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什么是奥派经济学.他跟其他经济学相比有什么特别之处和共同之处
1、奥派经济学即奥地利经济学派,是近代边际效用学派中最主要的一个学派;
2、它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流行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因其创始人门格尔和继承者维塞尔、庞巴维克都是奥地利人,都是维也纳大学教授,都用边际效用的个人消费心理来建立其理论体系,所以也被称为维也纳学派或心理学派。
3、奥地利经济学派的研究方式和英国的古典经济学相同;
4、奥地利经济学派所采用的亚里斯多德派/逻辑实证主义研究方式与目前主流的新古典主义所采用的柏拉图主义/理性主义不同,也与德国的经济历史学派所采用的历史决定论(Historicism)不同。
(1)奥派经济学在什么位置扩展阅读
经济思想史
1、在经济思想史上,门格尔1871年的着作与杰文斯(Jevons)1871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和瓦尔拉(Walras)1874年发表的《纯政治经济学要义》,都被认为是“边际革命”的主要组成部分;
2、在多数情况下,思想史学家所强调的,是门格尔着作中与杰文斯和瓦尔拉斯相同的一些特征;
3、随后W·贾菲(W.Jaffé,1976年)的论文发表后,学术界的注意力开始转向门格尔思想中与他同代人不同之处。一系列最新的研究,则将门格尔及早期奥地利经济学家的独特思想与19世纪后期奥地利更为广阔的思潮和哲学思想联系起来了;
4、门格尔着作的锋芒所向毫不含糊。他的《国民经济学原理》着力于重建经济科学的基础,即在保留经济学抽象与理论特色的同时,对价格提出一种与古典派学说截然相反的理解。
② 谬论与真理——奥地利学派眼中的货币(1)
奥地利经济学派是19世纪起源于奥地利的一种经济学派,信奉自由市场经济和个人主义,认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只会导致不良后果。在货币方面,奥派学者同样有着惊人的看法。如今,法币已经成为全世界通用的货币类型,政府独掌货币发行大权、无中生有制造货币在民众眼里也成了天经地义的事情。而奥派学者则反对这一状态,认为货币应该像其他商品一样,交由私人发行,由市场优胜劣汰,选择最佳的货币。奥派巨擎哈耶克曾经写过一本关于货币的书《货币的非国家化》,论述了法币的天然不公正与奴役特性,提倡政府退出货币发行领域,交由私人自由发行货币,这有这样才能产生最好、最有效率的货币。
然而,受政府控制的法币已经存在太久,大众已经无法想象一个不是政府支持的货币如何值得信任。二战后发展起来的主流经济学已经将法币系统作为一个天然的存在了,然后在这个天然的法币的漫天大网下,发展出其他的经济学理论。他们已经无法想象离开法币系统世界会如何运行了,讥笑奥派的天真狂妄。而在一些奥派学者看来,围绕法币发展出来的经济学理论都是谬论,法币才是罪恶之源。在奥派经济学家J ÖRG G UIDO H ÜLSMANN的<<货币生产伦理>>一书中,对主流经济学对货币的主要谬论一一展开反击。
一、经济增长必然伴随货币供应增长
主流经济学声称,经济增长的同时必须增加货币的供应,即GDP增长了5%,货币供应也应该增加5%,否则经济增长带来的产品与服务将无人购买。他们进一步指出,就是因为黄金等通缩货币的供应满足不了经济发展的需求,所以必须摈弃;而法币则灵活的多,可以随经济增长自由增减。在奥派看来,这一谬论在于不知道或者故意忽略经济学的一条真理:任何数量的货币供应能满足任何数量货物和服务的交易需求。货币本身只是交易媒介,并不需要在生产100美元产品的同时美联储发行100美元的纸币。当世界总的商品增加时,它们的价格自然会降低,从而现有的货币数量即可满足交易要求。
主流经济学又争辩道,不增加货币供应导致的商品价格下跌将导致企业主入不敷出而破产。这只是一种臆想。企业主预期到自己货物价格要下降时,自然会想方设法降低自己的成本,压低原材料供应商的价格,同时经济发展必然带来生产率的提高,优胜劣汰之后优秀企业仍将生存下来。
二、囤积
主流经济学将金银等传统货币视之为“野蛮人的遗迹”,声称它们将导致通货紧缩,从而导致大众囤积货币,抵制消费,这将导致经济体系崩溃。在他们看来,“囤积”不仅危险,而且不道德;因此要通过“温和的通货膨胀”逼迫大众去消费。奥派认为大众有通过囤积“可靠的金银”来抵御通货膨胀和财富掠夺的权利。如上节所说,任何数量的货币供应能满足任何数量货物和服务的交易需求。即使有部分货币由于大众的囤积行为而减少,并不会影响商品交易。当金被大量囤积时,自然会涌现出对银的需求,银在商品交易中的地位自然会提升,而大众囤积黄金的行为自然会减少。在一个自由竞争的货币市场上,囤积与通缩并不会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并不会成为一个经济问题。
下回再续。
③ 奥派经济学的主要观点
奥派经济学的主要观点是只有在逻辑上出自于人类行为原则的经济理论才是真实的。
奥地利经济学派是近代边际效用学派中最主要的一个学派。它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流行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因其创始人门格尔和继承者维塞尔、庞巴维克都是奥地利人,都是维也纳大学教授,都用边际效用的个人消费心理来建立其理论体系,所以也被称为维也纳学派或心理学派。
奥派经济学这种理论的正式名称是人类行为学(praxeology),而奥地利经济学派长期以来便提倡一种从这种理论所衍生的解释方式。人类行为学的方法使得经济学家们能以此探索适用于所有人类的经济规律,而奥地利经济学派的解释方式则可以用于针对特定的历史时期进行研究。
产生背景
奥地利学派起源于维也纳,而学派的名称则起源于当时同为德语世界中的奥地利经济学家与德国的经济历史学派的经济学家关于经济学方法论的辩论,在辩论中奥地利人主张古典经济学着重于逻辑高于观察。
而德国人则嘲笑他们为“奥地利学派”以突显他们远离了当时德国的主流思想,并且也是嘲笑他们的思想仅属于地区省份的层次(当时普鲁士统一了除了奥地利之外德语地区,成立了德意志帝国,所以视奥地利为一个分离的地区省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