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状态 > 文景之治从经济上来说有哪些

文景之治从经济上来说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2-06-17 21:51:31

❶ 文景之治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1、轻赋税

汉初,因多年战乱导致社会经济凋敝,汉廷推崇黄老治术,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减轻刑罚”等政策。到景帝后期时,国家的粮仓丰满起来了,新谷子压着陈谷子,一直堆到了舱外;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以至于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了。

从汉高祖即位(公元前202年)到汉景帝后元三年(公元前141年),前后共62年间,西汉王朝实行的是中国古代堪称典范的轻徭薄赋政策,农民的负担是最轻的。

2、重视农业

文帝、景帝奖励努力耕作农民,劝解百官关心农桑。每年春耕时,他们亲自下地耕作,给百姓做榜样。还根据户口比例设置三老、孝悌、力田若干人员,并给予他们赏赐,以鼓励农民生产。

4、实行温和的民族政策

文帝对周边的少数民族采取安抚友好的政策,不轻易动兵,尽力维持相安的关系。随着生产日渐得到恢复并且迅速发展,出现了多年未有的稳定富裕的景象。

文景时,“太仓有不食之粟,都内有朽贯之钱”。至汉武帝即位时,国家财政又上了新台阶。国家财政实力如此雄厚,也是在中国封建社会少见的。

(1)文景之治从经济上来说有哪些扩展阅读:

文景之治的影响

一、为汉武盛世打下坚实的基础

文景时期经济发展,国家财政充实,开创了西汉帝国的升平时代,使当时的社会经济稳定的向前发展,为汉武大帝刘彻将西汉推向极盛时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被后世尊为中国农耕社会的第一个治世,为汉武帝北伐匈奴奠定了基础,同时进一步确立了以汉族为主干的统治基础。

二、基本建成封建社会制度

秦朝国祚短暂,中华帝国三大特点:中央集权,官员代理和伦理治国只完成其二。汉承秦制,但又有计划有步骤的改革旧制,建立新制,是文景之治的历史贡献。

文景之治前后长达四十年,解除封国对中央政权的威胁,处理前代积弊,经过两代皇帝的治理,基本上建成封建社会制度。

❷ 什么是文景之治

公元前180年刘恒开创西汉“文景之治”中国秦朝末年,农民陈胜、吴广在大泽乡首举义旗,秦王朝在农民起义的烽火中覆灭。又经过持续5年的楚汉之争,刘邦取得天下,于公元前202年建立西汉王朝。汉承秦制,继续实行中央集权的封建政治制度。由于秦的残暴统治,加上秦末的连年混战,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封建朝廷财金匮乏,人民群众更是困苦不堪。西汉面临百废待兴的局面,统治者积极总结秦亡的历史教训,企图“借秦为喻”调整统治政策,这就是贾谊在《过秦论》中所说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汉初总结秦亡的教训,主要集中于两个问题,一是繁苛徭赋,二是严刑酷法。以此为镜鉴,汉朝前期的几代皇帝,秉黄老之术,实行“无为而治”,贯彻轻徭薄赋、明法宽刑政策,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其中汉文帝刘恒做得尤为突出,因而成为西汉“文景之治”的开拓者。

汉文帝刘恒是刘邦第四子,生于刘邦称帝的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生母薄太后,为人谨敬,与吕后相安无事。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刘恒被封为代王。代为汉初封国,都城先在代县(今河北蔚县),后迁中都(今山西平遥西南),刘恒做代王达17年之久。刘邦死后,吕后专权,大封吕氏兄弟及其子侄为王,形成取代刘氏天下之势。公元前180年吕后逝世,诸吕阴谋发动叛乱,太尉周勃、丞相陈平、大将军灌婴联合诛灭诸吕,拥戴刘恒进长安做了皇帝,这就是汉文帝。刘恒在位23年,至公元前157年逝世。他继续执行汉初轻徭薄赋、明法宽刑的政策,进一步纠正秦政之弊,安定人心,发展生产,使社会经济逐步繁荣。刘恒死后,其儿子刘启即位,这就是汉景帝。刘恒、刘启两朝近40年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历史,史称“文景之治”。

汉文帝刘恒即位以后,便注重发展农业生产。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谋士贾谊上《论积贮疏》,建议朝廷“为富安天下”,指出:“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馀,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朝廷能劝百姓勤于“务本”(重视农业),好吃懒做的游民也都参加农业生产,人人自食其力,天下自然太平。刘恒十分赞赏贾谊的意见,便在当年下诏劝农,并恢复周朝建立而后长久废弃的“籍田”制度,春天“躬耕以劝百姓”(《汉书?食货志》),鼓励农民勤于耕耘,不违农时,后来这项制度坚持下来,取得了一定的实效。

为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刘恒继续执行轻徭薄赋政策,并扩大其范围。在他即位以前,朝廷已将秦时的“泰半之赋”,减为什伍税一,农民负担相对减轻。秦朝滥用民力的弊政有所纠正,成年男子每年服徭役为一个月,生产时间有所增加。刘恒即位后,继续减赋。公元前178年,他下诏免除天下田赋之半,即三十税一;公元前177年,又下诏免除晋阳(今山西太原)、中都(今山西平遥)百姓田赋三年;公元前168年,规定只收当年天下田赋的一半;公元前167年,再次下诏,“除民田之租税”,一直坚持到他去世,前后10年。文帝又将口赋(人头税)由一百二十钱,减为四十钱,仅为原来的二分之一。在徭役方面,他将成年男子一年服役一个月,减为“三年而一事”,削减三分之二。文帝的轻徭薄赋,与农民起义高潮中的无徭无赋相比,只是新王朝对农民的一种“让步”策略,但纠正了旧王朝的繁苛赋役制度,毕竟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农民能从中得到某些现实利益,生产积极性有所提高,有利于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发展。

在废除苛法严刑方面,汉初诸帝也作出了很大努力。早在公元前206年刘邦占领咸阳时,就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馀悉去秦法”(《史记?高祖本纪》),以争取民心的归附。汉兴以后,刘邦为了剪除韩信、彭越、英布等异姓王,三章之法不能应付当时的严重形势,便让相国萧何收集整理秦法,制定《九章律》,恢复了秦时的许多苛法。惠帝、吕后执政的16年中,由于大局已经基本稳定,先后采取过一些省刑除苛的措施,如颁行赎罪令,废除三族罪、妖言令,判处重要罪犯,不再株连父族、母族、妻族,说错话也不再当作“妖言”治罪。史称“天下安然,刑罚罕用”。

文帝刘恒即位的当年十二月,即召集大臣商议进一步明法宽刑问题。《史记?孝文本纪》记载了当时君臣的一段对话,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这样的:文帝说:“法令是治政的依据,目的是用来制止强暴,引导人民归向善良。如今犯罪的人既已依法论处,却还要叫他们没有犯罪的父母、妻子、儿女和兄弟连坐,一起抓来治罪,我很不赞成这种做法,希望你们议论一下。”有关的大臣都说:“老百姓不能约束自己,所以制定法令来管理他们。实行连坐,将无罪的亲属跟犯人一起收捕治罪,目的在于牵制他们的心理,使其不敢轻易犯法。这种做法由来已久,还是照旧不变的好。”文帝说:“我听说法律公正,百姓就忠厚老实,处罚得当,百姓才甘心服从。管理百姓,引导他们向善,这是官吏的职责。如果不能引导他们向善,又用不公正的法律加罪他们,便会促使他们干凶暴之事,又怎能禁止人们犯罪呢?我看不出这种法令有何好处,请你们再慎重考虑。”由于文帝的坚持,众大臣只好改口说;“皇帝将大恩大德施加天下百姓,功德之厚,非臣下所能想得到的,我们请求颁布诏书,废除连坐法令。”文帝明令废除族诛法、连坐法以后,于第二年(公元前178年)又下令废除“诽谤妖言之罪”。他认为古代圣君明主治理天下,专设“进善之旌,诽谤之木”,疏通治政的渠道,招致进谏的臣民。如果设立诽谤妖言之罪,臣民不敢畅所欲言,君主无法知道自己的过失,朝廷不能招贤任能,所以这种法令应予废除。他甚至认为老百姓诅咒皇帝,也不过是一种愚昧无知的表现,不能以诽谤朝廷治罪,并明确表示“自今以来,有犯此者勿听治”(《史记?孝文本纪》),这实际上就是给人民以一定的言论自由。

文帝治国10余年后,还宣布废除了肉刑,事情是从一个小女子上书而决定的。文帝十三年(公元前167年),齐太仓令淳于公给人治病,病人服药后几天去世,淳于公被控为庸医害命,朝廷下令将他逮捕,押解长安。他有女五人,没有儿子,临行时叹气说,“生子不生男,有缓急非有益也。”小女缇萦伤心哭泣,跟随其父至长安,要上殿求见汉文帝。不得求见,只好上书给汉文帝说:父亲当官的时候,齐国的人都称赞他廉洁奉公,现今犯了法,受刑是理所当然的,但我悲伤人死了之后不可复生,受了刑罚的身体不再复原,即使想改过自新,也做不到了。小女子愿没入官府做奴婢,以赎父亲受刑之罪,使父亲得以改过自新。上书送到刘恒手里,他颇受感动,说:“……今法有肉刑三,而奸不止,其咎安在?非乃朕德薄而教不明欤?吾甚自愧。故夫驯道不纯而愚民陷焉。诗曰‘恺悌君子,氏之父母’。今人有过,教未施而刑加焉,或欲改行为善而道毋由也。朕甚怜之。夫刑至断肢体,刻肌肤,终身不息,何其楚痛而不德也,岂称为民父母之意哉!其除肉刑。”(《史记?孝文本纪》)

遵照文帝的旨意,丞相张苍、御史大夫冯敬议定律令,罪当黥(脸上刺字),改为男的筑城,女的舂米,罪当劓(割鼻子),改为笞三百;罪当刖(斩左、右脚趾),改为笞五百。其实笞刑也是一种肉刑,用竹鞭抽打三百或五百次,也使人大多致死或致残,所以《汉书?刑法志》说:“外有减轻刑罚之名,内实杀人。”不过,文帝作为一个封建帝王,强调“以德化民”,在统治实践中采取一些明法宽刑措施,慎用死刑,废除族诛、连坐之法,还是值得肯定的。

文帝在位期间,实行轻徭薄赋政策,对封建生产关系作局部调整;又明法宽刑,对封建上层建筑进行一些刷新。他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与周边少数民族友好相处,因而使天下安宁,黎民乐业。景帝即位后,继续执行乃父制定的政策,社会经济得到较大发展。后来司马迁在《史记?平准书》中曾这样描述过西汉前期社会经济的情况:“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馀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而乘字牝者傧而不得聚会。”西汉“文景之治”的这一派升平景象,是与文帝刘恒的贤能和进取分不开的。

❸ 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开元盛世这些知识在政治上经济上有哪些相似的发展表

西汉的文景之治、东汉的光武中兴、唐朝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在政治经济上的相似点:
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

❹ 西汉文景之治中汉初采取的经济是什么对该政策简要评价

文帝二年(前178年)和十二年(前168年)分别两次“除田租税之半”,即是租率最终减为三十税一。文帝十三年,还全免田租。同时,对周边敌对国家也不轻易出兵,维持和平,以免耗损国力。这就是轻徭薄赋的政策。 文帝生活也十分节俭,宫室内车骑衣服没有增添,衣不曳地,帷帐不施文绣,更下诏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物。因此,国家的开支有所节制,贵族官僚不敢奢侈无度,从而减轻了人民的负担。这就是休养生息的政策。[2]汉文帝重视农业,曾多次下令劝课农桑,根据户口比例设置三老、孝悌、力田若干人员,并给予他们赏赐,以鼓励农民生产。随着生产日渐得到恢复并且迅速发展,出现了多年未有的稳定富裕的景象。史称:“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汉书?食货志》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同时汉王朝的物质基础大大增强,是中国皇权专制社会的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是中国历史上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最高的盛世。文景之治也为后来汉武帝征伐匈奴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❺ 文景之治的经济

文景两代采取了上述一系列措施的结果,使当时社会经济获得显着的发展, 封建统治秩序也日臻巩固,西汉初年,大侯封国不过万家,小的五六百户;到了文景之 世,流民还归田园,户口迅速繁息。列侯封国大者至三四万户,小的也户口倍增,而且比过去富实得多。农业的发展使 粮价大大降低。文帝初年,粟每石十余钱至数十钱。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初至武帝即位的70年间,由于国内政治安定,只要不遇水旱之灾,百姓总是人给家足,郡国 的仓廪堆满了粮食。大仓里的粮食由于陈陈相因,致腐烂而不可食,政府的粮仓有余财。
文景时期的“与民休息”政策使当时社会经济获得显着的发展,统治秩序也日臻巩固。西汉初年,大侯封国不过万家,小的五六百户;到了文景之世,流民还归田园,户口迅速繁息。列侯封国大者至三四万户,小的也户口倍增,而且比过去富实得多。农业的发展使粮价大大降低,文帝初年,粟每石十余钱至数十钱。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初至武帝即位的七十年间,由于国内政治安定,只要不遇水旱之灾,百姓总是人给家足,郡国的仓廪堆满了粮食。太仓里的粮食由于陈陈相因,致腐烂而不可食,政府的库房有余财,京师的钱财有千百万,连串钱的绳子都朽断了。这是对文景之治十分形象的描述。
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继续和发展,使中国出现了第一个治世。文景时期实施较为开明的政治,以达到巩固专政的目的,为汉武帝的大一统奠定了政治和物质条件。 农业 文景二帝多次下诏劝课农桑,按户口比例设置三老、孝悌、力田若干员,经常给予他们赏赐,以鼓励农民发展生产,还通过各种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人民开荒。
汉文帝十分重视农业生产,他即位后多次下诏劝课农桑,按户口比例设置三老、孝悌、力田若干员,经常给予他们赏赐,以鼓励农民发展生产。同时还注意减轻人民负担,汉文帝前二年(前178年)和前十二年,曾两次“除田租税之半”,即租率减为三十税一,前十三年还全部免去田租。自后,三十税一遂成为汉代定制。文帝时,算赋也由每年120钱减至每人每年40钱,徭役则减至每3年服役一次。景帝元年(公元前156年)春正月,下诏说:“间者岁比不登,民多乏食,夭绝天年,朕甚痛之。郡国或硗狭,无所农桑系畜;或地饶广,荐草莽,水泉利,而不得徙。其议民欲徙广大地者听之。”准许百姓从贫瘠地区迁往土地肥沃地区,以利发展农业。他还多次下诏申明以农为立国之本,强调重本抑末。他在诏文中说:“雕文刻镂,伤农事者也;锦绣纂组,害女红者也。农事伤则饥之本也,女红害则寒之原也。”同时要求郡县官吏认真执行,对失职者加以严惩。“吏发民若取庸采黄金珠玉者,坐臧为盗,二千石听者,与同罪。” 汉景帝二年(前155年),又把秦时17岁傅籍给公家徭役的制度改为20岁始傅,而着于汉律的傅籍年龄则为23岁。
农业的发展,使粮价大大降低,史载文帝时每石“粟至十余钱”。为了保证农民的收入,吸引农民重视农业生产,汉文帝君臣认为惟一途径就是提高粮食价格,对能够提供粮食者实行奖励。他们采取的策略是鼓励有钱人家购买农民的粮食,捐献给国家。对于能捐献粮食并运送到边境粮库的,国家按照捐献数额的不同赐予不同爵位,还可以赎罪。这样,边防要塞的粮食储备迅速充足了,接下来又进一步充实各郡县的储备。只要郡县储备足够一年所需,该郡县就可以免收农民田租。在这样政策的鼓励下,农民的收入保障了,负担减轻了,国家的储备也充足了。 工商业 在工商业方面,汉文帝还下诏“弛山泽之禁”,即开放原来归国家所有的山林川泽,从而促进了农民的副业生产和与国计民生有重大关系的盐铁生产事业的发展。文帝文帝十二年又废除了过关用传制度,促进商品流通和各地区间的经济交往。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工商杂税收入逐步超过了全国的田租收入,也使政府有财力减免田租。汉景帝恢复与匈奴等周边民族通关市,发展边境贸易。在“异物内流,利不外泄”的原则下,取得了巨大的贸易顺差。
汉文帝前十二年还废除了过关用传的制度,这有利于商品流通和各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对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汉文帝提倡节俭,他在位期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都无增加。他曾经想做一个露台,预算报上来,需要百金,他便放弃了这一想法。他说:“百金相当中产人家十家的财产总和了,我继承先帝的宫室,还常觉得羞耻,怎么能花百金建露台。”为了减免人民税负,他还减少自己的开支,裁减侍卫人马。汉景帝下诏不接受地方贡献的锦绣等奢侈物品,并禁止地方官员购买黄金珠玉,否则以盗窃论罪。
因为文帝提倡俭约,所以当时的国家财政开支有所节制和缩减,贵族官僚也不敢滥事搜括,奢侈无度,从而减轻了人民的负担,这是“休养生息”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 汉廷禁止豪强私自铸钱,采取重农抑商;逐步分化诸侯。
西汉前期“与民休息”的政策,对农民是雨露阳光,但却助长了豪强商贾的实力。因为豪强地主占有的土地多,轻徭薄赋政策使他们获利最多;“弛山泽之禁”,富商从中获利最大。所以,在“与民休息”的同时,豪强巨商一天天膨胀起来,社会上形成了拥有政治优势的汉初军功集团、桀骜不驯的巨族土霸和财力日益雄厚的商人三股势力。这些豪富占有大量财富,一方面使用成群奴婢,过着侈靡生活,消耗着大量的劳动成果,影响着农业生产;一方面疯狂兼并土地,逼迫大量的自耕农破产流亡。当时国家的税收是三十税一,即收获量的3.33%,地主向佃农收取的地租率是什五,即收获量的50%,其差额就是地主的受益即46.67%。社会财富占有的悬殊,是社会不安的最大隐患,这极容易造成社会秩序的动荡和阶级矛盾的尖锐。
为了保护自耕农的权益,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保持社会的安定,文景二帝开始采取了一些抑制豪强的措施。汉文帝的重要策臣贾谊提出:移风易俗,反对豪强淫侈之风;禁止豪强私自铸钱;重农抑商;逐步分化诸侯;加强储备以防灾荒等一系列建议。这些主张严重损害了权贵阶层的利益,贾谊也成了他们的攻击对象,指责贾谊“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最后,贾谊终于被陷害,流放到潮湿沼荒之地,死时年仅33岁。
汉景帝时的晁错是比贾谊更务实的政治家,也更加勇敢。晁错指出今天虽然法律“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他提出“损有余补不足”的理财思路,以捐献粮食授予爵位的方式,诱使富人去购买农民的粮食来实现重农国策。他劝景帝勇敢地接受权贵集团的挑战,得到了景帝的重用,但也受到权贵们更多的攻击。景帝在打击豪强方面,采取了更加严厉的措施,特别是任用郅都、王温舒、严延年、宁成等所谓的酷吏,痛诛不法豪强。史书上说“流血十余里”,“余皆股栗”,“豪强肋息,威震旁郡”。晁错的父亲从老家赶来劝阻儿子说:“你这样做,刘氏安矣,而晁氏危。”晁错父亲受不了压力而服毒自杀,晁错也在后来的七国之乱中被杀害。贾谊和晁错的主张先后被文帝和景帝接纳并实行,作为“文景之治”的重要功臣一直被后世称颂。 最初对减轻中央财政的负担、缓解汉初的财政困难、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起着一定的作用。地方也能因地制宜的实行一些惠民政策,如齐国工商业发达,又有渔盐之利,便不征农业税。吴国则有铜山、海盐能获巨利,故无赋税。

❻ 历史上所谓的‘文景之治’是个什么样的都创造了什么

文景之治是指中国西汉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汉初,社会经济衰弱,朝廷推崇黄老治术,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
文帝二年(前178年)和十二年(前168年)分别两次“除田租税之半”,即是租率最终减为三十税一。文帝十三年,还全免田租。同时,对周边敌对国家也不轻易出兵,维持和平,以免耗损国力。这就是轻徭薄赋的政策。 文帝生活也十分节俭,宫室内车骑衣服没有增添,衣不曳地,帷帐不施文绣,更下诏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物。因此,国家的开支有所节制,贵族官僚不敢奢侈无度,从而减轻了人民的负担。这就是休养生息的政策。 汉文帝重视农业,曾多次下令劝课农桑,根据户口比例设置三老、孝悌、力田若干人员,并给予他们赏赐,以鼓励农民生产。 随着生产日渐得到恢复并且迅速发展,出现了多年未有的稳定富裕的景象。史称:“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汉书61食货志》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同时汉王朝的物质基础大大增强,是中国皇权专制社会的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是中国历史上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最高的盛世。文景之治也为后来汉武帝征伐匈奴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文景时期,重视“以德化民”,当时社会比较安定,使百姓富裕起来。到景帝后期时,国家的粮仓丰满起来了,新谷子压着陈谷子,一直堆到了舱外;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了,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了。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 文帝、景帝奖励努力耕作农民,劝解百官关心农桑。每年春耕时,他们亲自下地耕作,给百姓做榜样。他们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文帝在位二十多年,宫室、园林没有什么增加。他修建自己的陵墓,要求从简,不许用金银等装饰,只能用陶瓦。 主要措施 1、实行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 刘邦登基后,约法省禁,减轻田赋税率,“什五而税一”。汉惠帝时,下令“减田租,复十五税一”。可知刘邦在位的12年间,后期因国家财政上的需要,税率有所提高,但惠帝于汉高祖十二年即位后,马上恢复了原来的税率,使十五税一保持下来,即使吕后当政时也未见改变。汉文帝时,进一步降低田租的税率,按“三十税一”征税。这是中国封建社会田赋税率最低的时期,而且以后始终不变。 2、鼓励生产、发展经济,扩大税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在农业方面,多次下诏劝课农桑,按户口比例设置三老、孝悌、力田若干员,经常给予他们赏赐,以鼓励农民发展生产,还通过各种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人民开荒。在工商业方面,文帝“弛山泽之禁”,即开放原来归国家所有的山林川泽,从而促进了农副业生产和与国计民生有重大关系的盐铁生产事业的发展。文帝十二年又废除了过关用传制度,促进商品流通和各地区间的经济交往。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工商杂税收入逐步超过了全国的田租收入,也使政府有财力减免田租。汉景帝恢复与匈奴等周边民族通关市,发展边境贸易。在“异物内流,利不外泄”的原则下,取得了巨大的贸易顺差。 3、厉行节约,禁止浪费。 汉文帝提倡节俭,他在位期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都无增加。他曾经想做一个露台,预算报上来,需要百金,他便放弃了这一想法。他说:“百金相当中产人家十家的财产总和了,我继承先帝的宫室,还常觉得羞耻,怎么能花百金建露台。”为了减免人民税负,他还减少自己的开支,裁减侍卫人马。汉景帝下诏不接受地方贡献的锦绣等奢侈物品,并禁止地方官员购买黄金珠玉,否则以盗窃论罪。 4、通过“贵粟”政策,提高农民收入。 农业的发展,使粮价大大降低,史载文帝时每石“粟至十余钱”。为了保证农民的收入,吸引农民重视农业生产,汉文帝君臣认为惟一途径就是提高粮食价格,对能够提供粮食者实行奖励。他们采取的策略是鼓励有钱人家购买农民的粮食,捐献给国家。对于能捐献粮食并运送到边境粮库的,国家按照捐献数额的不同赐予不同爵位,还可以赎罪。这样,边防要塞的粮食储备迅速充足了,接下来又进一步充实各郡县的储备。只要郡县储备足够一年所需,该郡县就可以免收农民田租。在这样政策的鼓励下,农民的收入保障了,负担减轻了,国家的储备也充足了。 5、实行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管理体制,逐步加强中央集权。 汉初鉴于秦朝极端专制之弊,在国体上实行了郡国并行制。最初对减轻中央财政的负担、缓解汉初的财政困难、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起着一定的作用。地方也能因地制宜的实行一些惠民政策,如齐国工商业发达,又有渔盐之利,便不征农业税。吴国则有铜山、海盐能获巨利,故无赋税。文景两代采取了上述一系列措施的结果,使当时社会经济获得显着的发展,封建统治秩序也日臻巩固。西汉初年,大侯封国不过万家,小的五六百户;到了文景之世,流民还归田园,户口迅速繁息。列侯封国大者至三四万户,小的也户口倍增,而且比过去富实得多。农业的发展使粮价大大降低,文帝初年,粟每石十余钱至数十钱。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初至武帝即位的七十年间,由于国内政治安定,只要不遇水旱之灾,百姓总是人给家足,郡国的仓廪堆满了粮食。太仓里的粮食由于陈陈相因,致腐烂而不可食,政府的库房有余财,京师的钱财有千百万,连串钱的绳子都朽断了。这是对文景之治十分形象的描述。 但是,文景时期的“与民休息”政策的目的是为了稳定和加强对农民的控制,进一步巩固封建统治,一些看来对农民有利的措施,实则对地主、商人更为有利。例如,文景减免田赋,地主获利最大,入粟拜爵,也有助于商人政治地位的提高。同时,文帝为求得政治上的安定,对同姓诸侯王的权势虽曾有所限制,但未能采取果断措施消除其动乱隐患;景帝三年(前154年)吴楚七国合谋叛乱(见吴楚七国之乱),与此当有一定的关系。 追问: 能不能简介一点 回答: 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继续和发展,使中国出现了第一个治世。“文景之治”本质不是对农民战争的让步,而是鉴于秦亡于政所做的积极有为的调整,实施较为开明的政治,以达到巩固专政的目的,它是地主阶级求长治久安的意志表现,为汉武帝的大一统奠定了政治和物质条件。 追问: 那你说下西汉有没有椒房殿啊! 回答:
椒房殿是西汉时期都城长安的皇后所居住的正殿。之所以命名为椒房殿是因为宫殿的墙壁上使用花椒树的花朵所制成的粉末进行粉刷。颜色呈粉色,具有芳香的味道且可以保护木质结构的宫殿,有防蛀虫的效果。 又一说,是因为椒者,多籽。取其“多子”之意,故曰:“椒房殿”。

❼ 文景之治”取得了哪些成就和后果呢

刘邦和项羽起义共同推翻了秦朝。这楚汉相争中打败了项羽,并且扫平宇内各种地方势力,建立了统一汉朝,建立健全的汉朝制度。但是在刘邦死后,吕后专权,大肆起用吕氐家族的成员。后来在太尉周勃和丞相陈平的主持下扫清吕氏家族,汉朝的权利又回到了刘氏手中。从此开始了历史上着名的“文景之治”,使汉朝的经济得了快速发展国强民富,人民安居乐业。那么,“文景之治”究竟取得了哪些成果呢?为巩固汉朝起得了哪些重要作用呢?

文帝这些法律的改革受到广大群众和官员的欢迎,认为这是皇帝广施仁德,功德无量。

2,文帝又提出废止诽谤妖言之罪,使臣下能大胆地提出不同的意见

汉朝初建之时,继承了秦朝时期的一些严刑悛法。秦代以来有所谓“秘祝”之官,凡有灾难就移过于臣下。文帝于十三年下诏废除并且声明:百官的错误和罪过,皇帝要负责任。次年,他又禁止祠官为他祝福。

3,汉景帝即位后加强中央集权,重用御史大夫晁错

由于刘邦建立汉朝政权后,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大力分封刘氏家族的诸王,对中央权力有所削弱,而且刘氏诸王还有军队,他们有的串通起来对抗朝廷。为了平定“七国之乱”使朝廷蒙受了巨大的损失。

汉景帝即位后首先拿这个敝政开刀,大力推行削藩,“平定七国”后,使绝大多数诸候王国仅领有一郡之地。实际地位降为郡级(相当于一个地区级别)。诸侯王国领郡由汉高祖的42郡减为26郡,而中央直辖郡由汉高祖的15郡增加至44郡,使汉郡的总数大大超过诸候王国数。这样壮大了中央的轻济控制权限,同时各郡王再也没有能力威胁中央政权了。

二,实行清明的政治,顺从民意,进行了政治改革

在全国推行无为而治,并且推行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正是“所为无为而无不为,澹然无治也而无不治也。”采取的“黄老学说,虽然叫做无为而治,而是最好的治理。文景二帝是分重视人才,广泛听取和采纳有利于人民和朝廷的意见和建议。听从思想家贾谊提出的农业生产是立国之根本,只有仓库充实了才能做其他的事情;政治家晁错提出的重农抑商的主张,提出使农民依附于土地的观点,这些好的建议都被文帝采纳并实施了。

1,强化中央政权,强化军事建设,维护统一

汉文帝在进入长安的当天夜里,就命令亲信宋昌为卫将军,镇抚南,北二军;命令张武为郎中令,巡察保卫宫中,有司衙门分别诛杀少后帝及其三个弟弟于各府中。并且立即颁布诏令大赦天下。

限制了诸候王的权利和活动范围,文帝三年(前177年),便对那些欲图不轨的诸侯王进行镇压,首先是镇压了济北王刘兴居的叛乱,叛军迅速瓦解,刘兴居被杀。

三年后,淮南王刘长又叛乱,还未发动就被发现,文帝派人传刘长入朝,罢免了他的封号,发配冲军到蜀郡,半路绝食死亡。

收回和限制了诸候王的地盘和权力,从此,国家令行禁止,杜绝了权力分散而引起的社会不稳定。

2,稳定边疆,对北方的匈奴背信弃义敢于说不

汉文帝三年(前177年),匈奴右贤王背弃和约,率数万大军侵占河南(今内蒙古伊克昭盟地区),文帝派兵应战,是自高帝白登之围后最大的一次战役。后来的(前166年)、(前160年)、(前158年)等,匈奴的进攻都遭到文帝派兵有力的打击。但由于国力的限制,文帝并不主动出击,怕增加老百姓的负担。这样既打击了匈奴又稳定了边疆。

三,由于一系列的正确正策,使文景之治取得了巨大成果

由于这政策十分正确,使社会经济取得了巨大发展,汉初的统治也非常巩固。由于控制了封候的数量,使大量外逃的流民也都回乡归田,人口繁衍生息,数量大量增加,列候封国大的三四万户,小的也有几百上千,而且都比过去富裕很多。农业发展使粮价大大降低,粮食充足,国家富强,到汉武帝即位时70多年间,国家政治稳定,如果没有大的天灾,百姓比较富足,郡国的仓廪堆满了粮食。太仓的粮食年年增加,致腐烂居多,政府库房余财堆积,京师钱财千百万缗,连串钱的绳子也朽烂了。这就是文景之治取得的巨大成果。

文景之治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为汉武大帝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为他北伐匈奴提供了物质保障,同时也为汉朝的统治长治久安作出了光辉的榜样。

❽ 文景之治,是什么

文景之治是指中国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出现的治世,并奠定了其后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将大汉盛世推上顶峰的基础。治是指治理,文景之治就是说汉文帝与汉景帝的治理,一般指盛世。

通常认为文景之治的主角是汉文帝与汉景帝。实际上,窦太后在文景之治时代所起的作用也是举足轻重的。
文帝二年(前178年)和十二年(前168年)分别两次“除田租税之半”,即是租率最终减为三十税一。文帝十三年,还全免田租。同时,对周边敌对国家也不轻易出兵,维持和平,以免耗损国力。这就是轻徭薄赋的政策。
文帝生活也十分节俭,宫室内车骑衣服没有增添,衣不曳地,帷帐不施文绣,更下诏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物。因此,国家的开支有所节制,贵族官僚不敢奢侈无度,从而减轻了人民的负担。这就是休养生息的政策。
汉文帝重视农业,曾多次下令劝课农桑,根据户口比例设置三老、孝悌、力田若干人员,并给予他们赏赐,以鼓励农民生产。
汉文帝去世,汉景帝即位,初期平定七国之乱。七国之乱以后,景帝开始专心打理朝政,据说景帝十分朴素,仁厚爱民。除了平定七国之乱以外,从来没有大规模用过兵,和匈奴的战争始终控制在一定的规模内,依然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汉文帝之皇后窦太后尊崇道家,因此汉景帝与窦氏宗族都必须学习道家学说。景帝崇尚黄老之说,减少刑罚,减少赋税,兴修水利,提倡农业,要求人心不服的案子进行重审,以免冤狱发生。百姓在和平稳定的环境下创造了大量财富,其间百姓富裕,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天下太平安乐,一派盛世景象。

❾ “文景之治”取得了哪些成就和后果

文景之治是汉朝前期逆转经济颓势的重要事情。在汉文帝和汉景帝的努力下,为汉武帝的强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文景之治下的汉朝,在全民归农的政策下,天下的人民开始逐渐富裕,面对连年的战乱,开始修养生息,让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到经济建设当中,并且将铸币权收归国有,减少一些不良企业私自制造货币,让汉朝的经济快速发展。

文景之治的出现扭转了秦汉时期长期的战争导致的经济实力衰弱的势头,让更多人能够安安分分在家发展农业,减轻赋税让老百姓更加富有,重视农业的发展也让国家的经济快速发展,权力收归国家,稳定了国内的局面,为汉武帝的盛世奠定基础。

阅读全文

与文景之治从经济上来说有哪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录制故事需要用到什么软件 浏览:254
婚姻不坚固怎么办 浏览:217
长治事业编工资多少 浏览:229
景洪市办理健康证要做哪些项目 浏览:775
水瓶座对爱情是什么看法 浏览:805
幸福路口到甘泉堡多少公里 浏览:93
一天走什么步健康 浏览:987
怎么形容科幻故事 浏览:666
人间的幸福在哪里 浏览:963
幸福生活张嘉译主演一共多少集 浏览:465
甘肃省哪个市经济活跃 浏览:482
幸福树上长黑点儿怎么办 浏览:657
经济纠纷的概念与解决途径有哪些 浏览:10
婚姻事业受到阻力怎么办 浏览:496
冬季北京三里屯美女穿什么衣服 浏览:506
美女文老师什么电视 浏览:985
女生属虎和猪属相配婚姻如何 浏览:733
石家庄幸福城什么时候交房 浏览:292
绘本逃脱故事第22关怎么过 浏览:551
村集体经济如何分红上级文件 浏览: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