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幸福究竟是什么,通往幸福的道路究竟在哪里
一生只谈一次恋爱的人是幸福的,就像一个从没吃过苹果的人,吃了一个不知道味道究竟有多好的苹果 一生谈了很多次恋爱的人也是幸福的,就像是吃过了很多种苹果的人,终于知道了那一种苹果最适合自己的口味 一生从没失恋过的人是幸福的,就像是走在布满荆棘的路上,却一次也没有被刺伤过 一生失恋过很多次的人也是幸福的,就像是在荆棘林中伤痕累累之后,终于发现了通往林外的道路 一生没有痛苦回忆的人是不幸的,在他的人生中从未体味过“失去”的美好 一生有太多痛苦回忆的人也是不幸的,在他的人生中“失去”成了旋律的主题
B. 获得幸福的三个途径
你是否有过这种感觉,身边的人给予并收获着幸福,自己却像个局外人一样只能旁观这一切?这感觉好像天堂就在你眼前,却有一道上锁的大门将你拦在外面,让它可望而不可即。
事实上,每个人都可以沐浴在幸福之中,而有些人的接收器蒙上了灰尘,他们与世界的联结被切断了。值得庆幸的是,这种困境并没有超出人类的控制能力,对此我们可以采取行动。
方法1:设定目标,探索内心深处的渴望。
我们应该深人内心去认识自己。首先,应该确定一些在自己能力范围内的目标:其次,努力在这些目标中寻找自己想做的;接下来,将每个目标细化.并寻找出有意义,源自于内心需求,真正想要去做的;最后,为那些真正想要做的事情做一个详细、完整的计划,并付诸行动。
一个因为外在压力而勉强自己去实现某个目标的人,是不能在其中找到长久的快乐的,只有发自内心地对这件事情有强烈的热爱,才能够获得真实的幸福。我们不妨静下心来问问自己,我们每天所做的事情,有哪些是真正想做的,有哪些是迫于外界压力不得不做的。
追求我们能做、想要做,并且具有意义的事情,才能够满足我们内心真正的需求。当我们追求与自己内心需求一致的目标时,更能够激发出我们的无限潜能。同样,在通往这个目标的途中,我们是快乐的,不会感觉痛苦或者麻木。
方法2:从小事入手,改变自己不良的思维习惯和生活习惯。
我们的思维习惯和生活习惯会影响到我们的幸福感,如果我们想要提升自己的幸福感,使自己的习惯有较大的改变,可以从小事情着手,从事情上去改变,对我们来说会更加容易。你可以从小事情中试着培养自己的一种兴趣,比如阅读、听音乐、打网球,然后通过自己感兴趣的活动,慢慢地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和生活习惯。
方法3:避免习惯化,试着增强自己的愉悦感。不要烦繁地重复自己感兴趣的事。
我们通常都是身处在某些特定的、舒适的环境下,或者是接触自已感兴趣才会产生愉悦感,而当我们结束了这些感兴趣的事,愉悦感便会消失。所以我们可以尝试记住这种愉悦的感觉,并试着增强它,这样一来可以有效的提高的幸福感。
而当我们频繁地重复原来能够给我们带来愉悦感的事情时,也可能会减少我们的愉悦感。比如你喜欢某种水果的,如果你不停地吃它,就很可能会产生发腻的感觉:而如果你隔段时间吃一次,它带给你的愉悦感就不会消退。
所以,我们可以找出重复某件事情的最佳间隔时间,这个时间既能避免产生又能够不断地带给自己惊喜。如果掌握了间隔时间这些都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惊喜,不仅如此,我们还会得到更多善意的回报。
幸福其实不难,学会感受幸福,便可慢慢收获幸福,小士也希望这些方法能帮助大家获得幸福。
C. 什么叫知足是通向幸福的捷径
古话说知足者常乐。一个懂得知足的人,他才会觉得生活很快乐,一个不懂得知足的人,他始终觉得自己的这没得到那里没得到,所以说他就不容易感觉到快乐也就不容易感到幸福。要做一个幸福的人就要学会知足,看到眼前自己所拥有的一切,不与他人进行攀比,也就容易比较满足和快乐。幸福很简单,所以说知足是通向幸福的捷径。
D. 什么是通向快乐的途径
用感恩的心做人,用爱心做事。
《老人与海》是我一生中最喜爱的书之一,从它英雄主义的浪漫中,我找到了摆脱生命虚无的道路。
老人的这种精神让我振奋,让我激动,但我觉得它太悲情了,这毕竟是一种古典的英雄主义。人生短暂,生命不是表现悲壮的道具,也不是一场赌博,我们总要想办法让它既充实又快乐啊!
生命只有一次,因此生命是珍贵的,正因为它的珍贵,所以我们不仅要体现生命的价值,也要尽情地享受生命。
生命短暂,死后一切皆空,这也决定了我们生命中惟一的意义:就是要享受生命,让生命真正快乐。
关键是怎样才能让生命真正快乐?
我问过很多人:人活着真正的目的是什么?
他们,包括一些小学生都告诉我:“活着就是为了成功!”
我反问:“那你活着所有的目的就是为了成功,那成功比活着还重要了?”
我再问:“成功是为了什么?”他们说成功了就会有很多钱,会得到很多人的尊重,能对社会做出很大贡献。
我说:“成功了会有许多钱,但有很多钱又是为了干什么呢?难道还不是为了你能过得更好吗?成功了会得到社会的尊重,能对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但这还不是为了你能活得更有价值,更开心,更好吗?”
人生的目的其实就是活着,让自己活得更好,更快乐,更有价值。成功只是让你活得更好的一种手段,甚至可以当作是最重要的手段,但绝对不是目的。很多人总把成功当成人生的目的,这种人活着是不会有真正的快乐的,因为成功是没有止境的,你会陷于萧伯纳所说的那种循环论式的痛苦里不能自拔。
活着就是为了让自己的人生更快乐。但仅仅活着就能快乐了吗?人生中有那么多的烦恼痛苦,显然仅仅活着并不能得到快乐,还需要加上一些别的东西。需要加上一些什么东西呢?需要加上一些美好的人生态度!
我看到很多人活得很痛苦,老是觉得受到了生活的虐待,其实只是因为他的心态不好,心态上出了问题。
人要生活得很快乐,就必须要有一种很好的生活态度。
有些人看到我很开心的时候,就问我:“你为什么那么开心啊?”
我会说:“你有毛病啊,开心需要理由吗?”
一个人很快乐,他如果能找到快乐的理由,这种快乐就不是真快乐。比方说我因为有了这个玩具就很开心,那没有了这个玩具的时候我不是就不开心了吗?
就如爱一个人一样。爱一个人是什么?是一种感觉和对她整体的爱。如果爱可以说出具体的理由,我认为这个爱就不是真爱。比如说你爱她的眼睛,她的眼睛好漂亮啊!但如果她的眼睛瞎了怎么办呢?你还爱不爱她呢?
真正的爱就是一种感觉,是一种对整体的感觉,是说不出具体原因的。同样,快乐也是这样,快乐是一种常态。
你去医院问医生:“我为什么那么健康啊?”医生肯定会把你送到精神病院去。健康是正常的,自然的,是不需要理由的。你只有不健康了才会去医院,医生就会帮你找原因,为你治疗。
快乐是正常的,是自然状态,是不需要理由的;不快乐才是有原因的。
快乐就像山间的泉水,它会自然地、不间断地往下流。如果哪天你感觉不快乐了,这个泉水不流了,那一定是有了问题。你不需要去再造一条山泉,你只要去找一下原因,可能是有一块石头堵住在这个泉眼上面,阻碍了水流,你只需要把这块石头搬掉就行了。
我希望大家能永远记住这一点,快乐是自然状态,是正常的,活着就应该快乐。如果你哪一天不快乐了,那一定是不正常的,是有原因的。你要去找一下原因,可能是你的心理问题还是有什么别的问题阻碍了你,你只要将这块石头搬掉就好了。
要点:
快乐是正常的,不快乐才是不正常的。
你不快乐的时候,就需要搬掉你思想里的那块石头。
1.不要从比较中获得快乐
既然快乐是常态,可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会感觉不快乐呢?只是因为他们将快乐建立在了错误的基础上。
记得读书的时候,有次考试,我同桌考了70分,他成绩很好的,考了70分就很难过。那天我也考得不好,才考了肋分。当他看到我的成绩后,就突然很开心了,“哇,你才60分啊!”
我说你不是混蛋吗,你怎么能因为我考得不好就开心呢?
其实有很多人的开心都是在比较中得到的。比方说有人买了一部豪华小车,他就很开心。为什么开心呢?是因为别人没有车。他怎么能因为别人没有车就开心呢?我以前经常开摩托车,一下雨就很麻烦,要穿雨衣,显得很臃肿。我有了汽车以后,就特别喜欢下雨,一下雨我就开车去街上看那些开摩托车的人,觉得心里特别爽。
很多人的快乐都是通过比较得到的。这种快乐有两面:一面是通过比较会有满足感,能让你快乐;但一山还比一山高,另一面就一定会给你带来痛苦。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一面写着满足,另一面写着不满足。
我搬了新居以后,一直觉得很开心,坐在家里就觉得舒服,总在幸福地思量着这里挂幅画,那里加点小装饰。
那天我朋友也住进了新居,我就去他家参观。我看着他家的豪华装修,觉得自己家简直无法与其相比,于是我对买画、买小装饰品的热情就顿然没有了。
我的家并没有变,但为什么仅因为别人的家比我家漂亮,我就不快乐了呢?这就是比较的结果。
奥修先生讲过一个故事:
老爹带着他的儿子去看50个美女跳裸体舞。边看的时候就边在那里发出“呸!呸!呸”的嫌恶声。
儿子就问:“老爸,你不喜欢看啊?”
他老爸说:“我当然喜欢看,只是我看的时候就想起了你妈而已。”
老爹与他妻子的关系本来可能是很好的,但看着美女的表演,比较起妻子来,就顿生了嫌恶之心,于是他也就开始不满足了,不,陕乐了。
人生活在社会中,必然要与社会发生关系。当我们拥有财富时,别人也拥有,于是出现比较。你拥有百万,我得拥有千万,比你富有;你坐桑塔纳。我得坐奔驰,比你神气;你吃一桌用一千元,我吃一桌得花五千元,比你豪华;你当市长,我得当上省长比你大。
带着比较心态去生活的人,他永远都没有满足的时候,因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就如电脑10年前有台286就很了不起,但现在不要说386、486,P3都显得过时了。用比较心态生活,总想出人头地,超过别人,希望从他人羡慕的眼光中去感受幸福。20年前谁家有一辆自行车,就够他幸福很长时间了,但自行车一普及,拥有自行车就不再有幸福感了;于是要有摩托车才感至q幸福,买摩托车的人多了,拥有摩托车的幸福感又随之消失,要有轿车才觉得幸福。社会总在不断的推陈出新,生活在比较中的人,为了幸福他是不可能满足的。
佛教将我们这个有情的世界称为“欲界”。认为执着欲望正是人生痛苦的根源,我们所谓的幸福快乐,说穿了不过是欲望的满足。而欲望又是没有一定的东西,欲望与物质条件有关系,但具备什么条件满足并没有一定的标准,它往往随着物质环境的改善而水涨船高。物质条件丰富了,人的欲望也在不断的攀比中随之膨胀,于是人就总是处在不断向外的追求中,也就总是处在欲望煎熬下的痛苦之中。
人的快乐是不应该建立在比较上的,真正的快乐应该源自于自己,源自于自己的内心。
要点:
从比较中得到快乐。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一面写着满足;另一面写着不满足。
2.放下即是快乐
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国王,他拥有无尽的权势和财富,王后美丽,王子可爱,王族家庭生活也很美满。但是他就觉得不快乐,一直不快乐。
有一天他把御医招来,说:“我怎么这样不快乐呢?你应该让我快乐起来!你要让我快乐起来了,我就赐给你大量的财富,如果你不能做到,我就砍下你的头。”
这个御医一下就慌了。该怎么办呢?要怎么样才能让一个人快乐呢?他想了半天也没想出什么办法,就对国王说:“尊敬的国王,我需要静心,要回去参照一下古代的经典,以及以前的医学有什么方法,我明天来告诉你。”
国王说:“好啊,你回去查吧。”
这个御医回去就头痛了,心想:怎么办呢?怎样才能让他快乐呢?这个国王看上去已经疯了,我如果做不到,他真的会砍下我的头的。他想了一个晚上,到第二天早上,他得出了一个结论:其实那很简单。
他对国王说:“陛下,你想快乐,我找到了一个很好的方法。你去把这个国家最快乐的人的衬衣穿上,你就会快乐了。”
国王很高兴听到这个方法,他说:“就这么简单?”于是他告诉宰相:“去找一个快乐的人,并尽快把他的衬衫带来给我。”
宰相出发了,他在想:什么人才快乐呢?应该是有钱人才快乐。
他就去到那个最有钱的人家里,讲了这件事情。那个有钱人说:“可以啊,你要拿多少衣服去都可以,但我实在告诉你,我一点都不快乐。我还很感谢你告诉了我这个方法,我也要我的仆人去找这个最快乐的人的衬衣。”
宰相又去找了很多人,但大家都不快乐。宰相知道自己上当了,那个御医的问题现在变成了他的问题。他有麻烦了,怎么办呢?
这时有一个手下跟他说:“宰相,别担心,我知道一个快乐的人,你也应该知道这个人,他每天晚上都在河边吹笛子,他的笛声很优美,很动听,他一定是一个很快乐的人。”
宰相一听,说:“对啊,有时候在深黑的夜晚,我陶醉在他的笛声里,那些曲调是那么的美。这个人是谁啊?他在哪里呢?”
手下说:“到了晚上,我们就可以去河边寻找他,他每个晚上都出现。”
第二天晚上那个吹笛子的又出来了,他吹着他的笛子,传出的笛声有着无与伦比的美,每个音符都充满了喜悦,宰相非常高兴,他说:“我终于找到这个人了。”
当他们到达河边时,那个人正吹着笛子,他问宰相:“你要做什么?”
宰相问:“你快乐吗?”
他说:“我很快乐,我就是快乐。你想要做什么?”
宰相高兴得手舞足蹈,他说:“你只要给我你的衬衫就好了。”
这个人安静不语,宰相就说了:“你为什么不说话?给我你的衬衫!国王需要它。”
这个人说:“那是不可能的,因为我没有任何衬衫。你现在看不到是因为夜晚太黑了,但事实上,我是赤裸裸地坐在这里。如果我有的话,我可以给你衬衫,我甚至可以给你我的生命,但我没有任何衬衫。”
宰相问:“那你为什么感到快乐?你怎么能快乐得起来呢?”
这个人说:“那一天,当我放下了我所有东西的时候,我就变得快乐了。”
其实快乐有一个很简单的法则:就是学会放下。
我刚开始出书的时候和一位书商合作,他不仅从合作中赚了钱,还盗印了我很多书,并且还欠了我一大笔款。我很气愤,心想怎么会有这样没信用的人呢,我一定要把钱追回来。但找他又找不到。由于太容易相信人,我又没有让他打欠条,官司也不好打。那段时间我心里很烦,做什么都不开心。
但这终究不是办法啊!结果我就想:烦有什么用呢,钱又拿不回来,只是弄得自己越来越难受。其实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有一些经验教训,都会吃一些亏,关键是要吃一堑长一智,要改进我的做事方法,以后不要重蹈覆辙。
当我努力从思想上放下这件事后,我就感觉自己变轻松了。
放下说起来容易,其实做起来很难,这与人的修养有很大关系。
生活中很多人总在拼命追逐着一些东西,他们所有的精力都用于索取,但他们却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些索取的东西是不是他们真正的需要?很多人只是见到大家都这样,于是他也要这样,却没有停下来想想:我所追求的目标,是不是我想要的。在学校时,我们想要好分数;到了社会上,我们要事业成功,赚大钱,有声望,买更好的汽车,到各地观光等等。然而,如果我们能在这些疯狂活动的时候停下来想一想:“如果我真的获得了这些东西,我是否就快乐了呢?”
小时候我很想要汽车,是一个小车迷。但现在我开着车,又不觉得有什么了不得。其实很多人疯狂追逐的东西,当你得到时,你会觉得也就那么回事。
舍得,就是有舍才有得。一个人只有学会了放下,才能够得到。
从小我就是一个心高气傲的人,但不幸,来了深圳后也只是一个中学教师。在学校,不要说校长,见到随便一个主任我都要满脸堆笑,语气中透着巴结。那天打的,的士司机知道我是教师后,说:“教师好啊,在社会上比我们受尊敬。”他的语气中似乎有些不忿。然后他谈打麻将,说他们一晚的输赢总有个50阗、8咖的。从他的话语里,我就觉得自己是一个穷酸。实际上社会上所说的对教师的尊重,我怎么都感觉好似对待老弱病残一样,有一种同情在里面。
我也深爱过一位女孩,但与她交往的朋友比较起来,我总是很自卑,于是一直羞于出口。那天她过生日,我知道她喜欢照相,我逛了很多艺术品商店,精心挑选了一套精美的相框,作为生日礼物送给她。过了几天,我去她家玩,发现我送的相框里镶进了一个男孩在欧洲的组照。我只好苦笑。
我没有人喜欢,在社会上也没有地位,我对于这个世界可有可无,放在哪里都微不足道。我很痛苦,也很自卑,在外人面前我都不说自己是教师。我在社会上有一些有钱的朋友,他们生意很成功,坐骑是奔驰,我却常开摩托车。每当他们开车接我出去玩时,我的心就有些酸涩。那天在~家有名的酒店里,一位朋友请客拉我作陪,席间他偷偷对我说:“你看吃饭的人这么多,但买单的总是那么几个人。”虽然这话并不是针对我,但我听在耳里,却只是觉得难受。
于是我想我要努力,我要赚钱,让别人不再用那种“你是老师啊”,“现在教师不错嘛”的带有同情和宽解的语调同我说话。
我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我取得了一些成就,也算有钱了,还有了自己的公司。那天一位港商给我打电话,说听我的课很有意思,想和我聊一下。于是我们约好,下个周末我去他的私人会所小住两天。那天他开着一部红色法拉利跑车来接我。我们沿着海滨奔驰着,几小时后到了他位于海边尽头的私家会所。那是背山面海的一栋园林式别墅,有网球场,私人海滩,通往别墅的路都是他自己修的。我在那里尽情享受着阳光、沙滩、海浪、椰风,晚上伴随着海浪舒缓的拍击节奏人眠,那时我仿佛才真正体味到快乐生活的滋味。第二天又来了一批朋友,我们一起坐上他的游艇出海。那是一种美妙的感觉,躺在甲板上的躺椅上,喝着冰镇啤酒,欣赏着无边海景,人竟然有这样的享受。我在想:当资本家真好,我也要当资本家。
但我发现他们太有钱,我怎么都不可能赚那么多钱,于是我又有了自卑。但我感觉他们的素质也并不比我高,而且对我还蛮尊重的。因此要我在他们面前自卑,我真不服。但比钱,我的确没他们多啊!
德国总理施罗德有“奥迪总理”的雅号,因为他结过4次婚,将他送给4位夫人的戒指摆在一起就像奥迪汽车的四环标志。他曾经自嘲道:“我每过12年就得换一个妻子,但在这12年里我是忠诚的。”
那天报纸上有篇文章,介绍记者采访施罗德的母亲。记者说:“你养了一个好儿子。”“不”,施罗德的母亲马上纠正说,“我养了两个好儿子。”施罗德的弟弟是水管工。在母亲眼里,总理施罗德和水管工弟弟都是她的好儿子。
我明白了,人只有机遇、环境、分工的不同,人的本质都是同样的高贵。别人可以轻视我,但我自己不能轻视自己,因为我和他们一样,同样是上帝的宠儿,是独一无二的,是没有人可取代的。我要体现自己的作用,表现出自己的价值。我的价值并不在赚钱的多少和权位的高低上,那些只是身外物,我的价值应该在于发展自我,使自我成长,成为与自己潜能相符的人。
实际上,人的快乐和幸福是不能寄托在外物上的,否则这山望着那山高,你就总会有自卑,总会有痛苦。有了几百万,见到上千万的会痛苦,有了上千万,见到上亿的又不舒服;当了处长见了局长会自卑,当了局长见了部长又会不安。人要活得像个人,活出一种真正人的气质来,你就只有做自己,因为你是独特的,是世间独一无二的,你享受自己,有自己的个性,自己的思想,不断去发展自己,这样你与任何人比都不会自卑。他是独特的,他有钱,他当官,只不过是机遇使然或他热衷于如此。而你所热衷的是做自己,发展自己,这才是人生的真正目的,是人的最大快乐之所在。因为你不需要去讨好别人、迎合人,活得像个顶天立地的7叉子。虽然他有钱,当官,但遇到比他更有钱或更大的官,他还得巴结、讨好人。他们并不比你快乐。
这绝不是阿Q精神。你能说那些有权、有钱的人士就一定比我们快乐吗?我倒看到很多的位高钱多的人士整天生活在焦虑中,还不如我这样的潇洒自由。我去了趟法国,发现很多法国青年都是没钱后才去工作,有了够用的钱后,他们就会辞去工作,四处旅游,享受人生。而那些有钱、有权的人士,由于责任重大,却不得不整天扑在工作上,完全无暇享受,生活单调、枯燥。你说谁更快乐呢?有钱、有权并不等同于快乐,快乐应寓于创造中,应寓于自得其乐的生活中。
我并不否认物质生活给人带来乐趣,但几千万与几百万给人带来的享受又有什么区别呢?而且有个性、有自己的思想和方法的人,我总觉得在社会上是不会贫穷的,只要他想去赚钱,就一定能找到适合他自己的方法。
我知道了人要寻找快乐,要活得像个人,就要做自己,找自己的特长,从发挥自己中获得乐趣。爱因斯坦也没当高官,也没多少钱,但他不快乐吗?他跟比尔·盖茨和克林顿相比会自卑吗?我不是爱因斯坦,但我在做自己,在发挥自己中也得到了快乐。
这样想通了后,我遇到任何人都不自卑了,也不觉得压抑了,我始终能将自己摆在平等的地位上和任何人交往。
我突然发现我自由了,不再被外在的金钱和权位所压迫了。遇到钱多、位高的人我能平等交往,钱少、位低的人我也懂得尊重他们了。这样我才感觉到是一种真正的平等,是真正地消除了自卑。
施罗德母亲的话,让我懂得了放下,让我从年轻时一味追求赚钱、成名的独木桥中,踏上了人生快乐的康庄大道。一些数年没见的朋友现在见到我后,都说我更平实、祥和了,感觉到我的心更稳了。我自己也觉得我现在已经懂得了人生,是一个真正快乐的人了。而我的这种快乐正来源于我对年轻时一些“痴迷”的放下。
人要学会放下,放下了才会快乐。有人问我:“如果你对任何事物都能放下,那你还有快乐可言吗?”
的确,我之所以说自己与佛教是有缘无份,就是因为我不能将所有的东西都放下,人生中也需要有执着。我认为:执着是对事业的执着,放下是对物质的放下。
要点:
学会放下就是快乐。
E. 通往幸福的路是什么 一贯的蔑视
幸福(通往幸福)就是懂得珍惜和发现自己的价值.并且得懂得浪迹,去荣却那些无畏的悲愁.
——自我行赏,东游西荡.
还有,别人的好,别人的幸福无乎于自己.不必去妒忌什么,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幸福.只有在自己眼里容得下别人的幸福(也就是不要仇视或妒恶别人的幸福)才能看的到自己身上的爱,自己身上别人所没有的幸福.
——没有一贯的蔑视,又怎能不断的欣赏呢?
(注:它指的“蔑视”就是别人的幸福和你无关,不要去管别人的幸福如何)
再连起来说白了就是,通往幸福的道路是得靠每个人自己去挖掘,去索取的.不要见不得别人的幸福.只有懂得褒奖别人的幸福了才能看到自己身上独一无二的幸福!
F. 为什么说道德是通向幸福的阶梯
这个问题有点哲学的意味,道德是一种精神层面的约束,在精神上实现道德的安放,能够求得幸福。
G. 夫妻之间通往幸福的道路是什么
通往幸福的道路,就是相互沟通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