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国历史经济重心的南移
你好!
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如下:
南方战乱少,社会稳定。
中原人南迁带来先进生产技术和劳动力。
自然环境好,适宜农业发展。
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那时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② 南朝时中国经济中心从北向南转移原因
从西晋末年到隋唐五代,特点是全国经济重心第一次在北方失而复得,并开始逐渐南移。经济发展从北方和南方基本平衡到南方经济开始超过北方,使我 国经济重心南移成为不可逆转之势。西晋灭亡后北方陷入十六国混战,使经济重心第一次因经济衰退而消失。直到北魏统一北方后采取均田制、租调制等措施后才使北方经济得到恢复。北魏后来分裂为东西魏,又演变为北齐和北周。西魏和北周进行过一系列改革,经济发展后,北周统一北方,从而使北方经济实力继续维持超过 南方的局面,恢复了经济重心的地位。南朝时,南方经济因局势相对稳定得到发展,并基本上赶上北魏,长江流域成为新的经济重心,南北呈抗衡局面。但北方至隋朝统一前,北方再度成为全国经济重心,隋朝也得以统一全国。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黄河流域的农业不仅恢复还有新发展,同时长江流域农业也获得很快 发展,南北方经济处于高度发展时期。但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又呈现出南移的趋势。
魏晋南北朝时期,从西晋末年“八王之乱”至南朝末年为止的时期。此期,由于北方自东汉末年以来战乱及少数民族内迁,北方经济衰退。而江南相对稳定的环境,使北方人民为逃避战火纷纷南迁,为南方农业生产增加了大批劳动力,特别是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他们同南方的汉族人民及山越等少数民族人民共同兴修水利,开垦出大片良田。水稻栽培技术有所提高,小麦开始推广,牛耕得到普及。长江中下游经济迅速发展,福建、广东和广西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到南朝末年,南方经济开始赶上北方。江南经济开发使南北方经济发展趋向平衡,为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发生南移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表现在:
1.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安定,为南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例如隋唐时期社会经济比较繁荣,但后来由于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的影响,北方的社会安定受到了破坏;五代十国期间,北方几乎平均每十年就要爆发一次大规模战争;两宋期间。与少数民族政权对峙,战争更是接连不断。
2.北方大量劳动人民为了躲避战乱而南迁,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并且带去先进的工具和技术。例如从西晋末年到南朝开始,北方南迁的农民达九十万之多,占北方总人数的八分之一。这就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南迁的北方人民还给南方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地区从火耕水耨的原始耕作方法,发展到用粪来作肥料。牛耕得到推广。
3.政治中心的南移(如南朝、南宋)或者东(如明朝和清朝),加快了南方的开发。南方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统治者在楚州“筑白水塘以溉田”;吴越兴修了许多水利设施,例如着名的捍海石塘等。
4.南方自然条件好,适合农业发展,而且对外贸易条件比北方优越。从地理角度看:①气候影响,宋以前粮食主要以旱地作物小麦、粟为主,这些适宜生长在北方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北宋占城稻的引进,到南宋时成为主要农作物,明 朝时产量提高、面积扩大,而水稻不适宜种植在温带大陆性气候区,适宜种植在江南地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区,这里光热条件好,雨热同期,水资源丰富,水利工程开 发好。②江南多以平原丘陵为主,土层深厚,易于开垦和种植,茶树、柑橘、甘蔗等经济作物易于种植。③北方水土流失严重,自然资源遭到破坏,环境恶化,影响了农业生产。这主要是人为的烧荒滥垦造成的,结果使水土流失严重,土地面积减少。同时使黄河因淤积而经常泛滥,不适宜于农业的发展。④北方地区的气候近2000年总的看来越来越转为干燥寒冷,而南方地区气候波动本来不如北方大,气候变干对于南方沼泽地区的开发在很大程度上利大于弊。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特征、启示、规律
特征:①北方农民的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②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割据战乱时期最突出;③政治重心的南移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一定影响
启示:①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重心的南移和南方经济的发展都是在北方战乱而南方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完成的;②生产力的进步是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③经济的发展必须得到统治者的重视
规律:由北向南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由内地向沿海逐渐转移。
③ 历史上什么时候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大都在北方
B.三国以前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所以中国古代政治经济中心都在北方
还有,经济中心南移是从唐末开始的,这是因为长期的战乱,把北方破坏的差不多了,许多人南迁,而宋朝连都城都在南方~
经济重心的南移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历史现象,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国历史。
从远古至西晋中国北方经济无论是农业、手工业、还是商业的发展水平都远远超过南方,虽然三国时期吴蜀对南方有所开发,但和处在中国经济中心的魏国比起来经济实力相差悬殊,因此这一时期经济重心是在北方的。从西晋末开始,中国南方的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到唐中晚期,南北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同。从唐中晚期至南宋,中国的经济重心不可逆转地移到南方。
到南宋时,中国南方的经济发展水平远远地超过了北方,成为了中国新的经济重心。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呢?原因何在?
1天时:宋朝时候,中国的气候环境发生了一次巨大的变化,原先气温高,降水丰富,自然环境优越的北方开始转冷。再加上中原地区森林长期被砍伐,因此,北方的自然条件开始恶化。
2地利:从唐中晚期的安史之乱至五代,中国的北方地区战乱不断,而南方战乱少。
3人和: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
综上所述,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是从唐中晚期,也就是安史之乱开始,结束于南宋时期。
④ 我国的经济重心在什么时候开始南移
学术界一般认为,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开始于魏晋南北朝时代(具体来说开始于东晋十六国时期),完成于两宋。
首先要明确一点,“经济重心”不仅是指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而且要是在国家经济发展中提供动力并起决定性作用的地区。
中国早期文明起源的时候是苏秉琦先生所说的“满天星斗”式的,北方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南方也有河姆渡文化、屈家岭文化、三星堆文化。总体上北方文明发展程度远远超过南方,北方黄河流域进入文明时代(阶级社会时代)的时候,南方长江流域还处于父系氏族社会,珠江流域甚至还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在公元前1800年前后(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时期)中国北方全面进入文明时代,并且发展成为王朝疆域中心,正式成为中国经济重心。
先秦时代(BC2070~BC221)中国经济重心一直在北方,不过在春秋战国时代(BC770~BC221)经过楚国、吴国、越国、巴国、蜀国的开发,南方经济逐渐起步,和北方差距已经缩小。
秦汉时代(BC221~AD220)由于大一统中央集权王朝定都北方(长安、洛阳),大力发展北方经济,南北方经济水平差距拉大。到东汉安帝时期,北方人口占全国75%以上,南方人口仅相当于北方1/3,。东汉后期,经济重心从关中东移至关东(函谷关以东地区),淮南得到开发,经济发展水平甚至超过淮北。这是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先声。
魏晋南北朝时代(220~589)北方长期分裂战乱,南方社会较安定。因此北方经济遭受重创时南方所受破坏不如北方严重。加之南方自然地理条件(南方气候更湿润,热量更充足)较北方为好,六朝(东吴、东晋、宋、齐、梁、陈)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南方经济逐渐具备与北方香抗衡的实力。不过侯景之乱(548~552)使江南经济遭受重创,是经济重心南移历史上的巨大倒退,导致隋朝(581~618)统一后南方又大大落后于北方。总体来说,东晋十六国时期(304~439)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开始,只是后来出现了倒退。
综上所述,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开始于魏晋南北朝时代(220~589),具体来说开始于东晋十六国时期(304~439)。
⑤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和完成分别是在哪个朝代
(2016·黄石)民族政权并立与经济重心南移属于辽、宋、夏、金时期的阶段特征。
(2012·黄冈)有学者指出:“经济重心的南移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大事件,也是迄今经济地理格局唯一的一次巨大变迁。”人们普遍认为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两宋时期。
⑥ 全国经济中心出现南移趋势,出现在哪一时期
我国古代三次经济重心南移:
1.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南迁。“永嘉南渡”,将先进技术也带到了江南。
2.唐朝安史之乱之后,南北经济开始接近平衡。
3.南宋以后,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具有三个明显特征:
1.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
2.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割据战乱时最突出。
3.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中心的南移有一定影响。
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
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1.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安定,为南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
2.北方大量劳动人民为了躲避战乱而南迁,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并且带去先进的工具和技术。
3.政治中心的南移(如南朝、南宋)或者东移(如明朝和清朝),加快了南方的开发。
4.南方自然条件好,适合农业发展,而且对外贸易条件比北方优越。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1.在先秦和秦汉时期,长江以北的中原地区开发较早,农业发达,经济重心在北方。
2.东汉以后,中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出现了南移的趋势
3.东晋南朝:趋向平衡。西晋灭亡以后,南方地区经历了从东晋南朝的政权更替。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
4.隋唐五代:开始南移。隋唐时期,南北方经济均获得极大发展。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但是安史之乱以后,北方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北方经济再次受到严重破坏,至唐朝后期,已经出现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现象。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5.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战祸较少,相对安定。整个五代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南方日益成为全国经济的先进地区,人口数量超过了北方。
6.两宋时期:最终完成。两宋时期,北方同样战乱频繁。北宋灭亡以后,南宋政权偏安于东南一隅,使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当时太湖流域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江南的农业生产已经超过北方,完全取代了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至元朝,为解决“南粮北运”问题,还大力兴办漕运和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足以说明南方经济的重要性。可见,南宋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的阶段。
7.明清时期,南方经济中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
我国三次人口南迁:
1.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浪潮是从东汉末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和中原地区少数民族政权间的混战,大量人口迁移到南方,给南方地区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地区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这为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奠定了基础。
2.发生在唐天宝十四年(755年)的“安史之乱”造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二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人口的大量南移,南方得到更进一步开发,特别是江淮、太湖地区荒地被大量开垦,成为我国新的财富地区,到五代时南方经济开始逐渐超过北方。
3.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第三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是从北宋末年的“靖康之难”至南宋末年。两宋时期,北民的进一步南迁,南方经济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已经超过了北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最终完成。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启示:
1.社会稳定与否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中,往往是伴随北方的战乱对经济的破坏,而南方相对稳定从而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2.生产力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关键。北民在南迁的过程中,不仅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同时也将北方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工具和经验带到南方,客观上推动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3.执政者的重视和正确的决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历史上,无论是东晋南朝时期,还是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统治者一方面大规模兴修水利,另一方面都实行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等政策。使广大农民赋轻役稀,极大提高了他们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从而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4.经济重心南移实际上是经济发展规律的体现。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往往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是否稳定、统治者是否重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南方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深刻说明了这一点
⑦ 东晋南朝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繁荣,城市兴旺发达.当时南朝的政治经济中心和大都会是
建康(今江苏南京)到我国南朝时已成为当时的政治经济中心和最大的都会。南京在被称为“六朝古都”。它的变化可以说是江南地区开发的一个缩影。
⑧ 历史上什么时期中国的政治和经济中心大都在北方
政治经济中心在元朝之前全都都是以北方为主,因为北方是中原,是国家的中心所在。
到了明清二朝经济逐渐向南方移动,苏州、景德镇等经济发达的地方出现。
但是政治中心仍然是在北方,直到现在也是如此。
⑨ 唐汉宋三个时期经济重心分别位于哪里请阐述你判断的理由
中国古代重农抑商,因此政治中心就是经济中心
唐朝
唐朝赋税繁重,唐朝前半叶,户税逐年上升,高宗朝约收户税十五万余贯,至玄宗朝已高达二百多万贯。因此鼎盛时期长安绝对是经济中心;乱世没有经济中心。纳税最多的是长江流域,但唐朝中期以后由于赋税过重,长江流域并不富裕;黄河流域战乱,说收不多。《(一)在黄河流域,隋未农民起义严重地打击了地主阶级,使得唐前期生产关系发生一些变化。(二)在长江流域,东晋以下,经济继续在上升,南朝未年,已经显出超越黄河流域的趋势,使得统一的唐朝,拥有雄厚的经济力量。还有一个原因是唐前期的统治者,看到隋未农民起义的威力,一般还有所畏惧,政治上不敢过度放纵,社会得以保持长时期的安宁状态,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唐中期,黄河流域遭受战祸,朝廷依靠长江流域的财赋来支付巨大的费用。唐后期的未叶,长江流域发生割据战争,朝廷也就衰微以至于灭亡。长江流域在统一的朝代里起着如此重大的作用,是唐朝才开始的新现象。这说明长江流域开发成为富饶地区,与黄河流域合并成一个基地,比两汉富力增加一倍以上。大体上,唐前期的经济繁荣,主要表现在农业生产的兴盛上,自中期以下的繁荣,主要表现在工商业特别是商业的兴盛上。由于统治阶级的大量消费,商业兴盛的另一面,正是农民遭受严重的剥削,农业不断在衰落。 》(引用http://tieba..com/p/19300697)
西汉
西汉中心在长安,文景时期,重视“以德化民”,当时社会比较安定,使百姓富裕起来。到景帝后期时,国家的粮仓丰满起来了,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以至于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了(参考文景之治)
东汉
东汉通过技术改革,生产力有所提高,各地都比较富裕。1工具上出现了短辕一牛挽犁,它操作灵活,便于在小块农田上耕作,不但省力,而且效率要高得多。2水利上,出现了水田和池塘组合的模型,有从池塘通向水田的自流水渠,有的还在出口处安置闸门。汉灵帝时,宦官毕岚总结劳动人民的实践经验,创作翻车和渴乌,使灌溉水平大大提高。3牛耕技术。总的来说沿江沿河地区好于内地。
宋朝
宋朝的经济繁荣程度可谓前所未有,农业、印刷业、造纸业、丝织业、制瓷业均有重大发展,但随着政治中心的南迁,经济中心也南迁。宋朝年财政收入最高曾达到16000万贯文,北宋中后期的一般年份也可达8000-9000万贯文。因此北宋中心开封,南宋中心杭州。
⑩ 历史上什么时候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大都在北方
夏,商,周,秦,一直到东汉这一段时期政治经济中心都在北方,但是到了六朝时期(东吴,东晋,宋,齐,梁,陈),经济中心开始南移,主要是北方战乱,大量人口南迁。接着隋唐时期,政治中心又复归到北方。宋,元,明,清时期政治中心依然在北方,(明太祖时期短暂在南方),但是到北宋时期完成了经济中心由北向南的转移,可以说宋以后经济中心完全在南方(一开始在巴蜀,后来转移到江南苏杭一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