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国家为什么打造合肥
国家为什么打造合肥:
1:合肥历史文化悠久,地杰人灵人文荟萃,经济发达物产丰富,水陆空交通四通八达,小康城市,文明城市,幸福城市,绿色城市,科教城市,有深厚的5000年的历史文化和非凡的经济底蕴,把合肥打造成为超级大都市,可以辐射整个安徽,让安徽经济翻数倍!更可成为南京和武汉突破发展瓶颈的核心推进器,可以说打造合肥是合肥人的骄傲,更是全安徽人的骄傲。意义十分重大。
2:合肥交通地位重要无需反驳,合肥话特别好听需要大力推广,科技公司多如牛毛。合肥人均收入年年升高并和房价一起比肩沿海发达城市的趋势,城内地铁高架四通八达,频临大巢湖,更有风景秀丽云雾缭绕高耸入云传闻有仙人修真所在的中部名山“大蜀山”,怡居评级AAAAAA超越杭州5倍。打造大合肥,这是推进中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幸福指数的必然。
3:打造合肥是国家规划发展的战略前瞻,仅次于河北雄安国家级特区。
4:合肥人勤劳文明素质高。真正的本土合肥市非常喜欢听别人说不好的,如果您在一个本土合肥人面前说说大合肥的好和坏,他都会微笑听您说并不时的点头,合肥人是善于接受不同意见的,具有很大的包容心。这几年来由于合肥快速的发展和扩张外来人也日益增加,但是来合肥的外来人和本地合肥人不同,外来人为了急切的想证明自己是合肥人,只要您一说合肥的不好就会立即反驳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如下面的回帖。这也说明合肥这个城市对外来人员的巨大吸引力和认同感,体现出合肥是个极具魅力的东方曼哈顿。
5:作为一名合肥老百姓,我没有楼下那些教授知识分子分析的透彻头头是道,反正我自豪我高兴,希望合肥尽快成为特大城市,让我们合肥人的生活更美好。作为合肥人,我深感幸福和期盼。
4:如果不打造合肥,合肥的老乡就会给我倒拇指!看已经有很多合肥老乡给了我倒拇指,这代表打造大合肥也是广大合肥人的真实迫切心声。
⑵ 在安徽合肥上大学感觉如何
在科大读三年研究生,学校比较安静单纯,生活上消费算便宜,购物就去国购广场,当时合肥四季开放的游泳馆比较少,常去文采,合肥游泳馆那边游,夏天就去安大游,安徽人,所以口味也算习惯,毕业后也想留合肥,主要觉得合肥压力小些,认识的朋友同学也多,毕业时,感觉合肥的问题在于没有太对口的工作,有个农行的工作应聘上,但貌似不是省行,觉得去了以后把自己的专业就荒废了,还有个38所的工作,觉得待遇太低吧,还有人行也应聘过,总之最后没留合肥,去了当时不太想去的上海,在上海四年了。感觉合肥的问题在于没有真正意义的有技术含量的大企业,想留住人才相对比较难。
⑶ 中国哪些城市的幸福指数高
第一名:南京
说到南京,很多人第一反应会想到“金陵古都”,南京是江苏省省会城市,位于长江下游,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南京内水域面积发达,有秦淮河、金川河、玄武湖等大小河流湖泊。水资源丰厚,当地的环境也适宜居住。另外,南京地处交通枢纽位置,位于江浙沪地区,本身经济实力雄厚。南京的科教资源也十分丰富,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河海大学等知名高校都位于南京。相比一二线城市来说,南京没有那么紧张的工作节奏,本身经济也比较发达,人均收入水平较高,所以南京市民的幸福感指数最高。
第二名:长沙
长沙同样也是历史文化名城,有楚汉名城之称,长沙是长江中游地区的重要中心城市,地处铁路、公路干线交汇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几年长沙发展速度很快,农业、工业、服务业协同并进。同时长沙也是中国(大陆)国际形象最佳城市、东亚文化之都,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医疗资源丰富。
第三名:合肥
合肥是安徽省省会城市,古称“庐州”。合肥是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也是国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合肥科研教育资源也十分发达,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大学等多所着名高校。
第四名:广州
一线城市里面,只有广州进了幸福感前十强的城市榜单。这是为什么呢?与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相比,广州的房价并不高,但是经济实力非常雄厚。广州是珠三角经济带的明珠城市,和深圳、香港、澳门等发达城市共同形成粤港澳城市带。
广州拥有全省80%的高校资源,人均住户存款全国前三,人均可支配收入全省第一名。广州气候温和,雨水充沛,没有严寒,春节期间正是广州花市繁盛时期,所以广州自古就有“花城”的别称。
另外,广州美食众多,是中国十大美食之都,粤菜更是重要的菜系之一,素有“食在广州”的说法。这也是广州深受大家喜爱的一个原因,毕竟吃得开心也是幸福感的重要。
出人意料的是,北京、上海、深圳这三个超一线城市竟然没有上榜。有网友表示,这三个城市生活压力太大了,尤其是北京,买房子压力太大了,工作节奏太快,没办法享受生活。上海、深圳也是类似的情况,令人感受不到“幸福感”。
幸福感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收入、财富、地位都不是决定因素,但是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人的幸福感。无论在哪里生活,幸福感都是需要我们自己好好经营的。
⑷ 张恒男是歌手吗
男性张恒不是歌手,详细如下:
1、张恒,男,中国男子射击队运动员,1993年生。山东淄博人,2004年由临淄区选送到淄博市竞技体育学校,跟随杨雷教练进行专业射击训练。2010年11月被选入山东省射击队进行试训。
2、张恒,男,演员,出生于1984年3月,代表作有电影《国医》电视剧《赖汉的幸福指数》等剧,因其在《赖汉的幸福指数》中的表演获得好评。
3、张恒,男,赛事总监,中国内地90后女演员郑爽的前男友。2019年,张恒与郑爽合开了上海鲸谷座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2019年12月18日,张恒和郑爽正式分手。
(4)合肥头条幸福指数多少扩展阅读
另外女性张恒也不是歌手,详细如下:
1、张恒,女,中国内地女演员,1978年11月29日出生于安徽合肥,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本科班。1997年,在琼瑶古装剧《还珠格格》中饰演塞娅公主,这是她的首部电视剧作品。
2001年,与刘蓓主演反腐题材电视剧《红色康乃馨》中饰演让人捉摸不定的“康乃馨”蓝念萁。
2、张恒,女,网络词曲创作、影视后期制作人。出生于1991年10月02日。2004年兰州围棋比赛获得初段,2008年毕业于《清华万博》并注册了个人音乐网站开始编曲,2009年开始学习视频后期特效制作,2012年出了自己的个人音乐剧。
⑸ 在南京一万元工资和在合肥五千元工资比哪个幸福指数高
当然是南京的一万元工资幸福指数高。首先南京是六朝古都,国际化大都市,其次南京的平均收入、平均消费也不可能比合肥高出50%。
⑹ 合肥发展怎么样 》
未来五年,合肥要集中力量重点打造和初步建成科教先导、创新驱动的文化实力城市,开明开放、机制完善的文化活力城市和繁荣旺盛、特色鲜明的文化魅力城市,并立下目标:城市文化建设的主要指标和综合实力居中部省会城市前列,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500~600亿元,占全市GDP的8~10%,成为合肥市重要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之一,区域性文化产业中心地位得到确立。
“十二五”期间,合肥将重点发展出版发行、广播影视、工艺品制造、文化旅游、创意设计、数字动漫、广告会展和娱乐休闲等八大产业。在城市的规划建设中为文化布点留空间,不为文化建设留遗憾,真正做到城市规划建设到哪里,文化布局就到哪里。
图书馆将越来越多
在发布的合肥市“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记者看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被提到重中之重,一个个文化建设大工程将“亮相”,建滨湖电视观光塔,打造合肥文化地标;按照适度超前的要求,高起点建设合肥市博物馆,让很多在合肥本土挖掘出来、至今没能与市民见面的“合肥文物珍宝”重见天日。
“十二五”期间,合肥市还将建合肥市中心图书馆,届时将以滨湖中心图书馆为核心,盘活公共图书馆、单位与学校图书馆的资源,建立图书馆网络,覆盖合肥市街道、乡镇,到时候家门口都能享受到图书馆资源,同时,还将建设县区文化馆、图书馆、博物(展览)馆、体育馆、多功能影剧院和文化广场等文化基础设施。
享用图书馆的不仅仅是大人,孩子们的暑假也将有了好去处,根据规划,合肥市少儿图书馆新馆也在计划之列,有望达2万平方米,免费向社会开放。同时,合肥还将建设市文化馆。
文化遗产都进数据库
合肥地方文化是我们的集体记忆、精神特质和文化底色。“十二五”期间,合肥要实施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编制合肥市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专项规划,建立合肥市文物和非遗数据库,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上,合肥市将开展非遗保护人才培训,资助非遗传承人,制作非遗影音资料,组织非遗展演,政府采购民间文化产品,储备省和国家非遗保护项目,命名民间文化艺术乡村(社区),在全社会形成自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
合肥还将实施文化遗产挂牌保护,并开展普查,制定相应保护利用措施。合肥有哪些民间故事传说?合肥流传着哪些民间歌谣?这些文化资源都将被纳入合肥“四大文化典籍出版工程”。即将开展的庐剧振兴与创新行动将让庐剧迎来发展的春天,不仅将推出一批德艺双馨艺术人才,还将推出5台新戏。
将测评居民幸福指数
“十二五”期间,合肥市力争进入全国文明城市行列。合肥首次提出建设社会“文明细胞”,同时,开展十大类文明示范单位创建活动。
对于一个文明城市来说,老百姓的幸福指数很关键,合肥也将启动“城市文明指数”和“居民幸福指数”测评,根据测评结果开展相关建设活动,有针对性地解决人民群众迫切需要改善的问题,提升居民幸福感。对于爱读报的人来说,今后,在小区里也可以用LED电子阅报亭读报了,合肥市计划“十二五”发展居民小区LED电子阅报亭文化终端,推广社区、乡村宣传橱窗和阅报橱窗。
在城乡公共服务信息化平台建设上,合肥市将基于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技术,建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合肥市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网络化、智能化的公共文化数字中心、家庭文化数字终端
⑺ 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表现
这个问题提得真好。
有人说,教师像燃烧的蜡烛,照亮了别人,却毁灭了自己。但我要说,教师在燃烧,但不应该像蜡烛燃烧形骸,而是燃烧永不熄灭的生活激情;点亮的不仅仅是学生,还有自己的人生之路。教师要给学生以幸福,自己应先成为一个幸福的人,一个能够感受幸福、创造幸福、传递幸福的人。
我们做老师的,最大的幸福应该来自学生。就像艺术家在观赏自己创作的满意的艺术作品,就像农民看到丰收的庄稼,作为一个教师,当看到自己的学生取得了优异的学习成绩,获得了精神的成长时,我们的幸福感就像获得丰厚收获的劳动者一样,因为我付出了,我收获了,我的价值在孩子身上得到了体现。
上学期开学前几天,考上北大的一个毕业生回到母校,看望小学时的两个恩师,说起该同学小时候的事,两位老师是如数家珍,班主任老师一个个地报出当初那个班孩子的名字和如今考上的大学,满脸的骄傲与自豪,语文老师还在朋友圈晒出了当初那个班孩子们的照片,这分明是在晒幸福,晒为人师的幸福啊!
好多年前,我教过一个智商只有50的孩子,每次我外出学习,他天天都会来我的办公室门口转,为的是看看我回来没有,若看到我回来了他也不表达什么,就只蹦跳着去班级告诉同学们“张老师回来了”。虽然这个孩子每次考试都不及格,但是我仍然感激他,他让我感觉到做老师的责任,感觉到被别人所需要,这是多么幸福的事情。我的父亲直到去世前还后悔因为要转户口而让我念了师范,他觉得若让我读高中此时一定会有更好的发展更好的生活,每每此时,我都安慰我父亲说,我现在不是挺好吗?要是我做了别的可不一定能做这么好。也确实是如此,尽管生活很清贫,尽管地位不够高,但是我在我的教师职业中享受到乐趣,感受到职业的幸福和生命的尊严,这不是最重要的吗?
其次,教师的幸福感还应该来自于我们自身的专业成长。当我们精心设计的一节公开课得到别人的认可,当我们熬了几个晚上写出一篇教学论文,当我们精心修改数遍的文章变成铅字,当我们得到某个骨干教师的称号,当我们得到一张“优秀教育工作者”证书……老师们,你能说你没感受到成功的乐趣,没感受到幸福吗?
我很欣赏新东方俞敏洪先生说的一段话:“人的一生总需要有点理想光辉,理想的光辉就像太阳一样,你迎着太阳走,光明总在前面引路。每个人都希望追逐财富名声地位,这些东西就像我们在太阳底下的影子,你要去追逐影子永远踩不到头上,你迎着太阳走,影子就会跟着,所以财富、名声、地位都是理想的副产品,你只顾追逐理想,其余的会跟着来到。”
这句话一点不难理解,就是说你确立目标追逐理想,那么房子车子以及名声地位随之就会跟着到来。对于我们一线教师来说,我们的理想是什么?我想最朴实最真实的就是做一个好老师,成为名特优老师。当你成了名特优老师,你就会知道真的不仅仅是个虚的名号。
那么究竟怎样的老师才是好老师?这个没有定论,更没有尽头,即使我已经成了特级教师,我仍然觉得自己不够好,做一个好老师是我们所有人的目标,但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们永远在路上!
还有一句话,追求我们的教育理想,从什么时候开始努力都不迟。李吉林老师说她的成长是从评上特级以后才开始的,于永正老师从39岁才开始慢慢起步。所以从现在开始,哪怕你已经40岁,50岁,只要你有梦想,只要你有追求,理想之光都会伴你前行!
当然没有谁的成功是偶然的,天上不会掉馅饼,于永正老师说:“成名要靠自己,靠超出别人十倍、百倍的付出。“是啊,每一种成功的背后都有一个咬紧牙关的灵魂。那课堂上的挥洒自如,背后不知道有多少难眠之夜。成长需要机遇,但机遇决不能依靠等待。于无声处,于不为人知处,默默努力,静静成长,机会总会对你倾心眷顾的。
祝愿老师们都能挺直幸福的脊梁,过上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芹梦轩 @仪征之声 #教育微头条# ?#我要上头条# ?#教师#
⑻ 中国哪个城市幸福感指数最高
中国城市幸福指数大排行 北京上海深圳排名最低!
一份名为《中产家庭幸福白皮书》于近日发布,根据调查结果,江苏、四川、福建、重庆四地幸福指数最高,有近半数的被调查者对家庭生活现状表示满意。而经济最为发达的深圳、北京、上海幸福指数最低,成为中产家庭心中“不够幸福”的城市,或者称为“伪幸福”。
这些城市之所以幸福感指数低下,是由于家庭经济压力较大,尤其是高昂沉重的房价负担,加上工作竞争激烈、交通拥挤、子女教育成本高等因素。
这份《中产家庭幸福白皮书》是通过对全国10个城市7万余名20岁~40岁中产收入人群发放关于“中国中产家庭幸福指数调查”的问卷统计结果所得,选择中产家庭的标准为年收入在5万元以上。
调查发现,从收入看,家庭年收入在11万~20万的人群幸福感最强;从年龄看,30岁~35岁的人群家庭幸福感最强,从地区看,生活在二线城市中产家庭的幸福感较一线城市强。
该《白皮书》分析,健康、情商、财商、家庭责任以及社会环境被绝大多数调查者认为是影响家庭幸福最重要因素。同时,家人之间的沟通也是影响守护家庭幸福的重要因素,并且与其他四个重要因素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缺少与家人相处的时间”也成为一线城市中产家庭低幸福感的原因。
几年前,深圳市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项目组对深圳全市户籍登记系统进行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结果让人咋舌:深圳居民精神疾病总患病率达21.19%,也就是说,深圳5个人中就有1个人有精神疾病,这个结果是10年前患病率的4.4倍!
深圳康宁医院副院长、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杨洪告诉记者,与近年国内其它地区的相关调查相比,深圳精神病患病率和发病率都是全国最高的。即使在经济发达的浙江地区,调查结果也只有17%。“简单举个例子,我们医院的心理救援热线每天都能接到40多个心理咨询电话,其中年轻人、有学历、收入高的人群占了绝大多数。”不仅精神病发病率高,深圳康宁医院曾做的一次调查统计显示,深圳每年自杀人数在2000人左右,已超过每年的交通死亡人数,这个数字在全国都算是非常之高的。
杨院长分析说,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此外,我们研究发现,亲情薄弱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与其他城市相比较,‘家’的概念在深圳比较缺失,许多人的精神压力得不到亲人的慰藉,无处宣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