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经济的唯一出路在哪儿
中国经济的出路在于发展服务业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参与全球分配
2. 中国经济问题症结及出路在哪
清华大学教授孙立平,近日再度发表敏&感言论,
直言中国经清基本症结是社会的寄生性,具
体表现在五个环节:
一、沉重的税费负撸:
二、腐败、寻租加重企业的交易成本
三、国企的垄断性获利:
四、虚拟经济与实髓经济的失衡:
五、不断膨胀的资产泡沫打破了收入与财富之间的均衡,同时也加重了实体经清的负担。
3. 在当今的国际形势下,中国的出路在哪里
我认为中国能够立于和保持世界强国的根本出路在于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
中国以往的历代王朝的社会变革和历代王朝更替很少平稳过度,很多时候都充满了暴力。例如中国的历代王朝,从秦朝直到清朝的更替,都伴随着大规模的杀戮。虽然广大民众期望和平稳定,反对战争,然而事物的发展往往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例如汉朝高峰时期的人口有5千余万,而到了三国时期,由于连年战乱,人口锐减到1千余万(有的说只有800万左右),可见社会动乱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的损失是多么严重。
到了清朝末期,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由于外国略强对中国的侵略,清朝政府开始认识到要不被略强欺负,必须发展经济,增强国力。而增强国力必须进行社会变革。一个制度的变革不但是广大人民的需要,有时候也是统治者的需要。清朝末期实行了很多方面的改革,经济方面引进外国工业技术,兴办实业。政治上也在试行君主立宪制,政治已经逐渐开明。清政府没有想到的是,在极权统治严厉的时候政权基本稳固,而在要开始改革的时候却发生了辛亥革命,可真是无可奈何。其实当时清朝政权陷入了两难境地: 不革新会被外来势力和国内暴乱吞噬,革新又会给革命势力活动的空间,同样增加覆灭的危险。其原因还是清朝基本体制的腐朽没落,以至于即使努力革新修补也为时已晚。不过晚清的改革努力还是有所回报,不但清朝在覆灭过程中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杀戮,除了孙中山领导的十次起义牺牲了一些革命者以外,没有牺牲很多人的生命(与前几朝的更替比较),连清朝王室也被赦免。当然,这也要归功于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的开明和博大胸怀。
其实当时的英国封建统治末期遇到和中国清朝末期相同的问题。由于英国国民有很强的民主意识,封建统治者从资产阶级在英国诞生和发展的时候起就开始各个领域的革新,以至于社会革新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完成,没有发生剧烈的社会动荡,以最好的方式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君主立宪制),这为后来的英国工业革命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奠定了坚固的基础。回过头来看,如果清朝政府早200年,也就是在英国工业革命的同时学习英国经验,进行革新,哪怕只是经济革新,中国的经济和国防会加快发展,不会有后来的丧权辱国。经济的发展还会逐渐带动政治革新,说不定也不会有后来的辛亥革命,那么中国的面貌会是另一番光景。
我觉得中国的改革大有希望。中国能在短短的30年中已经基本上成功地进行了经济改革,那么接下来的政治改革,只要循序渐进,不出大的动乱,不远的将来,中国一定可以完成向民主政治体制的和平过渡。
4. 中国经济除了依赖房地产,没有别的出路了吗
中国可依靠房地产业发展,任何国家想复制这样的强国之路都是行不通的?原因有如下三点:
1、中国是世界上的土地全国有化国家,国家就可计划性的供给土地,做到土地利润最大化,也不会出现大的泡沫。别的国家不可能做到这一点。
2、中国是一党制国的国家,只要定的强国之路经济政策,都会最后通过。多党制的国家不可能做到这一点。
3、世界最大人口国。人口这么多,就只依靠高涨的房地产业就可给国家带来强国经济支柱。都在说依靠科技产业才能真的强国,科技产业最终还是国家得到了高额的税收而强大。从而得出税收高的产业都是强国之路。
中国现在走的是依靠房地产业强国,最终会带来泡沫,泡沫还没破裂辶前,中国就会走控制房地产在经济中的占有比例,向实体经济过渡,可是在这之前,国家已通过房地产业进入了强国。
中国经济发展依靠三架马车,即基本建设,进出口和消费。其中最能起直接效果的是房地产业,如果房地产发展好了,可以带动建筑材料,钢铁,水泥,家电等70多个行业,所以中国还是离不开房地产业的发展。
5. 什么是中国经济最根本的出路
中国经济最根本的一条就在于改革,这两年来改革是有进步,但是需要进一步推进,比如说简政放权、审批制改革。
技术进步,实际就是全要素生产力的提高主要依靠提高全要素生产力来实现增长,也就是我们最近20年来一直努力想实现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或者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改革:成败的关键 最后根本的一条就是推进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的决定推进改革。这两年来我们的改革还是有进步的,但是需要进一步推进,比如说简政放权、审批制改革。
6. 中国经济最根本的一条出路在哪
你好,
根本出路在转型,就像过去日本一样,还有另一个压力就是人口老化问题严重。
中国经济问题很复杂,我就按照“危机、转型、动力、创新、改革”的顺序来讲这五个问题。
危机:避免系统性危机的两种方法
全球金融危机发生以后,2009年中国政府采取了强力的刺激政策,把增长速度顶上去了,但是不久以后就出现了增速下降的现象,当然还有其他的一些问题,于是引发了一个大讨论——中国会不会发生经济危机或者叫做系统性风险,怎么来避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问题,这是最近两三年讨论的重心。
对于怎么避免危机,基本上有两种不同的方略,这两种方略所依据的理论模型或者分析框架是不一样的。
根据今年在金融40人论坛的一次讨论,把它归结为两种。一种分析的思路是从需求侧进行分析,另外一种分析思路是从供给侧进行分析。
从需求侧进行分析的思路,通俗的说法叫做“三驾马车”——总需求是由三驾马车组成的,其实按照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学来说是四驾马车,我们这里一般说三驾马车,就是消费、投资、进出口。
出现增速下降的现象是因为三驾马车的动力不够,我和钱颖一教授都认为三驾马车的分析框架有很多缺点,它实际是从凯恩斯主义的短期分析框架脱胎出来的,按照凯恩斯主义来说是总需求决定了总供给的增长速度。
当时就发生了一场争论,我和钱颖一教授都认为,用这样的办法分析是有理论上的问题,当然对于凯恩斯主义这一套理论是不是对,现在国内经济学家分歧也很大,但我假定它是对的,在理论上用它来分析中国长期经济发展也是无用的,因为这是一个短期分析。
可是我们这种意见好像没有多大用处,政府很重要的咨询机构的分析都是依据三驾马车得出的,而由这个分析得出的政策结论很明显就是增加投资,你可以一个一个去分析,能够增加消费吗?不能。能够增加进出口吗?不能。最后就落实到一点——增加投资。
但是这个分析方法现在有了很大的限制,因为超高速的投资增长、投资率的提高,没有足够的资源支持,其结果就使得我们国民资产负债表的杠杆率不断提高,按照各种各样的分析,大概有三个方面的负债,政府负债、企业负债和居民负债,已经到了GDP的250%到300%之间,这是一个很高的比例。
而且正是由此引出了会不会发生系统性风险的问题,因为到了这么高的杠杆率,出现个别的偿债困难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出现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
这是一种分析方法,直到现在从政府、投资银行或者证券公司的经济分析,还是从这里分析的。
而在实际工作中,好像主管这方面的部门都忙得不亦乐乎的批项目、找钱,过去批了项目地方就上,但是现在有问题,我们的金融改革还是有进步,不但要批项目,而且要找钱。所以这个路子还是有相当大的影响。
另外一种路子是从供给侧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以前用生产函数来表达这个分析框架,生产函数无非是三个主要因素,劳动、资本和效率提高。
今年4月,北京的40人金融论坛上,青木昌彦教授和余永定教授认为要用另外一个方法从供给侧去分析,提高供给的各种因素、各种动力去分析。
在现存在的问题上,我们三个人的分析几乎是一样的。资本继续提高投资率有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投资回报递减,这个非常明显,从2009年到现在,刺激的强度并没有削弱,但是效果急剧下降,现在几乎增加投资对于增长没有什么作用,另一方面是杠杆率不断提高,所以可能会造成危险。
转型:提高全要素生产力
在过去改革开放的30年中,人口红利正不断减少,农村资源转向城市的结构性变化使得效率有提高,但这个过程已经接近于结束。剩下能够解决当前问题的根本,就是要提高效率,提高生产函数中间的索洛余值。
7. 未来的中国经济发展方向在哪里
坚持改革开放。
实践告诉我们,进行改革开放,顺应了中国人民要发展、要创新、要美好生活的历史要求。巨大的发展成就,是中国人民几十年含辛茹苦、流血流汗干出来的。亿万人民凭着一股开拓创新的拼劲,一股自力更生的韧劲,推动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中国经济发展前景必然更加光明,是因为我们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实践告诉我们,中国进行改革开放,契合了世界各国人民要发展、要合作、要和平生活的时代潮流。中国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不仅发展了自己,也造福了世界。中国经济发展成就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经济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进行。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
正如习近平主席所宣示的:“我们将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持续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中国将张开双臂,为各国提供更多市场机遇、投资机遇、增长机遇,实现共同发展”。面向未来,中国推动更高水平开放的脚步不会停滞,将始终是全球共同开放的重要推动者,以实际行动推动经济全球化造福世界各国人民。
(7)中国经济的出路在哪里扩展阅读
中国成立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取得举世瞩目成就,中华大地发生了沧桑巨变。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外汇储备第一大国。
中国经济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中国近14亿人口的大市场,必将成为世界经济的增长之源、活力之源。从非凡的发展历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实现自身发展,创造了伟大奇迹,同时又通过自身发展为世界进步贡献力量。
8. 中国经济最根本的一条出路在哪里
对国家经济发展的评判不能单纯用钱来衡量,真正的发展是看物质财富的增长的数量和质量。国家经济发展的两大指标是工业和农业总产值,农业的发展是主要看粮食产量的增减以及农副产品的种类、产量和质量变化,工业的发展就要看科技创新和新技术产业化对工业产品质量和产量的促进,进而生产出更多更好的工业产品应用到农业、国防、教育、医疗、民生等各个领域,并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自力更生是经济发展最核心的动力,工农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粮食如果依附于他国,无异于乞讨,工业不注重自我创新,等于永远给他国先进技术打工。房地产不能作为经济指标来吹捧,因为那是民生范畴,是最起码的执政基础,安居才能乐业,中国人一生都在为安居而奋斗,哪里还有时间和精力去创新?互联网只能作为实体经济的助推器,离开了实体经济,互联网只能是无处依附的游魂野鬼。金融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变速箱,如今却要走到前台来取代发动机的作用,这对一个国家的经济是极其荒谬和危险的举措,网贷、P2P这些高利贷金融怪胎的出现,只会搞乱国家的金融体系,继而破坏经济秩序,最终祸国殃民。钞票不等于粮食,外汇不等于国家实力,制于人而不被人所制才是强国之道。某管家应该考虑清楚了。
9. 中国的经济出路在哪
合乎逻辑的发展方式简单来说应该是,减税,支持民营企业,使民营企业日子更好过,他们有钱就会扩大生产,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带来招工的需求,使人力资源升值,人民工资增加,财富增加之后,就有更多钱消费,催生更多的行业,生意也更好做,民营企业就会招更多的人,人力资源就更加紧张,企业家就会从利润中付出更大比例的工资,普通大众收入就更多,贫富差距就缩小,这样的一个良性循环,创造出中国稳定的中产阶级。
10. 中国经济的出路在哪里
中国经济每隔十年,会有一次体制上的递嬗,一次结构性改革,令经济破茧而出,笔者认为,经济又快接近临界点了。 八○年代初,文革之后的经济百废待兴,农村改革、乡镇企业热都为停滞的经济注入了活力,谱写出第一轮改革开放。九○年代初,价格改革失败带来恶性通货膨胀,增长裹足不前,小平南巡,建立经济特区,经济出现市场化热潮。本世纪初,外遇亚洲金融危机,内有通缩、失业难题,朱镕基内阁毅然加入WTO,并启动银行改革、住房改革,由此再续高速增长的十年。 每次经济到了举步维艰的时候,都是靠政府痛下决心、通过推动结构性调整,对外开放、对内市场化而度过难关的。每一次政策措施均不相同,不过思路是一致的:取消政策掣肘、民进国退、经济活性化。中国经济在三十年内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为世界工厂,并成为全球最重要的消费市场,有许多原因,不过最重要、最关键的是生产力的提高。生产力既包括每位从业员效率上的改善,更包括通过体制变革所带来的机制上、市场上、经营模式上效率的提升。 然而,上一轮体制转变所带来的生产力的提高,已被消耗得七七八八,垄断窒息住民间的投资兴趣,增长的动力开始感到力有不逮。 在过去十年,中国经济由出口、房地产与基础建设三驾马车拉动,就业与财富的创造,基本上都是从中而来。 然而出口引擎已在逐步熄火。金融危机之后欧美面临长期、痛苦的去杠杆、减消费、砍开支的过程,全球需求转弱。出口企业成本,却随着涨工资、汇率升值而急速上扬,FDI逐渐退出应是大势所趋。 房地产市场可能面临一个大的(也许需要若干年的)调整。对于住房,中国从来不缺需求,缺的是有效需求,缺的是一般市民买得起的房子。中国房价与国际标竿之间的距离巨大,只是短期被流动性和地方政府撑住了。无论房价跌不跌,前几年那种红火年代相信已经成为过去,房地产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自然减弱。 基础设施领域,中国还有许多建设需要进行,但是基建主力的地方政府的财政已经元气大伤了。卖地收入锐减、债务负担沉重,地方的建设能力已今非昔比了。 明眼人都知道,出路在消费、内需。但是“刺激消费”、“内需主导”已经讲了几年,政策宣示也不少,效果却不理想。 在刺激消费上,北京走的是政府主导的路。金融海啸时,政府推出汽车补贴、家电补贴。经济好一些了,又搞消费宣传、促销。由于低端工人收入有限,各省市纷纷不断调高最低工资,一时间涨工资成了官场上的时髦。 消费、内需,的确是中国经济走出当前“增长难”的主要途径,也是下一轮经济加速的动力来源,更是经济转型之关键。然而,消费不是靠政策补贴出来的,也不是靠人为涨工资涨出来的。笔者认为,经济的崛起、收入的上升,追根究底靠生产力的提高,由此活化经济,增强竞争力,改善收入。 笔者相信,又到了自上而下的结构性改革、谋求经济嬗变的时候了。靠货币扩张、财政补贴,可以维持一定的增长势头、就业机会,但是无法提高竞争力,也无法打造一个可持续的增长平台。刺激措施使用过度,对经济的长期伤害只会更大,欲速则不达。 中国经济今天需要的是,打破银行垄断,打破国企垄断,削减企业税负,降低民营资本在重要行业的准入门坎,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只有在体制上有所突破,生产力才可能上到新的台阶,就业与收入才可能有可持续的增加,经济才可能有新的繁荣。 本文原载于今周刊,为个人意见,并非投资建议或劝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