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GDP从-6.8%到3.2%,中国是如何快速恢复经济的
新冠肺炎疫情仍然在全球蔓延,重启世界经济的脚步仍然艰辛。全球经济合作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逆流,单边主义正在大行其道。在这样一个复杂艰难的背景下,我国作为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能在短时间内控制疫情,实现经济的由降转升,由负6.8%到正3.2%,尤其是第二季度3.2%的增速,大大超出了国内外不少专家的预期。
考虑到第一季度新冠疫情对中国经济造成的重创,我们的这份成绩来之不易。我们不仅要看这半年来的整体数据,更要看发展的趋势、看事情的变化,其中的意义,不仅是要了解过去的情况,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帮助我们研判未来。只要我们瞄准正确的方向、勠力同心,就一定能够渡过难关,把日子越过越好。
⑵ 建国初期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中国的主要措施是
1949—1952年,通过没收官僚资本,管制、征用和收购在华外资企业,加上原革命根据地的公营经济,初步建立起新中国的国有经济。
其次是大力整顿财政金融秩序,稳定物价,统一财经体制,使城乡物资交流和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三是农业的发展。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土改,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政府还采取一系列支援农业的政策,并进行大规模水利建设,对减轻灾害、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增产增收起到重要作用,从而为整个国民经济恢复打下稳固基础。
四是工业的发展。从全国看,由于财经体制统一后宏观经济环境改善,促使工业经济很快恢复发展。到1952年,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比重大大增加,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不仅大大超过1949年水平,而且大多数还超过解放前最高年份。
五是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到1952年底,全国铁路营运里程已接近解放前最高年份,公路通车里程超过了解放前最高水平。还有民用航空,我国刚解放时没有航线,到1952年已有航线13123公里。
六是国内外贸易有较大发展。
七是城乡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初步改善。
八是对工商业合理调整,同时大量精减国家机构。总之,经过三年努力,到1952年国民经济全面恢复,达到近代中国历史最高水平。尽管从社会生产力总体水平来说,人民生活仍相当艰苦,但新生的共和国经济毕竟由此起步了。
(2)国家怎么恢复经济扩展阅读
1956年上半年三大改造完成后,党中央提出今后全党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以后又逐步提出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从1957年到1966年的10年,党正是按照这一战略目标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
在此期间发生过许多失误,有些甚至造成了严重后果,但总体看,这个时期一直没有放松发展生产,特别是1961年至1965年进行五年国民经济调整,使生产力有了较大发展,社会主义建设呈现欣欣向荣景象。
经过全国人民的努力,在短短三年时间内,就完成了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到1952年底,工农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77.5%。其中工业总产值增长145%,农业总产值增长48.5%,主要产品产量大大超过了建国前的最高年产量。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人民生活得到了改善,全国职工的平均工资提高70%左右,各地农民的收入一般增长30%以上。国家财政经济状况根本好转,为开展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准备了条件。
⑶ 一个国家恢复经济从哪个方面开始
这个因国而异。而且短期或者长期的侧重点也会不一样。
拿我国来说吧。
本轮经济危机短期内是依靠政府投资与政府消费支出来推动经济复苏的。4万亿的投资便是佐证。
长期还是要靠私人消费的。我国储蓄率过高,个人消费占GDP的比例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内需不足。
而欧美许多依靠出口的国家,此轮金融危机则侧重于出口一项。增设许多贸易壁垒,保护本国出口企业的发展,也引发了大规模的贸易战争。
补充: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国家是计划经济。并且由于长年战乱,经济一张白纸一张,所以主要是依靠国家为主导的政府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的。
⑷ 中国摆脱疫情影响并实现经济复苏,俄媒是如何分析的
中国从今年年初就开始控制疫情,经过将近半年的努力,疫情得到了控制,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俄罗斯媒体是怎么说的?
我们国家能够审时度势,能够锐意进取,能够大胆创新,我们的经济才会如此快的恢复,美国第二季度的经济下滑得厉害,大家对我们的经济有什么看法?
⑸ 新中国为什么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全面恢复国民经济
新中国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全面恢复国民经济的原因:
1、没收官僚资本和建立国营经济,既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同时又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人民政府还收回了帝国主义把持近百年的海关管理权,肃清了帝国主义在华经济侵略势力。
2、通过“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稳定了全国的物价。
3、将全国财政经济由中央统一管理,形成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这在当时是很必要的。
4、通过土改,合理调整工商业和精兵简政措施,使国家财政经济根本好转。
5、人民政府领导人民大力恢复和发展生产,引导农民互助合作,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在城市、工矿企业进行了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对恢复和发展生产起了重要作用,也完成了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
(5)国家怎么恢复经济扩展阅读:
三大变换后在1956年上半年完成,党中央提出的主要任务为全党和全国人民在未来,也就是说,专注于发展生产力,并把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尽快。
后来,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逐渐提出。从1957年到1966年的十年里,我们党按照这个战略目标,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在此期间,犯了许多错误,有些甚至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但从总体上看,这一时期的生产发展并没有放松,特别是1961年至1965年的五年国民经济调整,使生产力有了长足发展,社会主义建设兴旺发达。
经过全国人民的努力,只用了三年时间就完成了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到1952年底,工农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了77.5%。其中,工业总产值增长145%,农业总产值增长48.5%,主要产品产量大大超过建国前的最高年产量。
国民经济复苏期间,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全国职工平均工资提高70%左右,各地农民收入普遍提高30%以上。国家的财政经济条件有了较大改善,为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造提供了条件。
⑹ 市场失灵宏观调控 从企业和劳动者角度分析疫情结束后如何尽快恢复国家经济
这个观点不科学。
疫情在得到控制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复工复产,恢复经济了。而不是疫情结束后。
疫情不是市场失灵造成的。
恢复经济,发挥市场经济的作用是有效的,比如供给侧和需求侧的良性互动,企业转产生产市场急需的产品,需求引导地摊经济出现。
政府科学引导,做好六稳六保,减轻负担。
⑺ 新中国成立后,为恢复国民经济采取了哪些措施
1,没收官僚资本和建立国营经济,既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同时又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人民政府还收回了帝国主义把持近百年的海关管理权,肃清了帝国主义在华经济侵略势力。
2,通过“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稳定了全国的物价。
3,将全国财政经济由中央统一管理,形成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这在当时是很必要的。
4,通过土改,合理调整工商业和精兵简政措施,使国家财政经济根本好转。
5,人民政府领导人民大力恢复和发展生产,引导农民互助合作,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在城市、工矿企业进行了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对恢复和发展生产起了重要作用,也完成了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
⑻ 经济危机背景下 政府怎样调节经济
1、中国经济增长的意义与西方发达国家有所不同
中国经济基础薄落,达到10%的增长率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1%~2%左右的增长率所获得的GDP增长量差不多。
中国拥有13亿人口,有着世界上最多的人力资源,就业率与经济增长率保持着一定的同向变化的关系,同时,中国处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数量也非常庞大,中国只有保持较快速度的增长才能解决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中国生产力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农业还是基本维持着小农经济的作业方式,机械化和经营规模均面临着提高的广阔空间;同时,虽然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全面的国民经济体系,但是原创的工业技术和新兴的工业产业,中国并没有做出很大的贡献,很多产业维持着低水平的发展;中国的服务业遍地开花,金融业、交通运输业、咨询业等等日益发达起来,不过金融业务依然沿袭西方资本主义的模式改革缺乏原创的金融产品和金融业务方式,咨询业还没有大步走出国门,通过向其他国家输出外智,传播新思想、新知识来操纵行业发展。
2、中国经济增长方式与西方发达国家有所不同
中国经济增长建立在因物质基础贫乏从而拥有广阔市场,因人民生活水平和知识水平低下从而具有低廉的劳动力基础上的,劳工权益和生命安全缺乏保障,市场机制和法制不健全造成市场竞争淘汰机制的不能有效运作。
中国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污染了江河、破坏了自然环境,造成了能源的巨大浪费和损坏并且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具有不可持续性,势必影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不过,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已经走到了尽头,自然资源的匮乏迫使中国加强同中东、蒙古、澳大利亚、南美洲等石油、矿石、森林资源充沛的国家地区保持密切的经贸关系;破坏了的环境开始影响着大众的日常生活和人们的身体健康;劳工权益和劳工质量日加成为影响中国企业生存发展的瓶颈,有效保障劳工权益和加强劳动职业培训和社会生存培训成为下一步关注的事项。
3、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调整
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经济危机具有爆发的周期性,每次经济危机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基础。特别是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以来,每次危机都是点燃了发展新兴产业的引擎。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将很多军事领域的技术投入民用,掀起了新科技革命的狂潮,带动世界经济持续繁荣发展。
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具有恢复经济的雄厚的科技和高素质人才基础,而且善于把握世界市场规则,可以有效利用其他国家的发展来为它的发展服务。两次世界大战,西方发达国家都能迅速调整秩序迅速恢复并壮大自己的经济实力,就充分证明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具有创造机制和掌控机制的能力,这一点保障着发达国家可以继续繁荣。
4、中国要取得在经济文化中的话语权必须努力做到:
(一) 在制造领域提高生产线技术水平和生产线作业能力,开发高精尖产品。
中国开发的自行车、摩托车等产品与日本相应产品就存在着质量差距,他国的产品使用起来让人根绝更加人性化、人格化。相信中国不是不能制造出更加优异的产品,而是没有长远的战略眼光,不能在技术创新上进行大胆投入,中国的制造业缺乏育人争锋的锐气和勇气。不过,同是炎黄子孙,台湾的电子产品享誉世界,笔记本电脑占据世界市场的1/3,并且拥有绝对保障的电脑品牌,在企业发展的大环境和企业运作机制上也是存在完善的地方。
(二) 品牌战略
中国需要在常规领域打破常规,不再一味跟在别人后面摸索,在世界步入依靠质量、创意、创造、人格化来赢得市场的情形下,创造自己的形象和品牌成为企业的关键战略,同时有效树立国家的威信。走向海外的企业无论采取的是在地战略还是落地战略都应该把握品牌文化的重要性。现在除去海尔家电等少数依靠国家强力扶持的企业意外,大多数扩展海外市场的中国企业缺乏这种意识特别是民营企业。
(三)离岸外包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除去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和资本外,还承担着国外的大量外包业务,使得中国处于相应产业链低端的位置,为其他国家进行产业创新和升级做基础性的工作,也让中国大量的工程技术和设计人员丧失了创想、创新、创业的格局,影响着中国现代化的推进和产业的合理发展。
因此,中国在接收国外离岸外包业务、扩大就业率的同时,应当适时推动向海外进行产品、业务的离岸外包,这不仅仅是对海外的贡献,也同时有效调整中国的产业布局,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各个产业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互相带动,有利于建立人力资源强国。
(四)新思想、新科技、新营销方式的传播
英国是一个发达的依靠出售金融咨询业务而发展的国家,这种无烟工业使得英国在咨询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硅谷最为IT行业的引擎,不断推出新的网络发展理念和新的互联网经营模式。而中国的各种金融、咨询业务基本沿袭西方发达国家的类型、模式,而且想世界推广、具有深刻影响力的金融、咨询等业务的新思想几乎等于零,同时,咨询业务基本上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城市,对乡村建设还没有发挥应有的影响力。中国以其悠久的历史、世界第一的人口大国、经济形势的复杂性为思想革新创造了广阔的舞台,如何转化为影响中国乃至世界发展的引擎,成为中国获得话语权的根本。
中国只有真正成为创新型大国、创新型强国、以科技和思想立国而享誉世界的时候才真正掌握了话语权。
⑼ 二战后的德国和日本,其战后经济是怎样一点点恢复的
二战后的德国和日本主要从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进行战后经济恢复的,国内采取的措施包括:推行民主政治、发展科技和教育、采取比较宽松的人口政策;国际方面包括:倡导积极的外交政策、争取国际援助等方式。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于1939年,结束于1945年,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据史料调查统计,战争中共伤亡9000万余人,对于世界各个国家经济造成严重破坏,各国经济百废待兴。其中德国和日本是战败国。他们是怎样恢复国民经济的呢?具体如下:
⑽ 国家怎样挽救实体经济
国家挽救实体经济的方法有积极推进实体经济的发展、适度发展虚拟经济、完善监管体系和制度建设。
1、如果没有实体经济的支撑,金融资产投资和交易的回报就没有坚实的基础,而目前国有经济发展中普遍存在着产品结构、技术结构、产业结构等不合理、资本严重固化、缺乏流动性的问题。
因此我们需要对行业布局、地区结构以及国家所有制进行调整,努力推进现代企业制度,要使国有资本活起来,在流动中优化配置,充分发挥其对实体经济的贡献。
2、应通过政策性扶持、鼓励民间风险投资等多种方式,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以技术商品化为特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快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促进实体经济的稳步发展,为虚拟经济的发展提供充分的保证。
3、应当借鉴西方国家金融创新的经验,积极探索虚拟资本的新形式以及虚拟资本交易的新技术,促进实体经济的货币化和资产证券化发展。在增强防范和消除市场投资风险的同时,把开发具有避险和保值功能的各种衍生工具作为虚拟经济创新发展的重点。
4、应加强对银行资本充足率、资产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监督,建立公众监督、舆论监督机制。同时要规范证券市场的操作,加强对国际游资的管理,监控金融衍生工具的虚拟和投机。要有步骤、分阶段地推进虚拟经济各层次的发展,审慎有序地开放金融市场。
(10)国家怎么恢复经济扩展阅读
既然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就必须对它们进行很好的处理,不然就会影响到它们的正常发展。
1、一视同仁原则。既然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都有其各自独特的功能,因此,我们就应对它们坚持一视同仁的原则,而不能对任何一方采取歧视态度,以免顾此失彼。
2、统筹兼顾原则。二者之间有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因而就不应该对它们任何一方采取偏颇的态度,在宏观经济的规划上,在战略的部署上,在人才的培养上,在措施的运用上,都应统一谋划。
3、均衡发展原则。事实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都对整个市场经济有促进作用。这就决定了在它们的速度发展上,在它们的规模形成上,在它们的比例确定上,在它们的计划安排上,都应相互兼顾。
4、协调一致原则。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毕竟是两种性质不同的经济形式或形态,它们各自的运行方式、经营特点、行为规范、内在要求、营销策略、服务对象等,都是不尽相同的。在这种情况下,两者之间就有极大的可能会出现或产生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