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全球经济依赖中国的国家有多少
东南亚,
Ⅱ 世界经济的相互依赖
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一个国家的市场经济都与世界市场紧密相连。如今经济全球化、区域集团化等等潮流,都使得各国各区域间的经济相互联系的更紧密了,成为了世界经济的相互依赖。
Ⅲ 经济上依赖中国,安全上倒向美国,反应了怎样的国际现实。求高人指点。
中国的崛起让很多国家都很难受。。。。。很多都出自于心理上的。他们想不通。。。。。而且个别的亡我之心不死。。9.11之后的美国明确了亚洲战略,点明(压制中国)。这给了很多瘪三国家一个信号,联合打击中国,让中国犯错误,最后一起收拾中国。。。。这是很可怕的战略,所以我们要聪明面对挑战,不要让事态给敌人以可乘之机,运用几千年的思想,“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分散注意,各个击破。。。。”
Ⅳ 日本经济对外依赖严重,这对日本的经济发展会产生哪些影响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无法全面的阐述,我就从两个方面大概得给你说一下:
1、工业方面
众所周知,日本国土面积仅仅相当于中国一个稍大的省,其狭小的地域面积决定其无法成为一个拥有大量自然资源的国家,所以日本90%以上的自然资源依赖进口,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如果日本与国际上拥有大量自然资源的国家关系恶化,资源出口国家切断对日本的资源供应,或者抬高资源价格,就会使日本的工业生产停滞不前,短期内可能不会对日本造成致命打击可是时间长了呢?以日本这样对外高度依赖的国家定得住吗?
2、农业方面
日本国土面积本来就已经很小了,出去不能利用的山地,水域以及生产居住用地,其可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还会有多少呢?别忘了日本现在也是一个人口上亿的国家,其粮食消费也是非常大的,纵然日本四面环海,是一个海洋面积广大的国家渔业资源丰富,但是在现在全球渔业资源都在减少的情况下其所能利用的海洋渔业资源也在减少,再说,日本也不能一直依赖鱼类去生活吧?终究他们还是需要粮食的,可是纵观世界范围内,粮食产量大多集中在面积广大的几个国家和欧洲西部的几个国家,这几个国家主导了世界粮食市场。如果这些国家或者其中的某几个大国切断对世界粮食市场的供应,将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如果没有了粮食可买,对于日本这样高度依赖粮食进口的国家又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Ⅳ 经济发展过于依赖出口有什么弊端
其一,当经济发展严重依赖外部需求时,意味着我国商品处于买方市场5 格局下,国外消费者占据着主动权,他们通过挑起国内企业的恶性竞争获得更低的售价,导致国内大量资源型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被贱卖。由于我国企业获取的利润很有限,无法给予工人更多的工资,从而形成进一步依赖国外消费市场的恶性循环,严重威胁着我国的经济安全。
其二,由于我国内需不振,产能过剩,为了在和周边国家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使国外的消费者接受我们的产品,政府往往会对电价、油价等进行财政补贴,以维持我国相关产品的成本优势和价格优势,这实际上意味着财政间接补贴国外的消费者,导致中国国民福利外流。
其三,国外的消费者在购买中国廉价商品的同时,也造成了对中国的贸易逆差,外国政府常常以此为由,对中国出台不公正的带有明显的贸易保护主义色彩的政策,或者以此为由对中国的货币政策等进行干预。
Ⅵ 有多少国家在经济上依赖中国
没听说过有多少国家在经济上依赖中国,相反的说法倒可以列一大窜。
Ⅶ 中国经济过度依赖出口的坏处以及原因细说哈~本人非经济专业,想了解下·
汗5分
众所周知,国家经济有效增长必须依赖于三架马车的带动
1、消费
2、出口
3、投资
三架马车若协调用力齐头并进则经济平稳发展,若其中一项发展过于快,则会造成经济倾斜,随之而来很多问题。
比如偏重于出口的经济增长形态所带来的问题:
1、在这种形态下一旦发生世界性的经济危机或经济衰退时,买方市场将巨幅萎缩,出口将大幅下降,导致国家税收大量减少,人员大面积失业,国家也将随着世界它国出现经济衰退情况。
2、经济偏重于出口,会使出口量增涨越来越快,会带来越来越多的贸易摩擦,中国的商品物美价廉,销售出口到国外后受到欢迎,国外的本国企业受到影响,那么国外为了保护本国企业的生存就会进行保护措施,那么贸易摩擦就产生了,主要是受到各国利益的影响,所以留易纠分日趋严重,这也成为欧美及其他国家对中国产品设限和对人民币继续升值施压的重要筹码
3、出口的增长过多还会造成资源承载率过高,抑制经济实体的内生性增长动力,引发内外经济的失衡,影响经济增长质量。国际收支不平衡,过度依赖出口难以保证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不仅容易受到外部冲击的影响,而且对非贸易领域有着持续的“挤出效应”,使得非贸易领域投资率大幅下挫。
4、此外,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是,我国外贸目前大部分是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这样虽然贸易占的份额很大,但从贸易中赚到的钱并不多。再加上企业海外坏帐的日益增多,不能不防范中国外贸“赚了吆喝、赔了买卖”情况的发生。
综合以上原因,所以在经济危机之后我国一直在采取调控措施,通过拉动和扩大内需来促进消费发展,调整经济结构,来改变过分依赖出口的经济形态。
Ⅷ 中日经济互相依赖的程度有多大或者说谁离不开谁
在经济体制方面,中国企业治理与日本的企业治理相似,均强于协调但弱于监控,尽管两国的制度安排方面有很大的差异。而中国在处理政治稳定与产业结构换代这对矛盾时的作法与日本则完全相反。日本银行放贷与企业投资中的过度竞争与企业投资中的过度竞争在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极大地促进了日本企业独立研发能力和自主品牌的培养。而中国企业则侧重于以廉价劳动力为基础的比较优势直接参与全球生产链的分工。中国模式的特点是建立一个大量吸引外资,以进口和出口同时急剧扩张、大进大出为特征的世界工厂。这个模式使中国过去二十多年里实现了飞跃的经济增长,显示了巨大的活力。但经济奇迹的同时,也在制造四个结构性条件,这可能使中国经济在未来几年面临重蹈日本泡沫经济覆辙的巨大风险。第一经济严重依赖美国市场,不断增长的中美贸易不平衡与美国经常账户的整体逆差一起为美元带来强大的贬值压力。2003年中国GDP的美国市场依存率已经接近10%。根据美国官方的统计,2003年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已经超过1200亿美元。中国经济在这样一种局面下面临着双重风险;一方面美国必然向中国施压,要求人民币升值,实行浮动汇率和开放资本账户。如果在现在的条件下回应这些要求,中国必然面临出口下降,经济发展减速的风险。但是如果中国不理睬美国的要求,任中美贸易不平衡进一步扩大,必然推动美元危机的爆发。一旦爆发美元危机,严重依赖美国市场的中国经济必将受沉重的打击。在目前的美元本位币制度下,各国储备的是美元资产,而美国却用不着储备黄金。与金本位制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相比,最关键不同是现在各国大量储备的美元不受任何实物支持。在金本位和布雷顿森林体系下,没有任何政府或企业可以凭空造出黄金来平衡国际收支逆差,而在美国本位制下,美国却制造出各种金融工具来达到这个目的,这个特点是美元本位制孕育金融风险的出发点。由于美国不用储蓄就可以借债,美国积累了大量的对外债务。由于美元作为各国储备关键货币的地位,美国积累了巨额的贸易逆差。对那些拥有对美贸易巨额顺差的国家来说,如果它们的中央银行把这些美元换成本国货币拿回国内,势必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因此,它们都把这些外汇储备用来购买美国的政府债券、企业债券或股票以及房地产。仗着美元为各国外汇储备的关键货币这一特殊地位,美国没有任何先储蓄或先生产后消费的负担,完全可以靠政府和私人举债来消费。美元本位制使美国变为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在现行的美元本位制下,各国外汇储备的关键货币美元的背后没有黄金的支持,美国政府发行的债券的背后也没美国国内储蓄的支持,这种只由纸币而不是黄金支持的信用创造,经常导致全球范围内以经济过热和资产价格暴涨为特征的信用泡沫。自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美国的经常账户已经累计积累了3万亿美元的赤字。当这3万亿美元的货币进入拥有对美国贸易顺差的国家银行系统,这些国家就开始了一个制造泡沫的过程。商业银行开始疯狂地扩大信贷,经济空前地繁荣,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价格以及企业利润急速上涨。由于每个产业都可以获得低息贷款,它们都建造了多余的生产能力。当投资和经济成长异乎寻常地加速时,资产价格的泡沫就不可避免地出现。美国经济学家邓肯预言,这个由美元纸币搭起的经济大厦早晚要倒塌。它将再一次提醒世界各国为什么几千年来人类总爱用黄金而不是纸币来作为保值的最佳手段。一旦人民币或是由于国际压力或是由于美元危机急剧升值,中国以廉价劳动力为基础的世界工厂模式马上就要面临很大的压力。如果人民币在未来的五年内也像日本在80年代一样对美元的汇率升值50%,中国以廉价劳动力为基础的比较优势恐怕在顷刻之间就会大打折扣。中国至今没有像日本一样建立起以独立研发能力和自主品牌为基础的国际竞争力。这将直接关系到中国到时候是像今天的日本还是像今天的墨西哥。第二,中国以廉价劳动力为基础大量吸引外资,在贸易方面大出大进的世界工厂模式使中国过早地进入与其他国家之间在能源和资源方面的冲突并被认为抢走他国的工作机会。积极吸引外资的结果是跨国公司纷纷在中国设厂甚至建立地区总部,世界工厂的崛起已经在国际政府经济中引起了一系列的连销反应,为了维护世界工厂的运转,中国必然需要一个与其生产相匹配的世界级的供销科,大量使用能源、原材料和设备。尽管这可以为其他国家增加就业机会,但也可以使中国与许多国家的经济磨擦和冲突骤然加剧。这并不是说中国不应该与他国争夺能源和资源,而是说中国应该考虑资源效益比,要思考在一定的能源资源争夺水平上如何能实现更高的发展水平,或者反过来说,在追求一定的发展水平上如何能降低与他国在能源资源方面的冲突。日本在第一次石油危机后将产业结构进行了巨大的调整,由资源型的钢铁、造船和化工转向资源节省的家电和汽车。而中国侧重制造加工型的发展模式在日益间的较量。第三,中国提高了本国GDP的贸易依存率,并大大提高了中国经济面临来自国际市场的风险,中国GDP贸易依存率在近年急剧上升,2002年还在50%左右,2003年就上升至60.2%,这伴随巨大的风险。日本一直把GDP贸易依存率控制在较低的水平。第四,中国和日本相比,在处理政治稳定与经济结构升级换代之间的矛盾时采取完全相反的作法,这种以政治稳定为代价追求经济结构升级的做法隐含巨大的政治风险。日本长期以来以稳定为优先目标。尽管从70年代以来,日本面临一系列的外部经济环境的挑战却始终以稳定为主,特别是注意保护对就业有直接影响的农业和零售业。当然日本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日本经济一直在困境中挣扎,但是,我们必须看到的另一方面尽管日本经济长期停滞,其政治与社会的稳定却依然如故。中国则显出一种大刀阔斧对经济结构进行升级换代的魄力,中国不仅在开放程度方面远远把日本抛在后面,而且在经济结构上在低、中、高技术产业同时追赶,显示出巨大的活力。与此同时,应看到,中国对社会保障付出的努力远不及日本。三农、下岗以及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的不平等程度的加剧已经成为社会与政治不稳定的因素。在加入WTO协定中,中国在农业与零售业方面作出远远超过许多发达国家的让步。以廉价劳动力为比较优势的发展模式必须建立在低工资的基础之上。这种发展模式如果不加以调整,从长远的角度看会严重束缚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开放。中国在社会保障方面的滞后的结果是收入不平等过大,财富向少数人集中。这种分配不公平的后果是国内需求疲软,而国内需求疲软不仅导致通货紧缩,而且使得中国GDP总值中国内部分所占比例相对较低,从而使GDP对贸易依存度过大,如果中国在GDP对贸易过大的条件下被迫实行浮动汇率和开放资本项目,国际市场的任何急剧变化都会使国内经济遭受重创。这时,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不平等问题又会反过来很有可能以突然爆发的形式导致政治上的不稳定。从这个意义上说,近来中国政府开始重视农村问题,下岗问题以及东北问题,不仅仅是解决不平等,也是在为中国外部经济环境可能发生变化提前做准备。恶化的国际能源条件下必然遇到巨大的增长瓶颈,中国和印度,世界工厂和世界办公室之中国发展模式伴随的以上四种趋势如果合流或者在更深刻层次上的互动的话,可能给中国经济在最近的将来带来严重的挑战。这种以廉价劳动力以基础的比较优势吸引外资,靠大进大出维持的世界工厂模式,不仅在国际上增加了中国经济抗拒外部冲击的能力,并埋下了政治不稳定的根源。当年的日本虽然在第一种趋势上与中国相似,在第二种趋势上与今天的中国相比风险要小得多。日本在到了80年代 已经成功的降低了在能源方面对石油的依赖,日本经济发展模式从来没有出现过中国目前面临的第三种和第四种趋势。换言之,日本模式的国内风险无论是在GDP的贸易依存率代表的抗拒外部冲击方面还是与社会保护紧密相连的政治稳定方面的风险,都要比中国模式小得多。2002年以来,美元汇率一路下跌,这对无论是美国国内还是国外均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首先,弱势美元导致了美国贸易赤字的急据增加,美国政府的大规模减税在2003年剌激了美国的经济复苏,使美国的消费者信心大增,大手大脚花钱。弱势美元对中国经济有直接的影响,第一,由于人民币与美元挂钩,当美元贬值时,人民币与其他货币的汇率随之贬值。这大大增强了中国商品在美国以外的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第二,由于中国是美国的主要贸易伙伴之一,美国的经济复苏导致美国购买力的增强使美国从中国进口了更多的商品,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达到空前的幅度。这使中国的外汇储备飞速增长。外汇储备的增长,导致了中国货币发放大幅度增加,银行信贷的急剧扩张以及中国经济的局部过热。由于中国实行外汇管理,出口的企业必须把赚取的外汇在指定的银行兑换成人民币。例如为了兑换1900多亿美元,如果按照大致1美元兑8元人民币的汇率计算,中国的银行不得不增发15000多亿的人民币基础货币。这就使得中国的银行系统被突然注入了大笔可供信贷的资金。以上不是说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都来自美国,而是说美元贬值这一因素至少可以解释中国经济发展和美元的相关性。当今,中国政府实行的宏观经济调控非常有意义的地方在于,因为它将成为中国经济在未来数年里应付国际政治经济严重挑战的一场预演。至今为止,中国在一个以稳定汇率(人民币与美元挂钩)与不开放资本账户为特征的“模拟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创造了一个发展速度与日本相似的经济奇迹。正如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带来了日本经济的逆转一样,如果在不远的将来,中国在强大的国际压力下真的实行浮动汇率和开放资本账户,中国经济体制在监控方面的弱点可以成为直接威胁中国国家经济安全的死穴。
至于中日经济的对比:
1、发展程度不同,日本处于成熟工业化阶段,中国处于工业化中期;2、对资源的依赖程度不同,日本高度依赖海外资源,中国部分依赖海外资源;3、经济格局不同,日本以大型私营综合商事为核心,中国以大中型国有控股企业为核心;日本大中小企业布局较合理协调,中国企业发展很不平衡,大而不强、小而不专问题突出。4、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不同,日本对内需的依赖性较大,中国比日本更依赖出口;日本经济发展对投资拉动依赖性很小,中国经济发展高度依赖投资。
希望对你有帮助~
Ⅸ 关于经济学错误的是什么
今天看到一句话,正确的经济学和错误的经济学。这让我一头雾水,经济学还有错误的?这不是n多年总结出来的经济规律吗?但是还真是有“错误”的经济学。我们所学的西方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等等这些都是“错误”的经继续,他们有个好听的名字“政治经济学”。之所以叫政治经济学是因为他们是被阉割掉的经济学。而“正确”的经济学是人类社会的产物。它能解释人类社会的一切现象。但是如果人们都掌握了“正确”的经济学,那么就能分的清楚对错了,愚民政策历朝历代都是存在的。简单来说:我们知道武媚娘传奇把胸给打码是错误的,广电总局禁止小米盒子是错误的,上不了google是错误的,加油站只有两桶油是错误的等等。这些就是违背经济学的基本供需关系的。根本原因在于宏观调控上。
举一个例子,2005年颁布宏观调控,二手房交易征收5.5%的营业税。看到这大家的反应是不是,真好!政府开始调控了,说明房价要跌了。那么事实呢?从05年以来到现在,房价翻了倍的往上涨。如果有点经济学常识的人都会知道,这5.5%的税收所造成的收入会是多么客观的一个数字。
没有经济学常识的人我在此进行一下解释。在05年以前,房价是一个缓步上涨的趋势,这符合一般的发展规律。房价和人民的收入以及gdp等等是保持一个平衡的关系。这是经济发展的趋势造成的。不过经济学里有一个词叫杠杆,也就是借钱去经营。通俗讲就是还房贷,这个大家肯定不会陌生。还房贷的背后理论就是杠杆理论。下面言归正传。如果放假缓步发展,那么是不会造成经济形势急速甚至是列表发展的。那么怎么办呢?向银行借钱!用地皮或者已经建造好的房子去抵押,然后申请贷款。然后再进行盖房。这样就会造成一个现象——房屋过剩。按照经济学的供需关系理论,那么过剩的东西是要减价的。他们这么做的结果会让放假大跌的。规律是如此,这一点也没错。不过别忘记了,人是有各种人性的弱点的。从众就是大众的一个最大的弱点。那些房地产商为了让房子尽快升值,用了一点手段。那就是新房子在开盘的时候就已经从手出,又手进了。也就是他们自己把房子买了。那么就会造成一种假象,就是房屋供不应求。然后新房就变成二手放了。在他们炒作下,人们开始跟风买房,那么就只能进行二手放买卖了(开发商已经把一手房自己给买了)。那么二手房的交易税就顺利成章的进入了政府的口袋。然后通过媒体、网络、报纸等等渠道去宣传说房子供不应求,人口基数太大等等。房价如坐着火箭一般往上升。如果只是这样也没什么,老百姓对于房子的需求不是那么多,也就是有一个住的地方就够了,大部分老百姓都是随遇而安,有吃有住有存款就够了。然后一个更更更牛逼的言论出现了——结婚需要买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