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状态 > 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哪些重大风险

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哪些重大风险

发布时间:2022-01-31 07:05:23

‘壹’ 如何正确看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风险挑战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世界银行测度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状况的指标有三个:人均GDP、寿命和受教育情况,其中GDP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GDP原来是测度经济发展水平的很好的指标,但目前中国的GDP并不是一个好的指标,因为它失去了民生意义。目前中国GDP核算主要存在三个问题:国内生产总值在中国表现为“挖坑经济”,无关社会净财富的增加。凯恩斯在1936年所写的《通论》中曾经提出一个非常着名的“挖坑”理论:雇两百人挖坑,再雇两百人把坑填上,这叫创造就业机会。雇两百人挖坑时,需要发两百个铁锹;当他发铁锹时,生产铁锹的企业开工了,生产钢铁的企业也生产了;当他发铁锹时还得给工人发工资,这时食品消费也都有了。等他再雇两百人把坑填上时,还得发两百把铁锹,还得发工资。凯恩斯的理论是宏观经济学的肇始,这只“看得见的手”使西方国家从经济低谷中走了出来,走向繁荣。

‘贰’ 当今中国面临的四大机遇、三大挑战是什么

中国国际地位进一步提升有四大机遇:

1.和平转型的国际体系,有利于中国渐进式地成为世界主要大国。

2.在全球事务中各方对中国的借重和需求显着上升。

3.广大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和影响上升,是中国实现和平发展道路不可或缺的战略依托。

4.中国和谐世界的理念已经形成,使世界各国对“中国威胁”的看法和担忧有所减弱,对中国的信任,肯定和信心有所增强。

面临的三大挑战:

1.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成为全球经济衰退,中国外部发展坏境空前严峻。

2.地区热点此起彼伏,周边乱象丛生,中国外部安全坏境风险和隐患增多。

3.意识形态因素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上升,中国外部舆论环境仍存在较大压力和挑战。

拓展资料:

要准确把握国际形势变化的规律,既认清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又看到前进道路上面临的风险挑战,未雨绸缪、妥善应对,切实做好工作。

认识世界发展大势,跟上时代潮流,是一个极为重要并且常做常新的课题。中国要发展,必须顺应世界发展潮流。

要树立世界眼光、把握时代脉搏,要把当今世界的风云变幻看准、看清、看透,从林林总总的表象中发现本质,尤其要认清长远趋势。

‘叁’ 2012我国经济面临哪些国际和国内风险和挑战

中国经济面临八大机遇与挑战:

美国次贷危机演变为国际金融危机后,对世界经济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面对危机,我们不仅要看到此次危机给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经济带来的挑战,更要看到其中蕴含的机遇。

在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的今天,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海外投资、进出口、金融证券保险业、房地产业、旅游业、劳动就业、经济增长、经济地位等层面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并蕴含着难得的机遇。

美国次贷危机演变为国际金融危机后,对世界经济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面对危机,我们不仅要看到此次危机给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经济带来的挑战,更要看到其中蕴含的机遇。那么,在我国经济与世界联系日益紧密的今天,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海外投资、进出口、金融证券保险业、房地产业、旅游业、劳动就业、经济增长、经济地位等层面都会产生哪些影响,又会蕴含哪些机遇呢?

第一个层面,海外投资。一方面,危机发生后,海外资本市场出现暴跌,对我国较多海外投资都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我国海外直接投资的风险也不可忽视,一些项目可能面临着资产价格缩水、投资收益下降、投资回收期延长等一系列风险。

另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使得海外许多股市大幅缩水,资产价格大幅下降,一些公司股票估值已居历史低位;一些公司为了渡过目前的难关,贱卖公司资产或控股权;一些国家大幅降低了外资进入门槛。这些都为我国相关企业、机构创造了一系列海外直接或间接投资的潜在机会。国际金融危机延续时间越长,破坏程度越大、经济恢复越慢,我国海外投资的潜在机会就会越多。

第二个层面,进出口贸易。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和地区,而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的目标地也主要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因此这次危机对我国进出口将产生重大影响,尤其对我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将会带来冲击,一些出口导向型企业面临着资金回收困难、订单减少的风险。我国一般性贸易出口收入、贸易顺差、外汇收入等一系列宏观经济指标可能都会发生重要变化。

就我国进口而言,一些国家基于生产自救可能会出台一些有利于产品出口的政策,如降低出口关税、降低出口价格、放松技术封锁等。目前,一些大宗商品如石油、铜、铁矿石等价格大幅调整降低了我国进口相关商品的成本,这些都有利于相关商品的进口。我国企业应抓住这一机遇,根据自身的需要和能力,扩大技术类、资源类、短缺类、价格优势类商品的进口。

第三个层面,金融证券保险业。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利率联动、汇率波动及其对金融机构经营的影响;金融环境的变化对银行贷款业务可能产生重要影响;海外金融机构的风险可能传导到其设置在我国的分支机构上来。对我国证券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股价波动及其对证券机构经营、业绩和对投资者投资收益的影响;股价波动对市场融资功能的影响及其对上市公司IPO和再融资的影响。对我国保险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利率波动对保险业经营及业绩的影响;资本市场波动对保险业投资收益的影响。

就影响程度而言,我国金融证券保险业对外有所开放但尚不充分,这就决定了此次危机所产生的影响程度相对有限。一方面,在国际金融、证券市场没有稳定之前,我国金融、证券市场不可能走出反向的单边行情。另一方面,影响我国金融、证券市场未来走势的主要因素仍是国内的市场环境和运行机制。今后我国仍会坚持金融改革、开放、创新的发展路径,但市场监管和风险防范会进一步加强。

第四个层面,房地产业。这次危机从源头上看是房地产市场危机。因此,由房地产市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房地产业会产生多方面的影响:首先,我国几个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和部分二线城市的房地产市场,有可能面临一些海外投资客抛售房产、抽离资金的情况;其次,基于美国这次房地产市场危机的深刻教训,我国未来会进一步规范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会控制房地产虚假需求的扩大和价格的暴涨暴跌,以避免房地产市场的剧烈波动引发金融业系统性风险。

第五个层面,旅游业。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旅游业的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受危机影响较深的国家,基于发展本国经济、增加就业的需要,可能会出台促进本国旅游业发展的举措,以吸引更多境外游客。因此,我国居民出国旅游可能会更加便利,国内旅游业面临着旅游人数分流的潜在压力;另一方面,受金融危机引发经济衰退的影响,海外入境的人数可能会明显减少,这对涉外旅游会产生较大影响。

第六个层面,劳动就业。此次危机对我国劳动就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经济增长放缓,新增就业机会可能相对减少。因此,未来一定时期可能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二是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等金融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失业金融从业人员有可能流向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少的国家和地区。因此,我国面临着引进海外金融人才的良好机遇,国内金融业也可能面临着更加严峻的人才竞争的态势。但从长远来看,这种人才竞争对我国金融、证券、保险业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第七个层面,经济增长。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衰退会对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产生负面影响。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目前我国经济增长基础、方式与西方发达国家明显不同。同时,我国经济仍是投资推动型经济,铁路、公路、机场、港口、电网、城市基础实施、新农村建设等领域仍有巨大的投资空间。一旦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较深而出现GDP增速下降较多时,我国投资型经济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第八个层面,经济地位。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恢复经济的复杂程度、困难程度会比我国大得多。因此,在未来几年增速趋缓的情况下,我国经济总量与发达国家的相对差距将会缩小,我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将会上升。具体而言,一些大宗商品的定价可能会考虑“中国企业谈判因素”,而不是过去那种我国“需求什么”国际市场“炒什么”、“涨什么”的格局。

‘肆’ 中国当前发展风险投资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应如何改善

中国面临的能源危机 我国的可再生能源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是重要的战略替代能源,对增加能源供应,改善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保护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积极开发和利用核能、太阳能、风能、电能、生物质能、地热能以及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源战略的必然选择。 1我国的能源危机与环境危机凸显 1.1中国面临严重的能源短缺危机 我国是一个能源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拥有丰富的化石能源资源。2006年,煤炭保有资源量为10345亿吨,探明剩余可采储量约占全世界的13%,列世界第三位。但是中国的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较低,煤炭和水力资源人均拥有量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0%,石油、天然气人均资源拥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5左右。能源资源赋存不均衡,开发难度较大,已探明石油、天然气等优质能源储量严重不足。再加上能源利用技术落后,利用低下,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条件下,我国能源的消耗速度比其他国家更快,能源枯竭的威胁可能来得更早、更严重。因而,日益增长的对外能源需求造成的能源压力迫使我们不得不寻找解决能源危机的突围之路。 1.2不合理的能源结构引发严重的环境危机 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以煤为主要能源的国家,一次性能源生产和消费65%左右为煤炭,大量使用煤炭,使 66%的中国城市大气中颗粒物含量以及22%的城市空气二氧化硫含量超过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长期以来这种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和单一的能源消费模式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能源需求量的持续增长,化石燃料燃烧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给环境造成了越来越沉重的压力。面对当前化石能源消耗带来的严重环境危机,调整能源结构已迫在眉睫。 2发展利用可再生能源是解决中国能源危机的有效途径 可再生能源是可以永续利用的能源,如水能(小水电)、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和海洋能等,不存在资源枯竭问题。目前,世界各国都力推可再生能源,中国更应该把握住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时代走向,争取在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上走在世界前列,缓解日益加重的能源危机与环境压力。 2.1中国可再生能源具备良好的资源基础 我国可再生能源品种齐全,数量多,资源基础雄厚。我国小型水电(指≤5万千瓦的水能资源)的可开发量为1.2亿千瓦,目前仅开发了不到 1/4;全国陆地每年接收的太阳辐射能相当于24000亿吨标准煤,如果按陆地面积的1%、平均转换效率按20%计,一年可提供的能量达48亿吨标准煤,相当于2006年全国一次能源消费量(24.6亿吨标准煤)的两倍;我国10m高度层的风能总储量为32亿千瓦,实际可开发为2.53亿千瓦,加上近海(1~15米水深)风力资源,可装机容量达10 亿千瓦;生物质能资源也十分丰富,秸秆等农业废弃物每年约有3.0亿吨标准煤,薪柴资源为1.3 亿吨标准煤,加上城市有机垃圾等,资源总量近7亿吨标准煤。通过品种改良和扩大种植,生物能的资源量可以在此水平上再翻一番。此外,还有地热能和海洋能等,可供大规模长期开发利用。总之,中国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具有大规模开发的资源条件和技术潜力,可以为未来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足够的能源,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大有可为。 2.2中国可再生能源具备良好的市场基础 我国可再生能源具有巨大的潜在市场,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全面小康建设的推进,必将对能源供应提出新的要求。同时,我国又是一个农业大国,61%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农村能源利用率处于较低水平,每年要消耗6亿多标准煤的能量,其中一半的能源靠作物秸秆和砍伐树木获得,这使得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荒漠化程度加剧。作为农村能源供应的重要补充,利用可再生能源正在为农村提供气体燃料、提供生活热水、为偏远地区农户解决无电问题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直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改善农村环境质量。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是农村能源与环境协调发展重要途径。所以,客观上的迫切需求为可再生能源提供了巨大的市场。 3中国可再生能源开发现状与面临的挑战 3.1中国可再生能源的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已经取得显着进展。2007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利用总量居世界首位。2007年我国小水电利用总量占世界一半,水电勘测、设计、施工、安装和设备制造均达到国际水平,已形成完备的产业体系;2007年,我国光伏电池产量达到100万千瓦,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一;太阳能热水器使用量为5200万平方米,约占全球使用量的40%。据测算,使用1平方米的太阳能热水器每年可节约120千克标准煤。太阳能利用得到快速发展,在能源供应中占10.32%,居第二位;目前全国已建成并网风力发电装机容量57万千瓦,2007年的风电装机容量达到590万千瓦,比2006年增加了330万千瓦2007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年开发利用总量折合2.2亿吨标准煤,占一次性能源消费总量的8.5%。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生物质能材料来源广泛,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已达到相当规模,农村年产沼气102亿立方米,相当于1600万吨煤;沼气工程实现了标准化生产,沼气技术服务体系已比较完善;另外我们在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上取得很大突破,相当一批技术已发展到商业化初始阶段。 3.2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面临的挑战 3.2.1政策障碍 国家和政府的法律政策导向对可再生能源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可再生能源的相关政策体系还不完整,经济激励力度较弱,政策的稳定性和协调性差,还没有形成支持可再生能源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我国可再生能源的立法比较晚,法律体系不健全,仅出台了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此外,各地方缺乏相应的法律政策,不能很好地贯彻中央的政策,形成促进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良好的政策环境。 3.2.2资金障碍 我国可再生能源在2007年已达到12亿美元,仅次于德国,居世界第二。但我国的新能源发展并没有纳入政府各级财政拨款渠道;与金融机构和发展中国家政府的金融政策和法规联系不到位,使本来很值得信赖的项目与商业应用也缺乏信贷和风险投资。 3.2.3技术障碍 技术开发能力与产业体系薄弱,关键技术掌握得少。除水电、太阳能热利用、沼气外,其它可再生能源技术水平较低,缺乏自主技术研发能力,设备制造能力弱,技术和设备生产主要依赖进口,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与国外先进水平差距较大。同时,可再生能源的资源评价、技术标准、产品检测和认证等体系不完善,人才培养不能满足市场快速发展的需要,没有形成支撑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技术服务体系。 3.2.4市场障碍 由于可再生能源开发难度大,开发市场化起步晚,所以商品化程度低,产业化薄弱。市场经验不足阻碍着可再生能源工业有效地提供产品和服务,存在普遍的产品质量问题和服务问题,市场法规不足和缺少工业标准的风险抑制着需求增长。长期以来,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缺乏明确的发展目标,缺乏连续稳定的市场需求。虽然国家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力度逐步加大,但由于缺乏强制性的可再生能源市场保障政策,没有形成稳定的市场需求,可再生能源发展缺少持续的市场拉动。市场障碍阻碍着可再生能源产业链条的形成和发展。 4中国可再生能源的突围之路 4.1将可再生能源战略纳入国家能源战略 可再生能源比重的提升传递着“绿色经济”正在兴起的信息,2012年《京都议定书》到期后,新的温室气体减排机制将进一步促进绿色经济的全面发展。如何面对“后京都议定书时代”,可再生能源成了我们势在必行的发展之路。 可再生能源是我国能源优先发展的领域。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对增加能源供给、改善能源结构、促进环境保护具有重要作用,是解决能源供需矛盾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提出到2010年使可再生能源消费量达到能源消费总量的10%,到2020年达到15%的发展目标。由科技部主持的《中国后续能源发展战略研究》对到本世纪中期我国能源需求进行了预测。从预测结果看,若采用生态驱动方案,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将成为能源结构的主角之一,达到30%以上。因此,我国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战略目标将是:最大限度地提高能源供给能力,满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的要求,改善能源结构,实现能源多样化,建立可持续的、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 4.2切实加强法律保障 各级政府应切实加强政策扶持力度,尽快建立规范的保障制度,实行政府问责制。应完善可再生能源法律制度,尽快建立可再生能源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快出台《可再生能源促进法》、《循环经济法》等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法律法规。为增加可再生能源供应、规范可再生能源市场、优化能源结构、维护可再生能源发展提供法律保障,这也是我国能源发展的必然要求。 4.3建立多渠道的开发机制 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当今国际一大热点,要抓住当前大好时机,将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建立和形成以国内制造为主的装备能力。一是各级政府要从财政上支持新能源的开发,积极吸引和引导社会、企业、个人投资可再生能源,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二是要进一步拓宽合作领域,加强与国际组织和机构的联系与合作,提倡双边、多边合作研究及合作生产。加强人与技术信息交流。采取切实措施,为吸引国际机构和社会团体、企业家和个人来华投资、独资或合资开办各种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实体创造条件。 4.4培育可再生能源市场 一是在中央、地方提供政策支持的基础上,鼓励企业打破限制,实行横向联合,积极引进新工艺、新技术,不断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扩大销路。二是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和个人开办新能源技术服务公司,为消费者提供新能源技术产品的安装、调试、维修保障服务,同时政府应为这些公司的技术人员提供技术培训,提高其技术业务水平,逐步培育起持续稳定的可再生能源市场。三是加强建立可再生能源技术产品的评价指标体系,产品的检测和质量认证体系,建立国家级质量监测系统,建立健全市场保障机制,同时形成支撑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技术服务体系。激励新能源消费,完善促进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市场环境,逐渐培育起持续稳定的可再生能源市场。

‘伍’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那些重大风险

当前,我国经济形势总体良好,但长期的快速发展,积累和遗留的各种问题也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发展方式粗放落后,经济结构不合理。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建设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必须清醒地看到,这种发展是粗放的,缺少内涵、质量和效益,是不可持续的。我国的经济增长是主要停留在粗放经营方式上,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传统发展模式。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发展不协调,导致资源严重缺乏。据有关方面测算,我国经济增长中依靠资本和劳动投入增加的贡献率占72%,依靠科技进步等促使要素效率提高的贡献率仅占28%,而发达国家后者占50%―70%。具体来看,其一,在经济效益方面,我国经济运行并没有从根本上克服“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痼疾;其二,在经济结构方面,产业结构的失调依然存在,农业基础薄弱,发展缺乏后劲,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化,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等。
(2) 贫富差距过大。根据联合国有关组织分析,基尼系数在0.3―0.4之间表示收入差距相对合理。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基尼系数达0.474,远远超过0.4的警戒线,是世界上贫富差距较大的国家之一。高低收入群体差距悬殊,使社会财富过多地集中在少数高收入阶层手中。同时,城乡差距、行业差距、地区差距也都在扩大,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这些问题如果不进行调节,就使人们的不公平感增加,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社会矛盾就突出,这也是上世纪许多国家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因素。
(3) 经济发展面临下行压力。中国经济以9.8%的速度持续增长了30多年,2012首次“破8”,为7.8%,预计2013年约为7.7%,发展速度继续放缓。过去作为支柱产业的房地产正进行宏观调控,日趋减缓;内需乏力仍是我国长期经济发展的顽疾。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步消失、劳动力成本的提高,支撑外贸出口高速增长的国际环境也在改变,使得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因素正在消减和逆转。目前,虽然国内经济仍保持较快增长,但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突出,繁荣的背后有太多的泡沫。
(4) 区域发展不平衡。长期以来,由于我国改革开放的“梯度发展”政策,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在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指导下,经过30多年的发展,迅速拉大了沿海与内地的经济发展差距。从地区生产总值来看,2011年GDP最高的广东省为52 674亿元,约是西部10省GDP的总和,是最低的西藏(606亿元)的87倍,是中部江西(11 584亿元)的4.5倍,北部吉林(10 531亿元)的5倍。与此同时,中东部地区差距、南北差距、城乡差距也随之越来越大,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凸显。区域发展不平衡成为制约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一大障碍。
(5) 市场和资源环境有待改善。市场环境的好坏关乎经济的发展,也会影响社会稳定。近年来,我国食品、医疗事件频发,安全问题层出不穷。从三聚氰胺、瘦肉精,到苏丹红、地沟油,形形色色的安全问题,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假冒伪劣、社会欺诈现象依然十分突出;社会诚信和社会道德水平依然不高。这些不良的社会现象严重污染市场环境,也严重影响人们的消费信心,阻碍内需的发展。此外,伴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我国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现象严重,资源环境问题也日益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中国高碳的能源结构使中国的发展处境极为不利,如果我国不能在低碳化方面取得积极进展,经济的增长空间将进一步被压缩。

‘陆’ 经济社会面临的风险点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那些重大风险
2021-01-10 20:48:47


当前,我国经济形势总体良好,但长期的快速发展,积累和遗留的各种问题也十分突出。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发展方式粗放落后,经济结构不合理。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建设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必须清醒地看到,这种发展是粗放的,缺少内涵、质量和效益,是不可持续的。

我国的经济增长是主要停留在粗放经营方式上,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传统发展模式。

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发展不协调,导致资源严重缺乏。

据有关方面测算,我国经济增长中依靠资本和劳动投入增加的贡献率占72%,依靠科技进步等促使要素效率提高的贡献率仅占28%,而发达国家后者占50%―70%。

具体来看,其一,在经济效益方面,我国经济运行并没有从根本上克服“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痼疾;其二,在经济结构方面,产业结构的失调依然存在,农业基础薄弱,发展缺乏后劲,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化,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等。

(2)贫富差距过大。

根据联合国有关组织分析,基尼系数在0.3―0.4之间表示收入差距相对合理。

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基尼系数达0.474,远远超过0.4的警戒线,是世界上贫富差距较大的国家之一。

高低收入群体差距悬殊,使社会财富过多地集中在少数高收入阶层手中。

同时,城乡差距、行业差距、地区差距也都在扩大,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

这些问题如果不进行调节,就使人们的不公平感增加,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

社会矛盾就突出,这也是上世纪许多国家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因素。

(3)经济发展面临下行压力。

中国经济以9.8%的速度持续增长了30多年,2012首次“破8”,为7.8%,预计2013年约为7.7%,发展速度继续放缓。

过去作为支柱产业的房地产正进行宏观调控,日趋减缓;内需乏力仍是我国长期经济发展的顽疾。

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步消失、劳动力成本的提高,支撑外贸出口高速增长的国际环境也在改变,使得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因素正在消减和逆转。

目前,虽然国内经济仍保持较快增长,但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突出,繁荣的背后有太多的泡沫。

(4)区域发展不平衡。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改革开放的“梯度发展”政策,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

在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指导下,经过30多年的发展,迅速拉大了沿海与内地的经济发展差距。

从地区生产总值来看,2011年GDP最高的广东省为52674亿元,约是西部10省GDP的总和,是最低的西藏(606亿元)的87倍,是中部江西(11584亿元)的4.5倍,北部吉林(10531亿元)的5倍。

与此同时,中东部地区差距、南北差距、城乡差距也随之越来越大,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凸显。

区域发展不平衡成为制约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一大障碍。

(5)市场和资源环境有待改善。

市场环境的好坏关乎经济的发展,也会影响社会稳定。

近年来,我国食品、医疗事件频发,安全问题层出不穷。

从三聚氰胺、瘦肉精,到苏丹红、地沟油,形形色色的安全问题,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假冒伪劣、社会欺诈现象依然十分突出;社会诚信和社会道德水平依然不高。

这些不良的社会现象严重污染市场环境,也严重影响人们的消费信心,阻碍内需的发展。

此外,伴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我国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现象严重,资源环境问题也日益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中国高碳的能源结构使中国的发展处境极为不利,如果我国不能在低碳化方面取得积极进展,经济的增长空间将进一步被压缩。

‘柒’ 我国发展处于重大风险交织期主要包括什么风险

我国发展处于重大风险交织期。主要包括债务、房地产、实体经济、社会风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形势总体是好的,但经济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和国内条件都在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挑战,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

“我们既要保持战略定力,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又要增强忧患意识,未雨绸缪,精准研判、妥善应对经济领域可能出现的重大风险。”习近平总书记说。



(7)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哪些重大风险扩展阅读:

应对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形势总体是好的,但经济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和国内条件都在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挑战,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

“我们既要保持战略定力,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又要增强忧患意识,未雨绸缪,精准研判、妥善应对经济领域可能出现的重大风险。”习近平总书记说。





‘捌’ 论文中国经济发展还存在哪些风险

在过去30多年里,中国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奇迹,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接近10%,是主要经济体中增长最快的国家。尤其是新世纪以来,“入世”带来的全球化红利得到充分发挥,中国跃居世界第一出口大国,中国制造遍布全球。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中国经济也积累了诸多问题和隐患,并在金融危机爆发后愈发凸显,集中体现在:政府主导投资造成行业产能过剩、投资效益低下;全球化红利逐步释放,出口导向型经济难以为继;人口红利逐步衰减,老龄化加大社会压力;房地产泡沫化,经济存在硬着陆风险;货币供应过剩,中长期通胀压力较大。未来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将由投资拉动转向消费拉动,由重工业拉动转向服务业拉动,由政府主导投资转向私人主导投资。同时,通过改善劳动者报酬、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促进消费升级,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未来中国经济增长不再高速但更加稳健,石油消费增速随之放缓;大消费时代带来乘用车保有量快速增长支撑汽油需求刚性持续增加;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服务业占比提升,柴油需求受到抑制;房地产降温,下游化工品需求增速下降;中西部地区将成为拉动成品油需求的新亮点。

一、中国经济面临六大中长期风险

1.风险一:政府主导投资造成产能过剩、投资效益低下

与欧美发达国家靠消费驱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不同,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自2003年起,我国的资本形成率已经连续9年维持在40%以上,2011年高达49%,分别为美国、日本、韩国的4倍、2.3倍、1.8倍。投资具有乘数效应,刺激经济增长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依靠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成就了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但同时也造成了产能过剩、持续性不足、投资效率低下、借贷风险上升等问题。

过度投资加剧产能过剩。产能过剩主要在钢铁、水泥、石化等支柱性行业,这些行业已经出现了供大于求的问题,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挑战。投资的快速增长是造成我国产能过剩的根本原因,2001-2011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年均增速达23%,高于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速8.1个百分点。政府主导投资是造成产能过剩的体制性原因,以GDP增长为考核指标促使地方政府投资热情高涨,导致各地过度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金融危机后,中国政府先后出台了4万亿投资计划、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和大规模高铁建设计划,拉动了钢铁、有色、石化、风电、水泥等行业快速发展,但同时也加剧了这些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

过度投资导致投资效率低下。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投资的快速增长,我国产能利用率呈现持续下降态势,从1991年的84%下降到2011年的63%。“十一五”期间,上海市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1万亿元,每平方千米投资在3.3亿元以上;北京市固定资产投资达1.9万亿元,每平方千米投资超过1.6亿元。政府主导投资不能充分发挥市场资源优化配置作用,容易造成投资效率低下、重复建设和利用率低等问题。目前我国大城市已经面临投资饱和的尴尬,未来依靠大规模投资驱动经济增长的模式不可持续。

2.风险二:依赖出口的发展模式使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重大挑战

与东亚许多国家一样,我国采取了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加入WTO后,借助廉价劳动力和低端制造业优势,我国对外贸易不断扩大,在GDP中的占比不断攀升,在金融危机前,我国对外贸易总额占GDP比重一度高达66%。从出口总量来看,2011年,我国出口总额为3.6万亿美元,占全球近11%份额,是世界第一出口大国。严重依赖出口的发展模式使我国经济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大。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使我国出口停滞,国内经济增速降至7.8%;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我国出口增速降至-13.8%,经济增速也随之下降。

我国出口产品以加工制造业为主,在全球产业链中定位低端。出口产品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服装、纺织、鞋类、家具和箱包等商品均排在制成品出口金额的前十位。尽管我国是世界第一出口大国,但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极低。据统计,在全球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美国占37%、欧洲27%、日本18%、韩国4%,中国只有3%。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中,我国制造业以加工制造业为主,在价值链中处于低端,也就是只在利润最低端的组装和制造环节占有一席之地。

未来出口导向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金融危机后,随着发达国家制造业回归、全球人口结构的变化以及更年轻国家的崛起,使中国面临外需环境恶化和部分制造业优势消失的双重压力,出口拉动经济增长方式将难以为继,由外向型经济回归大陆型经济是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

3.风险三:人口红利即将过去,未富先老,社会养老压力巨大,成为严重的社会不稳定因素

过去30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快速增长,有效生产者与有效消费者之比从1上升到1.3。人口红利提振了中国经济,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带来的成本优势使我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制造国和第一大出口国。据瑞银集团测算,在过去30年,我国人均GDP年均9%的实际增速中,人口红利因素贡献了约0.8个百分点①。

“人口红利”之后是“人口债务”。据联合国预测,中国总人口将在2030前后达到14亿峰值,随后开始下降。其间,人口结构也将发生显着变化,劳动年龄人口比重逐步下降,老龄人口比重上升,到2030年中国65岁以上的人口将占16.2%,到2050年这一比例将上升到24.7%,人口红利将逐步消失。从劳动供给来看,目前我国仍然处于劳动年龄人口最丰富的时期,但如果保持现有的人口政策不变,随着劳动年龄人口增长速度的减缓,劳动年龄人口将在2015年前后停止增长②。虽然我国城乡二元化结构将一定程度上缓冲劳动力不足问题,但由于农村可转移的富余青壮年劳动力越来越少,城镇化带来的劳动力供给有限,预计我国劳动力数量不足的问题会很快显现。

人民未富先老,社会养老压力巨大。预计我国将在2025-2030年进入“老龄社会”。根据发达国家经验,老龄化往往是与经济发展同步,进入老龄社会时人均GDP一般在5000~10000美元,而中国将在经济还不发达的情况下提前进入老龄社会,即所谓的未富先老。随着老龄人口持续增加,我国养老金制度面临严峻挑战。首先,人口结构变化导致受益人数量增长较快,养老金需求不断增加,同时缴纳人数量增长相对缓慢,导致养老金压力不断增长。其次,农村老龄化问题压力较大。我国老年人口近60%分布在农村,而农村绝大部分地区尚未建立健全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还处在试点阶段,未来农村老龄人口养老将成为社会难题。此外,我国养老金账户存在较大缺口。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统计,截至2010年中国养老金系统中的个人账户本应有资产19596亿元人民币,但实际只有2039亿元人民币,缺口1.7万亿元人民币以上。

4.风险四:随着人口红利消退,房地产泡沫面临破裂风险

新世纪以来,随着人们对住房需求的不断增加,推动了房地产建设热潮,刺激了房地产投资的快速增长。最近几年房地产建设活动占GDP的比重持续上升,从2009年开始,房地产建设活动占GDP比重已经连续三年超过12%,2011年该比重上升至12.4%。同时房价大幅上涨,引发了人们对房地产泡沫的普遍担忧。尽管受诸多因素影响,但供需关系始终是决定房地产价格最核心的因素。人口结构影响住房需求,进而影响房地产价格。从美国、日本等国家的经验来看,房地产价格和劳动力拐点密切相关,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的上升将拉动房地产价格上涨,反之亦然。如果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于2015年左右停止增长,将大大改变我国房地产市场的供求结构,人口红利的消失将导致房地产价格下滑,未来我国房地产泡沫面临破裂风险。房地产泡沫破灭往往会引发最严重的经济危机,例如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经济大危机,90年代日本房地产崩盘,以及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而言,由于房地产发展和国民经济发展紧密相连,若房地产业出现问题,哪怕是局部地区出现崩盘情况,都将对经济造成致命的影响。

5.风险五:地方债务风险巨大,银行业存在系统性风险,经济有硬着陆可能

我国政府债务水平在金砖国家中偏高。我国政府债务包括中央政府债务和地方政府债务,其中中央政府债务占比约为62%,地方政府债务占比约为38%③。截至2010年,我国中央及地方两级政府全部债务总和占GDP的比重约为68%,略高于国际公认的安全线,低于美、日、欧等发达经济体。但是在新兴经济体中,我国政府债务水平偏高,比印度高20个百分点,比俄罗斯高40多个百分点。

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已超过我国GDP的1/4。金融危机爆发后,为刺激经济增长,我国各级政府纷纷出台巨额投资计划,资金需求主要通过银行贷款和地方融资平台等渠道提供,导致地方债务风险积聚。据审计署统计,截至2010年底,地方政府显性负债规模达6.7万亿,隐性负债规模达4万亿,合计10.7万亿。省、市、县三级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率,即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余额与地方政府综合财力的比率为52.25%,加上地方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或有债务,债务率为70.45%④。

地方债务对土地财政和银行信贷依赖过大。首先,地方债务严重依赖土地财政,受房地产市场波动影响较大。2010年底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余额中,承诺用土地出让收入作为偿债来源的债务余额为2.55万亿元,共涉及12个省级、307个市级和1131个县级政府。同时,土地出让金是地方政府重要的收入来源,土地出让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近30%的比重。其次,中国地方债务对银行信贷依赖过大,在地方债务中,银行贷款为8.47万亿元,占比79%,是地方债务的主要组成部分。

地方债务潜在风险巨大。一是个别地方政府债务负担较重。截至2010年底,有78个市级和99个县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债务的债务率高于100%,分别占两级政府总数的19.9%和3.56%。二是房地产调控使地方政府偿债能力下降。由于地方债务对土地财政依赖大,当遭遇紧缩性房地产调控时,房地产市场表现不佳,地方政府土地收入大幅下降,部分过分依赖土地财政的地区可能出现流动性紧张,甚至是偿付危机。三是地方债务与银行绑定,增大银行业风险。如果地方政府债务出现不良贷款,将导致银行总体的不良贷款余额上升。四是经济减速影响地方债务偿付能力。2011年以来,受经济持续下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落、企业利润下降、结构性减税的影响,财政收入大幅减少,政府偿债能力明显下降。

6.风险六:货币泡沫巨大,我国中长期面临通胀压力

货币泡沫是房地产泡沫和一切资产泡沫的前提和基础,世界上任何资产泡沫和通胀背后都有货币超发的影子。我国货币超发现象长期存在,从经济运行的情况看,我国货币存量偏多。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一货币大国,截至2011年底,M2余额为85.16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3.6%,折合美元13.18万亿元,是同期美国M2的1.36倍。从增速看,过去20年我国M2增速平均是21%%,而GDP是10.5%,M2增速是GDP增速的两倍。

高存量货币导致了强烈的通胀预期,促使商品和资产价格上扬,2003年以来我国房地产价格和资本品价格飞涨即是很好的例证。从长期来看,我国存在着较强的通胀压力,一是由于高货币存量推高长期通胀水平;二是随着我国人口红利逐步削弱,工资将螺旋上涨,特别是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人均收入翻番的目标,这些都将带来持久通货膨胀的压力;三是随着能源价格市场化进程不断推进,我国资源品价格面临上涨压力。

二、未来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之路

1.转变之一: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消费”

投资驱动型经济增长往往代表了粗放型的增长模式,容易造成经济的波动;消费驱动型增长则代表了成熟经济国家的主要经济增长模式,经济发展更加稳固和持久。欧美发达国家消费占GDP比重在70%左右,印度和巴西消费占GDP比重也分别达到81%和79%,而我国消费占GDP的比重仅为47%。目前,我国居民消费率和总体消费率分别比全球平均水平低25和30个百分点。过去20年,我国居民消费对GDP贡献率总体呈下降趋势,从1990年的49%下降到2011年的35%,同期我国资本形成对GDP的贡献率则从35%上升到49%。投资贡献较大、消费贡献下降普遍被认为是中国经济不平衡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使得中国经济往往受外界影响波动剧烈。

扩大消费将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随着经济增长和居民收入的持续增加,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逐步完善,税制改革、金融改革不断深化,以及房地产调控等,将有利于消费时代的到来。随着我国消费水平的上升,我国经济结构将趋于改善,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内需驱动。

2.转变之二:转变重化工业的增长模式,进一步提升服务业比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以钢铁、化工为代表的重化工业的发展。但这种发展模式也带来了诸多问题,例如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2011年,我国GDP占世界的10%,但是消耗的资源占世界原煤的49%、原油的11%、粗钢的45%、铁矿石的35%。从国际经验看,上世纪完成工业化的主要经济体中,工业化进程平均耗时15~20年,其中日本耗时20年,韩国耗时18年,中国台湾耗时15年,届时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约为1/3。相比之下,我国工业化已经历时27年,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达44%。重化工业之路过头使得我国经济比例失衡,服务业被挤压。倘若继续推进重化工业的增长方式,不仅环境与资源无法承受,也将加剧产能过剩,生产效率难以提高。

服务业发达程度是衡量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发达国家服务业比重普遍偏高,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美国为75%、日本为68%、韩国为55%、法国为72%。长期以来我国服务业发展滞后于整体经济,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偏低。截至2011年底,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3%,与发达国家服务业水平仍然有很大的差距。目前我国产业结构与上世纪60年代的日本、70年代末期的中国台湾、80年代初的韩国具有类似性。根据国际经验,随着工业化进程进入尾声,未来我国服务业发展将步入加速期,随着经济发展模式转变,未来我国服务业比重将持续提升。

3.转变之三:改善劳动者报酬,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提高居民收入,扩大消费规模,促进消费升级。1979-2010年,我国GDP年均增长9.9%,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3%,经济与居民收入增速相差2.6个百分点。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到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消费占GDP的比重与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密切相关,随着我国居民收入的稳步增加,将有利于促进消费扩大和升级。在人均GDP达到6000~7000美元时,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都出现了明显的消费升级趋势。按照平均汇率折算,我国人均GDP已由2002年的1135美元上升至2011年的5432美元,有望在2015年超过7000美元,届时我国将进入消费升级期。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革,提高居民消费率。社会保障制度对个人储蓄存在着“挤出效应”,长期以来,我国较低的社会福利支出导致居民倾向于增加储蓄、减少消费。党的十八大提出,要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社会和谐稳定。未来随着国家财政对社会保障投入的力度不断加大,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将进入“快车道”。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将在不同程度上促进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居民所面对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也相应降低,有利于居民减少预防性储蓄,提高全社会的消费倾向。

4.转变之四: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调节贫富差距,促进消费增长

税收体制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一直在促进经济增长、抚平经济波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改革和完善税收制度,按照优化税制结构、公平税收负担、规范分配关系、完善税权配置的原则,健全税制体系。党的十八大再次明确提出:要加快改革财税体制,形成有利于结构优化、社会公平的税收制度。

财税改革主要体现在降低税负和优化结构两个方面。在降低税负方面,我国税种法定税率偏高,例如目前我国实行的“生产型”增值税,基本税率为17%,如果换算成国外可比口径,即换算成“消费型”的增值税,则税率高达23%,高于西方国家的水平(大多在20%以下)⑤。此外,我国个人所得税的最高边际税率为45%,而英国是40%,日本是37%,美国、印度、俄罗斯分别为35%、34%、13%。从整体上降低居民税负,可以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比重,减少政府部门对居民部门可支配收入的挤压,进而提高居民消费。

从税收结构看,我国的税制结构依然是以流转税为主体,而所得税的主体地位还比较薄弱。我国税收总量中流转税收入占62%,所得税收入占26%。相比之下,国外主要发达国家所得税占税收收入的比重平均在50%左右,流转税比重往往不到40%。优化税收结构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提升消费水平。例如,增值税、营业税等间接税具有累退性,这部分税负主要在中低收入人群,降低此类税率可以增加中低收入人群的可支配收入。同时应增加资本利得税、遗产税、房产税等财产性税收,这部分税负主要在资本所有者和高收入人群,增加此类税收有利于调节贫富差距。

5.转变之五:改变由政府投资为主导的模式,大力发展民营企业

政府支出增加容易引起私人消费和私人投资的降低。长期以来,我国投资由政府主导,特别是1995年以来,我国个体经济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持续低于国有经济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导致个体经济占总投资比重由1990年的22%下降到2010年的3%。政府主导投资存在诸多问题:一是由于缺乏监管,容易造成腐败和国有资产流失;二是无法充分发挥市场这只“无形的手”,资源难以得到优化配置,造成投资效率低下;三是政府主导投资限制了私人投资的发展。

作为新生力量,民营企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与日俱增,尤其是在解决就业方面。据统计,私营企业占中国法人企业的60%以上,解决了社会新增非农就业人员份额的80%以上;拥有全国66%的专利、74%的技术创新以及82%的新产品开发等等。但是由于一些客观原因,民营企业生存状态并不乐观,需要国家政策的倾斜和扶持。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多项鼓励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例如2009年出台的《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向微小型企业提高税负优惠,鼓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等;2010年出台的《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进一步拓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领域等;2012年国家出台《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开展境外投资的18条政策措施》,提出加强民企境外投资的规划指导,做好境外投资投向引导,完善财税支持政策,健全境外投资法规制度等。党的十八大也提出要支持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发展。

三、中国经济发展对国内石油市场的影响

1.随着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下降,国内石油消费增速将随之放缓

经济发展是石油需求增加的源动力。过去30年,我国石油消费增速呈现与经济增长同步的特点,两者相关系数高达90%,且石油需求弹性系数呈上升趋势,显示经济增长对石油需求的拉动作用更趋明显。例如,1980-1990年我国GDP年均增长9.21%,石油消费量年均增长2.75%,石油需求弹性系数为0.3;1990-2000年我国GDP年均增长9.85%,石油消费量年均增长6.27%,石油需求弹性系数上升至0.6.3;2000-2010年我国GDP年均增长10.3%,石油消费量年均增长7.18%,石油需求弹性系数为0.69。

未来我国经济潜在增长速度难以维持过去20年9%~11%的平均水平。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预计2010-2020年GDP增速将降至7%~8%,2020-2030年将降至5%~6%。随着经济潜在增速下滑,未来包括石油在内的能源需求增速也将随之放缓。经过模型测算,当季度GDP下降1个百分点,季度石油消费将下降2.75个百分点,季度成品油消费下降3.3个百分点。分油品看,柴油需求与宏观经济走势关联更为密切,当国内GDP下降1个百分点,柴油消费下降4.8个百分点。汽油消费需求刚性,受宏观经济走势影响相对较小,当国内GDP下降1个百分点,汽油消费下降约0.15个百分点。综合考虑经济发展、能耗下降、产业升级、主要用油行业发展以及替代能源的影响,预计2020年我国石油需求总量将达到5.87亿吨,比2011年增加1.2亿吨,年均增速将从最近10年的7%大幅下降至2.3%,石油需求弹性系数降至0.35;预计2030年石油需求总量达到6.98亿吨,年均增速进一步降至1.7%,石油需求弹性系数降至0.31。

2.大消费时代到来,乘用车保有量快速增长支撑汽油需求持续增加

汽车和摩托车用油占汽油消费总量的95%左右,汽油消费与车辆保有量相关系数达到0.97,汽车保有量是影响汽油消费的首要因素。经验表明,人均汽车保有量规模及增速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人均GDP和千人汽车保有量显着正相关。人均GDP越高的国家,汽车保有量也较高,例如美国千人汽车拥有量达到828辆,为世界第一石油消费大国。我国千人汽车拥有量仅为60辆,不仅远落后于发达经济体,在新兴经济体中也处于较低水平。

未来随着居民收入持续提高、财税和金融体制改革继续深化,我国将逐步跨入大消费时代,汽车消费将快速增长。目前我国汽车总销量已跃居世界第一位,但千人汽车保有量、千人汽车销量等指标与日本上世纪60年代初期和韩国80年代中期相当,未来我国汽车市场仍有很大的增长空间。预计到2020年我国汽车销量将达到3000万辆,每千人汽车保有量将达到184辆。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国内汽油消费也将呈持续增长态势,预计到2020年国内汽油需求将达到1.1亿吨,2030年达到1.4亿吨。

3.随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服务业占比提升,柴油需求受到抑制

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工业一直是能源消费大户,其能源消费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保持在70%左右。根据经验,工业经济占国民经济比重提升,将带动能源消费加速增长。近30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已成为世界煤炭消费第一大国,石油和电力消费第二大国。与工业相比,服务业单位能源消耗较少。通过计量分析也发现,第二产业增长对石油需求增长的带动远大于第三产业。从美国经验看,1970年以来,美国工业占GDP比重从35%下降到20%,服务业占GDP比重从61%上升到78%,同期石油消费增速由年均4%下降到年均1%。未来随着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重化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将趋于下降,服务业比重将趋于提升。产业结构变化将影响我国石油需求变化,柴油与工业发展密切相关,未来柴油需求将逐步放缓,柴汽比或将有所降低。预计到2020年,柴油需求为2.3亿吨,年均增速约5%,柴汽比进一步下降到1.99。

‘玖’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主要体现在

一、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形势
(一)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更为复杂
中国经济发展处于国际经济的大环境中,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所面对的外部环境更为复杂,中美贸易摩擦对经济发展产生较为明显的影响。由于国际领域的经济发展处于逐步放缓的发展态势,对中国经济发展也产生诸多不确定因素[1]。根据国际多家专业机构对全球经济发展形势进行研究分析,确定全球经济增速同比放缓,由于新兴经济增长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导致全球经济发展仍将面临货币贬值等压力,中国经济发展下行压力持续增大。
(二)中国经济发展在国际社会领域面临诸多风险
未来中国经济发展需要重视国际社会的诸多影响,由于国际社会的发展环境,需要面对多方面风险因素:其一,国际贸易体系改革风险,国际贸易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内容,而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贸易组织,在中美双边合作方面具有明显的排他性,维护美国利益容易导致中美贸易冲突;其二,政治风险,国际社会层出不穷的政治事件是经济发展需要注意的政治风险;其三,市场动荡风险,国际领域存在部分国家债务规模不断扩大、石油等期货价格波动大、金融市场不确定因素多等诸多问题。以上风险都是中国经济发展在国际社会领域需要面对的现实情况。
(三)经济市场内部经营环境的变化
经济市场环境是决定经济量变化情况的关键,国家针对经济发展结构的调整,导致生产制造性企业生产成本的增加,民营型企业、中小微企业的生存及发展压力持续增大,部分产能过剩行业企业面临倒闭风险,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动能持续减弱,还有部分强调产量而忽略产品质量的企业逐渐被市场淘汰[2]。产品制造行业存在的缺乏创新意识、市场积极性不足等问题逐渐体现其对于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
二、促进我国经济稳定发展的有效对策
(一)坚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战略
为促进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要坚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战略,通过战略的深入推进,能够有效提升国内市场对于各种产品的现实需求,从而进一步体现市场需求对于产品经济实现的拉动作用。
(二)重视高质量产品及产业发展
工业领域的产品生产应当重视产品质量的提升,经济发展推动社会民众消费需求的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是决定产品价值的关键,工业产品生活需要重视产品创新、性能创新以及质量革新,通过产品质量发展改善工业生产的宏观环境,提升产品在市场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利用质量发展促进生产经济发展。
(三)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
工业体系、农业体系、服务业体系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科学创新也会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未来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需要重视经济结构的优化,重视科学技术与工业生产、农业生产以及服务业发展的融合,利用科技创新提升产业产能,通过经济结构的优化,保证各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阅读全文

与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哪些重大风险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哈弗经济型标准型哪个更省油 浏览:485
如何查询ip电池健康 浏览:107
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主要的特点有哪些 浏览:661
广西河池宜州什么地方多美女 浏览:521
多少爱情输在聊天记录 浏览:444
哪些游戏可以看美女的 浏览:580
事业单位登记服务中心是什么机构 浏览:48
儒家有哪些名人故事 浏览:953
什么时候流行称呼美女 浏览:741
考生健康检测申请表在哪里 浏览:720
美女的鸡公是什么样的 浏览:35
怎么自编故事100字 浏览:407
英雄绘本故事怎么画 浏览:66
我国第三季度经济大约多少 浏览:165
如何促进就业健康发展 浏览:133
大山里的美女有哪些 浏览:423
洋务事业的兴办企业有哪些 浏览:744
和大人一起读寓言故事应注意什么 浏览:709
事业编跟上级吵架怎么缓和 浏览:584
美女怎么有这么多汗的 浏览: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