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经济结构、阶级构成和主要矛盾是什么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过渡时期,是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准备阶段。从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性的社.会性质。
经济成分
新民.主主.义社.会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其中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过.度的形式,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过.度的形式。所以,主要的经济成分是三种:国营经济、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
阶.级构成
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阶.级力量。由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既可以自发地走向资本主.义,也可以被引导走向社.会主.义,其本身并不代.表一种独.立的发展方向。因此,这三种基本的经济成分(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及与之相联.系的三种基本的积极力量之间的矛盾,就集中表现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条道路、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两个阶.级的矛盾。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这一时期的民.族资产阶.级仍然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阶.级:既有剥削工.人的一面,又有接受工.人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一面。因此,民.族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矛盾也具有两重性,既有剥削者与被剥削者的阶.级利益相互对立的、对抗性的一面,又有相互合作、具有相同利益的非对抗性的一面。对于工.人阶.级和社.会主.义革.命来说,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剥削阶.级是被消灭的对象;作为可以接受共.产党和工.人阶.级领.导的社.会力量,又是团结和改造的对象。
主要矛盾
从新中.国建立到1952年,主要矛盾是广大人.民群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是彻底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下来的任务,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努力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1952年底,当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任务特别是土地改.革在全国完成后,国内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国外是中.国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B. 什么是经济结构,包括什么
经济结构是指企业所在地区的生产力布局情况。不同的经济结构类型关系到企业财务活动的发展程度、范围、投资方向、资金来源和盈利水平等。资源环境是关系企业发展的资源条件。
经济结构是指经济系统中各个要素之间的空间关系,包括企业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等。
经济结构是一个由许多系统构成的多层次、多因素的复合体,有多重含义:
(1)从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来考察,则主要通过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经济成分的比重和构成来表现。
(2)从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再生产的各个方面的组成和构造考察,则包括产业结构(如一、二、三次产业的构成,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构成等)、分配结构(如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及其内部的结构等)、交换结构(如价格结构、进出口结构等)、消费结构、技术结构、劳动力结构等。
(3)从所包含的范围来考察,则可分为国民经济总体结构、部门结构、地区结构,以及企业结构等。
(4)从不同角度进行专门研究的需要来考察,又可分为经济组织结构、产品结构、人员结构、就业结构、投资结构、能源结构、材料结构,等等......。
(2)经济结构性质包括哪些扩展阅读:
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
第一次经济结构调整:
1979—1984年由于从1958年起到1978年,中国经济建设除了1961—1965年的调整时期以外,许多年份都犯了盲目追求“生产高速度、建设大规模”的错误。
2. 第二次经济结构调整:
1988—1991年1988年9月,中国政府提出了治理整顿、全面深入改革的方针,在大力治理通货膨胀的基础上,着力调整经济结构。
3.第三次经济结构调整:
1997年以后1993年下半年以后,为了治理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中国政府加强了宏观调控,利用紧缩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抑制需求膨胀,同时继续推进了价格体制、流通体制和财政体制、金融体制改革。
参考资料:网络-经济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