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自农耕经济有何特点
答:①特点:中国传统的农耕经济最大的特点是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小农经济,这种形容或许概括性太强,其具体特点很多,除了《中国文化概论》这本书里所提及的持续性、多元结构和早熟性等几点之外,我觉得还有封闭性、中庸性、忍耐性、盲目性、互补性、脆弱性和顽强性。
首先说说封闭性,中国传统的农耕经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经营规模小,所生产的产品以满足自身的需要为目的,不需要市场和商品交流。市场作为一个商品交易的场所,瞬息万变,同时在市场中进行交易的人们来自天南海北,本身就是一个良好的信息传播场所,由于人们和市场的联系甚小,对于外界的变化仅仅通过人们的道听途说来感知,因而封闭性是不可避免的。同时,农耕经济以铁犁牛耕为主要方式,精耕细作,人们的大部分时间又被束缚在土地上,跟社会的交往就更少了。综合以上两悔兆差个因素,中国传统的农耕经济的封闭性就不言而喻了。
其次说说中庸性,何谓中庸呢?中庸乃是儒家的一种主张,待人接物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中的态度:中庸之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的中庸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历史上流传至今,离不开你存在的经济基础,那就是中国传统的农耕经济的中庸性。或许中国传统的农耕经济的中庸性不好理解,换个更为简单的词来形容,那就是逆来顺受,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采猜洞取的措施中最多的就是逆来顺受,这也造就了中国传统的农耕经济的另一个特点----忍耐性。这两个的特性可以从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中看出来,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并非像西方社会的工人罢工那样陈现出常态化的态势,而是真正到了活不下去的地步了了才会发动农民起义,同时就算农民起义发动了,参与起义的也仅仅是农民中的很小一部分,而且农民起义的道路也常常走不远就失败了,其原因就在于中国传统的农耕经济的中庸性、忍耐性,农民对于现实太容易满足,只求的个人的最低限度的存活,不求太多的身外之物。
第三说说盲目性,中国传统的农耕经济除了种植粮食作物外也种植一小部分的经济作物,农民对于经济作物品种的选择主要依据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经验,另一方面则是跟风,别人种什么就跟着种什么。传统农民对于自己的经验是再相信不过了,因为那是他们甚至是祖辈们赖以生存之道,就算是不灵验的时候他们也不会去怀疑自己的经验,而是归咎于年月不好,没给老天爷、佛祖烧够高香等等。而对于跟风思想其实是农民无知的一种表现,在他们看来这么多人选择了这个,那这个就应该是正确的选择,就算错了,这么所人一起错,那也不叫做错。其实不管是哪一个方面,都能体现出农民的农事活动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在这种环境中发展出来的中国传统的农耕经济不带有盲目性是不可能的。
第四就说到了互补性,互补性跟多元结构有着些许的共同之处,中华大地的面积广大,自碧皮然条件也千差万别,农业的发展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而中国传统的农耕经济有着巨大的互补性。当某些地区发生一些自然灾害时一方面能够从其他地方调入粮食来赈灾,而另一方面则是吸取它地处理灾害的经验教训,还有则是农作物的栽培和移植,因为某种农作物总是现在某些地方先种植,然后再慢慢移植至自然环境适宜的地区。当然各地在农事经验的交流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互补性。
最后说说脆弱性和顽强性。中国传统的农耕经济建立在小农生产之上,小农的生产工具简单,生产效率地下,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弱小,因而中国传统的农耕经济是建立在好的年成之上,如果年成不好,自然灾害频发,那么中国传统的农耕经济将会崩溃,这就不得不说中国传统的农耕经济的脆弱性。然而在中国历史上的自然灾害并没有少发生,光黄河改道文献有记载的就发生了几十次,然而中国传统的农耕经济却并没有崩溃,相反确实在世界的舞台上熠熠生辉,这应该就是中国传统经济的顽强性的最好体现。
中国传统的农耕经济是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小农经济,同时中华大地的广阔领域造就了显着的地区差异,在这两方面的综合作用下,造就了中国传统的农耕经济持续性、多元结构和早熟性、封闭性、中庸性、忍耐性、盲目性、互补性、脆弱性和顽强性的特点。
②影响: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耕经济的持续性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延续力,传统农业的持续发展保证了中华文明的绵延不断,使其具有极大的承受力、愈合力和凝聚力;二是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包容性,中国文化不仅包容百家学说和不同地区的文化,而且长期吸纳周边少数民族的优秀文明;三是农耕经济的早熟促进中国文化的凝重性和早熟性。
农耕经济的持续性是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显着特点,这种持续性造就了中华文明的绵延不断和中华文明的极大的承受力、愈合力和凝聚力。
中国文化的早期定型是造成中国文化的守旧性的重要原因。
农耕经济的多元成份结构造就了中国文化兼收并蓄的包容性格。
中国农耕经济的既早熟又不成熟,造成了中国文化的早熟性和凝重性格。
㈡ 如何理解小农经济
小农经济概念是以个体为单位,以精耕细作、男耕女织为方式,自给自足为生产目的。
小农经济是自然经济的一种类型,也可以说是自耕农经济,特点:分散性(家庭为单位)、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自足性(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纳税)。
小农经济
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比如封建社会时期的社会经济情况就是小农经济占主导,现在偏远的农村,也都大量存在这种经济现象。
但小农经济并不完全等同于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强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而自然经济主要与商品经济相对。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背景下,而自然经济早在原始社会就产生了。
此外现代的小农经济的概念有所扩展,还包括了小型农场。
㈢ 对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该怎么理解
小农经济的特点是:精耕细作、自给自足、封闭分散、力量脆弱。
小农经济属于自然经济,它的特点一是分散,
二是生产出来的产品都用来自己消费或绝大部分用来自己消费,
而不是进行商品交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㈣ 什么是小农经济意识
小农经济亦称“个体农民经济”。以家庭为单位、生产资料个体所有制为基础,完全或主要依靠自己劳动,满足自身消费为主的小规模农业经济。小农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比如封建社会时期的社会经济情况就是小农经济占主导,现在偏远的农村,也都大量存在这种经济现象。
小农经济是自然经济的一种类型,也可以说是自耕农经济,(春秋战国时期到明中叶以前自耕农经济等同于小农经济,明中叶以后小农经济主要以佃农为主,所以自耕农经济不再等同于小农经济)特点:分散性(家庭为单位)、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自足性(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纳税)。
(4)怎么理解小农经济的主要特点扩展阅读:
主要特点是:
1、 在小块土地上使用落后的手工工具进行分散经营;
2、 生产力水平低,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弱;
3、 经济地位不稳定,在私有制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易于走向贫富两极分化。
小农经济经营规模狭小,生产条件简单,在比较贫瘠的自然条件下也可以存在和再生产;又由于它以家庭为生产和生活单位,容易通过勤劳节俭实现生产和消费的平衡,所以小农经济具有稳固性的一面。但由于经营规模狭小,缺乏积累和储备的能力,经不起风吹浪打。
在遭受严重自然灾害,封建地主阶级的沉重的租赋和徭役、商人和高利贷者的盘剥,以及封建地主的兼并等条件下,又经常出现两极分化。除了少数人因生产条件比较优越、家庭生活负担较轻,或适逢市场有利的情况,可以发财致富外,多数人往往陷于贫困和破产。因之,小农经济又是很不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