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淮海经济区经济总量
淮海经济区的经济发展情况以国内生产总值(GDP)为衡量指标,在2002年实现了GDP总量7295.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相比上一年增长了11.2%,人均GDP为6060元。在绝对值、增幅和人均值方面,从高到低排列依次为鲁南、苏北、豫东、皖北。其中,实现GDP最大的市为徐州市,达到了794.9亿元;而淮北和莱芜实现的GDP则最小,分别为117.9亿元和141.9亿元,这与它们面积最小、人口最少有关。当年增速最快的城市为济宁,达到了14.0%,而最慢的城市只有4.1%,两者相差近10个百分点,反映出地区发展不均衡。
莱芜人均GDP最高,达到11467元,其他市的人均GDP均未超过万元,最低市的人均GDP仅有2342元。淮海经济区GDP总量占全国的7.1%,增长速度比全国高3.2个百分点,但人均GDP却比全国低1937元。相比之下,长江三角洲地区的GDP总量为19141.6亿元,占全国比重达到18.7%,是淮海经济区的2.6倍,对全国的贡献度也比淮海经济区高11.6个百分点。
长江三角洲地区每个城市的平均GDP为1276亿元,而淮海经济区的平均每个城市仅为365亿元。淮海经济区实力不足,GDP规模小,人均水平低,不仅与发达地区存在巨大差距,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也明显。占全国9.4%的人口,创造了7.1%的GDP,人均GDP仅为全国平均的3/4。这种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均衡和差距,需要淮海经济区在推动经济增长、提高人均水平等方面做出更多努力。
1986年3月成立的淮海经济区,由江苏、山东、河南和安徽四省十四个地、市组成,十五年后的今天已发展到四省的区域简图二十个地级市。包括江苏省的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山东省的济宁、菏泽、临沂、枣庄、日照、泰安、莱芜;河南省的商丘、开封、周口;安徽省的淮北、宿州、阜阳、蚌端口、亳州,共有97个县(市)、51个区。中心城市为徐州,主要城市有徐州、商丘、济宁等。经济区总面积17.8万公里,2000年总人口1.19亿人,约占全国面积的1.8%和总人口的9.3%。
㈡ 淮海经济圈交通运输
淮海经济区的交通系统极为发达,区域内京沪、京九、陇海、新石二纵二横铁路干线形成了“井”字形的交通骨架,京福、京沪、连霍、日东高速公路及国道干线构成的密集运输网络,使得货物运输、人员流动更为便捷。
连云港、日照港两大天然深水良港,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港口条件,能够满足大量货物的装卸、存储及国际运输需求。此外,京杭大运河贯穿整个经济区,提供了内陆水上运输的通道,不仅降低了运输成本,也促进了区域内的水运发展。鲁宁输油管道纵贯南北,确保了能源的稳定供应和高效输送。
航空交通方面,淮海经济区的航空线路基本覆盖,各大城市均有机场,方便旅客出行。这种全方位的交通网络构建,不仅为区域内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使得淮海经济区在物流、人员流动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便捷的交通条件,不仅为淮海经济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也促进了区域内的文化交流、旅游发展。货畅其流、人便其游的优势条件,使得淮海经济区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显着提升。
综上所述,淮海经济区的交通运输系统以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完善的交通网络和高效的运输能力,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在未来的发展中,淮海经济区将依托其强大的交通体系,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经济活力,为区域乃至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于1986年3月成立,由江苏、山东、河南和安徽四省十四个地、市组成,十五年后的今天已发展到四省的区域简图二十个地级市。包括江苏省的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山东省的菏泽、济宁、临沂、枣庄、日照、泰安、莱芜;安徽省的淮北、宿州、阜阳、蚌端口、亳州;河南省的开封、商丘、周口,共有97个县(市)、51个区。中心城市为徐州。经济区总面积17.8万公里,2000年总人口1.19亿人,约占全国面积的1.8%和总人口的9.3%。
㈢ 淮海经济区核心区简介
淮海经济区作为我国东部与中部、南北对接的纽带,位于亚欧大陆桥东部关键区域,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它由苏鲁豫皖四省接壤的20个市组成,具有承东启西、连南融北的战略意义。尽管处于经济洼地,但国务院对淮海经济区的发展给予了高度关注,明确提出加快区域规划编制,其中徐州市提出的加快核心区一体化建设的战略得到了区内各城市的积极响应。
自核心区城市市长会议以来,各成员市积极践行区域合作理念,落实多项文件要求,通过强化对接、有序协调,推动了一体化建设的进程,区域合作体系逐步完善,各项重点工作的实施成效显着,显示出良好的发展趋势。
淮海经济区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深厚,经济发展成果显着。据统计,2004年其国内生产总值已突破万亿元,显示出强大的经济实力。然而,区域间经济发展存在二元结构问题,城市间差距明显,总量规模虽大,但内部不平衡现象突出。与长三角、环渤海等发达区域相比,淮海经济区的发展仍有较大提升空间,需要通过联合协作,优化资源配置,创新合作机制,以实现全面、科学、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面对东部加快、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背景,淮海经济区的战略地位和作用不容忽视。为了推动全国经济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加快淮海经济区崛起不仅是战略导向的需要,也是经济发展紧迫的任务。通过发挥比较优势,凝聚内部力量,淮海经济区有望打破经济洼地,成为我国东部经济发展的有力推动者。
淮海经济区核心区城市包括徐州市、淮北市、宿州市、商丘市、济宁市、枣庄市、宿迁市和连云港市。 2010年5月7日,第一届淮海经济区核心区城市市长会议召开,标志着淮海经济区核心区一体化建设正式启动。率先进入核心区的8个城市,面积和人口约占淮海经济区的37.3%和38.5%。按照核心区一体化的构想,这8个城市将在交通、产业、市场准入和物流、科技创新、金融服务、旅游业、文化产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方面实现一体化,全面提升区域竞争力。力求通过区域间深层次、宽领域的合作,推动淮海经济区发展规划早日上升为国家战略。
㈣ 淮海经济区发展是做什么的
淮海经济区主要是指淮河流域城市,鲁南,苏北,皖北,河南东面。这些城市都是江苏,安徽,山东,河南相对较贫困,发展较落后的地区。仅仅是相对本省而言,对比全国不弱。
徐州铁路建设飞快
火车跑的快,全靠火车头带,这一区域的核心城市就是徐州。徐州自古至今都是重要经济文化政治甚至军事重镇。
作为区域老大,核心城市的徐州有能力,也有责任带动淮海经济区小弟们向前跑。
江苏省直接给徐州一个政策便利,优先发展,可以优先调用资源。一句话只要想要,能给的都会给你。这需要徐州认真发掘和针对性讨论。
(图中徐州是重要枢纽,连云港是出海口)虽然目前国家还没有正式发文支持徐州,但是正在争取中,目前已确定的是徐州将成为铁路和交通枢纽中心建设,支持徐州淮海经济区核心城市建设。
淮海要新成立的徐州大学,这个是工科类大学。未来淮海区域学子们可以直接来这里上学,直接将科研转化为产业,带动和支持家乡发展。
不管怎么说,作为徐州小弟的宿迁是绝对的支持徐州发展的。
徐州影响力越大,对本区域的经济贡献力量也就越大,影响力和辐射力也越大。
安徽这几年一直支持皖北铁路建设,规划了好几条通过苏北的铁路,一直积极支持皖北融入淮海区。河南也是支持商丘等城市向东发展。
未来淮海区域肯定会发展起来的,而且还不弱。很简单因为我们人好,勤奋踏实,努力向前,虽然兄弟们之间会自黑,但是我们不服气,开拓进取这一点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