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是什么
在经济学中,我们遇到两种关键的效用理论:基数效用论与序数效用论。它们源于消费者对效用评估的不同理解。基数效用论,顾名思义,是以数量级(基数)来衡量效用,侧重于边际效用的概念,通过比较不同商品或服务的额外效用来解析消费者决策。相反,序数效用论则更关注消费者对不同选项的排序,通过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约束线来描绘消费者的偏好,尽管分析手段不同,但其最终目标都是理解消费者行为和满足程度的相对评价。尽管方法各异,这两种理论在揭示消费者选择背后的逻辑上,其核心结论是相似的。
❷ 序数效用论的概念
序数效用论的概念
序数效用论是一种经济学理论,主张个体在做出选择时,不是根据物品的绝对价值来衡量,而是比较不同物品的效用(utility)。这里效用是指满足个体欲望的程度。将效用分成不同的程度,即序数,这也是“序数效用”的名字来源。序数效用论是消费者行为的基础,对于许多重要的经济问题,尤其是消费者决策和福利分析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分析序数效用论的概念。
1. 选择方法
根据序数效用论,表达效用时不能简单地进行数量化,而要比较效用的大小。这种比较可以通过排名来实现。消费者可以选择他的最喜欢的物品,或者把物品按照偏好排序。这种选择方法也是“序数效用”的名称来源。
2. 弱排序
序数效用论认为消费者可以对物品进行弱排序。这表示,如果消费者不能确定两个物品之间的偏好,那么这两个物品就是相等的。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不能明确表示他更喜欢苹果还是梨子,那么他对这两个物品的偏好是相等的。
3. 边际效用递减
序数效用论还主张,每多消费一单位的某个物品,消费者获得的效用会递减。也就是说,消费者在满足基本需求之后,对物品的追求是逐渐降低的。例如,人们可能开心地吃一糖果,但吃第二个糖果的快乐就不会像第一个那么强了。
4. 性格差异
序数效用论引起了许多的批评意见。其中一个批评意见是序数效用论无法解释人们的性格差异。人们对于同样的物品有不同的喜好,并且有些人可能追求的是不同的效用函数,例如对于同样的薯条,有些人关心的是口味,而有些人关心的是卡路里含量。
5. 参照点
序数效用论可以解释个体的选择和消费行为。但是,如果这个人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参照点,那么这个排名和排序就不能被表现。例如,当一个人在超市选购食品时,他可能会发现两个商品价格相同但装量不同,他可能更愿意购买装量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