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状态 > 简述制度条件如何影响经济发展

简述制度条件如何影响经济发展

发布时间:2024-12-15 03:53:29

A. 制度变迁是如何决定经济增长的

制度变迁理论与传统的经济学 狭义的新古典经济学其实主要是微观经济学,也可以说是价格理论。他的内核主要为稳定偏好、理性选择和均衡结构。而在诺斯的分析框架里,基本上放弃了理性选择假设,代之以“有限理性”和“满意”的假设。从这个意义上说,诺思的制度变迁理论其实采用的是一种新的分析范式。具体在我国经济学界对制度变迁理论大体上有两种评价:一种认为诺思制度变迁理论重新认识和解释历史是经济史学中的一大创举,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另一种评价则认为新制度经济学本身就是向古典制度经济学的复归,其中的制度变迁理论也不例外。 但我认为持前一种观点的人似乎过分夸大了制度变迁理论在经济学上的地位,事实上,通读完《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一书我们不难发现,诺思分析问题所用的基本假设依然是“理性经济人”,而分析制度变迁的最基本的方法依然是成本——收益的方法。更何况,我认为相对于逻辑严密的新古典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需要说明的问题还有很多。再有就是连诺思自己也赞同的“新经济史学必须用可靠的统计资料作为其坚定的基础”。但是,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这方面的工作在制度变迁理论中还远远没有达到完善(例如对制度变迁的成本的核算问题,诺思也仅仅是停留在估算的层面上,在这方面,还缺少强有力的核算体系作为其理论的支撑点);对于持后一种观点的人则认为从古典制度经济学到西方市场经济运行理论,再到新制度经济学,体现了经济学发展的内在逻辑性,但他们却没有看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创新意义。制度变迁理论中的“理性经济人”已不再是完全理性的了。由于交易费用的引入使这里的分析变得更加复杂也更加贴近真实,制度变迁理论中所研究的乃是现实中的经济人,而不是古典经济学里的抽象的经济人。他的最基本的着眼点是人,制度,经济活动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还有就是制度变迁理论虽然依旧采用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和成本——收益的分析方法,但这也与古典经济学有很大的不同,这恰恰是因为诺思看到了在现实中有很多事情是无法用成本——收益的思路来解释的,因而需要引入意识形态的理论以使其完善。当然,我认为最为精彩的则是制度变迁理论得出了与传统经济学截然相反的结论:“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一个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正式西方兴起的原因所在。”(诺思)那么,这个论点是否正确呢?我想先从他的上述两个创新之处入手进行分析。 交易费用: 众所周知,目前对于交易费用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他的核算方式自然也是千差万别。核算的难度和可信度自不用提。我想也许也正因为此,交易费用才长久的被人们所忽视。虽然诺思曾说他度量了53个国家的交易费用有多大,以及每年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多少。但是,如果连核算方法都不能得到认可的话,最终所得到的数据将是难以让人信服的。很自然的,这是无法被科学所认可的。当然,我也并不是说,这一系列的工作毫无意义,至少它可以使我们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交易费用的重要性。 但需要注意的是,毕竟现在人们所信奉的科学是建立在精确的基础之上的。一个模糊意义上的“很多”和一个精确的具有权威性的数字,给人们所带来的影响之间的差别是巨大的,因此,我认为,产生一套公认的对于交易费用的核算体系不仅对于新制度经济学,而且对于整个人类的经济发展都将具有重要意义。 要想对交易费用进行核算,就必须先形成一个关于交易费用的能被大家所广泛接受的概念。有学者曾试图去做到这一点:交易费用其实就是人们为了使他人的行为可预期而付出的一种费用。但我认为这个概念非常抽象,并不能满足我上面所说的核算要求。我认为,一个富有生命力的经济学论题,应该不仅仅满足于把众多繁杂的论题纳入自己的解释之中,更为重要的是,他要能形成一整套的理论框架,使别的论题能够自觉地归入此框架之中。(打个比方:在一个有着很多小企业的市场之中,每一个小企业都可以被称为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但要形成更大的权威,就必须要有收购与兼并)。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的一个重要作用就在于降低交易费用,减少个人收益与社会收益之间的差距,激励个人和组织从事生产型活动,以此来促进经济的增长。但是制度的变迁本身也是有成本的,并且它的成本还非常的高昂。那么,如何来度量这个成本呢? 在上面我们已经谈到连交易费用的度量都是极为困难的,那么要度量在交易费用的基础上衍生出的制度变迁的成本不就是难上加难了吗。诺思并不是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也正是因为此,在《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中你才会常常看到这样的句子:人们会对制度变迁的成本与收益进行估算,只有当人们的预期收益大于成本的时候,人们才会采取这一行为。我们会发现这里的“预期”与“估算”说的都是很牵强的。更何况制度本身也具有很多属性,如阶级性,公共性,正负性(有些貌似好的制度其实是方便了一些人钻空子)等等。有鉴于此,某一特定的制度变迁究竟是减少了交易费用还是增加了交易费用还很难说。但是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似乎存在着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制度似乎是越来越好了。 意识形态理论: 意识形态理论是诺思在解释历史时陷入困境后才引入的,因而,我的感觉是这一理论似乎更多的是被作为一种工具来时制度变迁理论更加完善,但这样却又给这一理论本身带来了很多问题。(有点像拆东墙补西墙的感觉)在这里只是大概提一下,有关意识形态理论的问题将会在下面单独讨论。 制度重于技术? 一种常见的误解以为,只有技术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才是本源性的东西,技术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发展变化。 一个国家,一个地区高兴技术产业发展的快慢不是决定与政府盖了多少钱,掉了多少人,研制出多少技术,而是决定于是否有一套有利于创新活动开展和人的潜能充分发挥的制度安排,社会会环境和文化氛围。 吴敬琏 可以看出,这和诺斯的论调是同出一辙的,他们同样是强调制度的重要性。那么,既然制度如此之重要,为什么长期以来,人们会忽视它的作用呢?我认为制度之所以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不变的,是因为人们对制度的认识不足(制度本身就是一个很抽象的东西,这就需要借助其他的东西来认识它),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缺少一套对制度变迁的历史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体系。另外就是在大多数时候,制度变迁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它具有很大的长期意义(参看下面的制度变迁的一般框架)。与此相比,一项“好”的技术一旦的一发明,便会被迅速的推广使用,且具有明显的“自我强化机制”。 很多新制度经济学家都会和古典经济学家争论说制度重于技术。 诚然,制度为技术的发展、经济的增长营造了环境、创造了条件,但是技术的进步则为制度变迁的一个重要原因。我认为争论技术进步和制度变迁究竟何者为因,何者为果,以及哪一个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决定性作用,就如同讨论先有蛋还是先有鸡一样,其实际意义并不大(如虽然诺斯证明了在产业革命前是先有一场制度的变革的,然后才导致了第二次经济革命,那么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引起了这场制度的变革呢?)。如果跳出制度与技术谁是更为根本性的争论这样一个圈子,让我们从经济的增长这个视角来看,我认为制度因素与技术因素都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他们共同为经济的增长而服务,并且只有当把制度与技术的贡献转化为经济的时候,他们在经济学上的讨论才是有意义的。 但是,对于具体的历史时期,这样的讨论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如我认为,就我国现阶段而言:制度重于技术)。 这就需要人们(往往指国家)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对制度变迁与技术变迁的成本与收益进行估算。如果由技术变迁所引起的经济净增量大于由制度变迁所引起的经济净增量那么,国家就应该先想办法发展技术,以此来带动制度变迁,然后二者相互协调,共同为经济的增长服务;反之,就先进行制度上的改革。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估算往往是不准确的,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人们的意识形态,并且当国家已经决定要采取制度变迁或是技术变迁的时候,他们成功与否,也并不严格符合上面所作说的成本——收益分析。因而这种决策的成功率支具有概率上的意义,而不服从因果决定论。牺牲是在所难免的。 三 制度变迁的一般框架 由《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这本书具体来看,制度变迁的一般过程可以分为这样几个步骤: 1 由于相对价格或意识形态的变化,引起了制度的不均衡,从而使得一部分人有了改变现有制度的倾向,暂且把它们称为第一行动集团; 2 由第一行动集团提出有关制度变迁的方案; 3 当这一制度提出以后,其他人则分成了两大阵营:支持者和反对者(对于不属于这两者的则不予考虑) 4 接下来则是旧制度的拥护者与新制的倡导者这两大集团博弈的过程,这个过程又可以分为渐进式的比较缓和的过程(大多数制度变迁都属于这一类)和突变式的暴力过程(如法国大革命),两种过程所付出的代价的差距是巨大的, 5 最后制度变迁的完成 从这个意义上说,制度也可以被理解为众多利益集团博弈的最终的均衡点。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这里所谈到的制度变迁其实更倾向于是诱致型的制度变迁。它具有盈利性、自发性和渐进性等显着特点。因而,它也是一种比较好的制度变迁的方式。与此相对的,强制型的制度变迁并不需要按照上述过程完成。强制型制度变迁的主体是国家(在这里,我更愿意把国家理解为一种在暴力上具有比较优势的组织),国家的基本功能是提供法律和秩序,并保护产权以换取税收。国家在进行制度变迁的时候,能以最短的时间和最快的速度推进制度变迁。而它的资本就是自己的强制力和“暴力潜能”等方面的优势。并因此可以降低制度变迁的成本。但是国家并不是中立的,更何况强制性制度变迁的效果常常要受很多其他因素的影响(往往会事与愿违)。因而,我并不认为它是一种好的主要的制度变迁的方式。那么,为什么强制型制度变迁常常又是必要的呢? 除了制度具有很大的公共性、制度供给是国家的基本职能之一以外,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单纯依靠诱致型制度变迁,往往会导致制度供给不足。这又于制度是具有差异性的有关,简单的说,就是一些特定的制度必须要有特定的团体来实施。如法律必须由国家来制定。 综上所述,虽然国家在使用强制力时有很大的规模经济。也能以最短的时间和最快的速度推进制度变迁,但是,我认为除非必要,否则国家就应该把更多的精力花在如何促成成功的诱致型制度变迁上。

B. 在封建社会中,影响中国小农经济稳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阻碍小农经济发展的原因:①农民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②封建王朝统治集团腐朽,封建剥削严重;③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薄弱。
小农经济的有利因素及不利因素
小农经济下,农民掌握生产资料和生产工具,生产积极性提高。农民经营规模很小。农民在自己有限的土地上,努力提高耕作技术,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在封建地主阶级的沉重压迫与剥削下,农民承担了沉重的徭役,小农经济十分脆弱,每遇灾荒瘟疫,多数农民家庭就会陷于贫困,失去土地或破产流亡。
小农经济的特点及弊端
特点: 一.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 二.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三.生产出来的产品用来自己消费或缴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弊端: 一.农民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 二.自给自足,生产经营模式老套,老旧,技术难以革新 三.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薄弱

C. 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有哪些

经济增长:国民收入的增长其基础是技术进步、制度变革和意识形态的调整。是指一国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即国民生产总值(gnp)的增加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

(1)经济增长通常是指宏观经济增长,即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产品量和服务量的增加。(2)决定经济增长的直接因素:

一是投资量。一般情况下,投资量与经济增长成正比。

二是劳动量。在劳动者同生产资料数量、结构相适应的条件下,劳动者数量与经济增长成正比。

三是生产率。生产率是指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利用的效率。提高生产率也对经济增长直接作出贡献。

三个因素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大小,在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国家或不同的阶段,是有差别的。一般来说,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或阶段,生产率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或阶段,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增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

2.实现较快经济增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1)量度经济增长速度快慢的指标是经济增长率。

(2)我国实现经济较快增长的必要性在于:

第一,现在我国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在国民生产总值的总量和人均量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只有实现较快的经济增长,才能逐步赶上并最终超过它们。

第二,我国人民现在的生活水平不高,生活质量比较差。只有实现经济较快的经济增长,才能较快地增加人民群众的收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第三,我国目前也面临着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失业、社会保障、环境污染等),没有较快的经济增长也难以解决。

(3)我国经济实现较快增长的可能性在于:

第一,资源条件比较有利。(可以从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资金积累的潜力等多方面进行分析)

第二,制度条件良好。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建立,为迅速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创造了根本性条件;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是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强大推动力。

第三,国际条件有利。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给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有利的条件,为我国开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加快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3.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1)科学技术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它一旦加入生产过程,就转化为物质生产力。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技术进步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

技术进步通过两种途径来推动经济增长:

一是技术进步通过对生产力三要素的渗透和影响,提高生产率,推动经济增长。

二是在高科技基础上形成的独立的产业,其产值直接成为国民生产总值的组成部分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

(2)我国实现技术进步的途径:

第一,从我国国情出发,实施正确的科学技术发展战略。

第二,着重发展关键技术。

第三,改革科技体制推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索洛增长模型的假设{①生产和供给方面:Y=F(K,L),劳动和资本可以平滑替代,规模报酬不变,稻田条件(公式),在生产函数两边同除以L——y=F(k,1)=f(k),所有符号均代表人均产量;需求方面:y=c+i,c=(1-s)y,y=(1-s)y+i,i=sy=s f(k)},资本存量的变化{△k=i-δk= s f(k)-δk},投资、折旧和资本存量的“稳态”(图3.4),储蓄率对稳态的影响,资本积累能提高产出水平,但是无法实现经济持续增长,“黄金律水平”{c*=f(k*)-δk*,条件:MPK=δ},一个经济肯定会自动收敛于一个稳定状态,但并不会自动收敛到一个“黄金律水平”的稳定状态
在长期,一个经济的储蓄率决定其资本存量规模,从而决定其产出水平。储蓄率越高,资本存量就越多,产出也越多。储蓄率的提高导致一个迅速增长的时期,但最终当达到新的稳定状态时增长减缓。因此,虽然高储蓄率产生了稳定状态的高产出水平,但其本身不能造成持续的经济增长。
是稳定状态消费最大化的资本水平被称为黄金律水平。如果一个经济的资本大于黄金律稳定状态,那么,减少储蓄就会增加所有事点上的消费。相反,如果经济的资本小于黄金律稳定状态,那么,达到黄金律就要求增加投资,从而减少现在一代人的消费。
一个经济的人口增长率是决定生活水平的另一个长期因素。人口增长率越高,人均产出水平越

哈罗德-多马模型即“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Harrod-Domar model),R.哈罗德和E.多马分别提出的发展经济学中着名的经济增长模型,基于凯恩斯理论之上,出现于1929-1931年大危机之后不久,但不是经济增长理论的“正统”理论,因为模型结论是“经济增长是不稳定的”。

模型内涵
表示法一
G = S·V

G是经济增长率,S是资本积累率(储蓄率或投资率),V是产出-资本比。

表示法二
ΔY/Y = s ×ΔY/ΔK

其中:Y——产出,ΔY——产出变化量,ΔY/Y——经济增长率;s——储蓄率;ΔK——资本存量K 的变化量。ΔY/ΔK——每增加一个单位的资本可以增加的产出,即资本(投资)的使用效率。

在模型中假设:储蓄等于投资,而投资又等于资本存量K 的变化量ΔK。可见,经济增长率与储蓄率成正比。

表示法三
ΔY/Y = I/Y ×1/k = s/k

其中:s——储蓄率,k——资本边际系数,等于I/Y(投资/产出),假设为常数。

模型结论
增长率随储蓄率增加而提高,随资本-产出比扩大而降低。
经济的增长路径是不稳定的。
模型结论的解释
在完全就业条件下的增长稳定性取决于“人口增长率”gN、“实际经济增长率”gA和“有保证的经济增长率”gw之间的关系。

完全稳定增长的条件
完全稳定增长的条件:gA=gw=gN

此条件不能自发实现
若gA>gw,则实际资本-产出比低于投资者意愿的资本-产出比,投资会进一步增加,实际经济增长率进一步提高,直至达到劳动供应的极限
若gA<gw,则实际资本-产出比高于投资者意愿的资本-产出比,投资会降低,实际经济增长率降低,经济中出现失业
该模型的意义
该模型突出了发展援助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通过提高投资(储蓄率)来促进经济增长——

通过资本转移(发展援助)能够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
发展援助通过技术转移降低资本系数(k),即提高资本生产率(1/k)来促进经济增长。
对该模型的批评评论
模型假设一:储蓄能够有效地转化为投资;
模型假设二:该国对外国的资本转移(发展援助)具有足够的吸收能力
这两条假设在发展中国家常常不具备
资本系数k不是常数,而且可以通过通货膨胀和景气来调控。

哈罗德一多马模型
把经济增长作为一个独立的、专门的研究领域。是从英国经济
学家哈罗德和美国的经济学家多马开始的。我们这里以哈罗德经
济增长模型为代表。
哈罗德经济增长模型理论是建立在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均衡
理论基础上的。哈罗德在建立其增长模型时做了如下假设:
1.社会只生产一种产品,这种产品既可以是消费品,也可以是
投资品。
储蓄倾向不变,所以边际储蓄倾向和平均储蓄倾向是相等的。
3.资本一劳动比率固定不变,因而资本产量比率也不变,即原
有资本的生产率必然等于新投入资本的生产率。
4.社会生产过程中只使用劳动力和资本两种生产要素。且两
种要素之间不能相互替代。
5.技术状态既定,不存在技术进步。
哈罗德在上述假设条件下将经济增长抽象为三个宏观经济变
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第一个变量是经济增长率,用G表示;第二个
变量是储蓄率,用s表示;第三个变量为资本一产出比率,用v表
示。数学表达式为:C,=s/v。从式中可以看出:一国的经济增长率与
该国的储蓄率成正比,与该国的资本一产出比率成反比。
另外,哈罗德将经济增长率分为实际增长率、均衡增长率和自
然增长率。实际增长率就是社会实际达到的经济增长率,值得注意
的是。在一般情况下,实际增长率不能用哈罗德模型的基本公式来
计算,这是因为实际经济状况并不满足哈罗德的前提假设。比如储
蓄不等于投资。均衡增长率就是哈罗德提出的有保证的增长率。它
所对应的是合意的储蓄率和合意的资本一产出比率,因此,在实现
均衡增长率的情况下,由于实现了充分就业的有效需求水平,且形
成的生产能力得到充分利用,所以,就各年情况而言,产量或收入
达到最大值时,社会上既无失业又无通货膨胀。自然增长率是在人
口和技术都不发生变动的情况下,社会所允许达到的最大增长率。
34 北方经济·2oo6年第6期
哈罗德认为,当实际增长率和均衡增长率发生偏差时.会导致经济
短期波动。而当均衡增长率和自然增长率发生偏差时。则会导致经
济长期波动,而且一旦偏差发生,就有自我加强的趋势。因此要实
现实际增长率等于均衡增长率并等于自然增长率的长期均衡增长
几乎是不可能的,常被形象地称为“刃锋式”的经济增长

D. 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经济因素有哪些

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经济因素有哪些
①劳动力的数量和劳动者的素质。实现经济有效增长,必须具备一定数量的劳动力

和必要的劳动力后备,同时应有高素质的劳动者,需要提高劳动者的技术能力、

熟练程度、生产经验、文化水平、思想品德等

②科学技术及其应用。

③生产管理和劳动组织
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有:

一是投资量。一般情况下,投资量与经济增长成正比。

二是劳动量。在劳动者同生产资料数量、结构相适应的条件下,劳动者数量与经济增长成正比。

三是生产率。生产率是指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利用的效率。提高生产率也对经济增长直接作出贡献。

三个因素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大小,在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国家或不同的阶段,是有差别的。一般来说,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或阶段,生产率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或阶段,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增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

2.实现较快经济增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1)量度经济增长速升者度快慢的指标是经济增长率。

(2)我国实现经济较快增长的必要性在于:

第一,现在我国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在国民生产总值的总量和人均量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只有实现较快的经济增长,才能逐步赶上并最终超过它们。

第二,我国人民现在的生活水平不高,生活质量比较差。只有实现经济较快的经济增长,才能较快地增加人民群众的收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第三,我国目前也面临着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失业、社会保障、环境污染等),没有较快的经济增长也难以解决。

(3)我国经济实现较快增长的可能性在于:

第一,资源条件比较有利。(可以从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资金积累的潜力等多方面进行分析)

第二,制度条件良好。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建立,为迅速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创造了根本性条件;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是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强大推动力。

第三,国际条件有利。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给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有利的条件吵型薯,为我国开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加快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有几个主要特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提出了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第一,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速虽然放缓,实际增量依然可观。经过30多年的高速增长,中国的经济体量已经今非昔比。2013年一年中国经济的增量就相当于1994年全年的经济总量,可以在全世界排到第17位。即使是7%左右的增长,无论是速度还是体量,在全球也是名列前茅的。第二,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有人担心,中国经济增速会不会进一步回落,能不能爬坡过坎?风险确实有,但没有那么可怕。中国经济的强韧性是防范风险的最有力支撑。我们创新巨集观调控的思路和方式,以确定的战略和所拥有的政策储备,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我们正在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资讯化、农业现代化,这有利于化解各种成长的烦恼。中国经济依赖国内消费需求拉动,避免依赖出口的外部风险。第三,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2014年前三个季度,中国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8.5%,超过了投资。服务业增加值占比46.7%,继续超过第二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速分别为12.3%和11.1%,明显高于工业平均增速。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6%。这些资料显示,中国经济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质量更好、结构更优。第四,新常态下,中国 *** 大力简政放权,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简言之,就是要放开 *** 这只看得见的手,用好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比如我们改革了企业登记制度,前三个季度全国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920万户,新租亮增企业数量较2013年增长了60%以上。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新常态也伴随着新问题、新矛盾,一些潜在风险渐渐浮出水面。能不能适应新常态,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我在2013年工商领导人峰会上说过,中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我们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疾开刀。
经济学简答题 影响生产要素需求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市场对产品的需求及产品本身的价格。一般情况下,如果市场对某种产品的需求越大,往往该产品的价格越高,厂商获得的利润就越多,从而厂商对生产这种产品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需求也就越大,反之亦然。 2.生产要素密集型别。如果厂商的生产是资本密集型的,则对资本的需求大;如果是劳动密集型的,则对劳动的需求大。 3.生产要素的需求弹性。生产要素需求的弹性,取决于使用该生产要素生产的商品的需求弹性。商品需求越富有弹性,该生产要素的需求弹性就越大。因为当商品需求富有弹性时,商品的需求量变动比率大于商品价格变动的比率。只要商品价格降低,商品需求量就有较大比例的增加,生产这种商品的生产要素的需求量,也随着商品的增加而同比例增加。 4.生产要素的替代性。某种生产要素替代品的价格越低,质量越好,则替代品的需求弹性就越大,该生产要素的需求量就会大量减少。例如,厂商在生产某种产品时既可使用机器装置,也可以更多地使用劳动。对于机械装置来说,如果劳动工资水平较低,而且劳动者的技术水平又高的话,生产中就会以劳动替代机械装置进行生产,从而增加对劳动的需求。
试分析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有哪些巨集观经济学
制约经济增长的因素:

(1)资源约束。包括自然条件、劳动力素质、资本数额等方面。

(2)技术约束。技术水平直接影响生产效率。

(3)体制约束。体制规定了人们的劳动方式、劳动组织、物质和商品流通、收入分配等内容,规定了人们经济行为的边界。

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

调整利率政策

税收政策

财政政策

汇率政策
试分析影响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因素都有哪些
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都是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但由于经济发展的内涵要比经济增长的内涵宽得多,因而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也就要比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多而复杂.其中,自然因素、人口数量、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四大因素对一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1、自然因素

自然资源的特点和在人类生产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一个国家所拥有的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和构成及其分布状况,对经济发展关系极大.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或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自然资源是影响劳动生产率高低的重要因素.在一定的生产技术水平下,自然资源数量的多少、质量的优劣不同,劳动生产率也就不同.

第二,自然资源是形成产品实体的物质源泉,其质量决定着社会产出品的效用,数量决定着社会产出品的规模.

第三,自然资源是制约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一般说来,一国自然资源的构成不同,会由此形成与之相适应的不同的产业部门.

第四,自然资源制约着生产力布局.

2、人口数量

人是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统一,人口发展必须与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相适应.一方面,人作为生产者,是社会生产力的主体,一定的人口数量是经济发展所不可缺少的,适当的人口增长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一个因素.另一方面,人作为生产者又是有条件的,不仅要同生产资料相结合,还要受年龄、体质和技能的限制.而人作为消费者又是无条件的,从生到死整个周期都要消费.人口的过快增长对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同时还引发了各种社会问题,有的甚至直接威胁到社会的安定.

3、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不仅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其他方面也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些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它是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和保护自然的强大武器.

第二,能够促进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和高度化.

第三,能改变劳动者的就业结构和劳动力的构成,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

第四,它是促进生产关系变革和制度创新的有力杠杆.

第五,它是促进文化教育知识的不断更新,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培养人才,开发人力资源的强有力的手段.

第六,为领导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程式化奠定了基础.

第七,能促进人们生活方式的现代化.

第八,能引起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使世界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日趋国际化.

第九,它还是一国国防现代化的基础,是维护国家安全和世界和平的强大力量.

4、文化教育

对人力资源的开发是通过人力投资实现的,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体力投资,一是智力投资.教育是对人的智力投资,是提高人力资源质量的各种途径中最重要的途径.教育虽然不能直接提 *** 品,但能提高生产产品的劳动者的智力素质和思想素质,从而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和源泉.尤其在当代,如果说科学技术是带动经济发展的火车头,那么,教育则是推动这个火车头的动力源.据联合国科教文组织1985年的统计,文盲数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按相反方向变化.经济发达国家平均文盲率为2.1%,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8324美元;发展中国家平均文盲率为38.2%,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则下降为656美元;最不发达国家平均文盲率为67.6%,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为195美元.

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教育能够提高普通劳动者的知识和技术素质.经过教育形成的劳动者的知识和技术的存量越大,越来越成为当代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现代经济增长有两个趋势,一是从资本——收入比率的长期变动来看,资金相对于收入而言使用得越来越少;二是国民收入相对于国民资源(用于生产收入的土地、实际劳动量和再生产性基金的数量)而言增长得越来越快.产生这两个趋势的根源是人力资源......
影响国家经济实力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国家经济实力的因素:

(1) 制度是一种涉及社会、政治和经济行为的行为规则。制度决定人们的经济与其他行为,也决定一国的经济增长。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是经济实力增强的前提。

(2)资源。经济实力的增强是产量的增加,产量是用各种生产要素生产出来的。各种生产要素是资源,因此,增长的源泉是资源的增加。资源包括劳动与资本。劳动指劳动力的增加,劳动力的增加又可以分为劳动力数量的增加与劳动力质量的提高。资本的概念分为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又称有形资本,是指装置、厂房、存货等的存量。人力资本又称无形资本,是指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投资,如劳动者的文化技术水平,健康状况等。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必然有资本的增加。

(3)技术。技术进步在经济实力的增强中的作用,体现在生产率的提高上,即同样的生产要素投入量能提供更多的产品。技术进步在经济经济实力的增强中起了最重要的作用。技术进步主要包括资源配置的改善,规模经济和知识的进展。
影响经济总量供求平衡的因素有哪些
根据国际收支不均衡五种不同情况,有不同的原因1.临时性不平衡由短期的、非确定或偶然因素引起的。2.结构性不平衡第一,在世界市场需求变化后,因经济和产业结构变动的滞后和困难所引起。第二,一国产业结构比较单一、产品出口需求的收入弹性低,或者虽出口需求的价格弹性高但进口需求价格弹性低所引起的失衡。3.货币性不平衡在一定汇率水平下,国内货币成本与一般物价上升而引起出口货物价格相对高昂、进口货物相对便宜,从而导致的国际收支失衡。4.周期性不平衡:由一国经济周期波动所引起的(衰退——总需求下降——进口下降——顺差张——总需求上升——进口上升——逆差)5.收入性不平衡一国国民收入相对快速增长,导致进口需求的增长超过出口增长。
影响我国经济政策的因素有哪些
经济政策是国家或 *** 为了达到充分就业、价格水平稳定、经济快速增长、国际收支平衡等巨集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为增进经济福利而制定的解决经济问题的指导原则和措施。

阅读全文

与简述制度条件如何影响经济发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如何制作一杯健康的饮料 浏览:745
健康养老如何挣富人的钱 浏览:533
健康码在哪里取得 浏览:733
我的世界宝可梦模组幸福蛋在哪里 浏览:264
监狱美女在哪里呀 浏览:77
百合婚姻怎么样 浏览:676
老梁故事汇樊于期为什么叛秦 浏览:768
婚姻不顺会导致哪些疾病 浏览:821
事业单位辞退临时工怎么赔偿 浏览:207
什么是经济化上市公司 浏览:313
想幸福的人为什么看不了 浏览:332
金融计量经济学什么意思 浏览:903
幸福汾酒多少钱 浏览:544
喷墨和激光哪个经济 浏览:756
小美女真漂亮什么动作都会做 浏览:893
怎么安排睡眠时间有助于身心健康 浏览:963
有爱情的人为什么容易感动 浏览:30
酒店办健康证要多少钱 浏览:768
畅饮健康酒有哪些 浏览:114
婚姻状况二婚户口上写什么 浏览: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