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白岩松《幸福在哪里》的原文是什么
1,《幸福在哪里》:
走在人群中,我习惯看一看周围人的手腕,那里似乎藏着一个属于当代中国人的内心秘密,从不言说,却日益增多。
越来越多的人,不分男女,会戴上一个手串,这其中,不乏有人仅仅是为了装饰;更多的却带有祈福与安心的意味,这手串停留在装饰与信仰之间,或左或右。这其中,是一种怎样的相信或怎样的一种抚慰?又或者,来自内心怎样的一种焦虑或不安?
手串有助于平静吗?我们的内心,与这看似仅仅是装饰的东西有什么样的关系?人群中,又为什么几乎没有人谈论过它?沉默之中,埋藏着我们怎样的困惑?
这是一个传统的复归,还是一个新的开始?这是因祈福而产生的下意识行为?还是因不安而必然的求助?
二
2006年的最后一天,我去301医院看望季羡林先生。到达时是上午,而很早就起床的季老,已经在桌前工作了很久,他在做的事情是:修改早已出版的《佛教十五讲》。他说:“对这个问题,我似乎又明白了一些。”话题也就从这儿开始,没想到,一发不可收,并持续到整个聊天的结束。
“您信佛吗?”我问。“如果说信,可能还不到;但我承认对佛教有亲近感,可能我们很多中国人都如此。”季老答。接下来,我好奇的是:快速前行的中国人,现在和将来,拿什么抚慰内心?
季老给我讲了一个细节。有一天,一位领导人来看他,聊的也是有关内心的问题,来者问季老:主义和宗教,哪一个先在人群中消失?
面对这位大领导,季老没有犹豫:假如人们一天解决不了对死亡的恐惧,怕还是主义先消失吧,也许早一天。看似平淡的回答,隐藏着一种智慧、勇气和相信。当然,“早一天”的说法也很留余地。
和季老相对而谈的这一天,离一年的结束,没几个小时了,冬日的阳光照在季老的脸上,也温暖着屋内的其他人。那一天,季老快乐而平静。我与周围的人同样如此。
三
又一天,翻阅与梁漱溟先生有关的一本书《这个世界会好吗》,翻到后记,梁先生的一段话,突然让我心动。
梁老认为,人类面临有三大问题,顺序错不得。
先要解决人和物之间的问题,,接下来要解决人和人之间的问题,最后一定要解决人和自己内心之间的问题。
是啊,从小求学到三十而立,不就是在解决让自己有立身之本的人与物之间的问题吗?没有学历、知识、工作、钱、房子、车这些物的东西,怎敢三十而立呢?而之后为人父为人母为人子女,为人夫妻,为人上级为人下级,为人友为人敌,人与人之间的问题,你又怎能不认真并辛苦地面对?
但是随着人生脚步的前行,走着走着,便依稀看见生命终点的那一条线,什么都可以改变,生命是条单行道的局面无法改变。于是,不安、焦虑、怀疑、悲
观……接踵而来,人该如何面对自己的内心,还是那一个老问题——我从何而来,又因何而去?去哪儿呢?
时代纷繁复杂,忙碌的人们,终要面对自己的内心,而这种面对,在今天,变得更难,却也更急迫。我们都需要答案。
四
如果更深地去想,又何止是人生要面对这三个问题的挑战?
中国三十余年的改革,最初的二十多年,目标很物化,小康、温饱、翻两番,解决人与物之间的问题,是生存的需求;而每一个个体,也把幸福寄托到物化的未来身上。
这些物化的目标陆续实现,但中国人也逐渐发现,幸福并没有伴随着物质如约而来,整个人群中,充满着抱怨之声,官高的抱怨,位卑的抱怨,穷的抱怨,富的也抱怨,人们似乎更加焦虑,而且不知因何而存在的不安全感,像传染病,交叉感染。上面不安,怕下面闹事;下面也不安,怕上面总闹些大事,不顾小民感受;富人不安,怕财富有一天就不算数了;穷人也不安,自己与孩子的境遇会改变吗?就在这抱怨、焦虑和不安之中,幸福,终于成了一个大问题。
这个时候,和谐社会的目标提了出来,其实,这是想解决人与人之间的问题,力图让人们更靠近幸福的举动。不过,就在为此而努力的同时,一个更大的挑战随之而来。
在一个十三亿人的国度里,我们该如何解决与自己内心之间的问题?我们人群中的核心价值观到底是什么?精神家园在哪里?我们的信仰是什么?
都信人民币吗?我们的痛苦与焦虑,社会上的乱像与功利,是不是都与此有关?而我们除了幸福似乎什么都有,是不是也与此有关?
幸福,成了眼下最大问题的同时,也成了未来最重要的目标。
可是,幸福在哪里?
五
幸福在哪里暂且不说,痛苦却是随时可以感受得到。这个社会的底线正不断地被突破,奶粉中可以有三聚氰胺;蔬菜中可以有伤人的农药;仅仅因为自己不舒服便可以夺走与自己无关人的性命;为了钱,可以随时欺骗,只要于己有利,别人,便只是一个可供踩踏的梯子。理想,是一个被嘲笑的词汇。
这样的情形不是个别的现象,而是随处可见。没有办法,缺乏信仰的人,在一个缺乏信仰的社会里,便无所畏惧,便不会约束自己,就会忘记千百年来先人的古训,就会为了利益,让自己成为他人的地狱。
有人说,我们要守住底线。但早就没了底线,或者说底线被随意地一次又一次突破,又谈何守住底线?可守的底线在哪里?
一天下午,我和身后的车辆正常地行驶在车道上,突然间,一辆豪华车逆行而来,鸣笛要我们让路,可是正常行驶的我们无路可躲,于是,感觉被怠慢的那个车主,在车过我们身边时,摇下车窗痛骂一番。那一瞬间,我惊呆了:为这辆逆行而来的车和这个充满愤怒的人。车主是一位年轻女子,面容姣好,像是有钱也受过良好教育,然而,这一瞬间,愤怒让她的面容有些扭曲。
被指责的同时,我竟然没有一丝的愤怒,倒是有一种巨大的悲凉从心中升起。因为我和她,不得不共同生活在同一个时代,而且有的时候,我们自己也可能成为她。我们都无处闪躲。
六
如果是简单的坏,或是极端的好,也就罢了,可惜,这是一个人性最复杂的时代。医生一边拿着红包,一边接连做多台手术,最后累倒在手术台上;教师一边体罚着学生,坚决应试教育,另一边多年顾不上家顾不上自己的孩子,一心扑在工作上;官员们,也许有的一边在腐败贪污着,另一边却连周末都没有,正事也干得不错,难怪有时候百姓说:“我不怕你贪,就怕你不干事!”
其实,说到我们自己,怕也是如此吧。一半海水一半火焰,一边是坠落一边在升腾,谁,不在挣扎?
对,错,如何评价?好,坏,怎样评估?
岸,在哪里?
七
有人说,十三亿中国人当中,有一亿多人把各种宗教当做自己的信仰,比如选择佛教、天主教、基督教或伊斯兰教,还有一亿多人,说他们信仰共产主义,再然后,就没了。也就是说,近十一亿中国人没有任何信仰。
这需要我们担心吗?
其实,千百年来,中国人也并没有直接把宗教当做自己的信仰,在这方面,我们相当多人是怀着一种临时抱佛脚的态度,有求时,点了香带着钱去许愿;成了,去还愿,仅此而已。
但中国人一直又不缺乏信仰。不管有文化没文化,我们的信仰一直藏在杂糅后的中国文化里,藏在爷爷奶奶讲给我们的故事里,藏在唐诗和宋词之中,也藏在人们日常的行为礼仪之中。于是,中国人曾经敬畏自然,追求天人合一,尊重教育,懂得适可而止。所以,在中国,谈到信仰,与宗教有关,更与宗教无关。那是中国人才会明白的一种执着,但可能,我们这代人终于不再明白。
从五四运动到文化大革命,所有这一切被摧毁得荡然无存,我们也终于成了一群再没有信仰的孩子。这个时候,改革拉开了大幕,欲望如期而至,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在没有信仰的心灵空地放肆地奔腾。
于是,那些我们听说和没听说过的各种怪异的事情,也就天天在我们身边上演,我们每一个人,是制造者,却也同时,是这种痛苦的承受者。
幸福怎么会在这个时候来到我们的身边呢?
八
钱和权,就越来越像是一种信仰,说白了,它们与欲望的满足紧密相联。曾经有一位评委,看着台上选手用力地表演时,发出了一声感慨:为什么在他们的眼睛里,我再也看不到真诚和纯真,而只是宝马和别墅?
其实,这不是哪一个选手的问题,而是时代的问题。人群中,有多少个眼神不是如此,夜深人静时,我们还敢不敢在镜子中,看一看自己的眼睛?
权力,依然是一个问题。
个人崇拜减少了,可对权力的崇拜,却似乎变本加厉。
不知是从哪一天开始,上下级之间充满了太多要运用智慧和心智的相处。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领导面前,下属变得唯唯诺诺,绝对没有主见?一把手的权力变得更大,顺应领导的话语也变得更多,为了正确的事情可以和领导拍桌子的场景却越来越少。
其实,是下属们真的敬畏权力吗?
你仔细观察后就会发现,可能并非如此。或许是下属们早已变得更加聪明和功利,如果这样的顺从可以为自己带来好处或起码可以避免坏处,为何不这样做?
但问题是,谁给了下属这样的暗示?
九
每一代人的青春都不容易,但现今时代的青春却拥有肉眼可见的艰难。时代让正青春的人们必须成功,而成功等同于房子、车子与职场上的游刃有余。可这样的成功说起来容易,实现起来难,像新的三座大山,压得青春年华喘不过气来,甚至连爱情都成了难题。
青春应当浪漫一些,不那么功利与现实,可现今的年轻人却不敢也不能。房价不断上涨,甚至让人产生错觉:“总理说了不算,总经理说了才算。”后来总经理们太过分,总理急了,这房价才稍稍停下急匆匆的脚步。房价已不是经济问题,而是社会问题政治问题。也许短期内房价会表态性地降一些,然而往前看,你会对房价真正下跌抱乐观态度吗?更何况房价动不动就三万四万一平米,它降不降还跟普通人有关系吗?所以,热了《蜗居》。
而《暗算》的另类流行,又暴露着职场中的生存不易,论资排辈经过短暂退却,重又占据上风,青春,在办公室里只能斗智斗勇不敢张扬,不大的年龄却老张老李的模样。至于蚁族们,在高涨的房价和越来越难实现的理想面前,或许都在重听老歌:“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当你觉得外面的世界很无奈,或许逃离北上广,回到还算安静的老家才是出路?
浪漫固然可爱,然而面对女友轻蔑一笑之后的转身离去,浪漫,在如今的青春中,还能有怎样的说服力?如果一个时代里,青春正万分艰难地被压抑着,这时代,怎样才可以朝气蓬勃?如果人群中,青春中的人们率先抛弃了理想,时代的未来又是什么?
十
改革三十余年,我们进步了太多,这一切,都有数据可以证明。而新闻进步了多少?又用怎样的数据证明着?
当然,这并不是一个可以用数据证明的东西,但是,依然有太多的标准,比如,是否有真正优秀的人才还愿意把自己的理想在这里安放;再比如,不管经历日复一日怎样的痛苦,仍然隔一段时间,就会在社会的进步中,感受到一点小小的成就感。
假如并非如此呢?
假如真正有理想有责任的新闻人,永远感受的是痛苦,甚至在领导的眼里,反而是麻烦的制造者,并且这样的人,时常因理想和责任而招致自己与别人的不安全,那么理想与责任可以坚持多久呢?
而如果理想主义者都在生活巨大的压力和诱惑之下,变成现实主义者; 如果现实主义者都变成功利主义者,而功利主义者又变成投机分子……
希望会否变成绝望?理想是否成为空想?
当然,这仅仅是一种假设。然而,它依然如同噩梦一样,虽然虚构,却会让醒着的人们,惊魂未定。
新闻事业的前行,同样需要信仰。
十一
社会有社会的问题,我们又都有自己的问题。
在2000年即将到来的时候,上海一家报纸约我写了一篇新千年寄语,当时,我选择了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反思,一个是平静。
反思,不难理解。由于生存都堪忧,荒唐岁月一结束,过去一路上的伤口只是草草地遮盖了一下,来不及更负责任地处理,我们就匆匆上路,这没什么可指责的,这是生存遭遇危机时近乎唯一的选择。
然而,三十多年走过,生存已经不再是最大的问题,或许有一天,我们该停下脚步,把伤口上的浮尘擦去,涂上酒精或消炎的东西,会痛会很刺激,然而只有这样,伤口才可以真正愈合,之后才可以真正轻装上阵。
这是对历史与未来负责的一种态度。
而之所以另一个关键词是平静,原因也并不复杂。因为安抚我们的内心,将是未来最大的问题。上世纪的战乱时代,偌大的中国,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而今日,偌大的中国,再难找到平静的心灵。
不平静,就不会幸福,也因此,当下的时代,平静才是真正的奢侈品。想要平静与幸福,我们内心的问题终究无法回避。
十二
古人聪明,把很多的提醒早变成文字,放在那儿等你,甚至怕你不看,就更简单地把提醒放在汉字本身,拆开“盲”这个字,就是“目”和“亡”,是眼睛死了,所以看不见,这样一想,拆开“忙”这个字,莫非是心死了?可是,眼下的中国人都忙,为利,为名。所以,我已不太敢说“忙”,因为,心一旦死了,奔波又有何意义?
然而大家还是都忙,都不知为何显得格外着急,于是,都在抢。在街上,红绿灯前,时常见到红灯时太多的人抢着穿过去,可到了对面,又停下来,等同伴,原来他也没什么急事,就是一定要抢,这已成为我们太多人的一种习惯。
在这样的氛围中,中国人似乎已失去了耐性,别说让生活慢下来,能完整看完一本书的人还剩多少?过去人们有空写信、写日记,后来变成短信、博客,到现在已是微博,144个字内要完成表达,沟通与交流都变得一短再短。甚至144个字都嫌长,很多人只看标题,就有了“标题党”。那么,下一步呢?
对此,一位老人说得好:人生的终点都一样,谁都躲不开,慢,都觉得快,可中国人怎么显得那么着急地往终点跑?
十三
在墨西哥,有一个离我们很远却又很近的寓言。
一群人急匆匆地赶路,突然,一个人停了下来。旁边的人很奇怪:为什么不走了?
停下的人一笑:走得太快,灵魂落在了后面,我要等等它。
是啊,我们都走得太快。然而,谁又打算停下来等一等呢?
如果走得太远,会不会忘了当初为什么出发?
Ⅱ 你觉得穷人的幸福在哪里
原来,夫妻之间难的并不是共患难,而是共富贵。在物质贫乏的时候,爱情显得可贵,我们反而可以找到很多的幸福感觉。在贫穷夫妻的身上,更能见证到一些相偎相依恩爱的情景,当我们的物质上得到满足以后,总有些东西会随之逝去。
我想我应该改变一下有钱就等于幸福的命题了,不再抱怨不够有钱,不再跟别人攀比而不快乐。我们应该珍惜和感受当下的幸福,因为幸福并不是等到哪一天我们有钱了才会到来。
知足常乐是一种人生哲学。穷人更懂得金钱的价值,更懂得储蓄、更愿意把钱花在刀刃上;穷人愿意花最少的钱,做最多的事;穷人对幸福的感知敏感而又简单、淳朴而又原始,他们没有名牌包包也同样很开心。
Ⅲ 幸福是什么
幸福:是指心理欲望得到满足时的状态。 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生活的满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乐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
幸福感悟:
幸福是什么?你问不同的人,就会得到完全不同的答案。有记者随机采访了街上的行人。一个悠闲的穷人说:“有钱就是幸福。”一个匆忙的富人说:“有闲就是幸福。”一个下岗工人说:“有工作就是幸福。”一个工作太忙的人说:“不上班就是幸福。”一个失去双亲的人说:“父母在就是幸福。”一个双目失明的人说:“能看见东西就是幸福。”一个瘫痪在床上的人说:“站起来就是幸福。”一个捡破烂的人说:“多捡些破烂就是幸福。”一个小学生说:“星期天妈妈能带我上公园玩,星期天就是幸福。”原来,缺少什么,什么就是幸福。
幸福是一种感觉。和睦家庭的温馨,独往独来的自在,辛勤耕耘的收获,悠闲自得的萧洒,朝朝暮暮的相守,咫尺天涯的思念。可以说,幸福无处不在,但你必须用心去感觉。
幸福是一种满足。内在的踏实与淡然,外在的纯朴与真爱。对事,坦然面对,欣然接受;对人,宽宏大量,不求回报。平和、真诚、从容、豁达,知足常乐,你就能够感受到幸福。
幸福是一种感悟。在平淡中寻找幸福,在细微中品味幸福,在孤独中守望幸福,在遗失中怀念幸福。
幸福是一种情调。一杯清茶,一枝玫瑰可以带来幸福;一声问候,一份牵挂可以送去幸福;一个眼神,一张笑脸可以传递幸福。
幸福是一种颜色。当你心情愉悦,感觉幸福时,天空是蔚蓝色的,蓝得像大海一样深邃;大地是翠绿色的,绿得像新芽一样鲜嫩;晚霞是橘红色的,红得像篝火一样火热。
幸福是一种思念。思念是一种幸福的忧伤,是一种甜蜜的惆怅,是一种温馨的痛苦。思念是对昨日悠长的沉湎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正是在不尽的思念中,人的感情得到了净化和升华。
幸福是一种义务,一种责任,一种享受,一种信念,一种态度,一种信仰,一种勇气,一种能力,一种心态。
幸福是是看见温暖的阳光,是听到多情的雨声,是领略秀美的绿水青山,是可以自由自在的呼吸。幸福是看到孩子的成长,是享受父母的健康,是感受夫妻的温情,是拥有朋友的真心。幸福是饥渴后的温饱,温饱后的思想,思想后的膨胀,膨胀后的迷茫,迷茫后的矛盾,矛盾后的猛醒。总之,珍惜所有,你就会感到幸福!
其实,幸福也很简单,人们能够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是幸福的。四季轮回,日夜更迭,阳光雨露,花草树木,使我们享受到美好的自然风光。你用满足的指南针寻找,它就会对你招手;你用快乐的心灵召唤,它就会对你微笑;你用信任的目光跟随,它就会向你靠拢。
人生长则百年,短则数十载。只要你把尘世间的浮躁、烦恼、功名、利禄,全看作过眼云烟,幸福就会与你永远相伴!
最后,让我们一起来重温那首脍炙人口的老歌《幸福在哪里》,努力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幸福——幸福在哪里?朋友啊告诉你,她不在柳荫下,也不在温室里。她在辛勤的工作中,她在艰苦的劳动里。啊……幸福,就在你晶莹地汗水里。幸福在哪里?朋友啊告诉你,她不在月光下,也不在睡梦里。她在精心的耕作中,她在知识的宝库里。啊……幸福,就在你闪光的智慧里。
Ⅳ 你觉得穷人的幸福在哪里
富人有钱,但不一定快乐。这个可怜的人缺钱,但他可能并不缺幸福。因为财富只是生活的一个方面,没有钱的人更容易从工作,家庭生活,孩子的成长等等中得到满足,所以穷人仍然可以得到幸福。
来自贫困家庭的孩子通常很少依赖父母。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渴望早点到。在他们的学校生活中,他们会利用假期工作和兼职学习来减轻父母的经济压力,很少有“啃老”的想法,能让父母放心快乐。
许多贫穷的夫妻相爱,因为家庭的困难,夫妻双方都要努力工作,心灵基本上是用于工作的收入,欲望一般简单而诚实,很少有不健康的想法,夫妻一般相爱,疲惫而快乐。穷人的目标是低下而现实的,稍微努力一下就可以实现,在镇上买一个三居室一厅,买一辆七座的面包车,儿子考上两所大学,女儿在国有企业毕业分数等等,都会让他们感到深深的幸福、满足。
Ⅳ 你觉得穷人的幸福在哪里
以前看过这样一则故事:富翁在海边度假见到一个衣衫朴素晒着太阳垂钓的渔夫。于是富翁规劝渔夫不要闲着,要去打更多的鱼,赚更多的钱,最终要成为亿万富翁。渔夫问问成为亿万富翁之后呢?富翁说,那样你就可以像我一样到海边度假晒太阳钓鱼,享受生活啊。渔夫听完大笑说,我现在的生活不就和是你说的一样吗?
这个故事常被引用来说明幸福与财富的关系,里面蕴含着一定的人生道理。我记得前几年有个央视的采访叫《你幸福吗?》,绝大多数人都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幸福时刻。那么穷人的幸福在哪里呢?
幸福,是人的一种情绪体验,是指人在获得了某种体验或感触之后,产生的一种心理愉悦的感受。幸福的种类有很多种,有精神层面的、有物质层面的。
亲爱的朋友们,把目光望得再远一些吧!把心胸放得再大一些吧!把自己的幸福和整个国家民族的幸福结合起来,每天你的工作和付出,就是幸福的!
愿每个人都找到自己的幸福!
Ⅵ 以幸福在哪里为题的作文
幸福在哪里?
幸福在选秀秀场上。
老子说:“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我们看星光大道,快女、快男,以及其他各大卫视的唱歌比赛,还有非诚勿扰等各类相亲节目,和更加直接的各类选美,华丽的舞台和能力参差不齐的选手共同铸就了一个收视奇迹,这其中就体现了老子的思想。
古时候最时髦的活动就是射箭比赛,老子的比喻就拿弓箭做喻体。我们今天如果把参加选秀的选手比喻成弓箭手就显得不入时。
但是后面的道理是一样的。“高者抑之,下者举之。” 评委们放下身段耐心指导,同时草根阶层的歌手借选秀提升自己。“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选手们得到老师的指导,以后呢就会避免表演过度的地方,同时没唱到位的地方勤练习。
这就是一个令自己和观众都非常欢乐的事情。也是天道。“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但是,老子还提到一个“逆天而行”的事情,就是下一句:“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不少评注认为这句话主要讲的是贫富差距,穷人供养富人,导致穷人更穷,富人更富。
从选秀来看,则是对比赛结果的认可:海选报名人声鼎沸,最终的冠军只有一个。能力不足的都被淘汰,冠军赢得绰绰有余。说的还是竞争精神的实质。
这时,幸福在于赢,赢得竞争。
上文中的引文出自《老子》第七十七章,后面还有两句: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耶?”
得胜者再登台献唱,或者拍广告,拍各种影视剧,把美展现给天下人,便是老子所说的“有道者”——也就是终于当上明星了。
然后要做什么?还是学习为人处世,把“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当成信条,处处谨慎。不骄傲,不逃避,不留恋。
楼上的网友在文章里提到一条:与人方便,与己方便。这是很对的。
老子这一章的结语,反问句“其不欲见贤耶?”当然不能搞个通假字,说成没孩子的人比较闲,但是理解起来毕竟沉重,他要求人们达到无欲无求的境界。
Ⅶ 我的幸福在哪里
幸福靠你自己去寻找的,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地点!
一个无所事事的穷人说:有钱就是幸福。
一个匆匆忙忙的富人说:有闲就是幸福。
一个满头大汗的农民说:丰收就是幸福。
一个漂泊他乡的游子说:回家就是幸福。
一个失去双脚的残者说:能走路就是幸福。
一个失去光明的盲人说:能看见就是幸福。
一个日夜加班的工人说:不上班就是幸福。
一个德高望重的医生说:治好病就是幸福。
Ⅷ 富人和穷人谁更幸福
文/罗卜头 富人和穷人谁更幸福呢?有人会说富人有钱,那富人一定更幸福 以前听说过这么一个故事,一个富人每个月都去海滨度假,每次都看到同一个乞丐在海边懒懒地晒着太阳,富人很想去劝乞丐工作,以改善生活境况,于是就有了下边的对话: 富人:去工作可以赚很多的钱呀。 富人:赚了钱就可以来这里享受度假晒太阳啊。 你有钱了一个月才能来一次, 我没有钱却可以天天在这儿。 有首老歌叫做《幸福在哪里》,歌词中唱到: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有各种各样的需求,需求驱使人产生出各种各样的欲望来,如:食欲、求知欲、权力欲、财富欲、占有欲……等等。在这些欲望中,有的是与生俱来的,是人的本能,比如刚刚出生的婴儿就有食欲。有的欲望则是后天形成的,比如求知欲、权利欲等。有的欲望是层次式循环的,周而复始,每次的欲望值差别都不大,比如食欲。有的欲望则是层次式递进的,一次欲望得以满足,更大的欲望会随之而来,真所谓欲壑难填,下面这段话是其最真实的写照: 终日奔波只为饥,方才一饱便思衣, 两般皆俱足,又想娇容美貌妻。 美妻生下子,恨无田地少根基, 买到田园多广阔,出入无船少马骑。 槽头扣了骡和马,叹无官职被人欺。 当了县丞嫌官小,又要朝中挂紫衣。 若要世人心知足,除是南柯一梦西。 因为个人的偏好不同,对同样的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欲望值。比如:质地式样完全相同的两件衣服,有的人可能觉得黄颜色的更漂亮,而另外的人则可能觉得蓝颜色的更漂亮。我曾经看过一个关于皖系军阀首领段祺瑞的故事,故事说:段琪瑞的一生追求名利,算尽阴谋诡计,为独揽大权,不惜穷兵黩武,竟想不到的是他执政为官清廉,两袖清风,平生没有任何财产,他有着极强烈的权力欲,但对财富的要求并不高。 可以说,人是欲望的奴隶,人的一生都是为满足欲望而来,总是会在各种欲望的驱使下去行动。一般来说,人一旦有了欲望,就会产生满足欲望的冲动。欲望满足之后就会获得愉悦和快感,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感觉苦闷和烦躁。比如:婴儿感觉饥饿时就知道哭泣,一旦吃饱,就会甜甜地笑起来。公务员希望通过努力工作获得相应的升职机会,可能已经很努力了,但未必就能得到升迁,得不到升迁就会影响工作的积极性。 人的幸福感就是满足欲望后的愉悦感,着名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给出了一个“幸福方程式”,即“幸福=效用/欲望”,如果我们把效用看成是行动后的“结果”,那么幸福与“结果”成正比,与欲望成反比。欲望水平与“结果”之间的落差越大,则幸福感就越弱;落差越小,则幸福感就越强。由此看来,幸福既有主观的成分,又有客观的成分。从客观上来看,要追求幸福,就必须努力奋斗,积极进取,争取获得最大的“结果”。从主观上来说,如果欲望得不到满足,就要控制好自己的“欲望”,不要让欲望膨胀。 欲望叫人堕落,使人身败名裂。在面对物欲、财欲、权欲的时候,要有所自制,要尽力控制好自己的行为,把欲望扼杀在萌芽中,别让欲壑膨胀,欲壑难填的滋味并不好受。特别是掌权者,惟有清心寡欲,特别是要把自己的财富欲控制在较低的层次,在其权位上,兢兢业业,才能长立官场,树立好形象。否则,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愚蠢之事必然发生。 欲望催人奋进,使人功成名就。满足欲望能使人获得愉悦和快感,在面对事业成就欲、学习欲的时候,要不断地去激发自身的欲望,并不断地去营造满足欲望的环境。因此任何伟大的目标和理想的实现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天上不会掉馅饼,需要人不断地去奋斗拼搏,拼搏的过程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阻力,拼搏的阻力有可能吞噬你的理想。因此,树立远大的目标和理想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你要学会享受成功的过程,善于享受过程的人,往往能够从过程中获得愉悦和快感,为前进添加动力。小目标累积多了自然就会成就人生的理想,最终达到事业的顶峰,实现远大抱负。 再回到前面的问题,那么幸福究竟在哪里呢?“朋友啊,告诉你,幸福就在你晶莹的汗水里 ,”降低你的期望,控制你的欲望,幸福随你来。
Ⅸ 人活着意义是什么我的幸福在哪里
人活着在这世界里没有一帆风顺的,往往遇到许许多多崎岖的坎坷,也就说;人生没有彩排,每一天都是现场直播。人活着有很多渴望,当渴望不能成为现实,也就有太多的无奈。当遇到任何苦恼时,应该抛掉烦恼…勇敢去面对现实! 要保持平常的心态该面对的还是要面对的……要有乐观态度去面对现实,一个人想活的轻松快乐就要有知足常乐,有一颗平常的心态,保持一颗平常的心和乐观态度去面对现实,用一颗平常的心去对待一切,不必太强求,开心最重要,快乐也是一天,痛苦也是一天 ,烦恼是别人带来的, 开心快乐是自己找的,为什么不选择快快乐乐开开心心过好每一天呢!
生容易,活容易,生活却不容易。别发愁,这个社会的和你差不多还很多,但是都快乐的生活着,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功的,只要你努力对待每件事情,对生活认真一点,只要你认真对待每一天,不管你的人生怎么样,最重要的是不愧对自己,勇于去品位人的生命意义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