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因素
1.家庭因素。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大学生成长的摇篮、思想启蒙之所、情感依托之地。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能够赋予大学生良好的自我调适能力和合理的调节情绪能力,从而使大学生能从容面对挫败,自信乐观、幸福感强。相反,家庭环境恶劣,特别是情感上的缺失,比如父母感情不和,家庭关系紧张,亲子关系不融洽等都将会造成巨大伤害。另外,父母的文化水平和自身成长经历也造成了一定的局限性。导致家长不懂得教育的方式、方法,不善于与孩子进行必要的沟通和交流,把自己的思想强制性地转嫁到孩子身上,无形地削弱了部分大学生的幸福感。
2.学校环境。
学校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最主要的场所,它对大学生幸福感有直接的影响。
(1)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在一些高校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始终缺少引导力度,重“硬件”,轻“软件”。这样,对一些自制能力差的大学生而言,进入大学校门就意味着到达终点站,不思进取,迷恋网吧,沉迷于恋爱之中,生活上盲目攀比过度消费,影响其幸福感的实现。
(2)专业的设置和教育教学方式。高校专业的硬性和不合理的设置是大学生幸福感提升的障碍之一。许多高中毕业生对高校所开设的专业并不十分清楚,有的只是跟风报考一些所谓的热门专业,跨入大学的校门后才发现所学的专业并非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所在。但是,高校为了稳定专业教育,在调换专业上会加以限制,让一些想调专业的大学生望而却步,如果无法改变认知和转变态度,以一颗委屈的心迎接未来的大学生活,这就为以后的大学生活埋下了痛苦的种子,制约着大学生幸福感的有效实现。
3.社会因素。
大学生说到底也是社会人,大学生幸福的实现离不开社会的真善美。公正和谐的社会是大学生幸福感的精神源泉。只有在一个公正和谐的社会中,大学生幸福才有实现和提升的可能,只有生活在这样的社会中的大学生才有感到人生存在幸福的可能性。如果人们见到的只是君子受苦受难,智者怀才不遇,而小人往往通过不道德的手段得利。那么,只在课堂上和书本中被要求履行道德规范的大学生就不可能有强烈的幸福感。
4.大学生自身心理因素。
从大学生自身角度看,他们正处在人生转折的关键时期,作为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群体,他们具有从满足基本生存到自我实现的各个层次的需要。他们的生理发育已基本完成,情绪整体上处于激活状态,但心理和思想尚不成熟。首先,表现在自我认识不够。理想预期很高,自身实力不足,最终导致期望脱离实际,总处在无止境的追逐之中,幸福感也就随之降低;其次,部分学生交往沟通能力不足,情商指数不高,不能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情绪,融洽地与他人相处,容易陷入自怨自艾的境地不能自拔;再次,部分大学生在与幸福感有关的不同人格因素方面存在或多或少的欠缺,诸如信任、情绪稳定性、控制点、自尊与外向等,同时存在抗挫折能力低下,不能勇敢地面对挫败和逆境,在挫折面前退缩无措的现象。这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他们正常的生活节奏,甚至扭曲了他们的生活态度,导致幸福感减弱。
Ⅱ 当代大学生如何提升幸福感
幸福是一种内心体验,教育的一个基本的目标就是使学生愉悦,产生美好的心理体验。心灵的发展要求心与心的交融,而心与心的交融则是以愉悦的情境为依托的,唯有在师生双方都能够体验幸福的氛围中,心与心方能敞开、沟通。因此,教师应该既是幸福的创造者,也是幸福的享受者。在幸福的教育中,实现创造幸福和享受幸福是有机统一体。
在生活中,我坚持让自己成为一个快乐和善良的人,力所能及地去帮助别人。每次走进教室,我都保持微笑,时不时跟学生聊聊发生在自己生活当中有趣的事,拉近我们心理上的距离。当教师的内部幸福体验外化为表情时,教师的幸福就变成一种可被观察的对象了。学生能够通过识别教师的表情,在自己内心激起同构的心理体验,这种体验又会外化成学生的表情,教师又通过学生表情的反馈强化了自己的幸福体验,学生的幸福感也因此渐次强烈。在幸福上,师生双方相互感应,不断激荡,获得了共同的幸福感。
Ⅲ 大学生如何增强幸福感
要想幸福,你必须有好的交际技巧和专业性强的能力。交际在生活中,工作中比能力更重要。好的交际就让别人更好的了解自己,更好地沟通,更好地做事。而在工作中交际占了百分之六十,能力占了百分之四十。多锻炼自己的表达技巧和倾听技巧会对你终生受益。而能力却影响在工作的水平,在这个社会永远需要的是高尖端人才,你学的越精就更好地生存。不过现在你的人品素质很重要,因为生活在当今关系的社会如果你没朋友,同事会活的很不顺,很痛苦的。如果你做人不行,你活的就太失败了。一般人交朋友不在乎你钱多少,只在乎你人如何。平常老老实实做事,踏踏实实做人,相信投机取巧只能成一时之利,踏踏实实能成一世之力。生活 是由一个个问题堆积而成的,不要苦恼要从中找到快乐。当你真心实意对人,只要对的起自己的良心就行别管别人说什么。当你对有些人好却反咬一口时,请记着这个教训,你应感谢他,他让你认清某些人,懂得如何对待某些人。当你帮别人别人不帮你时不要悲伤,记着别人帮你。
Ⅳ 如何提高大学生幸福感
如果永远和别人攀比,那么就永远不会产生幸福感,因为总有人在某些地方比你好,总有人比你快乐,幸福感来源于艰苦奋斗,努力之后得到的收获,不论收获是大是小,都是自己从失败和挫折当中获取的,因此,只要我们确定自己的目标,不断的进步,我们就能不断地获得真正的幸福感
Ⅳ 大学生应如何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幸福观是人们对自身所具备的生存与发展条件的一种肯定的情感验,是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反映。我们的社会为每个人追求和实现幸福提供了基本条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人们应该树立正确幸福观。
一要深刻理解幸福。理解幸福既是拥有幸福的基础,又是拥有幸福的前提。千百年来幸福问题一直是被哲学伦理学研讨的重要课题,但幸福是什么至今依然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人们应该认识到:幸福是知识渊博情趣雅致的精神富足。精神上的富有才是最为持久的幸福。而要取得精神的财富,读书是最有效的方式。幸福是知足常乐善于感恩的淡然心境。知足常乐是一种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是一种能够理性看待自己得失的价值观。以平常心来淡看庭前花开花落,以求索心,来追求知识能力的提升,以感恩心来对待组织、对待工作、对待生活,以平和心来体验平凡的幸福。
二要理性感受幸福 。 理性感受幸福,就应该勇于学习、勤奋工作,扩大幸福的分子,控制自己的欲望,缩小分母,才能真正享受幸福。首先是物欲有度,在生活待遇上知足。我们不否认正当的物质利益,但关键是要把握好度。生活中不能盲目攀比,更不能心存贪念。其次是境界无边,在精神上有高追求。幸福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思想境界。高雅的情趣、高深的修养可以抵御物欲的诱惑。再次是勤奋工作,在成就中体验幸福。幸福的本意体现的是人们在理想实现后的身心愉悦,成就感是幸福的恒定要素。如果你能在勤奋工作中获得成就感,也就能同时获得幸福感。
三是合理追求幸福 。 追求幸福,就是追求希望追求未来。我们要确立科学的人生目的、生活目标和工作目标。把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建立在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上,把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建立在忘我的工作中,把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建立在清廉自守中。
四是理智享受幸福 。 与其说幸福是孜孜以求、费心尽力得到的报偿,不如说幸福是一种智慧,是一种心灵的感悟。我们要拥有一颗平常心,用幸福眼看世界,那么他就会拥有幸福。要常怀敬畏之心做一个谦逊的人。敬畏使人向上苍开放一己的内心,使人爱而诚恳,使人庄重而谦卑。 要常弃非分之想做一个自律的人。所谓非分之想,就是那些超出自己本分的想法和要求。许多腐败分子在各种诱惑面前,不虑于微,不防于小,终因“忍不过”而吞下“诱饵”,祸延国家和人民,殃及自身。要常修为政之德做一个高尚的人。“己不正,焉能正人”。要常思索取之害做一个健康的人。索取和分享恰好是人类最根本的两种本能,可我们常常泛滥了前者却遗忘了后者。讲分享,就是让自己“内省吾身”,看到自己的不足,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更重要的是,分享本身就是一种喜悦,是一种健康的心态,多发现身边的美与善,时刻体验温暖的人生,就会放弃、淡化贪欲,珍惜当下的幸福。
五是正确定位幸福。 构建和谐社会要求人们的幸福观应该体现和谐社会的特征,其基本定位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坚持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的和谐统一。既有富足的物质生活,又有充实愉悦的精神幸福。丰富的物质生活为人们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奠定基础,充实的精神生活为进一步创造物质财富提供智力与精神支持。二是坚持个人幸福与家庭幸福、社会整体幸福的和谐统一。个人、家庭所追求、所得到的幸福,应该是整个社会的幸福有益的。三要坚持眼前幸福与长远幸福和谐统一。社会是发展的,人也是发展的,必然要求人不仅要着眼于眼前的幸福快乐,也要为得到未来快乐幸福而考虑,使眼前幸福延伸到未来。四要坚持幸福的目标与实现幸福的手段和谐统一。这方面特别要将劳动和创造作为获得幸福的主要手段和源泉,将劳动作为享受幸福的前提,将享受幸福当作创造的结果。
Ⅵ 怎样提高大学生的幸福感
如何提高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摘要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个优秀群体,近年来呈现心理健康问题逐年增多的趋势。这些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归根结底与大学生幸福感的缺失有关。幸福感是心理健康标准的一个重要指标。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表明,幸福感强的人有四项共同点:高自尊、强烈的控制感、乐观和良好的社会支持。本文将针对这四项共同点提出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归因以增强控制感,营造积极的自我概念、积极乐观的应对挫折和健康人际关系的养成五个方面,来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增强其主观幸福感。(黄希庭,郑涌, 2009 )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主观幸福感引言国内有调查显示大学生总体幸福感水平不容乐观,某高校调查显示:只有 12% 的学生感到“非常幸福”,37% 的人“很幸福”,42% 的人认为“比较幸福”,9% 的人认为“不幸福”。这些数据显示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令人担忧的一面。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在不同层次上和程度上的差异是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主观因素起着重要作用,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提高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呢? 1什么是主观幸福感美国心理学家狄纳比较全面的概括了主观幸福感的三个特点:第一,它存在与个体的体验之中,具有主观性。个体是否幸福主要依赖于个体自己定的标准, 而不是依赖他人或外界的标准。第二,主观幸福感不仅指个体没有消极的情绪体验,更指主体能体验到积极地情绪。第三,主观幸福感,不是指个体对其某一个单独的生活领域评估后体验,而是指个体对整个生活评价后的总体验(任俊, 2006 )。具有主观幸福感的人有五项共同点:(1)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2)高自尊, 幸福的人都懂得欣赏自己、悦纳自己,他们认为自己又不同于其他人的地方,并肯定其优点。(3)强烈的控制感。幸福感强的人能很考的控制生活事件。(4)乐观。幸福感强的人能从积极的角度理解问题,乐观能使他们持之以恒,并最终获得成就。(5)社会支持良好。幸福的人有属于自己的朋友圈子,有较强的社会支持。(黄希庭,郑涌, 2009 ) 2如何提高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针对主观幸福感的含义和具有主观幸福感的人的共同点,本模块主要通过以下五个方面来提高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Ⅶ 作为当代大学生,该如何找到人生的幸福感
作为当代大学生,有着很多的迷茫、不知道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也不知道该怎么找到自己的人生幸福,只读书又会觉得已经读了十二年了,还要死读书吗,还有什么事情可以做呢,除了读书以外的事情;相信很多的大学生都还不知道什么是人生幸福,可能会以为大学谈一个恋爱,与朋友们出去“瞎混”就可以说是“幸福”了,但其实那并不是,人生幸福不该那么被定义。这句话让我们就是要勇敢去尝试,而不是唯唯诺诺,而人生的幸福感也很简单,就是大胆去尝试,不要做一些让自己后悔的事,抛掉懒惰、失落这些不好的情绪,带上一些好的情绪,带上它们一起走向前方的路。
Ⅷ 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幸福感
近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要求“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可以说,“幸福感”是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高校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基本使命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作为时代新人,如何理解幸福、感受幸福、追求幸福及创造幸福,不仅关系到其个体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整个社会幸福感的提升。
幸福是一种体验,更是一种能力。因此,高校要把培养大学生幸福能力放在重要位置,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念,培养学生认知幸福、体验幸福进而创造幸福生活的能力。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当代大学生不缺少感受幸福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感受幸福的能力也需要相应提升。学校教育是培养人的幸福能力不可缺少的重要场所,大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幸福能力的重要关口,直接关系未来社会“人民幸福”的实现程度。
培养健康心理是提升大学生幸福能力的关键。幸福是一种主观的愉悦的情绪感觉和积极的心理状态。教育不能立刻改变每个人的生活环境和所处的境遇,却能改变人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水平。因此,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人格,才能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包容他人。其中的重要内容就是加强对学生的挫折教育和感恩教育,注重把解决实际问题与思想疏导相结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客观认识自己的长处与不足,辩证对待人生所遭遇的挫折甚至失败,帮助他们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加强品德修养是培养大学生幸福能力的根本。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也是加强品德修养的重要时期。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大学生的品德修养主要包括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两个方面,这直接影响和决定其一生的幸福程度。面对世界局势的复杂多变,面对社会生活的纷纭万状,高校需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创造真正意义上的幸福生活。
能力提升是培养大学生幸福能力的途径。一位哲学家说,真正令人满意的幸福总是伴随着充分发挥自身的才能来改变世界。提升能力是每个人回报社会、服务国家、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是实现人生奋斗目标的基础,是创造幸福和实现幸福的保障。大学生要不断提升自身能力,这样不仅可以创造自身的幸福生活,而且还能更好地造福社会、惠及他人,为实现社会和谐、人民幸福贡献力量。这就需要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等的培养,将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成为国家栋梁之材。
加强学生幸福能力的培育必须回归生活,把握实现幸福的方法。在人的一生中,人们对所从事的工作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会有不同的认知,一般会经历从工作到事业再到使命的过程。人生的最大价值在于把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奉献给自己钟爱的工作,把有限的宝贵生命与无限的使命追求结合起来,从而为社会进步、国家发展、人类文明作出更大的贡献,创造更大的幸福。
Ⅸ 如何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幸福感
提升幸福感的同时就要求控制人的期望值,控制欲望,同时在每一个当下,都有意去发觉幸福。
Ⅹ 大学生应该树立怎样的幸福观
1、要认清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的统一问题
社会生活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个人离不开社会,社会也离不开个人,因此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是统一的,没有整体的幸福就没有个人的幸福,个人追求幸福的愿望只有在社会幸福不断增长中才能得到实现和保障。
我们在养成正确幸福观的时候,既要吸取中国传统文化中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中的自我牺牲的精神,以牺牲小我来保全大我,在必要的牺牲中获得至善,又要批判中国传统思想中对个人幸福的忽视。
只有个体与社会统一的幸福,才是真实的幸福,只有在二者统一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自我的幸福。
2、要正确引导当代青年对不幸的认识,这对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幸福观有着重要的作用
幸福作为人的理想完美存在状态,应当通过人的努力以一定的代价才有可能换取;幸福作为对人现实存在的体验,只有通过日常生活中对痛苦不幸的感受才有可能真正被感受。所以,我们又可以说,幸福内在蕴含着痛苦。
对于一个人而言,不幸哺育了真正幸福感的形式。痛苦是通往幸福之桥梁。不幸是不能被绝对躲避的,痛苦是人生的炼炉,而不幸则是人生的炼狱,在不幸和痛苦中以自身的积极努力,去改变人生的逆境,去争取人生的幸福实现,这才是积极的人生。
在培养正确的幸福观的同时,必须对不幸有正确的认识。
3、对道德人格的至善追求,也是对人生幸福的追求
《道德生活论》中指出,幸福不仅是道德生活的目的,更是对每一具体人生目标的实现,对至善的接近后滋生的满足感,并且它还与义务、使命一体化。
道德人格的功能是提升,道德人格作为一种追求,它往往成为激励个体不断奋进从而不断提升自我以实现人生圆满的最大力量。中国儒家的经典着作之一《礼记・大学》开篇即说大学之道,在明在德,在止于至善。
马克思主义在确认以往的阶级社会只有至善的理论而没有至善的现实的同时,更指出人类的发展就是一部不断渴求至善、探寻至善并在追求至善的过程中不断地发展至善和人自身的历史,从而认同了个体由来已久的对至善的追求。
4、培养当代大学生正确的幸福观,还应当在全社会大力开展人文素质的教育
文素质使人明了人的存在、价值和境界。人文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人的道德文明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人对幸福的真实把握。
培养当代青年正确的幸福观应当从抓人文素质教育开始。文艺使人爱美,让人能更生动、更现实地把握幸福感,了解幸福的涵义;历史赋予人崇高的使命感,让人在历史的脉动中追寻幸福的真谛;哲学让人透悟智慧。
让人在瞬息万变的时代洪流中真实把握人生幸福,指导人生圆满的实现,这些都应当成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5、进行幸福观教育并将其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需要我们树立系统思维和全局观念
在认识幸福观教育重要意义的基础上,着力从以下方面着手推进:榜样教育。通过典型示范、榜样教育,以典型和榜样的美好品质去感染广大民众的内心,引导他们更生动、更现实地把握幸福观教育的意义和内容。
与此同时,引导人们寻找身边的榜样,通过他们“现身说法”,讲述奉献故事,分享奋斗经历,从身边的榜样身上汲取前进的力量,向模范看齐,形成先进带动后进、少数带动全体的共同进步局面。雷锋传人郭明义的幸福观是助人为乐,他坚信奉献使人快乐、助人使人幸福,因而他说“每做一件好事,就有一股幸福感涌上心头”。
这种幸福观虽简单却纯粹,是真理标准与价值标准的统一、个体维度和社会维度的协调,闪烁着道德与人性的耀眼光芒。他用言行为我们诠释了幸福的内涵,也为我们思考幸福观问题提供了颇多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