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印度的经济支柱产业是什么
印度的经济支柱产业应该是农业吧,网上看到印度的工业基础是比较薄弱的。
‘贰’ 印度战略中国是事实吗
是的。的确是事实。具备未来成为超级大国条件的,就包括了印度和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一定的战略纵深,持续发展的经济等,同样都是在亚洲,而且还是紧挨着,印度早就将中国视为未来的战略对手,有中国在,印度永远起不来!
‘叁’ 战后印度经济发现战略的基本点及其利弊分析
印度作为一个拥有世界第四大军队,第八大制造业和仅次于美国的高科技人才资源的世界第二人口大国,正在创造“印度崛起”的神话。印度政府在“十五计划”中,将2002年-2007年的经济增长率定为8%,但基于印度沉重的人口负担、不平衡的产业结构、巨额的财政赤字、悬殊的贫富差距、落后的基础设施、居高不下的银行不良资产以及国内种姓制度和宗教矛盾长存等现实情况分析,这一目标的实现颇为不易。
1.印度国内经济发展现状总述
印度经济自独立以来到上世纪80年代,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仅为3.5%,80年代提升为5.6%,90年代中期为7%,2003年第四季度的增长率更是超过了中国,达到了创纪录的10.4%。2004-2005财年第二季度的经济增长率为6.6%,其中建筑业增长率为5.2%,工业增长率为9.3%,第三产业增长率为8.25%。第二季度的商品贸易增长53.5%,较第一季度的24.6%增长了一倍多,外国直接投资则增长26.8%,印度经济进入了“黄金时代”。
(1)第一产业现状:“绿色革命”使农业增产增收但科技兴农仍然任重道远。
‘肆’ 印度的社会与经济体制是什么啊
印度属于资本主义社会!市场经济体制,但贫富悬殊很大!
‘伍’ 什么是印度的首选战略
印度精英的主要精力就不在中印关系,而在美印关系。但是,就是这个牵涉了印度精英主要精力的美印关系,恰恰磕磕碰碰,一直没有理上正轨。正是这种磕碰,为印度的未来蒙上了阴影。也可以说,如果不能看清美印关系的真相,就难以认清印度洋周边大国博弈的真相
‘陆’ 印度的大国战略是什么
印度作为南亚老大,不论是国土面积、人口还是科技发展水平上,都一直处于遥遥领先的位置,素来有掌控南亚、辐射周边和跻身一流的大国志气,其“东进”战略更是倾注了其几代国家领导人的心血和努力。究近年印度大国战略的操作路径来看,唯我独尊的老大作派和挟洋自重的功利心态暴露无遗。
一是在南亚奉行“周边第一”,推行印度版“门罗主义”。莫迪政府上台以来,提出了“周边第一”的外交政策,寻求进一步将南亚邻国与印度“捆绑”。印度素来担心外部大国染指南亚,特别是周边国与域外大国发展全方位合作关系,抱定排斥而非合作的心态,总是先入为主假设域外大国的一切做法都是与印度为敌,其实是对自身实力和影响的不自信。经济上控制、政治上打压和军事上威慑,便成为印度对南亚邻国的家常便饭,经常忽视邻国有对外发展的正当需求和独立自主的正当诉求。
‘柒’ 印度现行军事战略是什么
1、战略目标:统治南亚,控制中国,统治印度洋,努力成为世界军事强国。俄罗斯的军事收缩严重,美国也在减少其在印度洋的军事存在,从而在南亚造成相对的权力差距。在这方面,印度正在利用与美国,俄罗斯,日本和其他国家的战略伙伴关系来加速核军备和军事现代化。加快建设和发展成为世界一流的军事力量和“一流”力量的步伐。
2、战略方针:
(1)在确定战争威胁时,强调在核威慑条件下高科技局部战争(低强度战争)的威胁,并为从全面战争到多次局部边界战争的战争做准备。
(2)以“有限战争”为主要战争手段。即,通过对对手施加必要的惩罚,实现了相对有限的战争目标。
(3)巴勒斯坦和中国是主要敌人。它有能力对巴基斯坦发动全面战争,并迫使其撤出被占领土。将中国视为潜在威胁,不要放弃其在中国的“既得利益”,而是促进新的扩张和共同进食。
(4)通过外交,军事和经济手段,特别是核威慑力,寻求和维持对南亚国家的威慑和控制。
(5)管理从阿拉伯海到南中国海的水域,并遵守不允许外国干涉南亚和印度洋问题的政策,特别是中国与印度邻国之间军事关系的发展。去做。
(六)加快建立与东盟的经济战略联盟和“军事合作”关系。
3、作战意识形态:印度军队现在认为战争的基本目的是消灭敌人的军队,在进攻和防御过程中以及在核威慑条件下倡导进攻意识。基于高科技的局部战争。基本内容如下。
(1)着眼于进攻性行动,先发制人行动和必要的跨界行动,努力将战争的火焰引向敌人领土。
(2)实施全面的三维防攻作战。
(3)专注于移动作战,并努力掌握战场计划。
(4)强调各种服务和武器的协作,强调空军的作用,强调军队和空军的协调协作。
(5)强调主力方向的绝对优势,以达到快速战斗,快速决策的效果。
(6)强调电子战的作用,执行电子欺骗,抑制电子干扰,隐藏战斗意图,并结合电子杀手和火力。
(7)强调执行有效的作战指挥。
‘捌’ 印度经济发展历程
印度经济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
1947~1956年,即从印度独立到“一五”计划结束,是经济恢复时期。印巴分治不仅造成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的大仇杀,而且打乱了本来就不平衡的国民经济。分治后大城市和大工业均分布在印度境内,而原料产地和粮食产区却大多分布在巴基斯坦。据统计,91%的大工业如钢铁、黄麻、造纸等工业几乎全部留在印度,而巴基斯坦却生产38%的棉花和80%的黄麻。这就使独立初期的印度花费巨额外汇进口黄麻、棉花和粮食。
印度独立初期工农业生产大幅度下降。工业生产总指数从1948年的108.4下降到1950年的105。农业下降到1950~1951年度的95.6,粮食下降到90.5。为改变这种状况,印度政府拟订了“一五”计划(1951~1956年),其目标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变印度停滞不前的经济结构,以便为以后的经济发展打下一个稳固的基础。经过努力,印度国民经济在“一五”计划结束时,平均增长率达到3.6%,超过原定指标的2.1%。5年内工业生产增长25%,农业生产增长22.2%。按1970~1971年价格计算,工业生产平均每年增长7.4%,农业生产平均每年增长4.3%,国民收入每年平均增长3.6%。
此间,物价比较平稳,工厂工人实际工资恢复到战前(1939年)的水平。在“一五”计划期间,还实行了取消中间人地主的土地改革,有40%耕地面积的土地转移到中小地主和富裕农民手中,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农村的阶级矛盾,并促进了印度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第二阶段:
1956~1966年,即实行“二五”和“三五”计划的10年,是印度工业体系形成时期。根据尼赫鲁的经济发展战略,印度“二五”和“三五”计划在工业方面强调优先发展以机械制造业为中心的重工业。在这两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集中力量投资在电力、冶金、矿山、采矿、机械制造、化工原料、采油、煤油、石油化工以及化肥等各种重工业和基础工业方面,从而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经过10年的努力,工业生产增长近一倍,总指数从1956年的136(1950的为100)上升到1966年的264.4。
工业产品增长最快的是为生产服务的机械设备和耐用消费品,其中机床增加21倍,内燃机增加7倍,动力水泵增加5倍,发电机增加4倍,家用电冰箱增加6倍。此外,食糖和食油分别增加14%和13%,机纺棉布反而减少15.2%。印度政府在积极发展国营企业的同时,也鼓励私人垄断财团以及同外国资本合作兴建的新型工业。印度国营企业从21家增至74家,投资额增加29倍,从8.1亿卢比增至241.5亿卢比。
印度国内和国外垄断组织在印度投资增加132.5%,从47.83亿卢比增加到106.93亿卢比。印度五家最大的财团资产总值从1958年的45.44亿卢比增至1966年的131.94亿卢比,增加近2倍。
在农业方面,尼赫鲁的战略是实行乡村发展计划和实行合作社。前者的核心是建立一套合作社评议会制度,使其成为农村基本经济行政单位,要求10年内把全部耕地纳入广泛的发展计划,并在美国专家的建议下实行农业精耕计划,集中使用高产品种、化肥、农业机械等现代化技术,以达到大幅度增产目的。但该计划当时基本上未能实行。
1964年尼赫鲁去世后,继任的夏斯特里抛弃了尼赫鲁的上述战略。其间,工业增长一倍,而农业只增产14%,年平均增长率为1.5%。而且农业生产很不稳定,每隔二三年就出现一次减产,有时甚至出现大幅度倒退。如1965~1966年度的农业生产低于1958~1959年度的16.6%。1965~1967年连续两年灾荒,加上1965年的印巴战争和美援的中断,形成了粮食恐慌、通货膨胀、外汇短缺和工业减产为特征的经济危机。农业生产的停滞和倒退严重影响了工业的发展。
三、第三阶段:
1966~1984年,即从三个年度计划,经过“四五”、“五五”、“六五”计划到英·甘地逝世,这一时期的基本特点是着重发展农业。20世纪60年代中期,印度粮食恐慌,粮食库存全部耗尽,配给制度基本上依靠美国进口小麦来维持,从而使印度对美国和世界银行的依赖加深。为改变这种状况,在美国和世界银行的支持下,英·甘地开始实行所谓“绿色革命”,即农业发展新战略。
在工业方面,给国内外私人投资提供新机会,开展放松工业许可证政策,将14家大银行(存款总额占全国56%)收归国有,对垄断财团新建和扩建进行审批等限制措施。在这个时期,对农业和能源动力方面的投资比例增大。农业投资比重从“三五”计划(1964~1969)的20%,提高到“四五”计划(1969~1974)的23%。工业企业的投资从20%下降到18%。
“六五”计划(1980~1985)对农业的投资占25.4%(“五五”计划为21.7%),能源动力开支占28.1%(“五五”计划为26.2%),工矿业开支占15.4%(“五五”计划为18.7%)。“六五”计划期间预计国民收入增长率为5.2%,人均收入增长率为3.28%。
四、第四阶段:
1985年至今,经过“七五”、“八五”、“九五”三个五年计划,即从拉吉夫·甘地执政后,印度各届政府开始经济政策的调整与经济改革。进入20世纪80年代,英·甘地执政时,印度就开始对经济政策进行调整,但调整幅度太小。
1985年拉吉夫·甘地执政后,加快了改革的步伐。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问题与困难较多。1991年拉奥执政后坚持改革,改革步伐加快,成绩显着,但仍存在问题与困难。
‘玖’ 印度执行的战略目标是什么
长期以来,印度始终坚定不移地执行“控制印度洋”的战略目标。90年代后,其海军也确立了相应的“沿海防御—区域控制—远洋进攻”的发展思路,提出发展一支大型远洋舰队,逐步实现从“区域性威慑和控制”向“远洋进攻”的战略转移。但随着其作战任务的改变,现有海军装备已不能满足未来新时期的作战需求。因此,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制定了一系列新型舰艇的建造计划,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印度自研的“德里”级驱逐舰和向俄罗斯定购的“塔尔瓦尔”级护卫舰。如何降低坦克红外辐射?
红外辐射是坦克被红外探测器发现并被红外制导武器摧毁的根源。减少红外辐射的主要措施是:研制并采用效率高、热损耗较小的发动机;改进发动机燃烧室结构,减少排气中的红外辐射成分;燃油中加入添加剂,使排气的红外频谱大部分处于大气窗口之外;改进通风和冷却系统,降低坦克温度;降低发动机排气的温度等等。
‘拾’ 印度的经济体制是什么啊
印度的经济体制属于市场体制。
市场经济体制(Market economic system),是指以市场机制作为配置社会资源基本手段的一种经济体制。它是高度发达的、与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大商品经济,其最基本的特征是经济资源商品化、经济关系货币化、市场价格自由化和经济系统开放化。整个资源配置过程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