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外界因素对于人的辛福感的影响
对幸福感影响最大的因素:
1、家庭关系
德国社会经济委员会每年都对一些家庭进行回访。这家机构在回访的时候发现,有些青年男女在喜结连理之前的两三年中感觉很幸福,结婚之后就觉得更幸福了。可以这样讲,新婚第一年的日子是最幸福的。可是时间一长,夫妻二人觉得生活不那么令人满意。尽管如此,若是跟婚前相比,即便是丝婚到来之时,夫妻俩还是颇有一种幸福感。英国诺丁汉大学社会学与社会政策学院的斯蒂芬·约瑟夫教授这样说:“心理学文献证明,人际关系可使人们产生幸福感。”他还说,“当一种关系使人们产生归属感的时候,那种关系就是一种很好的关系。”孩子出生的时候,幸福感骤然上升,可是两年之后这种感觉就减弱了。研究表明,婚姻生活的一个好处就是,夫妻俩可以拥有一种经常性的令人满意的性生活。可以这样讲,已婚之人身体比较健康,寿命也比较长。
2、工作
专家说,失业不仅会使一个人收入锐减,而且还会破坏他的自尊心,幸福感也就无从谈起。德国社会经济委员会的研究告诉人们,失业给某些人造成的“痛苦”远比丢钱强烈得多。德国研究人员雷纳·温克尔曼说,失业使人产生一种耻辱感,而且是一种很严重的耻辱感。这种感觉会持续很长时间,两三年都可能消失不了。失业率增加的时候,社会中每个成员的幸福指数都会下降——不仅失业者的幸福指数大大下降,就连那些有工作的人也感觉大不如前。除了失业,工作不顺心、学非所用以及对所从事的工作不感兴趣同样会影响人们的幸福感。
3、社区与朋友
人们生命中三分之一是在家度过的,而家就是组成一个社区的最小元素。现代社会越来越重视社区的建设。原因很简单,社区建设得好有助于人们广泛交往,也使人们的生活有一种安全感。莱亚德教授说,如果你住的地方尽是一些你信任的邻居,你会有一种什么感觉?不幸福才怪呢!研究人员把社区质量称作“社会资本”。科学家在若干个国家进行过“捡钱包”的试验,结果发现归还率高低与一个国家的信任感有关。我们时不常听到某些居住小区发生刑事案件。一个案件造成的损失有时候并不大,可是它给人们的影响却不可小觑,有时候会让成千上万的人寝食不安。在我们的城市里,人们大多住在封闭的高楼里,邻居间来往很少,长此以往,人们的交往就不全面了,这对人们的生活质量影响相当大的。
2. 影响幸福感的因素有哪些
1、家庭关系
德国社会经济委员会每年都对一些家庭进行回访。这家机构在回访的时候发现,有些青年男女在喜结连理之前的两三年中感觉很幸福,结婚之后就觉得更幸福了。
2、工作
专家说,失业不仅会使一个人收入锐减,而且还会破坏他的自尊心,幸福感也就无从谈起。
3、社区与朋友
人们生命中三分之一是在家度过的,而家就是组成一个社区的最小元素。现代社会越来越重视社区的建设。
4、整体健康
英国在2002年对肾透析病人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发现,在应对日常生活发出的挑战方面,人们的适应能力很强。
5、饮食
大脑中有一种化学物质影响着我们的感觉、心情、胃口和动作,那是一种叫做蛋白质片段的氨基酸,其基本来源是食物。
6、人格特质
人格特质是心理学的一个理论术语,通俗的讲,所谓人格特质就是一个人的人格特点,即我们平常讲的个性,它包括气质、性格和能力等要素。积极心理学认为,幸福感高的人,一般都具有性格外向、乐观、高自尊和内控等人格特质,而且情绪指数(个体情绪波动的变化指数)相对稳定。
7、环境
个体的积极情绪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人们在有植被、水和树木绿荫的地方积极情绪更多;好的天气能带来积极情绪;房屋质量与幸福也有关联。
8、职业
有职业的个体比没有职业的个体更幸福,而且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人比那些从事非技术工作的人更幸福。因为职业与角色定位、人际交往、成就、社会地位、价值观和经济保障有关。
9、休闲
休息、放松、美食和业余活动都对幸福有积极的影响。个体在休闲、放松情境下有更多的积极情绪、更少的焦躁,而且在这些活动中还可以活动社会支持,满足兴趣的需要。
10、消极的对比
个体的幸福程度受到个体对自己当前处境的评价的影响,这种评价既包括与个体自己的近期处境相比较,也包括与别人的处境相比较。
3. 影响幸福的因素
影响生活有七大因素
一. 爱比较
现代人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竞争中,比职位、比房子、比财富……比来比去,人们的心里只剩下欲望,没有了幸福。一旦人追求的不是如何幸福,而是怎么比别人幸福时,幸福也就离你远去了。
二. 缺乏信念
在经过20多年冲刺般的财富赛跑后,一些人除了赚钱,不知道人生中的目标与追求到底是什么,甚至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这种缺乏信念与理想的状态,难以产生长久、快乐的幸福感。
三. 不善于发现阳光面
生活中有许多积极的、好的方面,但许多人却忽略了它们,“只看到自己的不幸,忽略了自己的幸福”、 “放大了别人的幸福,缩 小了自己的快乐”是其真实写照。一些媒体为了吸引眼球,也对生活中的负面事件大肆宣传报道。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好奇心,但同时也削弱了人们的积 极心态。
四. 不知道奉献
美国哈佛大学一项研究曾显示,在生活中多去帮助他人,能让自己感到更快乐。但现代社会中,乐于无私奉献的人越来越少,斤斤计较的人越来越多。如果你总算计着“我能从中得到什么”、“做这件事值不值得”,就会生活的很累。
五. 不知足
俗话说“知足者常乐”,但能知足的人越来越少了,有了房子想换更大的,有了工作想换更好的,有了钱想赚得更多……这些欲望,指使着人无休止地奔波劳碌,硬撑着去争取登上那“辉煌”的顶峰。
六. 不信任
社会虽然通讯高度发达,但人们的心灵却渐渐疏远了。现在的人越来越倾向于“右脑”思维模式(Borod认为负性情绪更多是在右脑进行,积极情绪更多是左侧半球的任务。),而右脑掌管个体、权力、地位等,对于幸福的感受度是0。幸福感来自于左脑的感受,很多时候不是生活中的幸福少了,而是人们不再掌握感受幸福的能力。
七. 过于焦虑
购房、子女养育、家庭养老负担等问题;因为职场晋升空间感到担忧而产生的工作压力;朋友同事之间人际关系的处理等都成为了中国人的“压力源”。在大城市中,无论老人、年轻人还是孩子,多处于一种烦躁不安的焦虑状态,这让人们无法从心底感受到幸福。
4. 不管男性还是女性,对幸福影响最大的是婚姻还是健康
婚姻幸福究竟由什么决定?着名心理学家莱温斯基说,婚姻的幸福程度主要被个人意志、性格成熟等内心的因素影响。假设决定我们幸福的条件为100分,那么性格占50分,为了幸福而付出的努力和个人意志占40分,周围的环境占10分。
婚姻的幸福度中,性格成熟占大很大比例。婚姻中最可怕的是,一个女人爱上一个不成熟的男人,付出非常多,另一个却完全不懂风险,男人和女人不在婚姻同一条线上。
你的男人成熟OR不成熟?看看这四点!
1. 责任感
成熟男人:勇于承担责任,照顾家里老小,关爱女人。给妻子最美的生活,最好的关怀,对女人所做一切表示感恩,将女人宠上天。
不成熟男人:想方设法逃避责任,认为婚姻就是让另一个女人来照顾自己,妻子代替妈妈的角色,自己仍是逍遥快活,不愿意分担生活各种琐碎事和家务活。
2. 自律性
成熟男人:懂得自律,愿意改变自己、纠正坏习惯、充实自己,让婚姻更牢固,让身体更健康,让自己更有智慧,成为更优秀的男人。
不成熟男人:心态幼稚,放任自己,不求上进,不愿意为婚姻改变自己。不是养成抽烟喝酒的坏习惯,就是躲在房间里看电脑打游戏。
3. 情商
成熟男人: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尽量不让情绪影响到婚姻和另一半。喜怒不形于色是成熟男人的象征,这正是诸多经历的历练出来的,让成熟男人对各种场景应对自如,充分顾及女人的感受。
不成熟男人:经常发脾气、苛责女人,婚姻中战火不断,硝烟弥漫。男人常常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跟女人争吵,有时还动手打女人,家暴不断,这种婚姻一点都不幸福。
4. 眼光
成熟男人:眼光放得很长远,无论是婚姻还是事业,都有所规划,一步一个脚印,永不放弃,直至到成功。
不成熟男人:眼光短浅,刚刚付出就想着要索取回报,吃不了一点亏。这种男人在婚姻中,常常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跟女人争吵。
男人的成熟度决定了婚姻的幸福程度,当然,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女人,男人也不喜欢玻璃心、公主病的女人,这也是女人不成熟的表现。女人们想让婚姻幸福度更高,记得要选择一个成熟的男人过日子哟!
5. 影响家庭幸福的十大因素
第一个,家庭中有一个过度严厉的父亲
中国人常说,严父慈母,这实在是对父亲功能的一个限制,因为父亲也可以很温柔的,我理想化的一个父亲,是这样一个状态,他跟他人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边界,但是他也有温柔的能力,因为很多父亲,他的人格没有真正成长到一个男人的状态,所以他需要用过度严厉来装模作样的来像一个男人,实际上,是在拼命掩盖自己没有长大的这一部分,如果大家想象一下,青春期的男孩,在他喜欢的女孩儿面前如何的装模作样,你就可以理解已经有了女儿或儿子的男人,在孩子们面前那么严肃,是在干什么。
第二个,过分唠叨的妈妈
就是对家庭里的事情过分控制,有可能指责,有可能唠叨,总是对孩子说很多很多话,这样实际上就是在通过她的嘴巴满足她的幸福,简单说,她就是还停留在口欲期,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婴儿他跟这个世界的链接就是嘴巴,那么一个到了妈妈级别的人,那么多的攻击性和情绪都是通过嘴巴出来的话,那就说明她正在用她的嘴巴对她的老公和孩子施虐,这样的现象在中国的家庭其实非常常见,如果以上两个方面画面化一下,可以想象,一个家庭,爸爸是在这个装模作样的严肃,然后妈妈在那里唠叨,然后孩子就在那里备受虐待。
第三个,家庭里的话题被限制
在中国的家庭里,最容易被谈起,也最容易掩盖事实真相的就是孩子的学习,大家会不会觉得这个有点耳熟,爸爸妈妈跟孩子没有任何的话题,只能够谈学习,这是被中国家庭最高谈论的事情,大家都躲在学习的后面,感觉比较安全,但是,当父亲开口谈学习的时候,就是他们掩盖他们内心的恐惧和不安,而他们自己也没有能力处理,所以就拿学习这块遮羞布来挡住。
第四个,过度象征化
现在世界上很多国家的人,对中国目前的一个印象是,全世界华人的孩子都在学钢琴,钢琴在这个就是一个高度象征化的一个代表,人民在它上面赋予了很多的意义,比如,高贵,优雅,阶层等等,有靠近此物,来满足自己的一些需要,另一方面,这个也隐含着一些攻击性的需要,比如,带着孩子区考级,看我孩子把别人打败了,但是呢,我有的时候有个矛盾的心理,就是看到现在孩子参加很多艺术,或其他能力方面的培训班,而我那个时候呢,什么都没有,但是,反过来想,他们应该羡慕我们,因为我们那个时候玩的是更加原始的东西,比如说,象征化低的东西,如泥巴、棍子,或一些小动物,但是,大家知道,现在的孩子没有机会如此的亲近大自然,这也是现在孩子们比较悲哀的一面,过度象征化会导致虚伪,还有导致一个人实际的生活能力的降低,还可以导致,过度的情感隔离,因为,在可以直接对一个人说,我爱你的时候,他 不说,我给你弹一首曲子,这个时候也可以看到,心与心之间遥远的距离,这里面包含着害怕,害怕跟另一个人亲近,就已经表明那种安全感的缺乏和摆脱孤独感的之间,强烈的内耗,这种内在的硝烟密布,只有一条弹钢琴,这一条蜿蜒曲折的通道可以散发,大家可以想象得到这个人的内心状态的样子么?
第五个,过度背景化
现在社会上,很常见的一个词“拼爹”,无论是大学,还是中学,现在甚至在幼儿园,在入学前,老师先要调查的是,孩子父母是做什么工作的,好像现在这个被教育部明文禁止了,但是很多老师还潜伏地在做,而孩子们之间,谈论的也是,我爹是做什么的,我妈是做什么的,抛开社会道德的大旗来说,我仔细体会了一下,这种言论的心理动机是什么,一个人的背景已经把这个人本身给掩盖,对于父母来说,过度在孩子面前证明自己的社会背景,说明他心里很虚,害怕自己在孩子心中不是一个好父母,所以需要这些背景来挡住前面,来隔离孩子跟真实的自己靠近,说到底,就是父母自己心里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好父母,而他们又害怕孩子们看到这一点,所以,就努力地编制了一副宏伟的背景,来挡住孩子的视线。
6. 什么因素影响人们的幸福感
1、家庭关系
德国社会经济委员会每年都对一些家庭进行回访。这家机构在回访的时候发现,有些青年男女在喜结连理之前的两三年中感觉很幸福,结婚之后就觉得更幸福了。可以这样讲,新婚第一年的日子是最幸福的。可是时间一长,夫妻二人觉得生活不那么令人满意。尽管如此,若是跟婚前相比,即便是丝婚到来之时,夫妻俩还是颇有一种幸福感。英国诺丁汉大学社会学与社会政策学院的斯蒂芬·约瑟夫教授这样说:“心理学文献证明,人际关系可使人们产生幸福感。”他还说,“当一种关系使人们产生归属感的时候,那种关系就是一种很好的关系。”孩子出生的时候,幸福感骤然上升,可是两年之后这种感觉就减弱了。研究表明,婚姻生活的一个好处就是,夫妻俩可以拥有一种经常性的令人满意的性生活。可以这样讲,已婚之人身体比较健康,寿命也比较长。
3、社区与朋友
人们生命中三分之一是在家度过的,而家就是组成一个社区的最小元素。现代社会越来越重视社区的建设。原因很简单,社区建设得好有助于人们广泛交往,也使人们的生活有一种安全感。莱亚德教授说,如果你住的地方尽是一些你信任的邻居,你会有一种什么感觉?不幸福才怪呢!研究人员把社区质量称作“社会资本”。
7. 最能影响人类幸福的因素是
1.物质生活。马斯洛需求层次中,影响人生活的最基本的就是物质生活。当然物质生活又有不同的水平,可以是温饱,可以是小康,也可以是非常富裕的状态。所以说,财富不可以和物...
2.
性格。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格特点,也可以说成是性格色彩的不同。红黄蓝绿四种性格色彩...
3.
年龄阅历以及认知的变化。小时候一颗糖就是幸福,长大了再多的金钱可能也不会幸福。不...
4.
人的权利欲望,好胜心,容易得到满足的程度。利欲熏心,人的权利越大,好胜心越强,爱
8. 哪些因素影响幸福感
【对幸福感影响最大的六个因素】:
1、家庭关系
德国社会经济委员会每年都对一些家庭进行回访。这家机构在回访的时候发现,有些青年男女在喜结连理之前的两三年中感觉很幸福,结婚之后就觉得更幸福了。可以这样讲,新婚第一年的日子是最幸福的。可是时间一长,夫妻二人觉得生活不那么令人满意。尽管如此,若是跟婚前相比,即便是丝婚到来之时,夫妻俩还是颇有一种幸福感。英国诺丁汉大学社会学与社会政策学院的斯蒂芬·约瑟夫教授这样说:“心理学文献证明,人际关系可使人们产生幸福感。”他还说,“当一种关系使人们产生归属感的时候,那种关系就是一种很好的关系。”孩子出生的时候,幸福感骤然上升,可是两年之后这种感觉就减弱了。研究表明,婚姻生活的一个好处就是,夫妻俩可以拥有一种经常性的令人满意的性生活。可以这样讲,已婚之人身体比较健康,寿命也比较长。
2、工作
专家说,失业不仅会使一个人收入锐减,而且还会破坏他的自尊心,幸福感也就无从谈起。德国社会经济委员会的研究告诉人们,失业给某些人造成的“痛苦”远比丢钱强烈得多。德国研究人员雷纳·温克尔曼说,失业使人产生一种耻辱感,而且是一种很严重的耻辱感。这种感觉会持续很长时间,两三年都可能消失不了。失业率增加的时候,社会中每个成员的幸福指数都会下降——不仅失业者的幸福指数大大下降,就连那些有工作的人也感觉大不如前。除了失业,工作不顺心、学非所用以及对所从事的工作不感兴趣同样会影响人们的幸福感。
3、社区与朋友
人们生命中三分之一是在家度过的,而家就是组成一个社区的最小元素。现代社会越来越重视社区的建设。原因很简单,社区建设得好有助于人们广泛交往,也使人们的生活有一种安全感。莱亚德教授说,如果你住的地方尽是一些你信任的邻居,你会有一种什么感觉?不幸福才怪呢!研究人员把社区质量称作“社会资本”。科学家在若干个国家进行过“捡钱包”的试验,结果发现归还率高低与一个国家的信任感有关。我们时不常听到某些居住小区发生刑事案件。一个案件造成的损失有时候并不大,可是它给人们的影响却不可小觑,有时候会让成千上万的人寝食不安。在我们的城市里,人们大多住在封闭的高楼里,邻居间来往很少,长此以往,人们的交往就不全面了,这对人们的生活质量影响相当大的。
4、整体健康
英国在二○○二年对肾透析病人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发现,在应对日常生活发出的挑战方面,人们的适应能力很强。我们常常过高地估计严重疾病对幸福造成的损害,可是却不太理会慢性病或者心理疾患对人们的影响。莱亚德说:“就幸福而言,心理健康比身体健康更重要”。《柳叶刀》杂志刊发的一篇文章告诉我们,抑郁对健康的影响比心绞痛和糖尿病还要严重。令人不解的是,患心绞痛和糖尿病的人会去看专家,可是患抑郁症寻求专家帮助的人却寥寥无几。
5、饮食
大脑中有一种化学物质影响着我们的感觉、心情、胃口和动作,那是一种叫做蛋白质片段的氨基酸,其基本来源是食物。还有一种叫血清胺的神经递质,源自色氨酸,它与满足和幸福感息息相关。富含色氨酸的食物有香蕉、牛奶、鹰嘴豆、花生和鸡肉。另一种神经递质叫氨基丁酸,豆子和干果中都有,对心情放松好处多多。英国心理健康基金会研究主任艾恩·莱里说,人们对饮食与心理健康两者的关系知之甚少。
6、个人自由
影响幸福感的还有一个因素,就是一个人是否觉得自己拥有一定的自由。我们国家有一个很受欢迎的小品,其中有一句台词大概意思是,年轻的时候受妻子领导,年纪大了受孩子领导。虽说是一种调侃,反应的却是一种现实。生活中,自由相对较少的有两种人。一种是未成年的小孩。当然并不是父母不给其自由,而是这种拒绝被罩上了一层合理的外衣。媒体上已经报道过不止一次,说小孩子自我感觉并不幸福。多年以前,北京一家重点中学的学生接受记者采访,就有学生反映他们并不像父母说的那样幸福。还有一种人是老年人。人上了年纪,在很多情况下就失去了自由,不仅身体不能自由活动,有时候心理上也不允许—-因为有子女限制。要是细论起来,还有很多人在某个阶段因为受到种种限制而不快乐,比如结婚之后,夫妻之间失去各自的心理空间,比如工作人员在单位不论做什么工作每一道程序都要经过领导批准,这是缺少“自由”的另一种表现。缺少合理的个人空间首先要影响的是身体健康。一旦身体不好,何来幸福可讲?其实这个道理很简单。
9. 幸福指数受哪种因素影响最大
影响因素
对于人的主观幸福感的测量在20世纪60年代晚期到80年代中期,成为心理学的一个热点研究领域。心理学家对于主观幸福感的探讨更多地来自生活质量、心理健康和社会老年学三个学科领域。由于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加入幸福感研究的行列,幸福感的丰富内涵和表现形式得到了更多的揭示。
应该说,作为社会心理体系一个部分的幸福感,受到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经济因素如就业状况、收入水平等;社会因素如教育程度、婚姻质量等;人口因素如性别、年龄等;文化因素如价值观念、传统习惯等;心理因素如民族性格、自尊程度、生活态度、个性特征、成就动机等;政治因素如民主权利、参与机会等。
此外,对主观幸福的理解还涉及许多分析层面,主要包括认知与情感、个体与群体、横向与纵向、时点与时段,等等。在主观幸福感与社会心理体系诸多因素和层面之间的密切联系中,以下几点是十分独特而重要的:
第一,心理参照系。就社会层面而言,其成员的幸福感将受到他们心理参照系的重大影响,例如在一个封闭社会中,由于缺乏与其他社会之间的比照,尽管这个社会的物质发展水平不高,但由于心理守常和习惯定势的作用,其成员便可能知足常乐,表现出不低的幸福感;而一个处在开放之初的社会,面对外来发达社会的各种冲击,开始了外在参照,因此,其成员的幸福感便可能呈现下降之势,因为此时他们原有的自尊受到了创伤。
第二,成就动机程度。人们的成就需要决定他们的成就动机程度,成就动机程度又决定其预期抱负目标。其中人们对于自身成就的意识水平是一个重要环节,因为如果人们意识到的自身成就水平高于他们的预期抱负目标,那么,便会产生强烈的幸福感;反之,如果人们意识到的自身成就水平低于他们的预期抱负目标,那么,则不会有幸福感可言。
第三,本体安全感。它指的是,个人对于自我认同的连续性、对于所生活其中的社会环境表现出的信心。这种源自人和物的可靠感,对于形成个体的信任感是极其重要的,而对于外在世界的信任感,既是个体安全感的基础,也是个体抵御焦虑并产生主观幸福感的基础。因此,人的幸福感有时与其经济状况或收入水平之间并未呈现出简单的正相关系,在现实生活中,一些经济状况不佳的人,其幸福感却不低,而有些百万富翁却整日忧心忡忡。
因此,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中国人的幸福感在过去10年中先升后降,表现出与经济发展轨迹之间的异步性。其中主要原因在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初期,物质发展成效明显地呈现出来,那时社会分化程度还不大,社会成员在心理上更多是作纵向比较,与过去的生活水平相比,较容易产生满足感。21世纪以来,社会结构转型加速,各个领域的体制改革日益全面触及深层利益,社会分化程度加大,尤其是贫富差距凸显;在社会心理方面,随着生活条件逐渐改善,人们需求层次日益提升,且呈现出多样化态势,因此,需求能被满足的标准相对提高了;而由于资源相对短缺和竞争加剧以及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各种压力感大大增加,这一切都强有力地影响了人们的幸福感。
值得特别关注的是,一些调查结果表明,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心更倾向于与民生有关的领域,民生问题成为大多数社会成员最关切的社会问题。这种关注重点的变化,反映了人们对于社会发展态势的判断。而对于民生问题关注程度的上升,尤其反映了体制改革与社会发展正在对人们的生存条件和生活质量产生最强有力的影响。这一切极其深刻地影响人们的本体安全感,即具体表现为对社会生活保障需求的增强,从而影响到人们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