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幸福的源泉是什么
这是一个老掉牙的问题,也是一个纠緾不清的问题。可是,今天在龙游听了原龙游中学校长汪水土的讲座之后,我对于这个问题算是有了自己的答案。 恐怕大多数人都会说幸福的基础是物质,就连我的崇拜的鲁迅先生,他通过小说《伤逝》也明确地表达了这一个观点,没有物质条件,连爱情都是天方夜谭,更不用说幸福美满了。 但是物质生活真得是幸福的源泉吗?举个例子说明一下,两个人都有每月五千的薪水,甲可能非常满足,继而过着幸福的生活,然而乙可能整天抱怨着五千元太少了,不知何年马月买上房,买上车,出国……面对相同多的物质,一个幸福,一个痛苦,表现完全不一样,可见物质并非是幸福的源原。 年轻的时候,也啃过叔本华的着作,其中有个观点我深以为然,他认为欲望是一切痛苦的根源。当一个人想得到某件东西时,没得到之前会感到焦灼痛苦,那么得到后呢?就变得幸福了吗?绝没那么简单,得到之后将会有另一个更大的欲望产生,于是又开始焦灼痛苦,如此循环往复,使人无时无刻不处于痛苦的深渊之中。而这个欲望,往往就是物质因素所产生的。 追求幸福生活只盲目去看重物质条件的好坏,无疑是一种南辕北辙的愚蠢行为,特别是一些女性,找对象只挑条件好的,一双眼睛只往钱看,如此这般难道真的就可以幸福了吗?未必!最近新闻多报导一些嫁入豪门的女星,他们并未因为老公的巨富而过上幸福的生活,反而曝出丑闻,颜面无存。还有现在成为社会问题的剩女现象,当她们风华正茂,美丽无限的时候总想以自己的年轻为资本钓上一个金龟婿,可结果如何呢?都因为追求物质而失去了自己的青春,并极有可能赔上自己后半生的幸福生活。 既然物质的多少并不是幸福生活的源泉,那到底什么才是幸福生活的源泉?自然是平和乐观的心态和丰富的精神世界。这种话恐怕有点说教意味,或者说老调重弹。我可以举自己的例子,用那些追求物质的人看我的眼光可能说,此人没房没车没存款,以后肯定要过苦日子了。事实上果真如此吗?最了解我的人当然是我自己,我可以毫无疑问地回答,我感觉自己幸福,至于提到那房子车子,并不是幸福的保障或者说必备条件,何况现在没有,不代表以后没有。 我可以为自己选择一种简单的,却是自己喜欢的生活,比如说看书看电影旅游散步发呆逛街上网等等等等。而事实上,人的一生也都是有这些小事,琐事组成的,不同的是面对这些事情时有不同的感受。感受的差异,不是由物质决定的,而是由精神世界决定的。 随便举几个旅游的例子来说明一下,在烂柯山游玩,有的人游玩之后觉得没意思,因为他心里没有王质砍柴的那个动人传说,也没有着名理学家朱熹留下的一首诗。有人去了百草园,对那么一个小园子嗤之以鼻,因为他没有想起鲁迅的成长,也没有领悟鲁迅的伟大。有人去了黄河,对浑浊的河水不屑一顾,因为他没有意识到,正是这条河养育了一个民族……例子不用多举,精神世界丰富的人,对于这些景物自然有一种更高层次的认识,更容易产生一种精神上的愉悦,而精神世界浅薄的人,却无法获得这种愉悦感,因此旅游中获得的幸福感要少许多,而这些都是物质所无能为力的。 旅游是这样,生活中的其他事情也是如此,不需举例说明了。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走一遭,幸福源泉绝不是物质的多少,而取决于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和精神世界。要想过上一种幸福快乐的生活,真的需要好好静下心来想一想这个问题,不要去盲目追求物质,摆正心态,更多地去追求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多学习,多看书,多提高自己的修养,多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贰’ “幸福的源泉”是什么意思
源泉,顾名思义,源源不断往外冒水的泉眼。这里是形容源头起源的意思。幸福的源泉就是有很多幸福在这里开始起源,形容开启了很大的幸福。比如说你吃了一顿美食,你很高兴。那美食就是你幸福的源泉。再比如你看到了一处美妙的风景。你很高兴。那么这处风景就可以说是你幸福的源泉。
‘叁’ 政治题:人们感到幸福的原因有哪些
锄禾日当午,发帖真辛苦。谁知坛中餐,帖帖皆辛苦!
‘肆’ 结合初三政治课本回答问题 当前影响人们幸福感的因素有哪些
幸福是人生追求的一大目标,但幸福却是个既不可捉摸又难以名状的东西。不同的心理学派对幸福的看法也存在差异:经典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幸福来源于压抑的解除,行为认知学派认为幸福是对积极思维的现实奖励,人本主义则认为幸福是伴随自我实现而产生的一种满足的体验。 在对幸福感测量研究的基础上,研究者们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财富、性格、年龄、婚姻等十大因素与幸福的关系上。 一、财富 古希腊七贤之一的梭伦,将“有中等财富”视为幸福应具备的五个要素之首。这种看法有无道理,在古代和现代有无差别哪? 现代心理学家对发达国家居民的研究证实,个人收入与幸福感之间有关系,但相关系数并不高,收入对个体幸福感差异的解释比例不足2%。对法国、日本和美国等发达国家国内居民收入与幸福感关系的一项跟踪研究表明,尽管在最近50年来这些国家的居民收入有了迅猛的增长,但是幸福水平却相当稳定。一些研究标明,在较为贫穷的国家个人收入与幸福感的相关较强。但 收入水平与幸福之间并不是直线关系,而是曲线关系。在收入水平达到一定高度前,收入提高会增加幸福;但当收入水平超过一定高度时,它的进一步提高未必会明显增加幸福感。这是因为在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收入带动幸福的效应开始呈递减态势。收入水平越高,这种效应越小,以至达到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步。 对不同人群的幸福感的研究表明,小康者的幸福感往往最强。据对中国上海、北京、杭州等6个大城市居民幸福程度所作的调查,幸福指数最高的人并不是收入最高的大款,当然也不是低收入者,而是那些收入中等或中等偏高的小康者。 无独有偶,据英国《太阳报》报道,在对1万名工人和5千个家庭进行的调查中,自称“最感幸福”的英国人每周平均只挣255英镑—— 从收入来讲这也属于英国的小康者。阿伯丁大学的利奥塔尔迪教授指出:“这些小康者之所以比高收入者更感幸福,重要原因之一是他们工作的时间短,责任轻,因此压力也很小,而且也能比高薪者拥有更多的时间或机会跟家人或朋友厮守在一起,充分享受天伦之乐或温暖的友情。由此看来收入并不是一切,虽然他们支付不起海外度假或购买名牌车,但这并不表示他们对生活不满意。” 二、性格 古希腊一位哲人曾经讲过:“性格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性格与环境对幸福感的影响孰轻孰重,研究者们的看法存在较大的分歧。 早期研究者注重考察一些影响幸福感的外部客观变量,如外部事件、生活情景以及人口学特征等对幸福的影响。然而许多研究发现,外部的客观变量对幸福感的影响程度是较小的。而大量研究表明个人的幸福体验是比较稳定的,研究者们试图揭示个体幸福感的差异,他们开始重新审视性格对幸福感的影响。许多研究证实,外向性与积极情感相关显着,而神经质则与消极情感显着相关。显然,不同的性格对幸福的感受有很大差别。 三、年龄 早期的幸福感研究者曾经假定,年龄可以作为预测幸福感的一种重要指标。在他们看来,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的幸福感会呈下降的趋势。然而经过了近半个世纪的研究,却并没有多少材料支持这一假设。相当多的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的生活满意感不但不会下降,反而会有升高的趋势。一些研究者认为,主要原因在于人们往往根据年龄的变化适当调整自己的目标,而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的期待与他们的实际感受更为吻合。也有一些研究显示,年龄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并非如此平稳。一项针对英国和美国居民的大规模抽样调查研究表明,年龄与幸福感之间存在U型曲线关系,U型的最低点在40岁左右。 四、婚姻生活 婚姻生活往往被人们视为幸福人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点已被许多研究者的研究所证实。在他们看来,由于配偶所提供的社会支持,婚姻因素会有助于提高幸福感水平。有人甚至将已婚者和未婚者之间幸福体验的差异比作“幸福裂谷”。然而,许多研究表明婚姻对幸福感的影响并不显着。在婚姻状况与幸福感的关系上,之所以会出现不一致的结果,是因为这一关系还可能受到社会变迁、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例如,一些研究者的研究结果表明,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美国人的幸福体验与婚姻状况之间的相关系数在逐渐下降。有研究者深入分析了这些资料后认为,在美国出现的这种变化应当归因为离婚率的上升和未婚同居现象的增多。这两种现象使得已婚者与未婚者之间的“幸福裂谷”得以缩小。 五、遗传因素 美国最近的调查显示,人是否感到幸福也与遗传有关。明尼苏达大学的行为遗传学家分析1500对双胞胎时发现,即使他们中的一个做大学校长,另一个做水管工人,同卵双胞胎对人生的满意程度完全相同。不过,遗传对人性格的影响也是相对的,因为不同的后天条件,如环境、教养等对同一种类型的人可能产生完全不同的结果。正如心理学家认为,性格作为个人对客观现实稳定的态度,它受遗传素质、生活环境、文化因素、社会阶层及家庭和学校等因素多方面的影响,人的性格是在独特的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社会化过程所形成的。 六、左右脑的因素 使用左脑过多不幸福。美国一位叫霍华·克莱贝尔的心理学家几年前曾做过一项调查发现,现在绝大多数人已习惯利用左脑去看待问题和思考生活,这样做的结果会使人感受轻松愉快的能力下降。不仅如此,过度使用左脑而忽视右脑还是失眠、焦虑症、抑郁症等某些心理疾病的主因。 七、 好胜心的大小 好胜心过强不幸福。在现代社会,一个人不敢竞争自然不是好事,但物极必反,要是竞争心太强就会发展为好胜心。而据科学家的新研究,好胜者大多心率较快、血压偏高、睡眠不好、消化不良。由于免疫力下降,容易患神经性、皮肤性疾病甚至癌症。据计算,好胜心过强折寿最多可达10年! 八、 幸福更在过程 一个在溺爱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各种心理需要都会得到及时的满足,幸福感会很低。因为幸福感往往在追求的过程中产生。幸福存在于心理满足过程之中,存在于自身潜能发挥过程之中,过于注意结果的人幸福感会降低。 九、 幸福是无数“小乐”的日积月累 有一个心理实验,请受试者关注自己的心情六周,每个人身上都带着电子测定器,记录他们当时的感觉以及快乐的程度。测试结果多少有点令人感到意外:一个人的幸福感竟然来自多次的“感觉良好”,而不是仅仅一次短暂的“大乐”。一些很简单的“小乐”,诸如和孩子出去放风筝、和朋友去野外踏青或享受一次自己制作的美味等等——这些并不起眼的“小乐”加起来却往往远远胜过短暂的“大乐”。 十、 其他 心理学研究者们还对社会支持、生活事件、性别、宗教信仰、教育、职业等与幸福感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探索,这些都可以视为对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研究。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研究,一直在幸福感研究中处于重要地位,研究者们希望通过这类研究找到开启幸福之门的“金钥匙”。心理学研究所揭示的这些关系基本上是一种相关关系。在很多时候,既可以讲这些因素影响着幸福感,也可以讲幸福感影响了这些因素。而且,即便是这种相关关系也并不像预想的那样简单,往往还受到其它一些因素所产生的交互作用的影响
‘伍’ 人民能过上幸福生活的主要原因有哪些(政治)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物质条件得到满足。
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使人民的生活更加安定和谐
3.政府政策完善,社会生活有序
4.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蓬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日益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满足
就想起来这么多,最好还是结合一下你的政治课本写一下~
望采纳~
‘陆’ 怎样提升人民的幸福感(用政治题方式答)
怎样提升人民的幸福感(用政治题方式答)
、经济常识角度
1.完善分配制度,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幸福并不只是物质上的满足,还得让公众感受到社会的公平。完善分配制度应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兼顾效率与公平,必须正确处理初次分配注重效率与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关系。这有如此才能使人民的幸福感真正得到提升。
2.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中国民生指数课题组目前对全国发展水平不一的24个城市4800名居民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影响中国居民幸福感的19个因素之中,前五名依次为家庭和谐、健康、子女教育、生活安全和医疗服务。这一调查结果反映出,政府应当加强宏观调控,为居民创造良好的社会保障条件。
二、哲学常识角度
1.物质决定意识。幸福感的获得首先来自于物质生活的富足,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越来越重视精神和情感的追求。
2.坚持全面的观点。幸福感的获得不仅仅是依靠物质享受,人要幸福,还需要精神追求和情感支持,三方面都要顾及。
3.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幸福感属于社会意识范畴,城市的经济增长速度并不能完全代表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程度,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主观幸福感的高低,往往取决于很多与经济无直接关系的因素。
4.正确价值观要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次两会正当“十一五”与“十二五”交替之际,政府关注民生,“幸福热”的话题,折射着民众对新的幸福、更加幸福的追求,同时也折射出政府的价值观更加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政治常识
1.国家的职能。全国人大代表张晓燕:在身体健康、衣食住行无忧的同时,还希望今后的生活更加舒心、安心、放心和对未来有信心,这是有幸福感的重要指标。为此国家应该积极履行好经济职能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等相关职能,提升人民的幸福感。
2.公民政治权利的行使。不少网民认为,幸福感是全方位的,不仅仅是安宁的治安、优美的环境、富足的生活,还包括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等权利的行使。政府除了满足公民的衣、食、住、行的生活需要之外,还要满足民众自由、平等的政治需求。保障和实现公民的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权益,人们才会有充分的生活幸福感。
8.我想我们会在一起的我觉得自己很幸福,我不再是一条孤独流浪的鱼,我有岸可度,岸的一端你在那。
‘柒’ 幸福,快乐的源泉是什么
幸福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在我们感受生活的每时每刻。
幸福与快乐的产生不仅在于努力获取,还在于无私给予,在于获取和给予过程中人们发自内心的幸福与快乐的感受。
‘捌’ 生活的真谛 幸福的源泉指的是什么
简单的生活,你爱的人都还在你身边,爱的人一如既往的爱你,每天能迎着朝阳开始工作,看着美丽的夕阳牵着爱人的手回家,这就是幸福
‘玖’ 人民过上幸福生活的原因(政治题)
因为中国70%以上的人口是农民,农民对“幸福生活”这个目标的要求很低,只要老婆孩子热炕头就OK,也就是说只要解决温饱就可以,中国以往5000年的历史大部分是奴隶和封建社会,农民被压迫奴役已经成为习惯,有口饭吃是不会起义的,所以现在的日子对中国人民来说还算“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