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滞胀产生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经济停滞与通货紧缩并存,高涨阶段则通货膨胀与物价上涨并存,"滞"与"胀"互斥。二战后,部分发达国家出现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同时并存的现象。以美国为例,1957~1958年经济危机中,工业生产下降13.5%,消费物价上涨4.2%。意大利也出现类似情况。
进入70年代,特别是1973~1975年世界经济危机后,“滞胀”现象扩展至所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影响严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生产大幅度下降,如美国15.3%,英国11.2%,联邦德国12.3%,法国16.3%,日本20.8%。同时,通货膨胀率也达到两位数,美国15.3%,英国43.9%,联邦德国11.1%,法国19.1%,日本32.5%。
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而通货膨胀加剧。美、英、日、联邦德国、法、意六国1970~1974年工业生产年平均增长率4.1%,失业率2.8%,消费物价年平均上涨率7.9%。而1975~1979年相应数字分别为2.6%、4.5%和10.1%。80年代第一次世界经济危机中,工业生产下降幅度巨大,如美国11.8%,加拿大19%,英国14.8%,联邦德国12.2%,法国7.4%(1982年数据),意大利22%。失业人数和失业率超过前危机水平。
在80年代初的危机中,通货膨胀与物价上涨严重,如美国1975年消费物价上涨率9.1%,1980年13.5%;法国、意大利物价上涨率超过1975年。随后,美、英等国推行货币金融紧缩政策,控制货币发行量和提高利息率,从1981年起通货膨胀率开始下降。
综上,“滞胀”的发展具有波浪式特征。从1973~1975年危机到1980~1982年危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滞胀”程度加剧。1981年,通货膨胀开始减弱,但经济下降仍在继续。1980~1982年危机后,直至1984年上半年,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趋于缓和。
价格刚性滞胀全称停滞性通货膨胀(Stagflation),在经济学,特别是宏观经济学中,特指经济停滞(Stagnation)与高通货膨胀(Inflation),失业以及不景气同时存在的经济现象。通俗的说就是指物价上升,但经济停滞不前。它是通货膨胀长期发展的结果。长期以来,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一般表现为:物价上涨时期经济繁荣、失业率较低或下降,而经济衰退或萧条时期的特点则是物价下跌。
‘贰’ 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三个不同阶段的表现
第一阶段:二战后至70年代美国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时期(黄金时代)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经济进入滞涨阶段(1973年出现有一次经济危机)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经济开始复苏(里根总统时期)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代进入新经济时代(克林顿总统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