感到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