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用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坚持创新发展,转换发展新动力。
坚持协调发展,解决发展的平衡性;
坚持绿色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坚持开放发展,解决内外联动。
坚持共享发展,解决发展的公平正义问题。
要建设现代经济体系,注重实体经济发展。
2. 用经济生活的知识说明科技创新如何推动经济发展
科技创新,有利于利用新技术新工艺,生产适销对路的优质产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有利于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竞争力,有利于整个经济体生产力发展。
科技创新,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企业劳动生产率、经济效益的提高。
大力发展科技,提高劳动者素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
3. 政治如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统编版高中必修一政治教材的参考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贯彻新发展理念。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突出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实现实体经济、现代金融、科技创新、人力资源协同发展。
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
建设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建设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提升国际竞争力。
4. 如何用新的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需要相适应的新体制和新机制。要贯彻“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主动适应新常态。通过选准创新突破口、落实创新新举措和构建创新发展新机制来加快相关领域改革,切实转换发展方式,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
1、选准创新的突破口。通过加快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和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工作,汇聚大量高端创新资源,构建定位明确、衔接紧密的产业科技支撑体系,以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引发产业结构和社会组织的深刻变革,为核心技术和核心产业领域实施赶超战略创造条件。
2、落实创新新举措,培育创新型产业集群。随着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持续推进,科研机构、大学、企业等竞争合作、并行发展,科技活动的群体基础日益壮大。科技创新主体正由专家向大众、由院所向企业扩展。
3、构建创新发展新机制,抢抓科技革命机遇。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创新门槛大幅降低,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层出不穷。要通过不断优化创新政策、制度和文化环境,在科技金融、股权激励等领域的改革创新取得新突破,大大拓展创新的空间和边界,使创新创业的主体日趋多元化。政府要利用这只“看得见的手”,积极提供公共服务,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市场主体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能够更有效率地抢抓科技革命机遇。
5. 如何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文科政治题
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措施有:
1、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
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方式根本转变、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和方式。离开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就谈不上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谈不上实现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2、必须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
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着眼点,即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必须着眼于从传统依靠要素投入为主的粗放式增长转变为依靠效率提升为主的集约式增长,从以往高速度增长转变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
3、必须牢牢把握工作主线,坚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质上是明确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从生产端入手,提高生产者的效率和竞争力,包括微观上的企业的竞争力,企业集合而成的产业的竞争力,宏观上的国民经济循环体系的竞争力。
4、牢牢把握基本路径,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实际上是通过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推动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以使新发展理念得到有效贯彻,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有效进展。
5、牢牢把握着力点,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实际上是从发展意义上强调产业基础。
6、牢牢把握制度保障,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
实际上是从改革意义上强调体制条件。
6. 如何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2014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在新常态下,人口红利、资源红利、全球化红利等传统经济动力逐步减弱,培育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成为引领经济新常态的关键,重点在于通过深化体制改革释放制度活力、规避资源错配释放要素潜力、激活微观主体夯实创新动力、挖掘消费潜能发挥市场引力。
深化体制改革,释放制度活力
我国经济正面临过去30多年快速增长积累的风险的凸显和释放,既受国际经济形势不确定性影响,也受到自身经济体制性约束。要化解短期困难、引领经济新常态,关键在于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率。但提高效率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在观念、体制、机制方面还有很大改进空间,主要体现在: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没有充分发挥、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干预过多和有效监管缺位并存、财税与金融体制不完善、民间投资与创新动力不足等制度性障碍。为实现高质量、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必须破除制约市场主体活力和要素优化配置的体制性障碍,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注入强劲的制度动力。释放制度活力,一是以行政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实现由政府主导型经济体制向市场主导型经济体制转换。二是必须充分发挥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最大限度地为不同经济主体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三是完善市场监管体系,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规避资源错配,释放要素潜力
中国利用劳动力、资金、能源等传统要素驱动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但传统要素的资源错配造成了实际产出和潜在产出间的缺口,发挥要素潜能促进经济发展的潜力依然巨大。由于要素价格机制不完善、政府管制、要素流动限制、市场分割以及财税体制等因素,资源的自由流动和有效配置受到限制,导致严重的资源错配。直接表现在行业间和行业内要素回报率差异很大以及区域间的产业结构趋同。为规避要素在行业间的错配,释放要素潜力,就需要:完善劳动力、资金、能源等要素的价格形成机制,规避要素市场扭曲,实现要素在各行业间的合理配置;打破行业行政垄断,拓宽私有资本准入领域,以实现资源在各行业的自由流动。从生产要素的产业内配置看,国有企业的整体效率低于民营企业,向国有企业倾斜的政策,以及国有企业在金融、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等行业的强大的话语权和资源获取能力,使得国有企业比民营企业拥有更加丰富的资源,降低了资源配置的整体效率。为此,需要营造不同经济主体公平竞争的环境,也需要深入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发育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以激活民间投资,进一步释放被抑制的要素潜力。从生产要素的区域配置看,重复建设导致不同区域产业结构趋同仍妨碍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为此,需要改革财税体制和财政分配格局,促进区域经济结构向着合理方向发展。也需要通过打破地区封锁和利益藩篱,推动产业结构的空间合理布局,优化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
激活微观主体,夯实创新动力
创新是改进质量效率、进而引领经济新常态的关键引擎,创新动力的释放又依赖于微观主体的积极性。因此,如何激活微观主体的创新活力成为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核心内容。只有足够的创新压力和充分的创新收益,才能从根本上激发微观主体的创新活力。在强化创新的必要性方面,着力点在于规避“寻租获利”“投机获利”以及“低质产品获利”的空间,构建“只有创新才有竞争力”的市场环境。首先,通过简政放权等规范政府行为、降低寻租空间,让市场主体“法无禁止即可为”,让政府部门“法无授权不可为”,调动微观主体的积极性。其次,打破行政性垄断,规避投机空间。这就需要拓宽行业准入,告别“高度集中”和“行政性垄断”,走向“充分竞争”,迫使企业以创新求生存。再次,理顺要素价格,压缩同质、低质产品的利润空间。劳动力、土地、资金、资源、环境等生产要素的价格扭曲会导致厂商在隐性补贴的成本体系中弱化创新动力,保障了低质产品利润空间,固化了企业对低价要素的路径依赖。在保障创新的可行性方面,着力点在于降低创新成本、确保创新的预期收益。需要通过透明、有效的产权保护体系和创新激励机制确保创新的预期收益,通过透明、开放的金融系统为创新提供资金支撑,通过放宽对创新要素合理流动的诸多限制使得创新要素合理集聚,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的政策环境。
挖掘消费潜能,发挥市场引力
中国巨大的国内市场需求规模和不断释放的内需潜力,是引领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优势和重要动力。从需求规模看,中国巨大规模的国内市场需求潜力,可以支撑起任一产品的规模经济和技术创新,从而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从需求结构看,随着我国由生存型阶段进入发展型新阶段,城乡居民的物质文化需求内涵、结构与规模都在发生深刻变化。国内市场需求结构不断升级,由模仿型排浪式消费转向个性化、多样化消费,由物质性消费为主向服务性消费为主转变。这为技术、产品结构的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需求保障。为挖掘这一巨大的消费潜能,要把促进居民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着力点。不仅需要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以确实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也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改善消费环境、创新消费模式、支持发展网络销售等新业态,释放有效需求。
7. 如何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首先要正确认识新常态。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从要素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改革创新是根本出路
经济新常态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为转方式、调结构提供根本动力。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中国需要主动作为,而改革创新是根本出路。
首先是改革基本经济制度,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包括国资国企改革(理顺国企与出资人以及国企内部的关系,提高国企运行效率)、财税体制改革(理顺中央和地方政府关系,降低企业税收负担)、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简政放权、强化市场)和涉外经济体制改革(从贸易开放到投资开放,从制造业开放到服务业开放,探索负面清单管理)四大关键领域。
其次是改革人口和户籍制度,改善劳动力供给,包括放开“单独两孩”,逐级放宽户籍限制等。
第三是改革金融体系,改善资本供给,包括理顺价格(利率和汇率市场化)、健全市场(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和深化开放(推进资本账户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等。
第四是改革土地制度和城乡管理体制,改善土地供给,重点是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推进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保持平常心态 保持战略定力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运行态势是好的,同时也面临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对此,在战略上要保持平常心态,同时要保持战略定力。
8.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应该如何引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潮流
当今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是引欲世界共同富裕发展各国经济潮流的重大举措!
9. 如何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
经济新常态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为转方式、调结构提供根本动力。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中国需要主动作为,而改革创新是根本出路。
管清友认为,全面深化改革不是修修补补的体制机制调整,而是自我革命式的全面革新。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的破除,将打破利益固化籓篱,解除限制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激发经济活力;经济增长机制转换和宏观调控体系完善,将为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和根本保障。伴随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微观活力将进一步释放,新的增长引擎将被打造出来,我国经济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将具备更坚实的制度基础、更充沛的动力源泉。
管清友对中国经济网记者表示,首先是改革基本经济制度,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包括国资国企改革(理顺国企与出资人以及国企内部的关系,提高国企运行效率)、财税体制改革(理顺中央和地方政府关系,降低企业税收负担)、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简政放权、强化市场)和涉外经济体制改革(从贸易开放到投资开放,从制造业开放到服务业开放,探索负面清单管理)四大关键领域。
其次是改革人口和户籍制度,改善劳动力供给,包括放开“单独两孩”,逐级放宽户籍限制等。
第三是改革金融体系,改善资本供给,包括理顺价格(利率和汇率市场化)、健全市场(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和深化开放(推进资本账户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等。
第四是改革土地制度和城乡管理体制,改善土地供给,重点是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推进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