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笛卡说:幸福就是肉体无痛苦,灵魂无纷扰。这句话是否正确
试试看幸福不幸福再说。可惜这样的理想,无论是肉体无痛苦,还是灵魂无纷扰,都是难以实行的,因此然如何证明在这两种情况下人就是幸福的呢?
笛卡尔大概是这样想的,幸福的对立面是痛苦,而人的痛苦不外两种,肉体的痛苦与精神的痛苦,没有了这两种痛苦,那么大概就是幸福吧。这是他的假想,他也不知道这样到底会不会是幸福的,但他想,这也许就是他想要的幸福。
没错,每个人定义的幸福不一样,追求的方式也不一样。我认为幸福不止一种。
❷ 幸福是什么是不是奥特曼打小怪兽
幸福是痛苦的对立面,两者互为一对矛盾。这一对指代的是人的生活状态的好与坏,包括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
等你成熟了就自然会感受到的,因为只有经历了,或者认识了幸福的对立面——痛苦,才能真真明白幸福原来真的很简单。
❸ 金钱与幸福的关系
今天早起,窗外阳光明媚,突然感到好幸福。幸福是什么?我对主流观点有一些补充意见。幸福就是身体健康、家庭美满、经济富足的表现。其实,幸福,有时候就是一个状态。对,阶段性状态。准确定义:幸福,就是欲望得到满足时的状态。这个状态是动态的,幸福也是动态的,一生中幸福的状态大于不幸的状态,人生幸福指数就及格了。
幸福与金钱的关系,三句话终于说明白了,你的幸福指数及格吗?
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开篇写道: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所以,幸福是自己的事,不幸则是外界造成的,在不幸面前,能不能摆脱不幸,则是内心幸福能力的问题。
比如说,金钱买不来幸福。我就奇怪了,幸福与金钱有关吗?既然说金钱与幸福无关,那么,有钱怎么是幸福的对立面呢?幸福,是欲望得到满足的状态。没有基本的衣食住行的经济能力,贫贱夫妻百事哀,任何欲望得不到满足,你连幸福的状态都没有。
你会反驳,生活在山沟里的人幸福,因为他们没有多少欲望,可能当他们生病的时候,一样痛不欲生。问题是,你明知道山沟里欲望少,那你为何不去山沟里呢?有钱是幸福的前提,虽然不是充分必要条件,但没有钱万万不能。夫妻恩爱,但爱人生病,如果没有钱治病,你能说幸福与金钱无关吗?
幸福与金钱的关系,三句话终于说明白了,你的幸福指数及格吗?
有人说,幸福,就是生活中的小确幸。这也不对。许多作家喜欢写小确幸的鸡汤文章。今天看见迎春花开了,一个小确幸。明天看见落英缤纷,又是一个小确幸。但是一连串小确幸而支撑幸福吗?不能。后天,你孩子没挤进名牌幼儿园,你马上觉得不幸福了,那些迎春花立刻见鬼去了。对不对?而且,孩子没考上名牌幼儿园,会成为你很久感到不幸福的源头。想起来就伤心,对不对?迎春花年年开,但那些不幸的事情,可能困扰你一生。
所以,我认为幸福的含义,主要包含这些内容:经济富足、身体健康、平平安安、家庭美满、子女争气、健康长寿、烦恼短暂。我觉得这些因素组合起来,才是幸福。当然,幸福是一种状态,是阶段性动态的。比如,你有钱有健康有家庭,遇到别人不公平对待你了,你也会难受很久。这段时间,你感到不幸福,因为你忽略了你到手的那些幸福因素。因为这些幸福因素,已经在你手上了,反而忽略了它们,更关注一时一地的失去,对不对?
幸福与金钱的关系,三句话终于说明白了,你的幸福指数及格吗?
幸福,就是一种持续的欲望得到满足的状态。持续的时间越长,幸福时间越长,幸福时间大于烦恼的时间,你这一生就是幸福的。你说,有人从一出生就幸福到死的吗?没有。那些白富美,也会为高富帅花心而不幸福,那些高富帅也会因为审美疲劳而劈腿。别人看来,他们都这么幸福了还惹事,可是换位思考,高富帅天天看白富美也疲劳了啊。别人认为他们不知足,他们认为他们在囚笼。
综上,幸福,就是你欲望经常得到满足的持续状态。说句大白话,就是知足常乐。这才是幸福的根源。没有这一条内心的因素,幸福不是没有,而是短暂的间断的。今天买了一个包包,幸福三分钟,看见别人又换了新裙子,马上又不幸福了。你说这样的心态,有多少钱也不幸福。只要满足衣食住行的基本条件,保持持久幸福的能力就在自己的手上。
❹ 阅读题“幸福没有榜样”答案
1、文章告诉我们,幸福没有榜样,其中“榜样”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
2分)
2、“幸福”的对立面就是“不幸”,根据你平时的积累,请你为“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这句话写出相对的下一句。(
2分)
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
。
3、文中所说的“幸福观不一致”的原因有哪些?(
2分)
4、文章第②自然段主要运用的是论证方法,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
。请从文中再找一例予以说明(
4分)
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分)
A、幸福没有榜样
B、幸福是一种感觉体会
C、幸福是模糊的
D、幸福属于自己
答案:
1、(
2分)模式(自己心中的期望值
与别人攀比幸福的标准)
2、(
2分)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3、(
2分)①人们对幸福的理解也是千差万别的②不同人有不同的感受③不同时期也有不同幸福观(答对两点给满分)
4、(
4分)举例论证(
1分)使文章表达具体充分,增强说服力。(
1分)
示例:第④自然段用“远房侄女”的事例,具体有力的论证了“幸福就在心里”的观点
。
(
2分)
5、(
2分)A
本文来自:
[好语文网][
http://www.goodyw.com
]详细出处参考:
http://www.goodyw.com/mod_article-article_content-article_id-1980.html
❺ 幸福能用金钱来比较吗
幸福和金钱不是一个概念里面的两个对立面,所以无法比较,但是,幸福是可以用金钱买来的,幸福也可以不需要金钱,看你如何定义幸福了。一个关爱的眼神也是幸福,这就不需要金钱。
❻ 幸福与什么对立
幸福是无处不在的
只要你去发掘
早晨的一缕阳光是幸福
夏季的一丝微风是幸福
如果你认为幸福与什么对立的话
那就是与你的心对立
心冷
就不会去感知幸福了
❼ 不管是结婚还是离婚都是为了以后能够幸福,你觉得结婚和离婚是对立的吗
一、我认为结婚和离婚,其实并不是对立面,而是选择不同而已,结婚和离婚同样都可以拥有幸福,只不过幸福的方式不一样而已。
离婚之后,大多数女性都会获得更大的自由,他们认为自己可以独立生存,自己可以养育父母,他们并不需要依附男人而生存,所以在离婚之后,大多数女性都会比男性更加幸福,因为他们会利用多余的时间去旅行、去逛街、去消费、去打扮自己,更多的时间都是为了取悦自己,而不是为了家庭,当然我们也必须承受在节假日里一个人的孤独。
❽ 关于语文阅读,幸福没有榜样答案!~!!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 幸福,完全在于自己。自己有个真实的人生,对自己的人生尽力了,负责了,对得起社会,对得起父母与妻子儿女,就是充实的人生、快乐的人生。心存快乐,就是幸福。幸福,在自己的心中;幸福,没有榜样,也无须榜样。
2.第二段中举“乞丐”、“大款大腕”吃饭的例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答:对比论证法。起作用就是说明,幸福是不同人对其有不同的感觉,不可以同一而论幸福的样子。
3.为什么说幸福观是模糊的?
答:因为幸福观是一种感觉。是一种摸不到、吃不到的实体。但是幸福是没有模式和榜样。而且人们对幸福的理解也是千差万别的。生活在大体相似的环境里,一百个人眼中的幸福观,或许不止一百,有时同一个人,不同的时期就有不同的幸福观。
4.文中通过作者的一位远房侄女的事例意在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答:不要只看到别人幸福,不要只羡慕别人的幸福生活而忽略了自己的本来的幸福,只要感觉到自己幸福就好。
5.通过本文的阅读,相信你会对幸福有更深的了解。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现在的你对幸福的理解。
答:忘记不开心的事情,只记住开心的事情,活得舒心、活得安心。就是幸福的人生。_
6.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在文中引用了梁实秋、孟德斯鸠等名人关于幸福的论述。你能另外写出一条有关幸福的名人名言吗?
答:忘记过去 坏记性是变得幸福的一大法宝。 —— 丽塔.梅.布朗 _
❾ 幸福与金钱的关系,三句话终于说明白了,你的幸福指数及格吗
今天早起,窗外阳光明媚,突然感到好幸福。幸福是什么?我对主流观点有一些补充意见。幸福就是身体健康、家庭美满、经济富足的表现。其实,幸福,有时候就是一个状态。对,阶段性状态。准确定义:幸福,就是欲望得到满足时的状态。这个状态是动态的,幸福也是动态的,一生中幸福的状态大于不幸的状态,人生幸福指数就及格了。
幸福,就是一种持续的欲望得到满足的状态。持续的时间越长,幸福时间越长,幸福时间大于烦恼的时间,你这一生就是幸福的。你说,有人从一出生就幸福到死的吗?没有。那些白富美,也会为高富帅花心而不幸福,那些高富帅也会因为审美疲劳而劈腿。别人看来,他们都这么幸福了还惹事,可是换位思考,高富帅天天看白富美也疲劳了啊。别人认为他们不知足,他们认为他们在囚笼。
综上,幸福,就是你欲望经常得到满足的持续状态。说句大白话,就是知足常乐。这才是幸福的根源。没有这一条内心的因素,幸福不是没有,而是短暂的间断的。今天买了一个包包,幸福三分钟,看见别人又换了新裙子,马上又不幸福了。你说这样的心态,有多少钱也不幸福。只要满足衣食住行的基本条件,保持持久幸福的能力就在自己的手上。
❿ 我们如何理解幸福和苦难
欧陆哲学的贡献: 艾美�6�1万�6�1德意珍,伦敦,密德萨斯大学,2012-1-23总体介绍这一章主要讲述一些欧陆哲学家的贡献,这些哲学家把关于幸福的思考与对于苦难的经验进行了对照。考虑到本书其他的几章不但涉及了早期的欧陆哲学,而且还涉及了古典哲学的贡献,因此本章专门聚焦于19世纪和20世纪的哲学家——特别是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的哲学家,但不包括后结构主义和后现代哲学家——所做出的贡献。本章的主题是,如果没有把幸福的对立面——苦难考虑在内,那么对幸福的追求在哲学意义上是否合乎情理。虽然这些哲学家对幸福的定义有所不同,但是他们都不主张将幸福作为人类存在的一个指标。本章将证明欧陆哲学家与雅典哲学家的看法是一致的,他们都普遍认为在幸福和苦难之间取得某种平衡非常重要——因为它们谁也离不开谁。
为此目的,我们将把本章讲述的欧陆哲学确定为自19世纪始到20世纪末的欧洲大陆繁荣的哲学。这不仅没有考虑在后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旗帜下的近代欧陆哲学,而且还忽略了许多重要的早期欧陆哲学的贡献。本章的焦点将是通过把人类境遇放到中心位置,革新了19世纪和20世纪欧洲思维的存在主义哲学运动。这些哲学都坚定地回归到人类存在是什么以及应该如何生活下去的基本问题。本章中的每位哲学家对人类生存目的的定义各不相同,但是他们没有一个人把人类幸福当作生活的目标。这使得很难从欧陆哲学的立场给幸福下一个定义,尽管如此,在文章结尾的时候我们将尝试这样去做。
这些哲学强烈地反对英美(Anglo-American)思维的分析和实证传统,并因此也提出一个迥然不同的对幸福的看法。我们看到积极心理学的现今趋势,它即是深深根植于英美的实用主义和实证主义的框架之下的,它正在促进着对人文学科中幸福这个概念的充满活力的实证研究取向,而欧陆哲学对此有着十分不同的视角,这种视角可能既是新鲜的又是我们需要的。欧陆哲学,像罗森(Rosen)定义的那样(1998, p. 665)——拒绝科学主义(比如,排他性地把科学当作一切事物的终极权威),倾向于历史主义(比如,采取这样的假设——我们在度过生命的历程中确定自己和自身价值),强调人类能动性、个人和道德转变的重要性,强调元理论(meta-theory)的重要性。
当前人们热衷于追求幸福,将此作为人类生活的首要目标,欧陆哲学家将对此进行追问:就人类自身来说,幸福、快乐和福祉是否能够成为值得永恒追求的目标?如果我们可以从欧陆哲学的历史学到一点东西,那就是幸福和福祉从来不能单列出来,而需要与它们的对立面——苦难和艰辛结合起来进行理解。
欧陆哲学家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该如何忘记幸福不是生活的终极目标?我们又何时才能忘记?我们为何在这个新兴的技术时代锲而不舍地追求幸福?我们何时开始认为生活的艺术可以被简化成积极思维的艺术(一些人似乎将积极思考等同于是良好的生活所必需)?什么样的巨变已经让我们远离那些古人从生活中得到的来之不易的洞见?这是对当代社会寻求安逸的本性(我们让自己麻痹于这样的信念——幸福能够获得并且必须获得)的反映吗?”欧陆哲学本质上有意地让人心绪不宁,挑战人们安稳的现状。
更为近代的欧陆哲学家强调的基本悖论之一是,只有我们准备好面对困难、麻烦和苦难时,我们才能找到舒适和安宁。只有我们准备好面对存在的张力,我们才能永恒地与之共处。克尔凯郭尔(Kierkegaard)预示了大量的此类说法。
接下来是:克尔凯郭尔的教化和生活阶段说
尼采的权力意志和对生命的热爱
海德格尔对生与死的重新拥抱
萨特的存在主义解决之道
梅洛-庞蒂和加缪的哲学波伏娃对不确定性伦理的接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