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质量经济学的广义与狭义
狭义质量经济学研究的是质量的经济性问题,有时是具体的技术经济问题,它多从企业的角度来研究质量问题。广义质量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关于“质量”的总体性经济理论问题,是一门研究质量问题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质量范畴所反映的社会经济关系,以及提高质量的社会经济条件的科学,而不是具体的技术经济问题。它不是从企业内部而是从总体上来研究质量问题。
㈡ 社会五大经济问题是什么
社会经济问题是:
1、从经济的内外结构上:内需不振,消费对经济贡献的比重小,主要靠投资和进出口,对外依存度大。
2、从经济的产业结构上:劳动密集型低技术产业居多,缺乏资金密集型高技术产业,资源生态破坏和浪费严重,缺乏核心技术和产品,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同时因为中国失业率过高,有大量的农村剩余人口急需寻找“出路”而恰恰中国的第三产业还不太发达,矛盾日趋突出。
3、从经济的地理布局上: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西部地区落后,东部拥有雄厚的技术人才资金等优势,人口稠密,西部有大量的资源优势,地广人稀,东西部资源配置不合理,经济差距过大,矛盾日益突出,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阻碍了中国内部“市场的一体化”。
(2)质量问题是社会经济的什么扩展阅读:
社会五大经济问题影响因素:
1、人的因素
社会经济系统与物理系统的根本区别是社会经济系统中存在决策环节,人的主观意识对该系统具有极大的影响。
2、社会因素指标
人口的数量和质量、人口的各种构成、出生率、死亡率、就业人数、文化普及率、文盲率、医疗设备情况、临床总数、离婚率、犯罪率等。
3、经济因素指标
社会总产值、工农业总产值、国民收入、各部门的产值、产品、财政收入与支出、利税总额、工资总额、投资情况、固定资产、流动资金、外汇收支、价格体系及其增长指数、工资增长指数等。
4、自然环境因素指标
气温、水、土、油气资源、地貌、地质情况、河流、山路、高原、平原分布及其特点、空气污染、水质污染、噪声污染、森林植被面积、公共绿化用地面积等。
5、科学技术因素指标
科研机构及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情况、智力投资、科研经费、科技人员总数及其构成、科技成果数、技术改造项目数、技术引进项目数、技术革新项目数等。
㈢ 严格要求产品质量的意思
产品质量标准是产品生产、检验和评定质量的技术依据。产品质量特性一般以定量表示,例如强度、硬度、化学成分等;对于难以直接定量表示的,如舒适、灵敏、操作方便等,则通过产品和零部件的试验研究,确定若干技术参数,以间接定量反映产品质量特性。对企业来说,为了使生产经营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则从原材料进厂,一直到产品销售等各个环节,都必须有相应标准作保证。它不但包括各种技术标准,而且还包括管理标准以确保各项活动的协调进行。
端正思想
端正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坚决纠正片面追求产值、利润,忽视质量和社会经济效益的倾向。
各部门、各地区要充分认识质量问题是关系到四化建设的成败和企业存亡的问题。产品质量不合格,对内坑害用户,危害人民,对外影响出口,破坏国家信誉,这是与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背道而驰的。讲发展速度,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前提。讲经济效益,必须以质量为基础。提高产品质量,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战略任务。实行经济责任制,必须首先实行质量责任制。大家一定要在深刻领会中央领导同志指示精神的基础上,对照本单位的工作和产品质量状况,查问题,找原因,订措施,真正贯彻“质量第一”的指导思想,把提高质量和增加品种放在突出地位。
层层把好质量关
层层把好质量关,坚决实行“五不准”。
各部门、各地区和所有企业,生产、运输、销售、服务各个环节,都要严格把好质量关,切实做到“五不准”:⑴不合格的产品不准出厂,也不得计算产量、产值;⑵不合格的原材料、零部件不准投料、组装;⑶已公布淘汰的产品不准生产和销售;⑷没有产品质量标准、没有质量检验机构、没有质量检测手段的产品不准生产;⑸不准弄虚作假、以次充好、伪造商标、假冒名牌。如果违背这“五不准”,就坚决追究企业领导人的责任,直至撤销职务和依法惩办。各部门、各地区的各级主管领导干部,都要认真督促、检查“五不准”的执行情况,查出问题,就要严肃处理,并承担一定的责任。
同时,生产企业要做好销售后的服务工作,建立服务网,对不合格的产品实行退换制度。凡已出厂的不合格产品,经工厂修理仍达不到质量标准的,用户有权要求退货或换新,工厂应承担修理和运输费用,否则,用户可以向法院起诉。各地质量管理协会用户委员会和消费者协会要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帮助消费者和用户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开展质量大检查
各部门、各地区要把这一工作当作大事来抓。所有企业都要自觉地认真开展自检,而不是消极等待上面来查。质量大检查要严肃认真,一丝不苟,铁面无私,不耍假把式,防止走过场,务求取得实效。
从2008年第三季度开始,实行国家监督性质的产品抽查制度,国家经委将会同有关部门组织一百个左右质量检测中心和检验所(站),每季度轮流抽查一、二百种重点产品(量大面广的重要生产资料和市场紧俏的消费品,特别是与人民生活密切关连的食品、药品)的质量。抽样方法要科学,样品可以在生产单位抽取,也可以在用户和流通单位抽取,委托检测中心负责抽样,以杜绝弄虚作假。抽查结果,由国家经委每季度发布一次质量通报,并在报刊、电台公布,进行表彰和批评。各部门、各地区也要对本行业、本地区质量问题较多的企业,经常组织监督性质的产品抽查。发现问题就要进行整顿,限期改进。
鉴于当前优质产品评比中的弊病不少,弄虚作假现象时有发生,而且评比方法也有待改进,拟暂停颁发国家金、银奖牌,正在着手修订《优质产品奖励条例》。
加强质量监督机构
加强质量监督机构,形成全国统一的质量监督网。
为了加强对质量监督工作的统一领导,根据中央领导同志关于“加强质量检验机构,严格把关,要集中一批专家做这件事”的指示,决定加强负责全国产品质量监督的组织,并依靠各部门、各地区现有的质量检验、监督力量和检测手段,组织起全国性的质量监督网。
国家经委已制定了以现有检测力量为基础,组建100多个国家级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的规划,已有37个正在实施中,还要进一步加快建设速度。国家将授权这些检测中心承担国家委托的检测任务。
各级质量监督机构和基层企业,应十分重视计量检测手段的建设。责成国家计量局根据提高标准的要求,作出各类企业应配备的必要的计量检测手段的规定,限期配齐,所需费用按规定从企业自有资金中优先安排。
企业的质量检验机构,既承担企业生产全过程的检验任务,又有代表国家质量监督部门对企业的出厂产品质量实行监督的职能。凡是已撤销的要恢复,还没有的要建立。要选派责任心强、作风正派、懂技术、有能力的干部担任领导人,他们的任免应征得上级主管部门的同意。厂长必须首先重视检验工作和质量管理,充分支持检验人员行使监督、检验的职权。任何改革措施都要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而绝对不允许降低产品质量。
严格按标准生产
标准化是质量管理的技术基础。对已有的近7000项国家标准和15000项部颁专业标准,必须严格贯彻执行。中国的标准化工作还存在着标准少、水平低、执行不力的问题,很不适应四化建设的需要。要大力加强标准制订、修订工作。凡是没有国家标准或专业标准的产品,企业应抓紧制订自己的标准,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后执行。没有质量标准的,一律不得进行生产。国家标准局应会同有关部门对企业进行定期检查,监督企业按标准组织生产。
推行生产许可证制度
国务院已决定对重要工业产品实行国家发放生产许可证的制度,并在锅炉压力容器,电度表等少数行业进行试点,已取得了一定效果,要进一步在其他行业推开。符合质量标准的,就发给生产许可证;达不到质量标准的,不发给生产许可证;没有生产许可证,企业不得进行生产。
发证工作进展不快,除了测试工作量大、周期长,各部门没有专职人员等原因以外,主要是认识上不一致,有些地方还没有把这项工作认真抓起来。国家经委将召开专门会议研究推动发证工作的开展。
㈣ 商品质量问题有哪些
商品质量问题可以分为内在质量、外观质量、社会质量和经济质量四个方面。
1. 内在质量指的是商品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固有特性,包括其实用性能、可靠性、寿命、安全性和卫生性等。这些特性构成了商品的实际物质效用,是商品质量的基本要素。
2. 外观质量主要涉及商品的外表形态,如构造、质地、颜色、气味、手感以及表面瑕疵和包装等。这些因素已成为消费者选择商品时的重要考量。
3. 社会质量关注商品满足全社会利益的程度,例如商品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标准,是否对环境造成污染,是否浪费资源等。即使技术先进的商品,如果与社会利益相悖,也难以生存和发展。
4. 经济质量是指消费者希望以合理的价格获得性能优良的商品,并在使用和维护中付出尽可能低的成本,即追求物美价廉的统一。
产品质量还应满足以下标准:
- 真实性:生产者或销售者提供的信息必须是客观事实,不能是虚假或凭空捏造的。
- 准确性:提供的信息不仅要真实,还必须准确无误,符合契约承诺。
- 完整性:提供的信息应在真实、准确的基础上尽可能全面,符合契约承诺。
- 可行性:数据库应方便用户检索,适合用户的具体环境,并提供全面的解决方案和知识挖掘工具。
- 合法性:数据库内容必须合法,不含有违法或侵犯他人权利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