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规模经济是什么意思
规模经济(Economies of scale)是指通过扩大生产规模而引起经济效益增加的现象。规模经济反映的是生产要素的集中程度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规模经济的优越性在于:随着产量的增加,长期平均总成本下降的特性。但这并不仅仅意味着生产规模越大越好,因为规模经济追求的是能获取最佳经济效益的生产规模。一旦企业生产规模扩大到超过一定的规模,边际效益却会逐渐下降,甚至跌破趋向零,乃至变成负值,引发规模不经济现象。
② 规模经济的概念
宏观上,规模经济指一个经济体(通常为一个国家)用人类发展指数、社会发展指数、社会福利指数、人民幸福感指数来综合衡量的经济发展程度。
微观上,规模经济指用产品、企业、产业附加值、综合效益等来衡量的发展指数。规模经济也指规模经济效益,即通过一定的经济规模形成的产业链的完整性、资源配置与再生效率的提高带来的企业边际效益的增加。
微观的规模经济离不开宏观的规模经济,宏观的规模经济制约提升引导微观的规模经济。无论是宏观经济还是微观经济,经济规模都不等于规模经济,能够带来规模经济的经济规模才是经济发展的指标、目标和路径。
③ 企业的经济规模是指什么
摘要 亲亲,企业的经济规模一般指:1.经济数据在(标准)规模以上企业: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在2000万元及以上的法人工业企业
④ 经济规模的简介
经济规模,又称经济总体规模,是一个反映国家或地区国家经济总量的指标。因此,表述时有地域、时空和产品类别之分。如一个国家、一个省、X年、某行业的经济规模等。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一国经济规模的统计数据,是目前使用最为普遍的评估方法。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一国境内所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
如:2005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82321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718亿元,比上年增长5.2%;第二产业增加值86208亿元,增长11.4%;第三产业增加值73395亿元,增长9.6%。
又如广东,2005年全省生产总值率先突破2万亿,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超过2万亿,财政总收入达到4431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4283亿美元,经济规模超过亚洲“四小龙”的香港、新加坡。
国民收入是一个国家一年内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全部收入,即工资、利润、利息和地租的总和。同样也是反映经济规模的一个重要指标,只不过是成份指标。
⑤ 什么是规模经济
⑥ 经济规模是什么
规模经济(economiesofscale)又称“规模利益”(scalemerit),指随生产能力的扩大,使单位成本下降的趋势,即长期费用曲线呈下降趋势。规模指的是生产的批量,具体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生产设备条件不变,即生产能力不变情况下的生产批量变化,另一种是生产设备条件即生产能力变化时的生产批量变化。规模经济概念中的规模指的是后者,即伴随着生产能力扩大而出现的生产批量的扩大,而经济则合有节省、效益、好处的意思。按照权威性的包括拉夫经济学辞典的解释,规模经济指的是:给定技术的条件下(指没有技术变化),对于某一产品(无论是单一产品还是复合产品),如果在某些产量范围内平均成本是下降或上升的话,我们就认为存在着规模经济(或不经济)。具体表现为“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向下倾斜,从这种意义上说,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便是规模曲线,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上的最低点就是“最小最佳规模(mininumoptimalscale以下简称mos)”。上述定义具有普遍性,银行业规模经济便由此引伸而来。规模效益是指各种生产要素都作等比例增加时,对产量变动的影响程度。如果企业的产出增加大于投入增加,则企业支出会使规模效益增加。如果企业的产出增加小于投入增加,则企业规模效益会减少。如果投入与产出以同样的比例增加,则规模效益不变。
⑦ 经济规模的解释
经济规模,指在一定的经济制度安排下,一个独立的经济体所具有的资金、原材料、劳动力、技术、影响力、竞争力的总体大小。
对于“经济规模”一词的理解,需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第一,经济规模是一个相对而言的概念,即是说必须有两个以上的经济体进行对比,才能够得出经济规模的大小。因此在比较的过程中,需要强调对比的科学性,一般来说,是把经济体当中的资产、影响力、竞争力全部折算成为货币单位来进行比较,但同时,也可以就经济体的某一方面的规模来进行比较,因此,需要在统计时使用同样的统计方法和同样的单位。
第二,经济规模所指的经济体,可以是不同层面的经济体。即是说,既可以就企业与企业之间进行对比,又可以就行业和行业之间进行对比,还可以地区和地区之间进行对比,或是在国家和国家之间进行对比。
第三,经济规模的概念不涉及具体的经济制度安排。即是说无论是在计划经济制度下还是在市场经济制度下,无论是在私有制下还是公有制下,无论是在自由竞争的经济体中,还是在政府主导的经济体中,都可以进行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