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香港自由经济体制香港自由经济体制的优缺点
香港的自由经济体制具有显着的优势。高度的市场开放与自由促进了良好的市场机制,市场经济的力量在这里能够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和经济活动。贸易商与厂商的决策,无论是产品种类、数量还是生产方向,都由国际市场和当地需求主导。例如,60年代的香港塑胶花业兴衰,鲜明展示了市场自动调节的力量。政府在这一过程中保持了“不干预”的立场,企业的灵活性和适应能力在竞争中得到锻炼。每年,尽管有企业因竞争压力而关闭或转型,但同时又有大量新企业因市场需求应运而生,推动了整体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恢复能力。
然而,香港自由经济体制也存在一些缺点。自70年代以来,经济结构变得日益多元化和复杂,不仅有英资,还有美、日等大型财团的参与,本地华资也日益壮大,竞争加剧,可能导致一定程度的垄断现象。此外,随着经济活动的国际化,香港经济对外部经济环境的依赖增强,自由市场机制的协调性和规划性不足的问题日益显现。当市场机制无法有效运作时,政府的“有形之手”就显得必要,需要适时介入进行调控和帮助。
自由市场经济,是香港经济最基本的特征,也是促使其经济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其核心内容是通过价值规律、供求关系、竞争机制的自发调节来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香港的自由市场经济是在自由港基础上形成的,政府除了对关系社会、民生的土地、公屋、食水、大米和一些公用事业进行直接控制、配置或立例管理外,对贸易、商业、工业、航运等重要部门概不干预,让其在市场自动调节下运作,同时实行简便的低税制度。
❷ 香港发展经济的困难
●整体政策上:港府并没有就本港的专长发展,特别是金融相关的行业,而上海、深圳,以致邻近的星加坡,甚至杜拜也对中国香港的优势虎视耽耽,而本港的官员仍然一副趾高气扬的模样,完全缺乏危机意识,在行业的发展上:
一.金融期货的发展已被其他地区抢去了。
二.旅游业则有头威无尾势。
三.展览业,未能把国内的优势带给中国香港,反而优势却开始被国内逐步吞噬。
四.运输业,基于土地、人工成本高昂,基建项目必须要融合泛珠三角概念,才能保障未来地位,然而,中国香港的官员在谈判桌上,又极其“无能为力”,所以未来前景,颇危。单看珠三角的码头生意每每双位数字上升,便应作警醒。
●人口结构:
中国香港的人口只有七百万人,很难像其他大国一样,即使经济不振,也可以靠内需维持经济,再者,自从97年后,本地出生率下降,大量新移民涌现,新移民不仅以低学历低收入为主,且部分还要靠综援为生,除了令库房开支暴升外,对内需更毫无助益,不利本地社会消费,以及房屋销售。
即使最赚钱的地产商,都认为中国香港地产已今非昔比,纷纷转战国内(近年如恒隆系、新地,中期的有长黄系,早期则有新世界、恒基等),这也是大家要警醒的资金转向问题。
●资源
本港的物资很大部分来自中国,以及东南亚,而本港与美元挂钩,人民币及东南亚货币不断升值,虽然有利本港的出口,但在生活,甚至经营成本上,却因为币值问题,而不断增加。
人才方面,中国香港的优势亦恐怕会继续消失,因为,国内由70年代中开始只生一个孩子,80年代改革开放,2003年开始,经济进入大跃进年代,人才培育的素质愈来愈好,现时很多企业都直接和外国的大企业直接沟通,中国香港的中间人角色开始淡出,日后要留住有能之士更难,没有了一班中流抵柱,中国香港则更难发挥扰势。
至于土地问题,土地成本高昂,是中国香港廿三十年存在的问题,但最终令妨碍 但问题的症结,还在于地区的发展潜力,经济问题环环相扣,大政策环境部署不当,往后的代价却是中国香港市民自己承担的。
今时全球经济好,大家又忘了,中国香港正面对优势流失的危机,可畏!,1. 人口老化 > 社会生产力下降
2. 中国香港经济转型, 但同时地, 本地缺乏足够的人才, (例如是资讯科技业, 物流业等等); 相反, 中国香港有一批制造业的人材, 但在经济转型的大势下面临结构性失业问题
3. 高地价政策 > 土地成本过高, 影响外资的投资意欲
4. 本港缺乏天然资源, 不但制造业原料是需要进口, 连基本的生活必需品都要靠其他地方供应
5. *** 政策因素,有以下困难:
1) *** 无知又无能为力。不知发展经济的困难。往往妨碍经济发展,好心做坏事。
2)科研人材不足,在知识主导的竞争下处于弱势。
3)土地不足而且贵,令经营成本高。土地资源不足下很多大发展也做不了。
4)大众醉心抄楼抄股,都想揾快钱,无心实务地发展经济。
5)政客水平低,小动作令经济发展受影响,例如领汇事件。
6)大财团拢断下,又不发展经济,继续抄楼。
2006-11-11 03:05:49 补充:
7)周边地区的崛起,例如深圳,上海,新加坡等,和中国香港直接竞争,分薄了中国香港可以得到的资金和机会。8)中国香港人工资高,在人工成本上,己输了给马来西亚和新加坡。9)中国香港多了很多一心食综援的人,令经济发展百上加斤。,For me, the most important devevlopment problem facing Hong Kong is that people in HK and the Government do not know what development problem they are facing!
In other words, lack of direction and concrete pl and initiatives!
There are three types of people in this world:
(1) The ones who know what they know
(2) The ones who know what they do not know
(3) The ones who do not know what they do not know
Sadly enough, people in Hong Kong and the government belong to type (3)!,
❸ 香港经济衰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1. 制造业的外移:自中国改革开放初期,香港将60年代发展起来的轻工业向内地,特别是珠三角地区转移。与香港相比,韩国、台湾和新加坡的产业外移趋势并不如此彻底。因此,自1997年以来,香港本地的制造业持续萎缩,但其他“三小”的制造业仍保持发展。据新世纪初的研究,香港出口产品的附加值率为40%,转口的附加值率为20%,离岸贸易的附加值率不足8%。
2. 产业结构变动:自90年代中期以来,内地的产业结构变动与香港的优势分离。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济呈现“轻型化”倾向,这与香港向内地转移轻型制造业的过程相匹配。
3. 新全球化:新全球化的兴起改变了东亚地区的产业和贸易格局。香港经济向服务业转型,难以适应这一变化。
4. 区域结构变化:中国产业结构的变化对香港服务产业产生了负面影响。过去30年,中国经济的空间结构特征是“东轻西重、南轻北重”。随着产业结构的“轻型化”,珠三角地区的轻工产业优势更加明显。然而,90年代中后期,随着产业结构向重化工业转变,需求重心开始向珠三角以北地区转移,香港的服务产业优势难以发挥。
5. 服务业发展:香港服务业难以与内地实体经济相结合,受到珠三角地区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和服务业的本地化影响。珠三角地区正在建设高铁网络,形成“一小时”都市圈,这将加强珠三角各城市之间的联系。预计服务业将更加本地化,脱离香港的影响。
❹ 香港的经济发展为什么不好
1、制造产业外移。
自中国改革开放初期,香港就把60年代以来发展成功的轻型制造业向中国内地,主要是珠三角地区进行了大规模转移,韩国、台湾和新加坡自80年代以来虽然也有产业外移趋势,但显然不如香港转移的如此彻底,所以自1997年以来,香港本地的制造业仍在继续萎缩,但其他“三小”的制造业却还保持了一定的发展速度。根据新世纪初期对香港经济的有关研究,说明香港本地出口产品的附加值率是40%,转口的附加值率是20%,离岸贸易只有不足8%。
2、自90年代中期以来,内地的产业结构变动方向与香港的优势相分离。
回顾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经济增长轨迹,前十年具有显着的“轻型化”倾向,主要原因是中国经济开始从计划经济的传统模式中走出来,转向了低积累、重消费的增长轨道,同时由于在80年代还是国有企业为主体,而国企在获得经营自主权后,有明显的收入分配倾向于消费的倾向,因此在整个80年代,中国经济的增长始终是个人收入与轻工业的增长显着超过了储蓄与重工业的增长,而这种增长模式与香港向内地大规模转移轻型制造业的过程是高度配合的。
3、新全球化改变了东亚地区原有的产业与贸易格局,香港经济则由于朝向服务业而难以适应这个变化。
冷战结束于90年代初,接着开始出现了新全球化过程,到新世纪初新全球化出现了“奔腾”化的发展。巨大的外部需求不仅是拉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又一巨大动力,也由于美欧发达经济体的产业资本向中国转移,使中国的贸易结构得到提升。
4、中国产业结构的变化,又带来了区域结构的变化,而这个变化对香港的服务产业也有着明显的负面影响。
改革前30年,中国经济的空间结构特征一直都是“东轻西重、南轻北重”,即工业结构越往南往东就越“轻”,相反北部和西部的重工业比重更高。在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前半期,由于经济结构的“轻型化”倾向,就使得国内需求集中指向了珠三角这个轻工业比重高的地区,加之香港对珠三角地区的轻型产业转移,使珠三角的轻工产业优势更加明显,因此使广东省的经济增长得以在长期内领先全国。
但是进入到90年代中后期,随着中国产业结构朝向重化工业,需求重心就开始向珠三角以北地区转移,这种“经济增长极北移”的现象,使工业、贸易与投资活动都不断向珠三角以北的中国东部沿海地带,尤其是向长三角地区转移,由于香港在地域上远离中国新的经济增长极,香港的服务产业优势就更加难以发挥。
5、香港服务业难于和内地的实体经济发展相结合,也直接受到珠三角地区的基础设施日趋发达,服务业发展日趋成熟,服务业逐渐本地化的巨大影响。
珠三角地区正在兴建高铁网络,建成后在半径300公里范围内将形成“一小时”都市圈,将整合进珠三角范围内的所有主要城市,由于基础设施更发达,产业联系也更紧密,估计服务业脱离香港而更加本地化的倾向也会更加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