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幸福在哲学上的概念是什么
链接:http://pan..com/s/152AiU2XyB5R6ca2V7X_bMw
复旦名师陈果:幸福哲学课。你的幸福关键词是什么?是时候了,和生活好好谈谈,把握当下的幸福。复旦爆红的女神教师陈果,独家开讲人生的幸福哲学课,激活你对幸福的感知力。
幸福不是从天而降的运气,而是你在内心修炼的能力。朋友、爱情、财富、自由,究竟什么才是属于你的幸福关键词?幸福是一条路,读懂你的内心,你才能够找到自己的归途。
课程目录:
01.明心见性,认识自己
02.唯真知方有真爱, Right road VS Good road
03.莫辜负这仅有一次的人生
04.来自社会和知己的声音
05.寻找生命里的树洞
06.尽力达观,保持中道
......
B. 幸福的定义神什么,用哲学的角度说
幸福是一种心态,有钱未必是幸福,无钱未必不幸福。幸福是一种豁达的心态,幸福来源于生活的轻松与满足,以及对于未来充满无限的憧憬和希望。对于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而言,无论贫穷还是富有,穷有穷的幸福,富有富的幸福。正所谓“随富随贫且欢乐,不开口笑是痴人”。穷的幸福就是知足常乐,富的幸福就是乐善好施。富有并不一定都幸福。生活中许多东西远比金钱重要,许多东西是用钱买不来的,其中就包括幸福。幸福其实很简单,人的幸福感觉是和生命的需要、精神的需要、社会的需要息息相关的。心灵上有了满足的感觉,便是最大的幸福。
幸福是一种感受,名人未必就幸福,凡人未必不幸福。羡慕同龄人有房有车有好职业,觉得出人头地是幸福的要领;风烛残年,羡慕别人的脚步铿锵有力,觉得一切都不再重要,唯有健康才是最可靠的幸福。就这样,从小到大,我们总是一边查阅幸福的定义,一边挥手将面前的幸福赶开,等到所有的缤纷都变成怀念,才发现已错过生命中最美的季节,但见来路迤逦,处处开过幸福的花朵。
幸福是一种责任,婚姻未必是幸福,独身未必不幸福。幸福的婚姻在于忠诚,是一份责任。吃好穿好住好,就是幸福婚姻。在市场经济的今天,物质财富固然是家庭幸福生活的保证,但绝不是唯一。如果对婚姻不负责任,那么再富丽堂皇的婚姻,也远不如独身幸福。
幸福是一种信念,健全未必是幸福,残疾未必不幸福。幸福是人生的一种精神,一种追求,一种常人无法理解和去实践的醒悟。坐在轮椅上的张海迪说:“即使翅膀折断了,我的心也要飞翔。”直面生活的勇气、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信念,能战胜身体的残缺,缺陷对人常常有意外的帮助。苦难铸就了他们不屈不挠的性格,他们比健全人更渴望得到尊严,他们身上具有一种所向披靡的精神,也许在别人歧视的目光下压抑太久,随时可能迸发出惊天动地的力量,创造出一番令人惊叹绝顶的成功!幸福无限,只存心间。只要我们自爱、自尊、自强、自信,我们就会常常体验到幸福。让别人得到和拥有幸福,往往就是自己的最大、最长久的幸福。
C. 关于幸福的哲学解释
西方。。。。
想不到的简单,想不到的纯真,想不到的平静
D. 什么是幸福(哲学观点)用哲学的观点论述幸
一、明确幸福的含义
幸福观是人们对幸福的根本看法。幸福观是人生观的一部分,与世界观、价值观密不可分。用形式逻辑的欧拉图来表示:世界观是最大的圆圈,包括人生观和价值观两个圆圈,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交叉的;幸福观是人生观的一部分,幸福观和价值观是交叉的。
单纯追求某一方面的幸福,都可能导致人生的不幸;获得幸福的重要方法是学会“三乐”:自得其乐(侧重创造幸福),助人为乐(侧重传递幸福),知足常乐(侧重平衡幸福)。
E. 问一个哲学问题,幸福的定义是什么有没有哪个哲学家对于幸福下过定义
幸福是心理欲望得到满足时的状态。
幸福来自于人的眼耳鼻舌身意六觉。当六觉捕获到符合自己愿望的信息时,脑电波快速提升又快速回落,会产生像快乐,又不仅仅是快乐的综合感受。
幸福跟快乐有联系又有区别。幸福被人类赋予了群体人格,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其本质是群体的快乐。所以,当我们的想法得到群体的认可时,都会产生一种很有“面子”的幸福感。所以,王船山才说“人们追求幸福的过程即义与利的均衡过程,义利均衡的结果即人们实现的幸福,幸福的评价标准即义利相通的伦理精神原则。” 因此,“真正的幸福”,是指既符合人的合理的自然属性、又遵循人的一定社会属性的幸福,特别是在人的理性支配下,符合人类社会进步要求的幸福。这是对“真正的幸福”的性质界定。
要获得幸福,根本途径还是要加强修养,努力构建自己的群体人格,通过不断的学习、创新和教导,让智慧得以延续,让幸福之光普照人类。
F. 幸福观是什么呢
幸福观是指人们对幸福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人生观在幸福问题上的特殊表现,是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生活的价值目标不同,幸福观也就不同。
例如:在中国宋明理学认为:人们追求物质幸福是一种邪恶的“人欲”,与“天理”不相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所有这类反对追求现世幸福的幸福观,在实践上都要求劳动人民对于现实社会的不公平逆来顺受,放弃追求自身应得的利益。
(6)哲学上幸福来源于什么扩展阅读:
哲学家的幸福观:
1、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亚里士多德关于幸福的学说在《尼各马可伦理学》参见[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着,廖申白译:《尼各马可伦理学》,商务印书馆,2003。一书中有专门的论述。其主要的观点为:幸福是终极目的。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最后的目的就是至善,而至善就是幸福。
2、伊壁鸠鲁的幸福观:伊壁鸠鲁(公元前341~公元前270年),古希腊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伊壁鸠鲁阐述了他的幸福观,概括起来有:肉体的健康和灵魂的平静乃是幸福生活的目的;快乐是指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纷扰;遵循理性和美德是幸福的保障。
3、马斯洛的幸福观:马斯洛说,基本需要必须得到满足,否则我们将要得病。基本需要的满足会导致各种各样的后果:产生有益的、良好的、健康的、自我实现的效应。
马斯洛认为,所有的需要都可以归结为五个层次,即基本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基本需要虽然是低级需要,但是优势需要,是满足其他需要的基础,也是推动人们行动的强大动力。安全需要是比生理需要较高一级的需要。
G. 幸福在哲学上的定义
幸福只是一种个人的感觉罢了,看你自己怎么看待它了。很多时候,简单就是一种幸福。生活本来就太多的诱惑,太多的追求和渴望会让原来简单纯粹的人生变的迷茫与困惑起来。什么是幸福?这是个太老套的问题,我想每个人的答案和标准都不同,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活着就是幸福,可以看到早上升起的太阳是一种幸福,可以听家人在你的餐桌唠叨个没完那也是种幸福,可以和好朋友插科打诨也是种幸福,幸福很多很多,多的就如你身边的空气,充盈在你的周围而你懵然不知。。。。 幸福,好比时光老人给每个人每天24小时一样均等,只是,因每个人的态度不同而使幸福变得不公平,悲观的人认为,幸福是那遥不可及的地平线,可望而不可及;乐观的人认为,幸福就在身边。。。。 幸福是什么,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开心度过每一天,很轻松;珍惜现在所拥有的,很满足;把握时光,不留下遗憾,很充实。这,也许就是一种幸福吧。。。。 一个幸福的人不是由于他拥有的多,而是由于他计较的少,懂得发现和寻找,且具有博大的胸襟、雍容大雅的风度。很多时候,幸福就是这么简单,像野草一样蔓延疯长,像空气一样弥散于每个空间,只要你留意,得到它其实很简单。人所处的环境不同 ,但凡福祸相依,苦乐掺半,只要从容处世,看淡得失,积极努力地发掘生活中美好的一面,幸福的感觉就会接踵而来的....幸福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眼前、就在时空的分秒间。。。。
H. 哲学家认为幸福是什么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
亚里士多德说:“幸福取决于我们自己”,并认为幸福是人类生存的最终目标。
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衡量你整个人生的标准,是衡量你生活得有多好,而不是把幸福仅仅看作是你通过考试或与朋友出去玩时所经历的乐趣。
他认为幸福是一个最终目标,而不仅仅是一种短暂的感觉。
亚里斯多德认为,在努力获得幸福的过程中,以下的所有因素都很重要:
健康
金钱
友谊
关系
知识
亚里士多德认为,你所做的决定是极其重要的。
因此,他认为,与其选择能带来即时满足感的选择,还不如以能带来长期利益的方式去做事。例如,整晚不坐在沙发上而是去散步或慢跑。
康德的幸福观
康德说:“幸福就是满足了我们所有的倾向”。
但是这些倾向究竟是什么呢?
康德也承认,我们并不总是知道什么是对我们最好的,他说:
无法完全确定…什么能让我们真正的快乐起来
这听起来可能有点自相矛盾,但康德认为当你越想快乐时,你就会越不快乐。
想想你有没有试过努力地去享受一些让你感到失望的事情呢?
如果有,你就会明白这个理论。
康德说,我们应该专注于以我们认为正确的方式去做事,而不是不断努力去实现我们认为会让我们快乐的事情。
这可能涉及:
去帮助别人
出于责任感
尽量做到理性和符合道德
但它不包括:
金钱欲望
为物质财富努力
过于专注于自私的目标
所以,基本的信息是不要沉迷与幸福之中,而是要努力成为一个好人。
当我们做正确的事情时,幸福自然会随之而来。
I. 请以哲学角度分析什么是幸福
儒家幸福观儒家提倡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人生,向内修身养性,形成仁、义、礼、智良好的道德品质。向外要齐家、治国、平天下,求取功名,行中庸之道,不走极端,处理好人际关系等,这样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 道家的幸福观 道家主张清静无为,顺其自然,崇尚返归自然,逃避尘世,过原始质朴和自由自在的田园生活。 佛家幸福观苦、集、灭、道四圣谛 人生本无幸福可言,有的只是生老病死各种各样的痛苦,而这些痛苦的根本来源在于“爱”与“痴”,即人的贪求欲望,对佛理、佛性的无知,要摆脱痛苦的“生死轮回”,达到幸福的彼岸即“涅盘”,只有灭除贪爱欲望,修行念佛。由此可见,佛教基本教义与其说是一种关于人生幸福根源和如何获得幸福的理论与方法,不如说是一种说明人生痛苦根源和如何摆脱痛苦的理论与方法。 西方理性主义的幸福观理性主义是西方思想史上的一大传统,古代以苏格拉底、柏拉图、斯葛特学派等为代表,而近代以笛卡儿、康德、黑格尔等人为代表。理性主义强调理性作用,贬低感性与情感的作用,主张抑制欲望,而追求道德的完善或精神上的幸福。他们认为人生目的和幸福在于按理性命令行事,而感官的享受和快乐只会玷污理性,荒废人生。理性主义的幸福观有两种:一种是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和谐说,一种是以犬儒学派和斯多葛学派为代表的禁欲主义。 基督教神学的幸福观基督教神学家认为人要达到幸福的境界,不是对财富、名誉、权力和肉欲的享受,而是在宗教德行中,在对上帝的热爱和追求中。只有对上帝的沉思、崇拜,才能返归天国,获得真正的幸福。因而,在神学家看来,尘世生活不过趋向上帝天国的旅途,德行是达到幸福的手段。因此,只有在修道院中摆脱尘世的诱惑和纷扰,达到圣洁状态,才最能获得幸福。 后现代心理学的幸福解读 随着心理学的不断社会化,人们已经开始关注精神品质的时代已经到来,越来越关注和谐、幸福,那么幸福到底怎么理解呢?幸福又到底怎么获得呢?这成为人类一个全新的问题,探索人们幸福是人们本性的追求,在物质世界不断发展的时代,人们隐约的意识中感知幸福度正在下降,这是一个时代变迁的副作用,还是一个人类必经的道路呢!于是,后现代人文学者们有了自己的一些观点,他们认为幸福是一种感觉,它不是物品也不是文化,可以直观到视觉化、听觉化。幸福也是一种流动在任何一个生命里的能量,当你静下心来就可以被感知到,在繁杂的时代不是没有了幸福,而是人们丢弃了幸福。国内后现代心灵导师林仕锟曾经这样比喻过幸福:“幸福一直都在,如同道路一样,幸福不是终点站,幸福一直在路的两旁”!是啊!幸福本身就一直在我们生活之中,只是我们忽略了幸福的存在,只想着那个遥远的目标,于是把幸福遗忘在路的两旁。获得幸福的关键在于人们需要活在当下,享受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