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各种各样的民居
版纳民居
民居建筑是某个民族一定社会历史时期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份,也是传统文化的缩影。西双版纳的傣族、哈尼族、布朗族、基诺族、拉祜族的民居建筑,因受气候、海拔、地形、建筑材料等自然环境以及人口、经济、宗教、科技、思想等社会环境的影响,有着多种不同的形式和建筑风格。
雅桑木底盖竹楼
远古时候,傣家人没有房子住,只能住山洞,是一个叫帕雅桑木底的人学会建盖房子后,才教大家建盖傣家竹楼的。
次,下大雨了,帕雅桑木底躲在一棵大树下避雨。他看见身旁一片片簸箕大的麻芋叶挡住了雨点,芋叶下面是干的。他想到,人也可以搭起芋叶一般的窝棚来避雨,于是,他用树枝搭起一个棚架,上面盖上树叶、茅草,盖成一个平顶窝棚。他从山洞搬出来,住到窝棚里面。
不久,一阵大雨降下,树叶和茅草挡不住雨水,雨停了,屋内还不停地漏下水来,没有一点干的地方。帕雅桑木底只能搬回山洞住。
一次,帕雅桑木底带着一只狗上山打猎。又下大雨了,他躲在大树根下避雨,而那只狗却撑着前腿坐在地上,昂着头,尾巴拖在地上。雨水顺着成斜坡形的狗毛往下流,狗胸前的地面却是干的。帕雅桑木底又想到盖一间屋面是斜坡的屋子来避雨。他砍来两高两矮四棵树杈栽在地上,用树叶、茅草盖成一个斜坡屋面,前边高,后边矮,让雨水顺斜坡往下流。因为是学看狗坐地的姿势盖的房,桑木底把房子叫“杜玛些”,即狗头窝铺的意思。桑木底从山洞搬出来,住进“杜玛些”。老天又下雨了,雨水顺着斜坡屋面流下,屋内是干的。后来,又刮风又下雨,雨滴被风吹成歪脚雨,飘落到屋内,流到地面的雨水也流入屋内,屋内又全是水了。帕雅桑木底觉得“杜玛些”还是不好,但又想不出要盖一种什么样的房子。
天王帕雅英看到帕雅桑木底不停地盖房,受了感动,决心给他指点。一天,下着雨,天王帕雅英变成一只美丽的凤凰飞下人间,落在帕雅桑木底面前,对他说:“你看看我的两只翅膀吧,看它能不能遮风挡雨。”凤凰立定两只长脚,把双翅微微向两边伸开,形成一个“介”字形的姿势。帕雅桑木底听见凤凰会说话,吃了一惊。他双手合掌,对凤凰拜了一拜,认真观察雨水如何顺着双翅和颈毛、尾巴流下,凤凰身下地面是干的。帕雅桑木底边看边想,决心盖一间象雨中站立的凤凰式样的房子。
帕雅桑木底砍来许多树木劈成柱子,割来茅草编成草排。这房子立在柱脚上,分上下两层,人住上层,不会受潮。屋脊像凤凰展翅,左一厦右一厦,前一厦后一厦,都是斜坡形,可挡四面雨水。这种高脚竹楼果然能遮风避雨,桑木底住在里面,十分舒适,他给这种房子起个名字叫“轰恨”(傣语:凤凰起飞)。
帕雅桑木底盖成了“轰恨”之后,傣族家人纷纷来向他学盖房。从此,一家又一家,一寨又一寨的傣家竹楼盖起来了,人们都从山洞搬进了高脚竹楼。
傣家人住上竹楼之后,一直没有忘记建房始祖帕雅桑木底。为了纪念帕雅桑木底的功绩,傣族把楼房改了名,由“轰恨”改称“恨帕雅桑木底”,这名称一直沿用到现在。
赞哈唱歌驱魔贺新房
在傣族村寨,无论哪一家新房落成,都要要举办贺新房活动,其中少不了请赞哈(歌手)来唱歌贺新房。你知道这个习俗的来历吗?它来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
古时候,大江里住着一条蛟龙,这条蛟龙每年都要到天宫游玩一次。蛟龙借以登天的是一棵笔直高大的埋波那树。这棵树长在江岸边的一个大土堆上,蛟龙派蛇魔乌沙拉两夫妇俩专门为他看守这棵大树。
一个夏天的中午,太阳火辣辣地蒸烤着大地,乌沙拉丙夫妇借以藏身的那个土洞也热得像一个大火塘。蛇魔夫妇以为这样热的天气不会有人来砍树,就爬出土洞,放心地去江中洗澡去了。
恰在这时,一个名叫帕雅桑木底的人冒着酷热,到山上砍盖新房的柱子。他看到土堆上那棵高大笔直的埋波那树,实在是最好的木料了,便把树砍倒,抬回去做新房的柱子。
蛇魔乌沙拉丙夫妇在江水里痛痛快快地洗了半天澡,才返回他俩住的土洞。他俩发现土堆上的蛟龙登天树被砍走了,吓得愣在那里,半天说不出话来。过了好一阵,他俩决定一定要去把树找回来。公蛇魔对母蛇魔说:“你往东边找,我往西边找,说什么也得把龙王的登天梯找回来!”
那公蛇魔往西边爬了一百约(约:傣族长度单位),母蛇魔也往东爬了一百约,他俩 找了三天,也没有找到蛟龙登天的那棵埋波那树。
两个蛇魔碰面之后,一刻也不敢在家停留,又急忙分头到南边和北边去找。母蛇魔往南边爬了二百约之后,看到一个村寨。只见寨子里人声嘈杂,叫叫喊喊正在盖新房。母蛇魔见寨子人多,便钻进草丛,观察正在建盖的那间新房,仔细察看新房的每一根木料。她突然发现立在新房中间那根中柱正是自己和丈夫寻找的那棵埋波那树。母蛇魔急忙赶回家去告诉丈夫自己的发现。公蛇魔一听,便高兴地说:“好,下午好好休息,等天黑以后,我俩去把那棵柱子拔出来栽在土堆之上。”
天黑下来了,母蛇魔带着公蛇魔往村寨爬去。他俩找到那间新房,便一上一下地缠住那根中柱,想用力把它拔出来拖走。可是,木柱的根端深埋在土洞中,身上的孔洞里也穿斗着不少横木,十分牢固。他俩一直拔到天亮也无法把柱子拔出来。
天亮了,帕雅桑木底一家把行李什物从旧房中搬出来,要搬到新房中去。他们走进新房,发现有两条大蛇缠绕在中柱上。那两条大蛇见人来一点儿也不害怕,仍紧紧地缠在木柱上。帕雅桑木底拿起一根竹棍要去打那两条蛇,那两条蛇也不逃走,而是顺着柱子爬上去,缠绕在木柱的顶端再也不下来。
帕雅桑木底正在无计可施时,乡亲们簇拥着两位赞哈一起赶来祝贺新房落成。赞哈走上竹楼,唱了几句祝福的歌,乐得乡亲们“水水水”地欢呼起来。欢呼声震天动地,吓得缠在中柱顶端那两条大蛇掉下地面来,没命地爬出房子,躲进了草丛中。帕雅桑木底一家就搬进了新房。
从此以后,傣族人家每当新房落成,房主人一定置办酒席请乡亲们来贺新房,而且一定要请赞哈来歌唱,以便用歌声把房中的邪魔赶去,让新房主人一家平安幸福。
动物们帮助帕雅桑木底盖竹楼
傣家竹楼的屋子架上,有着不少部件是动物肢体的名称,什么“狗脊背”、“白鹭翅膀”,什么“象舌头”、“猫下巴”……要问这些名称的来由,还得听听这古老的传说。
帕雅桑木底原以狩猎为生,平时对狗、猫、雀、兽十分喜爱。后来,他把捕到的飞禽走兽都饲养起来,在他的住房附近,处处是小鸟的窝、动物的巢穴。
有一年,勐巴纳西地方一连下了几个月的大雨,平地变成了汪洋,帕雅桑木底的竹楼被洪水淹没了。他急忙扎了一张竹筏,撑上一根竹竿在洪水中逃命。不少动物在洪水中拼命挣扎,天上的飞鸟也被暴雨打落在洪水中。帕雅桑木底可怜那些飞禽走兽,便从洪水中把它们救上竹筏,运到洪水淹不到的高坡上放生。
不知过了多少昼夜,风停了,雨停了,洪水退了,大地重新露了出来。帕雅桑木底回到原先居住的地方,竹楼不知被洪水冲到哪里去了。得重新盖一间住房,他开始砍木料,劈柱子,割茅草。被帕雅桑木底从洪水中救出的那些小动物知道救命恩人在盖新房,就从四面八方赶来帮助他。动物们在一块商量之后,都愿意从自己身上拿出一样东西来安在桑木底的屋架上,帮助他迅速盖好新房,以报答救命之恩。小猴子把自己的脖子和头献出来给桑木底做“环垛”(木锤),大象献出舌头做“宁掌”(竹楼部件),蚂蝗把身子献给桑木底作拴草排的扎篾,乌龟愿躺在楼梯脚下做“丁补”(竹楼部件),老龙愿把身子作楼梯,团鱼献出鳖甲给帕雅桑木底做篱笆,白鹭献出双翅作草排,狗献出脊背,小猫献出下巴,老鼠也献出尾巴;燕子和麻雀则飞到山上为帕雅桑木底抬来茅草盖屋脊……所有的动物都为帕雅桑木底盖新竹楼献出一部份躯体,为他出力。由于动物们的全力帮助,帕雅桑木底很快就盖好竹楼。
从那以后,帕雅桑木底把动物们所献出的东西全记在盖竹楼的图样上,传给后人。所以,竹楼的屋架上便出现了“狗脊背”、“猫下巴”“象舌头”、“白鹭翅”等名称。人们还往往在竹楼的楼梯上刻龙头图案,以纪念老龙的献身精神。
傣家竹楼的中柱为什么叫“骚浪”
傣族首领帕雅桑木底打算盖一幢高大的竹楼。他奔忙了三十三天,砍来椽子、楼楞、横梁、木柱,割来一大堆茅草。当他把屋架搭好时,一阵狂风吹来,把屋架刮得东倒西歪,那棵高大的中柱竟被折断了一截。帕雅桑木底只得把屋架拆下来,重新上山去砍一棵中柱。
帕雅桑木底看到的树木,不是太大,就是太小,或者弯曲不直,一连三天也没有找到合适作中柱的树木。夜里,他躺在窝里叹气。天快亮时,他听到空中一声巨响,似乎有什么东西哗啦啦地落在外面。他翻身起来,走出门外,只见一株笔直的大树立在窝铺旁的空地上。那棵树不高不矮,不粗不细,正合做中柱。看到这棵从天而降的树木,帕雅桑木底知道这是天神帕雅英降福帮助,于是,连忙跪在树前拜谢天王之恩。
天亮以后,帕雅桑木底砍倒这棵大树,劈成柱子,重新开始盖房。那柱子虽然不太大,但却十分沉重,刚直竖起来,柱下的泥土便逐渐下沉变成个土洞,中柱竟顺着土洞坠入地下不见了。
那棵中柱坠落地下之后,轰隆一声落入龙宫。龙王一看,知道这棵木柱是人间的东西,于是就下令龙子龙孙、蟹王、龟王、虾王等所有水族齐用力,将木柱抬出龙宫,托出地面,送还帕雅桑木底。
帕雅桑木底看到龙王带着水族把木柱托出地面,又惊又喜。他向龙王询问木柱为什么会坠落。龙王告诉他,这是一棵坠落之柱,名叫“骚浪”,只要直竖在地面,它就会下坠。要想不让它下坠,必须用两种树懂岛、懂芒的叶子垫在柱脚下面,因为懂岛有上托之力,能向上托住木柱;懂芒有垫牢之功,能挡住下陷之土。
帕雅桑木底上山找来懂岛和懂芒两种树叶,铺垫在准备立中柱的那小块地面上,再把中柱竖立在树叶之上。果然,中柱竖立起来,不再下陷了,房屋盖起来了。从此以后,傣家人一直称中柱为“骚浪”,并世代沿袭着建房时在中柱“骚浪”之下垫懂岛、懂芒的习俗。
傣族干栏式竹楼
干栏式建筑是傣族先民百越民族最主要的特征之一。自古至今,生活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都是以干栏式竹楼为传统住宅的。在如花似锦的西双版纳傣族村寨,一幢幢形式独异的竹楼隐现在翠竹蕉林之中,无数曲折的小径联系着幢幢竹楼,水边林际常有和平友好象征的孔雀展翅开屏,绘成了一幅幅使人陶醉的景象。
干栏式竹楼具有独特的风格,它有舒适、卫生、防潮、防虫等优点。傣家的竹楼正方形,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住人,距离地面约2公尺左右,以数根木料(或用大青竹)为柱。下层无墙,用以饲养牲畜及堆放什物。竹楼层顶造型为歇山式,层面用草排复盖。设有楼梯,拾级登楼,有走廊、凉台,可以晾物和纳凉。室内用竹篱笆隔为两间,内间为主人卧室,外间为客室。客室进门内有高出地面四、五寸长的火塘,供烹饪取暖照明之用。外间是接待宾客的场所,也是室内活动的中心。卧室是一大通间,男女数代同宿一室,席楼而卧,仅仅是使用黑布蚊帐,作为间隔。室内陈设简朴,用具绝大部份为竹制品,除锅、盆、罐外。其余桌、凳、箩、筐、饭盒等系竹篾编制而成。壁多无窗,阳光和风都是从这些竹片缝中透入。楼外以竹为篱笆,宅院内长着劲秀挺拔的椰子、树干高大的柚树、果实累累的香蕉、香甜可口的木瓜和婆娑苍翠的竹丛。一派诗情画意,点缀出浓郁的亚热带风光。
傣族的竹楼具有两大优点。一是竹楼能防蚊虫、防潮湿、防野兽。二是建盖竹楼的材料来源方便,就地取材,比较经济。傣族建造竹楼使用的材料主要是大青竹和少量木料。大青竹是傣族地区的特产,而竹楼屋面覆盖的草排是以当地所生长的茅草编制而成,这种制草排的茅草来源广,又很经济。加之傣族人民建造新房时有全寨互相帮助的习惯,一家盖房,全村出动,送草排,赠送青竹,出劳力。因此,傣族人民建造新房的速度也相当快,一幢竹楼只需一天多即可竣工。新房落成,全村老幼都前往祝贺。傣族人民喜爱的民间歌手“赞哈”,更以自己的歌声祝贺主人迁入新居。
傣族竹楼量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而有新变化。最主要变化是在建筑材料方面,由干栏式竹楼逐步向木楼、砖木结构以及钢混结构发展变化。但由于傣族喜爱自己民族传统的建筑形式,除少部份傣族民居向现代化建筑改变外,而大多数傣族民居仍然保持着干栏式的建筑结构和造型。
哈尼族的“拥熬”、“拥戈”
西双版纳的哈尼族均分布在山区和半山区,他们居住的房舍也多是“干栏”式竹楼。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叫“拥熬”,另一类叫“拥戈”。
哈尼族的住房“拥熬”是一种地棚式的建筑,它是一种原始古老的民居建筑。这种住房大多建在斜坡上。盖房时要在斜坡上挖出一个呈方形的地坪,然后在地坪外边的斜坡上栽上树叉,在树丫叉形地坪土台间架上木料,用竹笆铺成距地面约有二、三尺高的楼台,接着再在地坪土台和竹笆铺成的“楼台”之上搭房架,盖草顶。这就形成一半是地坪面,一半是铺竹笆楼的内室。这种地棚式的竹楼适合山区的气候、环境条件,即冬暖夏凉。既方便在地坪上起灶炊煮,全家人又可以在竹笆铺就的楼台上席地而卧,冬天能保暖御寒,夏天凉爽又防潮。
所以,“拥熬”在20世纪50所代以前,是西双版纳哈尼族群众的一种比较普遍的民居建筑。 “拥戈”也是一种“干栏”式的楼房,它的建筑形制与傣族竹楼基本相似,一楼一底。楼室住人,底室关畜禽、堆杂物。楼室一律用木板或竹篱隔成两面三间,里间称“拥玛缥”,是女性成员居室,并兼做厨房,设一火塘供做饭、取暖。外间叫“波罗缥”,是男性成员住室,并兼做堂屋,设一火塘供照明取暖。男女室各设一火塘,客人来访,按性别分别从男女室楼梯上楼。 哈尼族的住房除了“拥熬”、“拥戈”这两种建筑形式外,还有母房与子房之分。母房就是家长或当家的兄长居住的房屋,这种母房哈尼语称其为“拥玛”。“拥玛”有人叫它大房,它比子房大,既是家长的住室,又是一家人用餐、招待客人等活动的中心。在“拥玛”附近建盖一种比较矮小的“干栏”式楼房或平房,那就是子房,哈尼语叫“拥扎”。“拥扎”是小伙子寻偶和建立小家庭的住房。儿子长大之后,便新建盖子房,一人一间,无一例外。父母在世时,儿子与媳妇都住在子房内,直至自己当家之时,才从子房迁入母房。 哈尼族自古有相帮建房的风俗,一家盖房,全寨帮忙。新房落成要设宴待客,请歌手唱歌,举行热闹的贺新房活动。
拉祜族的“底页”
居住在勐海县偏僻山区的拉祜族,在20世纪50所代初,沿有母系氏族或母系、父系共存的氏族社会形态,具体的反映在由母系氏族或母系、父系共存的氏族大家庭“底页”大房子的居住生活上。一家数代几十人生活在一起,形成一种独特的、典型的民居形制。
所谓“底页”,是由母系或父系血亲集团组成的大家庭,大“底页”之下又有由夫妻组成的小家庭,称之为“底各”。因此,由若干个“底页”组成的村寨,是形成拉祜族社会的基本单位。
拉祜族分拉祜纳(黑拉祜)、拉祜西(黄拉祜)两个支系。两个支系的住房有些不同。拉祜西住土墙悬山顶平房或板壁平房,内设3间,分为卧室、堂屋、伙房,多用茅草盖顶。拉祜纳住干栏式楼房,形似傣族竹楼,但较为简陋。
拉祜纳的竹楼,多以栗木为柱,竹为椽、草盖顶,以竹篱代墙。底室无墙,用于关畜禽、堆柴禾、杂物,楼室住人。竹楼呈长条形的大房子,高7至8米,宽约10米,长10多米至20米不等,以每个“底页”的人数多少而定,其建筑面积约100多平方米。楼门开在大梁左右两侧,设有宽木梯,楼室内有一走廊。走廊一侧为居室,一个“底页”(小家庭)一间,每间有一火塘,供小家庭做饭、取暖居住。如巴卡乃寨的那期家,以女主人那期和丈夫协卡为中心,包括他们已婚的女儿、儿子及其子女共101人组成一个“底页”的大家庭。全家共同居住在干栏式的公共楼房内,上下两层,长23公尺,宽10公尺。房内分9格,在房中设置9个火塘。这就清楚说明在这幢大房子的一个“底页”(氏族大家庭),是以9个火塘为单位的小家庭(“底谷”)组成的母系。父系共存的一个氏族大家庭。
拉祜族有相帮盖房的良好风尚。旧时盖房,全寨 男女出动,男人竖柱上椽,女人上山割草,当日动工,当日建成。夜里即设宴举行贺新房仪式,全寨 男女边饮洒,边跳芦笙以示祝贺。
基诺族大房子
由于基诺族的社会形态,直至20世纪50年代尚处于由原始社会末期向阶级社会过渡的时期。因此,反映基诺族原始社会形态的父系氏族家长制痕迹,尚留存在基诺族的民居形制之中,大房子就是独具特色的形式。如基诺山巴亚的白腊车家,数代共70人住在一幢长30多公尺,宽10公尺的竹楼里。屋内除总火塘外,还有3个小火塘,全家做饭、吃饭、休息、举行家庭会议都在这里。火塘两旁为居室,以长幼和婚否依次排列。家长在去世后方可依次调动,实行共同劳动,共同消费。
另一种是同一父系氏族的数代人居住在一幢大竹楼里,也有一个最年长的男性家长,但各个小家庭已有自己的家庭经济,有共耕的习惯,但已按小家庭独立消费。如20世纪的40年代亚诺还余存有10余幢大套房。其中最大的一幢长房是木腊标家,房内共有28个小家庭,140多人。各个小家庭不仅有自己单独的房间,而且还有各自的火塘,以小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和消费。大家庭只是在过节和重要农事季节以及婚丧嫁娶之时举行传统的集体活动。从居住形式来看是原始的共居习俗,但从生产生活的消费来看,已逐步从集体共有制向家庭私有制发展了。
基诺族的大房子属干栏式的建筑,楼层低矮,距地面约一米左右,大房子的平面呈长方形,房子的梁、柱属木料结构,四壁用竹篱笆作墙,屋面用茅草编成的草排铺盖。室内无窗,白天光线较暗。每根梁、柱间均以子母扣咬紧,全房不用钉子,房架的椽和草排都用藤条和竹篾条缠牢拴紧。盖房取材方便,一家盖房,全寨男女群众相帮,以较短的时间内就可以把一幢大房子盖起来。
现在基诺族的父系氏族家长制大房子已从基诺族的生活中永远的消失了。目前,省、州的有关部门正在基诺乡的巴坡寨、巴卡小寨建立民族民俗旅游景点和基诺族民俗生态村,他们正本着以复原历史原貌的要求,进行着紧张的工作。不久的将来,你就可以目睹西双版纳基诺族的大房子和原汁原味的风情习俗了。
B. 达州大竹
谁说的??
大竹县有五峰山国家森林公园、净土寺、幸福桃圆等四个主要景点.
大竹 一、享有中国苎麻之乡、川东绿竹之乡美誉的大竹县,位于四川东部,达州南部。唐久视元年置县,县城竹阳镇。全县幅员面积2076平方公里,耕地93.14万亩,辖50个乡镇、384个行政村,总人口105万人。2004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8.50亿元,全县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达1.2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66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40元。
区位优越。国道318线、210线纵横交错,达渝高速公路贯通全境,县城西至襄渝线渠县火车站40公里,北至达县火车站60公里、达县机场70公里,南至重庆江北机场130公里,东至梁平机场90公里、万州港176公里,形成半小时达州、1小时重庆、3小时成都通达格局,成为川、渝、鄂、陕的物资集散地和川东北地区的商贸中心。
资源丰富。农业资源特色突出。苎麻种植面积30万亩、年产量4.5万吨,居全国之首。竹面积40万亩,其中成片白夹竹达20万亩,居全省首位,活立竹蓄量达84万吨。矿产资源丰富多样。原煤总储量为1.63亿吨,天然气蕴藏量约600亿立方米,碳酸锶矿储量达148万吨,石灰石储量丰富。旅游资源瑰丽多彩。境内有水天一色的百岛湖五峰山国家级森林公园,有“世界少有、中国稀有”的中欧结合式建筑群清河古镇,有曲径通幽、险象环生的“三国故道”,有品位富集的川东第一流地热温泉等景观。
发展强劲。结构调整成效显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调整为30:38:32。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全县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民营企业52户、个体工商户1.34万户,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的51.3%。工业经济跨越发展。成功引进了玖源化工等外来投资企业,川电、金桥、川环、大枫树等骨干企业发展良好,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5.86亿元、利税1.27亿元,分别增长40.5%、49.9%;工业规划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入驻企业16户。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粮食基础地位得以巩固,农业生产稳步增长,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全县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达110个,专业合作组织达313个;劳务输转能力增强,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940元,增加385元。城市经济健康发展。加大经营城市力度,实现收入2.5亿元;城乡市场繁荣,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06亿元;旅游业发展迅速,实现收入1.85亿元。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69亿元,“1小时大竹”工程进展顺利,新增通公路村69个,龙潭水库大坝工程竣工,库区移民工作基本完成,26座小二型病险水库整治工作全面启动,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
大竹方言与普通话相比较
1、鼻音(n)和边音(L)不分,在普通话里,鼻音n和边音l两个声第是两 个不同的音,大竹方音把这两个声每都读成L了。如南瓜-蓝天;女客-旅客,男子-篮子;浓重-隆重。
2、卷舌音(zh、ch、sh)和平音(z、c、s)不分。大竹方言中没有zh、ch、sh这三个声母,把普通话中分别读作zh、ch、sh和z、c、s两组声母的字,都读成z、c、s,如主力-阻力,中子-宗旨,初步-粗步,木柴-木材,师长-司长,诗人-私人,收集-搜集。
3、舌根音(h)和唇齿音(F)不分,大竹方言中,有一部分h声母打头字音读成F声母的字音。如开荒-开Fang,黄纸-fang止,工会-工Fei,回家-Fei家、飞机-hui机。
4、舌面前面音(j、q、x)打头的字音读作舌根音(g、k、h)打头的字音。这是保留了部份中古音的缘故。如上街、解放、敲门、咸菜、孩子。
5、e和o不分,在大竹方言里中,有一部分字音把普通话的e读成o韵,如鸽子go子、唱歌-唱go、上课-上ko、科学-ko学。
6、前鼻音(en、in)后鼻音不分,大竹方言把普通话的eng韵字读成en、ing韵字读成in。如崩溃、士兵、北京、增产。
7、大竹方言的调类和普通话的相同,都是4个音调,但调值不一样。依据五度标记法同普通话比较,第一声是一致的,都是55调。第二声普通话为35调,大竹方言为21调。第三声普通话为214调,大竹方音为42调。第四声调值相同,第二声21调应读作35调,即为普通话第二声,第三声42调提高再降到底为51调即为普通话第四声,第四声214调,同普通话第三声调值相同,反读作普通话第三声即可。
词法
重叠式名词 盆-盆盆儿 杯-杯杯儿 柜子-柜柜儿 凳子-凳凳儿
重叠式动词 笑扯笑扯 劲蹦劲蹦 猴跳舞跳
语素颠倒 公鸡-鸡公 母鸡-鸡母 热闹-闹热
一、部位称谓
头:脑壳; 后脑勺:后脑啄;鼻子:鼻孔;脸面:脸包儿;胳脯:手杆;手肘: 倒拐子;背部:背壳壳;臀部:勾子;骨头:kao老二;脚腕:颈颈儿;络腮胡:挂儿胡,窜脸胡;拳头:砣子,锭砣老二;膝盖:克膝头,克膝波踝;小腿:;连二杆,连巴肚子。
二.天象称谓
星:天星子 正午:对火晌午;冰雹:雪弹子;冰:凝冰。
三、事物称呼
被子:铺;蚊帐:罩子;雨伞:撑花;铁罐:鼎罐;斧头:开山;撮箕:鸳箕;肉:嘎嘎;上面:高头;底下:那个透脚;山那边:埂那边;吃饭:契饭;这个:正个、众个的;那个:罗个,那歪。
四、畜禽称呼
鸡:牲口;小鸡:鸡崽崽:母猪:窝猪;公牛:牯牛;母牛;公狗:伢狗;母狗:草狗;蚯蚓:曲鳝;蟑螂:偷没婆;晴蜓:洋丁丁;蜘蛛:波丝;蛤蟆:癞格宝;青蛙:喀马;鲢鱼:鲢巴郎;鸡蛋:饽饽;蝇:饭蚊子。
五、一般称呼
完结:煞割;吵架:割孽:打架:打捶;试一试:告一告;开玩笑:测坛子;谢谢;劳慰;吹牛:冲壳子;骗子:麻子;项用:关火;软和:粑和;价廉:相因;怎么办:啷个弄;一会儿:一哈哈;纠缠不休:罗连人;倒霉:背时;丢脸:臊皮;大方:舍得;别客气:不要架势;经常:扯常;惹了你;如何:啷个、啷门的;何事:啥子;粑场合:卵的;很甜:抿甜;清甜;邋遢:挖抓、派乃、楼净。
业绩喜人。在2004年“西部县域经济竞争力百强”排序中,由上年第53位跃升至44位。先后被授予全国“双拥”模范县、全国科普示范县、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村民自治模范县、全国基础教育先进县、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和四川省小康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县称号。
前景辉煌。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中,全县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和市第二次党代会议精神,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先进性教育”为抓手,坚持“依托成达、融入重庆、错位发展,强工兴农、重城活商、富民强县”的新跨越思路,以建成“中国苎麻产业集群地”、建成“川东煤气化工基地”、构建“中等城市基本框架”、打造“特色产业化乡镇”、建成“四川经济文化强县”为目标,创新贯彻宏观调控政策,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促进投入增加、经济增长、就业增多、群众增收,加快和谐社会动力促进体系、产业竞争体系、城乡互动体系、智力支持体系、人文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速大竹县跨越式发展步伐,积极构建竹乡和谐社会!
当前,全县广大干部群众正立足大竹,背靠达州,面向重庆,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大力实施"1234"发展战略,即建设一个经济中心(县城竹阳镇)、发展两条经济走廊(依托国道210、318线的两条经济带)、开发三大经济类区(浅丘平坝、深丘、低山)、构建四大个私经济示范片(以石桥铺镇、庙坝镇、周家镇、余家月华镇四个省级试点小集镇为核心),形成覆盖全县城乡的经济发展大网络。稳定发展第一产业,加快发展第二产业,优先发展第三产业,突破性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努力把大竹建设成为川东地区的经济强县。
C. 11月去西双版纳哪儿最好玩
西双版纳,位于云南省最南端的傣族自治州,是“没有冬天的热土”,是世界上北回归线附近保存最为完好、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素有“动物王国”、“植物王国”、“绿色王国”、“南药王国”等称号。
西双版纳与老挝、缅甸、越南接壤,国境线长1069公里。昆明至西双版纳的高速公路已全线开通,公路里程550公里。西双版纳景洪机场是云南省仅次于昆明的第二大航空口岸,每天往返昆明的航班有15个左右,有到大理、丽江、北京、上海、成都等主要城市的国内航线。
西双版纳是傣族之乡,译成汉语是“十二千块田”之意。傣族的历史悠久,早在1000多年前,傣族的先民就在贝叶、绵纸上留下了了很多文字,仅用傣文写的长诗就有550余部。傣族的舞蹈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如流行广泛 的“孔雀舞”、“象脚鼓舞”等。
西双版纳美食
西双版纳的居民以傣族为主,傣味菜以糯米、酸味及烘烤肉类、水产食品为主,多用野生栽培植物做香料,具有独特的民族风味。
“南秘”、布朗族菜、哈尼族菜、烤肉、青苔、酸笋煮鱼(鸡)、香茅草烤鱼、香竹饭。西双版纳美食尽在夜市,各少数民族风味食品应有尽有。在夜间,一边品尝风味佳肴,一边观赏景洪城的夜景,五颜六色的灯光下,尝之不尽的美食会使人流连忘返。
香茅草烤鱼
傣味中必不可少的一道菜,特别特别香,一般先将洗净的鱼裹上味道芬芳的香茅草,然后置于火上烧烤,并抹上适量的猪油,烤时香气四溢,这样烤出来的鱼香味扑鼻,鱼肉酥脆、味道鲜美独特。
菠萝紫米饭
菠萝紫米饭看起来就很诱人,整个菠萝很萌的样子。首先要将紫糯米浸泡7-8个小时,将菠萝顶端切一个盖,掏去菠萝心,放入紫糯米,盖上菠萝盖后放到甄锅里煮,闻到香味后,即可开盖食用。味道有点甜,而且有补血润肺的功效哦。
酸笋煮鱼(鸡)
酸笋煮鱼(鸡)是傣族的一道名菜。酸笋是用夏季出土的嫩竹笋去壳后切成丝,再加入盐巴、辣子等腌成酸味备用,通常与鸡肉或鱼肉放入锅里同煮。这道菜的特点是酸辣可口。很多人不能接受酸笋的味道,不习惯的人会觉得味道有点怪,但吃过的人大多非常喜欢,因为酸笋的加入会把油荤的腻化解掉。
香竹饭
香竹饭具有浓郁的傣族风味,每年11月至次年2月间做出的饭最好。此时竹子内有一层香气扑鼻的香膜,所以叫香竹。吃的时候用木锤敲打,使饭变得又软又香,吃起来芳香柔糯,别有风味。
喃眯
喃眯是傣语,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酱。是将西红柿在炭火上烧熟,去皮,然后与葱、蒜、芜荽、香蓼草、野花椒、剁碎的小米椒、盐拌和而成。 通常喃咪与一些煎炸的食品共吃,如果再加上一种当地产的酸果,借那种植物的酸味就更加可口了。
炸牛皮
炸牛皮是一道必须与喃眯相配的菜肴。炸牛皮的制作过程十分精细,将刮洗干净的水牛皮放进锅里煮熟,用刀切成小块晒干备用。食用时,把牛皮放进油锅里炸,待牛皮炸泡、变黄,即可取出食用。蘸上喃咪,酸辣清香,吃后胃口大开。
罗嗦
罗嗦是傣语,就是我们平时吃的年糕。用浸泡过的糯米磨成浆,制成吊浆面。将花生、芝麻炒香,研细加红糖放入吊浆面拌匀。然后用芭蕉叶包住吊浆面,在蒸笼里蒸熟。这是傣族的一种小甜食,街头有当地人出售,喜欢吃甜食的人会特别喜欢。
热带水果
这里独特的气候成就了热带水果的天堂,有芒果、荔枝、龙眼、菠萝、柚子、菠萝蜜、西番莲、杨桃、木瓜、番石榴,品种多得数都数不过来,有些水果只有在西双版纳才能见到。
二、西双版纳旅游景点篇
1、勐仑植物园
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西双版纳勐仑植物园全称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坐落在勐腊县勐仑镇。植物园被湄公河的支流罗梭江环绕着状如葫芦形。
植物园是着名植物学家蔡希陶教授于50年代建立。园林占地面积900公顷,培植有中外热带植物3000种,各种植物长势良好。植物园中设有植物标本馆,珍稀濒危植物种资源库和物技术实验室,已成为我国热带植物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重要研究中心。
2、景洪市区
景洪 ,傣语意为“黎明之城”,古称“勐泐”、“景陇”,旧称“彻里”、“车里”。从古至今一直是西双版纳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橡胶、砂仁、依兰香的总产量、亩产量居中国各县(市)前位,是云南省有名的商品粮、生猪、甲鱼生产基地,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达27.56亿元。动植物、地热、矿产、水资源极其丰富,有“绿色宝库”、“物种基因库”之称,建有亚洲最大的灵长类动物研究中心、出口生产基地和中国最大的蝴蝶养殖场;风光风情旖旎浓郁,是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每年的国内外旅客达200多万人次,首批入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景洪市城市名片:雨林景洪,柔情傣乡通过50年的发展,交通、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区位优势日渐显现,云南省政府把其定为参与中、泰、缅、老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国际合作经济区计划的中心城市。
热作宝库
3、曼飞龙佛塔
曼飞龙塔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景洪县大劲笼的曼飞龙后山上,曼飞龙塔距景洪城约60公里,在景洪城的西南方向。
曼飞龙塔从曼飞龙寨边跨过小河,便是200余级石阶,左边是莽莽苍苍的原始森林,右边是葱葱郁郁的橡胶树林,塔群建在山顶,共9座,塔基呈多瓣形的梅花状,周长42.6米。其中主塔高16.29米,四周环抱着8个小塔,分布8角,每座小塔高9.1米,塔身为多层葫芦形。一座母塔,8座子塔,乍看起来很像是一丛刚劲挺拔的大竹,又像是拔地而起的粗壮竹笋,雄伟壮观。每座小塔塔座里都有一个佛龛,佛龛里有一尊佛雕和一个佛像,佛龛上还有泥塑的凤凰,凌空飞翔,门口是两条泥塑的大龙。8个金色小塔顶上,每座挂有一具铜佛标,母塔尖上还有铜质的“天笛”,山风吹来发现叮叮当当的响声。塔上各种各样的彩绘、雕塑、秀丽优美。
4、野象谷
野象谷位于景洪以北的勐养自然保护区内的三岔河河谷内,距景洪47公里,总面积约370公顷,建筑面积2800多平方米,水域面积8000平方米,为低山浅丘宽谷地貌,海拔747米至1055米。园内有动物观赏区,原始森林探险旅游区和接待中心等。因这里是野象活动最为集中、频繁的地方,加上交通便捷和独特的热带森林景观,现已成为西双版纳的旅游热点。
5、热带花卉园
花卉园位于云南省热作所内,前身为云南省热作所热带经济作物标本园,包括国家级的巴西橡胶种质4216份、热带花卉300多个品种及其它经济作物7000多份种质,是两双版纳的重要旅游景点之一。为了适应研究所科研发展和西双版纳旅游业发展的需要,1995年开始扩建标本园,以“科研的内容、园林的外貌”为规划原则。1997年元月省政府第二次西双版纳旅游现场办公会议决定,把我所“热作园”的扩建列为“九五”期间西双版纳州重要旅游景点建设项目之一,并定名为“西双版纳热带花卉园”。花卉园是通过热带花卉、热带植物的园林景观展示科普内涵,集科研、科普、爱国主义教育、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等多功能为一体的主题植物园。
6、傣族园
傣族园,全称西双版纳傣族园。位于中国云南省西双版纳橄榄坝。景区内有我国保存最完好的五个傣族自然村寨,占地面积3.36平方公里,预计投资1.5亿元人民币,分三期完成。第一期投资4200万元,已完成土地征用,道路修建,旅游购物区地下水管、电线的埋设等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了旅游景区大门楼、迎宾广场、老景区的包装、村寨旅游线路、江边活动区、旅游购物区、烧烤场、泼水广场、大型露天剧场 。已于1999年8月1日开门迎客。傣族园二期工程预计投资6000万元,将建成民俗旅游度假区,大型游乐园。
7、原始森林公园
是西双版纳最大的综合性生态旅游景点之一,公园融汇了独特的原始森林自然风光和迷人的民族风情。园内有北回归线以南保存最完好的热带沟谷雨林,孔雀繁殖基地、猴子驯养基地、大型民族风情演艺场、爱伲寨、九龙飞瀑、曼双龙白塔、百米花岗岩浮雕、金湖传说、民族风味烧烤场等十大景区五十多个景点,突出体现了“原始森林、野生动物、民俗风情”三大主题特色。 公园地处昆洛国道旁,距景洪城区8公里,园内森林覆盖率超过98%,品种繁多的热带植物遮天蔽日,龙树板根、独木成林、老茎生花、植物绞杀等植物奇观异景随处可见,峡谷幽深、鸟鸣山涧、林木葱茂、湖水清澈,让您真切感受到大自然的神秘。爱伲寨的抢亲、泼水节的欢畅、各民族的歌舞表演,任游客亲身参与,使游客置身于浓郁的民族风情中留连忘返。孔雀开屏迎宾,猴子与人嘻戏,黑熊、蟒蛇、蜥蜴、穿山甲等珍稀动物,让您见识真正的动物王国,让游客充分感受人与自然、人与动物的和谐相融…… 园内按三星级标准建设的金湖国际度假村,建筑风格独特,设施设备齐全、空气清爽宜人,有豪华标准套房100间,有能容纳700人同时进餐的特级餐厅和“阿拉维”民族风味烧烤场、设施先进的特级歌舞厅、美容美发、桑拿、商场等各项配套服务,是游客休闲、食宿、娱乐的好去处。
8、曼弄枫大佛寺
大佛寺, 金碧辉煌啊, 第一次见到傣族的佛寺,充满异域风情, 依山而建,大佛在最高点。 蓝天、红檐、绿装饰、金边、翘起的装饰物、 造型极夸张的雕塑、大殿前的荷花、美到极致。
周边几个国家。泰国。老挝。缅甸。越南。 都在这里建了自己的佛学院。 脱了鞋进大殿,里面的装修更是极尽奢华, 安静的参拜佛祖,虔诚的听僧人念听不懂的经, 接受彩色的线戴在手上,保平安吉祥, 走出大殿,觉得眼前瞬间开朗许多, 俯瞰版纳, 小小的边境城市,澜沧江从中穿越, 一个绿色的坝子。
劣势:票价有点贵120多
信佛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9、曼听公园
曼听公园位于景洪市东南,距离市区约2公里,地处澜沧江与流沙河交汇的三角地带,又名“春欢公园”,“春欢”是傣语,意为灵魂之园。曼听公园占地面积350亩,是一个天然森林公园。
曼听公园内有干栏式佛寺、凉亭和花果园,园内绿树成荫,清凉宜人,是西双版纳最古老的公园,相传,这里曾是泰国国王的御花园,泰王妃来公园游玩时,园内的美景吸引了王妃的灵魂,因而得名。
曼听公园古老的黑心树林,有仿建的曼飞龙佛塔、八角亭,还立有3.2米高的周总理铜像。另外,佛协、佛寺瓦、曼听寨都在周围,形成了三位一体的游乐点。公园在晚上会有演出和篝火晚会。
曼听公园就在市内,门票40元,白天去主要是看风景,看大象表演,鹦鹉表演,傣族歌舞表演和孔雀。晚上的篝火晚会据说互动很强,玩的人很多(VIP价格380,甲票190)
三、西双版纳特产篇自助游
来西双版纳自助旅游的朋友们,在这里吃好、玩好之后总会想着给家人、朋友等带点特产回家,下面西双版纳自助游网为大家介绍这里的特产。
1、热带水果
西双版纳的热带水果种类繁多,四季不断,主要有芒果、荔枝、龙眼、菠萝、袖子、菠萝蜜、西番莲、杨桃、西瓜(冬春上市)、木瓜、番石榴等。菠萝蜜是版纳最大的水果,重可达30余公斤。
西双版纳有特色的旅游纪念品有:傣族筒包、傣族织锦、竹篾饭盒、陶瓷水罐、银腰带、民族服装、木雕、卵石工艺品、红豆等。
2、普洱茶
普洱茶主产于西双版纳州及思茅地区,因历史上滇南等地的茶叶贩运到普洱集散,普洱茶因此而得名。普洱茶属绿茶类,产品有散茶和紧茶两种,均选用云南大叶荣的鲜叶作原料,经杀青、揉捻、干燥、后熟等工序精制而成。散茶外形条索粗壮、重实,色泽褐红。紧茶是把经过蒸软或炒软后的散茶装人模具内压制成各种形状的茶叶。
3、银饰品
主要有簪、钗、耳环、项圈、手镯、臂环、胸饰、脚镯、戒指、腰带等。外形美观,富于民族特色。
4、傣族织锦
傣锦是傣族民间的织锦。傣族妇女人人会织,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傣锦是一种古老的纺织工艺,以织工精巧、图案别致、色彩绚丽、美观大方、坚固耐用和富有浓厚的民族风格而着称。有各种珍奇异兽的图案、五谷花卉的植物图案和几何图案等。每种图案的颜色、纹样都蕴涵着具体内容,如红绿颜色的筒裙都是为了纪念祖先,孔雀图案象征吉祥,大象图案象征五谷丰登。
5、民族服装
傣族、哈尼族、布朗族、拉祜族、基诺族的民族服装各具特色,傣族女装美观、素雅;镶有银饰品的哈尼族、基诺族男装也深受游客喜爱。
购物注意事项:
一般不要在风景区购买价格昂贵的玉器、工艺品等,这里不仅价格离谱,而且质量无保证。风景区内的土特产,如茶叶、香茹、石耳等,一般也质次价高。如常常会有山民卖10元3袋的茶叶,包装也很好,但里面实在只有少量茶叶,其它全是烘干了的树叶之类。若你无意购买,请勿随意还价。土特产品可以到市区或者沿路购买。
四、西双版纳自助游美食推荐。
1、西双版纳傣味
傣味菜在云南菜系中独享盛誉,西双版纳的居民以傣族为主,傣味菜以糯米、酸味及烘烤肉类、水产食品为主,多用野生栽培植物做香料,味道以酸、苦、辣为特点,烧烤是傣味中一种最常规的制作方式。炸苔藓、菠萝饭、臭菜等都是当地的特色美食,到了西双版纳一定要试一试那里的菜肴,否则是一种遗憾。
那么在哪里能吃到正宗的傣味呢?其实大家在市区也能吃到傣味,但是很多都商业化了,如果驴友们人多自驾游交通方便的话可以去:
a、曼回索,这里是本地人去的地方,正宗又实惠,就是有点远景洪市吃傣味最地道的地方,是当地同学推荐的,说城里的傣味都是给游客吃的,这里才是当地人去吃的,我跟着导航好不容易找到了,确实不错,是几家聚集起来的当地农家乐,菜都是纯正傣味,一到吃饭时间,那个车多啊,味道不错不说,价格还很便宜,一道烤排骨才25,还特别好吃,而这里每家做的菜各不同各有各的味道,这才是正宗傣族风味。
b、如果人少交通不便的话,在市区的话推荐到曼弄枫傣医院对面的小巷里的曼景苑。
2、勐海烤鸡
这种烤鸡和我们吃的鸡略有不同,这是一种西双版纳勐海县特有的傣鸡,体型较小,每只鸡体重不到一斤,肉嫩味好,特别经有经验的师傅一加工,再配上特有的粉状调料,那味道更不一般。烤鸡肉质鲜嫩,轻轻便可撕下。很快,一只只金黄的烤鸡就成了我们肚中之物,嘴馋的我们还意犹未尽的剔食着鸡骨头上的肉丝,“善解人意”的老板娘早已提醒我们“要不要再来几只,要不然一会就没有了”。这样又来了6只。不一会,一盘鸡(有两只除外,是留给朱师的)又剩下一堆骨头了。呵呵,这次便宜小娜家的金毛了,一“狗”吃了10只鸡。等七点左右小朱到时,店内的烤鸡早已卖完,路边还不时有像我们头一天询问的食客。
“勐海烤鸡店”除了烤鸡好吃外,“柠檬烤鱼”、“鸡丝稀饭”、“烤茄子”都是美味。烤鸡每只25块人民币,味道香美,加上又是本地的小土鸡,价格并不算贵;老板娘热情、服务周到,难怪的生意会如此火红。
3、曼听小寨烧烤
西双版纳烧烤名气很大,是沿袭了傣族等少数民族饮食习惯的一种饮食模式,和内地烧烤很不一样,这里的烧烤好别具特色。要在西双版纳吃烧烤,那曼听小寨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里停车方便、热闹,但是一般距离小P孩推荐的酒店都远,适合租车自驾的朋友驾车去吃。曼听小寨是一个烧烤夜市,这里有很多家烧烤店,对于刚到版纳的游客,是很难选择的,因为这里一些烧烤店会拉客,然后对于外地的游客实行“大菜单”、“小菜单”攻略,如果不清楚当地市场行情的朋友们,可能会被狠狠的宰上一刀。这不仅让游客吃得不如意,还在游客这次的版纳之旅中画上了不好的一笔。
4、泰国风味财青春
木质建构的大堂只有三面墙,通风透亮,从装潢到服务员服饰都充满泰国特色,为我们桌点单的小姑娘竟然听不懂我们说话,荷对着菜单一路比划,slowly and loudly仍然鸡同鸭讲,荷同学兴致勃勃,仿佛身处异国。点了冬阴功汤,水果炒虾,米饭两份外加泰国豆奶两瓶。
财春青泰国餐馆位于景洪市曼听路曼景兰街口。主要提供格式泰国风味菜肴,炒饭等。是景洪市内比较地道的风味餐饮企业。财春青餐馆口味地道、价格适中,餐厅的构造是一座傣家竹楼,不过菜肴都是泰式的风味,这的冬阴功汤,感觉很正宗。杂菜猪肉盖浇饭和菠萝炒饭,都很好吃。还有泰国豆奶,也不错。价格非常合适,不是很贵,很实惠。这里的环境相当不错,很整洁,感觉很清新,服务MM都是地道泰妹,温柔语细态度好,书写的菜单都是一水的马蹄印----泰文。
5、耶得纳美食
西双版纳有些地方环境实在是不敢恭维,而且东西估计要实现讨价还价,不然价钱也不公道,信价比低.热情推荐这家,也做傣式烧烤,环境好,价钱还比路边摊低,东西质量也好.那个木瓜汁什么汁的都在3-5块之间,本来想大概就是香精水了吧,没想到上来的真材实料的,反正后来是把它家当食堂用了.大兴量贩对面的耶得纳美食,大兴量贩,呵呵,好好的超市为什么取这个名字.推荐炒芭蕉花,柠檬烤鱼,各色的果汁.堂内布置透着一股浓郁的东南亚风味,后来问了服务员才知道,耶得纳好像是缅甸语,译为最好的意思。看了菜单多是各种简餐小吃和烧烤,经推荐点了份巴拉达,香茅烤鱼,另加2个炒菜,2份鸡蛋牛肉粥,共50。算是价廉物美了,很多本地人都喜欢去这里用餐。
五、西双版纳旅游娱乐篇
1、勐巴拉娜西歌舞秀
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能歌善舞的民族。这里“会说话的都会唱歌,会走路的都会跳舞”,民间有荷花舞、孔雀舞;宫廷舞、金刚舞、长甲舞、蜡条舞等。她们身着盔甲和菩萨装,金碧辉煌,一派皇家风范。烛光象征着光明,圣洁的佛光荡涤一切污垢,给人们带来幸福吉祥!
全剧一共分为五序幕:
第一幕《版纳神韵》,主要讲述了版纳的历史、传奇。
第二幕《孔雀吉祥》,描述了版纳神鸟孔雀的故事。
第三幕《泼水欢歌》,讲述了傣家人最隆重的泼水节来历的美丽传说,配以精彩的舞蹈,并邀请游客一起进行泼水活动。
第四幕《圣洁祝福》,以傣家特别的方式向远方来的客人致以最诚致的问候和祝福。
第五幕《一江春水》,描绘了素有“亚洲多瑙河”之称的美丽的澜沧江流域的风土人情。
位置:景洪市嘎兰中路6号勐巴拉娜西艺术宫(金地大酒店对面)
演出时间:18:00-19:10用餐,19:00-20:00外广场民族篝火打跳互动,20:00内场《勐巴拉娜西》演出
2、曼听公园篝火晚会
演出集合了西双版纳与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越南等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异国情调,展演了傣族、基诺族、布朗族、拉祜族、瑶族、哈尼族等在西双版纳世居的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表演结束后,我们各捧着一盏水灯,穿过一片漆黑的树林,默默在心中许愿后,将灯放入河湖之中,被微微的水波带走。回到篝火晚会现场,与当地少数民族的姑娘和小伙子们围着篝火跳舞狂欢,尽兴而归。
地址:西双版纳景洪市曼听路35号曼听公园内
费用:篝火晚会票价320元(贵宾票),190元(甲票)
演出时间:18:50-20:50
3、多歌水晚会
柔情的西双版纳傣族人民精心打造的“多歌.水”晚会,以她韵味十足的民族风情舞蹈和丰盛味美傣家美食向世人展示了边疆人民能歌善舞、热情好客的传统美德。
“多歌.水”的意境:意为傣家人在泼水节、上新房、结婚等喜庆宴会上相互祝福、欢呼的名词,在祝酒时一人高呼“多歌”其他人则用水、水、水数声响应。“水”意为傣家人傍水而居一日三浴的传统习俗,傣家人热爱水,离不开水、崇拜水、与水有着不可分离的灵魂,谓之为水的民族。
地址:西双版纳景洪市曼弄枫曼景法,从市区去打的要20元。
D. 大竹县幸福街小学的那个竹子诗句
蜀魂飞绕百鸟臣,夜半一声山竹裂。《蜀魂飞绕百鸟臣,夜半一声山竹裂。》出自宋诗人林景熙的《冬青花》冬青花,花时一日肠九折,隔江风雨晴影空,五月深山护微雪。
E. 民风民俗资料
过年习俗
腊八:农历腊月初八,是汉族传统的节日,作为“年禧”即将到来的信号。作为传统,这一天要喝腊八粥,制作腊八蒜。参见腊八节。
祭灶,就是小年送灶王爷上天扫尘,贴春联,贴年画,请神,拜神,送神,烧香,燃烛,挂灯笼,
灯笼里点蜡烛,烛焰蹿动,真好看。要是放一个电灯泡,可就逊色多了。
拜祖先,敲锣打鼓,吃年夜饭,守岁,放鞭炮,拜年,收(给)压岁钱,踩高跷,舞龙灯,合家团聚。出门在外学习工作的人要回家与父母团聚,一起过年。
德昂族的泼水节,时间在清明节后的第七天,除了泼水祝福和跳象脚鼓舞等节目与傣族泼水节一致外,德昂族泼水节最具特色的习俗是为长辈洗手洗脚。届时,每家的晚辈年轻人要准备一盆热水,端来放在堂屋中央,把家里的父母等长辈请出来坐在堂上,向他们叩头请罪,请他们原谅晚辈的一年来不孝顺的地方。长辈们也要检讨一年来在为晚辈树立榜样方面做得不足的地方。然后,晚辈为长辈洗手洗脚,同时互祝来年在和睦、勤劳的气氛中度过。如果父母去世,兄长、姐姐和嫂嫂、姐夫就成为洗手洗脚的对象。
壮族的"新年节"。这一天,人们出门无论遇到谁都要相互祝贺,认为这样一年才能吉祥。在壮族民间还有过晚年的习惯,壮族称做"吃立节"。"吃立节"是在这个月的30号,相传在100多年前,壮族的一支农民武装在抗击外来侵略者后凯旋归来,这时春节已过,壮族群众为了欢迎他们,就在这个月的30号为他们重过春节。
(5)大竹幸福里宴会中心消费如何扩展阅读:
民风民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风俗的多样性,是以习惯上,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则之不同,称之为“俗”。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正恰当地反映了风俗因地而异的特点。我国56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也是各不相同的。
参考资料:民风民俗网络
F. 大竹幸福村小学在哪里
大竹幸福村小学在大竹县竹阳镇电业局斜对面
G. 温州顺锦国际宴会中心和华盛外滩宴会中心、嘉运国际大酒店哪个婚宴比较好
选择婚宴地点要选择离自己生活居住比较近的地方比较方便而且要符合自己的消费水平,温州顺锦国际宴会中心和华盛外滩宴会中心或嘉运国际大酒店都是比较适合办婚宴的地方,看看哪家离你最近最符合你的消费水平就选哪家。
H. 许国斌的“幸福大竹”的梦想
11月2日,刚刚开完大竹县第十二次党代会,许国斌马不停蹄地督促“西博会”项目落地。
正式担任大竹县委书记两个月以来,许国斌尽快地由执行者向决策者角色转变的同时,心中也在勾画一个“幸福大竹”的梦想。
连续11年入选 “中国西部百强县”,连续多年GDP蝉联达州各个县(市、区)第一名,在别人眼中他这个达州市县区“首富”的“掌门人”很令人羡慕,但他却说“压力巨大”。
“发展不足,总量不大,质量不高是最大的县情;发展不平衡,城乡二元特征明显、山前山后差距较大仍是最大的实际;长远发展缺水,物流成本较高仍是最大的困难。”
“在感到压力的同时,更感责任重大。”5年多的大竹县长职务的磨砺让他对大竹的每个角落都十分熟悉。站在“十二五”的起点上,履新两个多月以来,许国斌频繁走基层、问民众、做调研,再次走遍了大竹的山山水水,为谋划下个五年的发展打基础。
放眼未来,许国斌心目中“幸福大竹”的内涵就是:乐居、乐业、乐学、乐商、乐游。
为实现目标,发力点在哪里?许国斌透露,未来五年,该县将重点实施“五千工程”即:实现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超千亿,工业总产值超千亿,培育千家以上企业,建成千名领军人才队伍,建设千个新村聚居点。其中最为关键、最具挑战性的是:要实现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超千亿,必须在2011年117亿元的基础上,保持年均20%以上的增速。
“目标起点很高,但符合大竹的实际。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自加压力、跳起摸高,奋力追赶跨越。”许国斌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