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获得幸福的能力如何培养与练习
学会接纳身边的一切。
接纳就是要对生活中所有事情都接受,不管是美好的还是不美好的。在接纳之前,我们要接受这个世界的不完美,接受这个世界有自己解决不了的事情,让自己的内心能回归平静和喜悦的状态。
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王小波曾说过,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我们虽然不可能做到全能,但是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让自己的困境越来越少,只有不断的学习站得高看得远,才能有效的规避人生的风险。
学会适当的独处。
学会适当的独处,可以让我们从烦忧和杂事中抽离出来,从而使内心获得更多的正能量。我们可以找个时间独自去旅行,或者周末的时候隔绝世界,远离工作,去读读书,听听歌,看看电影。
学会愉悦生活的技巧。
只有学会善待自己,取悦生活,才是生活最大的意义。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压力日子过得有多么艰辛,还是要有自己的生活。每周抽个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自己的生活添加一点温馨和浪漫。
学会经营各种关系。
不管什么关系都是需要经营的,不管是爱情、亲情和友情。要学会经验它们,提升自己爱的能力,学会好好说话,控制情绪,相互扶持,才会让我们的生活过得更加的充实和幸福。
拥有自己的内心强大。
任何人的生活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遇到各种的磨难和挫折。因此,我们要培养强大的内心,不但要对未来抱有希望,同时要对当下的生活抱有满足。只有拥有强大的内心,才会在人生的路上永远热情满满、幸福满满。
㈡ 想让孩子获得积极的思维方式,体会幸福感,父母要怎么做
幸福感是一个人终身都在寻找并且需要为之努力的事情,其实很多时候财富,地位,权力都不能长久的让人感到幸福,反而会因为得不到的欲望令人痛苦,当一个人失去了体会幸福能力的时候,不管有再好的条件,他的精神生活也会跌入深渊。
能够敞开心灵之眼,发现平凡生活中的点滴幸福,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必须要学会的能力,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体会到活着的快乐与意义。
想让孩子幸福估计是每位家长都希望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家长在成长中为孩子做的一切,其实根本上都是希望孩子能够收获幸福和快乐的人生。从看着孩子牙牙学语到给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资源,陪他们学习,和他们聊天,都是为了让孩子感到幸福。
3. 发现意义
意义是一种发现自己与更深层次联系的感觉,对于孩子来说意义可能就是更好的人际关系互动,所以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对人友好,多做友善的举动。
多参加一些公益活动,能够增强孩子对帮助别人之后产生的快乐感觉,觉得自己为别人和社会做出了贡献,从而让世界变得更好。
这三点是获得幸福感最核心的组成部分,一般来说幸福感中会同时包括这三点,如果没有快乐,生活就会变得很无聊,如果没有投入,生活就会很肤浅,如果没有意义,生活就会是空虚的。
家长从小培养孩子获得幸福感的能力,能够让他们一直维持积极的思维方式,从而成就更好的人生。
㈢ 如何提高学生的幸福能力
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学生视物质享受为幸福,注重对物质的追求,只愿享受,而不愿付出,更不懂创造。在家里,过惯了“伸手”生活,认为这种生活对他们来说是理所当然的。在学校里,校服不愿穿,因为不是名牌;零食不能少带,因为家中堆积如山;作业不愿做,出钱可以请人帮忙;大扫除怕脏,体育课怕累,文化课怕考,活动课怕苦等等。尽管如此,他们仍然认为自己是不幸福的,于是出现了诸如“我去上学校,背上炸药包”之类的灰色童谣,甚至有学生采取非常极端的方式处理生活中的一些挫折。学习一门课程,首先关心的是“考什么”;碰到一个难题,最关心的是标准答案,而不是得出答案的过程;碰到纠纷不能调控自己的情感,不懂得克制、宽容;挂在嘴上的口头禅是“真郁闷”“无聊”……生活在如此优越的环境中,我们的学生显然并没有感受到幸福。 一、提高教师的幸福能力,做幸福教育中的“幸福老师” 幸福是一种内心体验,教育的一个基本的目标就是使学生愉悦,产生美好的心理体验。心灵的发展要求心与心的交融,而心与心的交融则是以愉悦的情境为依托的,唯有在师生双方都能够体验幸福的氛围中,心与心方能敞开、沟通。因此,教师应该既是幸福的创造者,也是幸福的享受者。在幸福的教育中,实现创造幸福和享受幸福是有机统一体。 在生活中,我坚持让自己成为一个快乐和善良的人,力所能及地去帮助别人。每次走进教室,我都保持微笑,时不时跟学生聊聊发生在自己生活当中有趣的事,拉近我们心理上的距离。当教师的内部幸福体验外化为表情时,教师的幸福就变成一种可被观察的对象了。学生能够通过识别教师的表情,在自己内心激起同构的心理体验,这种体验又会外化成学生的表情,教师又通过学生表情的反馈强化了自己的幸福体验,学生的幸福感也因此渐次强烈。在幸福上,师生双方相互感应,不断激荡,获得了共同的幸福感。 教师节到了,我走进办公室,发现桌子上摆着一张大大的卡片,仔细一看是学生每人给我写的一句祝福语,“祝老师永远年轻、漂亮”“希望你每天都开心”……读着读着,我忽然发现自己眼中已经有了泪水,是感动,也是幸福。当晚我给学生写了一封回信,信中写到:“感谢你们,我可爱善良的学生,今天,在我自己的节日里,读着你们的文字,我的心灵无疑受到了细雨涓流般的抚摩,我收获了一份感动与幸福的心情。”收到信后,学生都很意外,原来他们的老师就是这样容易满足和幸福,这让学生对幸福有了一种新的理解。 二、提高学生发现幸福、体验幸福的能力 就今天的学生而言,他们生活在比父辈优越得多的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中,生活几乎能够提供其所需的一切。然而,许多人不仅不能看到自己所拥有的幸福,反而滋生这样那样的烦恼。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发现幸福的能力欠缺应是重要原因之一。只有学会发现幸福,才可能进一步地追求幸福、创造幸福。 有一次在学生的寝室门口,无意中听到学生在讨论“最近很郁闷”后,我决定开一个主题班会,主题是“最近让你幸福的是什么”。班会上,有学生说“有钱就幸福”,我让学生们讨论一下这个观点是否正确。很多学生谈了自己的看法,认为金钱是获得幸福必不可少的因素,但决不是唯一的因素。有学生说:“我和爸爸之间一直有隔阂,不久前我给爸爸写了一封长长的信,感谢爸爸为这个家庭的付出,希望爸爸能多抽点时间陪陪我和妈妈。听妈妈说,爸爸看了信后很感动,现在只要可以推脱掉的应酬,都尽可能不去,陪妈妈和我,我觉得很幸福。”还有学生说:“上个星期奶奶生病住院了,中途我没请假偷偷地跑出去,结果被值周老师逮到了。那个陌生的老师不但没有恶狠狠地批评我或是扣分,反而还轻轻地安慰我说,没事,你奶奶肯定很快就能恢复健康的。我的痛苦有人帮我分担,我也觉得很幸福。”“每次期中、期末考试,我考得不好时,老师总是主动找我,帮我分析,而且经常给我鼓励。作为一个后进生,我感到很幸福。”学生们各抒己见,但比较一致的观点是:身体健康、学习有追求、得到老师平等的爱、得到他人的帮助、家庭关系和睦、同学之间关系好等等会让人感觉到幸福。我接着说:“对照一下大家的标准,你是不是应该感到比较幸福呢?其实,幸福不在于我们拥有多少财富,而在于是否拥有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幸福是我们自身的一种内心体验,只要你感到自己是幸福的,你就是幸福的,生活中不是缺少幸福,而是缺少发现。当我考试失意的时候,我能够说我很幸福,因为有很多人关心我;当我遭遇重大变故时,我仍然能说我很幸福,因为我有健康的身体……”让学生在面对挫折时,能保持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学会发现幸福,需要教师做个有心人。 三、提高学生创造幸福、享受幸福的能力 心理教育注重学生对幸福的察知、体验能力的培养,更注重追求幸福能力的培养,这是幸福教育知、情、行的统一。其宗旨是让学生珍视自己的人生、珍视自己的精神追求,使他们生活得有情趣、有意义、有价值。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上的一个重要任务就在于使每一个孩子的心都能受到人的崇高欲望的鼓舞,而给别人带来欢乐、幸福、顺利、好处和安宁。”“教育技巧的特点就在于使教育的整个过程成为教师过问人的精神生活的整个过程。” 五四青年节到了,该怎样让学生们过一个有意义的节日呢?左思右想,我决定带学生去福利院,并且希望孩子们能带上他们小时候的衣服和玩具,用自己的零花钱买点小食品去看望那里的孤儿。学生们都很踊跃,收集了好几大袋的物品,与那些孤儿一起,度过了非常有意义的一天。回来以后,我让他们写一篇周记,谈谈这次活动的感受。学生们说:跟他们相比,我觉得我幸福多了,我有一个非常温馨的家;在帮助孤儿院的孩子度过了幸福的一天后,我自己也感到很幸福;让我祝福这群不幸的孩子吧,我相信,只要他们自己努力,一定能收获一个幸福的明天。 除了去孤儿院,我还鼓励学生从事其他的社会公益活动。学生明白了,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也获得了幸福。 朱小曼教授指出:教育的目的,应该指向人的和谐发展与终身幸福。换言之,教育就是发现幸福、创造幸福、享受幸福的过程。让我们做幸福的老师,让提高学生的幸福能力成为教育的不懈追求,全心全意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和幸福打下坚实的基础。
㈣ 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幸福感
近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要求“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可以说,“幸福感”是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高校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基本使命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作为时代新人,如何理解幸福、感受幸福、追求幸福及创造幸福,不仅关系到其个体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整个社会幸福感的提升。
幸福是一种体验,更是一种能力。因此,高校要把培养大学生幸福能力放在重要位置,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念,培养学生认知幸福、体验幸福进而创造幸福生活的能力。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当代大学生不缺少感受幸福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感受幸福的能力也需要相应提升。学校教育是培养人的幸福能力不可缺少的重要场所,大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幸福能力的重要关口,直接关系未来社会“人民幸福”的实现程度。
培养健康心理是提升大学生幸福能力的关键。幸福是一种主观的愉悦的情绪感觉和积极的心理状态。教育不能立刻改变每个人的生活环境和所处的境遇,却能改变人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水平。因此,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人格,才能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包容他人。其中的重要内容就是加强对学生的挫折教育和感恩教育,注重把解决实际问题与思想疏导相结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客观认识自己的长处与不足,辩证对待人生所遭遇的挫折甚至失败,帮助他们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加强品德修养是培养大学生幸福能力的根本。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也是加强品德修养的重要时期。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大学生的品德修养主要包括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两个方面,这直接影响和决定其一生的幸福程度。面对世界局势的复杂多变,面对社会生活的纷纭万状,高校需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创造真正意义上的幸福生活。
能力提升是培养大学生幸福能力的途径。一位哲学家说,真正令人满意的幸福总是伴随着充分发挥自身的才能来改变世界。提升能力是每个人回报社会、服务国家、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是实现人生奋斗目标的基础,是创造幸福和实现幸福的保障。大学生要不断提升自身能力,这样不仅可以创造自身的幸福生活,而且还能更好地造福社会、惠及他人,为实现社会和谐、人民幸福贡献力量。这就需要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等的培养,将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成为国家栋梁之材。
加强学生幸福能力的培育必须回归生活,把握实现幸福的方法。在人的一生中,人们对所从事的工作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会有不同的认知,一般会经历从工作到事业再到使命的过程。人生的最大价值在于把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奉献给自己钟爱的工作,把有限的宝贵生命与无限的使命追求结合起来,从而为社会进步、国家发展、人类文明作出更大的贡献,创造更大的幸福。
㈤ 如何获取幸福的能力
日不念过去,不畏将来,专注当下,珍惜眼前,做好自己,幸福感自然会提高。 3 爱自己,也爱身边的人 人,首先要学会爱自己,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
㈥ 如何培养孩子幸福的能力
孩子幸福与否,关键是看他是否有个幸福温暖的家、一个轻松自由的成长环境和被需要的成就感。
第一、要给孩子一个温馨有爱的家。爸爸妈妈之间的夫妻感情好,孩子与爸妈之间的亲子关系好,能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这是孩子能够健康成长的前提。
㈦ 想给孩子幸福的能力,就要家长怎么做才能让他感受到
人活着的目标就是为了追求幸福,但是自给自足的幸福都是从哪里来的呢?
住在大房子里就是幸福吗?
拥有优越的物质条件就是幸福吗?
这些其实并不能和幸福划等号,因为真正的幸福是让人能永久获得快乐的源头。
那么究竟该怎样让孩子拥有感知幸福的能力呢?
有一天小丽正美滋滋地趴在窗台上,观赏着自己在沙堆里堆的城堡,心里好不快活。但恰好此时,窗外有人不小心将她堆好的城堡推倒了,小丽顿时嚎啕大哭,伤心不已。
此时,她的爸爸见状,连忙带她去到了另外一扇窗户旁,那里有一整片美丽的玫瑰花园,周围还是不是有蝴蝶飞舞。
果然过了不一会儿,小丽的心情就变好了,又开开心心地准备去楼下堆城堡里了。
晚上,爸爸抱着小丽说道:“孩子,你之前之所以难过,其实很多时候是因为你开错了窗,美好和幸福一直就在我们身边,但它需要我们从正确的窗口去眺望。”
故事很短,道理却很耐人寻味。没错,很多时候,大家之所以总是眉头紧锁,觉得生活毫无乐趣,其实只是因为开错了窗,走进了“死胡同”罢了。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有灵魂的种子,而感知幸福获取幸福,便是他们的一种超能力!作为家长,我们给不了孩子一生的幸福,但我们可以教给孩子以一生过得幸福的能力!
㈧ 如何拥有幸福的能力
挣钱,有一定积蓄生活条件有所提高。抛开烦恼,琐事不要往心里去。交几个真心朋友,没事的时候聚一聚,带家人旅旅游,,自然会觉得生活还是很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