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共享经济面临哪些问题
主因是诚信缺失。
当社会上大量地表现出不讲真话、不守信用、没有信誉、弄虚作假等现象, 不论共享提供者或消费者都只想索取,不想付出,从来没有认真遵守过法例、规则,从来没有真正承担自己应负的责任,共享经济只是空话!
Ⅱ 共享经济的利弊
一、利
1、为城市治理提供了数据保障
在共享经济时代,一切生活行为都以数据的格式存储记录,如交通轨迹、消费记录、餐饮习惯、空间信息等,都在共享经济产生的大数据中真实地记录储存下来。通过大数据,可以计算共享汽车平均出行率,以及每台汽车到底解决了多少人的交通出行;还可以掌握城市交通出行的流量变化,助力城市交通治理。
2、方便了城乡居民的生活
“共享单车+地铁”提升出行效率,解决了“最后一公里”的难题。养老、美甲、美容、按摩、家政、家电维修、洗衣等生活服务可以在家里预约、在家里完成;生鲜果蔬、超市商场购物可以足不出户,送货上门;出门在外,再不用担心手机没电了……共享经济给人们带来了崭新的生活服务。
二、弊
1、与传统模式的矛盾冲突尚未有效解决
共享经济的出现,挤占了传统商业模式的市场。比如,共享单车将黑摩的挤出了市场;而网约车则“抢”了原本属于出租车行业的“蛋糕”;共享房屋与传统酒店宾馆业形成了竞争。这些矛盾冲突仍未得到有效解决。
2、就业人员的培训有待加强
共享经济给传统劳动力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但是其中也不乏长期失业人员、无业人员、接受劳动力教育培训年限较短的人员。无论是从事快递、外卖送餐,还是从事家政服务,包括其他服务业的从业人员,都要加强交通安全法规的培训教育、安全生产的培训教育、职业技术和道德培训,提升服务意识、修养水平和服务质量。
3、管理模式和机制迫切需要创新
共享经济企业与传统企业在管理上有许多不同,一是管理不仅局限于企业内部员工,还涉及了大量用户和服务提供者;二是管理空间不仅在企业内部,而是基于互联网联系的更广泛的空间;三是管理难度更大,管理内容更加复杂,需要更多技术手段辅助;四是挖掘和运用好大数据是管理的新课题;五是市民对于如何更加文明地参与共享经济的意识还不够。
Ⅲ 如何发展共享经济
作为中国“新四大发明”之一的共享经济以其“享用”而非“占有”、“物尽其用”的特点,颠覆了传统的商业模式,盘活了社会闲置的资源,彰显出了无与伦比的优势。它一方面使资源的使用效率提升、使用价值放大,让人们共享经济红利;另一方面它孕育着公平分享、公平诚信、节约环保等文明精神,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因此,共享经济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利器。
共享经济是实现资源综合利用的助推器。共享经济的核心是盘活存量经济,是对闲置资源的再利用。作为共享行业的一大代表,滴滴出行,尤其是顺风车业务的开展就最大限度降低了司机空驶率,最大化节省司乘双方资源与时间,为社会的资源配置创造了新模式。面对机动车激增后出现的停车难、停车贵的烦恼和部分停车位闲置的现状,冯志东创办了“共享停车”,缓和了两者的矛盾;与此同时,在北京、广州、杭州等多个城市,继共享单车、共享汽车之后,共享充电宝、共享篮球、共享雨伞等共享经济新形态不断涌现,推动了资源的综利用。由此可见,共享经济在很大程度上是闲置经济,其发展壮大打通了经济的神经末梢,促进了社会资源最大化利用。
共享经济是检验国民素质的放大镜。当前共享经济成为社会各行业内最重要的一股力量,其在促进经济增长、方便群众生活的同时,也全面暴露出了国民素质存在的问题。确实,共享单车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共享经济一直也在频频的爆出丑闻。如共享单车押金问题、损毁现象与单车乱放现象。毫不夸张地说,共享经济如同一面放大镜,无情地折射出了国民素质过去未曾显现出的丑陋。但我们仍要清醒地认识到共享经济不仅意味着资源的共享,更意味着文明的共担,进一步破解共享经济与国民素质的“悖论”,切莫让国民素质成为制约共享经济发展的短板。因此,“共享经济”需要共享发展经济需要多方保障,企业、群众、保险机构等不可或缺。
共享经济是倒逼政府职能转变的催化剂。正如同济大学特聘教授诸大建说,“当下我国分享经济的确存在一些乱象,很多所谓共享只是虚有其表。但现在的共享经济仍然处在婴儿期,不宜用“伪共享”来否认共享经济创新”。确实,在共享经济面前,对于如何规范共享经济的发展,为避免“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困局,政府如果能更好发挥行政职能就尤为重要。可行的办法是形成政府、企业、社会三方合作治理的模式,通过政策法规、消费者参与、行业协会自律、三方数据平台委托等方式进行共同管理,真正让共享经济造福人类。
在共享经济经历了“井喷式”发展后,目前已进入一个拐点,面临着重构调整的重任。正如李克强总理所提到:“支持和引导分享经济发展,提高社会资源利用效率,便利人民群众生活”。我们要顺应经济发展的潮流,以接纳的姿态拥抱共享经济,盘活社会闲置资源,激活经济增长潜力,也要逐步提升国民素质。相信在共享经济的助推之下,中国经济必将如虎添翼,开启一个令人振奋的新时代。
Ⅳ "共享经济"需要怎样的包容与监管
包容与监管,其实是关于行政职能改革的话题,即政府如何在激励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障社会安全。行政职能的实施过程可以简单分为事前审批和事后监管两个环节,基于事前与事后的时间与强度又可以有四种组合类型:事前审批强事后监管强的前强后强型、事前审批弱事后监管弱的前弱后弱型,以及前强后弱和前弱后强型。
其中,前强后强型的包容性最低。在前后双重严格监管之下,不仅会压制企业和行为人的创新积极性,也导致行政机构肥大和制度成本巨大化,如我国计划经济时期。
前强后弱型是事后监管宽松,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制度成本,但也会因为监管的虎头蛇尾而导致社会道德风险产生的几率较高。比如,一些企业在审批事前粉饰真相,一旦准入后即利用监管的宽松肆意妄为。我国当前的食品安全问题就是这种管理模式的一种反映。
第三类前弱后弱型的包容性最大,类似于自由放任状态。这种状态下制度成本较低,市场参与者可以充分发挥其创新精神,自由竞争市场的效率及公正可以推动社会各方面达到内生均衡。然而,如果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规制缺位会让丛林法则大行其道,让社会不公蔓延,进而引发社会动荡和不安。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该类型还容易导致逆向选择问题。即当劣货和假货顺利进入市场而又得不到监管时,会严重挫伤创新创造的积极性。目前国内一些电商平台就处于这样一种状态。
应该关注的是第四类前弱后强型,即在事前把规制放宽松,一方面可以降低制度成本,同时又可以让企业和行为人能够在不被禁止的领域(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创意和想象力,参与到经济和社会的各类领域。而通过事后的严格监管来防治违法乱纪行为和应对风险,从而保证社会公正和市场的效率。让包容和监管既不损害创新,又能保障社会的安全,维护基本秩序。
现实中,事后监管远比事前审查要复杂得多。因此,要做到有效的事后监管,需要依赖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而这些都以信息公开透明为前提条件。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利用大数据分析法,使民间组织甚至个人在专业领域上的信息处理能力大大增强,这让监管分散化成为可能。这样,政府直接管控和监督一部分重要领域,而更多的部分则可以依靠市场和独立第三方机构参与实现。如此,不仅可以大幅度降低制度成本,也可以有效防止寻租和腐败现象的发生。事后监管需要把握“度”的问题。例如对非故意违反规则者处罚过当,使其失去改正的机会,也容易诱发社会不公正感。因此,事后监管的重点在于防范和处理机制的设定,其内涵是对新事物如何科学规范与管理。
无论怎样定义和称谓共享经济等新产业和新业态,这些供给侧的企业及平台都是属于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主体,而非公益性质的主体。在监管制度缺失的情况下,一些逐利资本容易借共享之名过度集资而疏忽对本业务的投资,这既容易造成资源浪费和投资泡沫,形成新的市场风险,也可能因无视企业的社会责任产生不经济的外部效果,从而增加社会成本负担。新业态对传统行业的破坏式冲击也容易引起既得利益团体的抵触。另外,基于共享经济的参与形式,大量非正规就业人群将面临社会保障的问题,而购买分享服务的消费者也可能面临安全和权益保护等问题。
综上所述,我国目前的行政职能方式正面临近似于前强后强和前强后弱模式向前弱后强型逐步转换的关键时期。因此,对于这些新产业、新业态在业务形式、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的创新尝试,还是应给予最大限度的包容,即放宽事前审批,激发创新意识和创业积极性,同时针对涌现的各类问题加以科学化的事后监管,这才是包容审慎的监管应有的内涵。
Ⅳ 共享经济今后该如何发展
共享经济服务的对象存在的基础是这个社会环境,所以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
Ⅵ 如何促进共享经济管理
共享经济就是将你闲置的资源共享给别人,提高资源利用率,并从中获得回报。
共享经济是更有效率的协作模式 共享经济是碎片对碎片的,理论上是可以把很多资源更加碎片化地供给,在提供服务的时候的基本没有启动成本。另外,共享经济模式一般都是更直接地去撮合买方和卖方,某种意义上绕开了很多中间环节,应该是更有效率的。比如说最近大家都在聊的共享单车,这就是资源的共享。你只享有单车的部分时间,还通过技术解决随处停随处用,还是提高效率的。
Ⅶ 共享经济模式下产品如何进行有效的管理
自2016年起,我国的共享经济首次在国家信息中心信息研究部和中国互联网协会共享经济工作委员会联合发布的《中国共享经济发展报告(2016)》下初露头角。此后,共享,成为了人们津津乐道的“新业态”。
先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共享经济。
简单来说共享经济就是由闲置的资源,整合的平台以及需求的人来构成。资源利用最大化就是共享经济的魅力,盘活资源又可使大家受益,实现双赢的局面。
以“共享单车”为例,并不是将社会上闲置的单车进行了共享,而是企业自己购买自行车投入市场,只是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了随时租赁随处归还,因而广受认可。加之这些运营企业收取了客户的使用押金,而单车本身的购置价格不高,如此才能对冲“重资产运营”带来的现金流压力。
而“共享汽车”目前没有大规模运营成功案例,则是与其押金数额难以对冲“重资产运营”带来的现金流压力直接相关,如若不是一些企业有国资背景,可能“共享汽车”已经哀鸿遍野。从跌落神坛的滴滴打车也可以看出,“共享经济商业模式”如果失去了其“将闲置资源利用”起来的能力,一旦资本的潮水退却,立即就会陷入发展瓶颈。
如此对于中小型物业服务企业而言,以“共享经济”思维创新社区运营商业模式,应瞄准社区的闲置资源和服务,而不是效仿“共享单车”通过购置资产来做“伪共享经济”。对于盈利能力本来就偏弱的物业服务行业,一旦陷入“重资产模式”陷阱,企业的经营管理秩序将遭受毁灭性打击。
Ⅷ 共享经济如何推动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
租,改变了生产生活,也必将加速构建起行业标准和秩序,推动社会管理体系完善。首先是信用。共享经济格外需要构建互信互惠的商业环境。信用免押等模式的介入为共享经济打开了新的想象空间。
山东省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刘冰认为,共享经济为社会治理、公共服务、产业发展、创业创新等方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为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提供新平台,是城市发展的新动能、新模式、新增长点。共享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风险和隐患,安全是其中之一。专家认为,应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安全保障体系,加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个人信息等安全保护,增强数据安全预警和溯源能力。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