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状态 > 国别层面的经济危机有哪些

国别层面的经济危机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4-12-21 16:01:16

❶ 资本主义国家国别史 英 法 美 日 俄 意 德 西班牙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史

一、工场手工业时期(16-19世纪初)

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封建自然经济走向瓦解,资本主义制度在一些国家内开始确

立。

经济上:

(1)14-15世纪,欧洲生产技术的提高,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形成直接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货币

地租的出现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农村中发展起来。

(2)新航路开辟,引起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商业革命”使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欧洲贸易中心转移,“价格革命”促进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成长。

政治上:

在荷、英、法、美等国,新的阶级力量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要求当权发展资本主义,这样,这些国家先后爆发革命或战争,这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不充分,还未对封建自然经济形成优势,反映在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上,就是革命过程的曲折与反复,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较少。

思想上:在资本主义萌芽阶段,出现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矛头指向封建社会,在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出现了启蒙思想,在反动教权主义的同时,还批判专制主义,启蒙运动不仅解放了思想,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而且为资产阶级提供了一整套政治设想。

二、蒸汽机时代(19世纪初-70年代)

基本特征:

在工业革命推动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下,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许多国家和亚洲的日本确立,资本主义世界

体系初步形成。资本主义经济战胜封建自然经济。确立了世界经济的统治地位。

经济上:

18世纪60年代开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标志着资本主义工业开始从手工工场阶段向大机器生产过渡,1840

年前后机器制造业的建立,标志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19世纪初期工业革命已在世界范围内展开。19世纪中期,法、美完成工业革命。19世纪中期以后,俄、日也开始了工业革命。

政治上:

(1)欧洲封建君主们在联合打败拿破仑后,疯狂进行反攻打算,残酷镇压各种革命活动,欧洲大陆一片

黑暗。随着工业革命在世界范围内扩展,为工业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的确良848年革命摧毁了维也纳会议确立的反动秩序,并为新的资产阶级政治运动的到来打下了基础。

(2)19世纪60、70年代,随着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和工业资产阶级的壮大,它们希望进一步清除

发展道路上的障碍,促进资本主义更快发展。因此,欧美各国分别通过不同的方式为资本主义发展进一步障碍,亚洲的日本也经过明治维新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至此,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起来。

思想上:

(1)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亚当斯密的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理论,因为适合了工业资本主义

发展的需要,逐渐流行起来。自由主义取代重商主义成为主要的经济思想。

(2)工业革命的深入,也使得资本主义制度制度的各种弊端暴露,工人运动兴起,马克思、恩格斯在吸

取了人类优秀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革命实践,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镇压工人运动:

资产阶级在继续反封建的同时,其阶级的反动性日益增长。

殖民扩张:

对原料和市场的强烈需求,促使资本主义国家更加积极地对外扩张。其中,英国和俄国表现最为突出。扩

张加剧了列强之间的矛盾,克里米亚战争是这一矛盾的突出表现。资本主义列强的扩张,一方面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冲击了这些落后地区的社会体制。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三、电气化时代(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这一时代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扩展和深化的过程。具体分为两个阶段。

1.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阶段特征:

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世界历史进入电气时代,资本主义经济出现了飞跃式的发展,垄断资本主义形成,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垄断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内政外交产生巨大影响,对内垄断组织干涉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对外要求从经济上瓜分世界,加紧侵略扩张。

经济上:

(1)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到19世纪晚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垄断组织。以科学技术为先导,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手段,以垄断为生产组织形式,从此成为一种经济模式。

(2)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美国和德国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它们更多地采用新技术、新设备,垄断经济发达,再加上其它有利的条件,经济发展步伐最快,超过英国和法国。英国和法国由于技术设备落后,资本大量输出,过早地偏离发展工业经济为主的道路,走向资本输出为主的道路,因而经济发展缓下来,日本通过对内大力发展工商业,扶植垄断经济,对外竭力进行侵略扩张,使经济迅速崛起,成为亚洲强国。俄国在1861年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之后,资本主义经济虽然有较大的发展,但由于封建残余势力的束缚,仍远远落后于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政治上:

(1)垄断资产阶级越来越多地干涉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资本主义国家逐渐成为垄断组织利益的代表者。

(2)由于国情不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上出现了两种类型:

第一类是走政治民主道路国家,以英、美、法三国为典型;第二类是走专制主义道路的国家,以俄、日、德三国为典型,这是帝国主义政治发展不平衡的重要表现。

思想上:

政治、经济领域里的巨大变化,反映在思想领域,原来支配资产阶级思想界的自由主义思潮日渐衰微:社会主义思潮中出现了马克思主义和修正主义的分裂,在双方的斗争中,马克思主义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并在斗争中得到丰富和发展,形成了列宁主义。

殖民扩张上: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乃到垄断的形成,资本输出和瓜分世界成为这一时期帝国主义的共同要求。20世纪初,整个世界被帝国主义在经济上、领土上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也最终形成了)。这表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在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的斗争中,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加剧,最终导致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2.两次世界大战期间(1914-1945)

基本特征:

一战后初期,欧洲各国普遍出现经济衰退、政局动荡的现象。到了2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相对和平发展的局面,各国经济开始复苏、繁荣。但好景不长,30年代经济大危机的出现,使各国开始面临更严重的政治危机,纷纷寻找出路,原有的国际体系开始崩溃。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经济上:

(1)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战争破坏严重,英、法经济凋敝、衰退,德、意经济处于崩溃边缘,但美、日两国从一战中受益拓宽了海外市场,由战前的债务国变为债权国,实力大增,国际经济力量结构发生变化。英国不再是世界唯一的金融中心,英镑的地位发生动摇,美国逐渐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纽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

(2)在美国“金元“帮助下,西欧经济在战后迅速恢复。资本主义国家在1924年后,进入一个相对稳定和短暂的经济繁荣时期。(3)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一场空前规模的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为了克服危机,美、英、法等国采取的方法是在维护自由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的国家干预,其中尤以美国的罗斯福新政为典型。德、日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走上法西斯道路,大力发展军事工业及相关的民用工业,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同时发动对外战争,转嫁危机。

政治上:

(1)战后初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革命运动一度高涨,到20年代中期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相对稳定的局面。

(2)经济大危机后,英、美、法坚持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道路;德、日则建立法西斯专政,形成了欧亚战争策源地。在法西斯侵略面前,英、美、法推行了纵容侵略的“绥靖”政策,导致了二战的爆发。

(3)法西斯的侵略扩张严重威胁了世界和平,也损害了英、美等国的利益,它们对法西斯的态度由纵容到反击,世界反法西斯聪明建立,反法西斯力量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四、电子信息时代(1905- )

基本特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普遍经历了“恢复-繁荣-滞胀-稳定发展”等四个时期,西欧和日本的崛起,动摇了美国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出现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正式形成与发展,帝国主义推行霸权政策和新殖民政策,是二战以来资本主义政治发展的主要表现。

经济上:

(1)二战结束到50年代初,西方各国依靠美国的援助,迅速恢复生产。50年代初到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利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新成果,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使经济经历了一段高速发展时期,被称为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其中,日本和联邦德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尤为突出。但是,由于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基本矛盾并未解决,70至80年代,西方国家发生严重的世界性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经济陷入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交织的“滞胀”状态。

(2)1944年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1947年在美国的倡导下又成立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这既是战后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开端,也成为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权地位确立的标志。60年代末,美国的经济地位由于日本、欧共体的崛起而发生严重动摇。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美国的经济霸权地位丧失,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区域集团化和世界经济的全球一体化趋势在迅速增强。

(3)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殖民体系全面崩溃之后,依然在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基础上,利用科技和资本优势,变相掠夺剥削第三世界国家,加强经济的渗透和控制。

政治上:

(1)“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起来,国家和政府的职能进一步加强,它的本质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发展,它为适应生产力而产生,又进一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它没有也不可能根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2)“二战”后初期,欧洲力量严重削弱,美国经济军事实力增强,确立了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的地位,西欧、日本惟美国马首是瞻。70年代以来,美国霸主地位严重动摇,形成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

(3)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全面对抗,形成了“冷战”局面。随着苏东剧变,冷战局面结束,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一、英国:新航路开辟后引起商业革命,商业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到大西洋沿岸,英国处于有利的位置,贸易发达,促使英国工场手工业发达,特别是制呢业(羊毛加工业:英当时民族工业),羊毛需求量大增,出现圈地运动(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农村中的扩展过程,变地主和农民土地所有制为资本主义大土地所有制,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原料、市场等),产生了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的新贵族。都铎王朝时期推行重商主义,对外争夺海上霸权。英国出现清教徒运动。由于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引发了1640年—1688年的资产阶级革命(新议会的召开:资产阶级提出政治要求),内战,建立共和国,护国主制,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说明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是曲折的,1688年“光荣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确立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统治地位。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标志世界近代史的开端。1689年议会颁布《权议法案》为限制王权提供法律保障,在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资本主义制度确立(最终是在工业革命后)。

18中期打败法国,夺取法国许多殖民地,成为“日不落帝国”,确立海上霸权地位(第一军事强国,市场最广)。推动了第一次工业革命,1840年前后工业革命完成(标志是机器制造业),19世纪中期英国处于“世界工厂”地位(第一经济大国),伦敦为世界金融中心。是以英国为中心世界政治格局。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有广阔殖民地(被称为“殖民帝国主义”),垄断程度比美、德要低,相对消极采用新科技,对外进行资本输出,工业产值被美、德赶超为第三位,丧失了工业垄断地位。同德国在殖民地问题矛盾尖锐(一战前欧洲主要矛盾),同法、俄成为协约国,参加一战,成为战胜国,但也受到打击,由债权国变为债务国。带着继续扩张殖民地的野心参加巴黎和会并成为操纵者之一,夺取了德国在海外的殖民地。联合法、日打破美妄图控制国联来称霸世界的野心,同法国控制国联(依然是政治大国)。参加华盛顿会议同美打破日本独占中国局面。但根据《五国条约》美国造舰吨位同英国相同,获得了与英相等的制海权,自18世纪以来海上霸权地位被打破。也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二战前为维护既得利益,对法西斯侵略推行绥靖政策(首相为张伯伦),二战中参加反法西斯战争(首相为丘吉尔),大事有敦刻尔克撤退,不列颠之战,参加反法西斯同盟,阿拉曼战役,诺曼底登陆,进攻德国,参加开罗、德黑兰、雅尔塔、波茨坦四次国际会议。

二战后由于战争打击,殖民体系崩溃,虽然为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由于综合国力远落于美国,在国际事务中唯美马首是瞻,在经济上依赖美国马歇尔计划,金融中心完全由伦敦转到纽约,沦为一个二流资本主义国家,参加北约,50年代—70年代经济迅速发展,参加欧共体。

英国的兴衰给我们的启示:(1)必须重视科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走科技兴国战略。(2)在国际事务中,不要企图控制世界,尽可能避免战争,走和平发展道路。(3)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以提高国家的国际地位。

美国:印第安人开发了北美。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列强西、荷、英、法等到北美殖民掠夺,经过激烈争夺英排挤荷、法,建立了十三块殖民地。随着移民增加,经济的发展,英语为通用语言,美利坚民族形成。英国殖民统治阻碍北美资本主义的发展,北美民族独立运动发展,1773年波士顿倾茶事件,1775年莱克星顿枪声,打响北美独立革命第一枪,大陆会议(机构)在费城(政治中心)召开,组织大陆军,华盛顿为司令,1776年颁布《独立宣言》宣布美利坚合众国诞生,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为北美独立革命的转折点,1781年打败英国,这既是民族解放运动又是资产阶级革命(近代史上第一个获得独立的国家)1789年成立联邦政府,通过了1789年宪法(进步性:以三权分立确立美政治体制,有利于避免独裁的出现,总统与议员由选举产生。局限性:印第安人与部分黑人没有选举权,有种族歧视)。

19世纪上半期推行“门罗主义”的外交政策,企图控制整个美洲。利用欧洲反法联盟同法作战之机及对墨西哥战争等采取多种手段使美国领土扩张到太平洋沿岸地区,美国开始了西进运动(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扩展),推动了美国迅速发展。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而黑人奴隶的存在阻碍了它的发展(是美内战的根本原因,南北双方矛盾的焦点为奴隶制度的存废问题),最终引发了内战(1861—1865年),林肯总统颁布《宅地法》以法律形式确立西进运动中获得的土地权,推动西部的开发,提供广阔的市场和原料;还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为美资本主义发展扫除障碍:解决自由劳动力),推动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被称为美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这时期第二次科技革命的运用,积极采用新科技,欧亚移民涌入,吸收资本、资源丰富,市场广阔,远离欧亚、战争没有,1894年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位,垄断程度最高,被称为“托拉斯帝国主义”,。推行“大棒”、“金元”外交政策,一战初期实行“中立”政策,大发战争横财,1917年为夺取世界霸权参加一战,成为战胜国。

一战后参加巴黎和会,成为操纵者之一,企图以强大的经济实力来称霸世界,提出设国联,遭到英法抵制,企图未能得逞,没有参加国联。后同日本在亚太地区矛盾尖锐,倡导召开华盛顿会议,通过了《五国条约》取得了同英相等制海权,开始成为海上强国,通过《九国公约》重新提出“门户开放”打破日本独霸中国局面,是华盛顿会议的最大受益者,加剧了美日矛盾。一战后美由债务国为债权国,推行“金元外交”.出现了“柯立芝繁荣”。1929—1933年爆发经济危机,罗斯福总统推行“新政”:国家政府干预经济(宏观调控,但不是实行国有制),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先河(实质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调整生产关系)。二战前对法西斯侵略实行“不干涉”的“中立”政策。二战初期支持反法西斯战争, 罗斯福与丘吉尔发表<<大西洋宪章>>表示反对法西斯, 援助反法西斯国家。1941、12、7,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太平洋舰队所在地),美卷入战争,二战扩大到最大范围。19美、中、苏、英等在美召开会议,签署《联合国家宣言》组织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1942年在中途岛海战中打败日本,成为太平洋战场的转折点,且派军赴欧、非作战,1944年联合英诺曼底登陆,加速德国法西斯灭亡。参加了开罗、德黑兰、雅尔塔、波茨坦等会议。

二战后初期凭借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确立了资本主义世界霸权地位;同苏两分天下的雅尔塔体系;世界金融中心为纽约,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制代替了以英磅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制,特点各国货币同美元挂钩;1947年倡导成立关贸总协定,企图控制世界市场;一度操纵联合国;推行霸权政策(条件:军事、经济实力,表现:对苏等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政策: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成立北约。力图控制资本主义国家:马歇尔计划、成立北约、分裂德国并扶植西德、独占日本,妄图控制“中间地带”亚、非、拉地区:帮助蒋介石挑起内战,后把第七舰队开到台湾海峡,发动侵朝、侵越战争:即对亚洲实行热战)。

五十年代中期后直到八十年代同苏争霸,第一阶段既紧张又缓和,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说明优势在美国方面(当时苏领导人为赫鲁晓夫),六七十年代苏攻(如1979年出兵阿富汗直到1989年撤兵:力图影响海湾地区、印度洋沿岸)美守(由于越南战争、经济危机,要求裁军,从越南撤军,改善同中国关系: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1979年中美建交)(当时苏领导人为勃烈日涅夫)。八十年代美里根总统重新强硬政策:里根主义、“星球大战”计划,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实行全面收缩政策(从东欧、阿富汗撤兵)。在六七十年代,随西欧、日本经济实力的增长,同美展开激烈竞争,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美资本主义霸权地位动摇;美、西欧、日本三足鼎立。

80年代以后,通过实行一些措施,逐渐扭转经济颓势。1982年,美国经济开始复苏。此后经济开始持续增长,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显着降低。90年代经过改革,美国经济增长加快,呈现繁荣景象。此间,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成为经济的主导产业。

进入九十年代随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由两极向多极化发展,目前是“一超多强”,是世界惟一的超级大国。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启示:重视科技,走科技兴国战略;一个国家在国际中的地位取决于经济实力,所以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次大战初期都未卷入,大发战争横财,本土未受到战争损失,所以要在和平中发展。

日本:

日本首先遭到美国的入侵。幕府统治危机,出现了以中下级武士为代表的改革派领导了武装倒幕运动,取得了胜利(经验:为改革扫除了障碍)。通过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摆脱了民族,成为亚洲第一个获得民族独立的国家,也是亚洲强国。19世纪八十年代出现工业革命高潮,在政府的扶植下,日本产生垄断组织向帝国主义过渡(带军事封建性)。

对外侵略:对朝鲜战争,对中国甲午中日战争(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巨额赔款,加速日本经济的发展。1904到1905年的日俄战争(打败俄国、占领朝鲜和中国东北),参加一战,期间独霸中国,一战后由债务国变为债权国,成为列强之一。华盛顿会议上通过《五国海军军备条约》日本迈入海上强国之列,《九国公约》使中国又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20年代为了摆脱经济危机,日本军国主义者(军部)得到重用,法西斯势力抬头。发动了对中国的“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1936年广田弘毅上台,二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了。1937年发动“七七”事变全面的侵华战争爆发了。1936年与德国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协定》,1940年与德意结成军事侵略同盟。日本在东亚的扩张损害了美英等在华利益,宣布对日禁运,日本企图夺取东南亚,于是在1941年偷袭珍珠港,挑起太平洋战争。中途岛海战是西洋战场的转折点。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

二战后,美国单独占领日本,进行社会改革,废除生产关系中封建落后因素,利用国民经济非军事化、国防费用小,制定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引进先进科学技术,重视教育,接受美国大批订货,60年代末日本已经是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80年代以后,日本加大了发展高科技产业,推动经济稳定增长。1987年,日本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美国,一度跃居资本主义大国之首。日本凭借经济实力,力图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和亚太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它对这一地区的援助、投资、贸易等都占据重要的地位。

启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积极采用高新科技,善于学习外来先进文化,重视教育,必须走和平发展道路。

法国:

新航路的开辟后,“商业革命”促进法国资本主义发展,进行宗教改革(胡格诺教),路易十四改革(重商主义政策)成为欧洲大陆最强大的国家,积极进行海外殖民活动,与英国争夺殖民霸权斗争中失败,次于英国。但资本主义发展水平较高。法国是一个典型的封建专制主义国家(主权强大,专制,等级制度,宗教专制,关卡林立)波旁王朝专制统治阻碍法国的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启蒙运动的发展(矛头直接向封建主义,提出自由、平等、人权、法制),为法国大革命提供思想武器。

法国大革命:标志――1789年攻占巴士底狱,颁布《人权宣言》,体现反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的进步性。遭到英、俄、普、奥反法联盟的干涉。1792年成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3年雅各宾派上台,把土地分成小块卖给农民,不利于工业革命的推广,实行恐怖政策。1799年拿破仑上台,1804年建立法兰法第一帝国,颁布《民法典》,确立了资本主义立法规范。拿破仑帝国的军事行活动同反法联盟的斗争,具有卫国战争、巩固革命成果性质,后期体现侵略性,同时又具有传播法国大革命的精神的进步性。1814年反法联盟打败法国,波旁王朝复辟。

19世纪初期,工业革命迅速发展,工业产值仅次于英国,但诸多因素不利经济发展。

1870年普法战争战败,1871年工人起义建立巴黎公社(无产阶级政权性质)第二次工业革命,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由第二位下降到第四位。被称为“高利贷帝国主义”。

同英俄结成“三国协约”参加一战,是战胜国,但是损失惨重,由债权国变为债务国。是巴黎和会的操纵者之一,主张全面遏制德国,与英一起操纵国联。对法西斯的侵略同英国推行绥靖政策,1940年被德国打败。二战后,是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靠美国的经济援助经济恢复。参加北约,参加欧共体,欧联盟。

德国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德国的统一问题提上日程,由普鲁士来完成,铁血宰相俾斯麦领导,相继打败丹麦、奥地利、法国,1871年完成统一,推动德国工业革命。在第二次科技革命中,由于积极采用科技,经济迅速发展,经济实力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要求重新瓜分世界,一战前英德矛盾是主要矛盾,结成三国同盟,参加一战,是战败国。

在巴黎和会上签订的《凡尔赛和约》,对德国进行严惩。在道威斯计划下迅速成为欧洲经济大国,《洛迦诺公约》的签订成为政治大国。由于经济危机的打击,纳粹党的欺骗煽动,法西斯希特勒上台推行对外侵略,对内镇压、屠杀犹太人的政策。挑起二战,为战败国。

二战后,被美、苏、英、法分区占领,纽纶堡审判,彻底消灭德国法西斯主义。1948年分裂为东、西德。西德参加北约,在美国的援助下经济恢复。推行政治改革,清除法西斯主义;实行非军事化;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进行宏观管理,强调经济按市场规律运转;注意发展科技教育;尤其重要是联邦德国人民普遍具有较高的劳动素质,辛勤劳动。经济发展速度最快创造了“经济奇迹”,50年代经济发展进入繁荣时期,成为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第一。参加欧共体,1990年东西德和平统一,参加欧联盟,在国际舞台发挥越来越重大作用。

启示:必须重视科技,不断调整经济发展战略,重视教育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必须勤劳,走和平发展道路。

苏联

1922年苏联成立后,制定新经济政策,苏联经济逐渐恢复,在此基础上,开始推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从1928年起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经济迅速发展,到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时,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1936年苏联新宪法通过,标志着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由于二战经济发展一度中断,但在战争中建立了一支强大的军队,仅次于美国,而且为战胜法西斯作出巨大贡献,控制了东欧许多国家和地区。二战后初期,成为惟一可以同美国相抗衡的力量,确立了同美国两分天下的雅尔塔体系,建立了以苏联为首的华约,形成了美苏两极格局。1949年原子弹试爆成功,打破美国的核垄断。赫鲁晓夫上台后凭借其经济、军事实力的增长,调整起对外政策,同美争霸,企

❷ 用历史的和现实的事实说明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集中体现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第三次科技革命蓬兴起,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国家对经济生活加强干预,加上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取消了金本位制而代之以纸币,以及普遍地推行凯恩斯的通货膨胀政策等原因,战后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运动和经济危机的表现形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呈现出相当复杂的景象。

一、当代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的概况

资本主义经济是一种以生产资料占有制为基础,社会再生产各环节之间存在着尖锐矛盾的经济形态。因此,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即经过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这四个阶段周而复始的恶性循环。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西方学者称之为资本主义的“经济周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迄今,资本主义世界大致经历了四个再生产周期。
(一)第一个再生产周期发生在二战争结束后至50年代中期。战后,资本主义各国的经济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恢复或调整,重新走上了正常的周期发展道路。随着再生产过程中矛盾的积累,1948-1952年爆发了战后第一次经济危机。这一次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在不同的国家爆发的时间有较大的差异即危机的非同期性,造成再生产周期发展进程的不一致,一直持续到50年代中期,才为1955-1957年的资本主义的世界性周期高涨所代替。
(二)第二个再生产周期发生在50年代后半期至60年代中期。资本主义国家经过50年代中期的经济高涨之后,于1957-1958年又爆发了战后第二次经济危机。这次经济危机的同期性表现得比较明显,但危机的规模和深刻程度都远远超过战后第一次经济危机。资产阶级国家借助凯恩斯主义,推行系列“反危机措施”,如降低银行的帖现率和存款准备金比率,增加通货量,扩大政府开支(特别是军事开支)等来刺激信贷的扩大和生产的上升。到60年代前半期,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过危机之后的萧条和复苏,进入再生产周期的高涨阶段。
(三)第三个再生产周期发生在60年代中后期至70年代中期。随着60年代前半期资本主义世界统一的经济高涨之后,在60年代中期,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先后爆发了战后第三次经济危机。这一次经济危机,也具有显着的非同期性,使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发展进程再度呈现复杂的情况。
(四)第四个再生产周期从70年代中期开始,一直延续到9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历了60年代经济迅速发展的 “繁荣” 期后于1973-1975年爆发了一场严重的世界性经济危机。这次危机是由于中东战争爆发所引起的。
70年代经济危机与战前的经济危机表现有所不同。战前的经济危机,是生产无限扩大,劳动人民支付能力相对缩小,造成生产结构社会供求关系严重失衡,表现为生产过剩,而是生产不足,商品奇缺,物价上涨,工人失业剧增。这一次经济危机之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处于低增长、高物价、高失业并存的困境中。西方学者把这种经济现象称之为“滞胀”,即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这种情况改变了过去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运动的一般规律。这次危机过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还没有出现复苏,更没有走向新的繁荣的情况下又爆发了80年代初世界经济危机。这是战后最严重、最深刻的经济危机。这次危机,使“滞胀”病根进一步加深。使西方发达国家长时间处于“滞胀”时期。
面对经济滞胀的严重局面,西方发达国家从70年代末、80年代以来,以货币学派和供应学派论为基础,制定了经济“复兴计划”,宏观经济的运行机制进行了重大调整,主要措施是实行国有企业私有化,推行紧缩的财政策和货币政策,放松对微观经济的管制等。这些调节经济的措施取得了一定效果,最突出的是通货膨胀有所下降。其次是刺激了经济回升。80年代后期开始,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又面临着新的困境,经济回升乏力,并没有完全摆脱“滞胀”的病根。进入90年代以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经过复苏进入稳定增长时期,尤其美国的所谓“新经济”运行模式(即高增长、低失业、低通账、低财政赤字的运行方式)只能是一个阶段性的现象,说它消除了周期性和危机,使美国经济走入“永久繁荣”的结论,是不正确的。

二、当代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和危机的新特点

(一)世界资本主义统一的再生产周期运动规律仍然起作用,但再生产周期缩短,危机次数频繁,冲击力减弱。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并没有消除资本主义再生产各个环节之间存在的尖锐矛盾。因此,整个社会再生产仍然处于无政府状态,垄断资本的运动仍然伴随着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经济运行秩序不断被危机打断,形成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运动。随着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的发展,资本主义各国之间的相互经济联系比战前更加密切,这就使世界资本主义统一的再生产周期运动得到加强。因此,战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以历了四个再生产周期,期间爆发过五次大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和数次国别性能经济危机。
战后经济危机持续的时间都比战前短,二战前每次危机持续时间平均为20个月,二战后是11个月左右,而且,危机所造成的破坏力大大下降。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很少有20世纪二三十年代经济产值下降一半那样的大起大落。由于西方发达国家采取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使经济危机爆发后所造成的生产大幅度下降现象有所缓和。据统计,战后经济危机期间,下降幅度不超过15%,而在战前,的历次经济危机期间,工业生产下降幅度一般都20%以上,有些国家竟高达40%以上。可见,战后经济危机的冲击力明显减弱。同时经济危机间隔的时间也延长了,战前每个月经济周期的时间长度为50个月,战后则延长为75个月,而且每个周期中经济增长的时间也延长了。自6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有两个增长期超过100个月,1961年1月至1969年10月,美国经济增长了106个月。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已经保持了长达114个月的持续增长。战后,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虽然缩短了,但爆发危机的次数更加频繁。以美国为例,二战后,从1945年到1979年的34年中就发生了6次经济危机,平均约6年爆发一次。
(二)危机阶段,普遍存在物价上涨现象,同时“滞胀”贯穿于再生产周期的各个阶段之中。过去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后,由于生产过剩, 商品滞销, 物价总是急剧下跌。战后第一次世界经济危机(1948-1952年)来临时, 物价曾一度下跌,但幅度不大。可是,从50年代末、特别是60年代起,西方发达国家都普遍推行凯恩斯主义的赤字财政政策,世界性通货膨胀越深越烈。从1971年起,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美元的地位雨飘摇,资本主义世界的货币金融危机日益深化,它与经济机交织并发,推波助澜,使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走进“滞胀”的死胡同。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滞胀”现象的产生并不是偶然的。它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社会资本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也是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长期奉行凯恩斯主义,采取种种“反危机”措施的恶果。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抑制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使得危机不能充分展开,生产不断扩大与市场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并不能象过去那样暂时地得到解决,这样一次又一次地积累起来,使严重的经济危机成为不可避免。即使由于国家的调节走出危机,严重的生产过剩并未解决。尤其生产能力的严重过剩,造成固定资本的投资不振,钳制住生产和经济的发展,必然使生产不能不长期处于萧条停滞状态。在凯恩斯主义财政金融政策的干预下,为了医治“滞”,国家日益增大财政开支,造成国家预算入不敷出,财政赤字巨大。弥补财政赤字的主要办法是印刷钞票和发行公债,其结果是大大增加货币供应量,通膨胀由此产生。为了刺激生产所采取的降低利率,扩大信贷等措施又进一步加剧了通货膨胀。为了医治“胀”国家又不得不采取紧缩措施,如压低政府支出,减少货币发行量,提高利率、缩小信贷等,这又将使投资疲弱,市场萎缩,其结果是加重了经济停滞。这样,一方面在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中出现了生产的长期停滞。另一方面在货币信用领域出现了经常的严重的通货膨胀。这两个过程相互重迭,相互交织,相互结合,形成了停滞与膨胀并存的局面。
由于“滞胀”现象贯穿 于社会资要再生产的全过程中, 因此,“滞胀”并不仅仅出现在再生产周期中的某一阶段,而是在周期的各个阶段都存在着严重的通货膨胀,整个周期中,投资疲弱,市场相对狭小,失业大量存在,造成经济停滞不前。“滞胀”恶性循环与再生产周期运动相伴随,成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运动的一大奇观。这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一种特殊产物,也是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深刻化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三)结构性经济危机更加突出,它与周期性危机以及互相交织在一起。随着战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西方国家对本国经济中长期经济计划的实施,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本国经济结构进行调整,从而引发了结构性的危机如原料危机、传统工业危机、结构性失业、政府结构性财政赤字以及石油危机、世界性通货膨胀、国际债务危机、贸易收支失衡等世界性结构危机。
当代资本主义结构性危机、与高科技的发展对经济结构、组织、体判和运行的影响有关,但其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本身。正如列宁指出“技术的加速发展、又使国民经济部门不适应的因素、混乱和危机的因素日益增加。”当工资本主义结构性危机的产生,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市场经济规律的抑制作用也有关系,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普遍发展的结果。
结构性危机具有不同于周期性危机的特点:①周期性危机持续的时间较短,通常是一年左右,最长也不过两三年,结构性危机持续时间比较长,往往要10年、15年甚至更长。②周期性危机是生产过剩造成的,而结构性危机不一定表现为生产过剩,也可表现为生产不足,物价不一定下跌,也可能是上涨。③周期性危机通常是从生产领域波及流通领域,并形成全面的经济危机,而结构性危机可能只发生在某一个或某几个领域和部门。④周期性危机在各国基本上表现相同,只是深刻程度和时间长短等会有差别,而结构性危机在各国的表现和影响并不一样,甚至完全相反。
战后,结构性危机和周期性危机,往往同时并存,互相交织。70年代迄今发生的三次周期性危机都有这种情况,它使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更加深刻。 特别由于“滞胀” 现象与再生产周期相伴随,因此,与“滞胀”现象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财政危机和货币信用危机便密切地结合在一起。战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一直用财政赤字增加社会总需求,以刺激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结果财政赤字几乎连年不断,赤字额越来越大。财政赤字带来通货膨胀。为了抑制通货膨胀,采取紧缩银根政策,使得信贷急剧缩减,利息率猛烈提高,银行破产倒闭严股票价格猛跌,国际收支大量逆差和黄金大量外流,使国际金融市场陷于一片混乱。这种由“滞胀”所引发的财政危机与金融危机和信贷危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与再生产的周期运动相伴随,使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运动呈现更为复杂的情况。
(四)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再生产的周期变形。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阶段,再生产周期发展是比较平衡的。突出表现在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爆发经济危机的时期比较一致,并由此而引起的不同国家中再生产周期各阶段更迭的整个过程逐渐形成为国际的统一过程,即形成世界资本主义统一的再生产周期运动。但是由于资本主义各国所处的具体历史条件不同,经济发展的水平不同,以及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因而资本主义各国的发展总是不平衡的,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运动过程存在差异。这种情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表现得越来越明显。这是因为战后资本主义各国遭受战争破坏的程度大不相同,它们经济恢复和增长的进程也很不一样,结果,战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表现出高度的不平衡性,它影响到各国再生产周期的各个阶段以及各国经济危机爆发的周期性。同时,由于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各国政府加强了再生产周期进程的调节和干预,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缓和了经济危机所带来的社会震荡,不象过去那样很快就在其他国家引起连锁反应。所以,从整个说来,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同期性与非同期性虽然交错出现,但同期性的趋势较战前显然有所削弱,更多的表现了非同期性的特点。这正是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发展不平衡性加刷的表现。
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发展的不平衡性,突出表现在某些再生产周期运动中爆发经济危机的时期的不一致性(即非同期性)。例如发生在60年代中后期的那场世界经济危机,法国在1964年爆发,日本在1965年爆发,英国、西德都爆发在1966年,而这时美国仍处在从1961-1969年长达八年之久的经济高涨阶段,直到1969年10月美国才爆发经济危机。 这种 不平衡性还表现在再生产周期各个阶段持续的时间上的差异,有的阶段持续时间较长,有的阶段持续时间较短。一般来说,危机阶段持续时间较短,停滞(萧条)阶段持续时间也较短,但在有的再生产周期中萧条阶段持续时间也较长,例如有的学者把1973-1975年严重经济危机之后所经历的较长时期的“滞胀”称之为“特种萧条的新形式”。有些阶段的特征不很明显,界限比较模糊,不易区分。这表明战后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发生了变形。

三、对当代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的基本认识

通过对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运动的历史考察及其基本特点的探讨与分析,使我们对当代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运动的客观规律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为了深入探讨这个问题,试从理论和实践上,谈两点认识问题。
(一)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正确看待当代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运动。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所决定的。它与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相伴随并贯穿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始终。但是资本主义经济并非每时每刻都处在危机之中,只有在这些基本矛盾发展到特别尖锐激化的程度,以致造成生产的迅速扩大与劳动人民的购买力之间的激烈冲突,严重破坏社会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时,也就是说这些矛盾经过一定时间的发展和积累后,才会爆发经济危机。危机的爆发人为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力,生产大幅度下降,强制地使资本主义生产和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得到暂时的平衡,使社会再生产的比例关系得到暂时的协调,使资本主义的矛盾暂时得到缓和,从而使再生产得以继续进行,社会生产从危机中逐步摆脱出来,重新恢复和发展起来。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固有的各种矛盾又会发展和激化,就不可避免地又爆发另一次新的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经济就是这样从一次危机到另一次危机,形成周而复始的再生产的周期性。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国家加强对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发展进程的干预和调节,使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运动呈现出十分复杂的情况,在复杂的社会现象面前,西方资产阶级散布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消失论,把历史上出现的经济危机说成是偶发事件,并熬尽脑汁,开了不少“灵丹妙药”,妄图“防止”和“克服”经济危机。但是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运动的客观规律是不可抗拒的。那些“反危机”的“灵丹妙药”只能起到某种“应急”的作用,只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暂时缓和再生产过程中某些矛盾,减轻经济危机的严重程度,甚至可以推迟危机的爆发,但是无论如何不可能遏止经济危机。因为这些政策措施都是以保持和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为前提的,它们根本没有也不可能去触动垄断资本统治的经济基础,没有也不可能消除产生经济危机的病根。进入8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陷入“滞胀”恶性循环的困境,这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深刻化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进入90年代以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仍未走出经济低速增长的低谷。因此,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理论并没有过时,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运动的客观规律仍然在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实践中起作用,只不过其运动方式、次序、情景和具体表现形式有所变化而已,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运动仍按照它本身所固有的规律发展下去。
(二)必须认真研究当代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运动中所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探索当代资本主义再生产运动的客观规律。马克思主义是生动的、活泼的、创造性的、发展的科学,它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我们必须根据第二次世界大战以乎资本主义世界的新情况、新变化,深入研究当代资本主义再生产运动的规律。从目前来看,以下几种新情况、新问题是值得我们关注和认真研究的:
1.当代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运动的不规则性。过去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运动是按照危机--萧条--复苏--高涨这四个阶段有规则地运行。而当代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运动发生了变形,如上所说的周期发展进程的不平衡性,经济危机爆发的同期性与非同期性并存,某些阶段持续时间的差异性以及界限模糊、不易区分,使再生产周期运动呈现出不规规运行的状态。
2.“滞胀”作为当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的一种普遍现象。既可以把它看作是停滞萧条的新形式,又是经济危机深刻化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它不是存在于再生产周期的某一阶段,而是贯串于周期的各个阶段之中,而且在“滞胀”中还有经济的低增长。“滞胀”的基本特征不同于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的各个阶段。这就带来了当代资本主义周期运动的极端复杂性。
3.经济危机表现形式的多样化。过去传统的经济危机主要表现为生产过剩,大量商品积压,生产大幅度下降,失业人数剧增。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主要不是表现生产过剩,而是生产不足,商品奇缺,物价上涨,失业增多。不仅表现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还表现为“滞胀”现象,结构性危机突出,财政和货币信用危机频频发生并与周期性经济危机交织在一起。60-70年代爆发多次的美元危机,导致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国际货币体系的瓦解。80年代一90年代金融风潮更是此起彼落,爆发多次国际性和地区性的金融危机都是这种经济危机的重要表现。

❸ 美国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

2007年-2009年环球金融危机,又称世界金融危机、次贷危机、信用危机,更于2008年起名为金融海啸及华尔街海啸等,是一场在2007年8月9日开始浮现的金融危机。自次级房屋信贷危机爆发后,投资者开始对按揭证券的价值失去信心,引发流动性危机。即使多国中央银行多次向金融市场注入巨额资金,也无法阻止这场金融危机的爆发。直到2008年9月9日,这场金融危机开始失控,并导致多间相当大型的金融机构倒闭或被政府接管。
全球金融危机的基本特征
:金融领域所有的或大部分的金融指标的急剧恶化,以至于影响相关国家或地区乃至全世界经济的稳定与发展。
主要表现有:
1.股市暴跌。是国际金融危机发生的主要标志之一。
2.资本外逃。是国际金融危机发生的又一主要标志之一。
3.正常银行信用关系遭到破坏,并伴随银行挤兑、银根奇缺和金融机构大量破产倒闭等现象的出现。
4.官方储备大量减少,货币大幅度贬值和通胀。
5.出现偿债困难。

阅读全文

与国别层面的经济危机有哪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南方航空经济舱r舱什么意思 浏览:2
事业单位人员调动职级如何定 浏览:459
射手座和哪个星座最幸福 浏览:564
深圳晚上哪个地方美女多 浏览:428
会说话的石头民间故事怎么写 浏览:792
花旦小美女怎么画 浏览:355
听故事怎么听听小猪佩奇 浏览:97
美女晚上好请你仔细想想在什么地方 浏览:901
爷们儿是什么地方的故事 浏览:984
郑炳考研经济学专业怎么样 浏览:333
怀孕没有感觉怎么才知道健康 浏览:725
玫瑰花送美女有什么特别 浏览:117
这个美女叫什么 浏览:350
如何喝酒喝出健康 浏览:928
什么是健康账户余额 浏览:616
如何定义爱情与亲情的界限 浏览:679
我该买多少钱的健康险 浏览:864
海口府城哪里弄健康证 浏览:911
78年属马女腊月的婚姻如何 浏览:152
猪男女蛇婚姻如何 浏览: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