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状态 > 如何理解经济全球化

如何理解经济全球化

发布时间:2022-06-14 15:21:19

⑴ 什么是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这个词,据说最早是由特·莱维于1985年提出的,但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
有人从生产力运动的发展的角度分析,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成统一整体,即形成“全球统一市场”;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规范经济行为的全球规则,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经济运行的全球机制。在这个过程中,市场经济一统天下,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因此,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各地区相互融合成整体的历史过程。
也有人从生产关系的角度分析,认为“经济全球化”实际上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利用科技进步,借自由化之名,行控制世界经济之实,使发达国家越来越富,发展中国家越来越穷的历史过程。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中心的高新技术迅猛发展,不仅冲破了国界,而且缩小了各国和各地的距离,使世界经济越来越融为整体。但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推动了全球生产力大发展,加速了世界经济增长,为少数发展中国家追赶发达国家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与此同时,也加剧了国际竞争,增多了国际投机,增加了国际风险,并对国家主权和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业造成了严重冲击。更为严重的是,在经济全球化中,由于实力不同,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将得利最多,而发展中国家所得甚少。因此,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将进一步拉大,一些最不发达国家将被排除在经济全球化之外,越来越被“边缘化”,甚至成为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的“新技术殖民地”。
目前,经济全球化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并对世界各国经济、政治、军事、社会、文化等所有方面,甚至包括思维方式等,都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这是一场深刻的革命,任何国家也无法回避,唯一的办法是如何去适应它,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在历史大潮中接受检验。

⑵ 对经济全球化的看法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它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有利于吸收外资,弥补国内建设资金的不足;有利于引进技术和设备,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有利于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有利于发挥比较优势,开拓国际市场。

另一方面,它也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不利和风险,使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受到挑战。经济全球化给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是不均等、不公正的竞争机会。

经济全球化下我国的对策: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任何国家都回避不了。我国要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有利条件和机遇;

同时又要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风险保持清醒认识,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加强防范工作,增强抵御和化解能力,切实维护我国经济安全,更好地发展和壮大自己。

⑶ 如何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经济全球化是指在新科技革命和社会生产力发展到更高水平的推动下,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和各种资本形态(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运动超出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的过程。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的全球化,是生产社会化和经济关系国际化发展的客观趋势。

经济全球化是在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发展到更高水平、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程度大为增强、阻碍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通的各种壁垒不断削弱,经济运行的国际规则逐步形成并不断完善的条件下产生的。

(3)如何理解经济全球化扩展阅读:

经济全球化形成因素

一、根本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的结果。

二、高科技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发展,为经济全球化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

三、越来越多的国家发展市场经济,是经济全球化的体制保障。

四、国际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是经济全球化的直接动因。

五、企业经营国际化,尤其是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的迅速扩张,起了推动作用。

⑷ 如何理解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早已开始,尤其是80年代以后,特别是进入90年代,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大大加快了。经济全球化,有利于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有利于资本和产品在全球性流动,有利于科技在全球性的扩张,有利于促进不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是人类发展进步的表现,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它对每个国家来说,都是一柄双刃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特别是对经济实力薄弱和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面对全球性的激烈竞争,所遇到的风险、挑战将更加严峻。目前经济全球化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建立公平合理的新的经济秩序,以保证竞争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经济全球化 是指贸易、投资、金融、生产等活动的全球化,即生存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最佳配合置。从根源上说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的高度发展,要求进一步跨越民族和国家疆界的产物。

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与跨国公司的深入发展,既给世界贸易带来了重大的推动力,同时也给各国经贸带来了诸多不确定因素,使其出现许多新的特点和新的矛盾。为此,研究和了解这一问题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经济全球化的提出与发展
(一)经济全球化的含义经济全球化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得到认可,但目前没有统一概念。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1997年5月发表的一份报告中指出,“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认为,“经济全球化可以被看作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市场、技术与通讯形式都越来越具有全球特征,民族性和地方性在减少”。

为此,可从三方面理解经济全球化:一是世界各国经济联系的加强和相互依赖程度日益提高;二是各国国内经济规则不断趋于一致;三是国际经济协调机制强化,即各种多边或区域组织对世界经济的协调和约束作用越来越强。

总的来讲,经济全球化是指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先进科技和生产力为手段,以发达国家为主导,以最大利润和经济效益为目标,通过分工、贸易、投资、跨国公司和要素流动等,实现各国市场分工与协作,相互融合的过程。

(二)经济全球化的载体
1.贸易自由化。随着全球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技术贸易的加速发展,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多边贸易体制的形成,从而加快了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促进了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也使得加入到WTO组织的成员以统一的国际准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2.生产国际化。生产力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极大地推动着世界市场的扩大。以互联网为标志的科技革命,从时间和空间上缩小了各国之间的距离,促使世界贸易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促使生产要素跨国流动,它不仅对生产超越国界提出了内在要求,也为全球化生产准备了条件,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

3.金融全球化,世界性的金融机构网络,大量的金融业务跨国界进行,跨国贷款、跨国证券发行和跨国并购体系已经形成。世界各主要金融市场在时间上相互接续、价格上相互联动,几秒钟内就能实现上千万亿美元的交易,尤其是外汇市场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具流动性和全天候的市场。

4.科技全球化。它是指各国科技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这是经济全球化最新拓展和进展迅速的领域,表现为,先进技术和研发能力的大规模跨国界转移,跨国界联合研发广泛存在。以信息技术产业为典型代表,各国的技术标准越来越趋向一致,跨国公司巨头通过垄断技术标准的使用,控制了行业的发展,获取了大量的超额利润。

经济全球化的四个主要载体都与跨国公司密切相关,或者说跨国公司就是经济全球化及其载体的推动者与担当者。

经济全球化”这个词,据说最早是由特·莱维于1985年提出的,但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

有人从生产力运动的发展的角度分析,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成统一整体,即形成“全球统一市场”;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规范经济行为的全球规则,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经济运行的全球机制。在这个过程中,市场经济一统天下,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因此,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各地区相互融合成整体的历史过程。

也有人从生产关系的角度分析,认为“经济全球化”实际上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利用科技进步,借自由化之名,行控制世界经济之实,使发达国家越来越富,发展中国家越来越穷的历史过程。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中心的高新技术迅猛发展,不仅冲破了国界,而且缩小了各国和各地的距离,使世界经济越来越融为整体。但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推动了全球生产力大发展,加速了世界经济增长,为少数发展中国家追赶发达国家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与此同时,也加剧了国际竞争,增多了国际投机,增加了国际风险,并对国家主权和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业造成了严重冲击。更为严重的是,在经济全球化中,由于实力不同,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将得利最多,而发展中国家所得甚少。因此,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将进一步拉大,一些最不发达国家将被排除在经济全球化之外,越来越被“边缘化”,甚至成为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的“新技术殖民地”。

目前,经济全球化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并对世界各国经济、政治、军事、社会、文化等所有方面,甚至包括思维方式等,都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这是一场深刻的革命,任何国家也无法回避,唯一的办法是如何去适应它,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在历史大潮中接受检验。

⑸ 谈谈你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

全球化在当今世界可以说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概念,其中经济全球化是全球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经济全球化是指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由微观经济单位追求最大利润的企业行为过程所驱动的过程。可以说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历史发展的一次大的变革,也是历史发展的一个必要的阶段。经济全球化对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显着的推动作用,但同时也造成了巨大的负面效果。全球化的弊端在发展中国家体现的尤为明显,这使得很多的学者认为经济的全球化其实就是资本主义的全球化、跨国公司的全球化。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谈谈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一、经济全球化的实质

对于经济全球化,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现在都还没有一致认可的界定,对其实质,说法也不一样。我以为,经济全球化是一种有着多方面和多层次内容的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它的本质属性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方面,它是人类杜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和客观要求,是商品和生产跨越国界发展的结果。另一方面,迄今为止的经济全球化又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向全球扩展有着密切的联系。目前的经济全球化,在很大程度上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向全球扩展的产物。从生产力发展角度看,经济全球化同科技革命、信息产业等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看,到目前为止,经济全球化确实又是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全球扩张同时并进。作为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经济全球化有促进和符台社会生产发展的历史进步性。

二、经济全球化的特征

对于经济全球化始于何时,学术界有各种不同说法,但不管它始于何时,我们目前所面对的经济全球化具有以下特点:(1)它是以全球性的市场经济为特征的。现在,世界除个别国家外,都在为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而努力。这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统一的经济体制的基础。前苏联和东欧的剧变使市场经济真正地具有了全球的性质。(2)新一轮科技信息革命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信息一技术基础。经济全球化作为一种趋势即使在过去已经出现,但是,我们今天所面对的全球化却有着与过去不同的技术——信息基础。正是这种建立在新科技革命基础上的新的信息技术使信息、商品和资本能够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流动。(3)跨国公司和跨国银行自1980年代中期以来的迅速发展在组织上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一个系统的网络。跨国公司内部的资金和商品流通使各地之间的经济联系具有一种比外部商品变换更加紧密和深刻的内容。经过全球化表示的不仅是经济联系的外延的扩大,而且是这种联系的内容的深化。二者加在一起,意味着国际间经济联系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台阶。(4)目前,在有形的商品和生产全球化继续发展的同时。无形的信息和金融全球化来势更加迅猛。在这种情况下,只看到生产的国际化是不够的。金融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5)经济全球化是在国际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形成和发展的。从历史的角度看,目前的经济全球化尚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它还带有很大的不完善性。

四、应对全球化的对策

目前全球化的本质仍然是经济的全球化,而经济的全球化是以高新技术为基础,通过世界贸易、跨国投资以及国际金融流动的作用不断的加强各国的联系,实现一体化的过程。自从冷战结束后,世界结束了两级对峙的状态,世界历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全球化的作用变得越来越明显,这种发展的结果将使得市场的能力逐渐的扩大,最终将超过国家的地位和能力。由于世界市场存在其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使得介入其中的国家将受到相应的负面影响。但是由于我们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国家对经济的调控能力较弱,因此我们将因为市场的不稳定受到的损失最为严重。1997 年发生在亚洲的金融危机就是最好的证明。面对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的今天,我们不应该逃避。目前中国作为一个经济迅速增长的大国,同时也是一个处于世界经济边缘的发展中国家,全球化将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机遇,我们可以获得比其他中小国家国际资金和新技术。因此面对这种形势,我们最好的选择是主动的融入市场,而不是等待全球化浪潮的冲击。

⑹ 怎样看待经济全球化

应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不论如何影响中国的经济建设,中国都应敞开大门,适应这一趋势,在世界经济的舞台上发挥自己的优势,把握其中机会,面对各种挑战,至于现在的影响是如果可以看一下这篇文章:

经济全球化的代价

经济全球化在给各国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付出了相当的代价。

代价之一:全球经济的不稳定将成为一种常态。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空前加强。在这种环境下,经济波动和危机的国际传染便成为经常性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代价之二:各国经济主权的独立性正面临日益严峻的考验,跨国企业常常是大规模货币投机的主要责任者,随着一体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各成员国经济主权独立性不断下降。

代价之三:全球范围内的贫富差距正进一步扩大。作为资本和先进技术的主要拥有者,发达国家总是处于全球化的中心地位。竞争创造了效率,同时也使财富越来越向少数国家或少数利益集团集中,导致贫富差距扩大。

经济全球化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中国应主动参与

经济全球化具体表现为生产和消费的全球化。生产全球化就是企业不只在本国而是在世界范围内寻找资源,消费全球化则指消费者不只在本国市场而是在世界范围内买东西。在全球范围内从事生产和贸易,也就必然有统一的全球规则,WTO是一种多边贸易争端解决机制,多边是优于双边的,至少有一个比较权威的仲裁机构解决反倾销和贸易纠纷。

人们通常只看到加入WTO将给中国出口带来的利益,但中国的贸易得利还应反映在进口上,进口可以使消费者买到更多优质的东西,以更少的钱购买一些商品,消费者所得应是衡量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更重要的是,贸易和投资还带来许多外部效应,使中国的服务质量和态度大大改善,这在经济学上叫做技术外溢,它不同于技术转让,是不用付费的所得。

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需做四件事

第一,必须搞活市场经济,使中国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中一个组成部分。

第二,必须开放市场。只有开放市场,才能成为世界经济的组成部分,但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市场不能马上无条件地全面开放,而是要有条件、有步骤地,在适应自身发展水平的情况下开放,这样才能产生对贸易双方都有利的效益。

第三,必须遵守国际贸易规则。因为市场经济从某种程度上讲是法制经济,所以中国必须遵守规则并参与规则的制定。

第四,必须发展资本市场。任何一个想要让企业家大展宏图的国家,都必须发展其资本市场。但中国虽然拥有高储蓄率,却只有很小一部分流进了私人企业,流入高科技公司的储蓄更是少之又少。

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必须正确处理好三组关系

第一是实行对外开放与参与全球化的关系。我们必须按国际上共同的规则来办事,不能总把希望寄托在国家的保护措施上,尽早参与全球化贸易,就是要逼着我们的企业改革进取,只有这样才能使其竞争力真正得到提高。

第二是缩小国内地区间差距与缩小国际间差距的关系。

第三是扩大内需与增加外贸出口的关系。中国是一个大国,国内市场很大,要将扩大内需作为根本,但不能因此而忽视外贸的重要性。

中国在制定经济全球化战略时,应考虑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必须以发展本国的经济为基础。作为发展中国家和世界贸易大国,中国理应积极参与国际多边经济组织的活动和国际多边经济规则的制定,加强多双边经贸合作,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发挥积极、稳定和建设性的作用。

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提倡和遵循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承认不同国家间的差异,注意处理好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利益关系。

科技的不断创新和进步,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和条件。中国将坚持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科技兴贸,不断提高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的科技含量和国际竞争能力,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只有加速科技创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运用先进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提高传统产业技术含量,才能不断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中国技术发展的跨越。

只有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才能不断从生产关系方面为中国生产力的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参考资料:http://www.12366.net.cn/news/63/64/20010418/22859.htm

⑺ 如何认识经济全球化

首先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对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是不同的。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应该积极的去应对。经济全球化趋势势不可挡,在应对时,引进外资,经验,技术,还得努力的去防止全球化下的文化侵略,等等。对于发达国家来讲,则利益较大,而且对于他们来说,可以将污染的产业更加便利的转移到经济欠发达的发展中国家。所以,对于经济全球化,我们作为发展中国家,要积极的应对,也要做好最大的防备。

⑻ 如何理解经济全球化

一个炫耀的新词汇——互利、双赢,在世界各地闪闪发光,它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一个新思想的崛起,一个新法则的创立,也反映了经济全球化大趋势正在加快脚步向前迈进。 我们已经进入了经济全球化时代。全球化是扫除障碍的结果。为了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加入了经济全球化行列。参加这一行列的有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政治和经济体制,不同的发展模式,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风俗习惯,不同的自然资源和不同的经济基础,大家怀着各自的目的参加了经济全球化行列,接受市场经济的洗礼。这种大汇合蕴藏着大机遇,碰撞出大智慧,也勾出了新矛盾。世界在洗礼中融合,在融合中交流、学习、借鉴、比拼、发展。现在运用的经济全球化中的市场法则都是原有的资本主义的市场法则,也将在实践中得到检验、修正、补充和提高。经济全球化造就了人类第一次资本大运动,利益指使资本触动世界每一个角落,推动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随着贸易、直接投资、技术转让和高效工业组织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相互依赖于对方的技术、制造方法、组织方法、市场与生产设计。在经济全球化的魔棒的指引下,全球的投资活动和金融活动日益频繁,全球范围的资本、信息、技术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重组优化成效显着,竞争机制更加有效。与此同时,为经济全球化服务的信息交流和服务性机构也逐步完善、充实,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全球的生产力得到空前的发展。中国、印度等原来经济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现在大踏步赶上来了;俄罗斯民族受挫折后,经过前一阶段改革,也复苏过来了;一些原来经济基础就比较好的国家如法、德等国,现在更加强大了,并且结成了区域性联盟。世界多极化的格局进一步确立。各国经济已不仅仅一般地互相联系和交往,而是互相交织,互相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出现了许多地区性集团。在这种情况下个别国家经济的重大变动,特别是占重大份额的大国经济的变动,都不可避免地通过各种渠道、牵动或波及它国、乃至全世界。经济全球化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大规模经济实力和政治权利的再分配的过程,世界已进入了生产社会化和经济国际化发展的新阶段。世界统一市场在发展中经过磨合、完善,逐步形成。 在经济全球化中有三大热点将会受到格外的关注: 一是中国的崛起。这种关注,对发达中国家特别是美国来说,中国是挑战;但对发展中国家来说,中国是启示。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都会受到世界格外的关注。 什么叫中国的挑战?对此,西方发达国家有不同的理解。中国对西方发达国家构成挑战的不是中国的硬实力。虽然无论在发展变化的广度、深度,还是速度方面,世界上还没有另一个国家像25年来的中国一样发展得那么快。但是预料短期内,中国无论经济实力或军事实力都不可能超过美国。对美国来说,最大的挑战是公有制的活力,在于中国的发展模式。 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所有制是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又决定着政治制度的性质。社会主义国家在实践中,都是以公有制的确立为标志,宣布它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帝国主义也把反对公有制当作反对社会主义的同义语。公有制的政治色彩更加浓厚。自由市场经济的卫士认为市场经济就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经济,甚至认为“没有私有制就没有市场经济”,因而主张公有制全盘私有化。如果中国的公有制,特别是国有企业坚持公有制的实践获得成功,就会动摇他们关于私有制是永恒的基本信念。未来发展的结果将从另方面证实了资本主义可以搞商品经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在实行市场经济以后其结果不是资本主义,而是它的老对头——社会主义。这不是西方国家愿意看到的

⑼ 什么是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Economic Globalization)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的过程。

是商品、技术、信息、服务、货币、人员、资金、管理经验等生产要素跨国跨地区的流动(简单的说也就是世界经济日益成为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

经济全球化分别分为商品市场一体化,劳动市场一体化以及经济市场一体化。

全球化正在推倒各国疆界,使全球市场一体化。有些人把全球化喻为“地球村”。

对于全球化的观感是好是坏,目前仍是见仁见智。近代全球化的风潮已和地方化结合成“全球在地化”(Glocalization) 的研究。

(9)如何理解经济全球化扩展阅读:

经济全球化影响

1、不同资本主义国家

由于世界各国在自然资源、生产力和科技水平、政治经济制度和民族文化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以及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经济全球化对不同的资本主义国家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西方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导,能够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占有更多的优势,获得更多的利益。

(1)发达国家掌握了世界上最先进的生产力和高新科学技术,在全球分工体系中处于优势地位。发达国家掌握了经济全球化赖以发展的信息技术的基础,世界研究与开发的投资、科技力量和科技成果也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

发达国家正是利用其雄厚的资金、技术、信息和人才优势,集中精力发展高技术含量、高信息含量的高新技术产业,而将传统工业和一般技术成熟的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2)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器,是实现全球生产要素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的主要载体。

主宰全球经济局面的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跨国公司,在全球最大的100家跨国公司中,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只有5家。发达国家通过跨国公司全球性的联合、兼并和扩张,进一步发展其高度发达和高度集约型的经济,使其产品竞争力始终高居世界领先地位。

2、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1)有利于吸引和利用外资,引进世界先进管理理论和经验并实现管理的创新。据统计,流入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在改革开放之初(1979—1982年)累计为11.66亿美元。

以后逐年上升,进入20世纪90年代迅速增加,到2002年底,累计达到441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国直接投资额自1993年以来一直居世界第二位,居发展中国家的第一位。

在过去20年,中国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占所有发展中国家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32.47%。

由于经济全球化实现了人才、资本、信息、知识和物质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中国能够引进、吸收世界上的先进管理理论和经验,并根据中国的国情进行管理创新。事实上,进入中国的跨国公司在经营管理方面已经给了人们很多启迪和借鉴。

(2)有利于加速中国工业化进程,提升产业结构。经济全球化使中国能更快地纳入到世界经济体系之中,充分利用发达国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将其技术相对先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或生产环节转移过来,加速中国工业化进程。

根据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需要,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及出口商品结构,强化经济竞争力。

(3)有利于深入地参与国际分工,发挥本国现实和潜在的比较优势,拓展海外市场。经济全球化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在更广泛的领域内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机会,可以通过发挥比较优势实现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拓展海外市场,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4)可以抓住新技术革命带来的机遇,发挥后发优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各国科技人才、跨国公司、国家之间以及民间的全球性科技活动日趋活跃,如能加以有效地利用和积极参与,就能有效地促进中国技术水平的提高。

中国企业可以利用国外的技术或在外国产品的技术基础上进行创新,建立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⑽ 如何正确理解经济全球化

原因

(1)二战后,交通运输技术迅速发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把世界各国各地区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加速了原材料、资本和劳动力的国际流动

(2)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强有力的推动者

(3)两极格局的瓦解也为经济全球化扫清了障碍

(4)绝大多数国家都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

表现

(1)贸易全球化

从关贸总协定到世界贸易组织的发展,国际贸易和投资发展迅速

(2)资本全球化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发展;资本在全球扩张;金融活动全球化

(3)生产全球化

跨国公司的发展,成为活跃在世界经济中的主体

影响

(1)利弊共存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为各国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从长远看,有利于世界和各国经济的发展。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世界各国经济过于相互依赖,世界经济波动性增强;引发全球性的生态危机。

(2)发达国家

凭借资金、技术、市场和经营管理方面的绝对优势,成为经济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

(3)发展中国家

经济全球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发展中国家因经济基础较差、技术水平低,在经济全球化中处于劣势和被动的地位。必须制定合理对策,在积极主动参与中谋求经济的发展。

阅读全文

与如何理解经济全球化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事业单位还没分类有哪些 浏览:371
两国驸马说的是什么故事 浏览:884
拿到了健康证你想说什么 浏览:662
镇平幸福路办事处属于什么街道 浏览:32
进贤健康码怎么弄 浏览:903
在事业单位上班多久可以去考公务员 浏览:804
酒泉经济发展如何 浏览:7
值得我们为之奋斗的爱情是什么 浏览:607
婚姻和爱情怎么结合 浏览:351
爱情为什么会被誉为最伟大的歌手 浏览:620
曲靖健康码怎么填写 浏览:735
故事的发源地是什么 浏览:298
幸福三重奏邓捷用的什么音响 浏览:839
湖北健康码什么用 浏览:652
1653的爱情是什么意思啊 浏览:624
如何变成最幸福的人 浏览:428
婚姻不被理解该怎么办 浏览:573
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哪些合同有效 浏览:860
宁波红色码怎么健康打卡 浏览:912
哪个字代表着幸福的意思 浏览: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