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什么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事关群众福祉和社会和谐稳定。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两者良性循环是根本。一方面,经济发展是前提,离开经济发展谈改善民生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另一方面,民生改善既能有效调动人们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又能释放居民消费潜力、拉动内需,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对经济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
㈡ 我想问,一个国家,人民生活水平好坏,主要与什么有关,不是说gdp那些,是生产力科技粮
物质方面当然很重要
精神方面更重要----l老百姓要有信仰、全民要诚信、社会要公平
㈢ 大家认为国家强大和人民幸福哪个更重要
这是因果关系,只有国家强大人民才能幸福。
㈣ 生产力发展与人类追求幸福的关系
一个脑力劳动者的劳动在今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其创造的价值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得多。知识分子日益受到人们的尊重,其社会地位也因他们对人类做出的巨大贡献而逐渐上升,这一点在文明国家和发达国家表现得十分明显。
在生产条件比较简陋,或者说当人们还处在蒙昧时期,知识分子劳动的特殊性是不容易突现出来的。因为成千上万的人都在用体力和手工工具搞饭吃,知识分子往往身单力薄并不胜任;他们的智慧在短时期内还不可能改变大多数人劳动的这种现状,于是他们往往就成为被人们忽视、甚至讥讽的对象。在中国留传下来对知识分子的看法是:四肢不勤,五谷不分。这是典型的农业社会的人们对知识分子的贬称。在这里,唯独忽视了知识分子智慧的头脑及他们的思想。可以说,中国的知识分子几千年来都没有摆脱大多数人对他们的这种戏谑。这既是知识分子的不幸,也是大多数人的悲哀。
远的不说,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生产力发展的最高标志是蒸汽磨,以蒸汽机作为生产劳动的基本动力,就是先进的生产水平了。那时生产一个使用价值人们平均支出的体力劳动是60%,脑力劳动是40%。它表明这时抽象劳动的内涵还是以体力劳动为主要特征的。但是在今天,生产力发展的最高标志早已突破了蒸汽磨,也突破了电气化,而是以原子能、高速运算的电子计算机、机器人等为主要标志了。显然,抽象劳动的内涵发生了质的变化,其最重要的表现是,生产一个使用价值平均支出的脑力劳动大大高于体力劳动。抽象劳动内涵发生的质变,表明在今天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解应主要从脑力劳动创造智能产品价值的角度去看。一是智能产品的使用价值同传统产品的使用价值在发挥作用的方式及表现形态上有很大不同,二是在智能产品的生产中,价值的转移和价值的增值过程也有很大的变化,因而就需要给劳动价值论赋予崭新的内容。[1]这一切发生的根源,都源于知识分子脑力劳动的发挥及其知识的积累。
马克思曾经说过:“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2]邓小平指出:“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3]邓小平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一大创造,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发展。科学技术的载体是知识分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就等于承认了知识分子也是第一生产力,因而知识分子的劳动及创造的价值在今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
知识分子不仅是第一生产力,他们同时又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如果说在旧时代知识分子和劳动群众还存在着一定距离的话,那么在今天的现代化建设中,知识分子和工人、农民业已相互融为一体。工人、农民也要知识化,都要变之为具有一定科学知识的新型劳动者,这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可见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文明、进步,一个重要的标尺是劳动者的知识化,最终使全体社会成员都要成为第一生产力。
现在看来要实现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等着作中所说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4] “设想有一个自由人联合体,他们用公共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并自觉地把他们许多个人劳动力当作一个社会劳动力来使用。”[5]其中一个重要的条件是劳动者必须知识化,这样在高技术投入的生产过程中,随着抽象劳动的内涵发生的质变,智能机器生产的产品源源不断地涌流出来,整个社会财富才能极大地丰富起来。
千百年来,知识分子总是渴望自由,渴望自由地读书、自由地思考、自由地表述自己的见解、自由地从事他们热爱的工作,并且能够自由地交往和使自身的价值在对未知世界自由的探索中得以实现。但是要这么多自由,社会就必须有足够的可供自由支配的时间,否则一切都不可能。旧时代知识分子需要为五斗米折腰,本质上是在必要劳动时间的劳动还挣不到五斗米,而剩余劳动时间又不为他支配,或者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劳动成果不为他所得。他根本没有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很不得志,因而总是表现得可怜兮兮的。但是,在今天以至未来这种状况却会得到根本的改变。原因是知识分子通过他们群体的劳动特别是智力的积累,业已使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达到这样的高度——使自由时间的出现成为现实。
1985年,王珏教授在他提出的必要价值论的理论中,第一次阐明了自由时间增多的可能性及其理论依据。他指出:“在探讨这个问题时,还遇到了这样一个矛盾: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而必要价值在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却是不断减少,这怎么能体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呢?从表面现象看,好像是矛盾的,但在实质上不仅不矛盾,而恰恰是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必然反映。这是因为:第一,在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单位商品所包含的必要价值减少,意味着社会净产品增多,即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的物美价廉的商品增多,这恰恰是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所要求的。第二,社会主义商品中必要价值减少,相应的必要劳动时间也减少,这意味着自由时间增多,即取得成为全面发展新人的时间增多,这又是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所要求的。”[6]这里关键问题仍然是将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劳动中,大幅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就可以增多自由时间。所以本质上仍是知识分子的劳动特别是其智慧凝结和积累的结果。
那么知识分子为什么如此看重个人的自由时间呢?这是因为知识分子的劳动是一种特殊的个体劳动,而且一切发明创造都在自由时间内完成的。具体包括以下两点:
(1)在四维时空中的自由时间。四维时空是我们人类正常生活的时间和空间。由于物质运动的速度被限定在光速以下,四维时空中的自由时间不可能通过延长物质运动的速度(时间变慢)去获得,而只能是在总时间长度一定的情况下,通过压缩必要的物质资料生产时间,相对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去获得。在这里,延长的剩余劳动时间也只能用其中的一部分去进行剩余价值生产,所余的剩余劳动时间即为自由时间。一般地说,自由时间只能小于剩余劳动时间而不能等于剩余劳动时间,否则处在四维时空中的人类便会自由得一无所有,也就不可能生存下去。因此,在四维时空中人类的自由时间总要受到一定的限制;而知识分子要获得自由时间,除非他的收入高到可以随时购买到满足个人及家庭的必要生活品,不再有任何物质生活的后顾之忧,他所得到的剩余劳动时间实际上是挪用加总了的别人的剩余劳动时间,因他给人类进行的是创造性的脑力劳动,本质上也是一种等价交换关系,否则他就占有了别人的劳动,当然这是指那些有高收入却无大贡献者。总之,在四维时空中要获得自由时间实为不易,而知识分子的脑力劳动又只有在自由时间里进行才能结出果实来,因此,所有的知识分子都格外珍惜自由时间,正是由这种特殊的劳动性质所决定的。
(2)在多维时空中的自由时间。多维时空是指超出四维时空以上的时间和空间。由于物质运动的速度起步就是超光速,因空间的高度压缩,时间相对变得很慢,可以说在多维时空自由时间应有尽有,甚至多得无法计算。但是我们人类现实地生活在四维时空中,四维时空中有限的自由时间和多维时空中无限的自由时间形成明显的反差,那么我们能否设法利用多维时空那多得无法计算的自由时间而造福于人类呢?我看总有一天是可以做到的。在当前科学发展的基础上,我们还做不到用精密仪器装置来获得多维时空的自由时间,但却可以让人的“心—脑”进入到阴性物质世界,吸取那里的能量和信息,高效率地完成自己从事的科学、文化、艺术工作,这也就等于撷取了多维时空的自由时间。这是人类目前唯一能够做得到的,但还不为许多人所承认。人类迄今为止的一切文明成果,都是人类中的精英通过这种看似笨拙的方法完成的。没有别的高招,因为人类的认识能力和科学水平只达到目前的高度,因而认识未知世界的路途还长得很呢!
综上所述,个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是要有自由时间,它包括:
(1)在四维时空中的自由时间,主要用于和谋生联系在一起的读书、学习、工作、享乐。对于知识分子来说,要想在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中获得杰出的成就,仅从四维时空中撷取自由时间是远远不够的。或者说,仅依靠四维时空中的自由时间去搞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只能是低水平的重复,不可能产生震撼人心的创造性成果。
(2)在多维时空的自由时间,包含着人类社会及高等生命的一切文明成果的信息。多维时空的自由时间是人类待开发和利用的最大资源。通过人的“心—脑”进入阴性物质世界,就能够摄取多维时空的自由时间包含的信息和能量。一切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的杰出成就,无不是因为从多维时空获得了自由时间而进行创造性劳动的结果。人类应该研究和学习使自己的“心—脑”更好地进入阴性物质世界的多种方法和途径。
(3)我们一旦使自己的“心—脑”能够自如地从阳性物质世界进入阴性物质世界,也就真正获得了充裕的自由时间,那么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必将会结出更为丰硕的成果,整个世界就将会来一个大变样。
(4)能够自如地从阳性物质世界进入阴性物质世界,就做到了中国古代先哲们所说的“天人合一”。由于人类毕竟是生活在地球上的,所以我认为准确地表述应是“天、人、地”合一。显然,做到“天、人、地”合一,人类就有足够的自由时间,就可以使个人的自由的全面发展成为现实,从而达到人类追求幸福的最高境界。
㈤ 国民幸福感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幸福是人们对生活满意程度的一种主观感受。“国民幸福指数”是衡量民众这种感受具体程度的主观指标数。
“幸福指数”概念是20级世纪70年代,不丹国王提出并实施“幸福计划”,在不同的时期,政府推出了不同的国民幸福目标,使人生基本问题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之间保持平衡。在这种执政理念的指导下,创造性地提出了由政府善治、经济增长、文化发展和环境保护四级组成的“国民幸福总值”指标。在这个人均GDP仅为700多美元的南亚小国,国民总体生活得较幸福。“不丹模式”引起了世界的关注。国民生产总值(GDP)是衡量国富的标准, GDP不能反映经济增长的质量;不能反映经济增长的社会成本;不能从本质上衡量社会福利水平和人民的幸福程度。在很多情况下,GDP的增长可能隐藏了人们的福利下降,因为健康的身体、愉快的心情很难被体现在一个数字之中。GDP增长模式不能反映社会财富的总积累,也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国民幸福指数”(GNH)是衡量百姓幸福感的标准,是社会运行状况和民众生活状态的“晴雨表”,是社会发展和民心向背的“风向标”。
近年来,发达国家也开始进行国民幸福指数研究, “快乐经济学”的研究方兴未艾,发展迅速。快乐经济学在整体主义价值观与实证主义方法论的支持下融合了行为学、社会学、实验心理学等其他学科知识,逐渐成为“直面生活现象”的经济学,进而创设了不同模式的国民幸福指数。美国的世界价值研究机构称之“幸福指数”,英国则称之“国民发展指数”(Measure of Domestic Progress,简称MDP),日本的“国民生活快乐指数”更强调文化方面的因素(Gross National Cool简称GNC),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心理学教授卡尔曼致力于“国民幸福总值”(Gross National Happiness 简称GNH)的研究。总之,普遍认为:衡量人的幸福快乐的“国民幸福指数”与“国民生产总值”相比,国民生产总值与国民幸福指数之间不是互相对立的。发展经济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增加幸福感,但人们的幸福感是相对的,国民幸福指数与国民生产总值并不一定同步增长。对人民生活幸福而言,国民幸福指数比国民生产总值更要重要。
㈥ 如何大力发展生产力,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意义是什么。
一、如何大力发展生产力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2)必须通过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
(3)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
(4)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二、我国要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原因
(1)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2)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需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3)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三、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意义
(1)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
(2)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3)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缩小历史遗留下来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6)人民幸福和生产力哪个重要扩展阅读
构成要素
构成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引入生产过程的劳动对象,具有一定生产经验与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它是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基础。此外人类运用各类专业科学工程技术,制造和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产品,满足自身生存和生活的能力。
生产力中还包含着科学技术。科学技术能够应用于生产过程、渗透在生产力诸基本要素之中而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会引起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素质的深刻变革和巨大进步;科学应用于生产的组织管理,能够大幅度提高管理效率。
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可以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应用于生产过程的周期日趋缩短,对于生产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日益成为生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性质
生产力不但具有纵向性,还要具有横向性。
原始社会形态以来,劳动者和劳动对象几乎没有发生本质的变革(劳动者还没有完全和动物脱离开来,劳动对象还是水、土地和植物),唯有劳动工具发生了石器、铜器、铁器、机器、电器,五种“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
石器、铜器、铁器可以根据制造工具的材料进行判断;机器是用机械能做功的装置;电器是用电磁能做功的装置。成熟的石器生产力决定原始社会形态;成熟的铜器生产力决定奴隶社会形态;成熟的铁器生产力决定封建社会形态;成熟的机器生产力决定资本社会形态;成熟的电器生产力决定共产社会形态。
㈦ 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是A.解放生产力B.人民生活幸福C.三个进一步解放D.社
这个选择题的正确答案选c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这“三个进一步解放”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性认识的升华。
㈧ 辩论帮助:题目是:幸福和职业成就哪个重要
幸福和职业成就是两个不同范畴的概念,不能直接比较幸福和职业成就的重要性。职业成就会影响幸福感的获得,但是不是幸福的充分必要条件,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深入探讨幸福感和职业成就的关系,建议找一些幸福感的心理学文章看一下,而且国外关于幸福感的研究也很多
生活幸福度原本是一个心理学术语,它的本意是指人们对生活满足的程度。研究发现影响职业幸福感的重要因素是成就感、挑战性、对工作的热爱、人际关系状况、工作环境、管理制度和文化氛围等。据研究统计,只有大约15%的幸福与收入、财产或其他财政因素有关,而近90%的幸福来自诸如生活态度、自我控制以及人际关系。财富仅仅是能够带来幸福的很小的因素之一,人们是否幸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很多和绝对财富无关的因素。
归根结底,人们最终追求的是生活的幸福,而不是有更多的金钱。传统经济学认为增加人们的财富是提高人们幸福水平的最有效的手段。财富仅仅是影响幸福的因素之一,是否幸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许多与财富无关的因素。因此,我们的最终目标不是财富最大化,而是人的幸福最大化。现在大多数人的经济收入都比自己的父辈或祖父辈强出许多,可是幸福水平并没有按比例提高。有研究说,当住房和食物这些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后,额外的财富很少能增加你的幸福感。
我们不难发现,当人的重大需要、欲望、目的得到满足或实现是幸福的客观标准,它既是幸福的心理体验的客观标准,又是生存发展完满与否的客观标准。幸福具有主观性与客观性。主观性是幸福所具有的极度快乐的心理体验,是幸福所具有的主观形式的本性;客观性则是人的重大需求的满足和生存发展的完满,是幸福所具有的客观内容。人生价值和意义,主观上是快乐和幸福的心理体验;客观上则是生存和发展的某种完满。马斯洛说:“越是高级的需要,对于维持纯粹的生存也就越不迫切。”实际上,需要越高级,它的满足对于发展的价值就越大。人的自我实现,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来说其价值是最大的。因为自我实现是一个人的创造潜能的实现,而创造潜能的实现是一个人发展的最高境界。
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卡内曼和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教授艾伦.克鲁格一直致力于提出“国民幸福指数”,旨在比标准的满意程度调查问卷更能客观准确地反映人们的幸福程度。卡内曼是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之一。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非常关注“幸福指数”这一软指标。美国联邦政府和英国内阁最近都拨巨资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聘请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内曼等专家坐镇,计划设立衡量人的幸福感的指标,使它与GDP一样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标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也许“幸福指数”还会改变人们对经济增长指标的看法。比如美国的研究发现,近几十年来美国经济产出的显着增长并没有让人们觉得比以往更幸福。于是美国有人提出,如果GDP的增长不能让人们更幸福,政府为什么还要仅致力于GDP的增长呢?“幸福经济”一下子成了经济学家和政府的热门话题。
回答者: 1047030542 | 二级 | 2011-5-11 11:38
说实话,辩论题是最没有意思的,只要是辩论题都有正反两面,怎么说都有理。
但就这个辩论来说,当然幸福重要,生来世上干嘛来了,就是来享受这个世界。幸福的基础是什吗?是物质,这个是肯定的,没有哪个穷光蛋说自己幸福的,天天填不饱肚子的人说他幸福,那他肯定大脑不正常。人在世上,你不可能拥有全部,只要自己过的满意,什么官衔、职业成就、千万富翁都是浮云。一个人如果仅仅为了追求职业成就的名利而遗忘了幸福,他无异于自己建起一座摩天大楼,然后从上面跳下了,他出名了,而人死啦。
㈨ 生产力与人民群众是什么关系
人民群众是生产力的主体,生产力水平的高低,最终由人的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决定。而生产力的发展,会促进生产和经济的发展,促进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㈩ 如何理解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最终决定作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在这一基本矛盾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从而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只有适应生产力的状况,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否则就会阻碍生产力的的发展。“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一切社会的发展变革都是按照这个原则进行。生产力直接或间接地决定社会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人们的思想观念形态。一切社会关系、社会制度和社会观念的产生发展、变化、与消失,归根到底,都是由生产力的决定作用所引起的。人类社会迄今为止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这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从一种社会形态到另一种更高社会形态的发展变化,都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结果,都反映了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生产力的发展,成为人类社会进步的物质依据和基本标志,也是社会生产关系变革和进步的源泉和内在依据。
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首先,发展生产力是发展社会主义的关键所在。加快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根据和本义。如果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速度比资本主义国家慢,不仅超越资本主义是不可能的,就是在国际事务中,要实现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平等对话,同发达国家进行广泛的平等交往与合作,要维护国家的安全和主权,维系民族的稳定、人心的向背,也是困难的。从前落后就要挨打,现在落后就要被淘汰。社会主义求生存,求发展,发展生产力是唯一出路。其次,发展生产力还是人民富裕幸福的根本所在。一个非常浅显却又确凿无疑的事实是,满足需要,实现利益,是人类进行各种活动的内在推动力,也是人类选择、创造各种社会形式、社会组织体制的潜在尺度。如果一种社会形式、社会组织体制长久地扼杀人的需要,抑制人的需要的满足,阻碍人实现切身利益,那么,这种社会形式、组织体制就久远不了,人们就会打破这个桎梏而选择和创造一种新的能够满足自身需要、生活得更好一些的社会形式和组织体制。社会主义之存在,被人们所选择,就因为它能使多数人生活得更美好、更幸福。而要消灭贫穷,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使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日子,唯一的出路是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大力发展生产力。最后,发展生产力是走向未来社会的根本出路。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比较有保证地逐步创造物质条件,才能实现共同富裕,使得这种共同富裕持久巩固,并且不致在社会的生产方式中引起停滞甚至衰落,才能造就一代新人,为走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铺平道路。
加快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一是变革经济行为方式即实现市场经济,二是调整经济结构。科技信息化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我们要密切关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既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成果,又要占领科学技术的制高点,不断用先进科技改造和提高国民经济,努力实现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超越。劳动者知识化是先进生产力的智力支撑。在现代社会的生产力诸要素中,人是现代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科学技术的最具活力的创造者、传承者和运用者。我们要不断地提高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建设者的思想品德、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以加快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如果停止了生产就既不能生存,也不能发展,而物质生产的发展变化始终是从生产力的变化发展,首先是从生产工具的变化发展开始的。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从政治、经济、教育、科学、文化等等,人们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归根到底,都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没有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科学、文化、教育都发展不起来,更谈不上繁荣。历史唯物主义之所以是唯物主义,就在于它是用社会的物质生产及其由生产力决定的生产关系来解释社会的政治、精神生活,强调物质生产和生产力对理解社会的基础意义和决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