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幸福生活 > 传统和幸福哪个重要

传统和幸福哪个重要

发布时间:2022-08-26 13:16:06

Ⅰ 儒释道等中国传统文化与经济学在如何提高人的幸福的观点上有何区别.

中国传统哲学侧重于从人生体悟的层面去着重追问幸福的根基与理论问题。在形式上,中国哲学在文化的主流方面把对幸福的探讨与其自身主天人合一,重和谐;主人道,重人生;主求善,重修身;主心性,重内省的方式结合起来,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概念和范畴,构成了自己民族的思维方式,以其鲜明的民族特点形成了以儒、释、道为核心的幸福观。儒家与苏格拉底的幸福理论,有甚为相似的地方,即都把幸福与德性联系在一起。儒家学说考虑的基点则是知行合一,所谓“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与习是同一的,不能非此非必,两者并行而抵达一种德性的境界,这就达到了幸福。 儒家的幸福观精神博大精深,可以一言以蔽之,曰:内圣外王之道。认为幸福就在于善行,就在于为社会整体利益而行动的同时,又强调为完善德行而“一箪食,一瓢饮”的苦行精神,注重个人德行的完善和人生的不朽的“内圣外王”的幸福思想。

道家的幸福观,一言以蔽之,曰:自然无为、返朴归真。老子主张致虚守静,为而不争,无为是首要的。人们保持自然天性并且充分自由地发展,这个时候就是最幸福的了。总之,道家认为,万物的本然状态是最好的状态,能顺其自然之性就能得到最大的幸福。
传统文化的儒道释三家,从不同的层面给当代人一种终极关怀的幸福观:儒家要求人们积极“立言、立德、立功”,实现人生的三不朽;道家要求人们平等、坦然地看待一切,不为功名利禄所束缚,回归本真的世界和自由的状态,达到与天地万物“逍遥游”的境界;佛家则为人们建立了一个清静的彼岸世界,可以把人们从物欲纷争中彻底解脱出来,实现人生的超凡脱俗。
幸福和物质条件的改善有关,但物质条件的改善并不必然带来幸福。幸福不能靠纵向比较获得,幸福感更多的是和你的邻居横向比较后的一种心理感受。在一个开放的社会,让老百姓“忆苦思甜”功效失灵,也不能象如今的朝鲜和曾经的中国“闭关锁国”年代那样告诉国民“天下还有三分之二的受苦人吃不饱穿不暖”来增进自己的幸福感。
毫无疑问,物质是幸福的基础。正如着名的马斯洛需求层次论,人最基本的需求是“吃穿用度等生理需求”,而这一需求的满足必须仰仗物质财富。但显然,幸福并非仅仅只用金钱来丈量。着名的“伊斯特林悖论”解释了这一现象,即:通常在一个国家内,富人报告的平均幸福和快乐水平高于穷人,但如果进行跨国比较,穷国国民的幸福感与富国差别没有那么大,古巴人和美国人的幸福感就很接近。
幸福是一种效用,是一种主观评价。经济发展能够提升人们对幸福的感觉,这种
感觉来自于充足的食品、清洁的用水、便利的交通和通信、多彩的生活、对闲暇的
享受等等。总而言之,发展比不发展让人们的幸福感要强一些。
幸福是一种效用,是一种主观评价。幸福感是由人们所具备的客观条件以及人们的需求价值等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个体对自身存在与发展状况的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是满意感、快乐感和价值感的有机统一。经济发展能够提升人们对幸福的感觉,这种感觉来自于充足的食品、清洁的用水、便利的交通和通信、多彩的生活、对闲暇的享受等等。

Ⅱ 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应该怎样对待中国传统的幸福观和西方的幸福观

这题其实就是说的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 ①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泊”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的,积极的,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的,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加以改造或剔除。②在继承的过程中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创新。③既要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又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Ⅲ 中国传统文化与自身人生幸福是怎样的关系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因此大致可以用儒家文化所追求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人生最高目标来联系自身人生幸福。

Ⅳ 辩论帮助:题目是:幸福和职业成就哪个重要

幸福和职业成就是两个不同范畴的概念,不能直接比较幸福和职业成就的重要性。职业成就会影响幸福感的获得,但是不是幸福的充分必要条件,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深入探讨幸福感和职业成就的关系,建议找一些幸福感的心理学文章看一下,而且国外关于幸福感的研究也很多
生活幸福度原本是一个心理学术语,它的本意是指人们对生活满足的程度。研究发现影响职业幸福感的重要因素是成就感、挑战性、对工作的热爱、人际关系状况、工作环境、管理制度和文化氛围等。据研究统计,只有大约15%的幸福与收入、财产或其他财政因素有关,而近90%的幸福来自诸如生活态度、自我控制以及人际关系。财富仅仅是能够带来幸福的很小的因素之一,人们是否幸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很多和绝对财富无关的因素。
归根结底,人们最终追求的是生活的幸福,而不是有更多的金钱。传统经济学认为增加人们的财富是提高人们幸福水平的最有效的手段。财富仅仅是影响幸福的因素之一,是否幸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许多与财富无关的因素。因此,我们的最终目标不是财富最大化,而是人的幸福最大化。现在大多数人的经济收入都比自己的父辈或祖父辈强出许多,可是幸福水平并没有按比例提高。有研究说,当住房和食物这些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后,额外的财富很少能增加你的幸福感。
我们不难发现,当人的重大需要、欲望、目的得到满足或实现是幸福的客观标准,它既是幸福的心理体验的客观标准,又是生存发展完满与否的客观标准。幸福具有主观性与客观性。主观性是幸福所具有的极度快乐的心理体验,是幸福所具有的主观形式的本性;客观性则是人的重大需求的满足和生存发展的完满,是幸福所具有的客观内容。人生价值和意义,主观上是快乐和幸福的心理体验;客观上则是生存和发展的某种完满。马斯洛说:“越是高级的需要,对于维持纯粹的生存也就越不迫切。”实际上,需要越高级,它的满足对于发展的价值就越大。人的自我实现,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来说其价值是最大的。因为自我实现是一个人的创造潜能的实现,而创造潜能的实现是一个人发展的最高境界。
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卡内曼和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教授艾伦.克鲁格一直致力于提出“国民幸福指数”,旨在比标准的满意程度调查问卷更能客观准确地反映人们的幸福程度。卡内曼是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之一。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非常关注“幸福指数”这一软指标。美国联邦政府和英国内阁最近都拨巨资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聘请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内曼等专家坐镇,计划设立衡量人的幸福感的指标,使它与GDP一样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标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也许“幸福指数”还会改变人们对经济增长指标的看法。比如美国的研究发现,近几十年来美国经济产出的显着增长并没有让人们觉得比以往更幸福。于是美国有人提出,如果GDP的增长不能让人们更幸福,政府为什么还要仅致力于GDP的增长呢?“幸福经济”一下子成了经济学家和政府的热门话题。
回答者: 1047030542 | 二级 | 2011-5-11 11:38

说实话,辩论题是最没有意思的,只要是辩论题都有正反两面,怎么说都有理。
但就这个辩论来说,当然幸福重要,生来世上干嘛来了,就是来享受这个世界。幸福的基础是什吗?是物质,这个是肯定的,没有哪个穷光蛋说自己幸福的,天天填不饱肚子的人说他幸福,那他肯定大脑不正常。人在世上,你不可能拥有全部,只要自己过的满意,什么官衔、职业成就、千万富翁都是浮云。一个人如果仅仅为了追求职业成就的名利而遗忘了幸福,他无异于自己建起一座摩天大楼,然后从上面跳下了,他出名了,而人死啦。

Ⅳ 急急急,求有关传统文化,幸福,孝道的感想!

摘要:“孝”是儒学伦理道德的核心内容之一。孔孟时期,出现了阐发儒家孝道观的经典着作《孝经》。历代儒学之士都大力宣扬“孝道”;封建帝王也利用“孝道”来为自己的统治服务;这二者的合力在民间的影响就是《二十四孝》的产生和流传。

关键词:孝 儒学 伦理道德 《孝经》

以孝事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在当今社会孝悌观念出现了日下的势头,因此,重新探讨和正确阐发儒家孝道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孝”字简释

“孝”的观念产生较早。“孝”字,古作 ,上面为一老人,下面为一小孩。康殷说;“象‘子’用头承老人手行走。用扶持老人行走之形,以表示‘孝’。” [1](P39)东汉许慎则解释说:“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清段玉裁注:“《礼记》‘孝者,畜也。’顺于道,不逆于伦。是之谓畜。” [2](P398)这些解释虽然是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但是意思完全一样,都认为“孝”是尊敬长辈,侍老奉亲。《礼记·礼运》也说;“何为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因此,“孝”首先是一种社会道德原则,是处理家庭中长辈和儿女间关系的准则。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演变,“孝”被封建帝王利用来为他们的统治服务。这样,“孝”就由道德范畴扩展到了政治范畴。

二 阐发儒家孝道观的主要经典着作《孝经》

在儒家经典十三经中,《孝经》“是一部字数最少,内容最浅,而影响最大,引起的争议最多的着作”。 [3](P1)其巨大的影响不是在学术价值上,而是在社会价值上。以致其面世以来,上自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争相传习,备加尊崇,影响所及远至日本、朝鲜等邻国异族。

《孝经》成书于何时,历来有不同的观点,但“今文《孝经》经过刘向整理后,才确定了后来流行本的规模”。 [3](P11)东汉时,《孝经》就被列为儒家七经之一,当时流行的是孔安国传郑玄注。自那以后,《孝经》一直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到唐代,玄宗亲自为之作注,更是大力倡行。宋朝学者邢昺为之作疏。现今流行的《孝经》本子,就是唐玄宗御注、(宋)邢昺疏的本子。由于《孝经》将家庭与社会人伦道德紧密结合,加上统治者的积极宣扬,故《孝经》几乎成了封建时代家喻户晓的儒家经典。

对于《孝经》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因而也引起了一系列证伪的官司。笔者则认为《孝经》是孔子和曾子所作,我们且看两例有力的证据。西汉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曾参,南武城人,字子舆。少孔子四十六岁。孔子以为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死于鲁。”司马迁是位大史学家,治学严谨,考证确凿,加上离春秋战国时代较近,资料转抄讹误甚少,当不会有错。东汉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也说:“《孝经》者,孔子为曾子陈孝道也。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举大者言,故曰《孝经》。”《汉书》言“为曾子陈孝道”,即《史记》载“故授之业”。从马、班两位史学大家的记载可以看出,《孝经》的最初作者实际上应为两人:一是孔子;一是曾子。孔子将孝道口述给曾子,曾子将其记录整理下来,间或插有自己的心得体会。这就是所谓的孔子“述而不作”。他们两人的关系类似于当今某篇文章口述者和整理者的关系。故笔者认为《孝经》的最初作者应是孔子和曾子。当然,曾子的门人可能也参与了整理《孝经》的工作,于是也有他们的观点及其在书中对他们先生的尊称。

今本《孝经》仅一千七百九十九字,凡十八章。

对于《孝经》的内容,宋代理学家朱熹认为“篇首六七章为本经,其后皆传文”。 [4](卷八十二)

《孝经》一书,对于从帝王将相到黎民百姓之间的各个阶层的孝行都有明确规定。但其基本倾向是以伦理道德教育为政治服务,那就是以孝劝忠,以孝治天下,从而达到《大学》里所说的“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最高政治目的。正因为如此,它才得到历代帝王的极力推崇。

三 孝为德之本 历代儒学之士大力宣扬

孔孟儒学认为,“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教化的源泉。《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就载: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为德之本的思想在儒家其他着作里也有所反映。有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5](P71)认为孝是仁的基础。孟子则说:“亲亲,仁也。” [5](P430)又说:“仁之实,事亲是也。” [5](P359)将侍老奉亲之孝作为仁的实质。《大戴礼记·曾子大孝》载:“夫孝者,天下之大经也。夫孝,置之而塞于天地,衡之而衡于四海,施诸后世,而无朝夕。”指出“孝”是一切德行的起点,是一切德行的大经大本,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根本法则。[6](P475)

“仁”是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5](P171)“仁者爱人”是孔子对仁的简明概括。而他又认为 “孝”是“仁”的基础,“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5](P71)既然孝道观是孔子伦理思想的最高道德准则,那么,为了这种理念价值的推行,就必然有一些最具体最直接的行为要求。

儒学创始者非常重视父母子女间的感情交流,并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敬、爱戴和赡养。[7]诚然,行孝的最基本的要求是子女对父母的物质奉养,但是孔子并不停留在物质奉养上,他认为仅是物质上的奉养是不够的,还得在感情上对父母表示真诚的尊敬和爱戴。所以他又说:“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5](P79)如果对父母在感情上不尊敬和爱戴的话,仅是物质上的奉养,又与犬马有什么区别呢?不过,孔子对“孝”的最高阐述是要求子女在父母生前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在父母死后继承他们的遗志立身。所以孔子说:“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5](P74)周武王和周公旦继承文王的遗志讨灭了商纣王,故孔子赞扬他们说:“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5](P44)司马迁着《史记》,班固着《汉书》都是立志完成其父遗留下来的未竟事业,是孔子孝道观最高要求的体现。

孔子对于要求子女孝敬父母做的一些具体行为,典籍中还有如下一些记载:

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5](P79)父母在世时,要以礼侍奉;死了,要以礼安葬,并且按礼仪祭祀。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5](P79)关心父母的病痛是讲求孝道之关键。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5](P98)就是要求子女经常在父母面前尽些孝心。

孟子对孔子仁孝思想作了进一步的发挥,他认为孝是仁的实质。因此,“事孰为大?事亲为大。” [5](P357)又说:“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 [5](P385)。推已及人,把最初产生和存在于家庭中的孝悌观念推广到整个社会,是孟子孝道观的独到见解。故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5](P253)

孔孟以后,宣扬孝道观的大儒不乏其人。北宋中期,理学领袖关中张载、洛阳二程都大力阐发孔孟儒学孝道观,从而使孝悌观念在民众中得以迅速传播,并打下深刻的烙印。

张载则把孟子推已及人的孝悌观念作了更深层次的引申。他提出了“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其幼,圣其合德,贤其秀也。凡天下疲癃残疾,茕独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于时保之,子之翼也。” [8](P180)

二程对“仁”与“孝”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他们指出“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言为仁之本,非仁之本。”[9](卷十一)“为仁之本”与“仁之本”是有区别,仁是本,孝是用,不能混为一谈。又说:“人无孝悌不可,而不全力以赴尽孝尽悌也不可。”[9](卷二十三)不仅要有孝悌观念,而且要有孝的行动。

清朝名儒魏源也对孝道有所阐发,他说:“君子之言孝也,敬而已矣;君子之言敬也,孝而已矣。一举足不敢忘父母,一出言不敢忘父母。”[10](P14)把侍奉双亲的“孝”和“敬”紧密结合起来。这是魏源的新见解。

四 孝为政之本,统治者对孝道大力提倡

孝悌观念也是统治者为政的根本。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5](P82)有人问孔子为什么不从政时,孔子引用《尚书》里的话来解释自己用孝悌观念来影响社会政治,就是参政了。这一则对话就说明了儒学创史人孔子一开始就将宣扬孝悌观念的活动看成是政治行为。

《孝经·开宗明义章》云:“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这就指出了“孝”是伦理道德和政治行为的结合体。而“孝道”对封建政治的重要性在《孝经·三才章》里则体现得更为具体。《孝经·三才章》写道:“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治理国家以道德教化为基础,道德教化以孝行为根本,故孝道既行,天下自然垂拱而治。《孝经·孝治章》载:“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只要推行孝悌,就会国泰民安,政治清明。有子也言:“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5](P70)历代帝王深知提倡孝道孝行对于稳定其统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儒家孝道孝行推崇有加。汉代统治者为表示推崇孝道,自惠帝始,给多数皇帝谥号前都加一“孝”字,如“孝惠帝”、“孝文帝”等等。《汉书·艺文志》载:“汉文帝时《论语》、《孝经》皆置博士。”《孝经》受到重视。同时将行孝与否作为选吏的依据,行孝者可以被举为“孝廉”,由朝廷任命为官。更有甚者,以皇帝九五之尊,撰集注解《孝经》的也屡见不鲜,如晋元帝、梁武帝、唐玄宗等都曾为之作注。

封建统治者重视“孝道”的宣传,主要是为了达到以孝劝忠的目的,其理论基础来自于《大学》里的“三纲八目”。

《大学》开篇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是为三纲。就是一要修明天赋善德,二要治国安民,三要达到以上两项所应当达到的目标。

《大学》的“八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载:“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统治者利用孝道来教化百姓,就是修其身的过程。向广大民众宣扬孝行,就是希望以此影响人们,以齐其家。而这两项措施最终都是为了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

“治国必先齐其家”[5](P12)指出了以孝齐家对治国的重要性。“孝者,所以事君也”,[5](P12)把人们行孝的对象直接指向为君主。《礼记·祭义》则说 “事君不忠,非孝也。”更加明确地指出对君主不忠,就是不孝的表现。

当然,统治者要推行孝道,还需以身作则,广敬博爱,规范天下。“所谓平天下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挈矩之道。”[5](P14)正因为如此,历代帝王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也做出了许多诸如上述一些宣扬孝道孝行的姿态。

除了用一些非强制性手段外,统治者还运用了强制性手段来推行孝道,那就是将儒家“孝”的伦理思想渗透到刑律中,制订了对“不孝”作出惩罚的法律条文。秦代便继承先秦“惩治不孝”的传统,专有惩罚不孝的规定。出土的《睡虎地秦墓竹简·封诊式》就载:某甲控告其子不孝,要求官府惩治,官府按其所告查办,“将其子断足,迁蜀边县,令终身毋得去迁所论之”。其后历朝都有对“不孝”作出惩治的法律条文,而且更加繁密严厉。

历代帝王推崇“孝道孝行”,其终极目的是为了稳定其统治。但不可否认这一行为在客观上对社会也有一定的良性作用。

五 儒家孝道观的民间影响

历代儒学之士在理论上的大力阐发,封建帝王在行动上的推崇,这二者的合力在民间的影响就是《二十四孝》的产生和广为流传。

《二十四孝》始成于元代,多数人认为是郭居敬撰辑。

《二十四孝》在民间的影响巨大,流传甚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两点:一是它适合中国封建社会地主阶级稳定统治的需要,历代帝王不遗余力地加以提倡;二是经过几代儒学之士的阐发,孝悌观念作为一种社会道德原则在一般民众中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宣扬这一观念的《二十四孝》自然容易被民众接受。

《二十四孝》所选孝子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从时间上说,包括了历史上各个朝代的孝子;从社会地位来说,上自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从年龄上说,孝子中有幼童,有成年,还有老人;老莱子戏彩娱亲,汉文帝亲尝汤药等等典型事例,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总之,《二十四孝》为各式各样的人物树立了孝行榜样。

然而,《二十四孝》的流传具有双重性,它既对社会人伦秩序的维护起了重大的良性作用,但也不可避免地扭曲了人们心目中人道性的“孝”的观念,从而导致了“愚忠”“愚孝”现象的发生。

总之,孝悌观念既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优良美德,也是儒学伦理道德的重要内容之一。儒家的宣传和统治者的提倡,自然有它合理的内核。但不可否认其中也必然杂有不正确的成份,也即后人所说的“愚忠”和“愚孝”。正确地看待孝悌观念和推崇孝道孝行,就是我们现代人应该引起注意和重视的

Ⅵ 现代人的幸福观

现代人的幸福观

现代人的幸福观,幸福感其实就是个人对自己本身的一个的生活素质或者是对自己自身状况的一个满意程度,人们现在都是在追求幸福感,但是幸福感是什么呢?以下分享现代人的幸福观。

现代人的幸福观1

幸福观是人们对幸福的根本看法。中国人的幸福观源远流长,早在先秦时期,《尚书》就提出了“寿”“富”“康宁”“攸好德”(修行美德)“考终命”(长寿善终)的所谓“五福”幸福观。后来,古老的“五福”发展成寓意吉祥的新“五福”(福、禄、寿、喜、财)。

这反映了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企盼。当前,我国社会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多元复杂的社会生活带来了传统幸福观的历史性嬗变。赋予幸福观以新的时代内涵,构建当代中国人的幸福观,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

当代中国人越来越认同将个人的幸福与高尚的人格、美好的家庭、和谐的社会以及优美的自然环境紧密联系起来。过上好的生活是幸福的核心,但好的生活不再被仅仅理解为传统社会的“五福”,也不再被仅仅理解为更多资源的占有和物质欲望的满足,而是被理解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高尚的人格是幸福的主观条件,它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仁义道德,而是优良品格、丰富知识、卓越能力等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美好的家庭、和谐的社会、优美的自然环境是幸福的客观条件,它们也都被赋予了现代意蕴。今天,过上幸福生活不仅需要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还需要构建共建共享、合作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这些新内涵勾勒了当代中国人幸福观的轮廓,但要构建系统完整的幸福观,还需要在理论研究上多下功夫。

构建当代中国人的幸福观,要以使人民过上幸福生活为根本旨归。人民幸福离不开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因为这是人民幸福的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如果国家贫弱、民族衰微,人民幸福就无从谈起。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就要满足人民长期性、普遍性的要求。

我们党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全面脱贫攻坚战,归根结底是要让全国人民普遍过上长久幸福的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代中国人的幸福观就是以人民为中心、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追求、以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为保障的幸福观。

中国传统幸福观是构建当代中国人幸福观的深厚文化基础,如国泰民安、家和邻睦、敬祖畏天等对幸福生活的认知,对于我们今天认识什么是幸福无疑具有重要作用,对于治疗及时行乐、贪得无厌、无所敬畏等现代社会“流行病”也是一剂良药。

然而,传统文化中的幸福观毕竟是在小农经济、宗法社会和君主专制条件下形成的,它产生在社会成员普遍清贫困苦、物质资料匮乏的年代,深受政治压迫、经济剥削、战乱频发等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由于这些原因,传统社会奉行的幸福观不可避免存在很大局限性,对幸福的理解也比较狭隘,并且不重视个人的自由、权利以及个性发展。

构建当代中国人的幸福观,应在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幸福观的同时,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其成为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兼具的现代幸福观。

构建当代中国人的幸福观,还要反映和回应人类的共同价值追求。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上,习近平主席指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当代中国人的幸福生活需要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环境,这也是全人类走向幸福生活的共同目标追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追求,协和万邦、和而不同、泛爱众、兼相爱等理念在中国代代相传。

构建当代中国人的幸福观,应主动顺应经济全球化大潮,积极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将人类共同价值深深植入我们的幸福观中。

现代人的幸福观2

《现代人的幸福现与财富观》选自周国平的《人文讲演录》

在我们这个时代,财富已经成为大家追求的共同目标,当代最响亮的关键词可能就是财富。一个人在社会上成不成功,主要标志就是看他的财富有多少。但是大家在追求财富的过程中,有多少人得到了幸福?其实并不多。

没有财富的人很焦虑,在争取的过程中也很焦虑,财富多的人幸福吗?据统计调查,富豪们也有很多苦恼,我们应该好好的反思一下,到底什么是幸福?

周国平先生根据历史上一些哲学家尤其是西方哲学家的看法,做了梳理,总结出一个共同点就是:幸福应该是内在方面和外在方面的结合。他认为幸福应该是一个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的东西,主观上肯定是对你目前的生活比较满意,客观上就是生活质量,其中包括财富、事业成功、健康、平安、爱情美满、婚姻家庭和谐、人际关系良好、闲瑕等等。

周国平认为一个人能不能得到幸福,关键还是取决于灵魂的丰富。因为幸福是一种能力,你自己要具备幸福的能力,然后你才能幸福。我们的生活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外在生活,我们有一个肉体、一个身体,这个身体我们是需要生存的,为了生存,我们要去挣钱,我们要到社会上去活动。

当然,这一部分很重要,这是我们生存的必要条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部分,就是我们内在的生活,灵魂的生活。幸福是一种内心感受,需要有灵魂的参与才能真正感受到。

现代人的幸福观3

现代人幸福的十幸福标准:

一、 享受工作这和工资高低没有关系,而关乎你的工作是否开心,是否觉得有挑战性和成就感,能否感受被爱;能不能让你学到东西;不断成长、进步,并能为之感到满足。

二、 有关系亲密的朋友和家人如果工作顺利,却没有可以亲密分享的家人和朋友,这谈不上愉快,更没有幸福可言。

三、 拥有稳定的经济来源这并不是说你必须拥有多么庞大的资产,或是必须有相当高的收入,只要可以满足自己安定的生活就可以了,安定的标准是即使不工作也有收入。

四、 身心健康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灵才能全心全力的去工作、去生活、去奋斗、去进取。

五、 拥有兴趣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成年进入社会后,习惯将人脉圈与利益圈捆绑在一起,这没有错,但如果你和你的合作伙伴一起有一两个让你们充分享受的兴趣,就可以拥有高质量的愉悦社交圈。

六、 拥有一定的时间自由拥有可以完全自行支配的时间,可以随时陪伴重要的朋友和家人。

七、 选择适合自己的居住环境不管你从事什么工作,有着怎样的活法,用心挑一个适合自己的居住环境,关乎幸福。

八、 具备有效的思维习惯总是推卸责任充当受害者的人,经常处于消极状态的人,习惯性寻找借口的人,被固有常识局限并难以突破的人,都很难邂逅幸福。

九、 能够放眼未来幸福指数下降的第一原因,就在于人们看不到自己的未来,继而心生不安。

十、 感觉自己正在向目标迈进循序渐进而又充满目标感的生活是踏实的,最幸福的感觉是永远在路上。

Ⅶ 什么是自由 什么事幸福 自由和幸福哪个更重要

对一个社会的个体人而言,自由是指他(她)希望、要求、争取的生存空间和实现个人意志的空间,这个空间包括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及传统的等外部条件,同时也包括个人体质、欲望、财富、世界观价值观及理想观的表达欲望等个人因素和内在因素。 自由是人类在获得基本生存保障的前提下,渴求实现人生价值,提高生活质量进而提高生命质量的行为取向和行为方式。由于存在自然条件和内在条件的局限性,这种取向有时是盲目的,甚至是非理性的。自由还是一个非常具有时限性和相对性的概念,因此不同的群体、不同的个体对自由的看法是不同的。. 从意识形态来讲,自由分为感性的自由和理性的自由,理性的选择和感性的选择往往存在差异和冲突,因此可以说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自由。 从一般意义上来讲,人们更看重感性意义上的自由,而感性的自由更容易和外部世界发生冲突。 而理性意义上的自由和对这种自由的尊重,是人类个体、群体,以至民族和国家走向文明和发展的必然的先决条件。 所谓自由,不应该想要寻求谁的施舍,即使被束缚,只要心不被压制,对于自己而言随时都可称之为自由。

Ⅷ 从中华传统文化与幸福人生中得到什么收获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与幸福人生交流会心得体会
2015年11月23日我有幸参加了**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会在南山举办的第21期“中华传统文化与幸福人生”交流会。通过几天来接触中国传统文化,收获颇多。所见所闻所感归纳有三:感动、感叹、感恩。
首先,我想说的是:四十多年来参加的会议不可计数,经过的培训也不胜枚举,大多是这样一种景象:满眼看去会场里睡觉的、打电话的、看小说的、聊天的、空座位的比比皆是。考虑再三归纳如下:讲座不够精彩,服务不够到位,组织者与参会人员极其陌生。
而这次的学习班组织形式是空前的,服务态度是空前的,义工们身体力行的影响力是空前的,讲座老师的感召力是空前的。
感动-----来自于义工们的微笑服务与忙碌的身影。
记得第一天来到南山银都度假村的情景。车门打开,走下车的那一瞬间感动便扑面而来。我的皮箱在我还没跨下车的时候被一位记不起模样的义工接过去拎到了餐厅接待处。从没遇到的热情让我有点不知所措。我不相信我的眼睛但我相信我的感觉,我遇到热心人了,我只这么想……
在第七组报到处我见到了仪态端庄的李姝仪老师,登记完之后又是另一位义工带我来到了后来几天成为我“家”的宾馆。房间一尘不染,与穿着印有“和谐社会从我心做起”字样衣服的义工们开始平凡接触:门打不开、没带拖鞋、需要被子、需要暖宝宝……我惊诧于他们的彬彬有礼,惊诧于他们的体贴入微,惊诧于他们竟然不只是对我好的热心人而是真正把我当成了自家人,当成了兄弟姐妹……就在那个下午我真真切切在家以外的地方找到了家的感觉,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就像会议议程表中写到的那样------23日,迎亲人。
我感动,感动教室里给我们端茶倒水的身影,感动为我们掀起门帘儿的白发苍苍却慈祥可亲的老阿姨。感动厨房里为我们精心准备营养餐的和蹲在六大盆水边为我们洗刷碗筷的忙碌身影。更感动于卫生间内为我们准备的贴心小护垫。
在这之前不管出门到哪里,随身携带的卫生用具要多全有多全,总嫌宾馆床上、卫生间、桌子上哪哪都是大肠乙肝小肠艾滋病。这次一样,床单、被套、一次性桌布啥的都带齐了。该铺的铺,该不用的绝对不碰。(学习心得)可就从第二天中午起,我就开始为我所做的一切由脸红到自责到感觉自己的内心好肮脏——亵渎了义工们无私的爱与亲亲的关怀。被子铺的整整齐齐,睡衣叠得棱角分明,马桶盖上多了两包我急需的东西,洗手池的台面上滴水不沾,洗漱用具摆放得整整齐齐,那种温馨、干净、整洁绝非是宾馆服务员所做的表面工作,只有家人才可以为你做到。干净的让你那么放心舒心开心。我真幸运,在这个天寒心冻的季节来到了这个空气清新,纯净美丽的没有杂质的“世外桃源”,感受到了天堂的人享受的礼遇。我和我的同伴们被深深感动了。我想,这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魅力吧。
感叹-----来自于所有隔屏授课的老师们。
孝悌,谨信,爱众,亲仁。这是我第一次这么近距离的接触中华传统文化;第一次端身正坐地学习《弟子规》;第一次一天听10个小时的课却身体快乐,心里快乐。短短五天,我懂得了:“人生天地间,百善孝为先”。“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的真正含义。授课的老师们言谈中无不渗透着幸福快乐,而他们的快乐幸福感又无不因为泛爱、亲仁而得来的。分享着他们的喜悦,分享着他们的泪水,也分享着他们的收获。这些人的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能带给人快乐的快乐生活,真不虚为“幸福人生”交流会之名哪。是啊,该到让物欲横流,唯利是图见情见爱见真纯的时候了。该到了让我们的下一代认祖归宗的时候了。我感叹于我们的至圣先师给我们留下的文化瑰宝。
感恩-----来源于这几天的学习让我懂得了如何更好的去感恩自然,感恩祖国,感恩身边的人和事,更重要的是感恩父母。
当我们很小的时候父母没嫌我们脏过,吃我们剩下的饭菜,洗我们拉在裤子里的屎尿。 当我们长大以后无论我们美与丑,富贵与贫穷,在他们心里我们依然是他们的牵挂与最爱。如今他们老了,我们为他们做了些什么?在我们因某个节日或纪念日渴望得到鲜花、礼物的时候,在每每感叹人生时告诉自己“女人,要对自己好点的时候”,在周末或无由头的与朋友与爱人相聚餐厅酒吧举杯碰撞着祝福的时候……
感恩,不该是猛然想起的;感恩,不该是转瞬即忘的;感恩,更不该是“等以后再说”的借口或理由。
《弟子规》----"入则孝"中云: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我们不曾对照检查过。
我感恩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诲,感恩义工们无言的示范,感恩身边一切值得感恩的人和事!
如果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周围,我们周围的每个人都能从我做起,一定能让自己的身心和谐起来;每个人都从每个家庭做起,一定能让每一个小家和我们的大家和谐起来。如果每个人就从当下能将封存已久的“人之初,性本善”的“善” 挖掘出来晒在阳光下照到他人心里,我们吃的就不再有“健美猪”穿的就不会有”黑心棉',出门求学的孩子就不会因连站票也买不到而踏不上回家的路,国家也就不会因空置房太多而打压房价了等等等等。
最后心得:以传统文化修身,以传统文化修心。做一个幸福的人,做一个承传幸福的人。

阅读全文

与传统和幸福哪个重要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在爱情里面如何欲情故纵 浏览:413
什么人才是真正爱情 浏览:116
集体经济脱贫做了哪些事 浏览:993
花样游泳美女来自哪里 浏览:50
婚姻的边缘什么意思 浏览:773
爱情片哪个网站免费 浏览:433
九月女龙四月男狗婚姻怎么样 浏览:631
属兔男和猴相配婚姻如何 浏览:954
俗话说哪里出美女 浏览:903
幸福树换盆时怎么养 浏览:454
事业单位编委会过会要多久 浏览:659
如何对付暧昧的婚姻 浏览:716
公务员和事业编都上岸怎么办 浏览:719
临汾美女为什么漂亮 浏览:148
市场经济学有哪些专业教材 浏览:216
美女工作累吗有什么不高兴的 浏览:796
恋爱时如何提及婚姻问题 浏览:86
找对象为什么不幸福 浏览:504
什么是菩提心动画故事 浏览:643
微信健康码的信息填错怎么改 浏览: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