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状态 > 县域经济规划是什么

县域经济规划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5-01-01 21:30:36

❶ 县域经济发展规划主要包括哪些

县域经济发展规划主要包括如下几个部分:

1、研究县域经济基本理论问题,为县域经济发展扫清障碍

研究探索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重大理论问题,如建立合理的城镇化体系、主导产业对于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县域产业结构调整的研究、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的研究等。

2、编制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为政府引导经济发展提供依据

以现代经济发展理念和系统开发思想为指导,以国内外知名经济学家和县市长作为高端顾问,以中青年咨询师团队位骨干,借鉴国内外县域经济开发成功经验,紧密集合县域经济自身特点,以实操和落地为原则,编制县域经济全面发展规划。

3、县域重点项目孵化,实际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发挥中机咨询产业孵化、资金通道、管理人才丰富等方面的优势,从项目可研、公司设立、资金引入、市场对接到公司成长各个阶段的资金、市场、管理等全方位辅导,促进重点项目孵化壮大。

经济特点

1、县域经济的发展与主导产业关系密切。经济落后的县域缺乏主导产业的带动;大多数经济比较发达的县域,靠资源开发或者初级加工带动经济发展,主导产业严重依赖资源开发,产品附加值不够。

2、县域经济是我国实行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县域经济实现了集约发展和产业升级,则我国新型工业化可全面实现;县域经济是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重要集聚地,对于吸纳新增产业人口具有良好作用。

3、政府对于县域经济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更加明显。由于市场条件不够成熟,县一级政府的招商引资、孵化项目行为对于培育主导产业,进而促进整个县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

❷ 县域治理三起来的内容是什么

1.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体系包括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和县域科学发展评价两个组成部分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体系包括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和县域科学发展评价两个组成部分,两者有所侧重、有所区别、相对独立、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县域经济与县域相关联,量与质相统一,物质与精神相结合,自然与人文相和谐,动力和目标相一致。县域是一个系统,包括县域经济、县域社会、县域文化、县域政治和县域生态等子系统,县域发展要“五位一体”。因此,县域与县域经济的内涵和外延是不同的,县域经济评价和县升神域评价的指标和内容也不同。县域经济评价突出县域经济实力和活力,体现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强调效率;县域评价更多突出县域社会、文化、政治和生态等,体现共同富裕的地区差异性,强调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公平。县域经济评价和县域评价各有侧重点,二者结合起来可以全面评价县域的发展情况。
2.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宗旨体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和“五位一体”的科学发展观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指导思想是“一壮大二升级三提高,科学评价助推科学发展,建设更加富裕绿色幸福县域”。“一壮大二升级三提高”的内容是:“一壮大”是壮大县域经济,“二升级”是打造县域经济升级版和升级县域治理现代化,“三提高”是提高富裕程度、提高绿色指数、提高居民满意度。县域发展要更强、更富、更绿、更幸福。
(1)强调壮大县域经济。县域经济在县域科学发展中具有基础地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隐李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
①县域经济为县域统筹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增强县域科学统筹能力。应该将发展县域经济提高到一个基础性、战略性的高度来认识,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城镇化的工作抓手。没有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
(2)突出打造县域经济升级版。新常态下,县域经济要强调质量和效益,要打造县域经济升级版。
(3)升级县域治理现代灶笑迟化。发挥县委县政府在县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建设法治县域、文明县域、和谐县域。
(4)促进“强县富民”。发展成果要惠及全体人民。促进县域经济强县加快提高居民收入,加快发展公共服务,加快县域社会建设,提高富裕程度。
(5)加快绿色县域建设,促进县域经济强县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6)加快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居民满意度,建设幸福县域。因此,在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中,首先是县域经济评价,县域经济评价是整个评价的基础。全面评价和考察县域经济与县域科学发展情况,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进县域(包含县域经济、县域社会、县域文化、县域政治、县域生态)“五位一体”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采用公开的、基本的、综合的、可比的县域经济数据来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反映客观事实,基本上反映出县域经济竞争力。1.完善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体系在第十五届评价中,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体系进行了完善,突出了县域经济质量和效益,细化了县域企业活力,增加了反映县域经济活力和内生动力的新增企业登记注册数量指标。因此,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体系由总量、均量、速度、质量和活力五个方面指标组成,形似一个拳头,大拇指是县域经济总量,另外四个手指分别是均量、速度、质量和活力,五个手指攥成拳头,形成竞争力。
②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体系见表1。表1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总量人口常住人口
1经济总量地区生产总值
2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
3均量经济均量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4人均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
5居民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7质量县财贡献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地区生产总值
8县域民享居民收入/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9居民收入增长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
10城乡差距城乡居民收入比值
11经济绿色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
12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
13科技进步经费支出/地区生产总值
14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15城镇化城镇化率
16速度经济增长速度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
17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速度
18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
1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
20活力投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
2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率
22消费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23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
24企业企业登记注册数量增长率
2.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体系说明评价体系简洁明了。体现了“大道至简”的思想和评价的基本原则——指标公开、客观、可比,指标规律可以把握或大致可以把握,评价对象的范围有针对性,评价结果有确切导向性,评价工作具有可行性和连续性。全国县域经济差异大、影响因素多,影响规律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把握,因此对县域经济竞争力的评价采用县域经济的基本的核心数据来进行是现实的需要。经济结构指标问题。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中没有经济结构性指标,如非农产业比重、经济密度、进出口额占GDP的比例等。由于县域经济的差异性非常大,这些指标在全国范围内可比性差。如进出口额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值反映的是外贸依存度,处在东部与处在中西部的县表现不一样,相当多的中西部县外贸需求比较小,这些县的资源配置可能在国内就可以完成;再如非农产业比也不能简单统一比较,因为县域经济是特色经济,“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还有些指标(比如经济密度等)对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影响是正相关性或是负相关性需要深入研究。因此,县域经济结构性指标只有在进行分类研究时使用,进行细化研究。评价指标多少的问题。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多不是越多越好,指标多的评价结果不一定正确。原因有:
一是竞争力本身就没有唯一的标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二是在没有把握每个指标对竞争力影响规律以及指标之间的规律的情况下,众多的指标放在一起,得到的竞争力就不确切。评价必须保持连续性。评价指标主要是“现在完成式”的,评价结果反映的是已经形成的竞争力强弱。通过连续几届的评价结果对比,关联起来考察县域经济竞争力的现状和变化趋势。县域经济将进行分类评价。全国县域经济的差异非常大。县域经济应该是特色经济,县域经济发展路径不应只有一个模式,应该百花齐放。县域经济要分类研究、分类评价、分类指导,共同发展。现在已开展县域经济主体功能区研究、县域地理标志产业研究等。县域科学发展评价是对县域“五位一体”科学发展的评价。现阶段,县域科学发展评价可以从县域相对富裕程度、县域相对绿色指数和县域居民满意度三个方面来进行。
1.县域相对富裕程度县域相对富裕程度是以全国平均水平为参照坐标,评价居民收入、基本公共服务、经济发展和财政调控能力等,体现了以人为本、统筹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县域相对富裕程度特点:一是以全国平均水平为参照坐标,利用相对核心的指标;二是以居民收入为主,兼顾基本公共服务;三是以区域经济发展为基础,以财政转移支付为统筹的主要手段。
县域相对富裕程度评价指标体系见表2,指标包括居民收入类指标、公共服务类指标、发展水平类指标、统筹能力类指标。在指标体系中,居民收入类和公共服务类指标构成富裕程度的居民富裕部分,发展水平类和统筹能力类指标构成富裕程度的统筹发展部分。指标体系强调:一是以人为本,全部以人均等均量数据,以全国平均数为基准;二是突出居民富裕,不仅统筹考虑与居民收入相关联的工资、储蓄、消费等因素,还统筹考虑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三是不仅强调居民收入和公共服务,还强调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统筹能力;四是县域经济发展是提高县域富裕程度的物质基础,财政统筹能力是弥补因经济发展不足而引起的富裕程度的差异。县域经济发展和财政统筹体现了市场和政府的两种力量,发挥地方和中央两个层级在提高富裕程度工作中的两个积极性。
表2县域相对富裕程度评价指标体系居民收入类指标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储蓄人均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
3消费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4公共服务类指标医疗千人拥有医生数
5教育百名普通中小学生拥有专任教师数
6发展水平类指标人均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7城镇化城镇化率
8地均值经济密度
9统筹能力类指标收入人均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
10支出人均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
11县域相对富裕程度等级分A+级、A级、A-级、B级等四级,全国相对富裕程度平均为100,各等级规范:A+级:125以上,全国相对富裕县域;A级:125~100,全国中等偏上县域;A-级:100~75,全国中等偏下县域;B级:75以下,全国相对落后县域;其中A级和A-级为全国中等水平县域。
2.县域相对绿色指数中郡研究所已从第十届(2010年)开展了县域相对绿色指数评价。县域相对绿色指数评价旨在推动县域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县域相对绿色指数评价指标包括绿色经济、绿色环境、绿色宜居等方面的指标,见表3。参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生态县、绿化模范县、园林城市、森林城市等工作的理念和有关要求,规范出县域相对绿色指数指标体系和各指标的参照数据,然后综合评价县域相对绿色指数。
表3县域相对绿色指数评价指标体系指标参照数据
绿色经济工业三废处置利用率(%)1001单位GDP能耗(吨标煤/万元)0.842环保投入占当年GDP比例(%)3.53绿色环境县域森林覆盖率(%)山区754丘陵454平原254县域空气质量好于或等于二级标准天数(天/年)3655县域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1006城镇绿化覆盖率(%)457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m)128绿色宜居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1009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10农村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10011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置率(%)10012县域相对绿色指数以100为基准,分A+、A、A-和B级等四个等级,具体规范为:A+级:95以上,相对绿色级县域;A级:85~95,相对浅绿色级县域;A-级:75~85,相对欠绿色级县域;B级:75以下,相对绿色警示级县域。
3.县域居民满意度县域居民满意度是县域发展的主观指标,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幸福县域建设指数的重要部分,可以通过社会调查的方式来完成。县域居民满意度包含居民自我满意度、县域发展满意度和政府服务满意度。居民自我满意度是居民自己和家庭的总体满意度;县域发展满意度是居民对县域发展的总体满意度;政府服务满意度是居民对政府服务的总体满意度。现阶段,政府服务满意度是具有综合性质的满意度,在中国特色的县域发展进程中具有特殊意义。县的发展,县委、政府是关键。政府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加快县域社会建设、提供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建设先进文化方面作用重大。政府能动性是县域居民幸福的重要影响因素。政府无论是大政府,还是小政府;无论是无限政府,还是有限政府;都应该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都应该是居民满意的政府。政府服务满意度是现阶段建设幸福县域的内在要求。群众满意不满意是衡量政府工作的唯一标准。县域居民满意度需要通过社会调查来获得:居民自我满意度,通过对工作、收入、爱情、家庭、健康等满意度调查获得;县域发展满意度,通过对县域发展满意度调查获得,县域发展可以分为经济发展、社会建设、先进文化、政治文明、环境保护等调查事项。政府服务满意度,通过对政府服务态度、政府服务效率、政务公开、政府人员廉洁等满意度调查获得。调查时将满意度划分为很满意、比较满意、一般、不满意、很不满意等五个等级,然后赋值、统计,计算出县域居民满意度。
4.评价工作的简化和细化为了简化工作,对百强县的县域相对富裕程度和县域相对绿色指数不进行逐届评价,只对变化比较大的和新进的百强县进行评价,划分等级。为了细化工作,推动县域经济和县域发展,将细化县域经济质量、县域经济主体功能区、反贫困和特色产业等专题研究。
四、科学评价助推科学发展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历程体现了科学探索精神,不断完善,与时俱进。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工作开始于2000年,其探索历程大致经历了体系建设、体系改进和体系完善等阶段。
1.2000年到2006年,第一届到第六届,体系建设阶段评价形式: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主要工作:进行县域经济基础性研究,发表的文章主要有“正确认识和把握县域经济内涵”、“科学规范县域经济单位”、“壮大县域经济是一个新思维”、“壮大县域经济是一个系统工程”、“壮大县域经济是推动‘市管县’体制改革的新动力”等。主要目的:引导全社会关注县域经济,为全国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一个动态的、相对的参照坐标,营造一个“比学赶帮超”的竞争氛围,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2.2007年到2009年,第七届到第九届,体系改进阶段评价形式: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评价内容:进行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居民收入水平比较(县域相对富裕程度评价的初级形式)+县域发展(生态环境、生产安全、社会治安等)定性评价(县域科学发展评价的初级形式)。主要工作:总结《新时期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范例与新模式》(2008年6月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发行),推出新时期县域经济科学发展三大新模式,即以城乡统筹为内涵的“双流模式”、以区域统筹为内涵的“增城模式”和以提高民生幸福为内涵的“江阴模式”。
3.2010年到2011年,第十届到第十一届,体系初步完善阶段评价形式: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评价内容:进行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县域相对富裕程度评价+县域相对绿色指数评价+县域居民满意度为主要内容的幸福县域建设指数评价。主要工作:提出县域经济走内生性发展道路,编辑出版《建设幸福县域》。
4.2012年开始,第十二届开始,进入体系完善新阶段评价形式: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评价内容:进行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县域科学发展评价;突出县域经济质量,强化县域科学发展约束。评价指导思想:“一壮大二升级三提高,科学评价助推科学发展,建设更加富裕绿色幸福县域”。“一壮大”是壮大县域经济,“二升级”是打造县域经济升级版和升级县域治理现代化,“三提高”是提高富裕程度、提高绿色指数、提高居民满意度。县域发展要更强、更富、更绿、更幸福。评价指导思想体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和“五位一体”的科学发展观。主要工作:县域经济主体功能区研究;打造县域经济升级版实证分析;企业活力和政府简政放权分析;特色产业中地理标志专题调研等等。编辑出版《打造县域经济升级版》。推动县域统筹发展和统筹县域发展,统筹推动县域经济和县域科学发展。县域经济和县域科学发展无止境。科学评价助推科学发展。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第一条为了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在规划区内进行建设活动,必须遵守本法。
本法所称城乡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本法所称规划区,是指城市、镇和村庄的建成区以及因城乡建设和发展需要,必须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规划区的具体范围由有关人民政府在组织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中,根据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划定。
第三条城市和镇应当依照本法制定城市规划和镇规划。城市、镇规划区内的建设活动应当符合规划要求。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按照因地制宜、切实可行的原则,确定应当制定乡规划、村庄规划的区域。在确定区域内的乡、村庄,应当依照本法制定规划,规划区内的乡、村庄建设应当符合规划要求。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鼓励、指导前款规定以外的区域的乡、村庄制定和实施乡规划、村庄规划。

❸ 县域经济的相关政策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对策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未来20年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最大的难点和重点在于占国土面积93%、人口85%强的县域。因而,十六大第一次鲜明提出了要“壮大县域经济”。 要富裕农民,就必须减少农民,而减少农民的最重要途径就是农村工业化,工业化水平低是绝大部分县域经济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将县域经济与农业划等号。县域经济不仅是农业经济,而且涉及经济领域的各个产业,仅仅依靠农业发展不可能克服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土地与人口之间的尖锐矛盾及县级财政困难、农民增收迟缓、农村发展严重滞后等各种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必须依靠工业的迅速发展来解决。立足我市县域现状,着眼长远发展,我们认为,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不仅是增强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现实选择。
(一)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引领县域工业的发展
实践已证明,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富民强县的有效途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健康发展必须依赖于龙头企业的带动。县域发展工业的资源禀赋决定了工业发展的首要途径是与农业结合、与农民结合,才能充分体现资源优势,实现个性特色,才能依托比较优势成为市场竞争的赢家。2013年,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达1.3万个,其中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企业仅25户,占总数的0.2%。规模偏小、生产集中度不高、示范带动力不强,是我市产业化龙头企业存在的突出问题,但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尚存在着做大做强的巨大潜力。
1、加大对产业化优势龙头企业的重组整合,形成一批竞争力更强,带动力更大的龙头企业集团。一是着力打造宝鸡乳业“航空母舰”。据专家预测,从2013年全国900多万吨产量看,今后乳制品还有400多万吨的发展空间。从优势企业规模较强的范例看,短短几年就跃居全国乳制品第二位的伊利集团,1997年新上17条国际最先进的液态奶生产线,一举成为亚洲最大的液态奶生产基地,仅液态奶年产量就突破25万吨,2002年产量将近翻了一番,带动了周围4万多牧民致富;我省的银桥乳业集团带动了周边十多个县区,三十多个乡镇的1万多户农民致富,2001年投巨资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这些成功企业的发展历程足见乳业未来发展的巨大市场潜力。乳业作为我市畜牧大市建设的支柱产业,也正保持着较好的发展势头,拥有乳制品加工企业12户,占到全省的1/3,其中“和氏”、“惠民”、“关山”、“得力康”、“飞天”等已成为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存在的问题是: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不具备进军大市场的能力,在本地小市场中则争原料、抢市场,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才力。这种局面不彻底扭转,既不利于乳品加工企业的长远发展,也不利于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及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具体操作上,一方面瞄准液态奶的巨大市场,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新上高标准的液态奶生产线,占据本地市场,并逐步向外扩张;另一方面,通过资产运作,使现有乳制品企业成为紧密型企业集团。在产品上,各个公司根据自身优势,主攻一两个拳头产品;在品牌上,共打目前市场占有率最高的品牌;在管理上,采取相同的操作规程和认证体系;在对外宣传上,由集团公司统一负责,使我市乳制品企业的产品优势和规模优势得到最大限度发挥。二是重组以粮食产销一体化为基础的食品加工业。我市东五县已形成了用于方便面生产的硬粒专用小麦基地,有多个方便面生产企业,并在西北乃至全国有一定优势。可以“熊毅武”、“世联面粉”为龙头,整合华丰,华祥、建忠等企业,利用规模优势,增强竞争力。三是以“恒兴”为龙头,整合华美、海洋等果品加工和果汁生产企业,使其成为带动我市果业发展的“巨舰”。
2、立足优势和特色,大力发展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密切相关的深加工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我市的秦椒、蔬菜、畜产品、干杂果、中药材等优势产品和特色产业在结构调整中已初具规模,进一步发展的潜力很大,而与之相关的有影响、有实力的深加工龙头企业却很少。在抓好生产基地建设的同时,积极发展以优势农产品的深加工为主的企业势在必行。例如我市以布尔羊、秦川肉牛为代表的肉类畜牧业已初具规模,进一步发展必须依托深加工企业的带动。因此,我市应从项目储备、媒体宣传、招商引资、联合开发等各个方面加强工作,尽快兴办一批高起点、高标准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使之成为我市工业发展的新亮点和带动农村经济增长、农民增收的排头兵。
(二)以工业园区建设为重点,实现县域工业新突破
工业园区是工业化和城镇化的结合点,是县域扩大开放的重要载体和承接项目的最佳平台。加快园区建设,实现产业的集中连片,既能提高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充分发挥各类生产要素的聚集效应,又利于污染的集中治理,从而大大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因此,壮大县域工业,工业园区建设是重中之重。
首先,要进一步完善现有工业园区基础设施条件,不断壮大经济实力。我市县域已有的五个工业园区,其经济基础、产业基础、基础设施都相对较好,但客观地看,基础设施条件还有待进一步改善,缺乏大项目、大产业支撑,还必须进一步加快发展步伐,提高水平。一要着力改善园区的硬环境。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先期投入总量大、周期长、见效慢、资金筹措困难,这是制约园区建设的“瓶颈”之一,可先由市、县财政负担一部分,动员有关部门支持一部分,入园企业出资一部分,通过置换土地等方式来筹集,尽快实现园区硬环境的优化。二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招商引资是县域工业园区生存发展的关键所在,要立足县域比较优势,精心筛选成功率高,辐射带动作用大的项目,积极开展诸如旅游节、文化节等形式多样、灵活机动的招商活动,广泛参加各种形式的招商洽谈会、博览会。三要采取优惠的政策措施,吸引、引导民营企业、乡镇企业进入园区发展。一个园区如果没有产业的支撑,充其量也只是个形象工程,有产业无特色,也就丧失了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园区建设一方面要立足务实,防止园区成为空壳,另一方面在产业项目选择上,要在个性特征上做文章。
其次,在基础较好的县城和中心镇新建一批工业园。我市现有的五个县域工业园分布于东五县,五个山区县还未形成明显的工业园。在山区条件较好的重点镇,按照“成熟一片,开发一片;建成一片,收益一片”的方针,再新建一批工业园。使之成为带动山区工业发展的加速器。新建工业园要科学地做好发展规划,在规划制定上要体现实事求是原则、突出重点原则、明确目标原则和可持续发展原则,要突出当地资源优势,突出项目的载体作用两个特点。政府各级部门要从征地、税收等各项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积极协调和解决好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使园区建设尽快成规模、见效益。
(三)重振乡镇工业雄风,壮大县域工业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乡镇工业的迅速崛起,极大地推动了整个国民经济,尤其是县域经济的长足发展。在县域工业中,乡镇工业的支柱地位是毋庸置疑的。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乡镇工业当年高增长时期的市场环境、机制优势已不复存在,乡镇企业这一中国农民在实践中的伟大创造在近几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突出表现在:增长速度明显趋缓、经济效益下降、吸纳劳动力能力减弱等。因此,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使乡镇企业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实现二次创业,是振兴县域工业的关键所在。
1、以产权制度为核心,不断深化乡镇企业改革。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现生产过剩,乡镇企业的低起点、小规模、高污染,技术落后、产权不明晰等弊端日益凸显,必然导致乡企发展步入低谷。从深层分析,则是受制于乡镇企业组织结构和产权制度改革的滞后,使乡镇企业在发展中的“国企病”充分暴露出来,主要表现为政企不分、产权不清和家族式管理等,使企业难以真正成为市场的主体。因此,必须以产权制度为核心,采用股份制、合作制、民营化等多种形式,加大改革、改制力度,使乡镇企业尽快成为产权清晰、管理科学、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
2、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推进乡镇企业的资产重组。小、弱、散,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市场占有率低是2005年乡镇企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乡镇企业要想重振雄风,谋求更大发展,必须在资产重组上下功夫。小型企业要按照产品链,积极向大型企业靠扰,同行业之间也要从提高规模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战略高度出发,广泛开展以资本为纽带的联合与协作。食品、造纸、建材等都是我市乡镇企业中的优势产业,通过资产重组,做大做强的潜力巨大。因此,要放眼国内和国际市场大分工,敢于联合起来“走西口”。
3、加大技改投入,努力调整结构,促进企业升级换代。乡镇企业普遍从“模仿”起家,没有核心技术,加之装备落后,产品档次低、科技含量不高,缺乏核心竞争力。因此,必须加大科技投入,积极推进二次创业,打造核心竞争力,才能重振乡镇企业雄风。具体应做好以下几点:一是从自己企业的市场定位出发,立足实际,分析市场、研究市场、细分市场,选准消费群体,找准切入点,以此为目标,努力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二是要加大技改投入力度,一方面加强研发,尽快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另一方面要提升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彻底改变作坊式生产的现状,进而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增强市场竞争力。三是注重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人才是科技的载体,是竞争中取胜的关键。乡镇企业要高度重视高科技人才在企业中的作用,把引进与培养相结合、为我所用与为我所有相结合。同时要做好对员工的终身培训,锻造学习型组织,不断提升企业整体素质,使我市乡企能驾驭不断变化的市场和经济环境,真正成为立于不败之地的市场竞争主体。 农民增收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最有效的解决途径就是减少农民。如果大多数农民永远停留在土地上,农业效益就难有大幅度增长,农民收入水平就永远难有大的跨越。因此,减少依靠土地的农民数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转移农民的另一重要途径在于城镇化。城镇化水平越高,土地基础设施利用率就越高,使用边际成本就越低,资源的利用率就越充分,经济主体间的交流就越多,产业间自然会形成相互衔接的链条,人流、物流、信息流、产业链的互动性可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就会出现以农兴城、以城促农、城乡联动,农民不仅进得来、留得住,而且可以将城镇的文化、科技、信息向农村扩散,更好地发挥“辐射源”的作用。我市与全国的城镇化水平尚有一定差距,与发达地区比差距更大,振兴县域经济,就必须做好城镇化这篇大文章。2012年这种撤乡建镇,遍地开花的理想化、一刀切做法,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只能浪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必须以中心城镇建设为重点,实行优势城镇率先崛起,达到产业、人口、资本、资源等要素的快速聚集,实现规模经营,从而使城镇化成为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1、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小城镇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的选择,是推进城镇化的重要途径。从转移农村人口目标看,大中城市生活成本和就业成本远远高于小城镇,农民外出打工的收入很难支撑在各类城市的定居生活,而且城市国有企业下岗职工面临的困境、社会保障支付的压力以及现有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水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进城定居的“门槛”。而小城镇与农村的天然联系和较低的进入成本,使其成为离开土地农民的理想去处,从这一点来讲,其作用是大中城市无法替代的。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小城镇将在活跃县域经济、推动城镇化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到2002年,我市经撤乡并镇后建制镇的数量已达到96个,但小城镇功能的发挥还远远不够。加快小城镇建设,一是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进行户籍改革,加快住房、就业、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使农民进得来、留得住。二是小城镇建设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对小城镇的规模、功能做好科学规划和定位,重点抓好十个县城和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中心镇,使之尽快完善功能,聚集人口,发挥农村地域性经济、文化中心的作用。三是要努力改善小城镇基础设施条件,为人口聚集、产业聚集打好基础。四是在山区县要把扶贫攻坚、移民搬迁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在满足就业的前提下,使部分农民一步进城。
2、依托大城市建设,完善城市体系
伴随大城市建设,岐山、凤翔撤县设市和“一区七园”建设步伐的加快,我市的城市化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小城市要抓住机遇,主动承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发展“拾遗经济”、“补缺经济”和“城郊经济”,大力引进大城市建设过程中转移或外溢的产业和企业,积极开展与大城市大企业的生产合作,为其提供初级产品和零配件,实行配套协作生产,“借船出海”,不断壮大经济实力,扩大城市规模,尽快成长为中等城市,形成大、中、小城市的合理布局与小城镇蓬勃发展的城市体系。
3、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化进程
城镇化的推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镇本身能否为进城农民提供广泛的就业机会。在未来发展中,第三产业将是吸纳劳动力的主渠道,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就成为推进城镇化的主要举措之一。我市县域经济中第三产业占GDP的比例仅为21.8%,低于全市平均水平10多个百分点,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就更大,说明县域第三产业发展的空间还相当广阔。各县县城及中心镇,要从自身优势出发,积极发展服务于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各种服务业,特别要重视发展农副产品流通业。
农产品流通是连接农产品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和纽带,属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吸纳劳动力强,对技术和资本要求相对较低,与“三农”联接紧密等特点,同时在县域第三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市县域的辣椒、畜产品、蔬菜、瓜果、中药材等优势产品、特色产业要打开国内外市场,也必须依赖流通业的发展。各县要根据本地实际,依托特色农业和特色资源开发,因地制宜、统筹规划,搞好产前信息、产中科技和产后销售服务,加快农产品区域化、专业化、集约化经营步伐,重点建立和完善农产品流通服务体系。(1)培育几个区域性的综合批发市场,或有特色的专业批发市场。(2)扩建、改造现有批发市场,不断完善其综合服务功能和管理的现代化程度。(3)营造品牌,培育优质名牌农产品,引导农民改变观念,争创名牌,以此开拓市场,扩大市场占有率,提高农产品知名度。同时要重视应用好现代信息技术,一方面通过各种媒体大力宣传我市各县的特色产业、优势产业,促进农产品跨区域的流通,抢占国内外市场;另一方面通过网络技术,为农户把握市场信息,提供优质服务。 21世纪以来,虽然农民来自农业的收入在逐年下降,但农业仍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中国农产品已出现市场饱和,进一步增加产量,市场已难以消化,加之入世后农产品的价格已普遍高于国际市场。因此,简单地依靠增产、提价已难以实现农民增收。依靠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出路仍在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近几年来,我市的农业结构调整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区域特色仍不明显,优势产业还不成熟。要进一步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使农业这一县域经济的基础产业得以焕发生机。
1、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要以优质、高效、绿色环保为前提,突出区位比较优势,紧紧围绕具有我市特色的辣椒、苹果、弥猴桃、干杂果、蔬菜、中药材等拳头产品,扩大规模,连片开发,专业化种植,优化农产品的区域结构,形成山、川、塬特色鲜明,主业突出,比较优势明显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
2、大力发展畜牧业。我市畜牧大市建设的实践证明,畜牧业是农业经济中发展最快、潜力巨大的产业,要在已有基础上,做大规模,提高水平。北部山区要结合退耕还林、还草,主攻畜牧业,进行无粮村、无粮镇试点;川、塬粮食主产区,要进一步调整粮经饲比例,提倡在高效农田种植优质饲草,大力发展以高产奶牛为主的舍饲养殖,培育养殖大户,以点带面,推动畜牧业的大发展。
3、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结构调整。我市县域内有五个省级星火密集区,32个农科专家大院,又毗邻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这是一笔宝贵的科技资源,要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综合集成管理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通过示范引导,不断扩大先进适用农业技术的推广和运用,使我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始终处于以科技为先导的基础上。 县域经济发展滞后,最根本的一条就是科技和教育的差距,振兴县域经济必须着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在广泛引进各类高科技人才,不断充实县域科技队伍实力的同时,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构建新型高效的农业科技引进示范推广体系。一要应用现代技术手段建立健全方便、快捷、通畅、高效的农业科技推广与教育培训信息体系。要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广泛采集、加工国内外最新适用科技信息,研制开发新特优农林牧种子数据库,运用科技成果数据库,农林专家咨询系统等多媒体产品,将农村、农业、农民急需的科学技术及时有效地传播到位,使科教与“三农”之间实现双向直通,良性互动。二要建立不同特色的科技示范体系。要依托专家大院,建立一批科技示范户、示范村、示范乡,形成层层有示范,处处有典型的格局。同时要加强乡村专业技术协会建设,充分发挥其在农业技术推广示范方面的带头作用。三要引进推广先进成熟的适用技术,要围绕农业结构调整,重点引进推广农林牧新优品种、规模化设施养殖、农林畜产品加工增值。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等与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密切相关的新技术。
2、构建不断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农村教育培训体系。要在巩固“普九”教育成果,搞好农村教育和农村中小学技术渗透教育的基础上,逐步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扩大职业中学招生,大力发展农村广播电视教育,加快培养一批新型农民。围绕结构调整和区域主导产业发展,加快实施“绿色证书”工程,加大对农村专业户、示范户以及中青年劳动力的科教知识与实用技术的培训力度。总之,要在不断强化农村基础教育的同时,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培训形式,培养农村急需的实用技术推广人才,普遍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吸纳新技术的能力。
3、大力推进农科教结合。农科教结合是实施“科教兴县”、“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教育为农村和农业现代化建设服务的主要途径。农业、科技、教育部门要在各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密切配合,充分利用现有人力、物力和财力,以项目为中心,以乡镇为重点,以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和人才培训、科教推广体系为手段,统筹制定计划、安排项目、筹措资金、培训人才,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通力合作、分工负责的运行机制,提高科教兴农的整体效益。 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更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必须通过改革为发展增添动力,通过政府职能的转变为发展注入活力。
一要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尊重农户的市场主体地位,认真贯彻落实《土地承包法》,引导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继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利益。二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增强县级政府统筹的能力,把职能从用行政手段指挥和管理经济转变到用市场手段服务和调控经济上来,转变到营造经济发展的环境上来。三要加快农村金融特别是信用社的改革。一方面农村资金大量外流,另一方面,农村经济和县域经济发展所急需的资金无法得到满足。许多县级金融机构面临很大的信贷风险,信贷资产流动性差,无法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必须改善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环境,加快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步伐,同时建立县级中小企业担保机制,形成新的投融资体制。
互联网发展
互联网发展 :县域经济论坛 县乡干部大本营县域经济是县域频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县域频道是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隆重推出的一个品牌频道,频道主旨是借助中国产业信息网已经形成的品牌优势,以互联网为平台,为中国地方产业经济发展服务。县域频道以宣传报道县域经济发展为关注点,宣传党的政策方针,报道县域经济发展的成绩,讴歌小康社会建设成就,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政策分析及资讯传播。
县域频道具有雄厚的新闻资源、良好的政府资源、扎实的技术资源,同时作为国家级网络新闻媒体,具有客观真实性、媒体公信力和社会影响力。县域频道所开办的栏目有今日要闻、图片新闻、热点视频、政策法规、记者调查、纪实专访、聚焦三农、县域论坛、工业园区、乡镇经济、企业风采、魅力城乡、县域旅游、名优产品、招商引资等,一网打开,有关县域发展的各种信息应有尽有。
县域频道拥有强大的编辑和记者队伍,既有在各大新闻媒体工作多年的老记者和老编辑,也有刚走上新闻工作岗位的大学生。同时县域频道还和各地宣传部门广泛合作,扩大和增加县域频道的新闻和信息来源。此外,县域频道拥有灯光系统和音响设备一流的演播厅,演播厅内可容纳50人,精致大气,具备先进的无线宽带上网设施,适合各种类型网上直播。
县域频道在审批后进行了为期数月的试运营,在试运营阶段成功地完成了改版。在中国报协和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县域频道定于十月正式启动开通。扬帆起航正当时,县域频道将在对中国地方产业经济的报道上一领风骚。
2013年比较专业的论坛有:县域经济论坛 县乡干部大本营

❹ 县域是什么意思

县级行政区。

即行政地位与县相同的行政区,包括市辖区、县级市、县、自治县、旗、自治旗、特区、林区,为三级行政区,由地级行政区、直辖市管辖或由省级行政区(仅限于省、自治区)直接管辖。

按照三级行政区划体系区分,县级行政区属于第二级行政区,为直辖市(国家一级行政区)的行政分区;按照四级行政区划体系,县级行政区属于第三级行政区,为地级行政区的行政分区。



县域经济的特点

1、县域经济具有一个特定的地理空间,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区域界线明确。

2、县域经济有一个县级政权作为市场调控主体,有一个县级财政,因此,县域经济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并有一定的能动性。温家宝同志指出“农村的发展,县委、政府是关键。”。

3、县域经济具有地域特色,这种地域特色与其地理区位、历史人文、特定资源相关联。

4、5.县域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县域经济不是封闭的“诸侯经济”,具有开放性。县域经济虽然是在县级行政区划上形成的,但它又不同于县级行政区划,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县域经济要突破县级行政区划的约束,在更大的区域内进行资源配置,获取竞争优势。县域经济还要接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指导。

5、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县域经济是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县域经济活动涉及到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环节,一、二、三产业各部门。但是,县域经济又不同于国民经济,县域经济不能“小而全”,要 “宜农则农”、“宜工则工” 、“宜商则商” “宜游则(旅)游”,注重发挥比较优势,突出重点产业。

6、县域经济是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是县域经济的发展主题和方向。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的切入点,是全面推进小康建设的重要任务。

❺ 如何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一)坚持绿色发展
部分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快速,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亮点。相对于大城市,县域具有生态文明建设的优势,贯穿生态绿色、集约发展的理念,促进工业生态化转型成为这部分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突出特色发展
就具有地域特色和资源优势明显的县域而言,其经济发展应该依托本地优势资源,找准定位,突出特色。以低污染、高就业、高附加值、产业集群化、本地资源优化作为这部分县域产业选择发展的标准,优先发展农业、旅游休闲度假、文化产业、本地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形成特色经济。
(三)实现“产城一体化”发展
随着大城市空间载体不断饱和与生产要素成本上涨,大城市周边区县因区位和生产成本优势,成为分担大城市功能和承接产业转移的首选地。这部分县域的发展需要通过与大城市主城区进行统一规划,功能上统筹分配,实现“产”与“城”融合,形成合理分布、功能互补的发展格局。

❻ 如何破解资金瓶颈,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县域经济是指在县域范围内以城镇为中心、以农村为基础和各种经济成分有机构成的一种区域性经济。它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部分,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结合部,是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连接点。春秋战国时期以来,县一直是我国行政区划的基本单位。几千年以来,县域范围内的经济、社会、文化交融发展,逐渐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地域实体,县域经济已是国民经济运行和发展的重要基础。“郡县治、天下安”,治理县政历来就是安邦定国的根本之策。党的十六大非常明确地提出要“壮大县域经济”,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又进一步强调“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这充分表明了党中央对发展县域经济的高度重视。可以说,县域经济已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时机。本文在结合剖析谷城县域经济发展瓶颈制约因素的基础上,对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作了一些思考。
一、突破思想瓶颈制约,推进观念创新,消除县域经济发展阻力
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县域绝大多数干部群众开始跳出传统的思维模式,敢于破旧立新,转变思想观念,但也有部分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一是“旧”,稳重有余,开拓不足,保守有余,思进不足,因循守旧,创新不足。二是“怕”,招商引资怕肥水外流,企业破产怕资产流失,租赁买断怕别人发财。三是“慢”,对政策理解慢,对机遇认识慢,推动发展动作慢。四是“闭”,思想不开放,眼界不开阔,满足于小打小闹,不敢大干快上。五是“懒”,不是奋发进取,而是坐等观望,不是实干巧干,而是苦熬苦等。有的干部水平低,懂传统习惯的多,懂现代方式的少,懂自然现象的多,懂经济规律的少;懂生产环节的多,懂市场营销的少;懂行政管理的多,懂资本运营的少。有的对改革开放不仅不支持,反而妄加评说,把结构调整说成是“瞎折腾”,把企业改制说成是“败家子”,把城市塑性说成是“图名声”,把招商引资说成是“大派送”。这些思想倾向与时代发展所需的创新思维格格不入,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发展。解放思想,黄金万两;观念守旧,路子难走。推动县域经济新一轮发展,要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是要树立新的发展观。牢固树立县域经济以民营为主,走工业化、产业化、城镇化发展道路的理念,确立工业化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以工业化带动产业化,以民营化、城镇化促进工业化。自觉把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工业经济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第一要务,真正做到在思想上锁定工业,在精力上聚焦工业,在责任上牵挂工业,形成谈发展必讲工业化、干事业必抓工业的浓厚氛围。二是要树立新的条件观。优势与劣势是相对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优势如果不大力张扬,最终会变成劣势;劣势如果正确引导,可能转化为优势。只要善抓机遇,趋利避害,锐意进取,任何条件都能大有作为。三是要树立新的资源观。资源是有限的,不可替代的,在知识经济时代,县域经济发展既要靠自然资源,更要依赖科技、人才、管理等要素资源。四是要树立新的市场观。坚持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同时开放,资金、技术、项目全面引进。五是要树立新的方法观。着力实现“四个转变”:(1)由习惯样样抓顾全大局向重点抓活全局转变,变事无巨细、面面俱到为集中精力抓大事、重点突破活全局。(2)由习惯抓生产向抓市场转变,坚持以销定产、以质定价,用市场需求来指导生产,用市场规则来强化管理。(3)由习惯行政命令向示范服务转变,大力兴办示范服务项目,干给群众看,领着群众干。(4)由习惯安排部署向狠抓落实转变,整顿会风,倡导求真务实;力戒漂浮风,倡导实说实干;制止推萎风,倡导各负其责,扑下身子抓落实,真抓实干求发展。
二、突破结构瓶颈制约,推进产业创新,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实力
县域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过程。目前,县域经济无论是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还是产权结构、企业组织结构,都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作为地处鄂西北山区的谷城县近年来通过大力兴办工业和发展特色农业,县域经济结构有了较大的改善,但目前经济结构仍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在工业上,谷城产品真正在省内、国同人市场上堪称名牌的只有前轴、骆驼蓄电池、棉纱等产品,而且产品结构方面,存在“五多五少”的问题,即:传统产品多,新型产品少;劳动密集型产品多,科技含量高的产品少;大路产品多,名牌产品少;内销产品多,出口产品少;配套产品多、终端产品少的弊端。产品档次不高,附加值和市场份额有限,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业体系尚未形成。各区域间产品趋同现象严重,面大线广、小而全问题没有根本解决,且多数企业关联度低,难以形成协作能力,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的整体竞争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农业上,虽然结构调整取得了显着的成效,但依然是初步的、阶段性的。 结构不优,传统种植、养殖仍然是主导产业,农业产业化经营对相关产业的带动能力不够强,农业资源优势没有真正转化为经济优势、产业优势、市场优势。具体表现为农产品大路货多,优质品少,农业名牌更少;农业科技水平低;区域性结构雷同,地区比较优势未能充分发挥。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虽然花了很大气力,但对县域经济拉动力尚不明显。相当一部分个体私营经济仍满足于“小商小贩”,缺乏办大项目、建在企业的气魄。为此,今后一个时期,大力实施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仍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线。各地地理位置、资源状况、经济基础等方面差别很大,县域经济从本质上讲就是要发展特色经济,有特色才有影响力、竞争力、生命力,县域经济只有走特色之路,才能在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因此,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发挥比较优势,讲求专业分工,在与国际、国内市场对接中寻找自己的最佳位置,变大而全为大而专,变小而全为小而精。具体到谷城来讲,工业上,要按照“近期抓市场,中期抓开发,长期抓人才”的总体思路,千方百计把现有的优势产业做强做大。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坚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相结合,重点培植汽车配件、纺织服装、水力发电、化工建材四大县域特色工业板块,进一步扶持带动力强的行业龙头企业,同步发展民营性质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促进工业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农业上,要坚持不懈地以工业理念抓农业,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坚持特色化、市场化、产业化取向,进一步壮大茶叶、花椒、蔬菜、制种等特色产业的规模;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培育知名农业品牌,推进农产品标准化、无公害化生产,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改善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促进传统三产和新兴三产的协调发展。根据谷城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第三产业发展的现状,第三产业的发展重点应在巩固和提高商贸流通业、交通运输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等传统三产的基础上,培育第三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着力发展旅游业、社区服务业、信息服务业、文化、社会保障等新兴产业。尤其要突破性地发展旅游业,要加强规划意识、加强行业管理,改善服务质量;要提高组织水平,扩大对外宣传的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境外游客和周边地游客,着力提高旅游接待人次;要在开发新景点、上大项目等方面做文章。打响生态旅游品牌,加快旅游资源开发,建成全省旅游经济强县。
三、突破资金瓶颈制约,推进机制创新,注入县域经济发展动力
近几年来,受政策调整等因素影响,县域经济的投入来源越来越少,特别是作为投入拉动型的欠发达地区靠积累自身很弱,靠贷款银行相继撤走,靠扶持可争资金有限,靠融资招商成本较高。受政策调控因素的影响。近年来,国家政策广开财路减少了对县域经济的扶持,弱化了县级政府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调控能力。从金融政策看,金融体制改革后,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力度明显削弱。金融对县域经济发展支持的力度越来越少,国有商业银行采取“垒大放小”的经营战略,对县域的信贷总幅减少,对农户的小额信贷难以支持县域产业化、规模化的经营,占县域经济主体地位的中小企业贷款十分困难,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的改制撤并了不少县及县以下的分支机构,贷款权限上收,把从县域内吸收的大量存款转到大中城市,发展县域经济所需的资金无法满足。最需要投入的县域经济发展反而缺乏强有力的信贷支持,该上的项目上不了,该搞的建设搞不成,企业在积累流动中自生自灭,不用说扩大再生产,就是现状也难以为继,有的甚至呈萎缩趋势,严重影响到县域经济的发展。从财政政策看,随着新的财税体制的实施,地方可用财力越来越少,加上取消财政周转金政策,财政主要用于保吃饭、保稳定,没有任何资金可用于培植发展后劲,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能力日见衰弱。由于县域经济一方面“造血”功能不全,另一方面“输血”能力不足,发展后劲不足、经济增长乏力的趋势越来越明显。1994年实行分税制的财政体制改革以后,留给地方都是零星的、征收难度大的税种,县级财政征收困难。再加上刚性支出逐年增长,陷入入不敷出的境地。尤其是现行的县级机构强调上下对口,机构人员过于臃肿,财政供养压力大。所以,绝大多数县级财政职能是“吃饭财政”,有的甚至是“半饥饿财政”。2004年,谷城全地域财政收入2.3亿元,县级一般预算收入仅9279.5万元,而财政供养人员是17518人,财政捉襟见肘可见一斑。为此,我们认为,一方面,中央、省、市要加大扶持力度。扩大县(市)经济管理权限。加大财税支持力度。按照“多予、少取、让利、放活”的要求,调整和完善财政体制,按照分税分享、向县(市)倾斜的原则,设立县域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引导和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中央和省里应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同时对财政收入增长快、贡献大的经济强县(市),中央、省应给予一定奖励。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各类金融机构都要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努力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县(市)金融机构吸收存款,要有一定比例支持当地经济发展。加快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对信用担保公司按规定实行税费减免政策,适度扩大信贷担保倍数;建立适应县(市)中小企业特点的信用评级和授信制度;支持县(市)的优势企业、支柱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等进行规范的股份制改造,培育上市公司后备资源,鼓励龙头企业通过中小企业板市场或境外资本市场上市。另一方面,县级自身要克服等、靠、要的思想,通过市场的办法、运用市场的手段来破解资金投入难题。一是要着力发展项目经济引来投资。要认真分析研究国家的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精心选好项目,积极争取国家的支持;同时,要充分发挥区位、资源、产业优势,着力盘活县内人力、物力、智力资源,扩大开放领域,拓宽招商渠道,致力于以大招商促进大投入,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全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以项目建设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二是加快发展城镇经济聚集投资。要打破城乡分割的格局,统筹城乡发展是关键。突出发展重点,不断提升县城综合功能。坚持城镇建设与工业园区建设相结合,引导、鼓励各类企业、资金、人才和技术向县城集中,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有序流动和集聚,加快城镇化进程。同时加快中心镇发展,逐步形成以县城为龙头、中心镇为重点的城镇体系。结合城镇建设,规范工业园区建设、管理和服务,发挥工业园区产业集群、要素集聚、资源集约、人才集中的“洼地”效应。 三是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增加投资。要解决县域经济发展创业资源不足、竞争力不足的问题,必须全方位发展民营经济。要本着开放、放胆、放量、放活的原则,坚决破除一切影响民营经济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束缚,为民营经济快速成长创造一个更加宽松的环境。一方面通过国有、集体企业的改革,完成产权置换,发展壮大一批民营企业;另一方面通过对内对外招商引资壮大一批民营企业,从而使民营经济真正成为县域经济的主体。要通过激活民间投资,启动全县大量储蓄存款和民间资金进入民营经济领域,逐步形成以社会资金为主体的多元化投资体系。四是大力发展“回乡经济”吸回投资。发展“回乡经济”就是聚集民资,依靠民力,发挥民智,实现民富的系统工程。要通过优惠的政策、优质的服务、优越的环境吸引在外从事私营物业管理、商品营销、企业生产和科技开发人员带资金、带技术、带人才回乡置产兴业。
四、突破体制瓶颈制约,推进制度创新,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制度创新能大大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20世纪80年代初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创新,极大地解放了农业生产力,促进了以农业为主的县域经济的发展;90年代初中期,乡镇企业的崛起、农村办工业的创新,使县域经济获得较快发展。进入新阶段,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同样需要制度创新,特别是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县域经济欠发达、制度创新相对滞后的地区来说,制度创新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应当看到,当前县域经济制度创新又进入活跃期,包括土地流转、农业产业化、农村经济组织、农民户籍制度、县域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等。这些领域的制度创新,必然促进新阶段县域经济的新发展。 为了有效地推进县域经济的制度创新,应突出抓住以下几方面:一是要明确新阶段县域改革和制度创新的方向和目标,即要通过对农业生产制度、土地制度、产权制度和社会组织制度的调整和完善,扫除阻碍县域经济和工农业一体化的体制障碍,加快推进城乡生产要素(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的自由流动,形成城乡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促进产业整合和企业在市场机制基础上的重组,形成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县域经济发展新体制和新机制;二是要积极培育农村土地使用权市场,促进农户之间土地流转,在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农户土地使用权入股、“反租倒包”等形式,将农户土地集中起来,实现农业规模经营;三是创新县域经济组织,发展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可以采取“龙头牵动”、“服务组织联动”、“专业市场拉动”、“能人带动”等方式发展新型合作经济组织,但无论采取哪些方式,都应坚持自愿组成、互助合作,协调行动、保障利益,市场运作、民主决策,逐步推进、不断完善等原则。四是要加快县域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通过改革推进县域企业民营化进程,确立民营经济在县域经济中的主体地位。
五、突破条件瓶颈制约,推进环境创新,提升县域经济发展引力
由于长期得不到国家的重点扶持,县域经济的发展环境特别是硬环境无法与大中城市竞争,山区县经济发展受硬环境的制约更为突出。以谷城县为例,在硬环境方面,道路建设虽然下了很大气力,但与经济发展实际需要相比,差距仍很大;通讯尽管近几年得到了很快发展,但还有不少地方仍然不能方便快捷地与外界联系;城镇虽然档次和品位有了很大提高,但规模较小,功能不全,吸引力和辐射力不强;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村水利设施老化,部分山塘、水库使用日久,存在诸多安全隐患,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薄弱;电力设施落后,电力供应不够充足;工业园区作为现代工业发展的载体,在谷城县刚起步,基础设施、服务意识和管理水平相对落后,一时难以形成资本、产业集聚的“洼地”效应。受硬环境影响,由于开发同样的资源,我们的成本比别人高;销售同样的产品,我们的代价比别人大;外商外资在利润驱使下难进来,企业产品在环境制约下难出去,经济外向度较低。在软环境方面,有些地方存在着政府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衙门化,公共权力个人化的倾向,“吃、拿、卡、要”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严重影响了招商引资,阻碍了县域经济发展。随着加入世贸组织,县域经济已全面融入世界经济大

阅读全文

与县域经济规划是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如何发展健康咨询 浏览:67
男生之间的爱情专有名词称为什么 浏览:580
睡多久是最健康的 浏览:335
网络美女图你会选哪个 浏览:207
什么是经济体制改革通俗一点 浏览:736
以前在事业单位上班怎么加工龄 浏览:962
爱情视频一般配什么音乐 浏览:317
田贝地铁站附近哪里可以办健康证 浏览:263
怎么能忘记这么漂亮的美女 浏览:655
2021款奇骏燃油经济型哪个好 浏览:275
粉丝经济崛起怎么打 浏览:978
翼射九日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浏览:223
本科毕业在事业单位薪级多少级 浏览:903
最近在哪里办健康证 浏览:593
吉事通健康码用什么设备扫 浏览:277
中秋节来自哪个民间故事 浏览:552
有两百个字的小红军故事怎么写 浏览:713
幸福接粽而至什么意思 浏览:521
爱情公寓主题曲卡点视频怎么弄 浏览:235
遇见幸福的主演是哪个演员 浏览: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