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金灿荣的介绍
金灿荣,男,1962年(壬寅年)12月出生,198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是武汉市高考文科状元,获学士学位,1987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硕士学位,199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获博士学位。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教授、外交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国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全约研究员、全国人大常委会研究室特约研究员、中国和平与发展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改革开放论坛常务理事、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理事、上海未来亚洲学会常务理事、研究员。
㈡ 中国政府对美国总统访华期待已久,对于中美关系的改善,中方会有什么样的回应
听听专家的分析,对你或许会有帮助。
中国网友对美国总统奥巴马将于本月15日拉开序幕的中国之旅充满了期待。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分析认为,网友对奥巴马中国行的关注恰恰说明中美关系不断上升的重要性,而网友关注的台湾问题和中美贸易问题正是当前中美关系中最核心的两个问题。对于网友在调查中表现出的“不安全感”,金灿荣认为,这基于中美力量对比,是正常现象,中国像个快速成长的小伙子,他既担忧对手,有渴望挑战对手。另外,金灿荣期待,奥巴马中国行在推动中美新能源领域合作中产生积极作用。
中国民众对奥巴马的好感源于其清新友善的形象
网络调查显示,明确表示“喜欢奥巴马”的网友占到18.7%。在中国互联网上,奥巴马的人缘明显好于他的前任布什先生。金灿荣分析认为,这主要得益于奥巴马年轻清新的形象、上台以来对中友善的表现和媒体正面影响。
其中金灿荣着重分析了奥巴马上台的“亲中态度”。他说,首先,奥巴马上台以来,中美关系没有遇到大的实质性障碍,这为奥巴马“亲中”奠定了基础。另外,上台以来,奥巴马对进一步改善和推进中美关系态度积极。比如G20峰会胡奥会中,奥巴马“升格”中美关系重要性,将美中关系定义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金灿荣表示,这是自1972年尼克松时代中美恢复邦交正常化以来,美国最高领导人对中美关系给出的最高定位。
金灿荣并表示,从网络上折射出的奥巴马在中国民众中的好人缘,必将为其中国之行加分,对政府层面推进中美关系发挥积极作用。
网友对台湾问题和中美贸易问题的关注符合中美关系实际
中美关系涵盖的领域涉及方方面面,其中网友最关注的当属台湾问题和中美贸易问题。金灿荣认为这是符合中美关系当前实际的。他分析说,台湾问题是我国国家利益的核心问题,而台湾问题悬而未决必然干扰中美关系发展,只要美国用台湾遏制中国发展的基本态度不改变,中国民众对美国的不满就一定会存在。
经济实力是各国综合国力的基础和核心,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中美之间贸易量必然会增加,而贸易摩擦也将不可避免增多。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中美经济力量此消彼长的对比也更受各方瞩目。“网友对中美贸易问题的关注就不难理解了。”金灿荣说。
分析网友的“不安全感”:中国就像一个快速成长的小伙子
网络调查暴露出中国网友的“不安全感”,67.2%的网友认为中美是“竞争对手”而非“合作伙伴”,92.4%参与调查的网友认为“美国目前是在遏制中国”。对此,金灿荣首先表示,网上民意有一定的偏差。另外,他认为这种“不安全感”基于中美两国力量的对比,“人在面对一个比自己强大的对手时,难免会产生不安全感”。金灿荣分析说,从中美两国的发展趋势看,中国近些年来的发展势头显示其增量优势明显,但美国经过近百年的高速发展,其存量优势别国难以匹敌,“中国就像一个快速成长的小伙子,既忧虑对手强大,更想挑战强大的对手”。
金灿荣强调,中国政府的对美政策希望扩大中美合作,控制并尽量消除对抗。而民间的对抗性态度必然会对官方政策造成负面影响,不利于中美关系的发展。为此,金灿荣强调,中国政府应该加强与民众的交流,因势利导,让民意朝着更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
期待奥巴马中国行推进中美新能源合作
谈到此次奥巴马访华之旅可能取得的成果,金灿荣的语气变得热切而充满期待。他告诉记者,首先中美两国会借助奥巴马访华在领导人层级建立更加稳固的友谊和战略互信。他分析说,以前每次美国国内政党轮替都会带来中美关系的低潮,但奥巴马上台打破了这个周期,中美关系热度在奥巴马甫上任就表现强劲的攀升,这将中美关系发展推入一个新的上升通道。金灿荣认为,这是相当令人振奋和欣喜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即将到来的奥巴马中国之行必然会进一步加强中美之间的战略互信,推动中美关系稳步向前发展。
另外,奥巴马中国行可能达成哪些具体的成果?金灿荣认为,最值得期待的是中美在新能源合作上可能取得的重大推进。金灿荣说,与中国和俄罗斯、中东、非洲等国家在能源方面的传统合作不同,中美在低碳经济、循环能源、建筑节能、碳捕捉、可再生能源等新能源领域的合作是面向未来的,它不但将深刻地改变中美两国,也将对全世界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等产生深远影响。
㈢ 金灿荣先生谈中国有反击美国的很多牌只是不想打,具体是哪些
第一应该是核力量,中国的核武器虽然没有美俄强大,但是中国极大的战略纵深,以及空基,海基,为我们的二次核反击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第二应该是中国强大的火箭军,各种反舰,防空力量足以威慑美军的航母不敢越雷池一步,第三是中国的反卫星力量,这种技术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国家掌握,而我们就是这少数里面的一员。中国不挑起战争,也不怕战争,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㈣ 中国与美国近几年来的关系
多数中国人对中美关系持乐观态度
中国民众如何看待美国和中美关系?《环球时报》于今年2月下旬就此连续第二年进行民意调查,结果于3月17日正式公布。调查数据显示出一个突出的变化:与一年前进行的调查相比,中国城市居民对中美关系的满意率上升了约9个百分点,对美国人的好感率也提高了约13个百分点,两个比率都接近80%。许多研究国际问题的专家在了解了整个调查实施的详细情况后,认为这项由专业机构运作的民调是科学的、可信的,较为真实地反映了当前中国人对美国和中美关系的看法。
满意率、好感率都接近八成
和去年一样,今年的调查也是在北京、上海、广州、重庆、武汉5个大城市开展的,每个城市的样本量约230人,调查对象全部随机抽样确定。这次调查是由慧聪国际资讯媒体研究中心协助执行的。
在受访者中,对中美关系表示一般满意、满意和非常满意的人分别占60%、19.1%和0.7%,加起来的满意率高达79.8%,比去年增加了约9个百分点。
与此相关,承认自己喜欢和一般喜欢美国人的被访者也有近八成,确切的比率是79%,比去年提高了约13个百分点。
美国对中国而言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在以多项选择回答这个问题时,认为美国是中国的合作对象、学习榜样和友好国家的人分别占了受访者的36.7%、23.5%、16.1%,依次比去年上升了11.1、11.8和5.7个百分点。与此同时,视美国为中国竞争对手的人还是最多,超过半数,具体的比率是56.3%,比去年多了约7个百分点。
在判断美国是否在遏制中国时,近六成的受访者选择“是”,和去年的比例非常接近。不过,持相反看法者的比率,今年比去年上升了6个多百分点,已经超过了受访者的1/4。而回答“不知道”的人则有相当程度的减少。
问及最欣赏美国社会的哪些方面,回答“科技发达”的人比率最高,两次调查的结果相差无几,都在45%左右;今年调查中,回答“生活富裕”的人占了23.6%,超过去年的17.9%,排在第二位;选择“个人发展机会多”的人,今年仅为7.9%,比去年少了5.2%。
认为发展中美关系“加快了中国经济发展”和“促进了中国的改革开放”的人最多,分别占受访者总数的66.6%和44.5%,两次调查的比率相仿。变化大的是另外两个选项:认为发展中美关系改善了中国国际环境的人,去年还占近四成,今年却下降为27.5%;同时,认为给美国影响中国提供了可能的人,今年的比率则上升了约5个百分点,达到19.3%。
台湾问题仍然最被看重
今年,半数以上的受访者认为中美关系近年来没什么变化,约25%的人则认为两国关系有积极的进展。这和去年几乎相同。而认为中美关系在布什总统余下的任期内将保持现状或继续改善的人分别超过40%和30%,所占的比重基本和去年相似。
在中美关系中,中国人把台湾问题看得最重,这一点看来不会动摇。去年和今年,都有约六成人把台湾问题列为未来影响中美关系的主要问题。同样,两年的调查中,问到对美国政府哪一点最不满,选择“向台湾售武”的人都是最多的。
至于中美未来会不会因台湾问题发生冲突,认为会的人占14.9%,认为也许会的占45.4%,与去年差不多。
随着中美经济交往的加深,认为两国间贸易摩擦会成为未来影响中美关系主要因素的人在增多。今年的调查显示,持有这种看法的人虽然还只占17.3%,但与去年的调查结果相比增加了6个多百分点。此外,31.3%的受访者认为美国在中美经济往来中获益更多,这一比率较去年的调查结果增加了7个多百分点,而认为两国经济交往会促进两国政治交往的人,占今年受访者总数的38.4%,比去年调查减少了近8个百分点。
舆论引导的作用巨大
民意调查专家告诉记者,类似于中国人看中美关系这样的调查,一般而言,要连续做5年以上,比较的结果才可以较为准确地反映出民意变化,而且,民调结果的差别如果在5个百分点以内,是不足以说明问题的,调查技术本身完全有可能导致这样的差别。但是,这些专家同时也认为,这次民调中关键的几个数据都朝同一方向变化了10个百分点左右,虽然只相隔一年,但同样值得重视,说明这一年内,公众的认识确实发生了积极的变化。
国际问题专家们认为,中国大城市居民对中美关系的满意率和对美国人的好感率在短短一年内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主要因为中美关系去年的发展“稳中有升”。其次,政府的对美政策和媒体的影响也非常重要。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王缉思教授说,世界上很多地方的民众反美情绪在上升,而中国人对美国的好感不减反增,说明中国高度重视中美关系的一贯政策确实对民意产生了引导和强化作用,同时,中国媒体对美国越来越看重中国、美国高层频繁访华进行了大量报道,营造出了对中美关系有益的舆论环境。当然,舆论的基础是基本事实。王缉思说,应该看到,2005年的中美关系在平稳中有所改善,确实比以前略进了一步。
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阎学通教授也指出,美国总统布什去年访华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他在中国的讲话中承认中国已经是一个全球性大国。这让中国老百姓认为得到了尊重,其结果当然会反映在民调中。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说,去年确实是美国对中国的认识大大加深的一年。美国高层明确地表示中国是国际社会的完全成员,是利益相关者;美国的政府高官、议员、军队将领接二连三地访华,频繁程度前所未有。这些都给中国公众留下了深刻印象,民众的自尊心获得了相当程度的满足。
金灿荣同时强调,在看到中国民众对中美关系满意率升高的同时,必须注意到还有约60%的人对中美之间存在竞争、对美国在防范中国也看得很清楚。两方面的比率都在上升。金灿荣说,这说明多数中国老百姓对中美之间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有朴素的认识,可以看出,中国民众对中美关系的关心程度很高。当前世界上占主导性的大国关系确实具有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的特征,对这种复杂性,中国民众有准确的认识。总体上看,民众对美国的看法仍然没有走出“爱恨交织”的情结。
有趣的是,美国人对中国的看法也大体相似。随着接触和交往的增多,美国民众对中国的看法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美国皮尤研究中心和外交委员会不久前发表了一个调查报告,显示出仍将中国视为主要威胁的人只占美国民众的16%,而5年前这一比率是32%。但是,仍有相当多的美国人对中国的未来感到难以确定,在问到未来可能会对美国构成威胁的因素时,仍有52%的人选择了“中国成为世界强国”,这个比率也与5年前大体相同。
压“台独”才能得分
专家们在看过整个调查结果后都有这样一种感觉:在中国公众的印象中,中国是中美关系中较为恒定的量,而美国则显得动态性较强,只要美国加强对华政策的稳定性,中国人对两国关系的满意度就会提高。王缉思说,中国老百姓对美国的期望并不高,他们看什么?就看美国对中国是不是尊重,有没有做有损中国的事,特别重要的是看美国对台湾问题的态度。美国在过去一年中基本上作出了不支持、不鼓励“台独”的姿态,跟中国大陆在行动上也有所协调。尽管美国还可以做更多更有效的事情来制约“台独”势力,但不少中国老百姓还是认为美国在这方面的表现有进步。
阎学通认为,美国在台湾问题上怎么做,对中国人的对美情绪至关重要,布什政府从去年底开始做了一些压制“台独”势力的事,在中国民众中是得分的。
曾在美国工作多年的《人民日报》高级记者丁刚也认为,去年以来,台海问题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明显下降,在美国对华政策安排中的分量也确实有弱化的趋势。对此,中国民众的态度显然是乐见和鼓励的。
不过,专家们也提到了民调的一个特点,即民调结果通常反映民众最近的记忆和印象。阎学通特别提到,这次调查进行的具体时间是在台湾当局“终止国统纲领”之前,折射出的也是在此之前中国老百姓的普遍看法。往后,对“台独”势力的猖獗,美国政府究竟会做些什么,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中国人对美看法的变化。
自信带来乐观看法
在专家看来,中国人普遍对中美关系表示满意的内心原因是中国人的自信上升。丁刚说,总体而言,中国人的生存处境得到了巨大改善,这让他们的自信心大大提高,并认识到中美之间的需求是相互的,甚至美国对中国的需求还在上升。他们看待中美关系的视角因此也就与以往不同,对等感在不断增强。
金灿荣说,这是一种内在的逻辑,有了足够的自信,对问题的看法就比较乐观。美国对中国的心态和做法都是矛盾交织的,而绝大多数中国民众却能积极看待中美关系和美国人,很重要的一点是中国公众在迅速发展过程中看到并且相信,很多问题最终还得靠自己的力量去解决,指望别人只会陷入被动,因此他们对美国所抱的期望值并不太高。中美关系只要维持稳定,他们就觉得不错;若能有所改善,他们就不吝惜地给出了满意的评价。
有意思的是,虽然分析的是关于中美关系的民意调查,专家们却不约而同提到了中日关系,指出中国公众对美看法的正向上升,和对日印象的负面走向有关。他们认为,去年日本右翼的所作所为严重恶化了中日关系,中日政治关系的持续下滑,反衬出了中美关系的稳定。丁刚专门统计了《环球时报》的对日报道,从1999年到2004年6年中,出现“中日关系”这个关键词的文章共144篇,而2005年一年就有136篇,其中多数是批评日本否定历史的报道和评论。丁刚说,去年是抗战胜利60周年,日本某些政要非但不认真反思,还屡屡做出破坏中日关系之举,这与中美关系的平稳发展形成了鲜明对比,同时也稍微降低了人们对中美关系的期望值和关注度。
㈤ 对金灿荣、张维为、陈平等人,大家如何看待他们的言论
这三人是某一类专家的代表。这种专家永远是中国最好,外国最坏;中国最厉害,外国都是纸老虎。他们之所以没有被封杀,也是因为他们的确代表了一种希望,就是要老百姓更加自信更加爱国。但是,真正一个有自信的国家和老百姓会面对挑战,认识不足,同时也懂得尊重别人,尊重他国。很可惜,这类专家显然不懂这个道理。
但相比于那些“跪得太久”的所谓“公知”,我更欣赏金灿荣、张维为,中国的自信、中国的自强,是无法通过膝盖与地面的接触获得的。
想要立足于世界,首先要挺直脊梁!这样的人士越多越好,把那些崇洋媚外的假洋鬼子,从中国的舆论场清理出去,像清理垃圾一样!
㈥ 金灿荣:美国:到底能走多远
美俄氢弹使用了U2构型,保养费昂贵。所以他们放弃了。中国的氢弹是于敏构型,保养费较低。
㈦ 中国2014年的工业总产值在数量上超过了美国有哪些重大意义!
自美国成为世界老大以来,历史上它总有习惯在老二工业生产能力到达他的70%的时候下手整老二,德国、苏联以及日本均是工业生产能力达到或者接近的时候被下手。我国工业生产能力超过美国使得美国无法向以前处理老二一样来和我们硬拼,无论是经济或者常规军事。相关详细知识参见 金灿荣教授的一系列讲座。
㈧ 金灿荣的人物观点
2014年12月,提前出版的美国《名利场》杂志2015年1月号刊登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的文章《中国世纪从2015年开始》,引起全世界的关注和争论。
2015年会成为“中国世纪元年”吗?赞成者认为,除了中国GDP总量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已经赶上美国外,还有其他“类中国世纪”现象出现,比如倡导亚太自贸区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推行“一带一路”战略、主办世界互联网大会等。
反对者则认为,近期中国经济增长“已经看到上限”,甚至称“好像不久中国时代就要结束似的”。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金灿荣对《环球时报》表示,现在的中国不过是“1872年的美国”,当年美国GDP按购买力平价第一次超越英国,而世界进入“美国世纪”要到一战以后,因此,中国世纪的元年还远远没有到来。
㈨ 中美关系未来去向
金灿荣:中国在过去几年发展比较快,美国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都不太理解,美国对我们的战略疑虑加深。中国政府注意到了美国的疑虑,在2004年APEC会议期间,胡主席见布什时,主动提出战略对话,美国犹豫了一段时间,接牌了。
去年中美有两次战略对话,战略对话效果不错,佐利克提出了一个responsible stakeholder (负责任的利益相关者)概念。responsible stakeholder是个新东西,有几个方面值得肯定,一是态度值得肯定,对方是在思考如何和中国搞好关系;二是肯定中国是国际社会的成员,认为中国有筹码在国际社会里;三是认为中国非常复杂,中美关系复杂,趋向未定;第四,定位未来中国,是个responsible stakeholder。
丁原洪:我觉得我们对美国的一些提法不要过分重视,美国对中国从来是两手的,美国现在说什么“两面下注”,美国争取中国往美国希望的方向走,也做好了其他可能变化的准备。在佐利克这个词之外,我们还需要看看美国其他方面的做法。
今年美国发了几个重要文件:国情咨文,国家安全报告,美国不单纯是stakeholder,它还有另外一面,它的军方调动,它到印度去,日本去,不能不说有针对中国的一面,美国继续用他的两手,不同时期提法不同。整体来说,美国对华政策是美国国家利益决定的,我们争取稳定中美关系,但这有没有可能,我们也需要做两手准备。
潘振强:我对中美关系观察比较久了,我卷入中美关系和基辛格访华是同步的,是1971年。我认为,要有个平常心来对待中美关系,这是一对非常复杂也非常重要,同时也是非常脆弱的双边关系,存在着相当程度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
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对美政策定位比较清楚,我们希望和美国搞好关系,不对抗,做朋友,做伙伴,我们当然希望做responsible stakeholder连续性非常强,美国就不是。
美国对我们始终是不放心的,从尼克松开始,对我们的两手就没有变过。他们对我们有需求,或者说共同利益,但另外一方面始终对我们不放心。两手政策是美国对华政策的一个常态。克林顿1998年提出建设中美战略伙伴关系,我们国内有些学者很激动,但我到美国看了一下,发现美国人不这么看。
现在又提出了stakeholder这个概念,要引导中国成为一个responsible stakeholder。接触加遏制,接触加防范,接触加融合,看它侧重于哪个方面,看他所处的状态,经常有些变化,因此中美关系一会上一会下,这也好象变成了中美关系的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