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三个时期
一、战后经济恢复阶段(1945-1955年)
二战结束后,日本进行了社会改革,包括解散财阀、禁止独占、推动劳动民主化等,这些措施进一步清除了生产过程中的障碍。在美国的帮助下,日本得到了充足的资金支持,以促进经济发展。在此背景下,日本经济得到了初步恢复,特别是在朝鲜战争期间,日本大量加工军工产品,经济得到了显着的恢复。
二、经济高速增长阶段(1955-1972年)
在这个阶段,日本经济经历了三个主要的景气时期:神武景气、岩户景气和伊奘诺景气。统计显示,在1960年至1970年间,日本的工业生产年均增长16%,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3%。到了1968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超过了联邦德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大经济大国。
三、经济低速增长阶段(1973-1990年)
1973年,全球爆发了“石油危机”,世界经济陷入低迷。对原油几乎完全依赖进口的日本来说,这一危机造成了巨大冲击,制造业成本大幅上升。1974年,日本实际GDP增长率从上一年的8%骤降至-1.2%。面对这种情况,日本开始调整能源结构,推动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开发,并促进产业结构从资本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型,以提高制造业的竞争力。在经历了一段调整期后,日本率先走出了危机,但经济增速明显放缓,在1975至1990年间,日本实际GDP年均增长率仅为4.5%。
(1)战后发展日本经济有哪些主张扩展阅读:
二战期间,日本本土遭受严重轰炸,工厂、机械和基础设施等硬件设施遭到毁灭性破坏,但人才和科技得以保留。在充足的资金和资源注入下,日本很快恢复了生产。战后,美国对日本进行了大力扶持,向日本注入巨额资金,并转移大量技术。此外,日本在战后进行了全面的现代化改革,确立了民主式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这使得日本更好地融入了由美国主导的经济体系,为日本经济的活力和动力提供了保障。作为对抗苏联的前沿阵地,日本获得了美国的大力支持。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强国、贸易大国,以及对外投资大国、援助大国和债权大国,1987年,日本超越苏联,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Ⅱ 二战后日本经济的四个阶段具体是怎么的
1、低成长时代
1973年,全球爆发第一次石油危机,日本经济陷入混乱,1974年经济增长率锐减,战后以来的经济高成长宣告终结。主要出口产品由钢铁转为汽车。1970年代后,日本长期维持巨额贸易出超,而美国在贸易上长期赤字。
此后,根据1985年签订的广场协议,日元不得不升值而导致经济不景气。1980年代后,因为金融环境宽松,景气持续强劲,导致股票价格和地价大幅攀升。即泡沫经济。
2、长期低迷
1990年代,资产价格(股票价格、地价)急剧下跌,受泡沫经济崩溃引发的后遗症影响,日本经济长期低迷,被认为是“失去的十年”。2002年后,在外国需求上升的拉动下,情况有所改善。
3、货币刺激政策
日本经济在第三季度出现萎缩,这是自去年以来的首次经济萎缩,使得全球第三大经济体陷入衰退,导致日本央行宣布将继续强有力的货币刺激政策来促进经济增长。
日本央行对经济的刺激政策到目前为止收效甚微,期望货币刺激政策来立即提振经济增长的期望是不现实的。
全球经济的回暖,尤其是中国经济增长,加上日本最近的财政刺激方案和逐渐转好的消费市场才能帮助日本走出衰退。
4、经济复苏
日本央行行长黑田东彦(Haruhiko Kuroda)周四(2013年7月4日)表示,日本经济正在复苏轨道上,有迹象显示通胀预期正在上升,强调日本央行积极货币刺激举措正在发挥作用。
日本央行释出大规模货币刺激举措,誓言将持债量翻番并加大风险资产购买,两年内实现2%的通胀目标。自此日本央行一直保持货币政策稳定。
(2)战后发展日本经济有哪些主张扩展阅读
二战后的日本工业基础设施满目疮痍、百废待兴,在其后20年间,日本的经济年均增长率达8%,第一个从战后的“发展中国家”一跃跨入“发达国家”的行列。1968年,日本经济跃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60年代,日本工业竞争力稳步提高,年均出口增长率高达18.4%。
在60年代中期之后,除1973年石油危机后的2年,日本的经常项目每年均为顺差。在1985年的“广场协议”之后,日元迅速升值,由此引发的出口产品的价格增长削弱了日本出口产品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力,1998年的日本经济出现负增长。
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日本经济再次遭遇重创,除2010年外,其余年份名义GDP 增长率都小于1%,并且GDP增长率多年出现负增长。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日本出现近20年来最严重的衰退,名义GDP增长率为-4.6%。
日本经济高度发达,国民拥有很高的生活水平。2014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世界第17位。若以购买力平价计算,国内生产总值位居世界第3位(仅次于美国和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世界第23位。