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庄子对幸福的理解
获得相对幸福的方法 《庄子》第一篇题为《逍遥游》,这篇文章纯粹是一些解人颐的故事。这些故事所
含的思想是,获得幸福有不同等级。自由发展我们的自然本性,可以使我们得到一种相
对幸福;绝对幸福是通过对事物的自然本性有更高一层的理解而得到的。
这些必要条件的第一条是自由发展我们的自然本性,为了实观这一条,必须充分自
由发挥我们自然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我们的“德”,“德”是直接从“道”来的。庄
子对于道、德的看法同老子的一样。例如他说:“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
一而末形。物得以生谓之德。”(《庄子·天地》)所以我们的“德”,就是使我们成为
我们者。我们的这个“德”,即自然能力,充分而自由地发挥了,也就是我们的自然本
性充分而自由地发展了,这个时候我们就是幸福的。
联系着这种自由发展的观念,庄子作出了何为天、何为人的对比。他说:“天在内,
人在外。……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庄子·秋水》)他认
为,顺乎天是一切幸福和善的根源,顺乎人是一切痛苦和恶的根源。天指自然,人指人
为。
万物的自然本性不同,其自然能力也各不相同。可是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在它们
充分而自由地发挥其自然能力的时候,它们积是同等地幸福。《逍遥游》里讲了一个大
鸟和小乌的故事。两只鸟的能力完全不一样。大鸟能飞九万里,小鸟从这棵树飞不到那
棵树。可是只要它们都做到了它们能做的,爱做的,它们都同样地幸福。所以万物的自
然本性没有绝对的同,也不必有绝对的同。《庄子》的《骈拇》篇说;“凫胫虽短,续
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放性长非所断,性短非所续,无所去忧也。” 政治、社会哲学 可是,像这样断长、续短的事,恰恰是“人”尽力而为的事。一切法律、道德、制
度、政府的目的,都是立同禁异。那些尽力立同的人、动机也许是完全值得钦佩的。他
们发现有些东西对他们有好处,就迫不及待,要别人也有这些东西。可是他们的好心好
意,却只有把事情弄得更惨。《庄子》的《至乐》篇有个故事说:“昔者,海鸟止于鲁
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
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乌养养鸟也。……鱼处水而生,人处水
而死。彼必相与异,其好恶故异也。故先圣不一其能,不同其事。”鲁侯以他认为是最
尊荣的方式款待海鸟,的确是好心好意。可是结果与他所期望的恰恰相反。政府和社会
把法典强加于个人以同其事,也发生这样的情况。
为什么庄子激烈反对通过正规的政府机器治天下,主张不治之治是最好的治,原因
就在此。他说:“闻在宥天下,不闻治天下也。在之也者,恐天下之淫其性也。宥之也
者,恐天下之迁其德也。天下不淫其性,不迁其德,有治天下者哉?”(《庄子·在宥》)
在,宥,就是听其自然,不加干涉。
如果不是“在宥”天下,而是以法律、制度“治天下”,那就像是络马首,穿牛鼻。
也像是把凫腿增长,把鹤腿截短。把自然自发的东西变成人为的东西,庄子称之为“以
人灭天”(《庄子·秋水》)。它的结果只能是痛苦和不幸。
庄子和老子都主张不治之治,但是所持的理由不同。老子强调他的总原理“反者道
之动”。他的论证是,越是统治,越是得不到想得到的结果。庄子强调天与人的区别。
他的论证是,越是以人灭天、越是痛苦和不幸。
以上所说,仅只是庄子的求得相对幸福的方法。只需要顺乎人自身内在的自然本性,
就得到这样的相对幸福。这是每个人能够做到的。庄子的政治、社会哲学,目的正在于
为每个人求得这样的相对幸福。任何政治、社会哲学所希望做到的,充其量都不过如此
吧。 情和理 相对幸福是相对的,因为它必须依靠某种东西。这当然是真的:人在能够充分而自
由地发挥自然能力的时候,就很幸福。但是这种发挥在许多情况下受到阻碍。例如死亡,
疾病,年老。所以佛家以老、病、死为四苦中的三苦。是不无道理的。照佛家说,还有
一—苦、就是“生”的本身。因此。依靠充分而自由地发挥自然能力的幸福,是一种有
限制的幸福,所以是相对幸福。
成功是外在的标准,幸福则是内在的感觉
主持人:您说过一句话,幸福比成功重要,您对幸福的理解是什么样的?
于丹:我觉得成功是比较外在、客观的标准,幸福是内在的、个人、自我的标准。我们每个人可以被外在评价为你是成功的、卓越的、优秀的,但并不一定带来内心的幸福感。
幸福这个东西很微妙,它跟成功有一定的关系,但不是绝对的关系。就好象幸福跟金钱也有一定关系,但是它也不是一个绝对的必然。幸福更重要是关乎一个人生命态度、生命能量和这个人的价值取向。幸福是你内心所认可的价值,你拥有的,所谓求人得人,每个人的幸福观是不一样的。有的人一生为钱所困,就是为了当官,在这个人的心目中,幸福就是与权利划等号。还有一些人认为幸福就是为了钱,如果人为钱所困的话,钱就是无底洞,他挣钱挣钱,最后并不是说为了花钱,有了钱才是能够和幸福划等号的。还有人为情所困,得到了情就会觉得跟自己的幸福划等号,如果没有的话,再有金钱和权利心都是空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灵密码和生命钥匙,每一个人内心都有真正需要导致他内心能够深刻认同的幸福。
⑵ 庄子的三个思想主张
庄子的核心思想是“道”,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思想精髓是主张“道德”。在政治上,庄子主张无为而治。其理由是万物都是自由自在的时候才能接近幸福,管制越多规矩越多,
⑶ 1.庄子认为获得幸福生活的方式是什么
第一,庄子主张人应当按照自己的天性,选择合乎本人兴趣和爱好的生活。
第二,庄子反对生命的等级、界限,主张众生平等,这对于消除人的生活、职业、社会偏见,提倡理解、尊重、平等的文化意识,具有现实意义。
⑷ 庄子的幸福观
庄子是战国时代最富浪漫情怀的诗人哲学家,他在批判儒、墨、法诸家的有为政治的基础上,提倡一种放任自由、在宥天下、逍遥自在的幸福观。 在《庄子·至乐》中,“吾观夫俗之所乐,举群趣者,誙誙然如将不得已,而皆曰乐者,吾未之乐也,亦未之不乐也。果有乐无有哉?吾以无为诚乐矣,又俗之所大苦也。”庄子强调无为才是最大的快乐,而世俗以追名逐利为快乐,不是真正的快乐。又有“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庄子企图证明生死同流,物我无异,无所谓忧,无所谓乐,故以无为为至乐。无为才能无所忧虑、无所惧怕。 在《庄子·达生》中,“乘亦不知也,坠亦不知也,死生惊惧不入乎其胸中,是故遻物而不慴。彼得全于酒而犹若是,而况得全于天乎?圣人藏于天,故莫之能伤也。”庄子意在说明坚信虚无的天道,做到一切顺乎自然,如醉如痴,避免与外界事物的矛盾和冲突,看破生死、排斥杂念、抛弃名位,保持心地的纯朴专一,就是精神最幸福的境界了。 庄子认为,顺乎天是一切幸福和善的根源,顺乎人是一切痛苦和恶的根源,天指自然,人指人为。就是说根据自己的天性去生活的人,只要安于自己的性分,做自己能够做的一切,他便无论能力大小都能获得一样的自在和幸福。可见庄子追寻的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与幸福,把生老病死、吉凶祸灾等一切精神烦恼和痛苦彻底排除,不再感到生命的渺小和匮乏,返归本性自然! 如今,人们的衣食住行有了很大改善,人们理应生活幸福!可有些人总是抱怨生活的压力太大,学习、工作、家庭、金钱甚至爱情,本来该是生活的快乐所在,却变成背上的枷锁。习惯面无表情的生活,习惯让自己的心很硬很硬,忘记了这个世界上还有一种东西叫做幸福。 我们应该学学庄子的逍遥自在,不要被物质欲望束缚了自由自在的心性。把幸福的标准降低,事事都能幸福;把幸福的内涵广泛化,处处都能找到幸福。平平淡淡就是幸福,平平常常就是幸福。这种平淡平常的生命体验是一种自我满足,是一种随遇而安,是一种对生命的客观尊重。 如果我们不那么匆匆,如果我们用爱的目光看世界,如果我们用自由的心性去体验生活,那么幸福真的离我们不远了!
⑸ 中国哲学史庄子幸福相对论包括什么
中国哲学是庄子幸福相对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相对幸福,另外一个是绝对幸福。《逍遥游》获得幸福有不同的等级。自由发展我们的自然本性,可以使我们获得一种相对幸福,而绝对幸福是通过对事物的自然本性有更高一层的理解而得到的。
⑹ 古代人的幸福感从哪里来
随着百姓的生活水平逐渐上升,精神方面的需求也相应的越来越被人们重视起来。其中幸福感就经常被人们提起和讨论,其实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比较注重精神层面的建设,古人们对幸福感的讨论和表达也存在在各种诗词和文献中。虽然每个人对幸福感的定义各不一样,但是还是有一些共同之处的,比如对安逸闲适生活的向往、不过于沉溺功名利禄和纸醉金迷的生活、对超脱的精神境界的追求。
陶渊明追求悠然的生活是众所周知的,这种观点跟当时的小农社会很吻合,这种幸福观就不像庄子的思想那样显得曲高和寡,“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流传甚广和人们对这诗词的倍加赞颂也能说明古人当时对这种幸福观是多么推崇了。陶渊明的诗词中充满着对安静闲适生活的向往,这也说明大多数的古代人并不是极度功力和渴望建功立业的,有这样思想的人经常处于欢乐当中。
⑺ 庄子的主张
庄子在哲学上,继承发展了老子的思想,认为“道”是客观真实的存在,把“道”视为宇宙万物的本源。他说:“道之真以修身,其绪余以为国家,其土苴以为天下。”(《庄子·让王篇》)意思是,大道的真髓、精华用以修身,它的余绪用以治理国家,它的糟粕用以教化天下。
又说:“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友其真。”(《庄子·秋水篇》)意思是,不要为了人工而毁灭天然,不要为了世故去毁灭性命,不要为了贪得去身殉名利,谨守天道而不离失,这就是返璞归真。
庄周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生平只做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
庄子最早提出“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庄子洞悉易理,深刻指出“《易》以道阴阳”;庄子“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他的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的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与老子齐名,被称为老庄。
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据传,又尝隐居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诏封庄周为南华真人,称其着书《庄子》为《南华真经》。
⑻ 庄子思想
庄子的思想,可分为三个主要内容。
一、无为而治。
庄子的无为理由,与老子完全不同。老子的无为,其理由是反者道之动。也就是说,为了实现真正的伟大社会成果,你不要妄动而要遵循规律。老子的无为是为了无不为。而庄子的无为,其理由是万物(也包括所有人)都是自由自在的时候才能接近幸福,管制越多规矩越多就越失去自我,也就越失去幸福。所以任何非自然的规矩,都是压制人的幸福的。
二、逍遥游。论幸福的两种方式。
首先,庄子反对礼和法,以及一切“普遍性”社会道德。因为庄子认为,人与人是不同的,所谓的普遍道德,只不过是削足适履,压制人的自然本性而已。所以,逍遥游的第一个层次,叫做万类霜天竞自由(瞎引用一下主席的诗词了)。说万物各有其本性,本无所谓高低。只要他们都各自 充分而自由的发挥了自己的自然能力,他们就同等幸福。比如小鸟的幸福就是枝头高歌,大雁的幸福就是千里迁徙。各有各的幸福,但只要都实现了自己的自由,那他们是等同的幸福。
逍遥游的第二个层次,高级的幸福。前面那种是低级的幸福,是有差异的幸福。那种有差异的幸福其实不可能真正圆满,因为万物都不可能真正的“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万物都受到各种制约。按西哲的说法,想怎么做怎么做是尼采的超人,但后来海德格尔指出,超人不可能实现,因为人世间存在太多的限制,比如:人总是会死的,康熙都还要向天再借五百年嘛,可惜借不到。所以,更高级的幸福,只能是与天地融合。所谓与天地融合,就叫做:天人合一。这个境界,超越了万物的区别,超越了人与世界的区别,我本身也已经感受不到了,人完全融入天地中,于是获得永恒的幸福。
三、齐物论。论知识的三种层次,这代表了庄子的最高境界。知识的第一种层次,是惠施十论的层次——相对论。人人都只掌握片面的知识,妄图用自己对片面知识的定义,来影响别人,获得认可。庄子说,假设我与你辩论。我赢了,就代表我一定对么?你赢了就代表你一定对么?未必。我们再找第三人评判。第三人支持我,就代表我一定对么?第三人支持你就代表你一定对么?未必。一切都是相对的,靠人的讨论人的站队,得不到真理。所谓: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这是知识的第一阶段。
知识的第二阶段:照之于天。这个阶段大致等于惠施所谓的大一,小同异上升到大同异。不过惠施仅仅把这个作为最高理想提出来,并没有深入论述。而庄子的最高阶段并非这个阶段,对这个阶段的论述比较详细。万有,也就是各种各样知识,都是来源于“一”的,也就是万物之母的那个唯一的“有”。从道的观点看,每物都恰好是每物的那个样子。万物虽不同,都统一于一个整体,就是一。道行之而成道谓之而然,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无毁复通为一。
知识的第三阶段:混沌与坐忘。既已谓之一,且得无言乎?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与惠施不同。庄子认为一是不可思议的,如果可以思议,则至少言与思就在这个一之外,那就不是真正的一。于是真正的一是不可言说的。于是只能是混沌,达到混沌状态的才能真正掌握绝对的知识。为什么要弃智,因为相对的知识导致区别,而坐忘才能真正同一于天。不过原始的无知,不是有知后的坐忘,二者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