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陕西榆林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穷嘛经济状况怎么样
榆林是陕西省下辖地级市,榆林位于中国陕西省的最北部,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地交界处,是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区。
榆林并不穷,而且经济还不错。2017年,榆林市生产总值3318.39亿元,比2016年增长8.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7.68亿元,比2016年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2086.08亿元,比2016年增长6.0%;
第三产业增加值1064.63亿元,比2016年增长11.8%。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5.1%、62.8%和32.1%。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97811元,约合15033美元。
(1)榆林经济怎么样扩展阅读:
榆林的位置境域
榆林市位于陕西省最北部,西邻甘肃、宁夏,北连内蒙古,东隔黄河与山西相望,南与陕西省延安市接壤。地理座标:北纬36°57′~39°35′,东经107°28′~111°15′。
榆林市行政区划版图形似三角形。榆林最东端为府谷县皇甫乡段寨村,最北端为府谷县古城乡刘家坡村,最西端为定边县刘峁塬乡,最南端为定边县白马要乡铁角城。
东西最大长度309公里,南北最大宽度295公里,总面积43578平方公里,约占陕西省21%,居陕西省10个地级市之首。
Ⅱ 求榆林经济简述。
榆林拥有世界级煤田,开采成本之低让发达国家嫉妒,煤质之高达到了世界顶级水平,安全性也与发达国家持平,利润水平超过山西一个数量级,拥有如此好的先天优势,榆林能源化工产业迅猛发展,目前工业利润和工业增加值稳居陕西第一,人均GDP也稳居陕西第一,是陕西唯一能在经济上抗衡西安的城市。
另外,榆林也拥有世界级气田,供应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
榆林也富含石油,利润也是极高。
在能源化工的带动下,榆林的其他产业也蓬勃发展,目前榆林的三产增加值已经超过宝鸡咸阳,稳居陕西第二。
而榆林的GDP也是陕西第二,而且正在追赶西安,预计5年内将取代西安成为陕西第一大经济体。
因此,在陕西人心目中,榆林是经济高度发达的象征,榆林人是暴发户、财神爷的象征。
Ⅲ 榆林是陕西最富的地方吗
“十一五”开局之年,省委、省政府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出发,提出“陕北要实现跨越式发展”。作为“陕北板块”的重要组成部分,榆林市委、市政府要求全市上下必须认清形势,抢抓机遇,增强加快发展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奋起直追,乘势而上,在“十一五”期间实现全市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新目标。
一、实现跨越式发展是榆林加快发展的必然要求
当前,榆林市已经进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同时也面临很大的发展竞争压力。全国各地都在你追我赶、竞相发展,千方百计抢占竞争制高点。谁发展得速度快、水平高,谁占据的市场份额就大,谁就能掌握经济发展的主动权。这种竞争会越来越激烈。但从榆林发展现状来看,要实现跨越式发展还面临着三大失衡问题和三大瓶颈制约。三大失衡:一是区域内南北经济发展严重失衡。南北县区的经济发展差距呈逐步扩大趋势,2005年南六县的生产总值仅占全市的9.7%,人均GDP仅占到全市平均水平的30%,地方财政收入总和仅占全市的3.2%。二是城乡之间收入失衡。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全国水平低1452元,比全省水平低249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率为3.4:1。三是产业结构失衡。产业层次低,经济增长方式主要为投资拉动型、资源输出型的粗放式增长。三大瓶颈:一是交通运输、二是水资源、三是生态环境。存在这些问题归根结底都是发展不快所致,解决这些问题的唯一出路也必须靠发展,而且绝不能是一般的惯性发展,必须是顺应发展大势,打破发展常规,发挥后发优势,向更高层次迈进的跨越式发展。
实现跨越式发展已具备了良好基础和条件。经过这些年埋头苦干,榆林各项事业都有了长足发展。2005年,全市GDP达到320亿元,增长18.1%,由“九五”末占全省GDP的4.8%提高到8.7%,比“九五”提高了5.4个百分点,综合实力由全省排名第七位提升到第五位;人均GDP由“九五”的2377元增长到9723元,由全省平均水平的52%提高到99%;增长速度逐年加快(2001年至2005年GDP增长速度呈逐年上升趋势,分别为:10.8%、15.2%、16.3%、17.5%、18.1%),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协调性不断改善,这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财力与物力基础。同时,经过多年的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对外开放,形成了自主增长、多点支撑的格局,实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明显转变,进一步增强了抗风险能力;经过多年打基础、抓管理、上水平,城市软硬环境大为改观,有力提升了城市功能,拓展了发展空间;经过多年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发展思路越来越清晰,也造就了一支过硬的干部队伍,全市上下精神振奋,干事创业的热情日渐高涨,加快发展的内在活力越来越强。这些都构成了榆林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成为目前榆林大好形势的显着标志。从发展大势上看,榆林跨越式发展的机遇十分难得;从物质基础上看,榆林跨越式发展的平台已经搭起;从运行轨道上看,榆林跨越式发展的方向已经明确。
二、高点起步,明确跨越式发展的目标任务
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围绕如何实现跨越式发展,榆林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跨越式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以人为本的发展思路,抓住西部大开发的良好机遇,以建设国家能源化工基地和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发挥能源资源优势,挖掘人文资源优势,打造区位功能优势,统筹能源产业与相关产业协调发展,统筹能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统筹城镇与农村、南部与北部、中省企业与地方经济协调发展,实现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交通建设和生态治理三个方面的突破。据此,提出了跨越式发展的思路:即围绕建设西部经济强市、特色文化大市、绿色生态名市三大目标,实施项目带动、城镇化带动、信息化带动、科教兴榆和人才强市五大战略,大力发展能源经济、城市经济、生态经济、区域经济四大经济,实现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能源经济和城市经济是构成经济强市、特色文化大市的主要载体;生态经济将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绿色生态名市建设的同时,打造榆林新兴产业集群;区域经济要成为建设区域中心城市,提高榆林经济扩张力的功能经济。四大经济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十一五”期间要以建设国家新型能源化工基地为重中之重,强力推进能源经济,带动城市经济、生态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以城市经济、生态经济和区域经济促进能源经济发展。
三、抓住关键,把握好推进跨越式发展的重点
(一)建设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新型能源化工基地
在能源化工基地建设中,一是要积极探索资源开发的新机制。坚持科学合理持续的开发方针,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走“信息化程度高、科技含量高、比较效益高、加工程度高、工业化标准高、环境代价低”的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煤电及载能基地、煤化工基地、煤油气盐化工基地。在开发方式上,坚持有限化、有序化、市场化、链条化、生态化和集团化的方针。二是要做大做强五大支柱产业。煤炭。围绕煤炭资源的转化利用,建设一批大型现代化矿井,加快整合、改造现有地方矿井,提高生产能力和资源回采率,建设一批地方煤炭工业项目,提升地方煤炭开采水平。“十一五”期间,全市煤炭产量控制在1.5亿吨左右,建成我国重要的煤炭生产转化基地。油气。提高天然气生产净化能力,扩大石油勘探和开采面积,提高生产能力和加工能力。到2010年,天然气产能达到120亿立方米,原油产量达到800万吨,原油加工能力达到300万吨。盐。扩大勘探与开发,提高生产和转化能力,到2010年,生产能力达到200万吨。电力。加快“西电东送”火电基地建设,到2010年,形成800万千瓦火电装机容量;利用煤电优势发展载能工业,形成500万吨载能产品的生产能力;在建设电源点的同时,配合“西电东送”电源点建设,使榆林电网与全国联网,规划建设500KV、1000KV超高压输变电线路,形成结构合理、运转协调、安全稳定的供用电网络。化工。以煤转变为突破口,重点发展煤制油、煤制甲醇、煤制烯烃等化工工业,同时将煤、气、盐等优势资源进行科学组合,发展精细化工生产,到2010年,力争形成400万吨煤制油、600万吨甲醇、80万吨聚氯乙烯、50万吨煤焦油加工生产能力。三是积极发展六大工业集中区。府谷火电载能工业集中区。以坑口火电基地为核心,发展电石、硅铁、金属镁等高载能产业,规划建设府谷庙沟门、清水川、段寨和郭家湾煤电一体化和府谷150万吨焦化项目。榆神煤电化工工业集中区。以煤电化工为主导产业,建设大型坑口电厂、甲醇装置、甲醇制烯烃(MTP)装置和聚丙烯装置、煤制油装置和大型煤电铝一体化项目,实现煤电化工向精细化工的转化。榆横煤化工工业集中区。采用先进的煤液化制油工艺和合成油工艺,形成集煤化工、盐化工、石油化工、精细化工为一体的国家级、超大型煤化学工业生产基地。榆米绥盐化工工业集中区。利用煤、气、盐综合配置优势,以盐化工产业为核心,规划建设30万吨聚氯乙烯、10万吨氯酸钠、200万吨工业盐、100万吨纯碱等项目。定靖油气化工工业集中区。扩大以定靖为中心的石油、天然气产能建设,提高天然气净化能力和石油加工能力。吴堡煤焦化工业集中区。煤炭生产能力达到360万吨,焦炭生产能力达到200万吨。
(二)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按照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规划先行、分类指导、试点示范、基础突破”的工作思路,全面扎实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要以“强五基、促五化”为重点,把发展生产放在第一位,从解决老百姓饮用水、行路、推广沼气、发展庭院经济、繁荣农村文化等方面入手,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重中之重,为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打好基础。全面启动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百村示范”活动,重点抓好榆阳、绥德两个示范县区和靖边尔德井、米脂高西沟两个示范村建设,积累经验,以点带面,逐步推进。同时,加快新农村建设,要大力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有效减少农村人口数量,着力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传统村落向新村镇、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三个转变”。加快城市、工业园区和中心镇、中心村建设,引导失地农民和农业人口向工业园区和城镇转移。要根据白于山区、黄河沿岸土石山区、南部丘陵沟壑区地广人稀、居住分散的特点,采取整村吊庄移民的办法,把不适宜居住地区的村民有计划、有组织地整体搬迁到北部风沙草滩区。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
围绕城市发展、产业布局、人口分布以及对外经济联系对交通运输提出的要求,按照适度超前、统一规划、突出重点、多元化投资的原则,加强骨干工程建设,形成比较完善的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信息网络体系。公路建设。建设“两横两纵”主骨架和十条公路次骨架,形成布局合理、等级搭配优化的公路运输骨干网架,实现以榆林为中心,连接北京、西安、太原、呼和浩特、包头、银川、兰州等大中城市的“一日交通圈”,形成通江达海的交通网络。到2010年,实现通县公路高速化,通乡公路油路化,通村公路畅通化,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760公里,一级公路达到200公里,二级公路达到1650公里,路网密度达到42公里/百平方公里。铁路建设。以拓展外连通道、增加路网密度、提高运输能力为目标,建成太原至中卫铁路榆林段、西安至神木铁路复线、能源化工基地铁路专线及绥德铁路枢纽工程,形成市内“两横一纵”铁路新格局。到2010年,全市铁路营运里程达到854公里。机场建设。建成4C级机场,开通北京、西安、上海、广州等国内大城市航班,成为陕西第二大航空港。水利设施建设。建设王圪堵、采兔沟、朱盖沟水库,开发黄河岩溶水,开工建设黄河调水工程。信息化设施建设。重点推进“1231”信息化工程建设,即一张宽带城域网(覆盖全市的信息传输城域网)、两个应用平台(电子政务平台和电子商务平台)、三个服务中心(计算机技术服务咨询中心、榆林RA注册中心、计算机防病毒中心)、十大应用领域(政府办公、企业、城建、教育、医疗、金融、农业、旅游、社区、个人),把榆林建成连接晋陕宁蒙毗邻地区的信息中心和陕西第二信息枢纽。
Ⅳ 陕西榆林经济怎么样
榆林的经济发展是个奇迹。在10年前,榆林还是陕西最穷的城市。但随着世界级能源的开发,在今天,榆林已成为匹敌西安的超级经济大市。榆林的工业利润、工业增加值、国税收入、黄金交易量、人均GDP、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全省第一,GDP、工业产值、财政收入、三产增加值、机动车保有量、邮电收入、人均收入全省第二,是陕西唯一能在经济上抗衡西安的城市,榆林和西安组成了陕西的第一世界,并且遥遥领先于陕西的其他城市。5年后,榆林的财政收入将突破1000亿,实现富可敌省。10年后,榆林GDP将突破1万亿,成为陕西第一大经济体,同时人均GDP突破5万美元,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福利也向北欧国家靠拢。
Ⅳ 陕西榆林的经济发达不
榆林经济开发区是在国家将榆林确定为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之后,陕西省委、省政府为加快榆林优势资源开发,推动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强化榆林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地位和作用,于一九九九年二月批准设立的省内唯一以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为主体的省级经济开发区。它既是榆林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的重要载体,也是榆林市区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能源重化工产业开发区、开放型经济聚集区和现代新城区"三位一体"的战略地位,对加快实现榆林"两区一市"跨世纪发展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开发区位于榆林市西南郊,规划总面积18.4KM2,起步建设区5 KM2。地处煤、气、油、盐四大资源主储区的中心,北邻榆林航空港和榆林铁路客运站,西依包西铁路,南连榆林铁路货运站,东傍榆溪河与榆天化隔河相望。210国道纵贯南北,尤家峁水库就近供水,330变电站设专线供电,邮电通信有保障,开发建设条件十分优越。
榆林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重点突出能源化学工业和环境绿化,体现"1312"的功能架构(即:一心--综合指挥中心;三区--南部能源重化工工业区、中部多功能中心区、北部生态观光区;一带--纵贯开发区南北的景观序列带;二圈--环沙河、榆溪河、210国道、神延铁路的两个防护绿化圈)。区内规划主、次干道和支道32条,总里程78.11公里;配建三大广场、五个区级公园和多处观赏景点。开发区产业结构一、二、三产之比为1:6:3,人口规模控制在6万人以内。
榆林经济开发区遵循"抓住机遇,更新观念,发挥优势,突出主体,一区多园,滚动发展"的宗旨,以能源重化工建设项目为主体,以荒沙地综合开发治理、生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为突破口,紧紧坚持政策推动与体制创新并举,产业发展与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并举、自主建设与招商引资并举,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实现人口、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增长。建设原则是:市场经济为主;效益优先;高标准、高起点;统一规划、分期实施;与城市相衔接、基础先行;可持续发展等。
开发区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和与国际惯例相接轨的全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行 "封闭式管理,开放式运行,一站式服务",强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功能开发,具体分三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从"九五"末至"十五"期间,为启动建设和功能开发阶段,主要结合15万吨醋酸项目和铁路站场的建设,以210国道两侧为起步区,完成大部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着力改善投资环境,有步骤、有重点地加强重点项目的前期工作,吸引或启动一批项目开工建设,初步构筑开发区雏形;第二阶段为实现建设目标和功能完善阶段,利用10年左右时间,强化和扩大资源的深加工,加快工业结构升级和高效化,增植一批在国内外市场有较高知名度和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第三阶段为持续增长、功能成熟完善阶段,开发区产业进一步长级或优化,国家特大型现代化能源重化工基地完全角成并发挥重要作用。具体实现基础设施超前化、生态环境优美化、空间形态、景观序列化个性化三大目标。力争用10-15年左右时间,将开发区建成集农业、工业、商贸、科技、教育、居住、娱乐、旅游为一体,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完善,支撑服务体系化建全,功能结构布局合理的既具榆林独特风格、又有现代特色的综合型对外开放的窗口示范区。
开发区享受省级经济开发区优惠政策,开发区管委会享有地市一级经济管理权。凡进入开发区的企业除享受国务院、陕西省人民政府规定的各项优惠政策外,还可享受地方制定的土地、税收、技术人才引进和资源开发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目前,开发区启动建设工作进展顺利。一是完成了开发区总体规划、北区西片控制性详细规划、绿化实施方案及基础设施可行性研究报告等的编制工作。二是初步建立了管委会组织机构,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先后成立了开发区建设领导小组、开发区管委会、开发区建设有限责任公司,形成了"决策-管理-经营"三级管理体制。研究制定了开发区管理暂行办法、工作职能、项目入区条件和审批及管委会各项内部管理制度等。三是土地统征已与榆阳区、横山县政府签订了统征协议,已征回土地17000余亩。四是绿化工程已经启动。2000年4月,在沙河南岸绿化带植树3万株,完成防护绿化面积700多亩。发区首期绿地建设招投标工作开已经结束,计划投资130万元,今年秋季全面实施。五是积极引进入区项目。目前,区内已建成中央直属粮库、210国道道班、农业科技扶贫示范园。新近入区的有长庆第二采气厂生产倒班点、开发区110千伏变电站、华栋中学三个项目已正式动工建设。六是开发区北区基础设施建设前期准备工作基本就绪。编制完成了开发区北区道路、给排水、供热、燃气、电力、电信等市政基础设施和沙河大桥初步设计以及沙河路、榆溪大道、机场路北段及配套地下管网、沙河大桥施工图设计,"三路一桥"招投标工作全部结束,计划投资4200万元,现已动工建设。
Ⅵ 陕西榆林的经济发展实力如何呢
另外榆林还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比如白云山或者镇北台等地都是理想的去处,可以见证到众多特色的美景。虽然现在它的经济总量不是很高,但人均GDP却很出色,然而到目前为止它依然还是三线城市,相对来说还是有些不可思议了。不过榆林还是有很多的特色之处,除了旅游资源,还是属于粮食产地,同时还拥有了世界上最大的煤田,矿产资源丰富,如果之后把这些优势凸显出来,相信能够带来更好的发展。对于陕西最有钱的城市,人均GDP碾压省会西安,至今只是一座三线城市,不知你怎么看?
Ⅶ 陕西榆林的经济产业是什么
榆林的工业有四大支柱产业:
煤炭、油气、电力、化工,全市工业总产值235.5亿元,增长33.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00.45亿元,,煤炭产量达到4405.4万吨,天然气9.5亿立方米,,原油410万吨,精甲醇32.86万吨,。市内发电量39.52亿千瓦时。
榆林农业支柱产业:
黄河滩枣、大明绿豆、陕北羊子、陕北洋芋、沙漠蔬菜和三边荞麦等六大名牌产品,都是具有广阔市场的“无公害绿色产品”,其中大明绿豆、红小豆、荞麦远销港澳台、日本等海内外各地,榆林已成为全国着名的小杂粮主产区。
榆林地方传统工业
地方传统工业名优产品毛线、毛毯、地毯、皮革、羊毛防寒服质优价廉,满载着榆林人民的淳朴灵秀而享誉四方。
Ⅷ 延安和榆林那个经济好,
若只说经济,榆林的好一些,那边的工业比较强,只要是能源产业,以煤为主,其中神木县最为突出,延安石油比较丰富一点,毕竟中国大陆第一口油井就在延安市延长县,而目前延安的志丹县比较有钱,而安塞县则是比较有前途,中央一直很重视,又是体察的又是拨款的,要建工业园区。
Ⅸ 榆林北六县哪个县经济最好
神木。
榆林北6县有;横山,定边,靖边,神木,府谷。
近日,榆林市统计局对榆林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进行了解读,统计数据显示榆林市人口发展有十大特点。1.常住人口增加27.34万人,年均增长0.79%。全市常住人口平稳增长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一是随着“单独二孩”“全面两孩”生育政策的实施,全市二孩出生人数明显增长,有利保障了全市出生人口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而近10年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条件大幅改善,人民群众健康条件明显改善,全市年度死亡人口远远少于出生人口,使得全市常住人口保持了稳定的自然增长;另一方面10年来全市社会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营商环境不断向好,人居环境的改善,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吸引了外市、外省人口来榆就业、创业、居住,同时也让以前流出去的当地人口重新返回榆林。2.家庭规模有所缩小,户均人口为2.51人。3.人口性别比依然偏高,为11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