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幸福生活 > 哈佛大学75年研究什么样的人生最幸福

哈佛大学75年研究什么样的人生最幸福

发布时间:2022-08-18 22:19:23

1. 什么是美好生活 哈佛75年研究报告

视频中文版编译:王皓洁 石志道 吴明蓉

转载请注明出处!

From left to right (左起): Robert Waldinger, George E. Vaillant, Xudong Zhao 赵旭东

内容简介(同济大学赵旭东教授):

演讲人罗伯特.瓦尔丁格教授是哈佛大学医学院麻省总医院(MGH)精神科医师、精神分析治疗师。作为着名的成人发展研究所第四任所长,正在继续其前面三任自1940年以来一直进行的两项精神医学领域最负盛名的“人生全程心理健康研究”,一项是“哈佛精英研究”,另一项是“波士顿背街男孩研究”。在过去的75年里,从这两个项目产生了大量的学术论文、书籍,许多成果影响了精神医学、心理治疗的理论与实践。

在这个TED-X演讲里,罗伯特聚焦于所有人都关心的“什么是美好人生?”这个问题,用两个长达75年的纵向随访研究的成果,强调构成美好生活的最重要因素并非富有、成功,而是良好的心身健康及温暖、和谐、亲密的人际关系。

这两个研究项目的受试里,罗伯特提到,有一位后来成为美国总统的人。他出于医师、科学家的伦理操守而没有提其名,但有心人其实可以查到,1941年在哈佛读二年级的总统是哪一位。除了这位大人物,还有四位参议员、四位进过内阁的人。我2011年受罗伯特邀请,在其研究所做高级访问学者四周,研究了一位受试的卷宗,可惜只看到1967年的随访资料就得回国了。行前忍不住要罗伯特“剧透”一下,这位直到45岁还混得不怎么好的哈佛精英后来如何?他告诉我说,该人后来成为着名的剧作家!许多好莱坞电影与其有关。

罗伯特的前任乔治.范伦特可能是最高产的精神科医生之一。对这两个项目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本已经被翻译为中文的书——《怎样适应生活》。近期他出版了《Triumphs of Experience》。看完这个演讲觉得不过瘾的人就该去读这本书!

Dr. Robert Waldinger 演讲内容

What keeps us healthy and happy as we go through life? If you were going to invest now inyour future best self, where would you put your time and your energy? There are lots of answers out there. We are bombarded with images, what’s most important in life. The media are filled with stories of people who are rich and famousand building empires at work. And we believe those stories. There’s a recent survey of millennials asking them what their most important life goals were. And over 80% said that the major life goal for them was to get rich. And another 50% of those same young alts said another major life goal was to become famous.

生命进程中,是什么让我们保持健康和幸福?如果你现在开始着手规划未来最好的人生,你会把时间和精力花在哪里?回答有很多种,我们已经被无以计数的有关生活中最重要事物的图景轰炸了。媒体上充斥着那些富有、高声望、建立起自己事业帝国的成功人士故事。并且我们对这些故事坚信不疑。有个最新的调查,询问1980-2000年生的年轻人,他们最重要的人生目标有哪些。超过80%的人说,他们主要的生活目标是要变富有。这群年轻人中,还有50%说他们另一个主要生活目标是成名。

And we are constantly told to lean into work, and to push harder, and achieve more. We are given the impression that these are the things that we need to go after in order to have a good life. But is that true? Is that really what keeps people happy as they go through life?

我们总是被告诫要投入工作,努力奋斗,完成更多。我们似乎觉得要生活得更好,这些就是我们需要追求的。可事实真是这样吗?这些真的是在人类生命历程中帮助他们保持幸福感的东西吗?

Pictures of entire lives, of the choices that people make and how those choices work out for them,those pictures are almost impossible to get. Most of what we know about human life, we know from asking people to remember the past. And as we know,hindsight is anything but 20/20. We forget vast amounts of what happens to us in our lives. And sometimes memory was downright creative. Mark Twain understood this. He’s quoted as saying, “some of the worst things in my life never happened”.(Laughter) And research shows us that we actually remember the past more positively as we get older. And I’m reminded of a bumper sticker that says, ‘it’s never too late to have a happy childhood”. (Laughter)

人一生中所做的选择以及这些选择怎样影响他们,我们几乎无从得知。我们对于人生绝大多数的理解,是从他人的回忆中获得的。我们知道,人是不可能有完整清楚的记忆的。我们生命中大部分发生过的事情我们都遗忘了。有时我们记忆形成过程简直充满创造性。马克·吐温曾经说过类似的话。他说道,“我人生中一些最悲惨的事情根本就没发生过。”(笑)研究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实际上以一种更积极的方式在保存我们的记忆。我想起一张广告上说的:“任何时候开始拥有幸福的童年,都不算晚。”(笑)

But, what if we could watch entire lives as they unfold through time? What if we could study people from the time that they were teenagers all the way into old age, to see what really keeps people happy and healthy? We did that.

但要是我们能够观察整个人生呢?要是我们能从人们青少年时期一直追踪到老年,去观察到底什么才是真正能够帮助人们保持幸福、健康的东西呢?我们已经做到了。

The Harvard Studyof Alt Development may be the longest study of alt life, that’s ever been done. For 75 years, we’ve tracked the lives of 724 men. Year after year asking about their work, their home lives, their health, and of course asking all along the way without knowing how their life stories were going to turn out.Studies like this are exceedingly rare. Almost all projects of this kind fallapart within a decade, because too many people drop out of the study or funding for the research dries up, or the researchers get distracted or they die andnobody moves the ball further down the field. But through combination of luck and persistence of several generations of researchers, this study has survived. About 60 of our original 724 men are still alive, still participating in the study, most of them in their nineties. And we are now beginning to study themore than 2000 children of these men. And I’m the 4th director ofthe study.

哈佛成人发展研究可能是目前有关成年人生活研究中历时最长的。75年间,我们追踪了724位男性。年复一年,我们询问他们的工作、家庭生活、他们的健康状况,当然我们在询问过程中并不知道他们的人生将会怎样。这样的研究极为稀少。几乎所有类似的研究都在10年内流产了,原因可能是失访率太高,或者没有足够的经费支撑,或者研究者兴趣点转移或去世以后没有其他人接手。但是多亏了运气以及几代研究者的坚持,这项研究成活下来了。在最早的724名男性中,大约有60位还在世,并继续参与这项研究,他们绝大多数都已经超过90岁了。现在我们正开始研究他们总数超过2000个的孩子们。而我是这项研究的第四任领导者。

Since 1938, we’ve tracked the lives of 2 groups of men. The first group started in the study when they were sophomores at Harvard College. They were from, what Tom Brokaw has called, the greatest generation. They all finished college ring World War II.And then most went off to serve in the war. And the second group that we followed was a group of boys from the Boston’s poorest neighborhoods. Boys, who were chosen for this study specifically because they were from some of the most troubled and disadvantaged families in Boston of the 1930s. Most lived in tenements,many without hot and cold running water. When they entered the study, all of theseteenagers were interviewed, they were given medical exams. We went to their homes and we interviewed their parents. And then these teenagers grew up into alts who entered all walks of life. They became factory workers and lawyers and bricklayers and doctors, and one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Some developed alcoholism. A few developed schizophrenia. Some climbed the social ladder from the bottom all the way to the very top. And some made that journey in the oppositedirection.

从1938年起,我们追踪了2组男性。第一组在加入研究时还是哈佛大学大二的学生。他们属于Tom Brokaw所说的“最伟大的一代”。他们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完成大学学业。之后绝大多数人为战争工作。另外一组我们追踪的群体是波士顿最贫穷区域的男孩。正是因为他们来自于20世纪30年代波士顿麻烦最多、最底层的家庭,才被选入我们的研究。多数人都住在出租屋里,许多甚至没有热的或冷的自来水。当他们入选研究之后,所有的青少年都接受面谈和医学检查。我们去他们家里对他们的父母进行访谈。后来这群青少年长大成人,进入社会各行各业。有的成了工厂工人,成了律师、泥瓦匠、医生,有一位成为美国总统。有的成了酒精依赖者,一些患上精神分裂症。有的从社会底层一路爬升到上流社会。而一些人却沿着相反的方向走过这段人生旅程。

The founders of this study would never, in their wildest dreams, have imagined that I would be standing here today, 75 years later, telling you that the study still continues. Every 2 years, our patient and dedicated research staff calls up ourmen and asked them whether we could send them yet one more set of questions about their lives. Many of the intercity Boston men ask us, “Why do you keep wanting to study me? My life just isn’t that interesting”. The Harvard men never asked that question. (Laughter) To get the clearest picture of these lives, we don’t just send them questionnaires. We interviewed them in their living rooms. We get their medical records from their doctors. We draw their blood. We scanned their brains. We talk to their children. We videotaped them talking with theirwives about their deepest concerns. And when about a decade ago we finally asked the wives if they would join us as members of this study, many of the women said, “you know,it’s about time”. (Laughter)

这项研究的发起者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想到,75年之后我能够站在这里,告诉你们这项研究仍然在继续。每两年,我们充满耐心和辛勤的研究人员打电话给我们的研究对象,询问是否能够再寄给他们一套有关他们生活的问卷。波士顿城郊的许多研究对象问我们:“你们怎么总是不断地想要研究我?我的生活没什么意思啊。”而哈佛的毕业生从没问过这个问题。(笑)为了得到他们人生最清晰的画卷,我们不仅仅只是寄给他们问卷。我们在他们的客厅里对他们进行访谈。我们从他们的医生那里获取医疗记录。我们获取他们的血样,扫描他们的大脑。我们和他们的孩子们交谈。我们用摄像机记录他们和自己的妻子谈论最隐秘的担忧。大概十年前,我们终于询问他们的妻子们,是否愿意作为研究对象加入我们的研究。很多女士都说:“你知道,是时候了。”(笑)

So what have we learned? What are the lessons that come from that tens of thousands of pages of information that we’ve generated on these lives. Well the lessons aren’t about wealth or fame or working harder and harder. The clearest message that we getfrom this 75-year study is this: good relationships keep us happier and healthier.Period!

那么我们学到了什么?我们从这些人生活中提取出来的长篇累牍的信息到底教会我们什么?其实,完全无关财富、名声或者拼命工作。我们从这项长达75年的研究中得到的最清晰的信息是:良好的关系让我们更快乐,更健康。就这样!

We’ve learned 3 big lessons about relationships. The first is that social connections arereally good for us and that loneliness kills. It turns out that people who are more socially connected to family, to friends, to community are happier. They are physically healthier and they live longer than people who are less well connected. And the experience of loneliness turns out to be toxic. People, who are more isolated than they want to be from others, find that they’re less happy, their health declines earlier in mid-life, their brain functioning declines sooner, and they live shorter lives than people who are not lonely. And the sad fact is, that at any given time, more than 1 in 5 Americans will report, that they are lonely. And we know that you can be lonely in a crowd, and you can be lonely in a marriage.

对于关系,我们学到了三条。第一条是,社会连结真的对我们有益,而孤独却有害。事实证明,和家庭、朋友和周围人群连结更紧密的人更幸福。他们身体更健康,他们也比连结不甚紧密的人活得更长。而孤单的体验是有害的。和不孤独的人相比,那些比自己所希望的样子更孤单的人觉得自己更不幸福,他们到中年时健康状况退化地更快,他们的大脑功能衰退更早,而且他们的寿命更短。令人遗憾的是,任何一个时刻,每5个美国人中就有不只1个说自己孤独。我们知道,在人群中你也可能感到孤独,在婚姻中你也可能感到孤独。

So the 2nd big lesson that we learned is that it’s not just the number of friends you have, and it’s not whether or not you are in a committed relationship, but it’s the quality of your close relationships that matters. It turns out that living in the midst of conflicts is really bad for our health. High conflicted marriages, for example, without much affection, turn out to be very bad for our health - perhaps worse than getting divorced. And living in the midst of good, warm relationships, is protective. Once we’ve followed our men all the way into their 80s, we wanted to look back at them at mid-life, and to see if we can predict who was going to grow into a happy, healthy octogenarian and who wasn’t. And when we gather together, everything we knew about them at age 50, it wasn’t their middle age cholesterol levels that predicted how they were going to grow old. It was how satisfied they were in their relationships. The people, who were the most satisfied in their relationships at age 50, were the healthiest at age 80. And good close relationships seem to buffer us from some of the slings and arrows of getting old. Our most happily partnered men and women, reported in their 80s, that on the days when they had more physical pain, their moods stayed just as happy. But the people who were in unhappy relationships, on the days when they reported more physical pain, it was magnified by more emotionalpain.

所以我们学到的第二条信息是,起决定作用的不是你拥有的朋友的数量,不是你是否在一段稳定的亲密关系中,而是你的亲密关系的质量。事实证明,处于冲突之中真的对我们的健康有害。举个例子,充满冲突而没有感情的婚姻,对我们的健康非常不利,甚至有可能比离婚还糟。而生活在良好、温暖的关系中是有保护作用的。当我们追踪我们的研究对象到他们的80岁之后,我们希望回顾他们的中年生活,来看看我们是否能在那时预测谁会享有幸福健康的晚年,谁不会。当我们把所有有关他们50岁的信息都整合起来之后,发现能够预测他们晚年生活的不是他们的中年胆固醇水平,而是他们对所在亲密关系的满意程度。50岁时对自己的亲密关系最满意的人,80岁时最健康。而良好、亲密的关系似乎能缓冲我们在衰老过程中遇到的坎坷。我们生活的最幸福的伴侣,无论男女,在他们80岁之后都说,当他们感到更多躯体疼痛时,他们的心情依然快乐。而那些处于不幸关系中的人,当他们感受到更多躯体疼痛时,这些疼痛被增加的情感痛苦给放大了。

And the 3rd big lesson that we learned about relationships on our health is, that good relationships don’t just protect our bodies, they protect our brains. It turns out, that being in a securely attached relationship to another person in your 80s is protective. And the people who are in a relationship that they really feel that they can count on the other person in times of need, those people’s memories stay shaper longer. And people in a relationship where they feel they really can’t count on the other one, those are the people who would experience earlier memory decline. And those good relationships, they don’t have to be smooth all the time. Some of the octogenarian couples could bicker with each other day in and day out. But as long as they felt that they can really count on the other one when they are going out tough, those arguments didn’t take a toll on their memories. So, this message, that good, close relationships are good for our health and well-being; this is the wisdom that’s as old as the hills. It’s your grandmother’s advice, and your pastor’s.

第三条我们学到的关于关系对我们健康的影响是,良好的关系不仅只是保护我们的身体,也能保护我们的大脑。研究表明,在80岁之后依然处在对另一个人安全依恋关系中是有保护性的。在关系中真的感到自己能在需要时可以依赖另一个人的人们,他们的保持清晰记忆力的时间更长。而感到自己在关系中真的无法依赖另一个人的人群,他们将更早出现记忆力衰退。而那些良好的关系,并不一定要一直保持平顺。一些 80-89 岁老年夫妇,他们可能一天到晚都在吵架。但只要他们感到自己真的能在困难时刻依赖另一个人时,他们根本就不会记得那些争吵了。所以我们学到的是,良好、亲密的关系有利于我们的健康和完好状态。这是老智慧,是祖母和牧师的忠告。

Why is this so hard to get? For example, with respectful wealth, we know that once your basic material needs are met, wealth doesn’t do anything. If you go from making 75,000 dollars a year to 75 million, we know that your health and your happiness will change very little, if at all. When it comes to fame, the constant media intrusion and a lack of privacy make most famous people significantly less healthy. It certainly doesn’t keep them happier. And as for working harder and harder, there is that truism that nobody on their death bed ever wished that they had spent more time in their office. (Laughter) Why is that so hard to get and so easy to ignore? Well, we’re human. What we really like is a quick fix - something we can get that will keep our lives good and keep them that way. Relationships are messy and they are complicated and they are hard work of tending to family and friends, that’s not sexy or glamorous. It’s also life-long. It never ends. The people in our 75-year study with the happiest retirement were the people who had actively worked to replace workmates with new playmates. Just like the millennials in that recent survey, many of our men when they were starting out as young alts, really believed that fame and wealth and high achievements were what they needed to go after to have a good life. But over and over, over these 75 years, our study has shown that the people who fared the best are people who leaned into relationships, with family, with friends,with community.

为什么明白这个道理这么难?就拿巨大的财富来说,我们知道,一旦我们的基本物质需求被满足了,财富就帮不上什么忙了。如果你从每年挣75,000美元提高到7500万美元,我们知道你的健康和快乐基本不会发生变化。而至于声望,媒体不断地入侵和缺乏隐私使得多数名人显着地不健康。这显然不会让人更快乐。至于拼命工作,有一条真理说,没有人在临死前觉得自己要是花更多时间在办公室就好了。(笑)为什么这些这么难理解,这么容易就被忽视了?是啊,我们是人啊。我们真正喜欢的是快速解决方案,一种我们能得到的,又能让我们生活得好并且一直保持下去的东西。关系错综复杂,照顾家人和朋友是繁重的工作,一点也不性感也不光芒万丈。而这也是终生的,绝无尽头。在我们的75年研究中拥有最幸福退休生活的人是那些主动寻找玩伴来替代工作伙伴的人。正如调查中的年轻人一样,我们的研究对象中很多人在一开始还是青年的时候,真的相信声望、财富以及高成就是他们想要生活得更好就必须追求的。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在这75年间,我们的研究显示:发展得最好的人是那些把精力投入关系,尤其是家人、朋友和周围人群的人。

So what about you?Let’s say you are 25, or you are 40 or you are 60. What might leaning into relationships even look like? Well, the possibilities are practically endless. It might be something as simple as replacing screen-time with people-time, or lightening up a stale relationship by doing something new together, long walks or date nights, or reaching out to that family member who you haven’t spoken to in years. Because those all those too-common family feuds take a terrible toll onthe people who hold the grudges.

那么你们呢?假如你们今年25,或者你们40,或者你们60岁。投入关系对你们来说是什么样的?可能性可能是无限的。也许是简单到拿和屏幕打交道的时间来和人打交道,或者通过一起做点什么新鲜事,比如散步或者约会,或者联系那个多年来不曾说过话的人,来点亮一段死气沉沉的关系。因为对一个总把小憋扭放心里的人,这些看上去很平常的家庭敌对事件是会造成严重后果的。

I’d like to close with another quote from Mark Twain. More than a century ago, he was looking back on his life, and he wrote this,”there isn’t a time, so brief his life, for bickerings, apologies, heart-burnings, callings to account. There is only time for loving. ” But in instant, so to speak, for that, the good life is built with good relationships. And that’s an idea worth spreading. Thank you!

我想用马克吐温的另一条名言来结束。一百多年前,当他回顾自己的一生时,他写下了,“生命如此短暂,我们没有时间争吵、道歉、伤心。我们只有时间去爱。”所以说,好的生活是建立在好的关系上的。而这种理念是值得传播的。谢谢大家!

2. 什么是美好生活

哈佛 年研究报告:什么是美好生活
年研究报告:什么是美好生活

以下是一份节选自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麻省总医院精神科医师、精神分析治疗师罗伯特·瓦尔丁格的演讲稿。内容中根据哈佛长达75年的纵向随访研究成果,诠释了何为“美好生活”。它告诉我们,所谓美好生活,最重要因素不是富有成功,而是良好的身心健康及温暖、和谐、亲密的人际关系。

有个最新的调查,询问1980至2000年生的年轻人,他们最重要的人生目标有哪些。超过80%的人说,他们主要的生活目标是要变富有。这群年轻人中,还有50%说他们另一个主要生活目标是成名。

哈佛成人发展研究可能是目前有关成年人生活研究中历时最长的。75年间,我们追踪了724位男性,分为2组:第一组在加入研究时还是哈佛大学大二的学生,他们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完成大学学业,之后绝大多数人为战争工作。另外一组是波士顿最贫穷区域的男孩。

后来这群青少年长大成人,进入社会各行各业。有的成了工厂工人,成了律师、泥瓦匠、医生,有一位成为美国总统。有的从社会底层一路爬升到上流社会。而一些人却沿着相反的方向走过这段人生旅程。

每两年,研究人员会打电话给研究对象,从这些人生活中提取出来的长篇累牍的信息到底教会我们什么?我们学到了三条。

第一条是,社会连结真的对我们有益,而孤独却有害。事实证明,和家庭、朋友和周围人群连结更紧密的人更幸福。他们身体更健康、大脑衰退更慢、活得更长。
我们学到的第二条信息是,起决定作用的不是你拥有的朋友数量,不是你是否在一段稳定的亲密关系中,而是亲密关系的质量。当我们把所有研究对象50岁的信息都整合起来之后,发现能够预测他们晚年生活的是他们对所在亲密关系的满意程度。50岁时对自己的亲密关系最满意的人,80岁时最健康。

第三条我们学到的关于关系对我们健康的影响是,良好的关系不仅只是保护我们的身体,也能保护我们的大脑。一些 80至89 岁老年夫妇,他们可能一天到晚都在吵架。但只要他们感到自己真的能在困难时刻依赖另一个人时,他们根本就不会记得那些争吵了。

在这75年间,我们的研究显示:拥有最幸福退休生活的人是那些主动寻找玩伴来替代工作伙伴的人。发展得最好的人是那些把精力投入关系,尤其是家人、朋友和周围人群的人。

3. 《那些比拼命努力更重要的事哈佛大学研究了75年的幸福课》pdf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那些比拼命努力更重要的事哈佛大学研究了75年的幸福课》((美)乔治61维兰特)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https://pan..com/s/1MB9mehXSnv64o_2HSrpvCw

提取码:DFPQ

书名:那些比拼命努力更重要的事哈佛大学研究了75年的幸福课

作者:(美)乔治•维兰特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副标题:哈佛大学研究了75年的幸福课
译者:刘晓同/牛津/李囡
出版年:2018-1
页数:320

内容简介

如果让20年后的你给现在的你提建议,你认为会是什么?在我们的人生中是什么让我们保持健康和幸福?我们总是被灌输:要好好工作、要加倍努力、要获得更多成就,只有这样才能有好日子过,才能开心快乐幸福。然而真是这样吗?与在未来懊悔人生相比,我们更需要知道的是:决定我们未来幸福与否的真正重要的事情是什么?1938年,哈佛大学开展了一项哈佛史上时间最长的人生发展研究,跟踪记录了268名哈佛毕业生和456名贫困家庭的男孩,后来研究又引入了斯坦福大学教授刘易斯•特曼对1500名学生的研究记录,其中有672名女性。

作者简介

乔治•维兰特,哈佛大学教授,医学博士,心理分析学家,精神病学家,成人发展研究的先驱之一,主持哈佛成人发展研究课题达35年。着作包括《快乐活到老》(Aging Well)、《酗酒的自然史》(The Natural History of Alcoholism revisited),以及成人发展研究领域的经典《怎样适应生活:保持心理健康》(Adaptation to Life)。

4. 感受幸福的正确打开方式在这里!

幸福是什么?金钱、名望、或者成就感?哈佛大学开展了一次史上对成人发展研究最长的一次研究项目: 从1938年起,在之后的75年间,他们跟踪记录了724位男性,从少年到老年,年复一年地询问和记载他们的工作、生活和健康状况等,这个项目至今还在继续中。今天,就由偶来和大家分享这75年来的研究所得与发现:什么样的人生是我们想要的?如何才能健康幸福的生活?

生命进程中,是什么让我们保持健康和幸福?如果你现在开始着手规划未来最好的人生,你会把时间和精力花在哪里?回答有很多种,我们已经被无以计数的有关生活中最重要事物的图景轰炸了。媒体上充斥着那些富有、高声望、建立起自己事业帝国的成功人士故事。并且我们对这些故事坚信不疑。

而那些良好的关系,并不一定要一直保持平顺。一些 80~89 岁的老年夫妇,他们可能一天到晚都在吵架。但只要他们感到自己真的能在困难时刻依赖另一个人,他们根本就不会记得那些争吵了。所以我们学到的是,良好、亲密的关系有利于我们的健康和完好状态。这是老智慧,是祖母和牧师的忠告。

为什么明白这个道理这么难?我们知道,一旦我们的基本物质需求被满足了,财富就帮不上什么忙了。而至于声望,媒体不断地入侵和缺乏隐私使得多数名人备受干扰,这显然不会让人更快乐。至于拼命工作,有一条真理说,没有人在临死前觉得自己要是花更多时间在办公室就好了。

那么我们呢?我们今年25,或者40、60岁。投入关系对我们来说是什么样的?可能性是无限的。也许是简单到拿和屏幕打交道的时间来和人打交道,或者通过一起做点什么新鲜事,比如散步或者约会,或者联系那个多年来不曾说过话的人,来点亮一段死气沉沉的关系。因为对一个总把小别扭放心里的人,这些看上去很平常的家庭敌对事件是会造成严重后果的。

马克·吐温回顾自己的一生时,他写下了,“生命如此短暂,我们没有时间争吵、道歉、伤心。我们只有时间去爱。”

所以说,好的生活是建立在好的关系上的~~


(本文来源科普中国微平台)

5. 人生该活成什么样子答案可能很多人做不到

01

人的一生,会经历很多。18岁高中毕业,走进大学校园,大二的时候,开始后悔前两年的幼稚行为,于是开始发奋努力,却在大四毕业过后,发现居然找不到一份令自己满意的工作。

26岁,看着身边的人一个个的都结婚了,而自己还是苦逼的工作,被父母到处带去相亲,有时甚至会产生疑问:人这一辈子到底为了什么而活?

这个问题,不少人都会产生疑惑。人生该活成什么样子?我想,接下来这个答案,你可能会惊讶,但大多数人做不到。

其实,有时想想,人生最好的活法,可能就这几句话,还真不能不相信。

6. 什么才是幸福人生的关键

(心态)才是幸福人生的关键

7. 《那些比拼命努力更重要的事哈佛大学研究了75年的幸福课》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那些比拼命努力更重要的事》((美)乔治•维兰特)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https://pan..com/s/1iNUn7qnYkzwS3LEJpfbmVw

提取码:i2id

书名:那些比拼命努力更重要的事

作者:(美)乔治•维兰特

译者:刘晓同

豆瓣评分:7.6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8-1

页数:320

内容简介:

如果让20年后的你给现在的你提建议,你认为会是什么?

在我们的人生中是什么让我们保持健康和幸福?

我们总是被灌输:要好好工作、要加倍努力、要获得更多成就,只有这样才能有好日子过,才能开心快乐幸福。然而真是这样吗?与在未来懊悔人生相比,我们更需要知道的是:决定我们未来幸福与否的真正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1938年,哈佛大学开展了一项哈佛史上时间最长的人生发展研究,跟踪记录了268名哈佛毕业生和456名贫困家庭的男孩,后来研究又引入了斯坦福大学教授刘易斯•特曼对1500名学生的研究记录,其中有672名女性。

在《那些比拼命努力更重要的事》这本书中,经过对这2000多人的一生记录的研究和总结,维兰特教授得出了许多看似有趣实则会深深影响人的一生的结论,比如,童年时有充足母爱的男性比童年缺乏母爱的男性每年多挣8.7万美元;在事业上,童年时与母亲的关系会影响男性工作效率;影响离婚率最重要的因素是酗酒,但离婚并不像多数人想象的那样对人生有害,等等。

这个漫长的、几乎贯穿人的一生的研究,对我们的人生的每个阶段进行了总结,解答了那些会影响我们人生幸福和健康的因素是否真的很重要。我们在看到众多人生故事的同时,也更明白活在当下的意义。

站在未来看现在,人生虽不可重来,但我们可以看到参考答案。

作者简介:

乔治•维兰特,哈佛大学教授,医学博士,心理分析学家,精神病学家,成人发展研究的先驱之一,主持哈佛成人发展研究课题达35年。

着作包括《快乐活到老》(Aging Well)、《酗酒的自然史》(The Natural History of Alcoholism revisited),以及成人发展研究领域的经典《怎样适应生活:保持心理健康》(Adaptation to Life)。

8. 如何评价“格兰特研究”的正确性

格兰特研究是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同时也最全面的精神心理健康研究。该研究始于1938年,研究的对象是268名身体健康、适应良好的哈佛新生(全部为男性)。
从上个世纪30年代开始,哈佛大学研究人员不间断追踪这些当时刚刚踏入哈佛的268名男子,记录他们的职业起伏、婚姻状况、为人父母以及祖父母的生活,以及如何度过老年。这是人类历史迄今持续时间最长的综合性纵向研究(注:也叫追踪研究,是指在一段相对长的时间内对同一个或同一批受试者进行重复的研究),这个研究项目被称为格兰特研究。据了解,该计划耗资2000万美元。
在格兰特研究的所有报道中,样本的真名都被隐去。其中有一些人公开承认参与了研究——比如《华盛顿邮报》长期出版人本·布莱德利。但大多数人都对此守口如瓶——例如美国前总统肯尼迪,据传他也是受试者之一,但他的所有档案都被从研究所提走,直到2040年才能够解密。这很有讽刺意味——正是档案被提走表明了肯尼迪曾经参与格兰特研究,而这一点从未被公开承认过。

链接:耗时75年 花费2000万美元 追踪268名哈佛精英
哈佛求解“幸福密码”

乔治·瓦利恩特

参加测试的哈佛毕业生

画/张永文
什么是幸福?幸福历来被认为是一种难以捉摸和转瞬即逝的东西,对于某些人来说,甚至连试图追求幸福都是徒劳之举,有人这么说过,“幸福就像是一只蝴蝶,当你对它紧追不舍时,你总是无法将它掌控,但如果你安静地坐下来,它或许会降临在你的身上。”
那么,关于幸福,是否存在着一个通用的方程式?如果它是由爱、工作和心理调节组成,那它们的配比各是多少?
在长达75年的时间里,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一直在进行着一项名为格兰特研究的项目,推算着“幸福”。
这是一个堪称幸福的人生,也是格兰特研究中一个堪称完美的幸福样本,他的编号是47:他很富有,年轻时自己打拼出一片天地;现在他已经活到了80多岁,很少到医院就医;他的妻子患过癌症,但已经康复,仍然陪伴在他左右;他有两个出色的子女,还有孙子和孙女。
但他经过了什么样的波澜?又是怎么做到这些的?有没有什么经验之谈?我们能否借鉴一下?据报道,格兰特研究积累的数据可谓丰富:从在学校内尽情闲聊的日子,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军队服役,经历结婚和离婚,在职场上晋升或失败,一直到退休——268名研究对象一直在做着健康检查、接受心理测评,答复问卷调查,并且坐下来接受面谈。而从1967年开始,美国精神病学家乔治·瓦利恩特开始担任研究负责人,他既是调查者,也是分析者。现在,仍然活着的一小半受试者已经进入了耄耋之年,瓦利恩特本人也已经是79岁高龄,因此对格兰特研究以及瓦利恩特本人的一生进行总结,时机都已经到了。
美国《大西洋月刊》记者约书亚·沃尔夫·申克就是进行总结的这个人,他也是接触到格兰特研究档案的首名记者,最近,他对该研究项目以及瓦利恩特进行了探寻。
>>缘起试图分析塑造“正常年轻男子”的心理因素
从一开始,格兰特研究就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大胆冒险:20世纪30年代,在哈佛大学负责医疗服务的阿里·博克与他的资助人、百货业巨头威廉托马斯·格兰特一起构思出了这一项目。1938年9月,博克撰文指出,医疗研究给予了患病者太多的关注,仅仅把身体划分成症状和疾病,通过显微镜研究人体,无助于探寻更紧急的问题——如何幸福地生活。他的研究将动用一批在校大学生,以分析塑造“正常年轻男子”的心理因素。他对正常的定义是:“通常被称为成功生活的情感和生理因素的结合体。”
博克召集了跨越医药学、生理学、人类学、精神病学、心理学和社会工作的一支研究团队。结合健康数据、学业记录,以及哈佛各学院院长的推荐,他们筛选出268名学生——其中大部分是1942、1943和1944年毕业的学生,并利用各种可用的科学工具、对他们从各种角度进行了测量。在一次家访中,社工甚至将受试男孩的历史翻了个底朝天——不仅问到了他什么时候停止尿床、对性的知识从何而来,还询问了他的父母以及其他亲戚的病史和社会史。男孩还提交了书写样本,并与精神病学家频繁面谈。他们还脱光衣服接受测量,研究人员还对他们进行“人体测量学”分析,这是一种所谓的“颅相学”,据说能够从身体比例看出一个人潜藏的性格。
1942年,博克接受哈佛大学校刊采访时说,他有关成功男子的研究旨在缓解“全球层面上的不和谐”。格兰特研究早期研究的一份文件称,该研究未来成果的重要性将堪比苏格拉底、伽利略的成就。但实际上,早期研究的实用性很令人意外——研究人员将这些研究数字借给美国军方,用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挑选军官。
>>波折过于宏大,换了好几拨资助者,险些无果而终
事实上,科学研究的资助者总是很想快点出成果,没有精力长期与科学家耗着,因此大多数研究都会无果而终。
而格兰特也不例外:他坚持了大约10年——出钱让研究人员们每年邮寄详细的调查问卷给受试者,定期举行案例研讨会,并且出版了雪片似的研究论文和好几本书籍。终于,他不再给研究团队寄支票。
上世纪40年代后期,洛克菲勒基金会对研究产生了兴趣,向一位名为玛格丽特·兰蒂斯的人类学研究者提供资金,继续追踪受试者,当时绝大部分受试者仍在配合研究。
但到了50年代中期,研究已经难以维系。研究团队被解散,仅有一名哈佛心理学家查尔斯·麦克阿瑟在继续该项目,调查频率锐减到了两年一次,其中部分问题涉及吸烟习惯和香烟品牌选择,原因是项目的资助者换成了美国烟草行业巨头菲利普·莫里斯。
似乎,这项人类史上“时间最长的研究”就要结束了。
但纵向研究就像红酒,越陈越香。随着格兰特研究的受试者进入中年,他们中许多人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那时已经进入了20世纪60年代,受试者也都已经40多岁。调查样本中有四个人在竞选参议院议员,一个人服务于总统内阁,还有一个人成了美国总统。
在炫目的成功下面,也掩藏着黯淡的人生。早在1948年,受试者中就有20人表现出严重的精神疾病困境。到50岁时,大约三分之一受试者曾在不同时段接近瓦利恩特提出的精神疾病标准。
在这些哈佛精英的笔挺外套下,跳动着一颗颗备受困扰的心脏。这种状况完全出乎博克所料,20世纪60年代,他曾说:“我挑选他们时,他们都是正常的。一定是精神病学家们弄错了。”
>>人物终于有幸找到了一个能讲故事的研究者
博克最终认识到,这不是一项简单的自然科学实验,而是事关成功人生定义的长时间研究,因此,要想让这项研究焕发生机,就需要借助讲故事的方式。
好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格兰特研究计划终于有幸找到了这个能讲故事的人——乔治·瓦利恩特。瓦利恩特出生于1934年,他的父亲克拉普曾是一位热衷于阿兹特克文明的考古学家,在他两岁时,父亲放弃了成为“印第安纳琼斯”(电影中的探险人物),穿上了西装,先后担任美国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馆长、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主管。
据瓦利恩特回忆,父亲是一个成功人士,从未表现出一丝疑虑或者压抑。然而在1945年一个星期日的下午,44岁的克拉普在午睡后离开了位于宾州的家,再也没有回来。妻子在一个水塘边发现了他,他身边放着一把左轮手枪,子弹从口中射入。
瓦利恩特当时只有10岁,几年后,一个邮包带来了克拉普的哈佛大学毕业25年同窗联谊纪念册,瓦利恩特花了好几天细细翻看,从图片和文字中探寻当年的大学生如何变成了47岁的成年人。从事纵向心理研究的种子从此在他心中生根发芽。
他后来也上了哈佛大学,毕业后又在被誉为“通往弗洛伊德的殿堂”的波士顿精神分析研究所深造,研究如何接近人生真相。
>>成果人生成功要看如何应对困难,而“幸福就是爱”
1967年,也就是参与格兰特研究的哈佛大学学生返校参加毕业25周年活动的那一年,33岁的瓦利恩特决定,他将把余下的职业生涯全部用来追踪这些受试者。他所关注的不是这些人遇到了多大或者多小的困难,而是他们如何应对这些困难,以及达成了什么效果。他所用的主要阐释工具是心理分析术语“适应性”,即对痛苦、冲突以及不确定性的无意识反应。
“适应性”在心理学上也被称为“防御机制”。瓦利恩特解释说,防御是人类最基础的心理过程。比如说,当我们受伤时、伤口的血液会迅速自动凝结,防止我们流血而死;而当我们遭遇心理挑战时——大到母亲去世、小到鞋带断了——防御机制将伴随我们度过情绪沼泽。
瓦利恩特将防御机制从最劣到最优分为四等。位于底端的是最不健康的,也就是“精神病态的”防御机制,比如偏执狂、妄想狂。
比这高一级的是“不成熟”,包括被动攻击,忧郁症、心理投射、幻想等。
“神经质的”防御机制在“正常人”中非常普遍,包括“理智化”、“情感分离”、“压抑”等反应。
最健康的、也就是“成熟”防御包括利他主义、幽默感、合理期待(对未来的不适有所预见和准备),压抑(自觉推迟对冲动或冲突的注意,留待状态好时解决),以及升华(找到情感出口,比如在运动中释放攻击性)。
瓦利恩特认为,适应性由过往的痛苦经历唤起,终生都会发挥作用。
以参与格兰特研究的两个人为例,他们分别被化名为“古德哈特”和“塔里顿”。两人都在担惊受怕的环境中孤单地长大。古德哈特出生在蓝领家庭,父亲顽固不化、嗜酒如命,母亲则非常胆小,焦躁易怒。塔里顿的家庭比较富有,在郊区长大,但他同样有个酗酒的父亲,母亲则患有严重忧郁症,令他很担心她会自杀。古德哈特后来成了民权领域的全国领袖,被瓦利恩特称赞为善用“升华”和“利他主义”的“成熟防御机制”大师。
在接近50岁时,古德哈特被格兰特研究项目评为在心理调适方面做得最好的前五名。而与此同时,塔里顿的排名则落在了最后五名。他是一名医生,离了三次婚,习惯用酒精和镇静剂麻醉自己。瓦利恩特评价,塔里顿习惯“分离”和“心理投射”反应,也就是“精神病态”和“不成熟”的防御机制。塔里顿53岁时,由于滥用药品恶习复发,他自杀了。而古德哈特活到了70岁。
瓦利恩特的研究一直持续到研究对象90多岁,并得出了带来了一些关于“老年”的新发现:我们的人生在晚年也会继续发展,并且通常变得更加丰富。虽然研究对象千差万别,但瓦利恩特说,这个为期75年,耗资2000万美元的研究指向了一个只有五个字的简洁明了的结论——“幸福就是爱”。
>>结论瓦利恩特的幸福锦囊
如何追求更幸福、更具意义的人生?以下是格兰特研究总结出的五条真谛:
1.爱才是真正重要的
幸福=爱+找到一种能够应对现实生活、同不会把爱推开的方式解释:生活中唯一重要的是情感联系。一个人可以有成功的事业,有很多钱并且身体健康,但如果没有能给予他支持、充满爱的情感联系,他不会感到幸福。
2.金钱和权力不是唯一
幸福=不必追求更多的财富和权力
解释:我们发现在接近80岁时,一个人对生活的满意度与其出身的社会阶层,甚至他本人的收入都不再有必然联系,说到终身成就,唯一重要的就是你对自己的工作感到满意。
3.终生都在寻找爱
幸福=无论我们的人生如何开始,都有可能获得幸福
解释:一位叫戈弗雷的男子参与格兰特研究时,人生前景十分黯淡。但在人生即将走到终点时,他是最幸福的一个。为什么?瓦利恩特说,“因为他终生都在寻找爱”。
4.联系非常重要
快乐=联系
解释:研究发现,牢固的情感联系无疑是预测人生满意度的最重要元素。职业满意度也一样,感到工作与自己息息相关,远比通过工作赚钱或者获取传统意义上的成功更重要。
5.挑战以及挑战带给你的希望使人快乐
快乐=心理应对机制+创造性的表达
解释:心理应对机制,瓦利恩特称之为“从尘土中炼金的能力”,对我们的社会支持和身心健康有重要的影响。秘密就在于,用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替代自我中心,不再一门心思沉溺于自己的情绪波动和觉察到的问题。在这方面,特蕾莎修女和贝多芬都是绝好的例子。“特蕾莎修女的童年生活非常悲惨,但她通过照顾他人,拥有了极其成功的人生”,瓦利恩特说。“贝多芬能够借助艺术对抗病痛的秘密在于,当他谱写‘欢乐颂’的时候,能够和他的音乐建立联系。”
>>案例从19岁到82岁一位受试者的人生
“幸福就是爱 人真的会改变”
参与成为格兰特研究的受试者时,戈弗雷19岁,格兰特研究给所有参与者一个未来人格稳定性的预测评分,分数由A到E分成五个等级,戈弗雷是最低的“E”。
但时间给了所有人意料之外的答案——他后来获得事业上的成功,在工作、爱情和娱乐等方面都获得明显的成就——所有这些结合在一起,使他成为格兰特研究中成功的一位。
由此,瓦利恩特认为,戈弗雷一生阐明了格兰特研究的两条最重要成果。一条是:“幸福就是爱”,另一条是,人真的会改变。
戈弗雷的父母属于上层社会,但他们都在社交方面情感疏离,并且病态地多疑。就读哈佛大学后,他成为校医务室的常客。从哈佛医学院毕业后,刚获得博士学位的戈弗雷试图自杀。但在35岁那年,戈弗雷有了一次令他脱胎换骨的经历:由于患上肺结核,他在一家医院住了14个月。10年后他回忆说,得知要住院时,他的第一个念头是“太棒了。我可以在病床上躺上一年,做我想做的事,不用理睬别人”。戈弗雷这次患病经历,最终给予了他童年时未曾获得的情绪安全感。
出院后,戈弗雷成为一位独立执业医师。他结了婚,成长为一名负责人的父亲和诊所负责人。随着岁月流转,他的心理防御机制变化了,形成成熟的适应性。戈弗雷70岁时,瓦利恩特曾经问他,他学到了什么。他眼中含着泪花,脱口而出,“我学到了爱”。
75岁时,戈弗雷详细地描述了自己如何被爱治愈。“我来自一个失调的家庭。但真正的满足源于我逐渐变成了这样一个人:舒适、愉快、并且有成效。我慢慢意识到,只有爱才能使我变得坚强、完整。”
82岁那年,在攀登阿尔卑斯山时,戈弗雷心脏病发去世。追思仪式上挤满了人。他的儿子这样说:“他(戈弗雷)一生生活俭朴,却有着丰富的情感联系!”

2013未完待续,2014继续看他们的……

安倍

还会出啥样歪招?

金正恩

还会有啥惊人之举?

普京

会不会解决个人问题?

奥巴马

明年继续衰下去?

斯诺登

还会再揭美国的丑?

鲍卡斯

中美关系走向哪?

英拉

能否重现笑容?

巴沙尔
还能当总统吗?

2014年,国际大事不断,从“奥巴马医改法案”、“斯诺登披露棱镜门事件”、“叙利亚化武危机”、“埃及穆尔西政权被推翻”、“美国政府短暂关门”、“朝鲜二号人物张成泽被拿下”等等,每一件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而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这些事件中的人物,他们或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或在重大事件中挺身而出……作为亲历者,他们一年的经历反映了国际2013年的大事。
他们在2013年曾经是我们关注的焦点,而2014年,他们仍将在我们的眼前,继续吸引我们的目光。
那么,就让我们再度关注他们的脚步……

阅读全文

与哈佛大学75年研究什么样的人生最幸福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健康的饮食减肥一个月减多少最好 浏览:323
有谁知道什么是幸福呢 浏览:376
别人要想幸福怎么夸奖 浏览:364
鹿看美女成语有什么 浏览:727
怎么利用经济学理性消费 浏览:125
怎么样引出另一个故事 浏览:335
怎么在群里让女朋友最幸福 浏览:836
幸福生活表现在哪里 浏览:468
80年属狗女婚姻怎么样 浏览:418
什么是生涯幸福 浏览:346
怎么和不爱的婚姻说再见 浏览:757
爱情中带什么风 浏览:191
事业单位社保卡信息为什么查不到 浏览:679
江西的健康承诺书在哪里打印 浏览:546
祖庙哪里美女多 浏览:102
罗斯福实行的是什么经济政策 浏览:824
美女名字带梅该怎么夸赞 浏览:420
中国哪些城市是发达经济体 浏览:144
新疆哪些事业单位比较好 浏览:428
你我的爱情就当是一场无悔什么歌 浏览: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