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经济体制的体制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是中国改革开放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中国政府一直推行计划经济体制,工厂按照国家计划生产产品,农村按照国家计划种植农作物,商业部门按照国家计划进货和销售,所有的品种、数量和价格都由计划部门统一制定。这种体制使中国经济能够有计划有目标地稳定发展,但也严重地束缚了其本身的活力和发展的速度。1978年,经济体制改革率先在农村展开,1984年扩展到城市。1992年,经过十几年改革开放的尝试,中国政府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改革方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衔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为城乡居民提供同中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1997年,中国政府进一步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使经济体制改革迈出更大步伐。
现在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显着增强,宏观调控体系日趋完善;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和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按预定计划,到2010年,中国将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2020年,建立起比较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0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摆脱了贫困和落后,充满活力,正阔步走向繁荣富强。世界的发展日新月异,推动中国进步的改革开放也不曾停息。截止2008年,中国进一步解放思想,更加重视从制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加重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体制改革协同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国企、市场、财税、金融改革进一步深化
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深入推进。国有独资企业建立和完善董事会试点继续深化,实现了决策层和执行层的初步分开。中国就电信行业重组作出部署,竞争性市场格局进一步形成。国务院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企业调整至149家。
中小企业经营困难问题正在逐步缓解。2008年1―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实现产值6.58万亿元,实现利润6258亿元,同比增长30.8%。中小企业较为集中的纺织行业销售额增长17.4%,利润增长8.4%。
尽管同期中国有6.7万家规模以上中小企业亏损,但同时又新增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1.98万户。
近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尤其是出口的高速增长,带动了中小企业快速发展。但由于中国一些中小企业的产品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缺乏自有品牌,市场竞争力较弱。近期又受美国等主要经济体增速放缓和进口要求减弱、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影响,一些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和出口出现了困难。
从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大背景和中国中小企业自身特点来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上述现象是正常的。目前,众多中小企业面临的困难已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
国家有关部门已出台并正在研究拟订相应的财政、货币等政策措施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比如,国家调升了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央行最近增加了对中小企业信贷额度。东部沿海省份也在采取有力措施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生产要素市场化程度稳步提高。有关部门发布《银行间市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管理办法》,创新企业直接融资产品。全面开展人民币利率互换业务。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工作积极推进。有关部门进一步推动境内金融机构赴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黄金市场对外开放迈出实质性步伐。企业债、公司债发行规模扩大,债券管理体制、市场化发行机制和发债主体自我约束机制不断完善。 继推出能繁母猪险后,政策性农业保险在浙江、湖北等地大面积推开,范围不断扩大。通过规范发展土地市场,完善经营性土地出让制度,落实工业用地招标拍卖出让制度,国有土地招拍挂出让比例明显提高。山西、内蒙古等8个省份开展了煤炭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试点;山东、贵州等8个省份开展了建立矿山环境治理保证金制度试点。
财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专项转移支付项目清理整合力度加大。省以下财政体制不断完善。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和政府采购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在近70个中央预算单位推行公务卡管理制度。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全面实施,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实现统一。
金融体制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四家改制改革后管理水平、盈利能力和经营绩效得到提升。农业银行改革基础性工作继续推进。国家开发银行商业化改革取得突破,近期将挂牌成立股份公司。以培育Shibor(报价制的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为核心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继续稳步推进。市场供求在汇率形成中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发挥,半年来,人民币汇率继续双向浮动、有贬有升。境内外汇流动性监测体系进一步完善。
民生领域的改革取得新成绩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取得新进展。2008年上半年全国又有18个地区执行了新的最低工资标准。全国共有16个省份发布了工资指导线,引导企业通过集体协商合理确定职工工资。目前多数省份已基本解决工资历史拖欠问题,各地加快完善企业工资支付监控和欠薪报告制度、工资保证金制度以及劳动保障守法诚信制度。教育体制进一步健全。从2008年春季学期开始,所有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都享受了免杂费和免费教科书政策。从2008年秋季学期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全部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以公办学校为主接收农民工随迁子女就学的格局基本形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不断完善。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继续深化。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方案已上报国务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立。6月底,31个省份全部实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覆盖,提前实现了今年全覆盖的目标。
社会保障制度继续完善。养老保险制度方面,今年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工作顺利完成;扩大做实个人账户试点工作稳步推进,天津等6个省份做实个人账户比例提高到4%;省级统筹工作加快推进,目前已有18个省份实现省级统筹;在5个省份进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
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方面,国家继续推动东部地区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试点工作,扩大工伤预防和工伤康复试点,全国出台地方生育保险规定的省市达到28个。城镇职工社会保障覆盖面继续扩大。农民工参加基本医疗、工伤保险人数分别为3574万人、4539万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试点积极推进。有关部门继续完善住房保障制度,多渠道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
国家积极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工作。2008年3月国务院下发了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意见,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等省份启动试点工作;北京等21个省份开始推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
农村体制改革迈出新步伐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推进。党中央、国务院对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作出重大部署,明确了用5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明晰产权、承包到户的改革任务。目前,已有19个省份出台了关于推进改革的文件,已完成承包的林地8.78亿亩,占集体林地的34.5%。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有序推进,化解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的试点积极推进。国务院对海南农垦管理体制改革作出安排,要求通过改革,使海南农垦的体制融入地方、管理融入社会、经济融入市场。海南省华侨农场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全省5个华侨农场全部实现了属地管理,华侨农场办社会职能已全部分离,归难侨危房改造工作全面启动,华侨农场归难侨社保问题解决方案出台,澄迈大丰镇(由华侨农场改制设立)正式挂牌成立。
行政管理体制和综合配套改革稳步推进
国务院启动新一轮机构改革。新一轮改革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重点是合理配置宏观调控部门职能,加强能源、环境管理机构,整合工业和信息化、交通运输、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部门。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调整为27个。各部门按照改革要求,进一步理顺职能。党中央、国务院研究通过了《关于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意见》。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自5月1日正式实施,对保障经济社会主体依法获取政府信息,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促进依法行政,充分发挥政府信息对经济社会活动和群众生活的服务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各地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亮点纷呈。云南省从3月1日起,正式实行行政问责制和服务承诺制、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等四项制度,进一步强化行政责任,规范执政行为和公务员职业操守,提高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湖南省颁布了全国首部行政程序规定――《湖南省行政程序规定》,对职权法定、职能管辖、创新行政管理手段和方式作出明确要求。
上海浦东新区试点开展3年来,已在行政管理体制、涉外经济体制、金融体制、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改革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国务院批准了《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滨海新区的金融、土地、涉外经济体制等改革逐步展开。深圳市在社会体制、涉外经济体制改革等方面先行先试,创造了特区的新优势。武汉城市圈的改革方案已经报送国务院。重庆市、成都市和长株潭城市群正在抓紧完善改革方案。

‘贰’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
这里只是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而A 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只是最终目的而不是目标。这个问题可以理解远和近的区别,即A是较为远的目标,而D是近的目标。此题问的比较具体就这能用近的目标了。而A是比较含糊的不是很具体的。不知道清楚了没。
‘叁’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主要从哪方面展开主要内容是什么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了怎样的作用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推开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从1979年开始在农村进行了两步改革。第一步改革的重点是实行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理顺农民与集体的关系。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承包给农民家庭分散经营。从1982年开始,取消了原来的人民公社制度,恢复乡(镇)、村政权机构。同时,国家从1979年开始连续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第二步改革的重点是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理顺农民与国家的关系。从1985年起,国家取消了过去实行多年的农副产品统购派购制度,实行合同收购的新政策,把农业税由过去的实物税改为现金税,基本上确立了国家与农民实行等价交换的关系。中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从进行扩大全民所有制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试点开始的,已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进行了局部改革试验和探索。1978年夏,四川省率先进行6个企业扩权试点,1982年扩大到全国6000多个企业。第二阶段是全面改革城市经济管理体制。1984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此后,全国改革的重点由农村转移到了城市,开始进行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增强企业活力,深化企业改革 自1984~1987年,国务院为增强企业活力,逐步深化企业改革,先后发布了13个文件,作出了给企业扩权的97条规定,各地区、各部门也相继给企业下放了一些权力,使企业有了一定的自主权。 以公有制为主体,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通过1979~1986年的改革,调整所有制结构,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和经营方式,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全民所有制工业已由80%下降到68.7%,集体工业由20%上升到29.2%,个体和其他所有制形式已发展到 2.1%。 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体系 主要是:①搞活消费品市场。通过对商业实行多种所有制形式、多种经营方式、多条流通渠道和减少流转环节的改革,改变了过去消费品统购包销的制度。②建立生产资料市场③发展资金市场。④在一些大中城市进行开办技术市场、劳务市场、信息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试点。⑤改革价格体系。 改革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工资制度 从1983年开始,实行了企业两步利改税和产品税、增值税。到1986年,国营企业留利比改革前增加了 4倍。从1987年开始,又将折旧和大修理基金全部留归企业,增加了企业自主支配的财力。1987年,地方财政收入已占国家预算的49%,调动了地方的积极性。在调整国家和企业、中央和地方分配关系的同时,还改革了工资制度,以调整国家、企业与干部、职工的分配关系。从1985年7月起,对国家机关干部和事业单位的公职人员实行了以职务工资为主的新的结构工资制度,将企业原有的300多种工资标准简化为3类产业5个工资标准,普遍给企业职工实行了升级和套级。1987年又实行了在国家规定的工资总额内,由企业自主决定内部工资和奖金分配的办法,进一步落实了按劳分配原则。 进行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发展横向经济联合 从1980年开始,先后在全国72个大中城市进行综合改革试点,对9个城市实行了计划单列,赋予省一级经济管理权限,在16个中等城市和哈尔滨市进行城市政府机构改革试点,在 5个城市进行科技体制改革试点,在17个大中城市进行住宅商品化试点,并在全国 1/3的地区实行了市带县的新体制。在发展横向经济联合方面,到1987年上半年,全国已建立了 3.2万个新的横向经济联合组织,组建了100 多个大型企业群体和企业集团,形成了49个跨地区的横向经济联合网络,出现了一批以中心城市为依托的经济区,如上海经济区、东北经济区、西南五省区六方经济协调组织等。 扩大对外开放和国际经济技术合作 从1979年7月开始,对福建、广东两省实行灵活政策和特殊措施,对外开放。1980年,陆续兴办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见中国经济特区)。1984年开放了沿海14个港口城市和海南岛,兴办了13个经济技术开发区(见中国沿海开放城市)。1985年开放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带。随后又逐步开放山东和辽东两个半岛。到1987年初,在中国大陆已兴办了7700多个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和外商独资企业,中国还在海外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兴办了 270多个合资或独资企业。进出口贸易总额逐年增加,已达到700多亿美元。 深化改革的长远目标是,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总目标,把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紧密结合起来,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以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为前提,实现国家由直接控制为主向间接控制为主的转变,把计划经济的优越性和商品经济的创造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起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新体制,最终实现“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长远目标。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了促进推动作用,使国民经济摆脱单一发展模式,在多种混合模式下快速发展,适应时代经济发展潮流,为中国的崛起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