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为什么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目录最开始就是十二章
你是用的系列教材吧?比如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到第十一章,宏观部分从第十二章开始。主要原因就是与微观部分衔接。微观+宏观构成完整的西方经济学。
② 经济学有哪些主要内容
《经济学》内容精要:《经济学》从1948年出版后,每三年修订再版一次,使内容不断增添,篇幅也不断扩大,中译本的第一版是根据第十版译出,此版共分六编四十三章。此处采用该版进行简介。
第一编“基本经济概念和国民收入”,主要介绍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国民收入理论。
第二编“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其波动”,它围绕着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关于经济稳定和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繁荣与萧条的原因,介绍当代西方经济学的宏观经济理论;并提出了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即通过宏观需求的调控来实现既无通货膨胀,又无失业的经济稳定发展的政策主张。
第三编“国民产品的组成和价格决定”,主要介绍现代西方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重点是关于价格决定和垄断与竞争的理论。
第四编“收入分配:生产要素的价格决定”,围绕收入分配问题,依据古典经济学的边际生产力论和新古典经济学均衡价格决定生产要素的供给的学说,阐述要素的价格决定和报酬分配。
第五编“国际贸易和财政”,主要阐述国际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政策,运用宏观和微观经济理论分析现实的国际经济问题,寻找解决的途径。
第六编“当前经济问题”,本编是运用经济理论分析现实问题及其解决的途径,在《经济学》一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这一部分论述了低收入的国家的成长分析和发展;生活质量,消除污染和城市的祸害;种族和性别歧视;在过分拥挤的世界上的能源不足和资源的枯竭;减少贫穷和经济上的不平等;治疗失业和通货膨胀并存等当代最基本的经济问题。重点探讨了经济增长的趋势,提出了福利经济的一系列重要问题,评论了各派经济理论,比较考察了各种可供选择的经济制度。
以上是《经济学》这部着作的基本结构,这里要扼要介绍一下该书的主要内容:萨缪尔逊把经济学区分为静态均衡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三大块。他认为存在于生产理论、消费理论、国际贸易理论等领域中的静态均衡,其数学本质就是极值问题,均衡条件也就是经济函数处于极大值或极小值的条件,于是,静态均衡问题都可以用数学中的古典优化方法加以处理,用微积分和线性代表加以处理。
③ 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的内容简介
《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5版)》充实了第七章第三节寡头部分的内容。将第四版第八章“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需求方面”和第九章“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供给方面”合并为一章,即本版第八章“生产要素价格的决定”。扩充了对博弈论的介绍,即将第四版第七章第四节的内容扩充为一章,即本版第十章。第四版第十四章的内容,在表述方式上作了一些调整。在第四版第十六章中增加了一些案例,同时删去了一些与宏观经济理论不大相关的内容。去掉了第四版第十九章“国际经济的基本知识”。需要这些知识的读者可以从国际经济学或国际贸易等课程中吸取到。放弃了第四版第二十章关于IS-LM-BP模型的介绍,取而代之的是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增加了一章,即本版第二十一章“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更新了宏观部分的一些数据。在总论方面,全书各章均增加了练习题的数量。其次,对第四版第二十三章的部分内容作了一些删改、更新,以增强时代感。
④ 生产者均衡在西方经济学第几章
生产者均衡在西方经济学第3章的。
生产者均衡即是使得生产者达到既定成本下产量最大或者既定产量下成本最小的各个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通常讨论两种可变要素下的生产者均衡,即劳动和资本两种生产要素。
生产者均衡的特点:
平均收益随销售量的增加而下降,并且,边际收益比平均收益下降的更快,边际收益小于平均收益的原因是:单位产品价格随销售量增加而下降。增加一单位产品销售带来的收益,即边际收益,就低于按销售量平均计算的全部收益。
⑤ 反需求函数在西方经济学教材第几章
第七章。
照数学概念,需求函数的自变量为价格,因变量为需求量,则反需求函数应该是以需求量为自变量,价格为因变量的函数。
稍有经济常识的人都知道,在需求函数中,需求量与价格是呈反方向变动关系,即随着价格的上涨,需求量减少,而在其所谓反需求函数中,价格与需求量是同方向变动关系,即随着需求量的增加,价格上涨。这二者根本不是同一个函数关系。从经济学角度来讲,需求函数是不存在反需求函数的。
⑥ 第二版西方经济学中微观部分有哪几章
有10章
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相应的经济变量单项数值的决定,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
区别于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是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资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利用。
⑦ 外部经济在西方经济学哪一章
第6章往后。
西方经济学第6章:外部性和公共物品.
⑧ 挤出效应在西方经济学第二版第几章
第二版第五章,挤出效应是政府为了平衡财政预算赤字,采取发行政府债券的方式,向私人借贷资金市场筹措资金,从而使市场利率上升,私人投资和支出因而相应地下降。
⑨ 西方经济学基础
西方经济学即被运用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学,即资产阶级主流经济学,有市场经济学之称。以1776年亚当·斯密《国富论》[1] 的出版为标志,经济学历经200多年的风雨沧桑。在这个不长不短的历史进程中,从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萨伊、穆勒、马尔萨斯、马歇尔到凯恩斯、米尔顿·弗里德曼、萨谬尔森、卢卡斯、斯蒂格利茨,经济学大师辈出;从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经济学流派林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带来经济学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以致于文献上有“经济学帝国”之称。
经济学基础是一本基础经济学教材。作为一门常识普修课程,在相关专业基础知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书以实验为先导,引出经济学理论,以理论为载体,分析现实中的经济现象,努力做到理论从实践中来,再回到实践中去。力求让人们认识到经济学是一门生动的、可亲近的学问,让学生参与到经济学的教学中,变以教师为主的灌输知识为以学生为主的发现规律,使经济学的课堂不再沉闷、乏味。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领略经济学的理论真谛;让学生掌握经济学的思维方法,用经济学去进行分析、思考,去解释真实世界的经济案例。着力构建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多方互动、寓教于乐的教学氛围,更好地完成应用层次经济学教学的目标。
⑩ 加速原理在西方经济学第几章
加速原理在西方经济学第12章。
加速原理指关于收入或消费的变动同投资之间的关系的理论。它是分析经济波动的基本工具,用来说明经济周期中的投资变动比消费品产量的变动要大得多的原因。
加速原理最先由法国的阿夫塔里昂和美国的克拉克分别在1913年和1917年提出,后来,英国的哈罗德在他1936年出版的《商业周期》一书中对加速原理作了详细的论述。
加速原理内容:
1、引致投资不是预期收入的函数,而是预期收入增量的函数,即投资不是决定于预期收入的绝对量,而是决定于其变动量。
2、加速数的大小表示预期收入与投资变化幅度的比较。如果加速数大于1,预期收入小幅度的变化会引起投资较大幅度的变化,如上表中第3年年销售额仅增加1万,净投资增加5万;如果加速数小于1,收入较大幅度的变化会引起投资较小幅度的变化。
3、要使投资增长率保持不变,收入必须按一定比率连续增长;如果预期收入增长率放慢,投资就会减少或停止。这意味着即使收入水平不下降,只要放慢增长速度,也可能引起投资衰退和整个经济衰退。
4、加速原理的作用是双向的,既包括加速增加,又包括加速减少。
5、加速原理发挥作用的前提是没有资本存量闲置。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 - 加速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