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国外经济学家如何看中国的高速经济增长和背后隐藏的问题
导言:本人一直都对经济发展以及以经济相联的社会学很感兴趣
曾有朋友问我,难道你不爱国吗?错!就是因为我爱国,所以不忍看到今天世人如此麻木。有时在国外很有一种忍辱负重的感觉,中国经济发展话题很敏感,有一群中国人和法国人在一起的时候不宜多谈,由于每个人的世界观和物质观都不太一样,加上教育背景以及传媒的差异,因此造成考虑问题方式的分歧。
中国是一个泱泱大国,按道理来说每个人在各个不同的领域都应该持不同的见解。包括政治,经济,个人等等话题
,可悲的是这不是我们所能关注的问题
,几乎百分之八十的人都觉得自己只要能赚到钱,吃饱喝足,自己就没有权利,义务和兴趣发表其他的看法。包括中国今天经济超速发展的背后隐藏的一些骇人惊闻的问题
,都不是我们平民百姓所应关注的。真的不应关注吗?其实不然,都在提倡爱国呢~~怎能如此麻木?经济学家,国内的也好,国外的也罢,都明白一个道理:所谓的超音速经济发展的背后,一定是存在某种原因,甚至是有害因素,这样下去就会导致整个经济的坍塌。中国的谚语说嘛:有因必有果,有果也必有因啊!
‘贰’ 海外舆论如何评价2017年中国经济
全年GDP总量首超80万亿元,增速在经过近7年调整后首次回升……中国经济2017年的优异表现可谓世界经济复苏中的一抹亮色,海外舆论高度评价中国经济增速回升对世界经济复苏的积极意义。
南非约翰内斯堡大学孔子学院外方院长大卫·蒙亚耶教授对2017年中国经济取得6.9%的增长惊叹不已。大卫认为,这充分证明中国经济具有强大韧性,能够成功应对各种挑战和困难。大卫还表示,这也从一个侧面显示,西方国家唱衰、看空中国经济前景的论调并不成立。许多西方机构、媒体和专家学者看待中国的眼光并不客观,他们的论断往往缺乏科学分析,掺入了许多主观色彩。今年,南非将主办金砖峰会,中国则将主办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大卫相信,一个经济上更有活力的中国将为金砖机制和中非合作注入新的发展动能。
印度尼西亚最大的民营银行——东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大卫·萨姆阿尔认为,2017年中国经济增速超过市场预期,表明中国经济企稳向好势头强劲,中国仍是全球经济复苏和亚太地区保持增长的主引擎。他认为,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正在稳步推进,经济运行情况与决策设计目标越来越契合。他表示,在中国经济发展成果的积极效应带动下,印尼经济转型的外部环境更趋稳定;中国连续多年保持印尼最大贸易伙伴国地位,稳居印尼第三大投资国地位,这些对印尼经济发展、产业升级、扩大就业、技术创新均有促进作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中国资本有力支持了印尼旅游业、创意产业、数字经济等新经济的发展,表明中印尼两国经贸合作前景广阔、潜力无限。
‘叁’ 外国怎么评价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
2006年 “中国经济现在烫得都冒烟了” 世界各大通讯社都在第一时间报道了中国上半年GDP增长10.9%的消息。美联社的文章用“令人瞠目结舌”来形容。美国最受欢迎的投资理财网站莫特里福的报道开篇就说:“还记得又红又热的中国经济吗?现在它烫得都冒烟了。”路透社引用经济学家的话称,中国GDP增长“非凡出众”。18日下午5时左右,记者在谷歌的英文网站上就搜到1000多条关于这则消息的报道。俄罗斯国际文传电讯社也在网站首页显着位置打出了题为《中国经济在第二季度增长达到11.3%,创近10年纪录》的标题。 早在两天前,印度主流报纸《印度教徒报》即刊载了一篇“中国将继续加强经济控制”的文章,透露中国将很快宣布第二季度的经济增长率,“并且增长速度几乎肯定会超过10%”。文章发表后在印度引起了强烈反响,一些读者在网站上发表读后感纷纷说,中国已经连续10多年维持了高速增长,目前仍然没有势头减弱的迹象,这实在是“不可思议”;另外还有人对中印之间发展差距表示担忧,“目前印度经济增长也超过了8%,但没想到中国的发展速度实在大快,这样下去恐怕差距会越来越大。” 德国国家电视台评论说,中国经济增长比想象的好。一是“稳”,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增长;二是“宽”,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都快速增长;三是“平衡”,进口明显加快,减少了与出口的差距,还有国内消费需求越来越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所收紧。 许多国外媒体的报道都集中在中国经济过热,今后如何控制等问题上。7月18日,《日本经济新闻》晚刊发表文章评论说,不仅上海和广东等沿海城市投资过热,中国全境都出现经济过热趋势。日本时事通讯社在报道中国GDP增长时指出,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势头没有减弱,看来中国政府要采取提高追加利率等办法加强管理。《华尔街日报》则指出,尽管中国政府为抑制经济增长、避免经济过热,已于今年4月上调了银行贷款利率,并于本月提高商业银行在央行的存款储备金比率,这些措施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很多人相信“中国在30年内就将超过美国” “中国GDP增长已超过其他任何缔造过‘奇迹’的亚洲国家,且中国发展潜力仍然巨大。”美国卡内基中国研究项目的一位高级研究员说。他认为,尽管针对中国GDP增长有着各种各样的说法,但人们都承认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创造了一个奇迹。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李向阳说,连续近30年高速增长非常罕见,作为一个大国来说是绝无仅有的。二战后日本经济的黄金时期也只持续20多年。不断刷新的GDP增长率也在悄悄改变着中国在世界各国的形象。 英国《金融时报》文章称,中国将在今后几十年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这几乎已成定论。高盛预计,这将在2050年发生,而其他预测机构认为,中国在30年内就可能超越美国。6月2日,德国贝塔斯曼基金会在柏林公布的最近一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全球9个主要国家的1万多个受访者有超过一半的人认为,到2020年,中国将能和美国平起平坐,扮演世界领导者角色。 有人羡慕,有人捧杀,有人不屑 最近两年,“中国经济已走上快车道”的惊呼在西方世界已经不新鲜了。这些惊呼的背后有着不少内容。有的人确实是对中国经济发展持乐观心态,也有部分人借此宣扬“中国威胁论”,从而为自己谋利。面对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世界各国心态也大有不同。 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一直是印度上到高官、下至百姓非常感兴趣的话题,印度不少高官甚至将其当成“研究课题”。印总理辛格曾多次在不同场合提出,印度应向中国学习,加快自己的经济发展;学者型的财长齐丹巴拉姆更是对中国充满好感,他在去年10月访华期间就表示,印度需要向中国学习的东西很多,但最重要就是如何能长时间保持接近两位数的高速增长以及如何发展制造业并最终成为“世界工厂”。印度经济增长学院的古普塔教授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在今后,世界发展肯定会越来越离不开中国经济这台发动机。 翻看巴基斯坦报纸的财经版,来自中国的消息常常占据着重要位置。“中国经济连续取得高速增长”、“中国决心发展农村经济”、“中国奉行更为灵活的汇率政策”……这些题目都曾是版面上显眼的头条。巴财政部官员扎法尔对记者说,中国发展经济的成功经验值得巴基斯坦借鉴,比如全社会对于弱势群体的关怀等。他认为,判断一个国家的经济是否真正成长,应该看绝大多数人是否从经济发展的数字中感受到自己的实惠,“中国不仅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而且越来越重视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质量,这是相当难能可贵的。” 韩国着名的三星经济研究所所长郑求铉则看得更为实际。他认为,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带动了亚洲乃至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韩国将乘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东风,出口继续看好,这为韩国经济实现4.8%的增长目标,奠定了良好基础。据韩国统计,今年上半年韩国对华基金投资剧增。 与此同时,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也被西方一些媒体和官员当成许多全球问题的替罪羊。7月18日CNN网站上的一篇文章再次把油价上涨与中国经济扯在了一起。类似的联系屡见不鲜,比如环境、贸易逆差、就业等各种问题都随时可能赖到中国头上。中国的发展显然承受着比其他国家更多的压力。 GDP的高速增长也反映出了背后的结构性问题 李向阳告诉记者,中国GDP的高速增长也反映出了背后的结构性问题。首先内需不足的问题仍然很严重。现有数据显示,高投资所拉动的经济增长造成能源消耗增长过快,许多人担心我国在“十一五”规划中制定的降低能源消耗的目标很难实现。经济增长应该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最终目标,因此目前存在的需求不足、能耗增加、环境破坏、生产性事故等问题显然与我党制定的目标不符。政府已越来越强调不单纯以GDP增长率为考核干部的目标,反映出我国对这个问题已经有了清醒的认识。 德国《明镜》周刊认为,中国经济继续高速增长的背后存在硬着陆的风险。中国所采取的一些经济放缓措施仍需时间才能显示效果。中国贸易顺差增加,无疑会加剧与美国贸易摩擦,引起美国进一步向中国施压,要求尽早更大幅度允许人民币浮动。 不能过于迷恋GDP 前不久,英国《金融时报》一篇文章的名称就叫《不要迷信GDP》。文章说,“有个根深蒂固的观点是,如果我们不持续努力追求更高的增长率,经济机器就会崩溃。这个立场事实上是错误的。” GDP到底能代表什么?一位德国官员在谈到这个问题时说:“经济强国常常按国内生产总值,而不是按人均收入衡量的。这是一个核心区别。一个拥有13亿或者14亿居民的国家,从国内生产总值上看,相对容易成为世界经济大国。这里运用的是大数字法则,但这仍然不能说明中国已经是一个发达国家。在这个前提下,我估计,中国将在大约30到40年后占据世界第一位。”他同时表示:“国内生产总值的数字是很不重要的。它对真正的经济力量的表现力很小。”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丁一凡研究员告诉记者,一方面,经济增长快对创造就业机会和整体收入水平的增加都有好处,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社会矛盾。另一方面,高速增长往往有不可持续性。他认为,GDP的持续增长说明中国的经济活力很大,还有发展前景,但如果任其发展,经济过热的弊端就会全部暴露出来,比如通货膨胀、人民币升值的压力等等。中国政府在“十一五”规划中已向市场发出了信号,不再强调GDP的总额和增长速度,而是转向强调质量,有关的具体措施有四五十条,但目前很多企业还不知道,政府需要加强与企业的沟通,指导企业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这一信号。
‘肆’ 国外大咖怎么评价中国的经济
都是正能量
‘伍’ 目目前国外对中国经济的评价
有如下的几种看法,尤其是我们国家的游客在国外的表现为我们国家的国民减分不少,具体奉上:1:思维另类,行为偏激,缺乏求知欲不喜欢探索未知的事情,缺乏经济头脑,喜欢大手花钱,典型爆发户心理,不懂科学常识,喜欢在内部勾心斗角,不务实却喜欢夸夸其谈与自己毫无关系的事情,尤其善于欺骗自己的同胞,没有公共素质,不讲卫生,食品安全很成问题,表面上自大且容易冲动,实际上心理自卑猥琐爱虚荣,喜欢依赖别人,善于推卸责任,从不反思。2:具体阐释:中国人缺乏诚信和社会责任感。中国人不了解他们作为社会个体应该对国家和社会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普通中国人通常只关心他们的家庭和亲属,中国的文化是建立在家族血缘关系上而不是建立在一个理性的社会基础之上。中国人只在乎他们直系亲属的福址,对与自己毫不相关的人所遭受的苦难则视而不见。毫无疑问,这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道德观势必导致自私,冷酷,这种自私和冷酷已经成为阻碍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最关键因素。中国从来就没有成为一个法制社会,因为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守法行为格格不入。中国人老想走捷径。他们不明白这样一个事实:即成就来自于与努力工作和牺牲。中国人倾向于索取而不给予。他们需要明白一个道理:生活的真蒂不在于你你索取多少而在于你能给予社会和你的人类同胞多少。大多数中国人从来就没有学到过什么是体面和尊敬的生活意义。中国人普遍不懂得如何为了个人和社会的福址去进行富有成效的生活。潜意识里,中国人视他们的生活目的就是抬高自己从而获得别人的认知。这样一来,一个人就会对“保有面子”这样微不足道欲望感到满足。“面子”是中国人心理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它已经成为了中国人难以克服的障碍,阻碍中国人接受真理并尝试富有意义的生活。还望采纳
‘陆’ 中国现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那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变好了吗
发达国家是指经济水平发展较高,技术较为先进,生活水平较高的国家,目前在世界上公认的发达国家有十八个,其中美国、日本、法国等国家上榜。而我们国家在近年来的发展想必大家也都有目共睹,但我们国家还仍然处于一个发展中国家的状态。
随着近年来旅游业的兴盛,有不少的外国人也将目光看向了我们中国,有不少歪果仁都非常喜欢来到中国,欣赏我们中国的文化,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拥有着璀璨辉煌的文化历史,坐拥众多旅游文化资源,自然是深深地吸引了驴友们,我国不仅仅有着着名的万里长城、故宫等,还有着巍峨的华山、庐山,令人向往的西藏新疆等地,更是让中国充满魅力。
对于歪果仁的回答你是怎么看待的呢?
‘柒’ 中国经济超10万亿美国人怎么看
美国一直存在中国威胁论,无论是从军事上,还是经济上。我国超过10万亿美元早已是预料之中的事情,包括什么时间中国会赶超美国,所以不会怎么样。再说美国目前仍是中国的不到2倍,其人均是中国的数倍,与美国相比,我国还有很大差距。
‘捌’ 各国财经权威如何看中国经济
概括有3类。国际国内时政经济类报纸:人民日报 、南方周末、参考消息、中华工商时报、等报纸;国际国内经济财经类报纸:中国证券报、环球时报、中国经营报、21世纪经济报道、第一财经日报、经济学消息报、经济观察报、世界经济导报等报纸;地方时政报纸类:扬子晚报 、南方都市报、羊城晚报、楚天都市报、新民晚报、北京晚报、大河报、南方日报、齐鲁晚报 、钱江晚报、现代快报、燕赵都市报、北京青年报、新快报、华商报、每日新报、经济日报等。
‘玖’ 如何看待美媒称中国经济持续向好这件事
近日,美国媒体说我国经济持续向好,这是有目共睹的事情,这只是一家媒体对疫情之后我国经济客观真实的评价,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此次,美国媒体对我国经济持看好态度,是再正常不过的事。相信这只是个开始,在往后的发展过程中,会有更多的媒体与国家认同这样的发展道路。我国也会对世界经济做出更加重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