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宣城市安源消防工程有限公司怎么样
宣城市安源消防工程有限公司是2017-09-21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注册地址位于安徽省宣城经济技术开发区民营经济园门面房10号。
宣城市安源消防工程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341800MA2P3AER77,企业法人马正耀,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宣城市安源消防工程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消防系统工程安装;消防设施维护、保养、咨询服务;水电安装;阀门、水泵安装;消防器材销售;消防技术咨询;管网检漏、维修;水管网检测。(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通过爱企查查看宣城市安源消防工程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㈡ 山东荣成的经济情况怎么样
“十五”计划是新世纪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第一个中长期规划。1999年5月,我们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全面开展了规划的编制工作,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反复论证,形成了《纲要(草案)》的初稿。《纲要(草案)》根据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威海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在对我市现实情况和国内外环境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任务,实施海上荣成、经济国际化、结构调整、城市化、科教兴荣、可持续发展五大发展战略,并为此确定了7大发展目标。
━━━综合实力显着增强。到2005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要达到280亿元,年均递增10%,成为全省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基本形成经济强市的规模和实力。
━━━产业结构明显升级。到2005年,一、二、三产业结构比重由目前的21:49:30调整到15:51:34,初步完成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
━━━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到2005年,城市总人口要达到40万人,城市化水平达到55%,现代化城市形象基本确定。
━━━经济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到2005年,出口商品总值达到5亿美元,年均增长20%;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达到6.3亿美元,年均增长16%。基本形成与国内外有广泛经济联系的全方位开放格局,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经济循环,基本形成符合国际惯例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
━━━国民素质和生活质量显着提高。职工年均工资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0%和9%,城乡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达到16平方米和30平方米,居民用于享受和发展的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达20%以上,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6岁,每千人拥有医生1.4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提高到7%,每百户拥有微机10台,轿车开始进入家庭。
━━━经济环境进一步改善。以改善投资环境、优化经济增长要素为目标,基本形成公路、港口、信息、电力、供水、供暖等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构架;要继续深化改革,加大体制和机制创新力度,积极培育各类要素市场,建立较为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初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在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的协调统一,为形成“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社会发展体系和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生态环境”奠定基础,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统一。
为实现上述目标,根据我市经济、人口、资源、基础设施和重点产业分布特点,我们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布局在“九五”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当调整,构建“三区两带”的布局框架,即:以市区为轴心、以石岛、成山为两翼的三个中心城镇,一条沿海蓝色产业带,一条内陆绿色产业带。就“十五”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在产业结构调整、城乡结构调整、科技和体制创新、对外开放、可持续发展、精神文明、人民生活和政策保障等方面都做了具体的部署,并提出了建设海洋、旅游、食品、橡胶制品、汽车配件五大支柱产业和民营经济园区、信息港、名牌产品和企业家队伍四大新世纪工程。
实现上述宏伟目标,我们具备许多有利条件,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从国际环境看,世界经济进入了新的一轮结构大调整时期,以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为代表的新经济正在迅速崛起,经济全球化、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快,亚太地区已成为世界公认的经济增长热点之一,我市作为沿海开放的窗口,在新的一轮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过程中,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增长机会。从国内环境看,短缺经济结束,买方市场初步形成,经济增长已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国际国内市场进一步融合,党的十五大对东部地区提出了更新、更高的任务。展望即将到来的世纪,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着许多良好的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我市综合实力大为增强,改革和发展的经验日益丰富,宏观调控能力显着提高,我市有着明显的区位优势、较为丰富的资源优势、潜力巨大的增长空间,这为我市抢占发展机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虽然前进道路上还会遇到新的困难和问题,但我们有信心、有决心完成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历史使命,不负党和人民的重托,把荣成的明天建设得更加美好!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是新世纪开局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加快发展、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行动纲领。实现计划各项目标、任务和战略重点,必须以全面落实十五大、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针,切实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依法实施,大干快上。要充分发挥党的坚强领导核心作用,动员、组织广大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既量力而行,又尽力而为,坚定不移地向着规划目标迈进。各级各部门要紧紧抓住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主要矛盾,做到计划目标具体化,责任人格化,工作日程化,抢时间,争速度,上水平,加快经济建设。要把规划的实施纳入依法行政的轨道,维护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对于涉及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重大方向、重点工程和重要政策,要严格按计划实施,禁止采用变通等手段,搞局部利益,损害大局。要将“十五”蓝图作为鼓舞人心的旗帜,加大宣传,唱响主旋律,创造加快发展的良好氛围,激励全市人民团结拼搏,锐意进取,勇于攻坚,向着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奋勇前进。
㈢ 汶川地震灾区人民买房子交契约税怎么交
汶川特大地震两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下,四川灾后重建取得了阶段性重大成果。尤其是民生项目重建进展最快,震后一年内,355万户震损住房修复加固全面完成;震后一年半,150万户农房重建全部完成;震后两年,25万户城市居民住房基本完成。灾区正在发生脱胎换骨的巨大变化,新的希望正从悲壮中生长。
随着重建工作特别是民生项目的陆续完工,以“5·12”汶川特大地震两周年为标志,灾后重建将要逐步转向以提升灾区发展能力为重点的新阶段。在确保基本完成重建任务的基础上,需要逐步把重建工作重点转向发展产业、扩大就业和扶贫帮困,使灾区群众早日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大力发展产业,使灾区发展由“起立”到“起跳”。完善灾区产业发展规划,科学选择产业发展方向,因地制宜发展三次产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灾区优势资源科学开发,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坚持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支持大企业做强做大,重视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稳定发展优质粮油生产,加快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大力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培育一批具有灾区地域特色的旅游品牌,加快开发以多产业融合为特色的旅游新业态新产品,着力提升灾区旅游业经营和管理水平。以市县为主体集中布局和建设产业园区,推动对口支援向长期合作转变,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引资。创新和落实支持灾区产业发展政策,努力营造良好的灾区产业发展政务环境。
努力扩大就业,使灾区人民由“安居”到“乐业”。 实现“户户有就业”是重建的重要目标。把扩大就业作为优先目标,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灾后重建、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加大就业援助力度,开发更多公益性岗位,鼓励企业吸纳就业,支持从事个体经营和灵活就业,以创业促进就业。优先解决因灾失地农民、零就业家庭人员、因灾伤残人员、家庭困难的高校毕业生等人员就业问题。进一步强化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创业的能力和水平。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强与对口支援省市的联系,帮助灾区劳动力异地转移就业。加强与东部发达省市的劳务合作,引导劳动力有序转移,扩大劳务输出规模。
着力扶贫帮困,使困难群众由“脱贫”到“致富”。灾区一些地方存在因灾致贫、因灾返贫人口多,部分农户负债较重等困难和问题。抓紧编制《汶川地震四川省贫困村灾后扶贫总体规划》,因地制宜编制灾区贫困村村级扶贫开发规划,分年实施、分期投入、分批解决。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实行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衔接;常规扶贫与灾后恢复重建扶贫相结合,推进灾区扶贫帮困向纵深发展;扶贫政策与农村低保制度相结合,对低保户实行应保尽保,对扶贫户实行应扶尽扶;扶贫开发与发展特色产业相结合,带动贫困村经济发展;项目扶持与提高发展能力相结合,强化灾区劳务输出培训。将新村、产业、村道、劳务、移民等扶贫资金进行适度整合,集中投向灾区贫困村。动员各方参与扶贫,集聚社会力量,形成参与和支持灾区扶贫帮困的良好氛围。
来源:人民网
㈣ 滨海新区人民法院功能审判区的具体位置,谢谢啦!
2011年,大港审判区在滨海新区法院的正确领导和市高院的指导监督下,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统领,坚持“三个至上”指导思想,牢牢把握“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的工作主题,坚持“从严治院,科技强院,规范治院”的工作方针,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创新社会管理手段、确保公正廉洁执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实现了审判区工作的新发展,为滨海新区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和谐稳定的法治环境。
一、抓牢第一要务,服务新区发展
不断强化能动司法,正确履行司法职能,用公正执法、优质审判维护辖区稳定、促进社会发展。在区委“调结构、增活力、上水平”主题活动中,落实新区法院“听民生、解民忧,促和谐”活动,与辖区太平镇建立联系点,审判区领导深入中华民营经济园调研座谈,围绕征地补偿,房屋拆迁的法律纠纷予以规范,将大量矛盾化解在基层,保障重点工程的有序推进。2011年,我审判区共受理各类案件6567件,结案5971件,结案率为88.75%,涉诉标的6.4亿元,案件平均审限32.7天。
(一)以公正的刑事审判促进社会稳定
紧紧把握社会治安形势,依法惩处各类刑事犯罪,全年共受理刑事案件368件,审结343件,平均审限25.7天,执行收案116件,结案116件,标的额98.1万元。判处人犯698人,无一件超审限案件和超期羁押案件。第一,彰显法律威严,保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活秩序安定。不断总结量刑规范化改革工作成效,对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绑架、强奸、抢劫等严重刑事犯罪和入室盗窃、盗抢机动车、自行车等高发刑事犯罪依法予以严厉打击。我审判区的量刑规范化改革工作在今年中央督查组巡查中得到充分肯定。第二,体现司法柔情,加大恢复性司法模式的适用力度。探索试行审前评估体系,完善心理咨询师法官“主审”、人民陪审员“陪审”、社会调查员“参审”、判后因人施教的未成年人犯罪审判制度,加强附民案件的调解力度。全年对未成年人犯罪、因邻里纠纷引发的轻伤害犯罪、民事赔偿解决完毕的过失犯罪等案件228名被告人依法适用非监禁刑罚。审结刑事附带民事案件40件,调解结案率87.5%,调解到位率100%。有效化解社会矛盾,体现法律公平公正原则,避免了上访案件的发生。第三,创新社会管理,积极参与社会综合治理。开展综合治理宣传,发挥法律实习基地作用,先后组织南开大学滨海学院、天津外国语学院滨海外事学院开展座谈,安排50余名学生来院法律实践,300余名学生旁听庭审,很好地提高了社会法律观念。
(二)以能动的民事审判化解社会矛盾
全年共受理各类民商事案件3303件,审结2990件,结案率87.1%,涉诉标的3.4亿元。
人性化民事审判服务民生。追求案结事了的审判效果,准确把握案件诉争焦点,在“调解”二字上做文章,努力化解当事人的对立情绪,通过完善多元化纠纷调处机制,将法律的理性与人性的情感有机融入民事审判调解全过程。在审判中注重对弱势群体利益维护,积极行使释明权,防止老人、妇女、儿童等弱势群体因法律知识的不足而受到不公平的待遇。高标准审理房屋确权、房屋买卖、房屋租赁、腾房等涉房屋类民事案件157件。面对涉及征用集体土地导致农村房屋买卖和确权案件大幅上升的情况,通过类案梳理与个案指导,在及时和上级法院沟通取得支持后,统一法律适用,有效控制该类案件的发生,维护农村征地补偿工作的有序开展。主动延伸司法服务,定期组织社区巡回法庭、劳动争议巡回法庭,安排法官不定期深入辖区三个街镇综治服务办公室值班,直接为基层群众提供服务。与劳动仲裁委员会进行常态化座谈沟通,切实维护好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
便捷化商事审判服务发展。在工商局办公楼内新建消费者维权巡回法庭,在第一时间为被侵权消费者提供方便快捷的法律服务。发挥服务企业“绿色通道”作用,用走访、座谈的方式征求驻区大企业的法律需求,审判中在保护原告债权的基础上,同样注重保护被告企业正常的运转,尽力挽救因受经济危机影响遇到暂时性经营困难但有发展前景的企业。善于借助社会各界力量开展审判调解,积极探索调解在保险合同纠纷中的运用,从根源处着手解决矛盾。今年韩国天津商会专门邀请大港工委、政法委、开发区管委会、大港审判区的主要领导参加了其在大港举办的答谢会,对大港审判区法官妥善处理涉韩资企业纠纷案件,圆满化解矛盾,服务企业发展,表示衷心感谢。
(三)以规范的行政审判引导社会行为
全年审理行政案件6件,行政非诉执行案件324件,非诉执行审查369件。支持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建立、健全执法办案风险评估、社区民意调查和互动反馈等工作机制,将圆桌式审理引入行政审判,运用和谐的理念,积极将释法说理、心理疏导、调解和解工作,融入到行政审判化解矛盾的每一个环节。依法快速审理行政不服工伤认定再审案件,平息了原告多年进京访,维护了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对于社会关注、容易引发社会不稳定的非诉执行案件,及时适用执行听证程序。使非诉执行案件审查,成为促使相对人自动履行义务,促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增强行政机关合法行政意识的推动器。加强对行政机关的法律指导,先后多次参与太平镇政府、地税局、国税局、公安大港分局、港中分局、港南分局、计生委、环保局、综合执法局、药监局等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协调会,提出可行性意见建议,得到行政机关的高度评价。
(四)以有力的执行工作维护司法权威
全年共受理各类执行案件2463件,执结2205件,执结率 89.2%,实际执结案件1892件,实际执结率85.8%。创新执行方式,开展反规避执行活动,探索新的执行途径,2011年共悬赏执行8次,劳务抵债1件,分期执行825件,和解执行475件,以物抵债4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规范执行制度,先后建立推行执行日志制度、执行案件统一告知制度、执行措施备案制度、集中通知制度、执行进展反馈制等制度,规范执行行为,提升执行透明度。优化执行环境,继续加强与工商、房管、公安及辖区企业等社会各界的沟通联系,建立有效地协助执行工作机制。强化执行联络员网络建设,加强与执行联络员之间的联系、沟通,确保执行线索的前瞻性、时效性、准确性,提高执行效率。明确执行重点,不断增强劳动报酬、交通肇事等人身损害纠纷、困难群体、赡养费、抚养费、抚育费等民生案件的执行力度,保护弱势群体利益。全年共为**名工人执行回血汗钱**余万元,执结交通事故赔偿案件**件,为**名申请人挽回损失**余万元,为**名儿童执行回抚育费,为**名老人执行回赡养费,对生活困难的61名申请人依法进行了司法救助,使困难群众感受到了人民法院的司法关怀。
二、强化审判管理,确保公正高效
(一)三个重点促使审判质效良性循环
第一,强化均衡结案。改革完善审判质效管理制度,质效指标常规化管理逐步转化为常态化督导。将以往审判质效管理季度讲评转变为月度讲评;将仅在管理层讲评,转变为讲评面向基层、重在一线。每月整理出12项重点指标做成展板在公众位置向全体干警集中展示,在全体干警大会集中点评审判质效情况, 突出用客观数据说话。开展审判质效中期结案竞赛,进一步推动均衡结案,自6月份以来连续6个月均衡结案率保持在84%以上。
第二,注重制度完善。分别前往黄骅法院、津南法院、塘沽法院进行座谈调研,先后制定了《规范主动履行案件流程的暂行规定》、《审判人员办案绩效奖励办法试行》、《关于加强审判与委托中介机构工作的规范》等规范性文件。注重现有制度的落实完善,针对监督考核中发现的庭长值班管理制度漏洞,重新修改补充,加以完善。
第三,严格审限跟踪。在对一年半以上未结诉讼案件进行全面评查清理的基础上,建立了严格的审限跟踪机制,通过法院综合信息系统对所有正在审理的案件进行随时审限跟踪,及时提示通报。在审限跟踪机制的督导下,目前我审判区审限在三年以上的诉讼案件已全部审结,2011年审限较去年缩短17天。
(二)三项举措保障审判水平全面提升
第一,有效评查监督审判质量。全面落实上级法院“百万案件大评查”工作,对近两年来二审发回重审和改判、上级法院指定再审、审限超过一年半以上的民商事案件,按照上级法院的评分标准进行重点评查,建立评查台账,做到一案两表一报告。同时,组织业务骨干到上海长宁区法院全面学习和考察要件审判九步法在审判实践中的推行和运用。在专项评查中积极运用“要件审判”思维,在对进行的“超长审限案件”、“发回、改判案件”评查中运用“要件审判”思维,发现审判人员在固定当事人诉请、证据材料和要件分析、举证责任分配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为指导全院推广“要件审判九步法”提供了素材,进行了业务积累。
第二,庭审观摩提升庭审能力。围绕市高院《循环交叉庭审观摩》文件精神,将庭审观摩作为检验庭审质量,助推庭审能力的重要杠杆。在与西青、蓟县、武清、北辰、南开等五家法院相互观摩8案庭审,互比互评的同时,丰富庭审观摩形式,扩大范围,增加数量,采取集中观摩、巡回观摩、审委会重点观摩、监控观摩相结合的形式,先后组织新闻媒体、人大代表、企业厂矿、全院干警对审判区7个审判业务庭开展了18次庭审观摩,很好地提高了法官庭审驾驭能力和庭审规范化水平。
第三,人民陪审增强调解力量。充分发挥人民陪审员参与审判、监督审判、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作用,将陪审率、陪审质量的提升作为审判监督又一重点。出台制定《关于加强人民陪审员参审工作的通知》,要求审判区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一律通知陪审员参审,使审判区全年普通程序案件人民陪审员参审率达到53%。完善驻庭陪审制度,将陪审员值班频率改为每周3个半天,驻庭陪审员接待、调解、陪审效果显着提升。先后组织6次共70余人次的陪审员庭审观摩活动,组织新任9名陪审员在法官学院进行为期4天的业务培训,进一步提高陪审员参审业务技能。
(三)三大窗口实现司法服务人性便捷
第一,健全诉服中心服务体系。2011年,诉讼服务中心共接待群众34216人次,受理立案申请5955件,受理群众来信来访30件次,收转诉讼材料653件,判后答疑167件,接听服务热线电话8468人次,约见法官8082人次,其他便民服务3917人次。新设公告代理窗口,方便群众办理公告。提升网上预约立案作用,为群众解疑答惑。加强诉前调解,使21起涉及赡养、离婚、相邻关系、拖欠工资等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民事纠纷在诉前得到解决。利用群体性纠纷联动机制,会同区工委、镇政府相关部门,用两个月的协调努力将一起109户村民起诉村委会要求撤销征地协议纠纷化解在诉前,保障了滨海新区重点工程中华民营园建设的顺利进行。进一步规范信访行为,先后制定《关于信访案件登记、转办、建档若干规定》和《关于重点信访案件领导包案若干规定》,扫除因信访接待瑕疵导致的不稳定隐患。全年接待来访案件14件,处理院长信件及上级转办来信11件,向上级相关部门回复案件材料8次,接待当事人58人次,做到件件有回复,办结率100%,未出现一起因接待或处理信访问题引发新的矛盾,
第二,充实交通法庭服务力量。增强专业审判力度,在交通巡回法庭基础上成立交通事故专业法庭,丰富其集咨询、诉前调解、立案、审判、执行于一身的一站式服务职能,充分发挥“法院、交警、司法所、保险公司”四位一体快速反应机制,优势互补,合力共为,促使涵盖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人民调解整体力量的大调解格局逐步完善。主动协调市高院、公安交管部门召开多种形式的联席会议,商讨创新工作思路,查找工作不足,研究整改措施,统一本地区审判尺度,有效整合社会资源,使调解工作在基层组织形成合力。全年交通巡回法庭共接待咨询1800人次,诉前调解168件,受理案件1130件,审结案件1077件,调解率达到63.40%,简易程序适用率96.78%,审限29.5天,所审案件实现零改判、零发回、零上访、零缠诉。
第三,提升速裁法庭服务效果。制定《进一步完善速裁工作机制暂行规定》,扩大速裁案件范围,提高速裁案件比例,同时针对送达制约案件审限延长的问题,整合审判资源,改进集中送达工作方式,将送达组人员分配到各个业务庭,进一步调动送达人员的积极性和灵活性,提高案件审判效率。全年速裁审结各类案件728件,结案率100%。其中民事案件616件,执行案件112件。比去年同期多审结、执结各类案件104件,平均审限8.1天,比去年同期13.6天平均缩短了5.5天。
三、夯实队伍基础,实现有为跨越
(一)从细节入手,不断提升队伍素质。
全面落实中政委“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认真组织“群众观点大讨论”主题教育活动,以《队伍动态》为载体,传达党组工作思路,突出部门工作亮点,反映干警工作状态,努力提升队伍思想素质。理顺队伍结构,根据审判区新的内设机构设置,进行审判区科级领导交流调整、重新任命,开展科级干部竞争上岗,补充新鲜血液,努力提升中层领导素质。修改审判区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及考核细则,调整考核重点,细化考核分值,增强考核操作性和实效性。制定下发审判区《值班管理规定》、《考勤管理规定》,推行考勤打卡制度,开展纪律作风大检查活动,定期检查定期通报,从上下班、请销假、着装仪表、司法礼仪等方面狠抓细节管理,努力提升队伍职业素质。
(二)从根源入手,不断提升队伍能力。
一是抓调研信息,提升理论能力。坚持“围绕审判搞调研,搞好调研促审判”的原则,坚持三级调研的工作模式,统一规划,合理确定选题。积极申报市高院重点调研课题,共组织上报包括二十三届学术论文在内的各类课题26个,其中7篇论文上报最高法院,占全市上报篇数的七分之一。加强对信息工作的指标分解与工作推动,深入总结典型做法,形成良性报送机制,全年审判区共对外报送信息97篇,其中,工作信息86篇,工作简报4篇,大要案专刊4篇,情况反映3篇。共被各类刊物、媒体采用123篇次,其中《天津法院信息》采用49篇,信息工作全市排名第三。二是抓办案日志,提升工作能力。对“执行日志”予以完善,进一步形成全院推广的“法官办案日志”。通过每日一记录,每周一交流,每月一报送的形式进一步改进法官工作习惯,促使法官及时反思工作进展,总结工作经验,提升工作计划性。三是抓学习日制度,提升业务能力。制定《关于开展“学习日”活动的若干规定》,明确学习计划、学习内容、学习形式、学习监督。督促队伍在理论学习中联系实际,在总结实际中提升理论。四是抓廉政教育,提升拒腐能力。签订递交党风廉政责任状,先后组织中层参加全市法院系统反腐倡廉建设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组织全体人员收看《不可逾越》、《迷途》教育片,及时将最高院《近期基层人民法院个别干警违法违纪事件的通报》网发全院,敦促干警时刻绷紧廉政弦,实现队伍连续十年保持零违纪。
(三)从基础入手,不断提升队伍状态。
完善组织建设凝聚合力。积极响应滨海新区法院机关党委号召,率先开展党总支组建工作,召开审判区全体党员大会共同选举新一届党总支班子,选举组建工作得到了滨海新区机关党委领导的高度好评。开展创先争优激发活力。开展创先争优领导点评工作,组织党员到社区公开承诺。围绕纪念建党90周年活动,全力打造先进典型,滨海法庭包津燕被评为全国法院办案标兵、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市政法系统优秀共产党员暨十大优秀法官、全国政法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并作为天津市代表候选全国模范法官。民二庭刘春芬被评为大港2009-2010年度“三八”红旗手;李辰被评为滨海新区新长征突击手;滨海法庭被评为大港红旗党组织、市政法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政法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丰富法院文化提升动力。积极发挥兴趣小组在丰富干警文化,提升生活品质方面的重要作用,先后组队参加大港工委、政法办组织的各类运动比赛,取得了羽毛球女双冠军、混双亚军、长跑亚军、拔河亚军等好成绩。审判区书画兴趣小组为市高院组织的全市法院系统书画摄影展报送优秀书画作品3份,并在全市法院书画摄影展开幕式上展出。组队参加市高院纪念建党90周年红歌联唱暨文艺汇演,得到高院领导肯定。将人文关怀融入“三访一问一礼”、蛋糕卡、就餐水果、体检等各个细微之处,使干警深切体会到党组的关怀爱护。我院法院文化建设经验在全市法院文化建设现场会上做经验交流。
(四)从保障入手,不断提升队伍环境。
不断增强信息化辅助审判的功能,制定《信息化建设及应用管理办法》。在食堂等醒目位置安装电子显示屏,适时公布审判区各类信息。加强法综系统的开发和应用,丰富综合系统的栏目内容和基本数据。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在审判流程、审判管理,网上办案、安全监控、庭审直播、绩效考评、司法统计,应急处理指挥等方面的应用和开发。与此同时不断加快对“科技法庭”和数字化审委会流程管理建设的步伐,不断完善建设步骤和具体方案,提高信息化技术在审判过程的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完善楼宇各项设施,改造装修地下车库,让干警健身娱乐场所和设施更加便捷。改造各类门禁设施,提升安全防范能力。在立案门口显着位置安装楼宇大屏幕展示屏,公开法院司法为民举措,宣传法院工作,便利群众诉讼。
2011年在全体干警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同时对照新区发展的形势需求,我们在队伍建设、审判管理、干警工作理念等方面仍有很多差距和不足,需要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和完善。对此,我们会清醒认识,积极调整,找准定位,恰当应对。在2012年的工作中,打好基础,求真务实,一步一个脚印的推进审判区工作全面上水平。
㈤ 2020年巢湖春晖学校高补班考上了多少
春晖学校的高考补习班的上本科线的情况:一本线的52人;二本线的38人;三本线的83人。
安徽巢湖春晖学校创建于2006年,由巢湖市光明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投资2亿元兴建的一所高起点、高定位的小学到高中十二年一贯制民办可寄宿学校和一所幼儿园。
学校现任校长朱必忠、高中部校长强光干、初中部校长迟本文、小学部校长张争先。
学校概况:
安徽巢湖春晖学校是经原巢湖市教育局批准,巢湖市光明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投资2亿元兴建的一所高起点、高定位的小学到高中十二年一贯制民办可寄宿学校。
学校分为两个校区,团结路校区位于巢湖市团结东路,占地58亩,投资5000多万元,2006年9月1日建成投入使用。亚父校区位于巢湖市向阳南路民营经济园,占地134亩,投资1.5亿元,2011年秋季正式招生。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巢湖春晖学校
㈥ 住了十年的房子算违章建筑吗
违章建筑不是用时间来定义的,而是看房子有没有在房管局登记,有没有房产证之类的,如果是宅基地的话还要看现在的建筑面积等是否和房产证上的一致,如果没有房产证或者与房产证上的数据不一致就属于违章建筑。
㈦ 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县桂集镇的经济怎么样房子都是什么样的和一些其它信息。谢谢~ 只要回答满意一定采
桂集地处凤台县西北12公里,面积65.5平方公里,人口4.3万人,耕地4.8万亩,辖14个村,5个社区。省道凤利公路、凤蒙公路、阜淮铁路穿境而过,陆路交通便利。毗邻坐落于顾桥镇境内的国家大型发电厂凤台电厂和亚洲第一大煤矿顾桥矿,形成南电北煤格局。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实施了打造“桂顾马尚”民营经济走廊发展战略,桂集位处边缘位置。随着顾桥镇采煤沉陷区移民安置的扩大和客商的增多,桂集的优势日益凸显。
经济发展
桂集镇农业发达,优质粮面积4.8万亩,林业面积3500亩,经果林2200亩,大棚温室500亩,渔业9300亩,畜禽业发达,肉类年产量4300吨,形成优质粮、经果林、反季节蔬菜、渔业养殖、畜禽养殖五大基地。该镇拥有非公有制企业968家,其中规模企业13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大中型粮食加工企业24家,大型养殖场16家,新型建材企业20家,形成了粮食加工、建筑建材、商贸物流、煤炭和电力五大产业,是安徽人民政府57家产业集群专业镇之一,拥有一大批地方特色产品和省级着名商标。2009年该镇实现GDP16.2亿元,财政收入112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887元。
园区建设
2009年桂集镇建成全省首批返乡农民工创业园,面积15亩,规划建设厂房5栋,面积4370平方米,供投资者租用。正在建设中的“桂集工业聚集区”位于中郢—勇敢村之间,凤利路南侧,长2.5公里,宽400米,占地1500亩,规划总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2010年6月2日,凤发改[2010]154号文批准,是凤台县首家乡镇级工业园区。目前,在县委、县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鼎力支持下,园区按照“布局好、设施全、环境优、有特色”总体要求,以项目为载体,以科技为先导,走规模化、品牌化、国际化之路,逐步建设成“经济繁荣,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现代新型工业园区。
社会事业
桂集镇有3所中学,13所小学, 1所中心卫生院,3所敬老院。80%的村有农家书屋、健身场所。农民参合率、参保率100%。村村通水泥路。村村通广播、有线电视。建成省、市级新农村示范点2处。绿色生态村5个。连续多年被表彰为淮南市农业和农村工作先进集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乡镇、文明乡镇、“五个好”乡镇党委标兵等。招商引资
桂集镇区位优越,资源丰富,生态良好,交通便捷,人杰地灵,社会人文环境和谐美好,发展潜力巨大,是省内外广大有识之士投资的理想宝地。目前已有10多家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企业入驻桂集。为加速推进科学发展,该镇正对今后发展进行总体规划,以与凤台县西部大开发战略对接。桂集镇党委、政府本着以诚招商,以信养商,以利兴商的原则,努力营造“亲商、富商、安商”的良好氛围,诚邀社会各界人士前来投资兴业。
特色产业
桂集镇地处凤台县城西北15公里,面积65.6平方公里,人口4.2万人,耕地48436亩。凤利、风蒙、潘谢公路、淮阜铁路及西湖河、永幸河穿境而过,水陆交通便利,区位优势突出。毗邻坐落于顾桥镇境内的国家大型火力发电厂凤台电厂和亚洲第一大矿顾桥煤矿,形成南电北煤格局。
该镇经济莲勃发展,2007年底拥有备类民营企业94家,个体工商户500多户,创造出板埂湖贡米、淮凤牌酥梨、桂集小娇面筋、桂集板鸭和日福、永喜、恒劲、龙泰、路遥、永新、鑫联、友谊等一批地方特色产品,畅销全国20多个省市。东部500亩大栅温室,中部2000亩梨园、西部万亩养殖水面,形成了东果、中菜、西渔农业布局。以勇敢村为中心的200万只肉鸭养殖基地享誉省内外,成为“桂顾马尚”民营经济走廊的一枝奇葩。2007年,该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亿元,工业产值3.6亿元,农业总产值2.4亿元,财政收入626万元。
“凤台县友谊粮食加工有限责任公司”坐落在国家优质商品粮基地——淮北平原,位于 “桂顾马尚”经济走廊,是米面产业加工集群的龙头企业。水路、公路、铁路交通便捷。公司始建于2004年,是在前“友谊大米加工厂”的基础上组建的股份制企业。公司占地面积20000平方米。固定资产860多万元,现有员工203人,其中高中级技术管理人才80名,拥有现代化专用生产线一条,日处理小麦300吨;大米专用线二条,日处理稻谷150吨。公司集面粉、大米加工销售于一体,产品畅销全国各地。2003年被凤台县县委、县政府授予“十强企业”称号,2004年至2005年被淮南市消费者协会评为“诚信”单位。公司生产的“恒劲”牌精粉、高精特精粉、“丁优香”大米等产品远销国内20多个省,100多个大中城市,在市场上畅销不衰,深受消费者好评。
“淮南市凤台县恒岩混凝土有限公司”位于凤台县桂集镇凤利路,毗邻凤台电厂,占地36亩,总投资3500万元,是凤台县人民政府批准的重点招商引资企业。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是凤台县规模最大的商品混凝土供应基地,始终为诸多工程项目提供优质、快捷的商品混凝土供应服务。2006年4月,公司通过了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能够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在商品混凝土运输和泵送设备上配有GPS卫星定位系统,以便与施工现场进行通畅、快捷的信息传递,使管理更加有序。公司生产的C10—C60之间各种强度等级的优质混凝土,以及抗冻、抗渗的 特殊混凝土,能够满足广大客户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