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感觉幸福—幸福公式及其经济学解释
197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萨缪尔森提出了幸福公式:“幸福=效用/欲望”(也有提法“幸福=满足/欲望。”)
影响感觉幸福的要素,最基本的要素就是欲望和效用,可以认为幸福是"单位欲望所实现的效用"。幸福与欲望与反比,与效用成正比。从幸福公式来看,提高幸福的感觉度有二个方法:第一是要降低欲望;第二是要提高效用。还有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要适时调整欲望以使效用最大化。就可以增进幸福感觉。
欲望"Desire"或"Appetite",效用"Utility",它是一个经济学词汇,经济学家在研究需求和消费者行为时,将它定义为"效用表示满足。更准确地说,效用是指消费者如何在不同的物品和服务之间进行排序。(注:萨缪尔森〈微观经济学〉第十六版P63)。经济学中的效用可解释为消费者在消费一种物品和服务中主观上的有用性,经济学家常用它来解释理性的消费者如何将他们有限的资源分配在能给他们带来满足的各种商品上。我认为,对于"幸福"这个心理学范畴的概念,其"效用"也可定义为满足,是欲望实现了的满足,可等同于可观测的或可衡量的心理功效的感觉。
在经济学中的"选择和效用"理论用于解释消费行为的过程中,有一个基本假定,即人们倾向于选择在他们看来具有最高价值的那些物品和服务。人们所说的"感觉幸福就是幸福",实际上在不知不觉中运用了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假定,就是人们倾向于选择在他们看来具有最高价值的幸福感觉。在解释幸福时,可以认为人们在最大化他(她)的幸福的效用,也就是说人们总是选择自己物质和精神的效用最大化的组合。
佛教所言,"欲望是一切人类痛苦的根源。"
"感觉幸福就是幸福"这个简单的道理中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很多不具备经济学理论的人,也许他不会这样分析问题,就象一个乞讨者,他一定有自己的幸福,一样可以感觉幸福,这是因为不同的人对幸福的需求和欲望不同,对幸福的感觉也不同。很多平凡的人都是哲人,他们会根据自己的条件选择对幸福的需求和欲望。有的时候幸福是一碗白米饭,一勺南瓜汤;有时候幸福是升大官、发大财;也有时候幸福是精神上的愉悦和对智慧的追求。所以,幸福是什么呢,简单地说,如果我们是一条小狗,幸福就是那个"狗尾巴",当我们不停地追逐他,并不断地靠近他的时候,一定感觉幸福。而这个"狗尾巴"可以比喻成我们每个人心中的理想。
这是个很有意义的公式,效用指一件物品的使用价值,这个使用价值给你带来的快乐,而且是已知的价值,比如,手机的效用,一开始是打电话,发信息,拍照,这是你知道的效用,这时你会感到快乐,感到这些功能使你便捷,所以你以拥有手机享受快乐感到幸福,但是当你慢慢习惯这种效用时,你幸福感就大大降低了,实际上,这个公式是满足于人的好奇心建立起来了。最后,你感觉手机可有可无了,这时,幸福成为一个稳定的系数,但忽然有一天,你的手机可以不开机拨打急救电话,这时你所知道的效用又增加了一项,你的幸福感指数会上升,所以效用是你指能够了解的效用,或者是你愿意了解的效用。
看看欲望,欲望是指人想要得到的预期愿望的心理渴求(我总结的观点),这种渴求愈大,你的幸福感就愈小,因为,一件商品的效用在一定时期内是一定的,比如手机的效用,就那几种,你了解以后,效用便成为定值了,所以最大的因素是欲望,比如,你想仅仅依靠手机去追一个男孩子,那么这种期望值就很高了,如果仅仅是为了跟妈妈联系,一周一次,那么这种欲望很容易达到,这两种态度对幸福的影响是不同的,因为你的期望是找到男朋友,那么手机的任务会很重,你要注意发短信时措辞,你要注意打电话时因为声音透露的信息,这时很困难的,手机在承担这项任务时,变得很重要,一旦男友认知的能力不能确定你传递信息的真实意思,就容易导致误会,继而使你的预期愿望落空,这样,你会埋怨手机不争气或者时他不理解你,但事实上,他的效用有限,你的欲望太高,手机无法承载你的愿望,所以你感到不幸福。
同理,如果你想通过电视看电影,你只希望看到星空卫视和中央六台,这是你的愿望(欲望),但是随着时间发现,你发现中央四台的国际新闻竟然如此大开眼界,而凤凰卫视的节目那么有风格,你的幸福指数会大大上升,因为此时,你的欲望很低,又开发了很多的效用。这是幸福的征兆。
结论:一个人想要幸福,就要时常的降低自己的欲望,尤其降低是对商品的期待和了解。
㈡ 幸福学的计算
前边我们讲了幸福的计算公式,即:幸福感=幸福系数(K)*(乘以)所渴求事物实际的被满足值/(除以)所渴求事物正常的期望值。今年我国四川发生了严重的地震灾害,我们不妨举几个关于抗震救灾的幸福计算题。 某解放军战士很渴求能救出一位被掩埋的灾民,在几天的救人挖掘中,很不幸,他没有救出一个人,却挖出了一个个遇难者的尸体,在万念俱灰的情况下,他有幸这一次救出了一个少年,此时他的幸福就是万分的幸福。
题解: 因为 幸福感=幸福系数(K)*(乘以)所渴求事物实际的被满足值/(除以)所渴求事物正常的期望值。通过题中的叙述,我们可以知道,某战士渴求就出一位灾民,但经过几天无数次的救援挖掘,却没有救出一个人,反而遇见了一个个遇难者的尸体,经过这些连续地打击,必然使他产生了对此次能救出一个人(也就是分母“所渴求事物正常的期望值”)概率很小的感觉,假设概率为万分之一。但实际上,此次救出了一个少年,那么“所渴求事物实际的被满足值”(分子)就是1。假设幸福系数此时为1,那么根据幸福公式我们就可以得出:
(某解放军战士的)幸福感=(幸福系数)1*(所渴求事物正常的期望值)1/(1/10000的期望概率)=10000(分幸福)
很多幸福往往都是很难定量来分析的,只能有大概来理解,但有些是可以比较清晰地用数字计算出来的,比如一个渴求金钱的穷人,2 元钱买了张彩票,因为买了无数次了,此次“所渴求事物正常的期望值”是5元就可以了。如果此次“所渴求事物实际的被满足值”却是中了500万,如果不考虑交税,如果假设此人的幸福系数为1,那么,此穷人的幸福感就为:
幸福感=1*500(万元)/5元=100(万分的幸福) 一灾民的孩子 ,被掩埋在瓦砾中已经七天七夜了,此时此灾民已沉浸在万分的悲痛之中,对孩子生还的希望已经是处于绝望之中,也就是说他认为孩子的生还概率几乎为0.但此时,奇迹发生了,七天七夜后,他的孩子不但被救出了,而且还健康地活着,假设该人幸福系数为1 。那么该灾民的幸福感就是:
幸福感=1/0(近似零)=无穷大(分幸福) 假设上例灾民的孩子被证实不幸遇难了,那么该灾民“所渴求事物实际的被满足值”就是负1,因为事前“所渴求事物正常期望值”几乎为零,那么该灾民的幸福感就是
幸福感=—1/0(近似零)=负无穷大(分幸福)=无穷大(分不幸)
㈢ 幸福等于你的效用除以她的期望意思
幸福=效用/期望值,是经济学里的公式,叫做幸福公式。
幸福公式是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提出的,这个公式说明,幸福感类似于满足感,它实际上是现实的生活状态与心理期望的一种比较,两者的落差越大,则幸福感越差。
㈣ 什么是幸福公式
比利·鲍勃·哈勒尔曾是美国得克萨斯州一家建材市场的装卸工,47岁那年,他赢得了总额高达3100万美元的彩票头奖。两年后,拥有7处房产和5辆崭新汽车的哈勒尔把自己关在他漂亮的牧场豪宅的9间浴室中的某一间里,脱去衬衫,用手枪向自己的心脏开了一枪,当即死亡。
这是为什么?难道是他不够富裕还是觉得自己不够幸福?
科思说:“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幸福是什么。他们只知道,只要有钱,有好车,有大房子,就是幸福。但是有了钱,有了好车,有了大房子的人,却并不比其他的人幸福。”
一个人之所以不幸,是因为欲望太多。
想不想换一个工资更高的工作?
当然想。
为什么要追求更多的工资呢?
为了生活更富裕。
生活更富裕为了什么呢?
如果乞丐比盖茨更加快乐,我们是应当羡慕盖茨还是羡慕乞丐?如果幸福只是一杯巧克力冰淇淋,这个世界也许会美好许多。
着名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有一个着名的幸福公式:幸福+效用=欲望。在他看来,幸福取决于两个因素:效用与欲望。
效用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在经济学中用来表示从消费物品中得到的主观享受或满足。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因为它的主观性,所以,价钱越高不一定效用越高,消费越多也不一定效用越高。欲望就是想要达到的目标。从个人和家庭的角度来看,欲望就是过上高品质的生活,子女受到良好教育,能满足自己的爱好,能过上养尊处优的晚年,一生平安,无忧无虑。
显然,萨缪尔森的幸福公式说明,我们的幸福生活,就是过上“令人满意”的生活。当欲望既定时,人的幸福就取决于效用,效用越大越幸福;当效用既定时,欲望越小越幸福。总之,效用越大越幸福,欲望越小越幸福。
一份20世纪末的社会调查问卷,关注的就是“快乐”这个主题。调查的结果显示:美国人快乐水平是比较高的,60%的人感到自己是快乐的。而中国的情况却令人沮丧:认为自己快乐的人只有10%。其他各国情况不一。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发布了国内第一份《中国“212作幸福指数”调查报告》。报告表明,中国职场人士总体工作幸福状况也不容乐观。有近三成的被调查者的工作幸福感偏低,而仅有一成的被调查者的工作幸福感较高。
在某一阶段内,幸福最大化;效用最大化;收入最大化。但是无论多富有的人,他所拥有的财富都是有限的,即便衣食无忧的人,如果他有无穷愿望,则难免“欲壑难平”而难得幸福。人的欲望总是无穷无尽的,所以,从某种角度看来,无论效用有多大,与无限的欲望相比,幸福都等于零。
因此,我们只有学会享受生命,珍惜所拥有的,才是幸福的根本。
㈤ 计算“幸福感”的心理学公式是什么
先天的遗传素质15%+后天的环境50%+自己的感觉35%=幸福感
㈥ 什么叫幸福指数怎么计算
国民幸福指数,是指反映国民生活质量和幸福程度的指标。
计算方法
公式一
国民幸福指数=收入的递增/基尼系数×失业率×通货膨胀
这个公式中的基尼系数(Ginico efficient)是反映收入分配公平性、测量社会收入分配不平等的指标。
公式二
国民幸福指数=生产总值指数×a%+社会健康指数×b%+社会福利指数×c%+社会文明指数×d%+生态环境指数×e%。
其中a,b,c,d,e分别表示生产总值指数、社会健康指数、社会福利指数、社会文明指数和生态环境指数所占的权数,具体权重的大小取决于各政府所要实现的经济和社会目标。
(6)如何理解幸福感公式扩展阅读:
影响因素
主观幸福感与社会心理体系
对于人的主观幸福感的测量在20世纪60年代晚期到80年代中期,成为心理学的一个热点研究领域。心理学家对于主观幸福感的探讨更多地来自生活质量、心理健康和社会老年学三个学科领域。由于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加入幸福感研究的行列,幸福感的丰富内涵和表现形式得到了更多的揭示。
应该说,作为社会心理体系一个部分的幸福感,受到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经济因素如就业状况、收入水平等;社会因素如教育程度、婚姻质量等。
人口因素如性别、年龄等;文化因素如价值观念、传统习惯等;心理因素如民族性格、自尊程度、生活态度、个性特征、成就动机等;政治因素如民主权利、参与机会等。
此外,对主观幸福的理解还涉及许多分析层面,主要包括认知与情感、个体与群体、横向与纵向、时点与时段,等等。在主观幸福感与社会心理体系诸多因素和层面之间的密切联系中,以下几点是十分独特而重要的:
心理参照系
就社会层面而言,其成员的幸福感将受到他们心理参照系的重大影响,例如在一个封闭社会中,由于缺乏与其他社会之间的比照,尽管这个社会的物质发展水平不高,但由于心理守常和习惯定势的作用,其成员便可能知足常乐。
表现出不低的幸福感;而一个处在开放之初的社会,面对外来发达社会的各种冲击,开始了外在参照,因此,其成员的幸福感便可能呈现下降之势,因为此时他们原有的自尊受到了创伤。
成就动机程度
人们的成就需要决定他们的成就动机程度,成就动机程度又决定其预期抱负目标。其中人们对于自身成就的意识水平是一个重要环节。
因为如果人们意识到的自身成就水平高于他们的预期抱负目标,那么,便会产生强烈的幸福感;反之,如果人们意识到的自身成就水平低于他们的预期抱负目标,那么,则不会有幸福感可言。
本体安全感
它指的是,个人对于自我认同的连续性、对于所生活其中的社会环境表现出的信心。这种源自人和物的可靠感,对于形成个体的信任感是极其重要的。
而对于外在世界的信任感,既是个体安全感的基础,也是个体抵御焦虑并产生主观幸福感的基础。因此,人的幸福感有时与其经济状况或收入水平之间并未呈现出简单的正相关系。
㈦ 幸福=现实-期望,大家怎么解读这个公式的
打个比方,如果你期待吃到羊肉,现实是你只有青菜,你的幸福感是负值。如果你期待吃到羊肉,现实是你可以吃到羊肉,你很幸福。如果你期待吃到羊肉,现实是你不但可以吃到羊肉,还可以吃到猪肉、牛肉、老虎肉、蟒蛇肉、骆驼肉,而且有美女陪你一起吃,还可以喝到美酒,你会幸福感爆棚。幸福值等于现实状况减去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