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福建省福州市马尾区琅岐镇闽江村怎么样
你好,我就是琅岐闽江村的,我们这里主要还是以渔业为主,我们闽江村的村民是很热情好客的,心地很善良,这一点你可以放心。经济方面比较落后,现在政府也在大力发展经济,在未来还是有前景的,我觉得装修行业在我们这里目前来看还不是很好发展!
Ⅱ 马尾区的经济
2008全年全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18.64亿元,增长14.3%;财政总收入20.04亿元,增长19.7%,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2.36亿元,增长21.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9.73亿元,增长25.3%。
全年全区完成工业总产值439亿元,比上年增长21.6%;地区生产总值175.5亿元,增长17.6%;财政收入(不含基金)23.58亿元,增长14.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2.98亿元,增长12.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2.77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95亿元,增长27.5%;完成农业总产值6.6亿元,增长6.3%;农民人均纯收入9300元,增长10%。 1961年,全区完成工业总产值16.61万元。1963年,琅岐工业企业职工达245人,总产值21.1万元(1957年不变价),利润1万元;亭江职工达246人,总产值22.95万元(1957年不变价),利润0.65万元;马尾职工211人,总产值18万元(1957年不变价),利润1.32万元。
2008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81.2亿元,增长20.1%,比上年净增45.6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88家,实现产值277.46亿元,增长20.2%;支柱产业产值比重达75%;亿元以上企业41家,比上年增加8家。全年工业总投入12.2亿元,在建和新投产企业37家。中钢60万吨棒材生产线、马尾造船适应性技改工程等一批重大技改项目建成投产;日立数字、冠城大通、中铝瑞闽和马尾造船跻身“全省百强企业”。国脉科技、飞毛腿集团成功上市。全年新引进国光电子、福建船舶工业等一批技术研发中心,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51.2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比重54%;新增中国驰名商标1个、省着名商标4个、省名牌产品5个。
2013年6月份完成工业产值76.6亿元, 1-6月,全区规上工业产值387.5亿元,增幅为14.7%。 境内历史上农业以种植业为主,有耕地4.43万亩,山园0.55万亩,山林7.3万余亩。至1997年末,全区完成农村社会总产值1.89亿元(按1990年不变价),其中,种植业5415万元,林业52万元,牧业8260万元,渔业5157.59万元。
境内水稻种植历史逾千载。籼、粳、糯齐备。古时,因受自然条件和农艺技术的制约,生产率低,多数水田只种单季,少数平原洋田只以间作方式种植双季水稻。单作亩产不及100公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水稻的单作亩产仍停留在100~200公斤之间。1951年马尾一带有水田7755亩,其中三成地种双季稻,全年总产量1040.9吨,每播种亩平均产量仅103.2公斤。
2010年,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4752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5%,其中农业产值37813万元,增长2.0%;林业产值651万元,增长17.3%;畜牧业产值16516万元,增长1.1%;渔业产值29567万元,增长10.0%;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205万元,下降1.7%。
Ⅲ 马尾经济技术开发区
有东北理光 爱普生 飞毛腿 华映科技 华映光电 康师傅 李锦记 翁财记 LG 百事达 太阳电子 福禄鞋业 宝富达(福州)渔具 光国体育器材 新福兴 钜全活塞
上润 万有 等等
Ⅳ 福建最新经济发展状况
近半个月以来,区域经济的发展呈现出新的预期。有言论认为,目前区域经济的迅猛发展在原有的三大热点区域——即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湾经济圈之后,又呈现出第四个热点区域——福建沿海经济带 三个优势: 其一,区位优势。即与台湾有地缘、亲缘、物缘等; 其二,政策优势。国家赋予福建多项对台经济优惠政策,四个国家级“台商投资区”都设在福建(厦门杏林、海沧、集美和福州马尾),四个“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两个在福建(漳州、福州); 其三,经济优势。福建省经济发展水平已达到工业化中期阶段,个别地区如厦门进入工业化的后期,同时,福建外向型经济发达,有专家预言,到2017年,最远至2020年,福建经济总量可以达到台湾的水平.最新实力派动作: 滨海大通道 今年4月,福建省拿出20个亿的启动资金用来建滨海大通道,届时,该省6个沿海设区市的海滨景观融为一体,同时因贯通了22个港口,加速了当地港口经济带的形成。 福建省亦表明类似的发展思路:即以滨海大通道的交通功能作为基本载体,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着重体现其港口交通集疏运、临港工业集聚、沿海土地综合开发、服务军事交通、防洪防潮防灾、旅游观光等六大功能。实际上,滨海大通道的真正意义在于把福州、厦门、泉州这三个重要的节点连接起来,将加速沿海城市带的形成。 下面有组今年年初的经济数据:新华网福州4月17日电(记者沈汝发)温福铁路全线贯通、福厦铁路开始铺轨、赣龙铁路复线工程立项……今年以来福建省交通建设投资增势强劲。这是全省经济发展保持良好态势的一个缩影,今年一季度福建省生产总值达1965.51亿元,增长7.4%。
据福建省有关负责人介绍,福建省贯彻落实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决策部署,推进海西两个先行区建设,扩内需保增长政策措施的成效初步显现。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76.61亿元、1002.44亿元和786.46亿元,分别增长4.5%、5%和11.5%,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4个、2.7个和4.3个百分点。
尽管遇到金融危机持续蔓延、外部环境不确定因素增加、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等不利因素,福建省经济发展还是保持了良好态势,呈现出几大亮点:
农业生产势头良好。通过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308.38亿元,增长4.9%,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1.1个百分点。春季农业生产形势好于去年;春耕农资供应充足;农业基础设施得到加强。
工业保持增长,部分行业生产回升。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74.34亿元,增长4.1%。全省37个工业大类行业中26个行业实现增长,其中石油加工业、木材加工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燃气生产供应业分别增长78.6%、30.7%、43.1%、22.3%、94.8%。
服务业增长快速。服务业增加值786.46亿元,占GDP的比重比上年同期提高2个百分点,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交通运输仓储业稳定增长;房地产交易有所回升;软件、动漫等新兴产业快速增长。
另外,福建省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达到999.55亿元,增长15.4%;重点项目建设力度加大,一季度全省351个在建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91亿元,占年计划的19.8%;出口降幅有所减缓,实际利用外资保持增长,全省进出口总额157.33亿美元,下降19.2%,降幅比1-2月缩小0.9个百分点,新批外商投资项目187项,按可比口径,实际到资26.48亿美元,增长6.7%。
Ⅳ 福建 福州 马尾区 发达吗
马尾,中国明、清闽东重要港口,清代福建水师基地。位于今福州市东南闽江与乌龙江汇合处。东距入海口约30 公里,为福州外港,福建水陆交通门户。马尾地处闽江下游。江中之罗星山(今已与陆地通连),位居险要,山上建有灯塔、炮台;山之东西两侧,江宽水深,适宜舰船停泊;闽江两岸重山环抱,卫护港区,形成天然良港,称太平港,郑和下西洋船队在此停泊休整。南明桂王永历十年(1656),民族英雄郑成功在此筑堡,训练水师。清同治六年(1867),创办马尾船政,办学堂,造舰船,建炮台,驻水师。马尾船厂是中国近代造船工业之先驱,船政学堂成为中国近代第一所海军学校。中法战争中,光绪十年(1884),法舰队侵入马尾港,袭击福建水师,致使福建水师受重创,船厂受损.
移动和联通目前综合而言的话是1300吧!而且是转正后!
Ⅵ 福州马尾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多少
据《2012年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福州市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399元。据马尾区《政府工作报告》,2011年马尾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069元,居福州市第一。2012年的权威数据没有找到,不过网上有该区上半年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9450元。
Ⅶ 当前马尾经济运行怎样
估计你是想到中升雷克萨斯吧? 坐37到“青州桥”公交站下车,马路对面就是青洲路10号了了、
Ⅷ 发展前景闽侯好还是马尾好
西门到县城不堵车、不等车的话也要1个小时20分钟左右
闽侯机关没有班车接送,那是领导才有的专车;
县城没有搬荆溪,荆溪只是做小城镇建设,以后作为福州中心城区,是谣言;
闽侯财政实力是靠卖地支撑出来的,整体工业税收虽然也还过得去,但是高财政收入毕竟不能持久;
马尾的工资比闽侯高,因为马尾有特殊补贴,而且闽侯关系比较复杂,好处是闽侯作为福州向南发展的主要辐射地带,以后的发展前期很难预料。
希望对你有帮助。
Ⅸ 你怎样为福建9个市经济实力排序
厦门第1吧 泉州第2吧 福州第三
先说政策和经济方面
这就没有什么办法了 这是国家专门给他的优惠啊!
厦门 是经济特区 最早的5个之一
计划单列市
副省级城市
全国那么多省,但是只有15个副省级城市,也是福建省唯一一个!
国家级物流园 国家级的厦门港
厦门机场 国家级唯一一个地方性的
国家级湖里保税区
国家级海沧台商投资区
国家级集美(杏林)台商投资区
还有的国家级台商投资区在泉州,而且还是福建省级经济改革示范地区
以上就是最重要的国家投资区
福州只是地级市,下面就马尾、浪歧经济投资区
银行方面,厦门的基本都是国家级直接管的!
国家级工业石化海沧投资区!
福建最好的城市,果然是厦门啊!
Ⅹ 福建现代社会经济概况
福建现代社会经济概况 摘要:福建省,简称闽。位于中国东南沿海,东北与浙江省毗邻,西、西北与江西省接界,西南与广东省相连,东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省相望。东西宽约540千米,南北长约550千米,面积12.38万平方千米。 全省有17个粮食生产基地县。水田面积约占耕地面积的81%,闽北、闽西北水田多为浸冬田型,宜种双季稻与单季晚稻;闽东南大面积水田多为一年两熟或一年三熟的稻-稻-麦水旱轮作制。福建是中国发展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的重要基地之一。 80年代以后,执行改革开放政策,合理利用侨资和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先后建立厦门经济特区、马尾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开放地区和台商投资区。经济迅速起飞。乡镇企业稳步发展,农村外向型经济发展迅速。 工业以轻型为主、门类齐全,形成以福州、厦门、泉州、三明、莆田、南平、邵武、永安、龙岩、漳州等为中心的工业区,以轻工、电子、食品、水产加工为骨干的沿海工业和以原材料、纺织、森工、化工为骨干的内地铁路沿线工业配置的格局。 国家统计局网站公布了全国各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情况,福建排行第六,位居上海(7650.76)、浙江(7458.89)、北京(6490.24)、广东(5745.41)、江苏(5553.8)之后。 福建经济呈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多元化格局。 自改革开放以来,福建不断探索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所有制结构,鼓励国有、集体、私营、外资一齐上,并从重点战略上调整了国有经济的布局,使福建经济格局发生变化。 近年来,利用外资已成为福建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的重要牵动力量。每年实际利用外资相当于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40%左右,外商投资企业工业产值占当年全省工业产值 60%左右,出口占全省出口总值的比重在2000年达59%,涉外税收占全省税收的25%,安排就业人数约为全省就业人数的1/4。外商投资促进了福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特别是电子行业2/3就是通过利用外资改造发展起来的,一批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密集型产品也是通过利用外资逐步成长起来的。 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有所上升,第三产业比重逐年上升。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36.1%下降到2000年的16.3%;第二产业比重由42.5%上升到43.6%;第三产业比重由21.4%上升到40.1%。国民经济总量增长从主要由第一二产业带动转化为主要由第二三产业带动。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固定资产投资持续高速增长,有力地促进了全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2000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达1110亿元。全社会科技投入的新格局已逐步形成,非政府投入资金比重超过3/4。 闽江等“五江一溪”洪水预警报系统建成,中尺度灾害天气预警系统二期工程基本建成。顺利完成一批国家和省储备粮库。“九五”期间新增铁路369公里,新增公路2482公里。“两纵三横”的公路交通主骨架已基本改造建成,厦漳、福厦高速公路已开通,福州至福鼎、漳州至诏安、漳州至龙岩、北京至福州高速公路福建段等高速公路正在建设中,至2000年底,福建高速公路通车里程345公里。横南铁路、漳泉肖铁路建成通车,福建第三条铁路出省通道--龙岩坎市至广东梅县的铁路全线贯通,厦门海沧大桥建成通车;厦门嵩屿火电厂、福州华能火电厂、水口水电站等大型电厂先后投产,电力已不再是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以福州、厦门、泉州三个港口枢纽的海上运输网络初步形成,厦门、福州跻身全国吞吐量超千万吨和集装箱吞吐量前十名大港行列。福州、厦门、武夷山、泉州机场已开辟国内、国际航线一百余条。邮电通讯发展迅速,2000年全省城乡电话装机容量突破600万门。 福建省经国务院和省政府批准设立的各类开发区共有65个,其从地域分布看,开发区主要集中在沿海的福州、厦门、漳州、泉州及莆田。 (1)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是福建省最早出现的一类开发区。目前全省已有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福清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三个国家级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它们可以比照经济特区享受某些优惠政策。其中的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是福建省以台商投资密集型为特色的,成立最早、取得成效最大的一个开发区。 (2)保税区。在全国现有的15个保税区中,福建省有福州保税区和厦门象屿保税区,二者均于1992年成立。自保税区开关运作以来,国际贸易、出口加工、仓储展示等保税区的三大功能得到了一定拓展。区内生产资料交易活跃,已成为福建省及东南沿海“三资企业”免税物资的一个重要集散地。同时,各类外商投资企业,一些国际知名的跨国公司及兄弟省市的独资合资企业也纷纷到保税区落户。 (3)台商投资区。福建省目前共有马尾台商投资区、海沧台商投资区、集美台商投资区、杏林台商投资区等4个经国家批准的台商投资区。投资区发展势头良好,到1999年上半年为止,4个台商投资区共批台资项目569个,合同利用台资五十亿美元,接近全省合同利用台资总额的一半。 (4)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目前福建省有福州高科技园区、厦门火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两个国家级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及泉州、莆田、南平、永安等4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5)农业综合开发区。目前福建省有福州(闽侯)农业科技园区、宁德宝洋农业综合开发区、泉州马甲农业综合实验区、建阳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园等几个省级农业开发区。1997年,国家还批准在福州、漳州设立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 (6)旅游度假区。福建省有武夷山、湄洲岛两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以及石狮黄金海岸旅游经济开发区、东山旅游经济开发区、武夷山旅游经济开发区、泰宁金湖旅游经济开发区、永安桃源洞—石林旅游经济开发区等5个省级开发区。这些开发区为一些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找到了经济突破口。 (7)外商投资开发经营成片土地开发区。成片土地开发区是福建省利用外资的一大特色,主要集中在沿海的泉州、漳州等地。外商成片土地开发区不断发展,成为当地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龙头,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 各类开发区成为福建省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力量,区内已动工投产项目两千余个,1998年实现工业产值623多亿元,出口33.4亿美元,分别占全省外资企业的16%、51%和全省出口总数的25.6%。 国民经济平稳增长。初步统计,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258.37亿元,比上年增长9.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52.40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1904.21亿元,增长10.7%;第三产业增加值1701.76亿元,增长9.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2375元,比上年增长7.0%。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上升,第三产业比重持平。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16.3%、43.7 %和40.0%调整为15.3 %、44.7%和40.0%。所有制结构继续调整,非公有制经济占全省经济总量的比重上升到45.6%,比上年提高2.0个百分点。全年全社会劳动生产率25526元,比上年增长7.5%。 市场物价略有下降。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1.3%,其中,消费品价格下降2.3%,服务项目价格上涨2.7%。分类看,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2.5%、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0.6%、烟酒及用品上涨0.5%,食品、衣着、交通和通讯等价格有所下降。工业品价格稳中趋降,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1.9%,能源、原材料、动力购进价格下降3.3%。 劳动就业工作继续加强。年末全省从业人员1676.3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6.11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419.00万人,增加2.93万人。年末全省私营企业从业人员76.8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8.86万人;个体从业人员94.89万人,减少0.97万人。在全部从业人员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771.00万人,下降0.7 %;第二产业从业人员410.00万人,增长0.7%;第三产业从业人员496.30万人,增长4.1%。2001年1月起,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不进再就业中心。年末全省国有企业再就业中心还有下岗职工0.36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72万人。全年通过各种途径使5.56万名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再就业率为65.0%。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 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国民经济结构仍不合理,整体素质不高;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投资软环境仍需改善;企业适应市场能力还不高,产品竞争力不强;农民收入增长较慢,部分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社会就业压力加大,社会保障体系仍需完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