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唯物主义者认为,幸福是主客观的统一。从客观方面说,它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结果和反映,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社会环境;从主观方面说,它是人们对外在世界的一种感受和体验,取决于自己的价值取向和精神状态。考察幸福,既要有客观标准,又要看主观感受。应该说,我们的社会为每个人追求和实现幸福提供了基本条件,而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的整体幸福度将大大提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许多地方已经把幸福指数作为一项重要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部署中,更加重视推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更加关注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水平。这是时代进步的体现。
马克思主义认为,幸福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统一,是享受与劳动的统一,是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关于幸福的阐释,对于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追求和创造幸福生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幸福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幸福的主观性强调的是不同时代、阶级以及不同生活目标和理想的人有着不同的幸福观,显示着幸福的个体性;幸福的客观性强调的是人们需求的满足,是整个历史发展的结果,不能脱离具体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生活条件。这种主观性和客观性统一的基础是人的实践。首先,幸福的客观性决定幸福的主观性,幸福的主观性依存于幸福的客观性。马克思主义认为,幸福是主体价值得以实现的体现,与人们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理解分不开。但幸福归根到底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和生活条件决定的,是处于一定社会历史环境的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由于感受和理解到目标和理想的实现,而得到的精神上的满足。承认幸福的主观性,是确立正确幸福观的前提。但是,幸福的主观性不能脱离其客观性而存在。其二,幸福的实现,要通过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幸福离不开人的主观体验。但是,追求幸福的欲望本身不是幸福,人们只有通过实践活动,使追求幸福的主体欲望与客体结合,即通过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使欲望得到满足,才能获得幸福。例如爱情,马克思指出:幸福的爱情“是以所爱者的互爱为前提的”,如果一个人所爱的对象根本不爱他,不管作为主体的他爱的欲望和体验能力有多么强烈,都无法从其所追求的客体中获得真正的幸福爱情。其三,随着实践的发展,幸福的主观性和客观性都会发生变化。一方面表现为,随着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享受需要和生存需要的对立将逐步消失,“以前表现为奢侈的东西,现在成为必要的了”。另一方面,社会历史的发展,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生活条件的改善,将极大地充实和扩展人类幸福的内涵,并提升人类幸福的质量。
幸福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统一
马克思以前的幸福观,往往把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割裂或对立起来。这些幸福尽管形形色色,但归结起来,最主要的有两大类:一种是把幸福归结为禁欲主义,认为人的物质欲望即为邪念,肉体的需要即为罪恶,必须加以压抑和禁止。另一种是把幸福归纳为享乐主义,强调个人的物质享受,否定健康的精神生活。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认为人对其生存享受和发展的客观条件的依赖和需求,完全是正当的,满足正当需要是人不可剥夺的权利,一切压抑人的正当需要的行为,都是违背人性的。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马克思主义充分肯定人的正常需要,绝不仅仅是指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自然需要,还包括满足人们社会生活以及精神生活的社会需要和精神需要。人的自然需要主要指人的生理需要,如吃、穿、住等等;人的社会需要包括人的政治的、经济的以及发展需要等等;人的精神需要包括归属需要、认同需要、自尊需要等等。所以,人的幸福不仅仅来自对自然需要的满足,也来自对社会需要和精神需要的满足。如果一个人只追求物质享受,没有精神追求,即使达到自己的目标,这种幸福感也是苍白的,并且很快就会厌倦的。如果一个社会只有丰富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很贫乏,那么,这个社会就会因为无法满足人们的社会需求和精神需求而难以维持和巩固。
幸福是享受与劳动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幸福范畴不仅包含着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享受,更重要的还在于通过劳动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创造。劳动是人的根本的生存方式,劳动过程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实现、展开的过程。人是自由自觉的劳动者,从事自由自觉的劳动是人的最本质的需要。人的需要不仅指向能够满足其需要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条件,而且指向生产这些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劳动本身。人的需要的满足,不能祈求神的安排,也不能靠大自然的恩赐,只能通过劳动改变世界以适应自身的需要。劳动是幸福的源泉。人们不仅通过劳动创造适合需要的对象物,从而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且通过劳动产生新的需要,引起新的需求,创造新的幸福。
幸福是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历来认为,人始终是社会的人,人的本质同社会的本质始终是不可分割的。所以,幸福的个体性,决不意味着幸福是“个人的私事”。个人的幸福与社会幸福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社会幸福决定个人幸福,个人幸福丰富社会幸福。个人幸福的真正实现,不仅有赖于彻底改造社会政治经济制度,而且有赖于社会物质和精神生产力的提高,有赖于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建设和发展。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不可分离,社会幸福是个人幸福的基础。社会应当关心和维护每个社会成员的个人幸福,并尽可能地为个人幸福的实现创造有利条件;社会幸福高于个人幸福,个人要索取首先要有贡献,要想获得幸福,就要为社会、为他人创造幸福。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类的天性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善、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善”,只有“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是伟大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
❷ 大一思修简述正确的幸福观内容
论述正确的幸福观举例如下:
“正确的幸福观应该充分体现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的统一、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当前幸福与长远幸福的统一、创造幸福与享受幸福的统一等方面的特征。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每个中华儿女都应该有义务有担当,不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断为国家和社会贡献力量,在工作和创造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累累硕果和辉煌成就面前体验幸福、享受幸福,最大限度地实现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的整体提升。”
(2)我的幸福观应体现哪些内容扩展阅读:
幸福观与人生的意义
幸福是一种心理状态,幸福在于拥有自己可爱的东西,而不在于拥有他人觉得可爱的东西,只有漠视他人的目光,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自在地生活。一种源自内心深处的平和与协调。只要相信自己是幸福的,才会幸福;反之,无论别人羡慕幸福,内心感到痛苦,也不是幸福。
幸福是人的追求,对于幸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说,幸福是一种客观状态,拥有财富和地位才是幸福;也有人说,幸福是一种主观感受,心中充满阳光自然就会幸福。
实际上,幸福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享受中国古代民间的幸福观是将追求幸福与生命价值联系在一起。
幸福是指的自己在社会上得到承认、自尊得到满足。成就、名誉、权利、财富等都是获得社会认可的硬件条件,为人处世,人品等是获得社会认可的软件条件,良好的人际关系,都是社会性幸福的重要组成部分。
❸ 感受你目前的幸福感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举例说明
首先是来自于学生对老师的情感。也许我们都忽视了学生对我们的一些做法而对我们职业幸福感的影响。我们也许往往只注意了学生调皮,作业完不成,有人违反纪律等等。其实我们再认真看看,有很多让我们感到幸福的地方,曾经在网上看到一位受学生尊敬的老师写的随笔,说她每天去上课,都有一个男生来帮他拿东西,无论是第几节课,不是他来的话就会换一个人来帮,觉得很奇怪。一天他问这是为什么呢?那学生说老师肚子大了,他们要照顾老师。这句话让那个老师差点眼泪纵横。我们平时其实能看到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你喊学生拿东西,也许你喊自己的孩子拿他不会拿,但是学生却当做圣旨一样。你的高兴往往成为了学生的高兴,你的生气往往也会转化为一种集体生气,学生把老师当做了他们一天的“心情晴雨表”,看着学生每天都围绕在自己身边,我觉得这也是一种幸福。
其次是教师在经过努力而取得成功的一种满足。很多老师都有这种经历,讲了半天,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突然,你的一个灵光闪现,解决了这个难题,学生豁然贯通,那种感觉是多么酣畅淋漓。我觉得这应该归纳为幸福。一个班的学生有优秀的也有不足的,我们在从事教育教学,加班加点后,看到学生一点点在进步,思想与学识都慢慢的让自己刮目相看,我想很多老师都有一种强烈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我们觉得就是一种幸福。“幸福不是吃喝玩乐!”我觉得幸福是一种自我价值的实现、一种目标达成的意识体现。
我觉得,教师的职业道德幸福感应该是对自身价值观的清醒认识,对教师职业特点的正确把握,对教师工作的努力才能感受到的。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会努力做到教书育人,热爱学生。提升自身素质,提高执教能力,用爱心、耐心、细心去了解学生,循循善诱,用尊重和责任心引导学生,教育学生。爱岗敬业,才能享受工作的幸福
❹ 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应包含哪三个方面的基本观念思修
从宏观上讲,国家稳定,社会安宁。老有所依。这三个方面为幸福过
❺ 什么是幸福观
幸福观是指人们对幸福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人生观在幸福问题上的特殊表现,是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生活的价值目标不同,幸福观也就不同。人们的幸福观受一定时代和当时社会条件的影响,在阶级社会里还打上一定的阶级烙印。在伦理学史上,关于幸福同道德的关系、幸福的具体内容、实现幸福的途径等问题,各派思想家论说不一。
(5)我的幸福观应体现哪些内容扩展阅读:
一些唯心主义哲学家把道德同幸福对立起来,或以为幸福在于天国的理想,或以为追求“物欲”即是不道德,从而主张禁欲主义。宗教道德的幸福观则要人们忘掉现实的痛苫去追求天同的理想。在中国,宋明理学认为:人们追求物质幸福是一种邪恶的“人欲”,与“天理”不相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所有这类反对追求现世幸福的幸福观,在实践上都要求劳动人民对于现实社会的不公平逆来顺受,放弃追求自身应得的利益。旧唯物主义思想家肯定人们追求幸福的道德意义,甚至把幸福等同于道德,主张"幸福就是德性”。
❻ 幸福感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举例说说
心理的满足上。同样是糖果,你的需要就是幸福指数。如果是一块不可轻易得到的糖果,那它在你的心理上的位置一定很高,这时你拥有它,你就幸福;如果你有不少这样的糖果,把它给别人分享,得到别人的认可,你幸福。所以,幸福是心理满足指数大小的体现。因为需要,所以有心理满足系数、OK?
❼ 正确的幸福观包括哪些内容
幸福观是指人们对幸福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人生观在幸福问题上的特殊表现,是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生活的价值目标不同,幸福观也就不同。人们的幸福观受一定时代和当时社会条件的影响,在阶级社会里还打上一定的阶级烙印。在伦理学史上,关于幸福同道德的关系、幸福的具体内容、实现幸福的途径等问题,各派思想家论说不一。一些唯心主义哲学家把道德同幸福对立起来,或以为幸福在于天国的理想,或以为追求“物欲”即是不道德,从而主张禁欲主义。宗教道德的幸福观则要人们忘掉现实的痛苫去追求天同的理想。
好吧,坦白说这些都不是我想说的
正确的幸福观,就是“简单”即“幸福”
❽ 幸福观是什么呢
幸福观是指人们对幸福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人生观在幸福问题上的特殊表现,是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生活的价值目标不同,幸福观也就不同。
例如:在中国宋明理学认为:人们追求物质幸福是一种邪恶的“人欲”,与“天理”不相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所有这类反对追求现世幸福的幸福观,在实践上都要求劳动人民对于现实社会的不公平逆来顺受,放弃追求自身应得的利益。
(8)我的幸福观应体现哪些内容扩展阅读:
哲学家的幸福观:
1、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亚里士多德关于幸福的学说在《尼各马可伦理学》参见[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着,廖申白译:《尼各马可伦理学》,商务印书馆,2003。一书中有专门的论述。其主要的观点为:幸福是终极目的。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最后的目的就是至善,而至善就是幸福。
2、伊壁鸠鲁的幸福观:伊壁鸠鲁(公元前341~公元前270年),古希腊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伊壁鸠鲁阐述了他的幸福观,概括起来有:肉体的健康和灵魂的平静乃是幸福生活的目的;快乐是指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纷扰;遵循理性和美德是幸福的保障。
3、马斯洛的幸福观:马斯洛说,基本需要必须得到满足,否则我们将要得病。基本需要的满足会导致各种各样的后果:产生有益的、良好的、健康的、自我实现的效应。
马斯洛认为,所有的需要都可以归结为五个层次,即基本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基本需要虽然是低级需要,但是优势需要,是满足其他需要的基础,也是推动人们行动的强大动力。安全需要是比生理需要较高一级的需要。
❾ 幸福有哪几方面的内容
《尚书·洪范》中提出幸福的5个方面的内容:“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终命。”
这样的幸福,你能说没有物质上满足,没有精神上的感受,没有道德的考量吗?所以,中国人的感觉向来是很直接、很周全的。
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是我们必须大力弘扬的。
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是建立在物质决定论基础上的,认为人们对幸福的看法,既与他们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理解分不开,也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和生活条件决定的。
共产主义道德学说中的幸福观与以往其他的幸福观存在本质的区别:
一是强调个体幸福与集体幸福的对立统一。
集体幸福内含着个体幸福,个人幸福的实现依赖一定的社会条件;
二是坚持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辩证统一。
物质生活的幸福是幸福生活的必要条件,但离开精神生活的幸福,一切幸福就失去了保障;
三是注重幸福与道德的有机统一。
幸福是在道德的生活实践中实现的,背离道德的生活实践,产生不了真正的幸福。
这里思考的重点是幸福与道德的关系。
从逻辑思维上看,道德与幸福的关联有4种可能的情况:一是道德与幸福完全一致;二是道德与幸福毫无关联;三是道德高于幸福,幸福成为道德的偶然性附属物;四是幸福高于道德,道德成为谋取幸福的工具之一。
如果说道德的深层含意,就是遵道守德。
那么,其浅层含意,就是规范人类的行为,使之沿袭正确的准则,以互利性为基础,或者是以利他性为基点,处理人们之间的关系。
在利他性前提基础上的所作所为,其实,也是给自己奠定了未来幸福的基础。
这是从这个角度讲,换一个角度讲,遵守道德也是获取幸福的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