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幸福生活 > 幸福观和生活质量哪个好

幸福观和生活质量哪个好

发布时间:2022-08-26 09:15:18

A. 现代人的幸福观

现代人的幸福观

现代人的幸福观,幸福感其实就是个人对自己本身的一个的生活素质或者是对自己自身状况的一个满意程度,人们现在都是在追求幸福感,但是幸福感是什么呢?以下分享现代人的幸福观。

现代人的幸福观1

幸福观是人们对幸福的根本看法。中国人的幸福观源远流长,早在先秦时期,《尚书》就提出了“寿”“富”“康宁”“攸好德”(修行美德)“考终命”(长寿善终)的所谓“五福”幸福观。后来,古老的“五福”发展成寓意吉祥的新“五福”(福、禄、寿、喜、财)。

这反映了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企盼。当前,我国社会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多元复杂的社会生活带来了传统幸福观的历史性嬗变。赋予幸福观以新的时代内涵,构建当代中国人的幸福观,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

当代中国人越来越认同将个人的幸福与高尚的人格、美好的家庭、和谐的社会以及优美的自然环境紧密联系起来。过上好的生活是幸福的核心,但好的生活不再被仅仅理解为传统社会的“五福”,也不再被仅仅理解为更多资源的占有和物质欲望的满足,而是被理解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高尚的人格是幸福的主观条件,它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仁义道德,而是优良品格、丰富知识、卓越能力等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美好的家庭、和谐的社会、优美的自然环境是幸福的客观条件,它们也都被赋予了现代意蕴。今天,过上幸福生活不仅需要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还需要构建共建共享、合作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这些新内涵勾勒了当代中国人幸福观的轮廓,但要构建系统完整的幸福观,还需要在理论研究上多下功夫。

构建当代中国人的幸福观,要以使人民过上幸福生活为根本旨归。人民幸福离不开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因为这是人民幸福的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如果国家贫弱、民族衰微,人民幸福就无从谈起。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就要满足人民长期性、普遍性的要求。

我们党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全面脱贫攻坚战,归根结底是要让全国人民普遍过上长久幸福的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代中国人的幸福观就是以人民为中心、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追求、以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为保障的幸福观。

中国传统幸福观是构建当代中国人幸福观的深厚文化基础,如国泰民安、家和邻睦、敬祖畏天等对幸福生活的认知,对于我们今天认识什么是幸福无疑具有重要作用,对于治疗及时行乐、贪得无厌、无所敬畏等现代社会“流行病”也是一剂良药。

然而,传统文化中的幸福观毕竟是在小农经济、宗法社会和君主专制条件下形成的,它产生在社会成员普遍清贫困苦、物质资料匮乏的年代,深受政治压迫、经济剥削、战乱频发等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由于这些原因,传统社会奉行的幸福观不可避免存在很大局限性,对幸福的理解也比较狭隘,并且不重视个人的自由、权利以及个性发展。

构建当代中国人的幸福观,应在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幸福观的同时,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其成为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兼具的现代幸福观。

构建当代中国人的幸福观,还要反映和回应人类的共同价值追求。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上,习近平主席指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当代中国人的幸福生活需要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环境,这也是全人类走向幸福生活的共同目标追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追求,协和万邦、和而不同、泛爱众、兼相爱等理念在中国代代相传。

构建当代中国人的幸福观,应主动顺应经济全球化大潮,积极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将人类共同价值深深植入我们的幸福观中。

现代人的幸福观2

《现代人的幸福现与财富观》选自周国平的《人文讲演录》

在我们这个时代,财富已经成为大家追求的共同目标,当代最响亮的关键词可能就是财富。一个人在社会上成不成功,主要标志就是看他的财富有多少。但是大家在追求财富的过程中,有多少人得到了幸福?其实并不多。

没有财富的人很焦虑,在争取的过程中也很焦虑,财富多的人幸福吗?据统计调查,富豪们也有很多苦恼,我们应该好好的反思一下,到底什么是幸福?

周国平先生根据历史上一些哲学家尤其是西方哲学家的看法,做了梳理,总结出一个共同点就是:幸福应该是内在方面和外在方面的结合。他认为幸福应该是一个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的东西,主观上肯定是对你目前的生活比较满意,客观上就是生活质量,其中包括财富、事业成功、健康、平安、爱情美满、婚姻家庭和谐、人际关系良好、闲瑕等等。

周国平认为一个人能不能得到幸福,关键还是取决于灵魂的丰富。因为幸福是一种能力,你自己要具备幸福的能力,然后你才能幸福。我们的生活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外在生活,我们有一个肉体、一个身体,这个身体我们是需要生存的,为了生存,我们要去挣钱,我们要到社会上去活动。

当然,这一部分很重要,这是我们生存的必要条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部分,就是我们内在的生活,灵魂的生活。幸福是一种内心感受,需要有灵魂的参与才能真正感受到。

现代人的幸福观3

现代人幸福的十幸福标准:

一、 享受工作这和工资高低没有关系,而关乎你的工作是否开心,是否觉得有挑战性和成就感,能否感受被爱;能不能让你学到东西;不断成长、进步,并能为之感到满足。

二、 有关系亲密的朋友和家人如果工作顺利,却没有可以亲密分享的家人和朋友,这谈不上愉快,更没有幸福可言。

三、 拥有稳定的经济来源这并不是说你必须拥有多么庞大的资产,或是必须有相当高的收入,只要可以满足自己安定的生活就可以了,安定的标准是即使不工作也有收入。

四、 身心健康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灵才能全心全力的去工作、去生活、去奋斗、去进取。

五、 拥有兴趣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成年进入社会后,习惯将人脉圈与利益圈捆绑在一起,这没有错,但如果你和你的合作伙伴一起有一两个让你们充分享受的兴趣,就可以拥有高质量的愉悦社交圈。

六、 拥有一定的时间自由拥有可以完全自行支配的时间,可以随时陪伴重要的朋友和家人。

七、 选择适合自己的居住环境不管你从事什么工作,有着怎样的活法,用心挑一个适合自己的居住环境,关乎幸福。

八、 具备有效的思维习惯总是推卸责任充当受害者的人,经常处于消极状态的人,习惯性寻找借口的人,被固有常识局限并难以突破的人,都很难邂逅幸福。

九、 能够放眼未来幸福指数下降的第一原因,就在于人们看不到自己的未来,继而心生不安。

十、 感觉自己正在向目标迈进循序渐进而又充满目标感的生活是踏实的,最幸福的感觉是永远在路上。

B. 正确的幸福观是什么

幸福观是人们对自身所具备的生存与发展条件的一种肯定的情感体验,是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反映。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认为,劳动是幸福的源泉,道德是幸福的前提,幸福是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的结合,是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社会为每个人追求和实现幸福提供了基本条件。做幸福的教师,幸福地做教师,既是教育事业的必需,也是教师个体生命的必需。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升人的生命质量,使人成长为自由、全面、健康的人,这就要求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要一起幸福起来。一、深刻理解身为教师的幸福理解幸福既是拥有幸福的基础,又是拥有幸福的前提。幸福是什么?是儒家的“仁”、道家的“无”、佛家的“涅槃”,还是苏格拉底的“美德”、柏拉图的“和谐”、亚里士多德的“至善”,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探讨过幸福。概括起来,对幸福的理解可以分为以下三种:一是以外界标准界定幸福;二是以内在情绪体验为标准界定幸福;三是以个体的主观判断为标准界定幸福。由此可见,幸福感是一种主观感受,是需要得到满足、潜能得到发挥、力量得以增长所获得到持续快乐体验。教育是心灵的事业,做教师应当是一个幸福的职业。

C. 什么是正确的幸福观,得失观,苦乐观,金钱观

1、幸福观:把幸福的创造和幸福的享受结合起来,并把创造幸福作为前提,然后才谈得上享受幸福。因为对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来说,没有劳动就没有幸福可言。
2、得失观:把个人得失与整体得失统一起来看,把国家和人民的得失放在首位,不惜以自身的“失”,来换取国家安宁、人民幸福的“得”。
3、苦乐观: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在于消灭一切剥削阶级,解放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使人人都过上自由、平等、和平、幸福的生活。
如能在这个伟大的事业中贡献出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力量,即使需要历尽千辛万苦,也是快乐的;如不能实现这个理想或不能为实现这个理想贡献力量,则是痛苦的。苦与乐是辩证的统一,“苦”是手段,“乐”是目的,“乐”必须通过“苦”才能达到,即“苦尽甘来”。
4、金钱观:正确的金钱观,指导我们通过合乎道德与法律的正当途径挣钱,把钱用到有利于国家社会他人的地方,用到有利于全面发展自己、实现人生价值的地方。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我们的灵魂更纯洁,道德更高尚,人生更有意义。

D. 价值观等同于生活品质吗

不一样的

人生观是指人们对人生的根本态度和看法,包括对人生价值、人生目的和人生意义的基本看法和态度。它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生观主要回答人为什么活着,人生的意义、价值、目的、理想、信念、追求等问题。人生观的基本内容包括幸福观、苦乐观、荣辱观、生死观、友谊观、道德观、审美观、公私观、恋爱观等等。由于人们所处的社会地位、生活环境和文化素养不同,因而形成了不同的人生观。我们必须提倡和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用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战胜形形色色的个人主义,把自己锻炼成为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价值观”,往往也指“价值观念”。在学理上,价值观是指关于价值的理论、知识、学说体系,就像物质观、时空观、历史观等一样;价值观念则是指人们关于基本价值的立场、取向、态度等。这两个概念的区别,相当于宗教学和宗教信仰、伦理学和个人道德之间的关系:前者主要是学者研究的话题,后者则与每个人的人生追求和选择都有关。虽然这种区别在科学和法律上有严格意义,但在生活中人们已经习惯了把二者不加区分。

E. 什么样的生活才是最幸福的

对我来说,最幸福的生活具备5个条件,健康,财富,亲情,爱情,友情

只要这几个条件我们都拥有了,那么人就没有不快乐的理由。

可能大多数人幸福的标准都是这样的,现实生活中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总有人说知足常乐,但人不会知足的,因为欲望是无止境的,只要你有追求的东西,你就永远有不满足的理由。


钱真的是很重要的,人的幸福感和金钱之间也脱不开关系,在获得财富的时候,会不会有一种特别幸福的感觉呢,答案是肯定的。

F. 探索基于西方哲学的现代“幸福观”的深思

探索基于西方哲学的现代“幸福观”的深思

【摘要】 对“幸福”的探讨最早源于哲学领域,是古今中外、万古常新的主题。幸福观就是人们对幸福的认识和看法, 它会影响人们对幸福的理解和体验。本文从西方哲学中幸福观的三个不同派别出发,联系当今社会的现实进行深思,对现代社会的“幸福观”的类别、人生价值及获取幸福的途径进行初步探究。

【关键词】 西方哲学 幸福观 人生价值

追求幸福是人类生活的永恒主题,也是哲学发展的终极目的。从伦理学角度理解,幸福是一种使人对生活总体上感到满意的价值性质,也即一种善性或好性。“幸福”本身作为哲学理由的一个部分,也是永恒无解的,但从对比不同时空、不同时代背景的“幸福观”有其现实作用。

一、西方哲学中的“幸福观”

(1)西方感性主义幸福观。西方感性主义幸福观强调幸福主要来源于人感性的自然欲望得以满足而获得的快乐。苏格拉底主张人生的最高目的应是追求知识、追求善,“知识就是美德”、“知识就是至善”;反之,无知就是无德,就是不完善。柏拉图认为幸福的人是最善者和最正义者,是最能自制的人,而这种人实际上就是理想国中的哲学王。

(2)理性主义幸福观。柏拉图对幸福的界定, 可以归结为灵魂的一种和谐状态。他认为,“一个真正幸福的人, 是应该生活在理性世界里, 通过节制自己的情欲和享受, 用智慧去追求最高的善。”在理性指导下过一种有节制的生活,以理性克制感性欲望,就成为理性主义人生观和幸福观的基本格调。

(3)基督教幸福观。基督教神学家认为人都有原罪, 要达到幸福的境界, 不是对财富、名誉、权力和欲的享受, 而是在宗教德行中, 对上帝的热爱和追求所获得的真正幸福。基督教幸福观从宗教视角探讨幸福, 认为只有虔诚的信服于上帝才能得到心灵的净化, 得到幸福。斯宾诺莎认为人类一切行为的最终目标是幸福,幸福观是斯宾诺莎全部哲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二、我国现代社会的“幸福观”

在现代化进程的高速运转中,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角度看,现代人的生活幸福指数是比较高的,在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得到满足,但是在精神上却是无聊的、空虚的。陈虹岩(2005)认为,按对幸福的内容或要求划分,可分为物质型幸福观、价值型幸福观和心理感受型幸福观。

(1)物质型幸福观。财富是衡量生活质量的指标之一,一些年轻人把对财富的`追求看作是一生的目标,认为拥有了财富就拥有了幸福。西方心理学家则称,人的欲望应得到充分满足,压抑会导致心理病态,能适时地满足自己欲望的人才是健康的人。我们需要正确认识金钱与幸福的关系:钱不是万能的, 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重视金钱对幸福的作用, 但不唯金钱至上。

(2)价值型幸福观。个人价值即人的各种需求得到满足以及受人尊重的满足程度, 社会价值就是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多少、奉献大小的状况。而个人需求的满足及是否受社会尊重是由其对社会做出的贡献决定, 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价值型幸福观是指人们对外在世界的一种感受和体验, 取决于自己的价取向和精神状态。一个人如果没有健康高尚的精神生活, 就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只有用健康高尚的精神生活指导和支配物质生活, 才能真正感到生活的作用和幸福。

(3)心理感受型幸福观。心理感受型幸福观是指重视心理的感受,获得快乐、身心松弛、无忧无虑并被人羡慕等,幸福感往往与个体快乐、愉悦、舒适以及自尊心满足等良好的心理感受紧密联系在一起,而这种良好心理体验的产生也往往是与个体需要的满足、 期望的实现为前提条件的。幸福感的发现离不开一颗善于感悟幸福的心灵, 其源于对生活和生命的热爱。

三、积极构建现代社会“新型幸福观”

(1)幸福是靠自己创造。幸福及幸福感是自身在实践中获得的, 人类不断追求自由、不断追求个人能力全面发展的过程。幸福不仅是静态的享受,更是一种动态的创造过程。幸福实在是种个体的感受,每个人的幸福图景各不相同。我们应当追寻一种基于自然物欲又超越自然物欲的持久的心灵快乐和精神幸福。希腊哲学家就特别强调一点就是:人就是要活得简单才是活得自由, 幸福要由自己创造。

(2)幸福靠自身体验。幸福是人在对真善美的追求中所获得的个人体验,现代人在繁忙中失去了很多人生幸福,如内心的宁静,逸思的悠远,恬静的闲适,忘我的审美,境界的超越……事实上,生活中的各种体验,如对大自然的美,艺术的美的体验,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境界,培养自己心灵对真善美的敏感,也是人生的一种幸福。

(3)幸福的探索永无止境。人生本无确定的作用, 需要我们赋予其作用, 人类在对幸福的永恒追求中进步。幸福来源于自我成长之中, 人的一生自出生起就经历了一系列的考验,需要在成长的过程中迎接一个个挑战,战胜一个个困难,要获得幸福就需要不断地努力,因此,只要一个人的生命没有终结,其对生活中的幸福的探索是不会有终点的。

四、结语

现代社会中,幸福更需要的是教育, 首先关注人的幸福和尊重人的幸福。对比西方哲学中的幸福观的三大派别,我们可以发现共同点:一、在对幸福观的探讨上是不断发展变化和逐步丰富和深化的。二、在对幸福探讨的发展方向上是较为一致的, 如幸福是人所追求的最终目标, 幸福与快乐紧密相关, 与德善密不可分等。但由于从古至今中西方文化背景的不同, 导致人们对幸福的理解并不一致。无论如何,探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幸福的认识过程,也将有利于当世之人对幸福有全面的理解和理性的追求。

参考文献:

[1]江畅. 理论伦理学[M].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2]仲晴晴. 浅论柏拉图的幸福观 [ J]. 安康师专学报,2005.

[3]唐凯麟: 西方伦理学名着提要[M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0.

;

G. 幸福观是什么呢

幸福观是指人们对幸福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人生观在幸福问题上的特殊表现,是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生活的价值目标不同,幸福观也就不同。

例如:在中国宋明理学认为:人们追求物质幸福是一种邪恶的“人欲”,与“天理”不相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所有这类反对追求现世幸福的幸福观,在实践上都要求劳动人民对于现实社会的不公平逆来顺受,放弃追求自身应得的利益。

(7)幸福观和生活质量哪个好扩展阅读:

哲学家的幸福观:

1、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亚里士多德关于幸福的学说在《尼各马可伦理学》参见[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着,廖申白译:《尼各马可伦理学》,商务印书馆,2003。一书中有专门的论述。其主要的观点为:幸福是终极目的。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最后的目的就是至善,而至善就是幸福。

2、伊壁鸠鲁的幸福观:伊壁鸠鲁(公元前341~公元前270年),古希腊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伊壁鸠鲁阐述了他的幸福观,概括起来有:肉体的健康和灵魂的平静乃是幸福生活的目的;快乐是指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纷扰;遵循理性和美德是幸福的保障。

3、马斯洛的幸福观:马斯洛说,基本需要必须得到满足,否则我们将要得病。基本需要的满足会导致各种各样的后果:产生有益的、良好的、健康的、自我实现的效应。

马斯洛认为,所有的需要都可以归结为五个层次,即基本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基本需要虽然是低级需要,但是优势需要,是满足其他需要的基础,也是推动人们行动的强大动力。安全需要是比生理需要较高一级的需要。

H. 什么是幸福观

幸福观是指人们对幸福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人生观在幸福问题上的特殊表现,是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生活的价值目标不同,幸福观也就不同。人们的幸福观受一定时代和当时社会条件的影响,在阶级社会里还打上一定的阶级烙印。在伦理学史上,关于幸福同道德的关系、幸福的具体内容、实现幸福的途径等问题,各派思想家论说不一。

(8)幸福观和生活质量哪个好扩展阅读:

一些唯心主义哲学家把道德同幸福对立起来,或以为幸福在于天国的理想,或以为追求“物欲”即是不道德,从而主张禁欲主义。宗教道德的幸福观则要人们忘掉现实的痛苫去追求天同的理想。在中国,宋明理学认为:人们追求物质幸福是一种邪恶的“人欲”,与“天理”不相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所有这类反对追求现世幸福的幸福观,在实践上都要求劳动人民对于现实社会的不公平逆来顺受,放弃追求自身应得的利益。旧唯物主义思想家肯定人们追求幸福的道德意义,甚至把幸福等同于道德,主张"幸福就是德性”。

I. 生活中有几种幸福观

生活中有两种幸福观,分别是资源占有幸福观和物质享受幸福观。资源占有幸福观,它把幸福等同于占有资源(金钱、财富、权力等等),认为占有的社会资源越多越幸福。

另一种把幸福看作是感性欲望(物质欲望)的满足,以为感性欲望越是得到满足、获得的享受越多越是幸福。这种物质享受幸福观比前一种幸福观更为流行,为更多的人所奉行。

这两种幸福观自古以来就存在,它们虽然在人性中有其根源,但受到市场经济利益驱动机制的激发,从过去的羞羞答答走向了今天的大胆直白。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谋求利益最大化成为人们行为的普遍动机。所有社会资源本身都是利益,而且可以作为带来更大利益的资本。于是,在不少人那里,占有资源便不再是作为幸福的必要条件,而成为人生的目标,成为自我实现的标志。

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后果是消费主义盛行。市场主体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不断刺激和开发人们的消费欲望,给人们欲望的满足提供了目不暇接、花样翻新的产品和服务。

在这种消费主义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很容易以为欲望得到越多满足、得到越高层次的满足就越幸福。于是,物质享受幸福观便流行起来。

正确的幸福观应该是:

正确的幸福观应该充分体现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的统一、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当前幸福与长远幸福的统一、创造幸福与享受幸福的统一等方面的特征。

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今社会,一些人被金钱至上、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幸福观所迷惑,不能科学指导自己的行为和追求,客观上也降低了自己生活的幸福指数。所以,树立正确的幸福观至关重要。

J. 什么是人生人生观,生活观,,价值观,幸福观,这些又是什么

人生观,就是你你对生命的态度
价值观,就是你对某些事物的认识对它在你心里的地位
幸福观,就是你对自己幸福的要求

阅读全文

与幸福观和生活质量哪个好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在爱情里面如何欲情故纵 浏览:413
什么人才是真正爱情 浏览:116
集体经济脱贫做了哪些事 浏览:992
花样游泳美女来自哪里 浏览:49
婚姻的边缘什么意思 浏览:772
爱情片哪个网站免费 浏览:433
九月女龙四月男狗婚姻怎么样 浏览:630
属兔男和猴相配婚姻如何 浏览:953
俗话说哪里出美女 浏览:902
幸福树换盆时怎么养 浏览:454
事业单位编委会过会要多久 浏览:659
如何对付暧昧的婚姻 浏览:716
公务员和事业编都上岸怎么办 浏览:719
临汾美女为什么漂亮 浏览:148
市场经济学有哪些专业教材 浏览:216
美女工作累吗有什么不高兴的 浏览:796
恋爱时如何提及婚姻问题 浏览:86
找对象为什么不幸福 浏览:504
什么是菩提心动画故事 浏览:643
微信健康码的信息填错怎么改 浏览: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