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么是正确的幸福观,如何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幸福的涵义是:感觉宁静、祥和、优雅、如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无生存之忧烦,无未来之担心,意达万物,智通万事。
幸福来自于无私奉献,无私奉献的越多,幸福会越多,一个自私自利的人,一个一辈子只为自己活着的人,是永远体会不到幸福的滋味的。为着人类的幸福,为着所有生命的幸福而忘我奉献服务的人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无私服务的对象越多,幸福会越多,无私服务的对象越少,幸福会越少。
2. 中学生应树立怎样的幸福观
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等,你只要去搜索一下,答案就会有好多.你得看你怎么对待了,人与人不同,自然那些观点就有所不同了,不能一概而论的.
人生观:你只要有自己的理想,并努力去实现,那就可以说是你的人生观.
价值观:就是当你真正实现了你的理想,成就了你的事业,价值观自然有了.
幸福观:当你把你的所有以上观点都做到了,并得到你的认可,你身边人的认可,你就是幸福的了,这也就是你的幸福观.
3. 论述对树立正确幸福观的认识
当前社会处于转型时期,现代生活使人们的压力日益加大,很多人的心理和精神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表现为焦虑、困惑、急躁、压抑、对现实不满,总之:认为自己不够幸福。
那么,什么是幸福?加拿大女作家门罗曾经说过“幸福始终充满着缺陷”。不错,生活不可能尽善尽美,人生总会遭遇磨难和挫折,缺陷本就是人生的一部分。如果一味去追求“无缺”,反而会离幸福越来越远。只有接受“幸福始终充满着缺陷”这个现实,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才能感受到真正的幸福。
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树立正确幸福观,有必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提高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很多人遇到心理问题不敢去就诊,怕被人看不起,这源于对心理健康问题认识的不足。应改变这种狭隘的认识,促进对精神疾病的公开讨论。
二.建立全方位的、立体型的心理调适和疏导机制。设立免费心理急救热线,让心里健康讲座进入社区,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相关课程,开通不同形式的心理咨询渠道,由家庭、医院、学校和社会团体等齐抓共管建立心理疏导系统,形成社会合力,应对心理问题。
三.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标准。从法律上规范对心理精神方面疾病的治疗,把有心理精神疾病的人纳入到依法治理治疗的轨道上来。从法律上规定政府和民间团体给予支持,确保资金来源。同时,严格心理咨询机构的准入标准。
四.加强教育,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和幸福观。学校应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挫折,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幸福观。同时,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公众参与型的活动,对公众普及和宣传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通过不同形式的媒体,宣传积极向上的观念,引导正确的社会价值观。通过教育使人们在某种程度上能够自我调适和疏导心理问题。
五.培养和充实心理治疗专业人才队伍,提高心理治疗的整体水平。组织心理健康知识培训,邀请专家研讨讲座,通过专业化的培训和指导,培养一大批心理健康领域的专业人才,补充到相关工作岗位上去,建成高素质的精神疾病医疗团队,提高我国心理精神疾病的治疗整体水平。
提高民众的心理健康水平,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是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是创造积极乐观、美好生活的前提,是提升个人幸福感的基础。只有正确认识心理健康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幸福观,同时建立心理调适和疏导机制,形成社会合力共同应对,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就定能解决心理健康问题。
4. 幸福观是什么呢
幸福观是指人们对幸福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人生观在幸福问题上的特殊表现,是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生活的价值目标不同,幸福观也就不同。
例如:在中国宋明理学认为:人们追求物质幸福是一种邪恶的“人欲”,与“天理”不相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所有这类反对追求现世幸福的幸福观,在实践上都要求劳动人民对于现实社会的不公平逆来顺受,放弃追求自身应得的利益。
(4)学生中职幸福观是什么扩展阅读:
哲学家的幸福观:
1、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亚里士多德关于幸福的学说在《尼各马可伦理学》参见[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着,廖申白译:《尼各马可伦理学》,商务印书馆,2003。一书中有专门的论述。其主要的观点为:幸福是终极目的。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最后的目的就是至善,而至善就是幸福。
2、伊壁鸠鲁的幸福观:伊壁鸠鲁(公元前341~公元前270年),古希腊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伊壁鸠鲁阐述了他的幸福观,概括起来有:肉体的健康和灵魂的平静乃是幸福生活的目的;快乐是指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纷扰;遵循理性和美德是幸福的保障。
3、马斯洛的幸福观:马斯洛说,基本需要必须得到满足,否则我们将要得病。基本需要的满足会导致各种各样的后果:产生有益的、良好的、健康的、自我实现的效应。
马斯洛认为,所有的需要都可以归结为五个层次,即基本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基本需要虽然是低级需要,但是优势需要,是满足其他需要的基础,也是推动人们行动的强大动力。安全需要是比生理需要较高一级的需要。
5. 正确的幸福观是什么
幸福观是人们对自身所具备的生存与发展条件的一种肯定的情感体验,是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反映。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认为,劳动是幸福的源泉,道德是幸福的前提,幸福是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的结合,是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社会为每个人追求和实现幸福提供了基本条件。做幸福的教师,幸福地做教师,既是教育事业的必需,也是教师个体生命的必需。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升人的生命质量,使人成长为自由、全面、健康的人,这就要求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要一起幸福起来。一、深刻理解身为教师的幸福理解幸福既是拥有幸福的基础,又是拥有幸福的前提。幸福是什么?是儒家的“仁”、道家的“无”、佛家的“涅槃”,还是苏格拉底的“美德”、柏拉图的“和谐”、亚里士多德的“至善”,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探讨过幸福。概括起来,对幸福的理解可以分为以下三种:一是以外界标准界定幸福;二是以内在情绪体验为标准界定幸福;三是以个体的主观判断为标准界定幸福。由此可见,幸福感是一种主观感受,是需要得到满足、潜能得到发挥、力量得以增长所获得到持续快乐体验。教育是心灵的事业,做教师应当是一个幸福的职业。
6. 作为21世纪中职学生,我们的使命是什么怎么样才能完成历史赋予的使命为主题,写800字学习心得
写作思路:确立中心,围绕选材,确定重点,安排详略,选材时要注意紧紧围绕文章的中心思想,选择真实可信、新鲜有趣的材料,以使文章中心思想鲜明、深刻地表现出来。
正文:
21世纪,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应当不时地给自己“充电”,这时候,就体现了幸福观的重要性。
有人怀抱着一种妥协的幸福观,这是不可取的。我们是青年,在选择自己要学习的知识时,应当给自己多一点选择。因为这时候我们的大脑没有发育完全,我们的智识还有限,而这个世界在飞快地变化。这时候所作出的选择很可能是我们有一天不适应,不喜欢或是被时代淘汰的东西。而做加法,会给我们更多的可能性,在给自己充电时,有更多的选择。
这时,有人认为只要坚持自己选择的,我妥协,我看开,我豁达,不就可以了吗?这就体现了幸福观的不同,这种幸福观是妥协的幸福观。
那些历史上真正收获了豁达心态的人,王维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杨慎“是非成败转成空。”请问他们是在什么时候收获了这种豁达?是遍历人世的沧桑,是经历过繁华,他可以品味到繁华。就算我们退一步俗一步讲,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和思考多一点,可以领悟到繁华,才可以真正的豁达。
7. 大一思修简述什么是幸福观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科学辩证的幸福观,是多方面的有机统一。马克思说:“对于一个忍饥挨饿的人来说并不存在人的食物形式,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 ”马克思主义在肯定人的物质幸福的基础上,特别注重人的精神幸福,注重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的统一;幸福不仅是对生活的享受,更是通过劳动对生活的创造,是享受和劳动的统一;社会幸福决定着个人幸福,个人幸福丰富着社会幸福,是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指出,人生最大的幸福在于奉献,在于为人类谋福利。马克思说:“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它是为大家而献身;那么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8. 什么是正确的幸福观,得失观,苦乐观,金钱观
1、幸福观:把幸福的创造和幸福的享受结合起来,并把创造幸福作为前提,然后才谈得上享受幸福。因为对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来说,没有劳动就没有幸福可言。
2、得失观:把个人得失与整体得失统一起来看,把国家和人民的得失放在首位,不惜以自身的“失”,来换取国家安宁、人民幸福的“得”。
3、苦乐观: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在于消灭一切剥削阶级,解放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使人人都过上自由、平等、和平、幸福的生活。
如能在这个伟大的事业中贡献出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力量,即使需要历尽千辛万苦,也是快乐的;如不能实现这个理想或不能为实现这个理想贡献力量,则是痛苦的。苦与乐是辩证的统一,“苦”是手段,“乐”是目的,“乐”必须通过“苦”才能达到,即“苦尽甘来”。
4、金钱观:正确的金钱观,指导我们通过合乎道德与法律的正当途径挣钱,把钱用到有利于国家社会他人的地方,用到有利于全面发展自己、实现人生价值的地方。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我们的灵魂更纯洁,道德更高尚,人生更有意义。
9. 幸福观的理解是什么
幸福观是指人们对幸福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人生观在幸福问题上的特殊表现,是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生活的价值目标不同,幸福观也就不同。人们的幸福观受一定时代和当时社会条件的影响,在阶级社会里还打上一定的阶级烙印。
在伦理学史上,关于幸福同道德的关系、幸福的具体内容、实现幸福的途径等问题,各派思想家论说不一。一些唯心主义哲学家把道德同幸福对立起来,或以为幸福在于天国的理想,或以为追求“物欲”即是不道德,从而主张禁欲主义。宗教道德的幸福观则要人们忘掉现实的痛苫去追求天同的理想。
在中国,宋明理学认为:人们追求物质幸福是一种邪恶的“人欲”,与“天理”不相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所有这类反对追求现世幸福的幸福观,在实践上都要求劳动人民对于现实社会的不公平逆来顺受,放弃追求自身应得的利益。
旧唯物主义思想家肯定人们追求幸福的道德意义,甚至把幸福等同于道德,主张“幸福就是德性”。
(9)学生中职幸福观是什么扩展阅读:
相关延伸:提高幸福感的方法:
1、享受瞬间
要生活在这样一种状态下:把孩子的微笑当成珠宝,在帮助朋友们中得到满意感,与好书里的人物共欢乐。
2、控制你的时间
幸福的人确定大的目标,然后落实在每天的行动中。一天写300页书是件很难的事,然而每天写两页则非常容易办到。这样坚持150天,你就可以写成一本书,这个原则可适应于任何工作。
3、增强积极情绪
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消极的情绪使人沮丧,而积极的情绪催人奋进。幸福的人做的一件事就是努力消除消极情绪。
4、优待身边的人
人们要学会很好地对待亲近的朋友、配偶,能够一下数出5个亲密朋友的人,有60%的人比不能数出任何朋友更感幸福。
5、面带幸福感
实验表明真正面带幸福感的人,他们更感到幸福。研究表明,经常欢笑更能在大脑中引起幸福的感觉。
10. 什么是正确的幸福观,得失观,苦乐观,金钱观
1、幸福观:把幸福的创造和幸福的享受结合起来,并把创造幸福作为前提,然后才谈得上享受幸福。因为对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来说,没有劳动就没有幸福可言。
2、得失观:把个人得失与整体得失统一起来看,把国家和人民的得失放在首位,不惜以自身的“失”,来换取国家安宁、人民幸福的“得”。
3、苦乐观: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在于消灭一切剥削阶级,解放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使人人都过上自由、平等、和平、幸福的生活。
如能在这个伟大的事业中贡献出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力量,即使需要历尽千辛万苦,也是快乐的;如不能实现这个理想或不能为实现这个理想贡献力量,则是痛苦的。苦与乐是辩证的统一,“苦”是手段,“乐”是目的,“乐”必须通过“苦”才能达到,即“苦尽甘来”。
4、金钱观:正确的金钱观,指导我们通过合乎道德与法律的正当途径挣钱,把钱用到有利于国家社会他人的地方,用到有利于全面发展自己、实现人生价值的地方。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我们的灵魂更纯洁,道德更高尚,人生更有意义。
(10)学生中职幸福观是什么扩展阅读
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了金钱的本质和历史作用,认为金钱作为物质财富,是人类创造的,并为人类服务,人类应当是金钱的主人,而不是金钱的奴隶。
人们依靠自己的劳动创造财富,获取财产、金钱,是光荣的,而那种用剥削、掠夺欺诈的手段不劳而获,则是可耻的。金钱在促进商品交换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但金钱并非万能,世界上有比金钱更重要、更宝贵的东西。
居里夫人放弃“镭专利”的巨额金钱,毅然将炼镭的技术公布于世,并把自己几乎全部奖金捐给了科研事业和战争中的法国。着名数学家华罗庚于1950年拒绝美国伊利诺大学终身教授的重金聘约,携妻子儿女一起越过太平洋的惊涛骇浪,投身于祖国的建设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