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状态 > 财政如何做好村集体经济破零

财政如何做好村集体经济破零

发布时间:2024-12-14 16:37:44

①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在国内的发展现状如何

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和强调“新集体经济”,着力推进农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部署,为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带来了新的机遇。本研究以四川革命老区农村集体经济为研究对象,发现传统小农意识较强,农民集体经济意识较弱;缺乏社会服务意识,缺乏鼓励农民参与的动力;缺乏专业管理人才,村级“领导危机”突出。

截至2020年6月,D市T区集体经济总收入超过460万元,同比增长25%。通过改革,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对集体资产的占有由“共同所有”变为“人人有份”,充分调动了集体成员对集体经济的参与和关注程度。村集体自主或参与开发特色种植养殖、乡村旅游、劳务等220多个项目,极大地增加了村民的劳动收入和集体收入红利。2019年,全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人均分红超过30元。

② 电脑开机就error13

电脑开机就error13(电脑开机就蓝屏)9月28日,《青海日报》刊文《用生命书写忠诚——追记全省优秀党务工作者、青海省委组织部原副部长朱治国》。
文章追忆了朱治国生前工作及生活细节。据介绍,朱治国出生于1978年10月,今年6月11日去世,年仅43岁。今年2月14日,妻子因病去世,夫妻两人去世的时间仅仅相隔117天。
了解朱治国的当地干部告诉新京报记者,他是大家公认的工作狂,严谨务实,对自我要求非常严格,理论、写作水平都很高。
朱治国,男,汉族,江苏洪泽人,1978年10月出生,1997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9年7月参加工作。生前担任中共青海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委“两新”工委书记,曾任中共青海省委组织部办公室副主任、主任,组织处、组织二处处长,部务委员兼干部一处处长。
以下为《青海日报》文章《用生命书写忠诚——追记全省优秀党务工作者、青海省委组织部原副部长朱治国》:
“妈,我去单位了啊!”把公文包顺手夹在腋下,朱治国一边穿好外套,一边跟母亲打着招呼,说话的声音明显不如往常那般洪亮。
母亲闻声从厨房出来,看到儿子脸色不太好,嘴唇发紫,想必是太累了,便关切地说:“吃点早饭再去啊!还是带一点?”
“不太想吃……”说着,朱治国准备往外走,突然脸色发白,额头直冒虚汗,说不出话来。母亲赶忙扶儿子慢慢躺在床上,拿了条毛巾擦拭额头的汗珠,朱治国的儿子朱轶凡急忙拨打120急救电话。
几分钟后救护车来了,医生紧急抢救。可谁也没有想到,朱治国再也没有醒来。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2022年6月11日11时18分……
一切,竟是这么突然!
朱治国走了,年仅43岁。
如果说,20余年的组织工作是一种历练,他在这历练中锻铸了两个字——
忠 诚
对党忠诚,是对组工干部第一位的政治要求,而且是惟一的、彻底的、无条件的、不掺任何杂质的、没有任何水分的忠诚,必须一心一意、一以贯之,用一生乃至生命坚守、捍卫的忠诚。
朱治国常说,做党的干部,从事组织工作,必须讲党性、讲政治,懂规矩、讲规矩,按规矩办事;要毫不犹豫服从组织安排,尽心竭力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不跟组织谈条件、讨价钱。
这是朱治国生命中最后的几个月——
为了筹备好省第十四次党代会,4月以来,朱治国和同事们投入了紧张有序的筹备工作。赶上疫情,吃住在单位,每天的工作时间都在十几个小时。会议期间,带着组织组成员一遍一遍审核选举程序、核对人选名单,一次次组织演练、打磨细节,有时加班到凌晨三四时。“100多份材料都得从我们这儿过,来不得半点马虎。”
这项重要工作结束了。紧接着,又马不停蹄地到西宁、玉树开展领导班子调研,他总是把自己的日程安排得满满的。
6月11日,是个星期六,本应该好好休息一下,但跟同事约好了上午到单位一起修改材料,10时40分准备出门……
天妒英才!朱治国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和他朝夕相处的同事们一遍遍回忆着他生前的点点滴滴……
省委“两新”工委专职副书记刘志德清晰地记得他和朱治国的最后一次对话:
“6月9号下午开部务会,朱治国和我一起进会议室,他拍了拍我的肩膀,我看他脸色发黑、嘴唇发紫,说话声音略带沙哑。”
“不知道咋回事,这趟去玉树睡不着觉!”
“前段时间太累了,你得好好休息休息!”
“一堆事儿呢!下周还得去趟黄南……”
让朱治国一刻不敢耽搁的,何止是这一次。
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是全省基层民主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组织部门的一项重点工作,政治性强,涉及面广,工作量大。为了组织实施好2021年村(社区)“两委”换届,朱治国带领分管处室提前半年开始谋划,搞调研、定思路、拿方案,仅一个《换届工作指导意见》前前后后改了十几稿……细细推敲、字斟句酌。
时时放心不下、事事放心不下,是朱治国一贯的作风。
2021年1月1日至3日,是全省村(社区)党组织集中换届选举的日子,也是朱治国最牵挂的日子。“志德,元旦放假咱们别休息啦,到海东(省委组织部里联系海东市)看看村党支部换届吧,咱俩各包3个县。”
“3天下来朱治国和我跑了50多个村。按照约定,每天晚上朱治国都要和我通个电话,互相通报一下当天各自观摩的情况。针对发现的问题,他会及时编发信息,在全省村级换届微信群中提醒各地。”刘志德回忆着去年元旦和朱治国在海东的3天。
最终,全省4149个村和515个社区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了换届工作。
严慎细实优的作风不是一日之功,靠的是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和强烈的责任心,在每一件事情上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才能百炼成钢。
组织二处处长苏延虎记得2016年开展市州领导班子换届工作时的场景。“那时朱部长还是组织二处处长,具体负责海南州领导班子换届的考察和联络工作,他带着我们连续几天通宵达旦,有几回我们打个盹,起来一看,他还趴在桌上改材料呢……”
朱治国的工作作风给组织二处李熙童留下深刻印象。
2020年12月底,为了高质量起草好基层党建述职评议点评材料,朱治国带领分管处室全体同志熬了两个通宵,逐字逐句推稿子。文稿虽然不长,但要把握好度,又要突出亮点特色、精准聚焦问题、提出务实举措,并不容易。
“部长把文稿投屏到显示屏上,十几双眼睛一起盯着屏幕,字斟句酌、反复推敲。连续两个通宵,待到文稿成型,我们不约而同掏出手机拍下了墙上钟表的时间,这一刻是早上6时27分06秒。”
细细想来,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组织的培养,也得益于家庭环境的影响。
朱治国的父亲是一名老党员,父亲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他做人做事的态度,特别是对党的忠诚和对党的事业的执着与挚爱,深深植入他的心田。
17岁那年,朱治国考入青海大学畜牧兽医学院,在校期间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除了学好专业课,几乎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读书上。1999年毕业时,朱治国作为全省优秀大学生,考录分配到格尔木市郭勒木德乡政府工作。2000年,调到格尔木市委组织部,两年后调回郭勒木德乡担任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无论是在乡镇,还是市直机关,这个个头不高、戴副眼镜、长着一张娃娃脸的年轻人,都给人留下了朴实勤奋、勤勉敬业的深刻印象。
时间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模样,却无法撼动其坚定的信仰。
2003年,各方面表现突出的朱治国被借调到省委组织部,2004年底,朱治国以优异的成绩考到了省委组织部。从办公室副主任到组织处长、干部处长,勤奋务实的他很快得到了同事的认可和组织的重用。
虽然从办公室到“党建口”再到“干部口”,历经多次“跨界”,但组织上安排朱治国到哪个处室、他就到哪个处室;哪个岗位需要他、他就到哪个岗位。不管走到哪里,他都全力以赴、竭尽所能、默默奉献、无怨无悔。
任时光变幻流转,朱治国对党的忠诚始终如一。
和他共过事的同志,无不从他身上感受到强烈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担当意识,为他自觉在大局下想问题、做工作的鲜明政治品格深深折服。
就像网上热议的《组织部的灯》这篇文章中写得那样,“无论是在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的傍晚,还是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深夜,经过党政综合办公楼,你经常会发现有一幢楼里灯光最齐、最亮,那就是组织部的灯光。”然而,朱治国办公室的灯常常是最晚一个熄灭的。
去年元宵节当晚,朱治国带着省委宣传部、省委组织部的几名同志,在会议室讨论修改全省党史学习教育实施意见,逐页讨论、逐句推敲、逐字打磨,终于高质量完成了第二天要提请省委常委会会议的全部材料,此时已是凌晨四时多。
常年加班,部里渐渐有了一些特殊的“默契”。
“为了节省时间,最常吃的加班餐就是盒饭,吃完了接着干!”
在苏延虎的印象中,很少听到朱治国抱怨什么,哪怕前一晚加班到半夜,第二天八时三十分,他绝对在办公室。对待工作,朱治国是如何一直保持一种充满激情的状态,“就像打了鸡血一样”。
“要苦干,不苦熬!”朱治国回答他。
简简单单,却实实在在。靠着这个“秘诀”,朱治国经手的材料是部里人人知晓的“免检产品”。
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是朱治国待人处事的行为准则。基层的同志到他办公室对接工作,有时给他带点土特产,他一律婉言谢绝。今年2月14日,妻子屈敏因病去世,亲朋、好友、同事前往家中祭奠,朱治国立下规矩:不收礼金、不焚香、不烧纸、不请客,家中提前准备了鲜花,循环使用,既节约、又环保,每个人走时赠送一本自己印制的屈敏散文集。在年底分管口干部集体廉政谈话会上,朱治国不止一次告诫大家,“组工干部头顶着组织部的光环,别人求你办事,凡是违反原则的,要学会说不!”
朱治国在省委组织部乃至全省组织系统的威信很高,虽然他对工作要求严、标准高,有时会因为工作批评同事,但同事都愿意和他共事。这看似矛盾的背后,源自于他真诚、自律、踏实的个人魅力。正如党员教育处副处长许正旗评价的那样,朱治国从来对事不对人,他很讲领导艺术。
“之前在基层总觉得自己干得不错,可到部里后处处跟不上,光环一下子没有了,落差很大。”许正旗记得,有一次加班到凌晨,朱治国请六七个人吃饭。在路边的烧烤摊上,那个在办公室里严厉的朱治国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知心的老大哥。从学习兽医专业的“门外汉”到小有名气的党建专家,朱治国把自己一路走来的辛酸苦辣毫不避讳地“摆”了出来。那一刻,许正旗明白了,原来在自己眼里无所不能、无所不知的朱治国,也是靠着勤奋和踏实,一步一个脚印走到了今天。
朱治国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却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对组工事业的无限热爱。
如果说,20余年的组织工作是一种坚守,他在这坚守中守住了一种本色——
初 心
“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但也很朴素,归根结底就是让全体中国人都过上更好的日子。”习近平总书记这样阐释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践行初心的路径。
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
村集体经济发展滞后,曾经一度是制约村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有效发挥的“瓶颈”。在2017年,全省有近80%的村属于集体经济“空壳村”。
“村民的日子越过越好,可村集体没有钱,想给群众办事儿都难!”马吉良是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街子镇托龙都村党支部书记,这个村位于三岔集镇中心地带,除了种植、养殖外,不少有能力的村民选择了外出务工、经商。但村集体没有收入,始终是基层党建的一块短板。
马吉良的一句话,道出了我省很多亟需发展村集体经济村庄的窘境。
省委有部署,基层有企盼,这题怎么破?
问计于民,调研!时任组织二处处长的朱治国带领处室同志,多次深入基层,广泛开展实地调研,认真听取相关单位、县乡干部、村干部、致富带头人和党员群众的意见建议,掌握了大量详实的第一手资料。
一趟趟下乡,一次次调研,制约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因素也一一显现:缺资源、缺资金、缺项目、缺人才、缺思路;各类资源要素整合不够,没有形成整体合力……
在部领导的带领下,朱治国和全处同志搞调研、听建议、谋思路、定举措,为部务会和省委科学决策提供了准确依据。2018年5月,省委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全省村集体经济“破零”工程的指导意见》,全面启动村集体经济“破零”工程。按照省委的部署和部务会要求,朱治国带领组织二处,统筹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一体推进“破零”工程。针对各地推进“破零”工程中存在的投入不足、人才匮乏、产业不优、质量不高等的问题,积极争取中组部、财政部、农业农村部支持,连续4年每年支持青海2亿元扶持资金。围绕推动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规范村集体经济收益分配使用、加强脱贫攻坚干部队伍集中轮训等,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扶持政策。
突围之后便是新生。
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到2020年底,全省4149个行政村集体经济全部实现“破零”,到2021年底全省三分之二的村集体经济收益达到10万元以上,闯出了一条欠发达地区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新路子。“破零”工程多次受到省委和中央组织部的表扬。朱治国为此倾注了大量心血。
村干部是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最基层实践者,是团结带领群众实施乡村振兴的“领头雁”。如何有效激发村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是各级党委高度关注的问题,也是省委组织部持续推动的一项重点工作。
朱治国认真落实中央组织部有关通知精神,带领分管处室多次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向部务会建言献策,并亲自协调民政、财政等部门,起草制定了村干部“基本报酬+4项补贴”和社区干部“3岗17级”报酬体系政策,村“两委”主要负责人年均报酬提高到上年度当地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16倍,社区干部月平均报酬达到4500元,有效激发了村(社区)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让村(社区)干部为之振奋。
持续推动面向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定向考录乡镇公务员工作,创造性地建立面向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考核聘用乡镇事业编制工作人员制度。累计有148名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走上乡镇工作岗位,树立了“付出有回报、干好有发展、扎根有保障”的鲜明用人导向。
为了解决村干部文化层次低、服务能力弱的问题,省委组织部会同青海开放大学联合实施了“村干部学历素质提升工程”。为了让村干部学有所获、学有所成,朱治国带领青海开放大学的同志到湖南学习取经,结合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针对青海村干部特点,会同青海开放大学精准设计课程,协调解决学费,2020年以来,全省共有3483名村干部圆了大学梦。
“这两天就等着拿毕业证了!真没想到还有机会免费上个大学!”当了八年村干部的西宁市城北区小桥街道办事处小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雷永军动情地说。
有人认为,“官当得再大,终有一天要退下来。回首往事,最令人欣慰的不是当年有多大权力,而是你为党和人民干了几件实事、好事。”对于这句话,朱治国有着自己的解读:我们在一个单位、一个岗位工作后,回首想一想,自己为党做过哪些工作,为基层解决过哪些问题,为后来的同志留下了哪些财富!
在母亲眼中,朱治国是个不折不扣的工作狂。有时加班到后半夜,为了不打扰家人休息,他干脆就在办公室凑合一宿。十几年下来,行军床是换了再换。可每当评先选优时,朱治国总是一再谦让,能推就推。他总说:部里比我优秀的人太多了……”
去过朱治国家的同事,无不感慨,他家里的陈设十分简单,很难想到这是一个厅级干部的家:沙发是当年的老款式,弹簧坏了,坐上去有些硌得慌;餐厅被改造成了书房,挨着墙边装了一面书柜,边框上的木条脱落,不少地方都是用螺丝拧了上去,角落里摆着一张电脑桌,旁边挨着一个冰柜。冰箱、洗衣机等家电都是2009年搬家时从旧房子搬来的,看起来都有些年份。整个家里值钱的家当应该算是几年前朱治国给母亲买的一个按摩椅。
了解情况的同事都知道,自从八年前朱治国的爱人屈敏查出肺癌晚期,这个家的家底儿早就被掏空了。
母亲年迈,儿子年幼。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这些困难,朱治国深深埋在心底。
“他从不因家庭困难向组织提要求,从不利用职权之便为自己谋取私利,也很少因为家庭原因影响工作。2020年11月,组织上安排朱治国赴江苏无锡异地休养,这是他惟一一次休养,可回来后他跟同事们分享更多的是对当地基层党建、发展村集体经济的经验;惟一一次跟组织请假,是在中央党校培训时妻子病情恶化,他匆匆从北京赶回西宁。
他心里永远牵挂的都是工作,对家人的亏欠太多啦!
儿子朱轶凡从上幼儿园到中学,朱治国没有去接送过一次,更是很少参加孩子的家长会。家里的大事小事,全部留给母亲和妻子处理。妻子生病后,朱治国的母亲撑起了家里的半边天。知道弟弟工作忙,姐姐朱治华平时很少跟他联系,偶尔打个电话,还没来得及嘘寒问暖,朱治国的开场白永远都是,姐,长话短说,在忙呢……
夹在工作与家庭中间,虽然朱治国很想尽力平衡,可公事家事总难两全。朱治国20余年的工作生涯,倾注了对党、对组工事业的无私奉献,也凝结着家人的理解与支持!
过去八年中,妻子多次病情恶化住院,但在单位,朱治国很少与人提起。有时同事问起,他也是一语带过。今年2月14日,妻子突然离世,对朱治国和整个家庭都是一次沉痛的打击。简单办完丧事,朱治国迅速投入到工作状态中,同事每天看到的他是一副苍白、充满疲惫的脸庞。
朱治国照顾病床上的妻子(来源:青海日报视频截图)
姐姐朱治华常年在德令哈工作,常常是周五晚上回西宁看看孩子,周日再坐火车回去。亲戚不解,亲弟弟就在组织部工作,调动一下这么难吗?
“别说我了,屈敏生病后想换个离家近点的工作,你看他说话了吗?”朱治华连连摆手。
母亲手机里还保留着跟朱治国的聊天记录。
“5月13日我让他回家时买袋米回来,他告诉我因为疫情在单位封闭,月底才能回来。6月9日晚上我问他从玉树回来没有,他说还得去单位加会儿班,别等我吃饭……”看到这儿,这个年过七旬的老人泪如雨下。中年丧夫的她没有想到,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剧会发生在她的身上。
如果说,20余年的组织工作是一种求索,他在这求索中找出了一条路——
实 干
如何创造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就是练就担当作为的硬脊梁、铁肩膀、真本事!
熟悉朱治国的同事都说,对于工作,他从来没有得过且过的想法,更不存在差不多,在他看来,“无功就是过,平庸就是错”。
这种近乎苛刻的要求和严谨细致的作风,在朱治国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他注重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听取各方意见。“搞基层党建的同志,不能老坐到办公室,要迈开步子、沉下身子,多到基层听听党员群众的呼声。”到省委组织部工作以来,全省366个乡镇,都留下朱治国的足迹;4149个村子,他走过一半以上,他对很多村子的情况了如指掌;他谋划工作注重底线思维、闭环思路,推动工作坚持问题导向、结果导向。“搞基层党建不可能‘吹糠见米’,看准了的事情不要经常换频道,坚持做下去,一定能够见成效。”正是靠着这股韧劲,全省基层党建工作取得了一项又一项骄人的成绩;他对工作高度负责,对经手的文稿材料极端认真,以“文过我手无差错,事经我办请放心”的高标准要求自己和同事。他写过的材料、修改过的文稿,很多都成为同事和基层组织部门同行学习借鉴的范本。
在中央党校学习时,朱治国作了一次题为《自觉把实事求是作为人生信条》的发言,给班上的同学留下了深刻印象。文章中谈到:“实事求是,是思想路线、是工作方法,也是党性问题。做人要实,干工作更要务实。”
党中央部署实施脱贫攻坚以来,按照部务会的要求,朱治国带领处室同志调查研究、谋划思路、研究政策、制定措施、沟通协调,省委组织部从全省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中,先后选派1.49万名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下沉1622个贫困村。带领同志们创造性地出台了一系列务实管用的管理服务保障措施,为推动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做出了积极努力。他大力选树、宣传驻村干部典型经验,主持拍摄了《我叫第一书记》《他叫第一书记》纪实宣传片,真实反映了驻村干部投身脱贫攻坚的感人事迹,受到广大驻村干部的一致称赞。
“很多事在我这可能是一件小事,但对一名干部、对事业来说都是大事。”翻开朱治国的读书笔记,有这样一段话:对领导干部来说,无功就是过,不干事是最大的错误。
朱治国生前工作笔记
凡事精益求精,需要大把的时间。朱治国把自己当成了海绵,挤了又挤。当了副部长后,朱治国更忙了,每天像个陀螺一样连轴转,几乎没有一个周末是完整休息的。一本又一本的工作日志里面,详细记录着一个时期需要重点推动的工作和解决的问题。
也有同事问他:“天天没日没夜干工作图个啥?”
朱治国回答很简单:“在组织部,只有苦干、实干才能对得起组织。”
在最吃紧最吃劲的时候,最能考验人;在最困难最危险的时刻,最能看出一名党员干部的政治素质。面对工作中的难题,朱治国没有丝毫畏惧和退缩,而是知难而进、迎难而上,敢做“热锅上的蚂蚁”,敢接“烫手的山芋”,敢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最近几年,朱治国认真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省委组织工作要求,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除牵头实施村集体经济“破零”工程,还带领同事研究制定了《加强基层党建工作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管长远、谋根本的基层党建工作高质量指导性文件,组织实施了全省“组织体系建设三年行动”,务实推动了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深度参与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等党内集中性教育……就像组织一处处长薛成龙评价的那样,朱治国想法多、思路新、举措实,他经手的每一项工作、每一份材料都力求做到“严、慎、细、实、优”!
朱治国善谋划的能力、敢较真的秉性、不怕事的担当,影响带动了一批干部,也培养成就了一批干部。在他的悉心培养和带动下,一大批优秀年轻干部成长为业务骨干,有的已经走上州、县领导岗位。
“他忠实践行了一名新时代党员干部、组工干部的职责使命。”省委“两新”工委专职副书记马占山说,朱治国能够做到学思践悟新理念新思想,真正做到融会贯通、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根据省委的安排和部务会的要求,去年4月,朱治国牵头谋划部署“促百分百达标、迎党百年华诞”以评促建活动。在研究制定工作方案期间,他多次告诉大家,这项工作直接面向全省1.9万余个党(总)支部,全覆盖开展自查自评、交叉互评,制定以评促建指标要细、要实。他带领同志们研究制定了8个领域党支部以评促建正反向指标,将每个领域支部指标细化为5个方面20条。实践证明,这次活动,对全省所有党(总)支部建设情况进行了一次“过筛子”考评,有力检验了“组织体系建设三年行动”成效。
越是事业发展,越要高举旗帜;越是攻坚克难,越要培根铸魂。
直到现在,跟朱治国共事多年的党员教育处处长李光星还记得朱治国跟他说的那句话:“相比其他工作而言,党员教育工作见效慢,需要抓在日常、融入经常,持续用力、久久为功……”这些年,省委和省委组织部高度重视党员教育工作,朱治国带领我们制定了党员教育五年规划,积极探索以组织化的方式推动党员教育,谋划启动了党员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在今年中组部召开的全国基层党建重点任务推进会上,朱治国代表青海省委组织部,就做好党员教育工作作了典型发言。
勤奋好学、博闻强记,是同事们对朱治国的一致评价。
组织二处李鹏曾经有一次陪同朱治国接待山西省委组织部的同行。一路上,省情、工作……朱治国侃侃而谈。
广博的学识,非一日能成。朱治国酷爱学习,博览群书,知识面广。在他的办公室书柜里,整齐摆放着政治、经济、文学等各类经典书籍。朱治国去世后电脑,同事们在整理他的电脑资料时发现“金句专项”“读书精华”“引经据典项”3个收藏夹,里面收藏了大量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读书心得、古诗词、名人名言等;部机关140多人中,朱治国的《学习强国》的积分成绩和综合排名一直名列前茅。
去年,朱治国被派往中央党校中青班学习。机会来之不易,他倍加珍惜,如饥似渴地学习充电。在学习日记中,他这样写道:每天都有新思考、新体悟、新收获,这种感觉很美妙,很久都没有这种充实的感觉,只是感到时间不够用,消化吸收不充分。“到中央党校听听专家教授们的讲课,才愈发感到本领恐慌”,回到部里后他深有感触地对同事们说。
“细细想来,我现在为人处事多多少少都有些朱部长的影子。这段人生回忆和历练,将会影响我一辈子。”省委组织部组织一处副处长白生智动情地回忆跟朱治国曾经共事的那段时光。
朱治国是我们的好同事、好战友,是全省组织战线的好党员、好干部,他用实际行动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标杆,影响和带动了全省组织系统党员干部建功新时代、奋进新征程!
朱治国就这样走了。同事们无不为之感到扼腕痛惜!
朱治国就这样走了。他的人生虽然短暂,但却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责任,彰显了一名组工干部的忠诚干净担当,锤炼了一名领导干部信念坚定、一心为民的政治品格。他动人的故事、不朽的精神,在这座高原古城广为传颂,传向了四面八方……
资料来源:《青海日报》

③ 青海湟中如何顺利实现村集体经济“破零”

8月9日,伴随着阵阵鼓声、鞭炮声,青海省湟中县卡阳村的村民们载歌载舞。当天,卡阳村村集体经济项目正式启动,两辆满载村民希望的旅游中巴正式投入运营,顺利实现村集体经济“破零”。

今年已经67岁的杜金梅有着30多年的党龄,她说:“这个事情是一个好事情,我们的村富了,我们的村民也就富了。我们作为党员,应该出一份力。”由于自己没有太多的收入,杜金梅就把卖土鸡、鸡蛋攒的钱和孩子们给的零花钱凑了6000元拿了出来。看到大家都是一万两万的出,杜金梅还因为自己只能出这点钱而不好意思。就这样,你一万、我两万,在一个星期的时间里卡阳村的38名党员们便筹集了60余万元,购买了这两辆中巴车。

当天,两辆满载村民希望的旅游中巴正式投入运营,卡阳村的村民们倾巢而出,为车辆搭红放炮。

阅读全文

与财政如何做好村集体经济破零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如何制作一杯健康的饮料 浏览:745
健康养老如何挣富人的钱 浏览:533
健康码在哪里取得 浏览:733
我的世界宝可梦模组幸福蛋在哪里 浏览:264
监狱美女在哪里呀 浏览:77
百合婚姻怎么样 浏览:676
老梁故事汇樊于期为什么叛秦 浏览:768
婚姻不顺会导致哪些疾病 浏览:821
事业单位辞退临时工怎么赔偿 浏览:207
什么是经济化上市公司 浏览:313
想幸福的人为什么看不了 浏览:332
金融计量经济学什么意思 浏览:903
幸福汾酒多少钱 浏览:544
喷墨和激光哪个经济 浏览:756
小美女真漂亮什么动作都会做 浏览:893
怎么安排睡眠时间有助于身心健康 浏览:963
有爱情的人为什么容易感动 浏览:30
酒店办健康证要多少钱 浏览:768
畅饮健康酒有哪些 浏览:114
婚姻状况二婚户口上写什么 浏览: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